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略性工业化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意志而介入战略产业的工业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一国为维护其生存与独立,在工业化进程中可以重点培育与国防有直接关联且具有技术引领性之产业。机械工业即属于此种战略性产业,因此,本文拟按历史时序对1900-1957年间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进行考察,以探究后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成长机制。
     1900年,大清帝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危局中,机械工业却开始成长。清季之机械工业是在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引导下发展的。然而,清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十分低效,且随着清廷国势日衰,市场逐渐成为主导性力量。辛亥革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刺激下,伴随着市场诱导,中国机械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然而,北洋政府治下,国家渐趋失序,自由市场对产业而言构成了双刃剑。由于市场需求结构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抑制,本应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械工业沦为技术能力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面对日本加紧侵华,国民政府在加强战备的过程中,亦强化了对机械工业这一战略产业的引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机械工业重新布局,国统区国营企业发展壮大,其技术导向战略提升了产业实力。同时,国民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对产业实施干预。尤为重要的是,国民政府的订货政策有力地扶植了机械工业,维系了一批民营企业的生存。但是,战后,国民政府放弃了战时政策,再加上重新开放市场,国内幼稚产业遂暴露于进口美货的严重打击之下,机械工业受灾尤重。1949年,中共建政后,形成强势国家对产业全面渗透的态势。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巩固国家独立,新政权将机械工业视为战略产业,采取重点扶持的态度。苏联及东欧技术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改变了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轨道,使该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一个“军事-工业-大学综合体”开始在中国诞生,这意味着中国的战略性工业化,在历经曲折后,终于得以大规模展开。
     因此,对欲改善其所处国际地位之后发展国家而言,自由市场乃双刃剑,适度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激发企业的创造力,但过度的开放会将后发展国家幼稚的战略性产业暴露于发达国家资本的打击之下,而且市场的比较优势原则会诱导后发展国家的高端产业低端化,挫败其技术能力之提升。因此,国家嵌入产业是必要的,但这要求国家统治集团有坚强的战略意志,并以高度的使命感克服牟取小集团私利的倾向,由此形成强韧的国家能力。进一步说,不管在企业层次还是国家层次,战略都意味着对于追求短期利益的经济理性之超越,唯有此种战略意志能使后发展国家追赶先进,而这种战略意志之不易获取及保持,可以解释为何数百年来能改善其国际地位的后发展国家屈指可数。
Strategic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which the st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rategic industries. A nation can foster some industrie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military and high-technology for its survive and independent. Machine industry is just one kind of such strategic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achinery industry from1900to1957chronologically, so 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late development countries'strategic industries.
     In1900, the Qing dynasty was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but the machinery industry started to take off. However, the guide of Qing government was very inefficient, especially with the declining of the government power, market gradually domin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chinery industry alone. In the days of Revolution of1911, stimulated by the nationalism and market, the machinery industry attained further development. Howev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of China, the whole country was gradually reduced into disorder. Therefore the free market for the then Chinese machinery industry was a double-edged sword. Because the free market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technique development of machinery industry was contained. The suppose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y was reduced to b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Because of infringement of Japanese against China, the Nanking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guide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trategic industry. When Japan's full-scal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happened, many machinery companies moved to the inner land, which reshaped the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hinery industr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meaningful thing for the machinery industry was the growth of the state-owned machinery companies in those areas governed by Kuomintang, whose technology-oriented strategy improved the industry. Apart from setting up some machinery companies, Kuomintang also took some other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chinery industry. After Japan's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was defeated, Kuomintang government ceased the government purchasing policy at war, which reduced the machinery companies into plight.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me to power, in order to build a complete industry system and consolidate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a, the new regime regarded the machinery industry as the strategic industry, and gave special assistance to its development. A Military-Industry-Academic Complex has been built.
     The conclusion looked back on the whole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it carried out theoretical abstrac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late development countries'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figure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government's promotion toward strategic industries. The will of government's interfer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its governance capability are crucial in terms of improving its position in the world system.
引文
①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② 巴巴拉·斯潘塞:《贸易政策应该扶持什么?》,保罗·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③ 例如,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并非自由贸易的产物,而是日本政府有计划的政策推动的结果。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培育本国产业,使其免受外国竞争,直到本国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及水准。这段历史可参考:米歇尔·博鲁斯等:《创造优势: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半导体产业的国际贸易》,保罗·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第83页。
    ① 施穆勒:《重商制度及其历史意义》,郑学稼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1页。毫无疑问,重商主义是一个庞杂而不易把握的概念。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即批评施穆勒过于强调重商主义的政治性而忽略其作为贸易保护主义和货币体系的本质。然而,尽管赫克歇尔撰写了关于重商主义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其历史视野却不及施穆勒的小册子开阔。赫克歇尔的论点见:Eli F. Heckscher:Mercanti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p.29.
    ② 列宁:《国家与革命》,中央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③ 西达·斯考克波:《找回国家一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彼得·埃文斯等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④ 福山谓:“我们必须将国家体制的运作范围与力量强弱区分开来,前者是指政府施政的各种功能与目标,后者则是国家拟定与实施政策、执行法律并兼顾廉洁与透明的能力。”换言之,强国家不是指政府无所不管的国家,而是指政府施政效能较高的国家。见:法兰西斯·福山:《强国论》,阎纪宇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33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5页。
    ② 兰克(Leopold von Ranke)在追述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挫败法国独霸欧洲的企图后写道:“其他国家战胜、并将我们纳入其版图的那种统治,遭遇的唯一敌手就是我们自身国民性(the nationalities)的发展。在这里,我并不是捏造、虚构一种国民性,实际上,这种真实存在的国民性体现在国家政府中。”兰克在此揭示了民族主义的力量,并表明这种力量与统治集团有密切关系。不管兰克的论断是否完全正确,其论断本身显示出19世纪新兴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这种结合延续至今。引文见:利奥波德·兰克:《论列强》,罗格·文斯编:《世界历史的秘密:关于历史艺术与历史科学的著作选》,易兰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1页。
    ③ 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①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央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② 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1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③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曾启贤等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4-65页。
    ④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第65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9页。
    ⑥ 钮先钟:《战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① 伊奈丝·缪拉:《科尔贝:法国重商主义之父》,梅俊杰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170页。
    ②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Bantam Dell,2003, pp.572-573.
    ③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d.575.
    ④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pp.486-487.斯密的这一观察得到了当代经济史学者的验证。参见: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苗婧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4-75页;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毛立坤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9-120页。
    ⑤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p.486.
    ⑥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p.529.
    ⑦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⑧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3页。
    ⑨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① 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门洪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441页。
    ② 迈克尔·赫德森:《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1815-1914)》,贾根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② Keith Tribe:Strategies of Economic Order:German Economic Discourse,1750-19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44.
    ④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6-47页。
    ⑤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94页。
    ⑥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17页。
    ⑦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246页。
    ⑧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第114页。
    ① 从更广阔的经济史视角看,“强烈的经济发展不是正常的、不是自然的、也不一定是必然的”。见: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100页。
    ② 可参考: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肖炼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③ 详见:Jacob Jan Krabbe:Historicism and Organicism in Economics: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
    ④ 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7页。
    ⑤ 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第8页。
    ⑥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1页。
    ⑦ 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25页。
    ⑧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册,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54页。
    ⑨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① 禹贞恩:《导论:查默斯·约翰逊暨民族主义和发展政治学》,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曹海军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2页。
    ② Chalmers Johnson:Japan:Who Gover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95, P.67.
    ③ 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p.12.
    ④ Mark L. Clifford:Troubled Tiger: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 of Korea, Inc. New York:M. E. Sharpe, Inc.1997, p.106.
    ② 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刘小梅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0-121页。
    ⑤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p.583.
    ①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李明轩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38页。
    ②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第159页。
    ③ 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建立了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多因素理论框架,她直白地指出了安全因素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安全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根本的一种。如果有人杀死你,你立即就再也没有什么需要可言了。”见: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④ 实际上,政治因素对产业演化的影响,尚不仅体现于安全考量上,还与国内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例如,池田勇人任日本首相时期,从棉花和羊毛产业开始实施自由化政策,是为了打击这两个产业,因为这两个产业是池田勇人政治对手的经济赞助来源。见: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278页。
    ⑤ 演化发展经济学最新的集大成之作为:埃里克·S·赖纳特:《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杨虎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关于演化经济学之通论,详见:贾根良:《演化经济学一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2006年,美国投资机构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对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的并购案,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反对该并购案的论者指出装备制造业属于国家战略产业,由外资控制会危及国家安全,但一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例如,经济学者张军认为:“徐工所处不是战略性行业,中国现在不是外资多的问题。凯雷并购徐工,肯定跟安全扯不上边。”(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此案之是非且不论,但耐人寻味的是,凯雷集团与美国国防工业有密切关系,而且曾经主导2002年美国对台湾的2.5亿美元军售,不知这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扯不扯得上边?见:丹·布赖奥迪:《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石志宏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第160-161页。
    ② Leopold von Ranke: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of Histories of the Latin and Germanic Peoples, Leopold von Rank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 p.86.
    ③ 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7-88页。
    ④ Bo Sandelin:A Short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New York:Rout1edge,2008, p.72.
    ⑤ 熊彼特:《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第七章》,埃里克·S·赖纳特,贾根良主编:《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上卷,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① 以纳尔森(Richard R. Nelson)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家对一些产业的创新与竞争力进行过历史性研究,其中不少重要成果已译为中文,如:理查德·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汤光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大卫·C·莫厄里,理查德·纳尔逊编:《领先之源——七个行业的分析》,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王文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威廉·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徐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金麟洙,理查德·尼尔森编:《技术、学习与创新——来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吴金希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极为有限,但部分成果水准颇高,如:贾根良,杨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美国经济的崛起——19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第97-110页。
    ② 例如,约翰·马修斯和赵东成研究了东亚的半导体产业。见:约翰·马修斯,赵东成:《技术撬动战略:21世纪产业升级之路》,刘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此外,前述彼得·埃文斯对“嵌入性自主”的研究是以韩国等国IT产业为案例的。
    ③ Johann Peter Murmann: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evolution of Firms,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pp.3-5.
    ④ 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全国经济委员会1936年。
    ② 潘吟阁:《五金机器业概况》,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
    ③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2年.
    ④ 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上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辑第8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271页。
    ⑤ 于定一:《武进工业调查录》,武进县商会1929年。
    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
    ⑦ 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⑧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9页。
    ⑨ 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0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环境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① 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2012装备工业蓝皮书: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② 哈诺德·J·克莱姆:《经济动员准备》,库桂生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③ 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考克斯报告: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的报告》,王振西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558页。
    ④ 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1750年迄今西欧的技术变革和工业发展》,谢怀筑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⑤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⑥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册,第1058页。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397页。
    ②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第170页。
    ③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21页。
    ④ 中财委:《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 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039页。
    ① 中财委:《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039页。
    ② 中财委:《关于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所讨论问题向毛主席并中央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075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我国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纺织、造纸工业的今昔》,统计出版社1958年,第138页。
    ④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央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第107页。
    ⑤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7-58页。
    ②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4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④ 张治中:《中国铁路机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⑤ 李成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⑥ 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⑦ 王章豹:《中国近代机械工程教育机构发展史略》,《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年第4期,第62-69页。
    ⑧ 徐建生:《抗战前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与萎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88-95页。
    ⑨ 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机器修造业中的资本形态与阶级结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02-109页。
    ⑩ 林刚:《简析大隆机器厂的“铁棉联营”》,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林刚:《良性互动与恶性循环——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变动的一点思考》,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① 关云平:《民国工程界创立自主汽车工业民族主义的构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56-160页。
    ② 关于早期洋务军工企业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庞大,但多附属于洋务运动研究,非从产业史角度切入,且考察时段多集中于1900年之前,与本文旨趣有异,兹不赘举。其代表性成果如: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等。
    ③ 赵伟,朱从兵:《近代光裕集团铁棉联营战略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6-69页。
    ④ 朱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留用政策”与“中机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4期,第161-169页;朱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历史再考察》,《史林》1999年第4期,第61-68页。
    ⑤ 李成智:《试论新中国航空工业落后的政策因素》,《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4期,第407-419页。
    ⑥ 孙烈:《中国走出自制重大技术装备困境的一次尝试——上海1.2万吨锻造水压机的设计与制造》,《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366-382页。
    ⑦ 此类官修行业史数量极多,几乎无业不有之,仅举数例,如: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综合卷),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等:《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1949-1988)》,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年。
    ⑧ 该丛书已出之著作包括:程钧培主编:《中国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该书编委会:《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用成套设备研制》,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梁维燕主编:《三峡水轮机转轮制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沈克林主编:《宝钢成套设备制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
    ⑨ 编写组:《编者的话》,本书编写组:《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一百年回顾与展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① 李健,黄开亮主编:《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31-132页。
    ②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④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海洋出版社2011年。
    ⑤ 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63-68页。
    ⑥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220页。
    ⑦ 吴太昌,武力等:《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9-41页。朱荫贵亦参与了该书的撰写。
    ① 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② Thomas Larew Kennedy:The Arms of Kiangnan:Modernization in the Chinese Ordnance Industry, 1860-1875, New York:Westview Press, Inc.,1978.该书中译本见:康念德:《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杨天宏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③ 相关著述极多,仅举大陆新版之数例: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陈俱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刘广京,朱昌峻编:《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
    ④ Chu-Yuan Cheng:The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Communist China, Chicago:Aldine·Atherton, Inc., 1971, p.1.
    ① Chu-Yuan Cheng:The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Communist China, p.236.
    ② Thomas G. Rawski:China's Transition to Industrialism:Producer Goo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0.
    ③ Thomas G. Rawski:China's Transition to Industrialism:Producer Goo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8-15.
    ④ Thomas G. Rawski:China's Transition to Industrialism:Producer Goo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153-154.
    ⑤ 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⑤ Thomas G. Rawski:China's Transition to Industrialism:Producer Goo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151.
    ⑦ 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唐巧天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5-126页。
    ① 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第336页。
    ② 卞历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卞历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 Christopher A. Reed:Gutenberg in Shanghai:Chinese Print Capitalism,1876-1937, Vancouver:UBC Press,2004.
    ③ 洪绍洋:《近代台湾造船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远流出版公司2011年。
    ④ 经济学家习惯于将战时经济视为经济发展的“变态”,故偏好于1937年前的“常态”。实际上,1937年前中国的分裂与动荡亦远非和平之常态。但对想象中的自由市场之膜拜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发挥到极致,如邓钢,直接视1937-1977年间的中国经济为“毁灭”(destruction)。见:Kent Deng: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in Modern Times:Changes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1800-2000, New York:Routledge,2012.
    ⑦ 例如,深作由纪子(音译, Yukiko Fukasaku)曾经运用工业创新理论研究战前三菱长崎造船厂的技术发展,可以与台湾造船公司的发展历程相对照。关于三菱长崎造船厂的研究见:Yukiko Fukasaku: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War Japan:Mitsubishi Nagasaki Shipyard,1884-1934, 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1992.
    ① 林玉萍:《台湾航空工业史:战争羽翼下的1935年-1979年》,新锐文创2011年,第201页。
    ② 戴维·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页。另可参考:John Francis Gorgol:The Military-Industrial Firm:A Practical Theory and Model,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2; Masako Ikegami-Andersson: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The Cases of Sweden and Japan, Aldershot: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2.
    ③ 例如:Philip MacDougall:Chatham Dockyard:The Rise and Fall of a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Stroud:The History Press,2012.
    ④ Stuart W. Leslie: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IT and Stanfor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p.8.林玉萍在其著作中即运用了这一扩展后的概念。
    ⑤ 黎志刚:《黎志刚论招商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⑥ 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4-105页。
    ⑦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3页。
    ①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3卷,高亮华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4卷,辛元欧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7页;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87页。
    ②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4卷,第285页。
    ③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鲍国宝等译,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② 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86页.
    ③ 陆敬严,华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04-407页。
    ④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4卷,第263页。
    ⑤ 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74-105页。
    ⑥ 汤若望讲授,焦勖笔述:《火攻挈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页。
    ⑦ 胡建中:《清代火炮》,《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第50-51页。
    ⑧ 舒理广,胡建中等:《南怀仁与中国清代铸造的大炮》,《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1期,第25-31页。
    ⑨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80页。
    ① 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一),第10页。
    ②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4卷,第125页。
    ③ 科大卫(David Faure)亦认为由于中国缺乏机床工业,直到19世纪该国都难于采用蒸汽技术。见:科大卫:《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周琳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页。杨小凯认为瓦特“在还没有机床的条件下”成功地制造了商用蒸汽机,这与史实严重不符。实际上,机床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缺乏机床的中国不太可能发生工业革命。杨氏观点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第127页。
    ④ 更详尽的分析可参考:彭南生,严鹏:《技术演化与中西“大分流”——重工业角度的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95-103页。
    ⑤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⑥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石霓译注,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134-136页。
    ⑦ 该书编纂委员会:《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0-61页。
    ① 李元度:《李叙》,王之春:《清朝柔远记》,赵春晨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11页。
    ② 俞樾:《俞叙》,王之春:《清朝柔远记》,第8页。
    ③ 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91页。
    ④ 据容闳所述,曾国藩在这一点上颇有自知之明,承认创办机械厂的问题远超出其知识范围,建议容闳与徐寿、华蘅芳商议细节。见: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第136页。与曾国藩的节制相比,张之洞因缺乏技术知识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案例,早在民国时期就被广泛用作反面教材。见:翁文灏:《建设与计画》,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第195-196页。
    ⑤ 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97年,第190页。
    ① 该书编纂委员会:《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第62-64页。
    ② 广州市立银行经济调查室:《广州之工业》(上),广州市立银行1937年,第2-3页。
    ③ 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左岸文化2009年,第87-88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77-91页.
