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都市笔记是从都市生活经验出发,以记录城市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为中心的笔记文,也是“士人阶层对他们失去的生活的追记。”宋代都市笔记是宋代笔记的一部分,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以两宋时期的京城生活为核心,记录两宋繁荣时期城市中的政府典礼仪式,城市设施、城市管理,城市娱乐、饮食、习俗等内容,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本论文将着重讨论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探讨其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绪论部分,就研究意义、研究价值、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讨论。论文的主体部分,则分为如下七章:
     第一章,通过对城市发展史的梳理,考察宋代都市汴梁、临安在城市发展史中地位和状况。第一节讨论宋以前都市的发展过程,考察先秦、汉、唐时期城市的发展过程,讨论城市生活与社会分工和商业繁荣之间的关系。第二、三节分别讨论汴梁、临安城市繁荣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
     第二章,对宋代都市社会生活做全面考察,主要讨论国家政治理想对城市生活的作用。第一节分析宋代治国政治理想对城市生活的推动和促进意义。第二节分析都市生活与悠游享乐社会风气形成之间的关系,认为这种享乐风气是帝王、士大夫与市民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第三节考察城市救济与市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完备的社会保障,这也是宋代都市繁荣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考察宋代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声音和城市影像。第一节分析宋代都市笔记记录的都市声响,主要是从国家庆典的雅乐、文人士大夫的休闲燕乐以及市井嘈杂的喧嚣声响等方面,显现出宋代都市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第二节分析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景观,包括宫殿、酒楼、服饰、节庆景观以及宋代特有的簪花风气等反映出的城市物质形态美。
     第四章,主要考察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奇”、“观”与都市文化。第一节分析了笔记呈现出的城市之“奇”:丰富神奇的物产、奇术异能的伎艺人及好奇的市民。第二节分析了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之“观”:包括“许观”的意义与“观者如堵”的爱好等。第三节分析了都市笔记所反映出的城市文化类别,分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讨论分析:政治、民俗、娱乐、饮食和伎艺等,通过分析,论述了都市笔记的重要史料价值和城市文化价值。
     第五章,主要讨论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节讨论都市生活与文人的关系。第二节讨论都市笔记所保存的文学史料价值,主要包括文人的城市生活、宫廷文人的诗词唱和、当时的文化思潮以及戏剧话本资料等。第三节探讨都市笔记的文学特征,主要从都市笔记的记事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的创新讨论了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讨论两部重要的都市笔记:《东京梦华录》及《武林旧事》。分别考察了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作品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关于《东京梦华录》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其三个特点:一是开创性的时空结构特点和“逼近审视”的叙事特点;二是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使用俗语俚语的写作心理。关于《武林旧事》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其记事方法:详略得当的剪裁、插叙、诗文互证等艺术手法和典雅的表现风格等。
     总之,宋代都市笔记在内容上全面反映了宋代都城的宫廷文化活动、市井生活、都市娱乐、都市伎艺、民俗活动以及部分的政治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宋代都市的太平景象、娱乐精神和创造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惆怅情怀。在艺术上开创性地使用都市生活题材,重视都市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的下层百姓形象,为后世的都市文学开创了新路: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以纪实为主,兼用插叙、类叙、逼近审视、诗文互证等多种手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宋代文学的表现畛域。
On the one hand, the urban notes is a kind of prose embarked from the urban city life experience, recording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folk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etc. as its center.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life recording of social gentleman which they have lost". The urban notes of Song Dynasty are one part of the miscellaneous notes,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terature in Song Dynasty. They mainly focus on Bian Liang and Lin An lif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having recorded the boom city government ceremony, urban facilities, urban management, urban entertainment, restaurants, customs, etc., Therefore, they have a hig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valu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 urban notes, investigating the important role they have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during Song Dynasty.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valu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research tendency are discussed.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Chapter 1 mainly reviews the role that the capital cities Bian liang (汴梁)and Lin'an (临安)in Song Dynasty played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status it held by comparing with the history of other ancient cities. Section 1 discuss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before Song Dynasty, saying that of Pre-Qin, Han and Tang.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life on one side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ommercial prosperity on the other side. Section 2 and 3 discuss the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that led to the prosperity of Bian liang and Lin'an.
