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前形势下,古代文学研究正走向一个多元化的时期。传统的方法是我们治学的根本,依然必须坚守,而面对新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勇于探索。其中,文学接受史就是许多研究者正在为之努力的一个新领域,而经典作家的接受史研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我们走进了柳宗元接受史研究。
     在本文的序言里,笔者分析了进行文学接受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指出了当今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不足和要努力的方向。正文共有五章,在文后还有一个附录,以补充说明柳宗元对前人的接受情况。
     整个文章描绘了柳宗元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在唐宋时期的接受轨迹,特别注意了在宋代与唐五代接受时的承接关系和在接受过程中的转折点,分析了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在第一章,概括了柳宗元在唐五代时的接受特征,由于柳宗元在“永贞革新”中的政治作为,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和他的诗文主张对其文学接受构成了非常深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第一章的第三节里进行了特别交代。
     在第二章里,以柳宗元几个比较重要的接受者作为突破口。在此阶段,柳宗元虽然是寂寞的,但韩愈和刘禹锡等对他的接受,为其以后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晚唐时的杜牧和司空图分别对柳宗元散文和诗歌的接受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两宋时期,柳的古文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接受轨迹,有着不同的接受特点。其古文适应时代的需要首先被发现和接受,在毁誉之中不断前进。在欧阳修、王安石时代,终于把中唐时代出现的古文运动实现了完美的对接,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南宋理学家的那里,初步确定了柳宗元在唐宋古文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柳宗元诗歌的接受虽然时间比较晚,但发展得比较快。柳诗不仅与柳文有着不同的接受轨迹,也有着不同的接受特点。接受者注重的是其诗歌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在理学地位正式确立后,理学家们对于诗歌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柳诗的接受环境也大为改善。苏轼把柳诗作为平淡诗美的代表作家之一,进而把他与陶渊明和韦应物同流,确立了柳诗的历史地位。南宋诗学家们对柳诗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把他作为“本色诗人”和“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在此观点影响下,柳宗元诗歌纷纷成为后世读者所接受的典范作品,柳诗与柳文交相辉映于文坛。
     在本文的附录里,主要是针对人们只注意柳宗元对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前人的接受,而忽略了与杜甫、李白等盛唐诗人的关系。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如此博学多才的文学家而言,他不可能不视自己眼前的艺术高峰而仅仅去追寻遥远的过去。笔者有意补充这方面的缺陷,故为之。
At present, ancient literature is becoming to diversify.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esearch is the foundation, we should stick to it. But, new academic circles also must carry out the sorption criticizing with the broad-mindedness. The accepted studying of literature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 in this condition,we begain with the research of Liu Zong yuan.
     In the preface of this text,I want to analysis the theo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ing accepted history of literature,and find there are flaws and the direction of striving. The main text contains five parts. Moreover it supplements a appendix, to replenish explanation Liu Zongyuan with the recipient condition to the prehominid. The entire article has been described a great recipient man of letters trajectory in Tang Song period , it has paid attention to Song Dynasty and Tang Five Dynasties , namely ,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 the Later Tang Dynasty , the Later Jin Dynasty , the Later Han Dynasty ,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specially have analysed the cause initiatied changes in the turning point .
     In the first chapters ,analysis’his poetic prose treating Confucian , Buddhism , road advocates that there are recipient to it's literature, and have composed very far-reaching effect , these factors are to be a true disciple of , carry out special explanation therefore within third se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s but since Liu Zongyuan accomplishes in "forever faithful politics in being improved " . Liu Zongyuan has been lone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ang Five Dynasties. the friend acceptances to him such as Han Yu and Liu Yu Xi .they has establish a basis to help him,and has also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willow's Chinese script before the Qin Dynasty and poetry and song display the recipient different trajectory , have the recipi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His Chinese script before the Qin Dynasty adapts to the times need first, be found that and be accepted, in marching on without cease in praise or blame, ancient literature movement appear finally with middle Tang times in Ou’yang Xiu , Wang An’shi times and realized consummate butt-joint, This makes Tang Song ancient literature movement become a organic overall, there , the first step havs ascertained the Liu Zongyuan historical role in Tang Song Chinese script before the Qin Dynasty system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xue , an idealist philosophy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omparison that the Liu Zongyuan poetry and song develops although recipient time is comparatively late, is quick. Not only, the poerty of Liu has the recipient different trajectory , and can't have the recipient characteristic same with Liu Wen .
     That the recipi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s whose poetry art characteristic and emotion intention accumulate. Position establishes in Lixue , an idealist philosophy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 also Liu recipient environment improves. Su Shi has looked on Liu'poerty as one of the beauty of poem representative writer , Tao Yuanming and Wei Yingwu have established Liu's historical role with the stream.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ics family has carried out objective reason to analysis on Liushi , they has drawn with him as distinctive character" composing poetic circles's in reply yuan to represent a writer. Here, the viewpoint affects recipient reader example work down , Liu Zongyuan poetry becomes numerously and confusedly, the poerty and texts of Liu shine by reflected glory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With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appendix, have been recipient mainly specifically for people who only pay attention to Liu Zongyuan to prehominids' such as Qu Yuan , Sima Qian , Tao Yuanming , and have ignored the relation with popular Tang poetry people such as Du Fu , Li Bai in the peak of tang perid . only because he could not look at self before self's eyes art impossibly ,as a so learned and capable man .I willing to this with the aspect , the reason are that
引文
①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1页
    ②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③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四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本文所引古典文献,除特别标示外,均为此本
    ④王弼:《周易注》,卷十
    