    ②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业经济学会编:《天津机器工业概观》,《大公报》1931年8月4日,第1张第2版。
    ③ 陈滚滚:《陈氏家族与广州陈联泰、均和安机器厂》,寿乐英主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④ 钧之:《参观大隆厂机器制造厂纪实》,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成立十周年纪念工业展览会特刊》,上海市政府1937年,第119页。
    ⑤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页。
    ⑥ 辛元欧:《上海沙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⑦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文明书局1911年,无页码。
    ⑧ 朱文炜:《朱志尧与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寿乐英主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3册,第55-56页。
    ① 周英柏,周兹柏:《周仲宣与周恒顺机器厂》,《湖北文史资料》1987年第27辑,第84-85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7-248页。
    ③ 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6页。
    ④ 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第251页。
    ⑤ 张謇:《通州资生铁冶公司集股启并章程》,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33-734页。
    ⑥ 张謇:《通州资生铁冶公司集股启并章程》,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第733页。
    ⑦ 张謇:《在实业公司股东会议上的报告》,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第783页。
    ⑧ 张謇:《为通埠及铁冶厂事致江督函》,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第733页。
    ① 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第112页。
    ②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第249页。
    ③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业经济学会编:《天津机器工业概观》,《大公报》1931年8月4日,第1张第2版。
    ④ 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第253页。
    ⑤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第7-9页.
    ⑥ 周学熙:《北洋银元局详拟设劝业铁工厂绘具厂图并试办章程呈请立案文并批》,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13页。
    ①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第141;202页。
    ②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第15页。
    ③ 王钢:《近代中国第二大机械厂—扬子机器厂》,《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第4期,第53-54页。
    ④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第45页。
    ⑤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二),第62-63页。
    ⑥ 杨燮诚:《宜昌最早的机器厂李正顺》,《宜昌市文史资料》1988年第9辑,第1-3页。
    ① 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姚曾庾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03页。
    ② 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第517-518页。
    ⑤ Edward J. Drea:Japan's Imperial Army:Its Rise and Fall,1853-1945, Kansas: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9, p.28.
    ④ 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第88页。
    ①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
    ② 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上),杨宁一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230-231页。
    ① 晖峻众三编著:《日本农业150年(1850-2000年)》,胡浩等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②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第49页。
    ③ 王文英:《三菱财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67-268页。
    ④ 王文英:《三菱财阀史》,第243-244页。
    ⑤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第144页。
    ⑥ 例如,康有为在介绍日本新知时,有意忽略了军事学著作。康有为认为:“此兵书盖寡,盖日人之骤强,在变旧俗,开新学。”这种思想,显然是不会被康有为所仰慕的日本维新志士们所认可的。见: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年,第265页。
    ⑦ 泰萨·莫里斯-铃木:《日本经济思想史》,厉江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0页。
    ① 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40-41页。
    ② Peter N. Davies:Japanese Shipping and Shipbuild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kestone:Global Oriental,2010, p.50.
    ② 森时彦:《梁启超的经济思想》,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34-236页。
    ① 现存民初统计多不可靠,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的《北洋政府时期工业统计表》中,五金机械工业一项虽称“收入表内之厂(公司),仅择其大者”,但缺失了求新机器厂、大隆机器厂等重要厂家,极不完整。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01-404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03页。据学者的重新估算,1920年上海共有222家机械厂。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0页。
    ① 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民国卷》下册,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②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第1090页。
    ③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38页。
    ①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第4页。
    ②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6页。
    ①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无页码。
    ② 吴宗濬:《武林铁工厂调查录》,《报国工业会会刊》1919年第1期,调查,第8页。
    ③ 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80页。
    ④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无页码。
    ⑤ 赵钲焕:《杨俊生和他的中华造船厂》,上海市政协等:《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3),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55-56页。
    ① 廖駪:《江南造船所纪要》,江南造船所1922年,第63页。
    ②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一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第127页。
    ③ 周大源资料,时间不详,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75。
    ④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7-8页。
    ⑤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感谢上海社科院的黄汉民先生提供此资料。
    ① 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第253页。
    ② 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第67页。实际上,一些工业强国也广泛窃取他国保密技术。例如,1930年代,美国机床企业家在德国见到一种巨型钻床,纳粹禁止该种机床出口,但美国人设法将其分解成若干部件,通过瑞士与意大利分批次地偷运回美国,然后组装。该种钻床后来成为美国机床厂商的骄傲,被用来制造新泽西、密苏里等美国战列舰上的16英寸舰炮。见:Arthur Herman:Freedom's Forge: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Ⅱ, New York:Random House,2012, p.149.
    ③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无页码。
    ④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154页。
    ⑤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无页码。
    ⑥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2826页。
    ⑦ 上海求新造船铁厂:《上海求新造船铁厂告白》,《中国实业杂志》1914年第8期,广告。
    ⑧ 赵钲焕:《杨俊生和他的中华造船厂》,上海市政协等:《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3),第56页。
    ①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②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上海新中动力机厂1987年,第1页。
    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45页。
    ④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第13页。
    ⑤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册,第1062页。
    ⑥ 赵钲焕:《杨俊生和他的中华造船厂》,上海市政协等:《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3),第56页。
    ⑦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13页。另见:徐鹤椿:《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新风书店1931年,第83页。
    ⑧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120页。
    ⑨ 庄素玉等:《严凯泰反败为胜》,台北天下杂志1998年,第99页。
    ⑩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无页码。
    ①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第195-196页。
    ②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业经济学会编:《天津机器工业概观》,《大公报》1931年8月4日,第1张第2版。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6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4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81册,第24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6册,第326页。
    ③ 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许向东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305页。
    ① 吴宗濬:《武林铁工厂调查录》,《报国工业会会刊》1919年第1期,调查,第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7册,第267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4册,第605-606页;第69册,第16页:第73册,第51页:第81册,第82页。
    ②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无页码。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85页。
    ④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85-286页。
    ⑤ 佚名:《求新厂近事两则》,《申报》,1919年3月2日,第11版。
    ⑥ 李晋:《六河沟煤矿公司炼铁厂感言》,六河沟煤矿有限公司炼铁厂编:《六河沟煤矿有限公司炼铁厂概要》,六河沟煤矿有限公司炼铁厂1934年,第1页。
    ⑦ 国民政府立法院:《武汉工厂调查》,1929-193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23。
    ① 严庆祥致李淇华、严庆瑞函,推测为193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② 严庆祥致李淇华、严庆瑞函,推测为193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③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
    ④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4页。
    ⑤ 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2页。
    ⑥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第262页。
    ①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马相伯序,无页码。
    ② 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黄嘉德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60页。
    ③ 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参考案》,工商部1913年,第70页。
    ④ 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参考案》,第167页。
    ⑤ 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议决案》,第446页。
    ⑥ 廖駪:《江南造船所纪要》,第29页。
    ⑦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86页。
    ①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第2491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87页。
    ③ 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开会式及演说》,第2-3页。
    ④ 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上册,第249页。
    ⑤ 王文英:《三菱财阀史》,第98-99页。
    ⑥ 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第181页。
    ⑦ 张謇:《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2卷,第166页。
    ① 李文权:《论机器入口者多有益于国无害于民》,《中国实业杂志》1913年第6期,第12-13页。
    ② 佚名:《武林铁工厂发达之一班(斑)》,《工业杂志》1920年第8期,第34页。
    ③ 佚名:《四川机械工厂开幕记》,《中国实业杂志》1916年第12期,第862页。
    ④ 周学熙:《自叙年谱》,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第611页。
    ⑤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① 许金生:《近代上海日资工业史(1884-1937)》,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② 一些学者,如张夏准,将幼稚工业保护战略追溯至英国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实施的政策。见: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第20-21页。
    ③ 由于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被称为垄断租金,因此,寻租是指:通过寻求或维持某行业内的垄断地位以寻求或维持业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动。见: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上册,黄险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3页。
    ④ 黄阳华:《寻租总是经济发展的阻碍吗?—给李斯特和熊彼特一个机会》,陈劲,王焕祥等主编:《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① 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谢克俭,李颖秋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② 梅村又次,山本有造编:《日本经济史·开港与维新》,李星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52页。
    ③ 佐藤正明:《丰田领导者》,王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④ 托马斯·K·麦克劳等:《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4页。
    ⑤ 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上册,第319页。
    ⑥ 托马斯·K·麦克劳等:《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第435页。
    ⑦ 莫里斯-铃木:《日本的技术变革》,马春文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① 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第101页。
    ② 《关于创设纺织机制造事业与宋院长及彭主任会谈纪要(译文)》,1946年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
    ③ 佐藤正明:《丰田领导者》,第4页。
    ④ 《关于创设纺织机制造事业与宋院长及彭主任会谈纪要(译文)》,1946年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实际上,西川秋次此论对三菱、三井等老财阀未免过于贬低,但三井不肯持续性资助丰田佐吉在机械领域内的研发工作亦是事实。
    ⑤ 早在幕末,萨摩藩的岛津齐彬就意识到进口棉制品对日本将有危害,因此在鹿儿岛创立了近代化的纺织厂。明治初期,政府亦通过设立模范工厂而采取扶植政策。此后,官商涩泽荣一利用第一国立银行为棉纺织业提供了关键的周转资金。国家扶植下的日本邮船公司则通过控制印度航线保障了印棉这一重要原料的进口。丰田佐 吉进入棉纺织业后能获得顺利发展,实得益于此前一系列政策所打造的产业基础。自然,还少不了通过军事手段而取得了在中国市场享有的特权。见: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上册,第174-180页: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第93-94页: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第517-518页。
    ① 佐藤正明:《丰田领导者》,第2页。
    ② 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第91-92页。
    ③ 佚名:《丰田财阀成功史》,《中外经济拔萃》1939年第9期,第61-62页。
    ④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原书无页码。
    ⑤ 严庆祥致李淇华、严庆瑞函,推测为193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⑥ 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该书编辑组:《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⑦ 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高俊:《穆藕初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4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75-276页。
    ② 《中国铁工厂近讯》,1923年1月,1957年抄本,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荣家企业史料:01-003。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75页。
    ④ 王颖琳:《中国紡織機械製造業の基盤形成一技術移耘と西川秋次》,第193页。
    ⑤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原件藏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⑥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1页。
    ⑦ 秦建君:《师竹翁传——严庆祥先生逸事》,财团法人董氏基金会1990年,第207页。
    ⑧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原件藏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⑨ 上海大隆铁厂:《上海大隆铁厂新出品之一》,《工程》1929年第4号,封底。
    ⑩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第338页。
    ①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0-356页。
    ② 吴宗濬:《武林铁工厂调查录》,《报国工业会会刊》1919年第1期,调查,第6页。
    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2页。
    ④ 《中国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数一览》,时间不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刘鸿记帐房档案:11-047。
    ⑤ 严庆样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⑥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① 严庆祥致张子樑函,1930年1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②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③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原件藏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④ 严庆祥致李淇华、严庆瑞函,推测为193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⑤ 严庆祥致李淇华、严庆瑞函,推测为193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⑥ 聂光墀:《中国铁工厂实习记》,《南洋周刊》1927年第1期,第45页。
    ⑦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原件藏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⑧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Charles Schribner,1958, p.79.