     Chapter 2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city life in Song Dynasty with the focus on the crucial impact of country's political ideal on urban life. Section 1 analyzes how the political ideals of the country promote and accelerate the city life during Song Dynasty. Section 2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life and social morality of pleasure and feast, finding that this kind of social morality is a result of mutual influence among the emperor, scholar-bureaucrat and the ordinary citizen. Section 3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relief and the resident's life, thinking that a city's prosper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a complete social securit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attributing to the city prosperity in Song Dynasty.
     Chapter 3 examines city voice and urban scenes described in the notes of Song Dynasty. Section 1 analyzes the record of the urban music, ranging from the national celebrations gagaku, literary leisure as well as the street noise etc., showing the scene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in the Song Dynasty. Section 2 analyzes the city's urban landscape including palaces, restaurants, apparel, festive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lasping flowers which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material form of the cities in Song Dynasty.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odd concept" and the urban culture written down in the urban notes. Section 1 analyzes the city's "odd" shown in the notes: being rich in magical products, craftmen of magical energy as well as curious members of the public. Section 2 analyzes the city's "view" portrayed in the notes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hobbies such "allowing to look " and "as many audiences as a temple fair". Section 3 analyzes the civic culture category from five detailed aspects: politics, the folk custom article, the entertainment, the diet, the skill and so on. It prove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the civic cultural value of the urban notes.
     Chapter 5 mainly discusses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 urban notes. Section 1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ity life and the writers. Section 2 surveys the notes' literary historical value, which includes the urban life of scholars, the court intellectuals' poetry and responsorial matter, the cultural trends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of drama in the notes. Section 3 discusses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tes, containing its note-taking practices, characters description, language, etc. which reflects the notes' literary value from an innovative way.
     Chapters 6and 7 respectively discuss two important cities notes in history: "Dong Jing Meng Hua Lu" and "Wu Lin Jiu Shi". The author's life, writing process, contents and artistic works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Dong Jing Meng Hua Lu" are mainly as follows: First, it has a ground-breaking temporal structure and a "look at the approximati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second, it owns a special way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ird, the author's psychological intention of adaption common sayings and idioms is discusse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Wu Lin Jiu Shi" are highlighted on its noting methods: appropriate and detailed tailoring, intercalation syria, interoperability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between poetry and other arts and an elegant writing style.
     In a word, the notes of Song Dynasty portrayed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palac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capital, the urban life and urban entertainment, the city Kabuki art and folk activities, as well as political lives. It gives a full reflection of peaceful scene, entertainment and creative spirit the Song Dynasty city. It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melancholy feelings. The notes have innovatively used the themes of urban life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mportance of urban street life, shaping many characters of the lower class all of which has provided a new road for latter urban literature composition. In terms of the expression means, these notes have applied on-the-spot report primarily together with inserts narration, comparative narration, carefully approaching, in and so on. Eventually it has formed a style which appeals to both cultured and popular tastes, so that it has enriched performance scope of the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引文
[1]参见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前人已详细讨论过笔记起源,本文不再梳理笔记起源及演变过程,直接从宋人笔记入手。有关笔记起源及笔记演变、分类及笔记体研究现状,请参阅《中国笔记文史》及笔者的《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中有关章节和内容。
    [2]参见张晖《宋代笔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49页。
    [3]参见《全宋笔记·序》,朱易安、傅璇琮 等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4]郑宪春分为:宋代笔记大家、宋代笔记小说、宋代野史笔记、宋代学术笔记、宋代山水园林笔记、宋代杂著笔记等几类。参见《中国笔记文史》第289-429页。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将宋代笔记分为三大类:小说故事类笔记、历史琐闻类笔记、考据辩证类笔记,参见《历代笔记概述》第93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杨庆存认为,宋代笔记繁荣、创作旺盛,这是宋代文体创新的标志之一。参见《宋代文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6页。
    [5]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38页。
    [6]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601页。
    [7]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775页。
    [1]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957页。
    [2]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1697页。
    [3]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1226页。
    [4]王士祯:《居易录》卷十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66页。
    [6]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7]周笑添、周建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的源、流、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03页。
    [1]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如苗壮的《笔记小说史》、吴礼泉的《中国笔记小说史》、郑宪春的《中国笔记文史》等。
    [4]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5-117页。
    [5]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413页。
    [1]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九月第一版,第418页。
    [2]周笑添、周建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的源、流、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月。
    [3]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3月。
    [4]据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称:“宋代文化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陈寅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之考正>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5页。
    [1](日)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王成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3页。
    [1]转引自美国学者芒福德的话语,孙逊、杨剑龙:《都市、帝国与先知》,《都市史家,都市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6-57页。
    [3]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264页。
    [4]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8页。
    [1]刘熙:《释名》,卷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卜子夏:《子夏易传》,卷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颜师古:《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十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郑玄:《礼记注疏》,卷二、卷十四、卷三十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221页。
    [6]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147页。
    [7]《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8月,第64页。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653页。
    [2]吕不韦:《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2页。
    [3]郑玄:《礼记注疏》,卷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晋)郭璞:《尔雅注疏》,宋刑昺疏,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572页。
    [1]王安石:《周官新义》,卷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244页。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248页。
    [4]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二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孔颖达:《礼记注疏》,卷十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王安石:《周官新义》,卷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百,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刘熙:《释名》,卷八,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孔颖达:《尚书注疏》,卷九,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632页。
    [4]见朱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五月,第54页。
    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282页。
    [5]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28页。
    [6]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491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494-495页。
    [2]《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8月,第20页。
    [3]《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8月,第21页。
    [4]《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8月,第127页。