    ①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三
    ②本文的观点,参照苏州大学王金福教授的学术讲座
    ③韦勒克等:《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5页
    ④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①宇文所安:《瓠落的文学史》,刘东编:《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9页
    ②高中甫:《歌德接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①钱谷融、鲁枢元等:《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页
    ①李剑锋:《元前陶元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刘禹锡:《刘禹锡集》,瞿蜕园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②张籍:《张籍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8页
    ③《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3页。本文《柳宗元集》均为此本
    ④《祭柳子厚文》,《柳宗元集》,第1436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③元稹:《元稹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①蒋凡:《文章并峙壮乾坤韩愈柳宗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①引自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③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②《柳子厚墓志铭》,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4页
    ③《寄许京兆孟容书》,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1页
    ④《寄许京兆孟容书》,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79页
    ⑤《答问》,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2页
    ①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1页
    ①《答韦珩示韩愈推以文墨事》,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1页
    ②《答严厚与秀才论为师道书》,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8页
    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页
    ④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3页
    ①《雪涛诗评.诗文才别》,见江盈科:《江盈科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804页
    ①《杨评事文集后序》,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第578页,以下柳宗元的文章皆出自此书
    ②同上,第873页
    ①《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同上,第926页
    ②《浮名诗风的理论意义》,见成复旺等:《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273页
    ①《柳宗元诗歌当世传播效应分析》,见孙昌武,陈琼光主编《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1页
    ②《柳常侍行状》,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1页
    ①张兴武:《宋初百年文道传统的缺失与修复》,《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①《狄仁杰》,见林同:《孝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
    ②《论柳宗元以柳易播》,见李渔:《李渔随笔全集》,尔利编译,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59页
    ③蔡邦甸《柳宗元》,见《万首论诗绝句》第4册,第1448页
    ④《祭万年裴令文》,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8页
    ⑤《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6页
    ①引自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1页
    ②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③周勋初:《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转引自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政治革新为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①《古文苑》评语卷3,转引自范培松:《中国文学通典:散文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②引自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276页
    ③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5-1436页
    ①引自唐潜庵等编著的《历代名人并称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①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59页
    ①吴文治:《韩愈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②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48页
    ①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送澥序》,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5页
    ③《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9页
    ④刘禹锡《柳君集纪》,见刘禹锡著,瞿蜕园校点《刘禹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⑤同②
    ⑥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4页
    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4页
    ②同上,第1434页
    ③吴文治:《柳宗元集《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99页
    ④吴文治:《柳宗元集《对贺者?》,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2页
    