    ⑧ 严庆祥致潘福庆函,1930年7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⑨ 严庆祥致严裕棠函,1930年7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① 《上海光裕营业公司经理严庆祥先生劝同事书》,1928年9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98。
    ② 《上海光裕营业公司经理严庆祥先生劝同事书》,1928年9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98。
    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11页。
    ④ 佚名:《大隆厂自制纺织机极为外人所注目》,《申报》1937年7月14日,第15版。
    ⑤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⑥ 严庆祥致李淇华、严庆瑞函,推测为193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⑦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原件藏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① 严庆祥致张子樑函,1930年1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3。
    ② 严庆祥草稿,推测为1930年左右,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③ 苏纶致总公司信,1934年6月16日,苏州市档案馆藏档133-001-0038。
    ① 大隆机器厂有关生产来往文件,1935年8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6-1-134。
    ② 林刚:《简析大隆机器厂的“铁棉联营”》,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第218页。
    ③ 林刚:《良性互动与恶性循环——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变动的一点思考》,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5辑,第35页。
    ④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28页。
    ⑤ 张謇:《在实业公司股东会议上的报告》,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第783页。
    ⑥ 张謇:《通州资生铁冶公司集股启并章程》,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第734页。
    ①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②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① 坂本雅子:《财阀与帝国主义——三井物产与中国》,徐曼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2-94页。
    ② 该书编纂委员会:《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第63页。
    ③ 该书编纂委员会:《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第68页。
    ④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①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②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第14-17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10册,第235-236页。
    ② 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孟凡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24册,第348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10页。
    ② 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7页。
    ④ 江苏省无锡县铁工业概况》,193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43。
    ⑤ 《江苏省镇江县翻砂铁工业概况》,193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45。
    ⑥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南京市》,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4年,第196页。
    ⑦ 《浙江省永嘉县翻砂铁工业概况》,1938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46。
    ⑧ 黄清野编纂:《实用经济辞典》,学生书局1946年,第128页。
    ⑨ 佚名:《河南农工机械制造厂之出品》,《科学新闻》1934年第1期,页码不详。
    ① 湖北省政府建设厅:《湖北建设最近概况·工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1933年,第77页。
    ② 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355页。
    ③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95页。
    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237页。
    ⑤ 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原书无页码。
    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12-213页。
    ① 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之机制工业》,中华书局1933年,第30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75页。
    ③ 佚名:《我国专家创办新式机器厂,小型的真正柴油引擎出现》,《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0期,国内经济事情,第16页。
    ④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第86页。
    ⑤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第20页。
    ⑥ 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灌溉新编》,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第66-67页。
    ⑦ 佚名:《中国国产农具之制造情形》,《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9期,调查,第9页。
    ⑧ 黄清野编纂:《实用经济辞典》,第128页。
    ⑨ 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之机制工业》,第29页。
    ⑩ 江苏省立农具制造所:《江苏省农具制造事业》,《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4期,第62页。
    11 《湖北省武昌汉口汉阳机器翻砂业概况》,193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 案04-055。
    ① 佚名:《中国国产农具之制造情形》,《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9期,调查,第8页。
    ② 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灌溉新编》,第54页。
    ③ 佚名:《中国国产农具之制造情形》,《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9期,调查,第9页。
    ④ 《江苏省无锡县铁工业概况》,193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43。
    ⑤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95页。
    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491页。
    ①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109页。
    ②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466页。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57-358页。
    ④ 《浙江省永嘉县翻砂铁工业概况》,1938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46。
    ⑤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第197页。
    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70页。
    ① 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灌溉新编》,第55页。
    ② 顾倬:《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55页。
    ③ 袁家明,惠富平:《近代江南新型灌溉经营形式—“包打水”研究》,《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第104-113页。
    ④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64页。
    ⑤ 模范灌溉管理局:《模范灌溉》,模范灌溉管理局1934年,第4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427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85页。
    ③ 洛夫等:《改进湖北棉产刍议》,《汉口商业月刊》1934年第1期,第46页。
    ④ 湖北省武昌汉口汉阳机器翻砂业概况》,193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5。
    ⑤ 国货事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国货工厂史略》,国货事业出版社1935年,第79页。
    ⑥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二篇,第34页。
    ⑦ 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之机制工业》,第32页。
    ① 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农业推广实施状况调查录》第1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1936年,第36页。
    ② 晖峻众三编著:《日本农业150年(1850-2000年)》,第53-54页。
    ① 严庆祥为“上海工业”一书所写文稿,推断为1930年前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467。
    ② 《上海之机器工业》,1931-1933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2。
    ① 杨寿标:《上海市轮船制造业调查报告》,1931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77。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454页。
    ① 《上海之机器工业》,1931-1933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2。
    ② 《湖北省武昌汉口汉阳机器翻砂业概况》,193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5。
    ① 佚名:《天津工业调查》,《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3号,调查,第41页。
    ②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业经济学会编:《天津机器工业概观(续)》,《大公报》1931年8月7日,第1张第2版。
    ③ 广州市立银行经济调查室:《广州之工业》(上),第6-10页。
    ④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科:《杭州市经济调查》下编,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2年,第144-146页。
    ⑤ 济南市政府秘书处:《济南市机器及金属品制造业调查统计报告》,济南市政府秘书处1937年,第1页。
    ① 钱振卿:《上海中小型机器业发展简史》,《长宁文史资料》1988年第4期,第147页。
    ②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业经济学会编:《天津机器工业概观(续)》,《大公报》1931年8月7日,第1张第2版。
    ③ 《湖北省武昌汉口汉阳机器翻砂业概况》,193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5。
    ④ 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机器修造业中的资本形态与阶级结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02-109页。
    ⑤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15页。
    ⑥ 黄清野编纂:《实用经济辞典》,第245页。
    ⑦ 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23-124页。
    ① 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6-217页。
    ②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8页。
    ③ 《大地农具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学徒志愿书》,192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01。
    ④ 《上海合兴机器制造厂工厂规则》,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6-18-248。
    ⑤ 周学熙:《北洋劝业铁工厂试办章程》,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第16-17页。
    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809-813页。
    ① 朱邦兴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2页。
    ② 《上海之机器工业》,1931-1933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2。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826页。
    ④ 《光裕营业公司直辖各厂处练习生录用简章》,192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6-1-30。
    ⑤ 大隆机器厂有关生产往来文件,1936年5月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6-1-136。
    ⑥ 张千里:《顺昌铁工厂的学徒教育》,《人事管理》1937年第5期,第41页。
    ⑦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807-808页。
    ⑧ 广州市立银行经济调查室:《广州之工业》(上),第30页。
    ⑨ 赵梅生:《北平机械工业调查》(续),《工商半月刊》1935年第20号,调查,第46页。
    ⑩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5页。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60页。
    12 国民政府立法院:《武汉工厂调查》,1929-193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23。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72页。
    ② 周学熙:《北洋劝业铁工厂试办章程》,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第17页。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831页。
    ④ 张千里:《顺昌铁工厂的学徒教育》,《人事管理》1937年第5期,第42页。
    ⑤ 颜鸿森认为机械的创造可分两种,一种是创造出以前从未有过的机械,一种则是“创造出与现有设计具有相同拓扑特性(或具有要求的拓扑特性)的更多的、或全部可能的设计概念”,简言之即“对于大多数机械装置而言,并不要求发明全新的设计,而是要求将现有设计进行修改”。见:颜鸿森:《机械装置的创造性设计》,姚燕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⑥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第26页。
    ⑦ 窗雨:《机械劳动者》,约193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D2-0-849。
    ⑧ 欧阳仑:《我国需要机器工业之迫切及今后之技术问题》,《工业中心》1934年第1期,第14页。
    ⑨ 张钦康口述,张和声整理:《两代“外国铜匠”与恒新机器厂》,《史林》2007年增刊,第84-88页。
    ① 潘吟阁:《五金机器业概况》,第13页。
    ② 欧阳仑:《我国需要机器工业之迫切及今后之技术问题》,《工业中心》1934年第1期,第15页。
    ③ 乔尔·莫基尔:《雅典娜的礼物: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段异兵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03页。
    ④ 朱英,魏文享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① 陈立夫:《三十年来中国之工程教育》,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京华印书馆1947年,第8页。
    ②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第130-131页。实际上,自那时起,重文轻理的传统心态开始全面逆转。1973年顾毓琇从美国回中国访问时,“非常高兴地听说浙江大学也被指定为工科学院”.顾本人1929年1月到1930年12月间任该校电机工程系主任。见:顾毓琇:《一个家庭,两个世界》,顾毓琇:《顾毓琇全集》第1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6页。
    ③ 顾毓琇:《一个家庭,两个世界》,顾毓琇:《顾毓琇全集》第11卷,第177页。
    ④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发展轨迹: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专业发展史及纪念文集(1932-2012)》,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2012年,第19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47页。
    ⑥ 国立北洋工学院教务处:《国立北洋工学院民国二十四年度机械工程学系概况》,国立北洋工学院1935年,第3页。
    ⑦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出版委员会1933年,无页码。
    ① 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4-13页。
    ② 顾毓琇:《一个家庭,两个世界》,顾毓琇:《顾毓琇全集》第11卷,第171页。
    ③ 沈公达:《何谓工程师》,《工程旬刊》1926年第2期,第1页。
    ④ 范旭东:《中国古代工程的创造和近时工程师的表现》,《工程》1933年第1号,第85页。
    ⑤ 编者:《工程师与政治》,《工程》1929年第2号,第202页。
    ① 编者:《机械工程》,《工程周刊》1936年第11期,第116-117页。
    ② 佚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记》,《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纪念刊》1936年5月,第157页。
    ③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章程》,193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Y4-1-562。
    ④ 黄伯樵,庄前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一年来工作报告》,193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Y4-1-565。
    ①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通信录》,193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Y4-1-564。
    ② 《中国自动机工程学会章程》,《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纪念刊》1936年5月,第174页。
    ③ 关云平:《民国工程界创立自主汽车工业民族主义的构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56页。
    ④ 《中国自动机工程学会最近一年会务报告》,《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纪念刊》1936年5月,第31页。
    ⑤ E. D. Kennedy:The Automobile Industry:The Coming of Age of Capitalism's Favorite Child, Clifton: 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1972, p.39.
    ① 核心零部件技术,是指“决定该产品最重要的功能的零部件技术”。例如,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是发动机,计算机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是CPU或OS。见: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许经明等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② 杨寿标:《上海市电车制造业调查报告》,193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70。
    ③ 杨寿标:《上海市电车制造业调查报告》,193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70。
    ④ 杨寿标:《上海市电车制造业调查报告》,193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70。
    ⑤ 新中公司研制汽车发动机的情形,张柏春进行过梳理,见:张柏春:《上海新中工程公司仿制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初步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4期,第31-37页。张柏春此文主要建立在对当事人陆景云访谈的基础上,访谈记录现亦已公开,见: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4-106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4-106页。
    ②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4页。
    ③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编:《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5页。
    ⑤ 黄键:《新中工程公司参观记》,《申报》1935年8月1日,第20版。
    ⑥ 马炳荣:《魏如与新中工程公司》,寿乐英主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3册,第112页。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7页。
    ①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26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8页。
    ③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28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7-98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9页。
    ⑤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30页。
    ⑥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26页。
    ①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106页。
    ②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29页。
    ③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120-121页。
    ① 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② Jeffrey L. Cruikshank, David B. Sicilia:The Engine That Could:Seventy-Five Years of Values-Driven Change at Cumins Engine Company,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p.66.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0页。
    ④ 张柏春:《上海新中工程公司仿制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初步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4期,第36页。
    ⑤ 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第88页。
    ⑥ 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第171-179页。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0-101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425页。
    ② 欧阳仑:《我国需要机器工业之迫切及今后之技术问题》,《工业中心》1934年第1期,第14页。
    ③ 《工商部拟具救济目前已濒危殆各种实业的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凤凰出版社1994年,第153页。
    ① 伍朝枢等:《发展工业提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159页。
    ② 孔祥熙:《报告筹办基本工商业之经过并请议决促其实现案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144-145页。
    ③ 吕芳上:《蒋介石:一个“继承性创业者”初期人际网络的建立》,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④ 戴维·艾伦·佩兹:《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姜智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44页。
    ⑤ 郭红娟:《资源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以抗战时期为核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⑥ 陈公博:《苦笑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①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② 陈公博:《苦笑录》,第215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36页。
    ④ 陈公博:《苦笑录》,第221页。
    ⑤ 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5-467页。
    ⑥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42页。
    ⑦ 傅汝霖等:《提请集中全力从事于国防重工业之根本建设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19页。
    ① 《资源委员会致行政院密函(3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36页。
    ② 《参谋本部致资源委员会密函(1936年2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19页。
    ③ 《资源委员会致行政院密函(3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36页。
    ④ 《资源委员会召开重工业建设讨论会会议纪录(1936年2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49-950页。
    ⑤ 可参见: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第24页;薛毅:《民国时期资源委员会述论》,薛毅:《中国近代经济史探微》,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21-124页。
    ⑥ 傅汝霖等:《提请集中全力从事于国防重工业之根本建设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0页。
    ⑦ 傅汝霖等:《提请集中全力从事于国防重工业之根本建设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19页。
    ⑧ 易劳逸(Lloyd E. Eastman)对此有详实的研究。参见: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① 孔祥熙:《财政部对于国防工业筹款办法之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9-930页。
    ② 沈云龙,张朋园访问:《关德懋先生访问纪录》,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44-45页。
    ④ 伯恩德·马丁:《德国与国民党中国(1927-1941)》,张寄谦主编:《中德关系史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⑤ 钱昌照:《两年半创办重工业之经过及感想》,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176-177页。
    ⑥ 郭恒钰,罗美君主编:《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年之中德关系》,许琳菲等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123页。
    ⑦ 沈云龙,张朋园访问:《关德懋先生访问纪录》,第38页。
    ⑧ 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陈谦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8页。柯伟林此书展示了1935-1937年间中国在德国帮助下取得的工业与军事进步。
    ① 陈公博致周作民电报,1935年10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264-1-411。
    ② 吴兆洪:《我所知道的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77-78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56页。
    ④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32页。
    ⑤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36页。
    ① 可参见:费侠莉:《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丁子霖等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 翁文灏:《丁文江先生传》,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第155-156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146页。
    ④ 翁文灏:《我的意见不过如此》,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第210页。
    ⑤ 翁文灏:《行政机关改革的必要》,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第234页。
    ⑥ 蒋廷黻:《革命与专制》,《独立评论》1933年第80号,第5页。
    ⑦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 吴兆洪:《我所知道的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88页。
    ② 郭红娟:《资源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以抗战时期为核心的考察》,第62-68页。
    ③ 吴大猷述,黄伟彦等整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104-105页。
    ④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51-54页。
    ⑤ 吴大猷述,黄伟彦等整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第108-109页。
    ⑥ 《全国科学技术人才之统计与运用方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37页。
    ①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李学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0年,第57页。
    ② 钱昌照:《两年半创办重工业之经过及感想》,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177页。
    ③ 佚名:《机制厂筹备处成立》,《申报》1931年10月24日,第8版。
    ④ 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实业部1934年,第6页。
    ⑤ 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第6页。
    ① 佚名:《中央机器厂拟就进行计划》,《申报》1932年6月10日,第4版。
    ② 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③ 佚名:《中央机器厂预定进行步骤》,《申报》1932年9月3日,第4版。
    ④ 佚名:《中央机器厂内部组织一斑》,《申报》1932年11月25日,第7版。
    ⑤ 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第7页。
    ① 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第8页。
    ② 陈公博:《实业部呈报对于国防工业筹商经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6页。
    ① 陈公博:《实业部呈报对于国防工业筹商经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8页。
    ② 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第22页。
    ③ 陈公博:《实业部呈报对于国防工业筹商经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8页。
    ④ 佚名:《中央机器厂正在筹划开办》,《申报》1933年9月23日,第4版。
    ⑤ 佚名:《陈公博到沪筹设中央机器厂》,《申报》1934年6月25日,第11版。
    ⑥ 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第35-36页。
    ⑦ 佚名:《中央机器制造厂筹备经过情形》,《申报》1935年1月5日,第17版。
    ⑧ 顾毓瑔:《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8页。
    ① 《修正建设一般重工业计划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57页。
    ② 刘亚洲,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8-19页。
    ③ 蒋逵:《蒋逵自传》,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航空工业史料(近代史专辑)》第1辑,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1984年,第52-53页。
    ④ 曾诒经:《旧中国海军马尾船政局制造飞机的回忆》,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航空工业史料(近代史专辑)》第1辑,第81页。
    ⑤ 直到1950年代,台海冲突中仍在使用清廷最后十余年添置的舰只,是足证民国海军及造船工业之衰败。见: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376页。
    ⑥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49页。
    ⑦ 赵兴胜在其专著中为实业部中央机器厂专辟一节,但其叙述止于1935年。(见:赵兴胜:《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工业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第149页。)张忠民与朱婷在其著作中亦记载了实业部中央机器厂的简史,但所述多歧义。一方面,该书称实业部中央机器厂“1936年底全部建设基本完成”,一方面又称该厂“并计划于1936年底竣工投产”,这是自相矛盾的,其所以如此,大概系所引文献记载相歧所致。而从注释看,张、朱另引了关于资源委员会创办机器制造厂的说法,可见他们对中央机器厂的归属没有十足的把握。(见: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第112-113页。)小科布尔(Parks M. Coble)含混地称南京国民政府将实业部的钢铁和机械这两个项目“转给了资源委员会”,但缺乏证据。实际上,钢铁厂早在陈公博任实业部长时就转给了资源委员会,然而,机器厂是否转让了,没有明确史料。另外,小科布尔称机器厂的构想“系陈公博首先提出的”,不合实情。其一,早在孔祥熙任工商部长时,就提出了建机器厂的构想;其二,王守竞着眼于飞机发动机,其构想从一开始就与计划生产铁管子的实业部不同。(见: 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0-171页。)根据1947年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对自身厂史的追溯,也只以“发动机厂”为开端,这与实业部中央机器厂毫无瓜葛。(见:姚松涛等:《在抗战中苦斗过来的昆明中央机器厂》,《工程界》1947年第4期。第3页。)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在1949年后演变为昆明机床厂,其厂志亦未提及与实业部机器厂有任何关系。(见:昆明机床厂:《昆明机床厂志(1936-1989)》,昆明机床厂1989年,第4页。)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实业部中央机器厂与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是两个不同的厂,两者没有关系。
    ①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74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6一17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20页。
    ④ 蔡竹屏:《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旧事》,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⑤ 孙炎:《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历史回忆》,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第168页。
    ⑥ 杨延年:《旧中国空军20年见闻回忆录》,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第298-299页。
    ①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74-77页。
    ②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49页。
    ③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78页。
    ④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107页。
    ⑤ 陈公博:《实业部呈报对于国防工业筹商经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8页。
    ⑥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34页。
    ① 王俊明:《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第216-227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20页。
    ③ 伍无畏:《机械组一年来工作概况》,《工业中心》1935年第1期,第10-19页。
    ④ 伍无畏:《机械组一年来工作概况》,《工业中心》1935年第1期,第10-19页。
    ⑤ 伍无畏:《机械组一年来工作概况》,《工业中心》1935年第1期,第10-19页。
    ① 欧阳仑:《我国需要机器工业之迫切及今后之技术问题》,《工业中心》1934年第1期,第14页。
    ② 伍无畏:《机械组一年来工作概况》,《工业中心》1935年第1期,第10-19页。
    ③ 伍无畏:《机械组一年来工作概况》,《工业中心》1935年第1期,第10-19页。
    ④ 伍无畏:《机械组一年来工作概况》,《工业中心》1935年第1期,第10-19页。
    ⑤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八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660页。
    ⑥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第9页。
    ⑦ 山东工业试验所:《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第二次工作报告》,山东工业试验所1935年,第35页。
    ⑧ 山东工业试验所:《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第二次工作报告》,第3页。
    ① 上海市工业试验所:《上海市工业试验所业务报告(第一、二期合刊)》,上海市工业试验所1933年,第2页。
    ②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页。
    ③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第4页。
    ④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7年,第483-484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第484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第483页。
    ③ 庄前鼎:《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报告之三·机械》,中国工程师学会1935年,第13-14页。
    ④ 该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汽车工业史(1901-1990)》,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第9-10页。
    ⑤ 连溶:《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出版机构不详,1931年,第215页。
    ⑥ 胡汉贤:《广东航空史略》,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航空工业史料(近代史专辑)》第1辑,第113页。
    ⑦ 江西省政府秘书处:《江西省工业之改进》,江西省政府秘书处,出版时间不明,第1-5页。
    ① 朱羲农,朱保训编纂:《湖南实业志》(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63-1066页。
    ② 张人价:《湖南经济概况》,曾赛丰,曹有鹏编:《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③ 《湖南长沙市之机器工业》,1935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57。
    ④ 刘先林:《参观湘省煤气车记》,《工程》1933年第2号,第184-193页。
    ⑤ 张人价:《湖南经济概况》,曾赛丰,曹有鹏编:《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一),第40页。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路爱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 杉原薰:《东亚经济发展之路》,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③ 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第90-91页。
    ① 西川俊作,山本有造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下),第133页。
    ② 森时彦:《中国棉纺织业近代化的动态结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编:《日本东方学》第1辑,中华书局2007年,第345页。
    ① 有泽广巳主编:《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鲍显铭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4-235页。
    ② 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第267-269页。
    ③ 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第367-369页。
    ① Yukiko Fukasaku: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War Japan:Mitsubishi Nagasaki Shipyard,1884-1934, p.111.
    ② 王文英:《三菱财阀史》,第128页。
    ③ 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第141页。
    ④ 天谷章吾:《日本自动车工业の史的展开》,亚纪书房1982年,第29-32页。
    ① 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第38-39页。
    ② 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第138页。
    ③ 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第51-52页。
    ④ 堀和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亚的工业性分类—对机械贸易的分析》,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王玉茹等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⑤ 泽井实:《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的研发体制》,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203页。
    ① 聂肇灵:《考察日本三菱合资会社长崎造船所纪略》,《工程》1931年第4号,第420页。
    ①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② 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戴耀先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③ Michael A. Barnhart: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The Search for Economic Security,1919-1941,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p.18.