    [1](梁)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38-39页。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页。
    [3](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58页。
    [4]班固:《汉书·食货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67页。
    [5]班固:《汉书·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6页。
    [6]班固:《汉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5页。
    [7]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03274页。
    [1]萧统:《文选》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48-49页。
    [2]萧统:《文选》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23页。
    [3]史念海:《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中国古都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5页。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8,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301页。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24,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130页。
    [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24,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133页。
    [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24,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133页。
    [5](唐)魏征:《隋书·地理志》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00817页。
    [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2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5页。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2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5页。
    [1](五代)赵崇祚辑:《花间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4月,第1页。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0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499页。
    [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346页。
    [4]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5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05037页。
    [2]刘昫:《旧唐书》卷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02435页。
    [3]李濂:《汴京遗迹志》,周宝珠,程生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12月第一版,第339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60,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9022页。
    [5](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08页。
    [6](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08页。
    [1](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11页。
    [2]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第324页。
    [3]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3565页。
    [4]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096页。
    [1]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098页。
    [2]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4541页。
    [3]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159页。
    [4]常大群:《宋代商人的构成及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2383页。
    [6]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3968页。
    [1]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011页。
    [2]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050页。
    [3]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8940页。
    [4]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2547页。
    [1]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115页。
    [2]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131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
    [1]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66页。
    [2]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1页。
    [1]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4260页。
    [2](宋)姚宽:《西溪丛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34页。
    [4]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34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8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88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0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1页。
    [1]西湖老人等:《西湖老人繁胜录三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1年,第19页。
    [2]西湖老人等:《西湖老人繁胜录三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1年,第19页。
    [3]周密:《武林旧事·观潮》,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8页。
    [4]周密:《武林旧事·观潮》,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8页。
    [5]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第一版,第45页。
    [1]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1页。
    [2]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5页。
    [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265页。
    [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267页。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285页。
    [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4页。
    [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第584页。
    [2]苏轼:《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81页。
    [3]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的有关章节,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
    [4]李白:《李太白集》,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7年5月,第169页。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0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382页。
    [1]苏轼:《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月,第430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32页。
    [3](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九月,第79页。
    [1]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174页。
    [2]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4340页。
    [3]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第181页。
    [4]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第21页。
    [1]高斯得:《耻堂存稿》。卷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97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97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97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958页。
    [3]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
    [4]陶宗仪:《说孚》卷三十,《行都纪事》,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3922页。
    [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88页。
    [7]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26页。
    [8]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26页。
    [9]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页。
    [1]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第二章的有关论述,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5月。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23页。
    [5]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30页。
    [2](元)脱脱:《宋史》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091页。
    [3](元)脱脱:《宋史》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563页。
    [4](元)脱脱:《宋史》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0721页。
    [1]欧阳修:《欧阳修文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21页。
    [2]欧阳修:《欧阳修文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11页。
    [3]吕祖谦:《近思录》,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元)脱脱:《宋史》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137页。
    [5]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杨万里:《诚斋易传》卷十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欧阳修:《欧阳修文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
    [3]苏轼:《东坡全集·东坡先生墓志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213页。
    [5](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2699页。
    [1]阮阅:《诗话总龟·纪实门》卷十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9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41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1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第541页。
    [2]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第12页。
    [3]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第19页。
    [4]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陶宗仪:《说郛》,卷十五下,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安石:《王荆公文集笺注》,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店,2005年,第1121页。
    [4]王栐:《燕翼诒谋录》,《宋元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600页。
    [5]陈舜俞:《都官集》卷二,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宋元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615页。
    [1]陶宗仪:《说郛》,卷四十一下,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迈:《腥轩集》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卷首,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3573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21页。
    [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3579页。
    [5]庄绰:《鸡肋编·上》,《宋元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030页。
    [1](元)脱脱:《宋史》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2177页。
    [2](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十二,《游山后记》,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页。
    [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4页。
    [7]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8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7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63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5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7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5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7页。