    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8页
    ②蒋凡:《文章并峙壮乾坤韩愈柳宗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8页
    ①引自苏渊雷的《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见《求索》,1982年第1期
    
    ①汤吟菲:《中唐唱和诗述论》,见《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②《从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唱和诗看两人的友谊》,见梁潮编《东方丛刊》1995年第二缉,第211页
    ①刘禹锡:《祭柳员外文》,吴文治《柳宗元集》,1979年版,第1439页
    ②同上,第1439页
    
    ①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3页
    ②刘禹锡:《祭柳员外文》,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1439-1440页
    ③刘禹锡:《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1页
    
    ①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3页
    ②江盈科:《江盈科诗文才别》下册,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804页
    ①《与杨京兆冯书》,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9页
    ①《刘禹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见《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3页
    ③《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引自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5页
    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5页
    
    ①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29页
    ②同上,第629页
    ①卞孝萱:《冬青书屋笔记》,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80页
    ①《柳文·永州新刻柳子厚全集序》,引自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6页
    
    ①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页
    
    ①引自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页
    ②《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第38页
    ③引自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254页
    
    ①马积高:《论柳宗元对唐代古文运动的贡献》,见王涘?骸读谠芯俊罚虾3霭婀荆?006年版,第19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①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③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0页
    ①吴文治:《柳宗元诗文十九种善本异文汇录》,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页
    ①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7页
    ②《论韩愈》,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①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①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引自温绍堃:《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第327页
    ①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①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20页
    ①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语,引自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页
    ①《斫雕为朴赋》,见曾枣庄等主编:《全宋文》第十六册,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5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115页
    
    ①《欧公学韩文》,袁枚《随园诗话》,见轻言:《历代小品诗话》,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
    ②《孙犁文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4-465页
    ①《顺宗纪所书善政》,《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四,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①引自陈金生:《思想家传》,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①候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6页
    
    ①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革新为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②周楚汉:《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学》,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①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3页
    ②引自王气中:《刘熙载和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7页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1页
    ②引自唐才常,宋恕著;郑大华等选注《贬旧危言:唐才常宋恕集》,第255-256页
    ③同上
    ①高楠师:《生存的美学问题》,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②林纾语,引自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①章土钊:《章土钊全集》第九卷,北京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①吴文治:《谈谈<柳宗元集>的版本问题》,见王涘篤鞅唷读谠芯俊罚虾3霭婀荆?006年出版,第419页
    ①吴文治:《柳宗元诗文十九种善本异文汇录》,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8页
    ②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①引自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①《道州毁鼻亭神记》,见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4页
    
    ①引自温绍堃:《柳宗元诗笺释集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②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8页
    ①王安石撰,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功诗注补笺》,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853页
    ②引自吴文治:《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2页
    ③引自温绍堃:《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①彗能著,郭明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②同上,第16页
    ①《瓯北诗话》·引自程千帆,吴新雷:《程千帆全集》第1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63页
    ②《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③有《八愚诗》《已失·和《愚溪对》:“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
    ①吴文治:《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878年版,第1434页
    
    ①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②戴伟华:《柳宗元贬谪期的‘骚怨’精神——兼论南贬作家的创作倾向及其特点》,《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①朱自清:《宋五家诗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读鹖冠子》,见《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129页
    ②《辨鹖冠子》,见《古文辞类纂》,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150页
    ③钱锺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8页
    ④尚永亮:《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见《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70页
    ①章士钊:《章士钊全集》,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8页
    ①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①《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见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引自陈衍《宋诗精华录》,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63页
    ②陈衍:《宋诗精华录》,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63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3页
    