    ③ 吴晗:《中学历史教育》,《独立评论》1934年第115号,第14页。
    ①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330页。
    ② 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第15页。
    ③ 董问樵:《国防经济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④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53页。
    ⑤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26页。
    ⑥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53页。
    ①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27页。
    ②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49-50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53页。
    ④ 可参考: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145页。
    ⑤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通告》,1940年3月2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1。
    ⑥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60页。
    ⑦ 周宪文:《中国不能以农立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下册,黄山书社2008年,第985页。
    ⑧ 麦金农:《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李卫东等译,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①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168页。
    ②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45-46页。
    ③ 经济部:《六年来之工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凤凰出版社1997年,第280页。
    ④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146-189页。
    ⑤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146-189页。
    ⑥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39页。
    ⑦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53页。
    ⑧ 沈鸿:《在庆祝从事机械工业工作五十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沈鸿:《沈鸿文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171-172页。
    ⑨ 刘鼎:《根据地兵器工业发展概况》,李滔,易辉主编:《刘鼎》,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⑩ 沈鸿:《第一次见毛泽东主席》,沈鸿:《沈鸿文选》,第231页。
    ① 刘正栋:《铸剑:一个老军工的回忆》,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② 经济部:《六年来之工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85页。
    ③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83-84页。
    ④ 经济部:《六年来之工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85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48页。
    ① 陈立夫:《三十年来中国之工程教育》,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8页。
    ② 吴民康:《工程师答客问》,《工程季刊(湛江)》1948年第1卷第2期,第8页。
    ① 《中国工程师信条》全部内容为:(一)遵从国家之国防经济建设政策实现国父之实业计划;(二)认识国家民族之利益高于一切愿牺牲自由贡献能力;(三)促进国家工业化力谋主要物资之自给:(四)推行工业标准化配合国防民生之需求;(五)不慕虚名不为物诱维持职业尊严遵守服务道德;(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努力独立创造注重集体成就;(七)勇于任事忠于职守更须有互切互磋亲爱精诚之合作精神;(八)严以律己恕以待人并养成整洁朴素迅速确实之生活习惯。见:《中国工程师信条》,《工程》1942年第4期,第17页。
    ② 该书编写组:《民生公司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第70-71页。
    ③ 该书编纂委员会:《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第138-139页。
    ④ 该书编写组:《民生公司史》,第215页。
    ① 《恒顺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193-3-378。
    ② 《民生机器厂建造民彝、民文两轮述略》,194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67-2-73。
    ③ 佚名:《后方最大的机器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新世界》1944年第5号,第49页。
    ④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98-99页。
    ⑤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32页。
    ⑥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第65页。
    ①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59-60页。
    ② 顾毓瑔:《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21页。
    ① 《经济部关于战时机器电器工业概况的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301页。
    ②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431页。
    ① 陈中熙:《三十年来中国之电力工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18页。
    ② 《经济部统计处关于战时后方工业统计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330页。
    ① 恒顺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193-3-378.
    ①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33-34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2-103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8页。
    ④ 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湘桂机械工业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62-263页。
    ⑤ 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湘桂机械工业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65页。
    ① 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湘桂机械工业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65-266页。
    ②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33页。
    ③ 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第34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12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16页。
    ⑥ 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湘桂机械工业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63页。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1页。
    ① 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湘桂机械工业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63页。
    ② 顾毓瑔:《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19页。
    ③ 四联总处:《湘桂粤赣四省工矿调查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00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10页。
    ⑤ 洪绍洋:《近代台湾造船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第68页。
    ⑥ 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① 解学诗主编:《满铁史资料》第4卷《煤铁篇》第4分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1449页。
    ② 解学诗主编:《满铁史资料》第4卷《煤铁篇》第4分册,第1450页。
    ③ 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8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
    ④ 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第506-508页。
    ⑤ 刘焕彦:《产业开发和技术人员养成》,《商工月刊》1938年第12号,第2页。
    ⑥ 田中铁三郎:《经济统制下之我国经济现状》,《内外经济情报》1937年第9号,第4页。
    ⑦ 佚名:《重点主义下之产业五年计划》,《内外经济情报》1940年第6号,第12页。
    ⑧ 佚名:《大东亚共荣圈与满洲国工业之立地考察》,《商工月刊》1942年第7号,第15页。
    ① 佚名:《满洲国特殊会社概况一满洲重工业会社之事业》,《商工月刊》1939年第1号,第14页。
    ② 佚名:《满洲工业建设概观》,《商工月刊》1938年第8号,第27页。
    ③ 郑学稼:《东北的工业》,东方书店1946年,第72页。
    ④ 佚名:《重点主义下之产业五年计划》,《内外经济情报》1940年第6号,第13页。
    ⑤ 周荣科:《东北机械工业之过去状态及将来趋势》,《东北科学》1946年第2期,第45页。
    ① 周荣科:《东北机械工业之过去状态及将来趋势》,《东北科学》1946年第2期,第45页。
    ② 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沈阳市机电工业局1985年,第4页。
    ③ 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34页。
    ④ 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25页。
    ⑤ 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32页。
    ① 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东北经济小丛书·机械(车辆)》,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1948年,第2页。
    ① 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东北经济小丛书·机械(车辆)》,第45页。
    ②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致南满洲擞道会社鐵道研究所仕樣謇》,三菱电机株式会社1938年。
    ③ 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东北经济小丛书·机械(车辆)》,第30-32页。
    ④ 该书编委会:《大连造船厂史(1898-1998)》,大连造船厂1998年,第42页。
    ① 该书编委会:《大连造船厂史(1898-1998)》,第53-58页。
    ② 周荣科:《东北机械工业之过去状态及将来趋势》,《东北科学》1946年第2期,第45页。
    ③ 刘正栋:《铸剑:一个老军工的回忆》,第133页。
    ① 潍坊市民建等:《滕虎忱与潍坊华丰机器厂》,寿乐英主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3册,第87-88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第256-260页。
    ③ 佚名:《天津日人经营工场之现况》,《商工月刊》1938年9月,第110页。
    ① 《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的创立与事业计划》,居之芬主编:《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掠夺和统制—华北沦陷区经济资料选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151-152页。
    ②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敌伪经济情报》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第182页。
    ③ 徐盈:《北方工业》,中外出版社1947年,第31页。
    ④ 郑会欣主编:《战前及沦陷期间华北经济调查》(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94页。
    ⑤ 郑会欣主编:《战前及沦陷期间华北经济调查》(下),第394页。
    ① 郑会欣主编:《战前及沦陷期间华北经济调查》(下),第396页。
    ① 中村隆英编:《日本经济史·“计划化”和“民主化”》,胡企林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7页。
    ②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敌伪经济情报》第1册,第111页。
    ③ 沙锡琪:《华中机械工业之现状》,《中国工业月刊》1943年第8期,第27页。
    ④ 金城银行上海总行调查科:《事变后之上海工业》,193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30。
    ⑤ 金城银行上海总行调查科:《事变后之上海工业》,193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30。
    ① 《中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报告书》,1938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21。
    ② 沙锡琪:《华中机械工业之现状》,《中国工业月刊》1943年第8期,第27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1937-194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编:《日伪上海市政府》,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473页。
    ⑤ 《上海特别市机械厂业同业公会成立大会记录》,1943年6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8。
    ① 金属业同业联合会:《金属业同业联合会暂行章程》,194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16。
    ② 《上海特别市机械厂业同业公会调查》,194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7。
    ③ 《上海特别市机械厂业同业公会提供实际困难情形意见书》,1944年6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21。
    ④ 李嘉音:《上海之制造机械工业》,《中国工业月刊》1944年第7、8合期,第19页。
    ⑤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上海市机器工业专业调查与改造方案(切削母机组)》,1955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3-3。
    ⑥ 《汉口市政府第一届参议会第三次大会决议案》,1947年,武汉市档案馆藏档9-3-18。
    ⑦ 汉口日本商工会议所调查部:《武汉地区工业调查报告书第一号(工业概论)》,涂文学主编:《沦陷时期武汉的经济与市政》,武汉出版社2007年,第322页。
    ① 汉口日本商工会议所调查部:《武汉地区工业调查报告书第二号(机械工业)》,涂文学主编:《沦陷时期武汉的经济与市政》,第327-330页。
    ② 《汉口市政府第一届参议会第三次大会决议案》,1947年,武汉市档案馆藏档9-3-18。
    ①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46页。
    ②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56页。
    ③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675页。
    ① 《经济部统计处关于战时后方工业统计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329页。
    ② 《经济部统计处关于战时后方工业统计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331页。
    ③ 《资源委员会战前及现在所属单位名称比较表》,《资源委员会公报》1946年第11卷第1期,第58-59页。
    ④ 恽震:《三十年来中国之电机制造工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5页。
    ⑤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21页。
    ⑥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15页。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1-12页。
    ⑧ 《甘肃省政府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甘肃机器厂筹备处主任阎树松交接约定书》,该书编辑室:《甘肃近代机械工业史料(1872-1949)》,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① 该书编辑室:《甘肃近代机械工业史料(1872-1949)》,第56-57页。
    ②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20-121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63-64页。
    ①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
    ② 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第68页。
    ③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第84页。
    ④ 佚名:《中央汽车配件制造厂近讯》,《科学与技术》1943年第1期,第79页。
    ① 陈公博:《实业部呈报对于国防工业筹商经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27页。
    ② 《行政院致全国经济委员会公函(1935年5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06-907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83页。
    ④ 吴太昌,武力等:《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221页。
    ⑤ 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湘桂机械工业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256页。
    ⑥ 《会商建设汽车制造厂购储柴油及汽油及制造汽油代用品会议纪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五),第962页。
    ⑦ 《实业部通知工字第17816号》,《实业部公报》1936年第307期,第44页。
    ⑧ 章绳治:《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申报》1947年7月19日,第2张第7版。
    ⑨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1页。
    ⑩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87页。
    11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719页。
    ① 《经纬纺织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业务报告书》,1943年,武汉市档案馆藏档108-0-264。
    ② 《经纬纺织机制造公司董监联席会议纪录(第八次)》,1943年4月29日,武汉市档案馆藏档108-0-264。
    ③ 《经纬纺织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业务报告书》,1945年,武汉市档案馆藏档108-0-264。
    ④ 谢基檀:《湖南机械厂第一厂》,《机工通讯》1943年第4、5合期,第10页。
    ⑤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工业志稿·机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49页。
    ⑥ 《湖北省建设厅机械厂厂务临时会议纪录》,1943年5月2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档LS45-1-164。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4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63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29页。
    ④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209页。
    ①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各厂半年度工作概况及简报表》,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03。
    ②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10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4页。
    ④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84页。
    ⑤ 昆明机床厂:《昆明机床厂志(1936-1989)》,第189页。
    ⑥ 恽震:《资源委员会的技术引进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50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8页。
    ② 恽震:《资源委员会的技术引进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50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53-54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66页。
    ⑤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编:《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380页。
    ⑥ 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第80页。
    ⑦ 史久荣:《中国公路行驶车辆之需要与资源牌货车之设计及其成绩》,《资源委员会公报》1941年第1卷第3期,第61页。
    ① 史久荣:《中国公路行驶车辆之需要与资源牌货车之设计及其成绩》,《资源委员会公报》1941年第1卷第3期,第61页。
    ②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10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49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44页。
    ⑤ 姚松涛等:《在抗战中苦斗过来的昆明中央机器厂》,《工程界》1947年第4期,第3-7页。
    ⑥ 《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工作月报》,1943年3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2224。
    ① 昆明西山区政协文史办公室:《记昆明电业先驱—昆湖电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0页。
    ② 王之玺:《云南钢铁工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123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9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23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4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0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63页。
    ⑤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各厂半年度工作概况及简报表》,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03。
    ⑥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66页。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63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77页。
    ② 徐均立:《国营电工事业概况》,《资源委员会公报》1947年第13卷第6期,第71页。
    ① 恽震:《资源委员会的技术引进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51页。
    ② 本书编写组:《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第27-28页。
    ③ 恽震:《资源委员会的技术引进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53页。
    ④ 恽震:《三十年来中国之电机制造工业》,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3页。
    ⑤ 恽震:《资源委员会的技术引进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66-167页。
    ① 《资源委员会西南各省三年国防建设计划(1939-194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100页。
    ① 昆明西山区政协文史办公室:《抗战前后的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96页。
    ② 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第62页。
    ③ 吴兆洪:《我所知道的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13页。
    ④ 吴兆洪:《我所知道的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13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93页。
    ① Arthur Herman:Freedom's Forge: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Ⅱ, p.91.
    ②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222页。
    ③ 《蒋介石致宋子文告以俄机终未来急需美国新式飞机接济电(1940年10月7日)》,吴景平,郭岱君编:《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1940-194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① 《蒋介石致宋子文指示获得美国新式飞机为唯一急务电(1940年10月7日)》,吴景平,郭岱君编:《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1940-1943)》,第48页。
    。钱学榘:《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9、10合期,第7页。关于中国从莱特厂引进之技术,最终制造者为G-105型,钱文所称G-100型或为最初引进意向。
    ③ 汪福清,张汉钟:《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172页。
    ④ 钱学榘:《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9、10合期,第7页。钱学榘之文章称留学生向政府提议是在1938年,但据李耀滋回忆,事在1939年。由于李耀滋的回忆提供了更多细节,钱文则仅为泛泛介绍,故从李说。李耀滋之回忆见: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14-15页。
    ⑤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18页。
    ⑥ 钱学榘:《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9、10合期,第8页。
    ①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21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4页。
    ③ 汪福清,张汉钟:《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178页。
    ④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96页。
    ⑤ 钱学榘:《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9、10合期,第11页。
    ⑥ 张书声:《航空工业建立问题—奠立航空基础的一个商榷》,《航空建设》1942年第1卷第2期,第6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3页。
    ②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40页。
    ③ 钱学榘:《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9、10合期,第12页。
    ④ 钱学榘:《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9、10合期,第10页。
    ⑤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⑥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21-24页。
    ⑦ 林玉萍:《台湾航空工业史:战争羽翼下的1935年-1979年》,第3页。
    ⑧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25页。
    ⑨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21页。
    ① 翁文灏:《战时经济建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137页。
    ② 《经济部工业司关于国营民营轻重工业办理状况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148页。
    ③ 《经济部关于战时机器电器工业概况的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303页。
    ④ 善后事业委员会保管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8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87。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记录》,1944年7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6。
    ⑥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股东》,194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54。
    ① 《为发起组织中国农业机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恳请备案由》,1944年3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55。
    ② 潘光迴致孔祥熙函,1944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55。
    ③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4年工作报告》,1945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237。
    ④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大纲》,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4年,第3页。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4年工作报告》,1945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237。
    ⑥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大纲》,第2页。
    ⑦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推广农业机械座谈会记录》,1944年2月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8。
    ⑧ 潘光迴函稿,1944年3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68。
    ⑨ 中国农具学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记录》,1945年4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373。
    ①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4年4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6。
    ②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大纲》,第2页。
    ③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大纲》,第3页。
    ④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录》,1944年4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6。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录》,1944年4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6。
    ⑥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记录》,1945年11月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0453-1-77。
    ⑦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金陵大学合作合同》,194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92。
    ①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4年4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6。
    ②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贵阳制造厂筑农工字第0062号》,1944年2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94。
    ③ 《本厂自制10马力煤气机根据第一部试验结果改正设计报告》,1944年2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94。
    ④ 潘光迥批示,1944年3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94。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记录》,1944年5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6。
    ⑥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4年工作报告》,1945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237。
    ①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贵阳制造厂1944年业务报告》,1945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244。
    ②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推广农业机械座谈会记录》,1944年2月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78。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2页。
    ① 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饶家荣译,传记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56-257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48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52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24页。
    ①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技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录》,1944年4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51。
    ② 程玉凤,程玉凰编著:《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上册,国史馆1988年,第4页。
    ③ 吴福元:《资源委员会的人事管理制度》,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204-205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5页。
    ② 程玉凤,程玉凰编著:《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上册,第296页。
    ③ 程玉凤,程玉凰编著:《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上册,第301页。
    ④ 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⑤ 沃尔特·鲍威尔,斯汀·格罗达尔:《创新网络》,詹·法格博格,理查德·纳尔逊等主编:《牛津创新手册》,柳卸林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⑥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29-30页。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0页。
    ① 程玉凤,程玉凰编著:《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中册,第1151页。
    ② 程玉凤,程玉凰编著:《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中册,第923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05页。
    ④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30页。
    ⑤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31页。
    ⑥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36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51页。
    ② 潘光迴致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函,1945年2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49。
    ③ 《教育部公函留字第09227号》,1945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49。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51页。
    ⑤ 《中国农业机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发文卅(四)秘字第979号》,1945年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49。
    ① Arthur Herman:Freedom's Forge: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Ⅱ, p.149.