    [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3-173页。
    [7](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020页。
    [1]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9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李春棠《坊墙倒塌之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没有被遗忘的角落”等章节,湖南出版社,1992年3月,第269页。
    [2]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一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6317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8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卷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5页。
    [1]郑玄:《礼记注疏》,孔颖达疏,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朱熹:《诗序》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76页。
    [2]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3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3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4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4-28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60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8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34页。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43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4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41页。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42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4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814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7页。
    [4]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7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357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47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22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737页。
    [6]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90页。
    [7]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0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0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41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268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23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357页。
    [6]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第85页。
    [7]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96-97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958页。
    [9]《周礼》,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周易》,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288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5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268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958页。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13页。
    [1]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72页。
    [2]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72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8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2006年8月,第626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817页。
    [6]周密:《武林旧事》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54页。
    [7]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58页。
    [8]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80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80页。
    [3]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81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26页.
    [9]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80页。
    [1]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58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288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1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页。
    [1]曾慥:《类说》卷四,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2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0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24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24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8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71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289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301页。
    [6]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0月,第3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30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90页。
    [6]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2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14页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90页
    [10]参见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81页。
    11 李濂:《汴京遗迹志》,周宝珠、程生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484页。
    [1]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二,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0页。
    [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23页。
    [4]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二,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42页。
    [2]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9页。
    [3]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9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9页。
    [2]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9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959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959页。
    [5]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9页。
    [6]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1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90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17页。
    另据《宋史·舆服志五·诸臣服下》:“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01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1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6页。
    1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6页。
    [1]参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围肚:即直系,以长幅布帛做之,男女通用。看带:为织成带,上织有花纹装饰者,即后世鸾带也。其装饰性教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05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页。
    [3]江休复:《嘉祷杂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二小说家类一10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
    [4]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5页。
    [5]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6111页。
    [6]李觏.:《吁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年,第118页。
    [7]岳珂:《埕史》,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54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90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63页。
    [3]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页。
    [4]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十四,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十四,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脱脱:《宋史》卷一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02686页。
    [7]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40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84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35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6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2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936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34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96页。
    [7]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26页。
    [9]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77页
    [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37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53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4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81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5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05页。
    [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6页。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17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943页。
    [9]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58页。
    [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943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4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05页。
    [3]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第2380页。
    [4]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第2513页。
    [5]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第2324页。
    [6]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第1901页。
    [7]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第1000页。
    [1]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第394页。
    [1]顾野王:《重修玉篇》卷九,陈彭年、吴锐、邱雍等重修,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顾野王:《重修玉篇》卷九,陈彭年、吴锐、邱雍等重修,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参见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第331页。
    [5]笔者认为早期的视觉文化创作,并不仅限于图像的制作与流传,还应包括市井流行的其它满足观看需求的伎艺形式、市井服饰、建筑装饰、典礼仪仗等。由于这些景象的奇异与新鲜能够满足人们的观看心理而具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但又不同于当代的视觉文化内涵。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1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1页。