    ①和春:《王蒙溪刻本跋》,引自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②惠洪:《冷斋夜话》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页
    ①《剑溪说诗》卷上,引自温绍堃著《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91页
    ②乔亿:《剑溪说诗》卷上,引自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①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3页
    ②同上,第112页
    ①王锡九:《宋人对柳宗元诗歌的评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①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李元洛:《绝句文化大散文》,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7页
    ②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71页
    ③邓魁英:《他乡迟暮不废诗篇-论杜甫的怀乡诗》,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①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67页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①方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①方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①袁宏道:《袁中郎尺牍》,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52页
    [1]﹙唐﹚柳宗元撰《柳﹙东集》,文渊﹚四库全书本。﹙以下古代文献如无标示,均为此本﹚
    [2] (德)H.R.姚斯等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尚学锋等著《中国古﹚文学接受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 (魏)王弼撰《周易注》
    [5] (唐)司空图撰《司空表圣文集》
    [6]高楠著《中国古代艺“的文化学阐释》,沈﹙: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7]高楠著《文艺心理探索》,沈﹙: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8]鲁枢元著《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美)宇文所安著《瓠落的文学史》,刘东编,《中国学“第三辑》.而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高中甫著《歌德接受史》,而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1]钱谷融,鲁枢元著《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李剑锋著《元前陶元明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2
    [13]王水照著《宋代文学通论》,开封:﹙南大学出版社,1997
    [14]佺唐佺刘禹锡撰《刘宾客文集》
    [15]伾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而京:中华书局,1964
    [16]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书:天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7]佺唐佺元孟撰《元孟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18]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而京:三联书店,1989
    [19] (明)茅坤编撰《唐宋八大家文钞》
    [20]佺清佺徐松撰《登科记考》,而京:中华书局,1984
    [21]蒋凡著《文章并峙壮乾坤韩愈柳宗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2]王国安笺释《柳宗元诗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3]蒋伯潜、蒋祖怡著《骈文与散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4]佺宋佺苏轼撰《东坡全集》
    [25]佺清佺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6]佺清佺章学诚撰《皇甫持正文集书后》
    [27]佺梁佺刘勰撰《文心雕龙》
    [28]佺后蜀佺赵崇祚编《花间集》
    [29]佺宋佺王应麟撰《困学纪闻》
    [30]陈寅恪撰《金明馆东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1]佺唐佺杜牧撰《樊川文集》
    [32]佺明佺江盈科著《江盈科集》,长沙:﹙麓书社,1997
    [33]陈尚君著《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而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4]成复旺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而京:而京出版社,1991
    [35]孙昌武,陈琼光主编《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36]佺清佺陈景云撰《韩集点勘》
    [37]章士钊著《柳文指要》,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38]佺宋佺王十朋撰《梅溪集》
    [39]佺宋佺刘克庄撰《后﹙诗话》
    [40] (清)朱彝尊撰《经义考》
    [41]佺宋佺魏仲举辑《五百家注柳先生集》
    [42]卞孝萱张清华阎琦著《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3]胡可先著《中唐政治与文学以﹙贞政治革新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4]范培松主编《中国文学通﹚:散文通﹚》,而京:解放﹙文艺出版社,1999
    [45]佺梁佺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长沙:﹙麓书社,2002