    ② Arthur Herman:Freedom's Forge: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Ⅱ, p.147.
    ③ 罗伯特·马佐莱尼:《机床业的创新:对比较优势动态性的历史考察》,大卫·C·莫厄里,理查德·纳尔逊编:《领先之源——七个行业的分析》,第174页。
    ① 《资源委员会西南各省三年国防建设计划(1939-194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99页。
    ②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上海市机器工业专业调查与改造方案(切削母机组)》,1955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3-3。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21页。
    ②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35页。在张柏春对中工所相关人员的访问记录中,均称是书为《工具机检验手册》,但据重庆市档案馆所藏施莱金格(Schlesinger)著作译本,正式名称当为《工具机检验规范》。对于该《:规范》成型的时间,访问记录中无确说。《战时生产局工矿调整处定制机器专案报告》称系1942年编订,但《经济部关于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则显示,直到1943年上半年,该《规范》尚未推行。另据档案,1943年6月经济部始正式颁布《工具机检验规范》。因此,该《规范》可能完成于1942年,但在1943年才正式得到推行。
    ③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第118页。
    ④ 《经济部关于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36页。此处所谓“工矿调查处订定”,不确。实际上,经济部只是该项政策的推行者,具体的编订等技术工作系由中工所完成。
    ⑤ 《工具机检验规范》,时间不详,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83-1-183。
    ① 《工具机检验规范》,时间不详,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83-1-183。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22页。
    ② 《第一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公函渝字第2209号》,1943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83-1-123。
    ③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驻成都专员办公处收文蓉(33)字第0404号》,1944年4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031。
    ④ 《战时生产局工矿调整处定制机器专案报告》,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81。
    ⑤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收文业字第933号》,1944年7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523。
    ⑥ 《经济部工业标准委员会函标字第322号》,1945年3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36。
    ① 《经济部关于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36页。
    ② 马雄冠,叶竹:《后方民营机器工业过去及现在概况》,《西南实业通讯》1943年第8卷第1期,第10页。
    ③ 金锡如:《目前机械工业衰落原因之检讨》,《工业月刊》1944年第1卷第2期,第1-3页。
    ④ 《非常时期经济方案(193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1页。
    ① 《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当前战时经济基本方针案(194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50-51页。
    ② 《修正经济部组织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68页。
    ③ 《军事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实施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60页。
    ④ 《经济部关于1938年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106页。
    ⑤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材料库工作概况及办理定制机器专案情形》,1944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948。
    ⑥ 《经济部关于1940年下半年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239页。
    ①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收文材(32)4446》,1943年11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664。
    ② 《经济部关于1941年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294页。
    ③ 《战时生产局工矿调整处定制机器专案报告》,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81;《经济部关于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76页;《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材料库工作概况及办理定制机器专案情形》,1944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948。
    ④ 《经济部关于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41页。
    ⑤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向恒顺机器厂订制180HP蒸汽机谈话纪录》,1944年5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697。
    ⑥ 《经济部关于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76页。
    ① 《经济部关于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77页。
    ② 《工矿调整处关于重庆市各工厂生产情形的调查报告(1943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第176-177页。
    ③ 经济部关于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五),第376页。
    ④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重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立借款合约》,1944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479。
    ⑤ 《战时生产局组织法》,1944年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53-2-508。
    ⑥ 实际上, Weir Production Board译为“战时生产委员会”更为妥帖。在WPB设立前,美国尚设有生产管理局(Office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简称OPM), WPB取代OPM后,作为美国负责战时生产的最高权威机构,WPB“拥有控制、指导美国整个生产的权力,成为国家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机构”。见:哈诺德·J·克莱姆:《经济动员准备》,第33页。《经济动员准备》中译本将WPB译为“军事生产委员会”,比“战时生产局”更准确,但考虑到“战时生产局”这一称谓已约定俗成,本文从旧译。
    ⑦ 《与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谈话记录(1944年9月16日)》,吴景平,郭岱君主编:《风云际会—宋子文与外国人士会谈记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9页。
    ⑧ 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55页。
    ① 《战时生产局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规程》,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81。
    ①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四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4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② 《理事会关于1945年中心工作纲要的决议(1945年1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3年,第263页。
    ③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十一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7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④ 《战时生产局收文渝材收(卅四)字第2285号》,1945年5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39。
    ⑤ 曾华杰呈文,时间不详,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664。
    ⑥ 《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材料库卅33字第3114号》,1944年7月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663。
    ⑦ 上海恒昌机器厂:《为呈请订制机器以资救济由》,1944年5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697。
    ① 战时生产局批示,1945年7月3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303。
    ② 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一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第255-256页。
    ③ 薛明剑:《重庆民营机器工业之危机及救济方法》,《中国工业》1945年第23期,第11页。
    ④ Arthur Herman:Freedom's Forge: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f, p.118.
    ① 1943年,美国外交官贺百克(Stanley K. Hornbeck)在与宋子文的会谈中,直白地说:“1911年甚至是1931年中国怎会想到在1943年她会被认为是大国之一呢?但残酷的现实是,美英两国或多或少水平相当,苏联远远落后,而中国还差得远呢。”见:《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国务卿特别政治顾问贺百克谈话记录(1943年9月22日)》,吴景平,郭岱君主编:《风云际会一宋子文与外国人士会谈记录》,第142页。实际上,中国被美国赋予大国地位,部分原因只是“出于礼貌”。见: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75页。
    ② 严格来说,由于国共内战在时间上几乎紧接着中日战争,故1945-1949年间中国仍处于战争状态中,若“战后”意指“和平”,则此种“战后”的存在是相当短暂的。然而,若以民族国家为考察对象,相对于国家问的战争(war),内战(civil war)在理论上的层级较低,故本文所谓“战后”,特指中日战争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并不表明其时中国已无战争。本文所谓“战争时期”亦相应地主要指中日战争时期。
    ③ 阎书钦:《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84页。
    ④ 方显廷:《战后经济建设刍议》,方显廷编:《战时中国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第27-28页。
    ① 商学研究室:《吾国现在及战后亟宜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办汽车工厂之建议》,1945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43。
    ② 恽震:《资源委员会的技术引进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第155页。
    ③ 潘光迴致中国农民银行总管理处函,1945年6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93。
    ④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文件,1945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193。
    ⑤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三民主义青年团平津支团部1946年,第103页。
    ⑥ 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第100页。
    ① 阎书钦:《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第175页。
    ② 迈克尔·赫德森:《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杨成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③ 翁文灏:《我国抗战期中经济政策》,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第392页。
    ④ 翁文灏:《战后中国工业化问题》,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第528页。
    ⑤ 《劳埃德银行欢迎午宴非正式讨论记录(1943年8月9日)》,吴景平,郭岱君主编:《风云际会—宋子文与外国人士会谈记录》,第119页。
    ① 董国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39页。战后,普雷维什的理论观点为:“贸易一般自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不如发达国家理想,尤其对于幼小工业或‘幼小经济’基础的状况,因为发达国家实行非互惠政策。”见: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唐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2页。
    ② 马寅初:《国际贸易何以有统制之必要》,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9卷,第262页。
    ③ 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第200页。
    ④ 马寅初:《中国经济之分裂》,徐汤莘,朱正直编:《马寅初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⑤ 马寅初:《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6-17页。
    ⑥ 实际上,马寅初的思想常随着形势之变迁而改变,而且他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时常不一致。马寅初一直信奉正统经济学的理论,但是,他的政策主张却相当异端。例如,直到1947年,马寅初仍认为:“纳粹建设的目标,是违反人道的,但其建设方法,不无可采之处。”见:马寅初:《中国经济之路》,徐汤莘,朱正直编:《马寅初选集》,第288页。
    ⑦ 关于战后中国转向自由贸易以及最终回归经济统制的政策变迁,可参考:郑会欣:《宋子文与战后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吴景平主编:《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6-265页:久保亨:《从战时经济到战后经济的转换——尝试与挫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40年代的中国》(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43-453页。
    ①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三联书店1962年,第1430页。
    ②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第1441页。
    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第1445页。
    ④ Alan W. Cafruny:Ruling the Wav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p.61.
    回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④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第607页。
    ⑤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第87页。
    ⑥ 马寅初:《急起自救》,徐汤莘,朱正直编:《马寅初选集》,第269页。在条约签订前,马寅初已经警告过:⑦ 我们如果要使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关税的保护。因为目前我们的工业尚在幼稚时期,决不能与英美做自由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关税壁垒来保护我们国内的工业。但是照目前的情形看来,美国货在中国到处倾销,一批一批不断的运来。”见:马寅初:《中国经济之出路》,徐汤莘,朱正直编:《马寅初选集》,第267页。
    ① 佚名:《中美订商约中国工业家休矣》,《工程界》1946年第2卷第3期,第2页。
    ②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第30-31页。
    ③ 中华铁工厂:《第廿一届股东常会会议记录》,1946年6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9-1-519。
    ④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698页。
    ⑤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71页。胡厥文在战前即蓄须明志,抗战胜利后剃去长须,故有“老大离乡少小回”之谓。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00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699页。
    ③ 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第92-94页。
    ① 《资源委员会关于战后办理后方工业建设紧缩概况及今后建设方针签呈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②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125-127页。
    ③ 何辑五编:《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出版机构不详,1947年,第89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25页。
    ⑤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22页。
    ① 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发刊词》,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周年特刊》,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1947年,无页码。
    ② 李绍林:《国产三轮汽车试车成功》,《申报》1946年11月29日,第3张第9版。
    ③ 天谷章吾:《日本自动车工业の史的展开》,第87页。
    ④ 1945年10月17日,国民政府代表张嘉璈在与苏联代表马林若夫斯基(Rodion Malinovsky)谈判时,提出:⑤ 吾方希望先接收伪满政府及日本所经营之工业,以及中国人与日本人合办之工业。”马林若夫斯基答曰:“日本所办工厂,均应视为苏军战利品。即中国人与日人合办之工厂,此等中国人皆与敌人合作之人,亦视为敌产。”见:伊原泽周编注:《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12页。
    ⑥ 该书编委会:《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沈阳第一机床厂1986年,第5页。
    ⑦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第618页。
    ①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机械工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② 该书编委会:《当代广西机械工业(1949-1995)》,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 谭肇毅主编:《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39页。
    ④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机械工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⑤ 该书编纂委员会:《重庆市机械工业志(1902-1992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① 吴太昌,武力等:《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237页。
    ②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第615页。
    ③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75页。
    ④ 杜殿英:《抗战八年来之机械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1946年第1、2合期,第122页。
    ① 《经济部工矿商业复员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四),第342-343页。
    ②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编:《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33页。
    ③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制造问题》,时间不详,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56。
    ④ 善后事业委员会保管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8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87。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工作报告》,1948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87。
    ① 善后事业委员会保管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8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87。
    ② 陈锡祥:《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总厂之长成》,《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6-10页。
    ③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分厂合约草案》,1947年4月4日,广州市档案馆藏档临9-2-34。
    ④ 善后事业委员会保管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8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87。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南京分厂:《本厂概况》,时间不详,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87。
    ⑥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经办农业善后救济国内设厂计划报告》,1947年3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56。
    ⑦ 《广东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报告书》,1947年,广州市档案馆藏档21-1-372。
    ⑧ 广州中国农业机械公司:《第一次业务会议纪录》,1948年7月29日,广州市档案馆藏档21-1-422。
    ① 广州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广州中国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改组暨成立概况》,1948年7月31日,广州市档案馆藏档临9-2-51。
    ②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广州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高级职员之职掌》,1948年7月30日,广州市档案馆藏档21-1-144。
    ③ 《与英国外相艾登、副外相贾德干谈话记录(1943年8月3日)》,吴景平,郭岱君主编:《风云际会—宋子文与外国人士会谈记录》,第100页。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5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80页。
    ⑥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处将来生产计划预期产量及出品市场》,1946年1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42。
    ⑦ 马雄冠:《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经过报告》,1948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5。
    ⑧ 该书编纂委员会:《上海机电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06页。
    ⑨ 《经济部统计处关于战时后方工业统计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六),凤凰出版社1997年,第323页。
    ⑩ 翁文灏:《在资源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议上的演说》,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第660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68页.
    ② 《第三次钢铁会议记录》,1947年1月26日,北京市档案馆藏档J061-002-00037。
    ③ 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周年特刊》,第81页。
    ④ 当时,资源委员会留用了27名日本技术顾问,有可能发挥了积极作用。见: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75页。
    ⑤ 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周年特刊》,第80页.
    ⑥ 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周年特刊》,第82页。
    ⑦ 《北平市机器厂概要》,1947年,北京市档案馆藏档J062-001-00047。
    ⑧ 北平市机器厂:《北平市企业公司机器厂报告书》,1946年,北京市档案馆藏档J062-001-00046。
    ⑨ 山东省政府机器工厂:《山东省政府机器工厂业务概况》,1948年,山东省档案馆藏档J102-02-010-007-007。
    ① 《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本溪煤铁有限公司公函沈发字第45号》,1947年7月2日,沈阳市档案馆藏档L53-1-1。
    ② 《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公函发文调储字第8146号》,1947年7月3日,沈阳市档案馆藏档L53-1-1。
    ③ 佚名:《沈阳机车厂近况》,《工程界》1947年第9期,第2页。
    ④ 河北省机器厂:《第七次厂务会议记录》,1948年2月18日,北京市档案馆藏档J062-001-00004。
    ⑤ 吕国荫:《我国造船业的魁首一江南造船所》,《新世界月刊》1947年第2期,第20页。
    ⑥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39页。
    ⑦ 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第128-130页。
    ⑧ 姚松涛等:《在抗战中苦斗过来的昆明中央机器厂》,《工程界》1947年第4期,第3页。
    ① 陈锡祥:《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总厂之长成》,《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9页。
    ② 沈熙梁:《创建中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11页。
    ③ 林继庸:《中国农业机械化之前途》,《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5页。
    ④ 陈锡祥:《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总厂之长成》,《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7页。
    ⑤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工作报告》,1948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4-1-87。
    ⑥ 《广州中国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工作概况》,1948年,广州市档案馆藏档临9-2-51。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85页。
    ① 实际上,当支秉渊代表中国去美国考察农业机械时,美国商界亦曾表示过中国用不着自己造农业机械,美国可以全部供给。未知伍伯伦的行为是否系美国商界授意所致。见: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18-720页。
    ②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编:《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34页。
    ③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编:《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33页。
    ④ 沈熙梁:《创建中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13-14页。
    ⑤ 姜尔宁:《我在中农机械公司实习》,《工程界》1948年第2期,第14页。
    ⑥ 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吴淞制造厂:《第45次厂务会议记录》,1949年1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53-1-57。
    ⑦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85-86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79页。
    ②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沿革概况》,1949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98。
    ③ 马雄冠:《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经过报告》,1948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5。
    ④ 《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章程》,1947年7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2。
    ① 《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章程》,1947年7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2。
    ② 该书编纂委员会:《上海机电工业志》,第606页。
    ③ 胡乾善:《对本处将来工厂建筑之建议》,1946年10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9。
    ④ 马雄冠:《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经过报告》,1948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5。
    ① 马雄冠:《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经过报告》,1948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5。
    ②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处将来生产计划预期产量及出品市场》,1946年1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42。
    ③ 马雄冠:《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经过报告》,1948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5。
    ④ 交通大学致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公函,1947年6月2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1。
    ⑤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沿革概况》,1949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98。
    ⑥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沿革概况》,1949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98。
    ⑦ 《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章程》,《资源委员会公报》1947年第13卷第2期,第33页。
    ⑧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组织规程》,《资源委员会公报》1947年第13卷第2期,第34页。
    ⑨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组织规程》,《资源委员会公报》1947年第13卷第2期,第34页。
    ① 马雄冠致英国茄特纳公司函,1946年9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49。
    ②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制造能力概述》,1949年4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43。
    ③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业务月报》,1948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56。
    ④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37年度工作报告》,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50。
    ⑤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37年度工作报告》,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50。
    ⑥ 《上海汽轮机厂基本情况简单介绍》,1954年3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38-2-94。
    ①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业务月报》,1948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56。
    ②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沿革概况》,1949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98。
    ③ 中国工业炼气股份有限公司致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函,1947年4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73。
    ④ 中国石油公司庆祝六十周年纪念专集出版委员会:《六十年来之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2页。
    ①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沿革概况》,1949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98。
    ② 《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收文字2001号》,1948年12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69。
    ③ 马雄冠致英国茄特纳公司函,1946年9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49。
    ④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37年度工作报告》,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50。
    ⑤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1947-1948两年业务推进计划》,1947年12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 Q449-1-441。
    ① 胡乾善致马雄冠函,1946年8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8。
    ② 胡乾善:《研究报告》,1946年8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8。
    ③ 胡乾善:《本处可造柴油机种型及其销路估计》,1946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8。
    ④ 胡乾善:《制造柴油机本处可与订立合同之厂家》,1946年10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8。
    ⑤ 中共上海汽轮机厂委员会:《关于汽缸衬问题的调查资料》,1954年9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38-2-94。
    ⑥ 杜殿英致马雄冠函,1946年3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6。
    ⑦ 《中央机器厂与瑞士机车厂技术合约项目》,194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6。
    ① 胡乾善:《研究报告》,1946年8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8。
    ② 胡乾善:《研究报告》,1946年8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8。
    ③ 马雄冠:《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筹备经过报告》,1948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5。
    ④ 马雄冠致美国联合克罗米公司函,1946年9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49。
    ⑤ 美国联合克罗米公司致马雄冠函,1946年10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49。
    ⑥ 马雄冠致英国茄特纳公司函,1946年9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49。
    ⑦ 马雄冠致绍勒尔厂函,1946年11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2。
    ① 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与绍勒尔厂往来信函,194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352。
    ② 该书编纂委员会:《上海机电工业志》,第606页。
    ① Hans J. Morgenthau, Kenneth W. Thompson: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rief Edition,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3, p.11.