    [4]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2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1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4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9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450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74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313页。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81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5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3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41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93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5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1页。
    [5]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463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3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44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726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683页。
    [5]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3页。
    [6]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35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83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9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0页。
    [1]参见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16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6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34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页。
    [5]转引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第537页。
    [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页。
    [7]参见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90页。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34页。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83页。
    [10]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
    [1]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
    [2]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79页。
    [4]周晖《清波杂志》卷九《嫁女娶妇》:“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或问其故,曰:“嫁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不若吾家,则妇事舅姑必执妇道。”袁采《世范》:“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想当,则子女终生抱恨,况又不和而生它事乎?”。均可作为宋代重视婚姻仪式的心理解释。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03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51页。
    [3]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民国七十年六月)
    [1]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63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15页。
    [3]参见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63页的有关章节。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13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44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9页。
    [4]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第19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288页。
    [2]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206页。有关章节。
    [1]耐得翁:《都城纪胜》《食肆》,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分茶”意思较多,在宋代一种是意思是指不同的饭店,分茶、全茶、素分茶。一种是茶艺,还有一种则是在酒楼饮酒时花钱的多少,“点肆饮酒,在人出著,且如下酒品件,其钱数不多,谓之‘分茶'、‘小分下酒'。”
    [2]参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94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74页。
    [1]参见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91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4页。
    [1]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41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93页。
    [1]赵蕃:《淳熙稿》卷十八,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杨万里:《诚斋集》卷二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7页,
    [4]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四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四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四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厉鹗:《宋诗记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第219页。
    [8]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管庭芬、蒋广熙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052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2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第930页。王寀:寀字道辅,韶子。登第,管校书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宣和中,以左道为林灵素所陷,弃市。文中所提诗歌为《浪花》: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1]参见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57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0页。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学批判>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42-743页。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4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5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1]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1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2页。
    [1]周必大:《玉堂杂记·上》,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07页。
    [3]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4页。
    [4]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6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2页。
    [2]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3页。
    [3]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72页。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100页。
    [1]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耐得翁 《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张端义:《贵耳集》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307页。
    [4]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4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93页。
    [2]参见美国学者奚如谷:《皇后、葬礼、油饼与猪……<东京梦华录>和都市文学的兴起》,在该文里,奚如谷认为南宋的都城记事文学作品有五部,它们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于1174年,记北宋徽宗末年(约1100-1125)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序于1247年;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盛录》可能作于1250年左右,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集出;吴自牧《梦粱录》,序于1274年或1334年;周密《武林旧事》,作于1280-1290年间。《文学、文化与世变》,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文学组,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97-218页。
    [3]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5页。
    [4]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4页。
    [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6页。
    [6]雅格布森:《语言学与诗学》,《结构—符号学文艺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172页。
    [7]史忠义:《“文学性”定义之我见》,《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
    [1]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叶英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52页。
    [1]参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页。
    [2]笔者注:这里本来可以直接称《东京梦华录》的这种体例为“梦华体”。“梦华体”作为一种城市文学的新的样式,已为黑龙江大学伊永文教授发现和论证。但该成果暂时还没有完全公开,此处暂不使用“梦华体”这一概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00页。
    [2]美国学者奚如谷针对这段论证:认为《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完全免疫于都城的所谓等级制度,表达出了对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这种空间意识不考虑仪式活动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而表现出一种个人记忆的、普通城市居民共同经验的、高度(世俗和民主)的空间”。《皇后、葬礼、油饼与猪……<东京梦华录>和都市文学的兴起》,《文学、文化与世变》,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文学组,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97-218页。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看法。认为这只是作者眼见的纪实而已。猪在宋代宫廷有特殊的意义。据《后山谈丛》:“御厨不登彘肉,太祖常畜兩彘謂之神猪。熙宁初罢之,后有妖人登大庆殿据鸱尾,既获索彘血不得,始悟祖意,使复蓄之,盖彘血解术云。”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88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7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686-690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06页。
    [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5页。
    [3]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3页
    [4]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4页
    [5]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33-34页。
    [1]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1页。
    [2]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2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883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889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889页。
    [4]吴自牧:《梦粱录》,刘坤、赵宗乙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958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61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88页。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6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1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9页。
    [1]周晖《清波杂志》卷九《嫁女娶妇》:“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或问其故,曰:“嫁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不若吾家,则妇事舅姑必执妇道。”袁采《世范》:“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想当,则子女终生抱恨,况又不和而生它事乎?”均可作为宋代重视婚姻仪式的心理解释。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03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4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51-452页.