    [46]唐潜庵等编著《历代名人并称辞﹚》,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7]佺唐佺韩愈著《韩愈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48]佺宋佺叶梦得撰《石林燕话》
    [49]尚﹙亮著《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0]佺宋佺罗大经撰《鹤林玉露》
    [51]佺宋佺﹙佺编《崇古文决》
    [52]佺宋佺叶梦得撰《避暑录话》
    [53]佺元佺方回撰《瀛奎律髓》
    [54]佺明佺陆时﹚撰《诗﹙总论》
    [55]佺明佺李明﹙撰《怀麓唐诗话》
    [56]佺唐佺韩愈撰,佺宋佺王伯大编《﹙本韩文考异》
    [57]佺宋佺苏轼撰《东坡全集》
    [58]佺元佺元好问撰《中州集》
    [59]佺宋佺司马光撰《资治通鉴》
    [60]佺清佺李慈铭撰《越缦堂读书记》,而京:中华书局,1963
    [61]佺宋佺范仲淹撰《范文正集》
    [62]卞孝萱著《冬青书屋笔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63]佺宋佺王安石撰《临川文集》
    [64]佺宋佺赵彦卫撰《云麓漫抄》
    [65]佺宋佺王十朋撰《梅溪集》
    [66]佺明佺陶宗仪撰《说郛》
    [67]佺元佺元好问撰《遗山集》
    [68]佺宋佺欧﹙修撰《文忠集》
    [69]周裕锴著《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0]佺清佺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上?荷虾9偶霭嫔纾?993
    [71]佺宋佺魏﹙之撰《诗人玉﹙》
    [72]佺宋佺严羽撰《沧浪诗话》
    [73]王﹙川著《艺“本体论》,而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4]王佺篤鞅唷读谠芯俊罚?冢耗虾3霭婀荆?006
    [7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76]张立文著《中国学“通史》,而京:人民出版社,2004
    [77]翟满桂著《一代宗师柳宗元》,长沙:﹙麓书社,2002
    [78]许总著《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9
    [78]佺宋佺梅尧臣《宛陵先生集》
    [79]佺宋佺黄庭坚撰《山谷集》
    [80]温绍佺著《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而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
    [81]佺宋佺石介撰《徂徕集》
    [82]查屏球著《唐学与唐诗:中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而京:商务印书馆,2001
    [83]朱刚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而京:东方出版社,1997
    [84]孙立著《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5]伾文治著《柳宗元诗文十九种善本汇录》,合肥:黄山书社,2004
    [86]孙昌武著《柳宗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7]万曼著《唐集叙录》,而京:中华书局,1980
    [88]佺宋佺李佺等编《文苑英华》
    [89]佺宋佺交祖谦佺《宋文鉴》
    [90]佺宋佺穆修撰《穆参﹙集》
    [91]祝尚书著《而宋古文运动发展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
    [92]孙昌武著《柳宗元传论》,而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93]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而京:中华书局,1995
    [94]佺宋佺欧﹙修撰《新五代史》
    [95]佺宋佺李如篪撰《东园东说》
    [96]轻言主编《历代小品诗话》,武前:崇文书局,2004
    [97]孙犁著《孙犁文论集》,而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8]黄一权著《欧﹙修散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9]黄进德著《欧﹙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0]陈金生主编《思想家传》,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101]佺宋佺魏泰撰《东轩笔录》
    [102]伾文治著《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03]章士钊著《章士钊全集》,而京:而京文汇出版社,2000
    [104]佺宋佺朱子撰《晦佺集》
    [105]佺宋佺陆九渊撰《象山集》
    [106]马虫高著《宋明理学与文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7]佺宋佺阮阅《诗话总﹚》
    [108]佺宋佺柳开撰《﹙东集》
    [109]佺宋佺胡﹚撰《渔隐东话》
    [110]佺宋佺李壁撰《王?ⅰ?
    [111]佺元佺元好问撰《遗山先生文集》
    [112]程千帆,伾新雷撰《程千帆全集》,石家庄:﹙而教育出版社,2000
    [113]佺德佺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14]朱自清《宋五家诗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5]萧华相著《中国诗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6]陆游撰《剑南诗稿》
    [117]陈文忠《中国古﹚诗歌接受诗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8]王洪等著《中国禅诗鉴赏辞﹚》,而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9]胡哓明著《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0]邱鸣嗥著《陆游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1]郭绍虞撰《宋诗话考》,而京:中华书局,1979
    [122]洪迎华的博士论文《刘柳诗歌接受史研究》
    [123]佺清佺仇兆佺撰《杜诗详注》
    [124]朱光潜著《无言之美》,而京:而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