    ②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筹组经过》,1946年5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③ 西川秋次:《关于英国输入日本织机之感想(译文)》,1947年8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④ 杨大庆:《留在中国的日本技术人员(1945-1949):政治和技术之间》,刘杰,川岛真编:《1945年的历史认识:围绕“终战”的中日对话尝试》,第128-130页。
    ⑤ 《译录堀内干城备忘录》,1945年11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32。
    ⑥ 彭学沛:《奉命筹设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专造丰田式纺织机器节略》,时间不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⑦ 《关于创设纺织机制造事业与宋院长及彭主任会谈纪要(译文)》,1946年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 Q192-23-1。
    ① 《关于创设纺织机制造事业与宋院长及彭主任会谈纪要(译文)》,1946年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
    ② 王菊:《近代上海棉纺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③ 佚名:《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纺织业:宋院长书面说明设公司意义》,《申报》1946年1月23日,第1版。
    ④ 彭学沛:《奉命筹设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专造丰田式纺织机器节略》,时间不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⑤ 彭学沛:《奉命筹设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专造丰田式纺织机器节略》,时间不明,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⑥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筹组经过》,1946年5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⑦ 佚名:《中国纺织机器公司官股部分让归民营》,《申报》1947年4月26日,第6版。不过,由于政府与商家之间无法达成共识,中机公司完全民营一事“遂成悬案”。见:《官商股问题》,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 Q192-23-7。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15页。
    ② 黄伯樵致顾毓瑔函,1947年8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32。
    ③ 朱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历史再考察》,《史林》1999年第4期,第68页。
    ④ 王颖琳:《中国纺織機械製造業の基盤形成—技衍移耘と西川秋次》,第59-61页。
    ⑤ 《译录堀内干城备忘录》,1945年11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32。
    ⑥ 《关于创设纺织机制造事业与宋院长及彭主任会谈纪要(译文)》,1946年2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
    ⑦ 佚名:《资源委员会筹设上海机器厂》,《申报》1946年1月6日,第5版。
    ⑧ 丰田在上海另有丰田纺织厂,为丰田佐吉1919年所设,战后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成为该公司第五纺织厂。丰田纺织厂1935年设有铁工部,1946年被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械厂。惟该厂技术能力不如中机公司,业务“多数系修配工作”。见:《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械厂沿革》,1947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2-50。
    ⑨ 黄伯樵:《对第一制造厂暨分厂同人致词》,1946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4。
    ⑩ 龚积成:《接收图样记录》,1946年6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77。
    ②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筹组经过》,1946年5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③ 龚积成:《1946年5月10日星期五第7次会谈记录》,1946年5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8。
    ④ 黄伯樵致彭学沛函,1946年8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2。
    ⑤ 黄伯樵:《对第一制造厂暨分厂同人致词》,1946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4。
    ⑥ 龚积成:《听S. Trone先生(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业计划顾问)于1946年9月21日午在上海新雅酒楼对本公司所表示意见书后》,1946年9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1。
    ⑦ 黄伯樵:《为本公司经济情形危迫向同人呼吁加倍努力》,1947年3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4。
    ① 欣之:《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一瞥》,《工程界》1948年第7期,第4页。
    ② 佚名:《胜德实业公司制造丰田式织布机》,《西南实业通讯》1942年第6期,第54页。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40-741页。
    ④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筹组经过》,1946年5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
    ⑤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文书,1948年12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3。
    ①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制造丰田式纺织机器方法》,194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32。
    ② 丰田利三郎致西川秋次函译文,1946年7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73。
    ④ 秦之燦致黄伯樵函,1947年11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④ 许长卿致西川秋次函,1947年12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⑤ 黄伯樵:《为本公司经济情形危迫向同人呼吁加倍努力》,1947年3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4。
    ⑥ 许长卿致王蟾荪函,1948年5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0。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80页。
    ②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三十七年度报告》,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84。
    ③ 沈莘耕致黄伯樵、许长卿函,1948年1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④ 《中机公司发文(卅六)字第1186号》,1947年12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⑤ 王菊:《近代上海棉纺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第76-153页。
    ⑥ 佚名:《中央机器公司自造新纺织机》,《申报》1947年8月1日,第2版。
    ⑦ 西川秋次:《关于英国输入日本织机之感想(译文)》,1947年8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⑧ 许长卿致西川秋次函,1947年9月2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⑨ 黄伯樵致西川秋次函,1947年10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① 《1947年8月22日在第一制造厂会谈记录》,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② 黄伯樵收到报告,1947年10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③ 黄伯樵收到报告,1947年10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④ 《介绍纯国产之“中国标准式自动织机”》,1948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42。
    ⑤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制造丰田式纺织机器方法》,194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32。
    ⑥ 《介绍纯国产之“中国标准式自动织机”》,1948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42。
    ⑦ 秦之燦致黄伯樵函,1947年11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⑧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三十七年度报告》,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84。
    ⑨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41页。
    ⑩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三十六年度工作报告》,1948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79。
    11 黄伯樵致西川秋次函,1947年10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19。
    12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三十七年度报告》,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449-1-484。
    13 李永熠:《工具工程》,《新工程(台湾)》1948年第1卷第11、12合期,第8页。
    ① 王颖琳:《中国纺紡織機械製造業の基盤形成—技衍移耘と西川秋次》,第290页。
    ② 龚积成:《1946年5月16日第8次会谈记录》,1946年5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8。
    ①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十六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8月1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②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十七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8月2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③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十八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8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④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十九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9月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⑤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二十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9月1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⑥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9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①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9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②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12月1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③ 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一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第258页。
    ④ 战时生产局器材总库致新中工程公司函稿,1945年9月1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1346。
    ⑤ 恒顺机器厂工人呈文,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83-1-440。
    ⑥ 《恒顺机器厂劳资纠纷调解会议记录》,1945年10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83-1-440。
    ⑦ 专款订制机器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专款订机会议记录》,1945年12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19-1-414。
    ① 《行政院对于外商来华投资工业问题的声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四),第81页。
    ②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第594页。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41页。数据系重新计算所得。
    ④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15页。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66-767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62页。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64页。
    ④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68页。
    ⑤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70-71页。
    ⑥ 第一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呈战时生产局文,1945年8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83-1-186。
    ①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77页。
    ② 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31页。
    ③ 翁文灏:《工程建国》,《工程》1942年第4期,第5页。
    ④ 陈宗南:《发刊词》,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工程特刊》,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1946年,第1页。
    ⑤ 杜镇远:《自助天助》,《中国工程师学会衡阳分会年会特刊》1948年6月,第3页。
    ⑥ 顾毓瑔:《建设之年》,《中国工程周报》1948年第25期,第2页。
    ⑦ 王镛:《孟少农业绩》,陈家彬主编:《孟少农纪念文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⑧ 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第43-45页。
    ⑨ 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第90-91页。
    ①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该刊编辑称“我们确认工程师及一切技术人员是国家的至宝,民族的精英”,同时指出:“如果不使他们底生活有保障,那么,还谈什么建设,谈什么改革呢?”这在物价狂涨、民不聊生的时局中,所能引起的共鸣可想而知。见:本刊同人:《中国工程界的要求是些什么?——纪念三十六年六六工程师节》,《工程界》1947年第8期,第3-4页。
    ② 例如,1948年3月9日,在中国技术协会举办的座谈会上,邀请了民营机械企业家,共同讨论日本赔偿问题,在讨论中,企业家们表达了对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颜耀秋称:“在欧美各国政府都很注重民营工厂,所以希望政府能把眼光放远一点。”周锦水则直接说:“国家的存在要靠工业,政府现在不要工业。”见:佚名:《从此次日本赔偿物资看中国机械工业》,《工程界》1948年第3期,第6-8页。
    ③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章程》,194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28。
    ④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1946年度各业概况调查表》,194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34。
    ⑤ 颜耀秋致物资供应局、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函稿,1946年10月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0。
    ⑥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1946年度会务报告》,194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26。
    ① 上海市机器业工业同业公会呈上海市社会局稿,1946年10月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0。
    ② 上海市社会局指令,1946年11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0。
    ③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去文机(36)字第277号》,1947年1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4。
    ④ 《经济部发文京工(36)字第34769号》,1947年2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4。
    ⑤ 《第七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机七(36)字第78号》,1947年8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6。
    ① 第七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设置生产局主持全国增产计划纲要》,194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6。
    ② 《第七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机七(36)字第78号》,1947年8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6。
    ③ 《经济部上海工商督导处发文36字第1747号》,1947年10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6。
    ④ 上海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拟请政府切实协助机器工业解除在限价时期内所接受定货之困难案》,1948年11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1-65。
    ⑤ 《重庆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为本业各厂艰窘请求继续办理收购成品及小型贷款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五),第523页。
    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783页。
    ⑦ 佚名:《常州机器工业停摆》,《申报》1949年2月14日,第2张第5版。
    ① 佚名:《武汉机器业濒崩溃》,《工程界》1949年第1期,第2页。
    ②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机械工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① 为行文方便计,下文所称“中国”一般系中国大陆地区之简称,但台湾地区毫无疑问属于中国之一部分,只是,“两岸分途”之后,大陆与台湾工业之发展模式有差异,而以规模衡量,台湾模式并非主流。
    ② 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毛泽东写道:“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页。)这段话很清楚地展示了中共对于其政权合法性在历史脉络中之认知。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8页。
    ③ 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闻一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1页。
    ④ 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2页。
    ⑤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8页。
    ⑥ 翁文灏:《中国经济建设的前瞻》,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一翁文灏文存》,第476页。
    ① 周恩来:《社会主义改造与国家资本主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1-152页。
    ② 毛泽东:《关于决定派军队入朝作战给斯大林的电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539-540页。
    ③ 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④ 可参考:Evan A. Feigenbaum:China's Techno-Warriors: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from the Nuclear to the Information 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p.16-21.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4-86页。
    ②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356页。
    ③ 伊原泽周编注:《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一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第180页。
    ④ 据满铁铁道技术研究所日侨工会委员长野崎嘉英回忆,1948年,中共曾派出“李少将”挽留准备归国的日本技术人员。这位李少将毕业于京都大学,用日文给技术研究所留守日本人代表野手悌士写了一封挽留书,其大意为:“让我们以中国的资源和日本的技术,共同建筑起一个亚洲人的亚洲吧!为了这一目的,请留在这里,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后来,李少将又对野崎嘉英说:“如果听任这些强盗一样的老毛子(苏联人)摆布,亚洲就将灭亡了。”此事尚待详考,若其属实,虽不排除“李少将”出于统战需要而刻意以亚洲主义言说迎合日方,但也能反映出中共党员对苏联战后在东北的作为有所不满。事见:伊藤博人主编:《满铁铁道技术研究所史》,骆巧珍等译,中国铁道部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志编委会1992年,第215-216页。关于中共与苏军在东北的矛盾,详见:郑成:《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实话报>为例》,沈志华,李滨主编:《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2-13页。
    ⑤ 周恩来:《社会主义改造与国家资本主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1-152页。
    ⑥ 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62-463页。
    ⑦ 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 十年》第1部上卷,第801页。
    ① 《1951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973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等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666页。
    ① 薄一波:《当前基本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薄一波:《薄一波文选(1937-1992年)》,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3-154页。
    ② 郭益耀:《不可忘记毛泽东:一位香港经济学家的另类看法》,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29页。
    ③ 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37页。
    ④ 浙江行政学院教研室:《重工业与农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5页。
    ⑤ 浙江行政学院教研室:《重工业与农民》,第7页。
    ⑥ 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⑦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第151页。
    ① 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73-185页;董志凯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55-497页。
    ② 林枫:《东北三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等:《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③ 《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成立东北经济计划委员会及各级计划机关的决定》,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等:《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第110页。
    ④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435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组织条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158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组织条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158-15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组织条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159-160页。
    ②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35-436页。
    ③ 何长工:《重工业部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130页。
    ④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36-437页。
    ⑤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上),第9页。
    ⑥ 《重工业部关于五个全国性专业会议结果及问题的综合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203-1204页。
    ⑦ 何长工:《重工业部1951年工作总结与1952年工作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292页。
    ① 《政务院关于成立一机部、二机部、建工部、地质部、粮食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333页。
    ② 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第一机械工业部开办情况简要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下卷,第1341页。
    ③ 刘正栋:《铸剑:一个老军工的回忆》,第163页。
    ④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上),第16-17页;本书编写组:《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一百年回顾与展望》,第79页。
    ⑤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① 董志凯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第433页。
    ②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355页。
    ③ 实际上,中共对轻工业和重工业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轻工业企业,要求“大部分企业都下放”,对于各类重工业企业,则规定:“凡是属于大型矿山、大型冶金企业、大型化工企业、重要煤炭基地、大电力网、大电站、石油采炼企业、大型和精密的机器、电机和仪表工厂、军事工业以及其他技术复杂的工业,仍旧归中央各工业部门管理。”见:《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第588页。
    ① 《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贯彻计划管理推行作业计划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2部上卷,第451页。
    ② 《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生产厂长会议部署全年生产工作》,《机械工业》1954年第10期,第3页。
    ③ 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计划局编:《全国机械电子工业三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4)》,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774页。
    ④ 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贯彻计划管理推行作业计划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2部上卷,第453页。
    ⑤ 《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办事处1953年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1-97。
    ⑥ 《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办事处1953年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1-97。
    ① 《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办事处1954年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3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1-134。
    ② 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编史组:《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大事记》,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1984年,第1-2页。
    ③ 交通银行总管理处:《1950年度全国工矿调查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43页。
    ① 交通银行总管理处:《1950年度全国工矿调查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44页。
    ② 交通银行总管理处:《1950年度全国工矿调查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48页。
    ③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37-438页;该书编写组:《太原重型机器厂厂史(1950-1985)》,《当代中国的重型矿山机械工业》编委会1986年,第2-4页。
    ④ 董志凯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第126-127页。
    ⑤ 如: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93-107页;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新华出版社2009年。