    [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8-39页
    [1]李濂:《汴京遗迹志》,周宝珠、程生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357页。
    [2]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1页。
    [1]孔宪易:《孟元老其人》,《历史研究》,1980年第四期。
    [2]李致忠:《东京梦华录作者续考》,《文献》,2006年03期。
    [3]顾传渥:《何人孟元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一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34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958页。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541页。
    [8]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5页。
    [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八,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4页。
    [2]周辉:《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010页。
    [3]李濂:《汴京遗迹志》,周宝珠、程生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357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1页。
    [1]网络截图:http://www.kfsy.cn/upload/04121517278225.gif
    [1]奚如谷:《皇后、葬礼、油饼与猪……<东京梦华录>和都市文学的兴起》,《文学、文化与世界》,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文学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211页。
    [2]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序》,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参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页。
    [1]宗懔:《荆楚岁时记》,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753-754页。
    [1]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1页。
    [2]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卷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365页
    [3]郭熙:《林泉高致》,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41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30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2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503-504页。
    [2]周辉:《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010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644页。
    [2]石介:《徂徠集》卷十八,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45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5-116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817页。
    [1]转引自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哲学》,孙宜学、郭洪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5页。
    [3]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页.
    [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1039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页.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4]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41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41页.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41页.
    [4]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0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34页.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34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51页.
    [2]周晖《清波杂志》卷九《嫁女娶妇》:“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或问其故,曰:“嫁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不若吾家,则妇事舅姑必执妇道。”袁采《世范》:“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想当,则子女终生抱恨,况又不和而生它事乎?”均可作为宋代重视婚姻仪式的心理解释。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03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3]金盈之:《醉翁谈录》,周晓微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7页。
    [4]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页。
    [5]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24页。
    [6]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4页。
    [2]参见钱建状:《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73页。
    [1]参见第五章的有关论述。
    [2]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参见安芮璿:《宋笔记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8页。
    [2]朱存理:《珊瑚木难》,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周密:《齐东野语》,《宋元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576页。
    [2]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宋元小说大观》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746页。
    [3]朱存理:《珊瑚木难》,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朱存理:《珊瑚木难》,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朱存理:《珊瑚木难》,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参见安芮璿:《宋笔记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30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页。
    [1]参见刘婷婷:《周密著述补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2]刘婷婷:《周密著述补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1]以上诸条均引自刘婷婷:《周密著述补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5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5页。
    [4]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6页.