    ① 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60年图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① 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计划局编:《全国机械电子工业三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4)》,第329页。
    ② 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生产民用产品的最近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1095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38页。
    ② 刘正栋:《铸剑:一个老军工的回忆》,第130页。
    ③ 刘正栋:《铸剑:一个老军工的回忆》,第131-133页。
    ④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对于中央重工业部调查机器制造工厂之报告》,1949年儿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1-2098。
    ① 《中共中央华东局财经委关于上海市财经接管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解放》(中),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316页。
    ②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工订货在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等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第839-840页。
    ③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工订货在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等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第839页。
    ④ 《承造船用引擎审查小组第二次审查会议纪录》,1949年9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58。
    ⑤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上海市机器工业七年来工作总结》,195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3-1。
    ⑥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成立大会特刊》,1951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9。
    ① 《1953年行业情况》,195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136。
    ② 《机器工业困难原因分析》,195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137。
    ③ 《机械技术合作委员会组织经过及工作报告》,时间不详,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41。
    ④ 《机械技术合作委员会组织经过及工作报告》,时间不详,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41。
    ⑤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上海市机器工业七年来工作总结》,195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3-1。
    ⑥ 《私营机器工业调查研究报告》,195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213。
    ⑦ 上海市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上海市机器工业七年来工作总结》,195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3-1。
    ⑧ 《机器工业1955年9月份工作报告》,1955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139。
    ⑨ 《机器工业1955年9月份工作报告》,1955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S1-4-139。
    ①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358页。
    ② 张光荣:《沈阳机械工厂第五厂人事科长张光荣1952年工作笔记》,1952年。
    ① 宏观性探讨可参考:石建国:《改革开放前东北国营企业管理经验的历史考察与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25-32页。
    ② 孙振英主编:《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6-489页。
    ③ 沈阳市总工会办公室:《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东北总工会生产部:《推广马恒昌小组先进生产经验》,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1950年,第12-15页。
    ④ 沈阳市总工会办公室:《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东北总工会生产部:《推广马恒昌小组先进生产经验》,第16页。
    ⑤ 沈阳市总工会办公室:《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东北总工会生产部:《推广马恒昌小组先进生产经验》,第17页。
    ⑥ 卞历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第177页。
    ① 在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原型中,阶级意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苏联工人在努力增产时会想:“为什么我们就该比美国人干得差。而美国工人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工作的。我们可是为自己工作的。”见: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第267页。
    ② 孙振英主编:《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30页。
    ③ 刘诗华:《五三工厂党的工作介绍》,工人出版社:《五三工厂工作经验》,工人出版社1953年,第24页。
    ④ 人民日报:《推广五三工厂的经验》,工人出版社:《五三工厂工作经验》,第6页。
    ⑤ 高方启:《我们是怎样依靠工人阶级管理工厂的》,工人出版社:《五三工厂工作经验》,第60-61页。
    ⑥ 刘诗华:《五三工厂党的工作介绍》,工人出版社:《五三工厂工作经验》,第26页。
    ⑦ 刘诗华:《五三工厂党的工作介绍》,工人出版社:《五三工厂工作经验》,第23页。
    ① 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业组:《北京第一机床厂模铸车间今年第一季度没有完成新产品生产计划的原因》,1954年6月26日,北京市档案馆藏档001-009-00304。
    ② 《私营大隆机器厂生产改革情况总结报告(草案)》,195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38-2-414。
    ③ 佚名:《坚决驳斥右派分子雷天觉的谬论》,《机械工业》1957年第14期,第3页。
    ④ 《私营大隆机器厂生产改革情况总结报告(草案)》,195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38-2-414。
    ① 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
    ② 重工业部:《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1950年,北京市档案馆藏档002-026-00039。
    ③ 孟少农:《中国要建一座汽车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一汽创建发展历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④ 该书编写组:《太原重型机器厂厂史(1950-1985)》,第6页。
    ⑤ 钱敏:《太原重型机器厂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意见》,《机械工业》1953年第8期,第4页。
    ① 《第一汽车制造厂基本建设工程验收鉴定书》,第一汽车制造厂史志编纂室:《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第一卷(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353-355页。
    ②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量具刃具制造厂正在建设》,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302页。
    ③ 《基本建设工程验收鉴定书》,该书编委会:《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第469页。
    ④ 薄海燕,杨志浩:《艰苦奋斗创业路—沈阳第一机床厂改扩建纪实》,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历史永远铭记创业的辉煌一“一·五”时期辽宁重点工程建设始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7页。
    ⑤ 《批准哈轴改建设计任务书备案报告》,该书编委会:《哈尔滨轴承厂史志(1950-1985)》,哈尔滨轴承厂1990年,第305页。
    ⑥ 该书编委会:《哈尔滨轴承厂史志(1950-1985)》,第5页。
    ⑦ 上海柴油机厂:《关于新产品试制情况:老产品质量及基本情况》,1955年8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43-1-21。
    ⑧ 中共上海新中动力机厂委员会:《关于新产品试制和老产品生产情况报告》,1955年9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43-1-21。
    ①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关于在机器制造工业中提高机床效能的决定》,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191页。
    ② 《关于大力推广高速切削法与多刀多刃切削法的决定》,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196页。
    ③ 江正:《苏联专家怎样帮助沈阳第二机床厂整顿产品质量和全面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工业杂志编辑部:《沈阳第二机床厂技术改造工作的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1956年,第5-6页。
    ④ 沈阳第二机床厂:《255摇臂钻床主轴箱镗孔夹具设计》,机械工业杂志编辑部:《沈阳第二机床厂技术改造工作的经验》,第166-167页。
    ⑤ 沈阳第二机床厂:《怎样改进齿轮噪音》,机械工业杂志编辑部:《沈阳第二机床厂技术改造工作的经验》,第199-206页。
    ① 国营吴淞机器厂:《国营吴淞机器厂技术准备工作总结》,1953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2-370。
    ② 上海机床厂:《上海机床厂54年生产改革情况》,195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2-377。
    ③ 上海柴油机厂党委:《检查对苏联专家建议执行情况》,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42-2-81。
    ④ 《苏联专家伊凡诺夫同志1953年3月14日在了解上海各厂后所作的总结报告纪录》,195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1-123。
    ⑤ 《中国纺织机器厂业务经营概况》,1954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38-2-238。
    ① 该书编委会:《大连造船厂史(1898-1998)》,第111页。
    ② 大连造船公司资料室编:《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1952-1954)》,大连造船公司1955年,第8页。
    ③ 研究室工作组:《大连造船公司怎样改进设计工作》,《机械工业》1955年第17期,第17页。
    ④ 该书编委会:《大连造船厂史(1898-1998)》,第124页。
    ⑤ 《关于改进钳工车间工作的命令》,大连造船公司资料室编:《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1952-1954)》,第172页。
    ⑥ 《关于铸件进行金相分析的通令》,大连造船公司资料室编:《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1952-1954)》,第261页。
    ⑦ 佚名:《巩固成绩,继续前进——祝国营大连造船公司的建立》,《机械工业》1955年第2期,第3页。
    ⑧ 中共江南造船厂委员会宣传科:《江南造船厂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情况》,1954年11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42-2-81。
    ① 该书编写组:《萧劲光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第289页。
    ②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39页。
    ③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40页。
    ④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42-446页。
    ⑤ 中国第一机械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当前机械工厂劳动竞赛的情况》,1955年11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43-1-22。
    ⑥ 机械译丛编辑委员会:《编者的话》,《机械译丛》1955年第1期,第49页。
    ①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7页。
    ②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190-197页。
    ③ 孟少农:《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准备工作的经验》,《机械工业》1955年第6期,第12-13页。
    ④ 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组:《对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准备工作的意见》,《机械工业》1955年第9期,第15页。
    ⑤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31页。
    ⑥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15页。
    ⑦ 周恩来:《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56页。
    ① 该书编委会:《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第128页。
    ② 该书编委会:《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第107页。
    ③ 大连机床厂:《1730多刀半自动车床样品试制的经验》,《机械工业》1955年第6期,第23页。
    ④ 该书编委会:《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第107页。
    ⑤ 该书编委会:《哈尔滨轴承厂史志(1950-1985)》,第106页。
    ① 《关于加强新产品制造工作的指示》,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194-195页。
    ② 《新产品试制管理暂行办法》,《机械工业》1954年第20期,第4页。
    ③ 孙振英主编:《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志》,第165页。
    ④ 《关于加强新产品制造工作的指示》,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195-196页。
    ① 上海柴油机厂致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办事处函,1953年12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2-228。
    ② 上海柴油机厂:《上柴计(54)字第0224号》,1954年1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2-228。
    ③ 上海柴油机厂:《上柴设(54)字第0062号》,1954年1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2-228。
    ④ 《大隆机器厂第四季度增产节约运动报告》,1954年3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A38-2-326。
    ⑤ 黄敬:《掌握新技术是机械工业在执行五年计划中的关键性问题》,《机械工业》1955年第15期,第9页。
    ① 中国第一机械工会上海市委员会编:《丛勉工程师在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中的成就》,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年,第1页。
    ② 大隆机器厂:《合营以来财务情况简略报告》,1955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2-85。
    ③ 葛天惠:《上海汽轮机厂产品设计工作的一些体会》,《机械工业》1956年第23期,第21页。
    ④ 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3页。
    ⑤ 孙予:《天津拖拉机厂通过摸需要明确了煤气机的生产方向》,《机械工业》1957年第13期,第28页。
    ① 第一机械工业部:《新产品试制管理暂行办法》,《机械工业》1954年第20期,第5-6页。
    ② 第一机械工业部:《新产品试制管理暂行办法》,《机械工业》1954年第20期,第6-7页。
    ③ 第一机械工业部:《新产品试制管理暂行办法》,《机械工业》1954年第20期,第7页。
    ④ 第一机械工业部:《新产品试制管理暂行办法》,《机械工业》1954年第20期,第7页。
    ① 刘鼎:《根据地兵器工业发展概况》,李滔,易辉主编:《刘鼎》,第176页。
    ② 该书编辑部:《沈阳重型机器厂志(1937-1984)》,《当代中国的重型矿山机械工业》编辑委员会1996年,第11页。
    ③ 申树芳:《中捷友谊厂的改扩建工程》,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历史永远铭记创业的辉煌一“一·五”时期辽宁重点工程建设始末》,第348页。
    ④ 《哈尔滨电机厂在苏联专家帮助下试制6000千瓦水轮发电机成功》,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528页。
    ① 《第一个滚珠的制造者》,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456-457页。
    ② 《用刨床精刨代替人工刮研工作物》,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第445-446页。
    ③ 范景春:《创造必要条件开展产品自行设计工作》,《机械工业》1956年第22期,第28页。
    ④ 中国第一机械工会上海市委员会编:《丛勉工程师在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中的成就》,第4-5页。
    ⑤ 中国第一机械工会上海市委员会编:《丛勉工程师在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中的成就》,第11-13页。
    ⑥ 葛天惠:《上海汽轮机厂产品设计工作的一些体会》,《机械工业》1956年第23期,第21-22页。
    ① 国营吴淞机器厂:《国营吴淞机器厂技术准备工作总结》,1953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44-2-370。
    ② 1960年代,中国机械企业在制造大型机器时依然面临着设备不足的困境,由此兴起“蚂蚁啃骨头”的机械加工方法,即用小机床加工大零件。可以认为,在1957年之前,“蚂蚁啃骨头”的原则已经在实践中被运用。至于1960年代中国机械企业在技术准备阶段广泛搜寻中外文献、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的研发方式,也有其传承。对1960年代中国机械工业制造大型装备的历史分析,见:孙烈:《中国走出自制重大技术装备困境的一次尝试——上海1.2万吨锻造水压机的设计与制造》,《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366-382页。
    ③ 丸山伸郎:《中国工业化与产业技术进步》,高志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1-82页。
    ④ 《关于举行合理化建议及发明创造汇集月命令》,大连造船公司资料室编:《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1952-1954)》,第275页。
    ⑤ 大连造船公司合理化建议室:《合理化建议汇编》,大连造船公司1956年,第35-39页。
    ① 唐茂松:《1-5-1机车施工设计中的几点体会》,《机械工业》1956年第14期,第21页。
    ② 黄敬:《使机械工业向完整体系和自行设计的方向发展》,《机械工业》1956年第19期,第7页。
    ③ 佐二木真作:《关于翻铸用砂之研究》(译文),1948年2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92-23-20。
    ① 达斯鲁诺夫:《工厂试验室在争取现有厂技术进步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机械工业》1956年第7期,第13页。
    ② 技术司:《加强中央试验室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工业》1956年第21期,第4页。
    ③ 倪妙章主编:《机电工业的明珠:上海电机厂发展史(1949-1994)》,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265页。
    ④ 该书编纂委员会:《潍坊柴油机厂志(1946-1999)》,潍坊柴油机厂2000年,第164页。
    ⑤ 该书编纂委员会:《潍坊柴油机厂志(1946-1999)》,第142页。
    ⑥ 聂荣臻:《在科学规划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聂荣臻:《聂荣臻科技文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⑦ 技术司:《加强中央试验室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工业》1956年第21期,第4-5页。
    ⑧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36页。
    ⑨ 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第125页。
    ① 李健,黄开亮主编:《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第1525页。
    ②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773页。
    ③ 技术司:《开展产品的自行设计工作》,《机械工业》1956年第14期,第15页。
    ④ 院史编辑小组:《机械科学研究院院史(1956-1985)》,机械科学研究院1985年,第6页。
    ⑤ 院史编辑小组:《机械科学研究院院史(1956-1985)》,第6页。
    ⑥ 院史编辑小组:《机械科学研究院院史(1956-1985)》,第68-70页。
    ⑦ 院史编辑小组:《机械科学研究院院史(1956-1985)》,第7-8页。
    ① 该书编纂委员会:《长春汽车研究所志(1950-1985)》,长春汽车研究所1987年,第18-20页。
    ② 该书编纂委员会:《南汽厂志(1947-1985)》,南京汽车制造厂1987年,第163页。
    ③ 汉宁等:《双列式六缸发动机》,《汽车拖拉机译丛》1957年第3期,第1页。
    ④ 孙凯南编译:《美国汽车厂加工与装配的一些情况》,《汽车与拖拉机译丛》1957年第7期,第19页。
    ⑤ 佚名:《庆祝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加强对高原运输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汽车》1955年第2期,第2页。
    ⑥ 交通部技术委员会:《高原汽车运输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汽车》1955年第12期,第5页。
    ⑦ 该书编纂委员会:《长春汽车研究所志(1950-1985)》,第19页。
    ① 李健,黄开亮主编:《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第1531页。
    ②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③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363页。
    ④ 倪妙章主编:《机电工业的明珠:上海电机厂发展史(1949-1994)》,第18页。
    ① 朱仁堪:《设计一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一些体会》,《机械工业》1956年第9期,第16页。
    ② 该书编委会:《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志(1922-2003)》,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第55-58页。
    ③ 该书编委会:《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志(1922-2003)》,第80页。
    ④ 伊藤博人主编:《满铁铁道技术研究所史》,第88-92页。
    ⑤ 该书编委会:《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志(1922-2003)》,第81页。
    ⑥ 聂荣臻:《在科学规划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聂荣臻:《聂荣臻科技文选》,第25页。
    ① 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倪大昕等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②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下),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46-547页。
    ③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251页。
    ① 张震:《攻台部队能否铁路运送》,张震:《张震军事文选》(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493页。
    ② 该书编写组:《萧劲光传》,第196页。
    ③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440页。
    ① 刘寅:《致聂荣臻代总长并转呈周恩来总理的报告》,该书编纂委员会:《刘寅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② 张震:《关于造船问题的建议》,张震:《张震军事文选》(上卷),第688-690页。
    ③ 张震:《攻取金门缺少船只请示解决》,张震:《张震军事文选》(上卷),第500页。
    ④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181页。
    ⑤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机械部:《希望改善动力机械产品的质量》,《机械工业》1956年第14期,第13页。
    ①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第775-776页。
    ②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第769页。
    ③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第399-401页。
    ④ 聂荣臻:《对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防研究项目的意见》,聂荣臻:《聂荣臻科技文选》,第1-6页。
    ⑤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第432页。
    ①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十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982年,第41-44页。
    ② 钱学森:《火箭》,凌福根编:《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9-120页。
    ③ 钱学森:《关于现代火箭和导弹问题》,凌福根编:《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第125页。
    ④ 李成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上),第55页。
    ① 钱学森:《关于现代火箭和导弹问题》,凌福根编:《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第161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等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721-722页。
    ① 靳贵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9页。
    ② 佚名:《佳木斯电机厂与北京矿业学院签订技术合作合同》,《机械工业》1955年第2期,第4页。
    ① 济南第一机床厂:《厂校合作,互助互利》,《机械工业》1956年第13期,第25-26页。
    ② 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253-254页。
    ③ 赵阳辉,朱亚宗:《苏联专家与中国军校的创办:对军事工程学院档案的考析》,沈志华,李滨主编:《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第264页。
    ④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⑤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69-470页。
    ⑥ 程不时:《新中国第一次自行设计飞机》,该书编辑部:《中国航空工业四十年》,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① 钱学森:《“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周恩来总理关怀和领导“两弹”研究、制造和试验的情况》,凌福根编:《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第246页。
    ② 机械工业部统计信息司,综合计划司:《机械工业历史统计资料(1949-1984)》,机械工业部1985年,第3-5页。
    ③ 巫宝三,汪敬虞:《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就业》,巫宝三:《巫宝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① 陈志刚主编:《湘潭电机厂厂史(1936-1986)》,湘潭电机厂1986年,第101页。
    ① 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计划局编:《全国机械电子工业三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4)》,第577-589页。
    ① 目丁:《季度生产计划为什么作用不大》,《机械工业》1957年第1期,第32页。
    ② 向前:《物资分配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机械工业》1957年第3期,第24页。
    ① 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技术处:《怎样提高柴油机的制造质量》,《机械工业》1957年第1期,第23页。
    ② 杨景富:《这算“完成生产任务”吗?》,《机械工业》1955年第7期,第32页。
    ③ 佚名:《铸件质量低劣的原因在哪里?》,《机械工业》1956年第14期,第11页。
    ④ 波浪:《这样浪费材料,实在不能容忍》,《机械工业》1957年第1期,第25页。
    ⑤ 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柴油机厂历史资料汇编(1949-1965)》,上海柴油机厂1964年,第27页。
    ⑥ 王新民:《对发展我国柴油机、煤气机制造工业的意见》,《机械工业》1957年第5期,第5页。
    ① 江正:《技术工作中的缺点和问题》,《机械工业》1957年第12期,第25页。
    ② 张爱萍:《关于视察江南造船厂后的讲话》,张爱萍:《张爱萍军事文选》,长征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③ 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634页。
    ①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彭德怀传记编写组:《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5页。
    ② 彭德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而斗争》,彭德怀传记编写组:《彭德怀军事文选》,第558页。
    ① 利奥波德·兰克:《论历史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罗格·文斯编:《世界历史的秘密:关于历史艺术与历史科学的著作选》,第151页。
    ① 克劳德·迈耶:《谁是亚洲领袖:中国还是日本?》,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0-120页。
    ①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第134页。
    ②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第133页。
    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志总编辑室:《一拖厂志(1953-1984)》上册,第一拖拉机制造厂1985年,第70页。
    ①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第81页。
    ②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42页。
    ① 林毅夫,蔡昉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06页。
    ②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① Alexander Hamilton:Report on the Subject of Manufactures, Alexander Hamilton:Alexander Hamilton: Writings, 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2001, p.734.