    [5]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5页。
    [1]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参见刘静:《周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第108页。
    [3]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6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5-196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6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2页。
    [4]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2页。
    [5]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1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93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5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4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3-44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8页。
    [3]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二十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郑玄:《周礼注疏》卷四十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3-45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3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93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9页。
    [4]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1页。
    [5]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1页。
    [6]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87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4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59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2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6页。
    [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6页。
    [3]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626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6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3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40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1页。
    [4]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1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72页。
    [3]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97页。
    [4]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52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6页。
    [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23页。
    [2]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36页。
    [1]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03页。
    [1]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61页。
    [1]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64页。
    [1]卜子夏:《子夏易传》,卷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颜师古:《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十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郑玄:《礼记注疏》,卷二、卷十四、卷三十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二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孔颖达:《尚书注疏》,卷九,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郭璞:《尔雅注疏》,宋刑昺疏,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刘熙:《释名》,卷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三,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王安石:《周官新义》,卷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卷首,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姚宽:《西溪丛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耐得翁:《都城纪胜》,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吕祖谦:《近思录》,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杨万里:《诚斋易传》,卷十五,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陈舜俞:《都官集》,卷二,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王迈:《腥轩集》,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十二,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曾慥:《类说》,卷四,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十四,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陶宗仪:《说郛》,卷三十,《行都纪事》,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十,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王士祯:《居易录》,卷十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二,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阮阅:《诗话总龟·纪实门》,卷十七,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顾野王:《重修玉篇》,卷九,陈彭年、吴锐、邱雍等重修,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一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
    [33]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4]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35]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0月。
    [3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8](唐)魏征:《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39]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40](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1](梁)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
    [4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4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4]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
    [45]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6]苏轼:《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月。
    [47]王民信:《西湖老人繁盛录三种》,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海文出版社,1981年6月。
    [48](五代)赵崇祚辑:《花间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4月。
    [49]岳珂:《埕史》,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
    [50]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
    [5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52]中华书局本社编:《名城史话》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3]吴涛:《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54]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55]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
    [56]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
    [57]朱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58]李白:《李太白集》,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7年5月。
    [59](清)周城:《宋东京考》,单远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8月。
    [60]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卷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61]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第一版。
    [62]《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8月。
    [6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
    [64]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65]宋敏求:《长安志》附《长安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66]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7]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68]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
    [63]李春棠《坊墙倒塌之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3月。
    [64]张晖:《宋代笔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65]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
    [66]史念海:《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中国古都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69]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70]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六版。
    [71]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73]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74]金盈之:《醉翁谈录》,周晓微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75]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76]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
    [77]李濂:《汴京遗迹志》,周宝珠、程生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78]吴怀祺、郑强胜:《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版社,2000年
    [79](日)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王成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80]石训、朱保书:《中国宋代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81]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哲学》,孙宜学、郭洪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2]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83]唐恢一:《城市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8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85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8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87]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88]周辉:《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89]王栐:《燕翼诒谋录》,《宋元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90]庄绰:《鸡肋编·上》,《宋元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91]周密:《齐东野语》,《宋元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92]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宋元小说大观》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9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94]吕不韦:《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95]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96]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97]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序》,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3年10月。
    [9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9]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
    [100]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01]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02]王安石:《王荆公文集笺注》,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店,2005年。
    [10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
    [104]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
    [105]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06](美)安东尼·奥罗姆 陈向明:《城市的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107]畲德余:《浙江文化简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108]包亚明:《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109]高小康、黄忠顺、田根胜:《城市文化评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5月。
    [110]孔凡礼:《宋代文史论丛》,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5月。
    [111]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112]孙逊、杨剑龙:《都市、帝国与先知》,《都市史家,都市先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11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
    [114]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
    [115]刘纲纪:《艺术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16]钱建状:《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17](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118]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19](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0]张晖:《宋代文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21]周密:《武林旧事·观潮》,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9月。
    [12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12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
    [124](宋)范晔:《后汉书·恒谭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5]杨庆存:《宋代文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26]鲍宗豪:《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127]陈振:《宋代社会政治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1]孔宪易:《孟元老其人》,《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2]顾传渥:《何人孟元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一期。
    [3]虞家钧:《杭州城沿革与城市发展》,《地理研究》,1985年,03期。
    [4]周笑添、周建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的源、流、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5]史忠义:《“文学性”定义之我见》,《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
    [6]常大群:《宋代商人的构成及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宋鸣笛:《宋东京公共休闲空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3年。
    [8]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03期
    [9]谭凤娥:《试论宋代的市民文艺和商业》,《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0]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03期。
    [11]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年。
    [12]安芮璿:《宋笔记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刘静:《周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14]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5]龙芳:《北宋东京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16]王菲菲:《论南宋音乐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博士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17]杨俊博:《北宋东京寺院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6年。
    [18]刘婷婷:《周密著述补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19]李致忠:《(东京梦华录)作者续考》,《文献季刊》,2006年7月。
    [20]陈德文:《北宋东京城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7年。
    []21 刘项育:《宋代文化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2]王乐全:《宋代官定节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3]张慧茹:《南宋杭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互动研究》,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4]马丽丹:《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