    ②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楚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① 韦伯:《两种法则之间》,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62-63页。
    1.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1,002,J061,J062
    2.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19,0053,0067,0083,00193
    3.广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临9,21
    4.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LS45
    5.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J102
    6.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刘鸿记帐房档案:11-047
    7.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荣家企业史料:01-003
    8.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4-023,04-030,04-043,04-045,04-046,04-052,04-055,04-057,04-070,04-077
    9.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A38,A42,A43,B1,B4,B44,D2,Q6,Q192,Q264,Q449,Q453,Q454,Q456,Q459,S1,Y4
    10.沈阳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L53
    11.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133
    12.武汉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9,108
    13.程玉凤,程玉凰编著:《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国史馆1988年。
    14.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档案出版社1993年。
    15.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16.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等:《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该书编辑部:《东北机械工业资料选编(1945-1954)》,沈阳市机电工业局1985年。
    18.该书编辑室:《甘肃近代机械工业史料(1872-1949)》,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郭恒钰,罗美君主编:《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年之中德关系》,许琳菲等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20.解学诗主编:《满铁史资料》第4卷《煤铁篇》第4分册,中华书局1987年。
    21.居之芬主编:《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掠夺和统制—华北沦陷区经济资料选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
    22.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年。
    23.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
    24.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中华书局1962年。
    25.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等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26.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敌伪经济情报》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
    27.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28.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29.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30.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1937-194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31.上海市档案馆编:《日伪上海市政府》,档案出版社1986年。
    32.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解放》,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33.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
    34.唐润明主编:《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开发文献资料选编》,重庆出版社2012年。
    35.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3),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涂文学主编:《沦陷时期武汉的经济与市政》,武汉出版社2007年。
    3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三联书店1962年。
    39.吴景平,郭岱君编:《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1940-194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吴景平,郭岱君主编:《风云际会—宋子文与外国人士会谈记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41.曾赛丰,曹有鹏编:《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42.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
    43.郑会欣主编:《战前及沦陷期间华北经济调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44.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等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 年。
    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凤凰出版社1994年。
    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凤凰出版社1997年。
    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50.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航空工业史料(近代史专辑)》第1辑,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1984年。
    5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
    5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
    5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5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5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5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5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5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60.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机械工业研究所所史——源远流长》,工业技术研究院机械工业研究所1993年。
    61.陈志刚主编:《湘潭电机厂厂史(1936-1986)》,湘潭电机厂1986年。
    62.第一汽车制造厂史志编纂室:《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第一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63.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志总编辑室:《一拖厂志(1953-1984)》,第一拖拉机制造厂1985年。
    64.该书编辑部:《沈阳重型机器厂志(1937-1984)》,《当代中国的重型矿山机械工业》编辑委员会1996年。
    65.该书编辑部:《中国航空工业四十年》,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年。
    66.该书编辑室:《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厂志(1948-1985)》,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1988年。
    67.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综合卷),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
    68.该书编审委员会:《黎明公司志(1954-1985)》,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1990年。
    69.该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汽车工业史(1901-1990)》,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
    70.该书编委会:《大连造船厂史(1898-1998)》,大连造船厂1998年。
    71.该书编委会:《当代广西机械工业(1949-1995)》,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2.该书编委会:《哈尔滨轴承厂史志(1950-1985)》,哈尔滨轴承厂1990年。
    73.该书编委会:《航空发动机行业史(1951-1988)》,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委员会1992年。
    74.该书编委会:《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沈阳第一机床厂1986年。
    75.该书编委会:《新中动力机厂史》第1卷,上海新中动力机厂1987年。
    76.该书编委会:《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志(1922-2003)》,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
    77.该书编写组:《民生公司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78.该书编写组:《太原重型机器厂厂史(1950-1985)》,《当代中国的重型矿山机械工业》编委会1986年。
    79.该书编纂委员会:《长春汽车研究所志(1950-1985)》,长春汽车研究所1987年。
    80.该书编纂委员会:《济南第一机床厂志(1944-1985)》,济南第一机床厂1988年。
    81.该书编纂委员会:《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2.该书编纂委员会:《南汽厂志(1947-1985)》,南京汽车制造厂1987年。
    83.该书编纂委员会:《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志(1905-1988)》,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84.该书编纂委员会:《上海机电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85.该书编纂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86.该书编纂委员会:《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志(1899-1987)》,大连出版社1993年。
    87.该书编纂委员会:《潍坊柴油机厂志(1946-1999)》,潍坊柴油机厂2000年。
    88.该书编纂委员会:《重庆市机械工业志(1902-1992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89.该书编纂委员会:《株洲电力机车厂志(1936-1999)》,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
    90.该书编纂组:《常州柴油机厂志(1913-1986年)》,常州柴油机厂1988年。
    91.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机械工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92.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工业志稿·机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9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机械工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
    94.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南京市》,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4年。
    95.昆明机床厂:《昆明机床厂志(1936-1989)》,昆明机床厂1989年。
    96.倪妙章主编:《机电工业的明珠:上海电机厂发展史(1949-1994)》,改革出版社1994年。
    97.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2年。
    98.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
    99.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7年。
    100.孙振英主编:《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1.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编史组:《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大事记》,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1984年。
    102.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等:《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1949-1988)》,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年。
    103.武汉锅炉厂厂志办公室:《武汉锅炉厂志(1953-1983)》,武汉锅炉厂1986年。
    104.武汉重型机床厂厂志办公室:《武汉重型机床厂厂志(1953-1985)》,武汉重型机床厂1988年。
    105.伊藤博人主编:《满铁铁道技术研究所史》,骆巧珍等译,中国铁道部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志编委会1992年。
    106.院史编辑小组:《机械科学研究院院史(1956-1985)》,机械科学研究院1985年。
    107.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机械工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8.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60年图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109.朱羲农,朱保训编纂:《湖南实业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111.陈公博:《苦笑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
    112.陈家彬主编:《孟少农纪念文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13.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114.胡世华等整理:《胡厥文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115.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
    116.李滔,易辉主编:《刘鼎》,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7.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118.刘正栋:《铸剑:一个老军工的回忆》,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
    119.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120.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
    121.秦建君:《师竹翁传——严庆祥先生逸事》,财团法人董氏基金会1990年。
    12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123.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石霓译注,百家出版社2003年。
    124.沈云龙,张朋园访问:《关德懋先生访问纪录》,九州出版社2012年。
    125.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6.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127.翁文灏:《翁文灏日记》,李学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0年。
    128.吴大观口述,该书编委会整理:《我的中国心》,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年。
    129.吴大猷述,黄伟彦等整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130.严庆祥:《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1979年7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藏。
    131.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132.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133.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34.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97年。
    135.大连造船公司合理化建议室:《合理化建议汇编》,大连造船公司1956年。
    136.大连造船公司资料室编:《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1952-1954)》,大连造船公司1955年。
    137.东北总工会生产部:《推广马恒昌小组先进生产经验》,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1950年。
    138.工人出版社:《五三工厂工作经验》,工人出版社1953年。
    139.机械工业杂志编辑部:《沈阳第二机床厂技术改造工作的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1956年。
    140.廖耽:《江南造船所纪要》,江南造船所1922年。
    141.六河沟煤矿有限公司炼铁厂编:《六河沟煤矿有限公司炼铁厂概要》,六河沟煤矿有限公司炼铁厂1934年。
    142.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致南满洲鐵道会社鐵道研究所仕樣誉》,三菱电机株式会社1938年。
    143.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柴油机厂历史资料汇编(1949-1965)》,上海柴油机厂1964年。
    144.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大道远行》,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年。
    145.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灌溉新编》,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
    146.张光荣:《沈阳机械工厂第五厂人事科长张光荣1952年工作笔记》,1952年。
    147.中国第一机械工会上海市委员会编:《丛勉工程师在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中的成就》,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年。
    148.中国石油公司庆祝六十周年纪念专集出版委员会:《六十年来之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49.朱志尧:《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文明书局1911年。
    150.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周年特刊》,资源委员会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1947年。
    151.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东北经济小丛书·机械(车辆)》,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1948年。
    152.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工商部1913年。
    153.广州市立银行经济调查室:《广州之工业》,广州市立银行1937年。
    154.国货事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国货工厂史略》,国货事业出版社1935年。
    155.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计划局编:《全国机械电子工业三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4)》,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年。
    156.国立北洋工学院教务处:《国立北洋工学院民国二十四年度机械工程学系概况》,国立北洋工学院1935年。
    157.何辑五编:《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出版机构不详,1947年。
    158.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出版委员会1933年。
    159.湖北省政府建设厅:《湖北建设最近概况·工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1933年。
    160.机械工业部统计信息司,综合计划司:《机械工业历史统计资料(1949-1984)》,机械工业部1985年。
    161.济南市政府秘书处:《济南市机器及金属品制造业调查统计报告》,济南市政府秘书处1937年。
    162.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科:《杭州市经济调查》,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2年。
    163.江西省政府秘书处:《江西省工业之改进》,江西省政府秘书处,出版时间不明。
    164.连潜:《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出版机构不详,1931年。
    165.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考克斯报告: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的报告》,王振西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
    166.模范灌溉管理局:《模范灌溉》,模范灌溉管理局1934年。
    167.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纂:《农商统计表》,各年。
    168.潘吟阁:《五金机器业概况》,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
    169.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全国经济委员会1936年。
    170.山东工业试验所:《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第二次工作报告》,山东工业试验所1935年。
    171.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0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环境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2.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1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3.上海市工业试验所:《上海市工业试验所业务报告(第一、二期合刊)》,上海市工业试验所1933年。
    174.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之机制工业》,中华书局1933年。
    175.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成立十周年纪念工业展览会特刊》,上海市政府1937年。
    176.实业部:《实业部公报》,各年。
    177.实业部工业司:《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实业部1934年。
    178.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上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辑第8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179.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
    180.徐盈:《北方工业》,中外出版社1947年。
    181.于定一:《武进工业调查录》,武进县商会1929年。
    182.郑学稼:《东北的工业》,东方书店1946年。
    183.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2012装备工业蓝皮书: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184.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京华印书馆1947年。
    185.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工程特刊》,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1946年。
    18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十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982年。
    1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我国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纺织、造纸工业的今昔》,统计出版社1958年。
    188.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农业推广实施状况调查录》第1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1936年。
    189.朱邦兴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0.庄前鼎:《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报告之三·机械》,中国工程师学会1935年。
    191.资源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公报》,各年。
    192.《报国工业会会刊》。
    193.《大公报》。
    194.《东北科学》。
    195.《独立评论》。
    196.《工程》。
    197.《工程季刊(湛江)》。
    198.《工程界》。
    199.《工程旬刊》。
    200.《工程周刊》。
    201.《工商半月刊》。
    202.《工业月刊》。
    203.《工业杂志》。
    204.《工业中心》。
    205.《汉口商业月刊》。
    206.《航空建设》。
    207.《机工通讯》。
    208.《机械工业》。
    209.《机械译丛》。
    210.《江苏建设月刊》。
    211.《科学新闻》。
    212.《科学与技术》。
    213.《内外经济情报》。
    214.《南洋周刊》。
    215.《汽车》。
    216.《汽车拖拉机译丛》。
    217.《人事管理》。
    218.《商工月刊》。
    219.《申报》。
    220.《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纪念刊》。
    221.《西南实业通讯》。
    222.《新工程(台湾)》。
    223.《新世界月刊》。
    224.《中国工程师学会衡阳分会年会特刊》。
    225.《中国工程周报》。
    226.《中国工业》。
    227.《中国工业月刊》。
    228.《中国实业杂志》。
    229.《资源委员会季刊》。
    23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
    2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232. Alexander Hamilton:Alexander Hamilton:Writings, 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2001。
    233.薄一波:《薄一波文选(1937-1992年)》,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4.该书编辑组:《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35.该书编纂委员会:《刘寅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
    236.顾毓琇:《顾毓琇全集》第1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7.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
    238.凌福根编:《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科学出版社2011年。
    239.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
    240.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8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1.聂荣臻:《聂荣臻科技文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
    242.彭德怀传记编写组:《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243.沈鸿:《沈鸿文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
    244.巫宝三:《巫宝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45.徐汤莘,朱正直编:《马寅初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46.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47.张爱萍:《张爱萍军事文选》,长征出版社1994年。
    248.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49.张震:《张震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2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251.中央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252.中央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253.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54.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
    255.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Bantam Dell,2003。
    256. Alan W. Cafruny:Ruling the Wav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257. Arthur Herman:Freedom's Forge: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New York:Random House,2012。
    258. Bo Sandelin:A Short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New York:Routledge,2008.
    259. Chalmers Johnson:Japan:Who Gover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1995。
    260. Christopher A. Reed:Gutenberg in Shanghai:Chinese Print Capitalism,1876-1937, Vancouver:UBC Press,2004。
    261. Chu-Yuan Cheng:The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Communist China, Chicago: Aldine-Atherton, Inc.,1971。
    262. David C. Evans and Mark R. Peattie:Kaigun: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1887-1941, 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2012。
    263. E. D. Kennedy:The Automobile Industry:The Coming of Age of Capitalism's Favorite Child, Clifton: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1972。
    264. Edward J. Drea:Japan's Imperial Army:Its Rise and Fall,1853-1945, Kansas: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9。
    265. Eli F. Heckscher:Mercanti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266. Eric C. Orlemann:Caterpillar Chronicle: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Earthmovers, Minneapolis:MBI Publishing Company,2009。
    267. Evan A. Feigenbaum:China's Techno-Warriors: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from the Nuclear to the Information 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68. Hans J. Morgenthau, Kenneth W. Thompson: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rief Edition,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3。
    269. Jacob Jan Krabbe:Historicism and Organicism in Economics: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
    270. Jeffrey L. Cruikshank, David B. Sicilia:The Engine That Could:Seventy-Five Years of Values-Driven Change at Cummins Engine Company,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271. Johann Peter Murmann: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evolution of Firms,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72. John Francis Gorgol:The Military-Industrial Firm:A Practical Theory and Model,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2。
    273. Keith Tribe:Strategies of Economic Order:German Economic Discourse,1750-195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74. Kent Deng: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in Modern Times:Changes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1800-2000, New York:Routledge,2012。
    275. Leopold von Rank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276. Mark L. Clifford:Troubled Tiger: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 of Korea, Inc, New York: M. E. Sharpe, Inc,1997.
    277. Masako Ikegami-Andersson: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The Cases of Sweden and Japan, Aldershot: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2。
    278.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Charles Schribner,1958。
    279. Michael A. Barnhart: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The Search for Economic Security, 1919-1941,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280. 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281. Peter N. Davies:Japanese Shipping and Shipbuild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kestone: Global Oriental,2010.
    282. Philip MacDougall:Chatham Dockyard:The Rise and Fall of a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Stroud:The History Press,2012.
    283. Phyllis A. Genther:A History of Japan's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The Passenger Car Industry,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
    284. Stuart W. Leslie: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TT and Stanfor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285. Thomas G. Rawski:China's Transition to Industrialism:Producer Goo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0。
    286. Thomas Larew Kennedy:The Arms of Kiangnan:Modernization in the Chinese Ordnance Industry,1860-1875, New York:Westview Press, Inc.,1978。
    287. Yukiko Fukasaku: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War Japan:Mitsubishi Nagasaki Shipyard,1884-1934,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288.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289.埃里克·S·赖纳特,贾根良主编:《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90.埃里克·S·赖纳特:《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杨虎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91.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戴耀先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292.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293.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294.坂本雅子:《财阀与帝国主义——三井物产与中国》,徐曼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95.保罗·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
    29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297.本书编写组:《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298.彼得·埃文斯等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
    299.卞历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卞历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0.蔡正雅,陈善林等编制:《中日贸易统计》,中华书局1933年。
    301.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2.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3卷,高亮华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3.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4卷,辛元欧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4.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305.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306.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07.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孟凡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08.程钧培主编:《中国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
    309.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0.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胡企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1.大卫·C·莫厄里,理查德·纳尔逊编:《领先之源——七个行业的分析》,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312.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1750年迄今西欧的技术变革和工业发展》,谢怀筑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31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314.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谢克俭,李颖秋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315.戴维·艾伦·佩兹:《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姜智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316.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门洪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317.戴维·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8.丹·布赖奥迪:《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石志宏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
    319.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
    320.丁长清等编:《中外经济关系史纲要》,科学出版社2003年。
    321.董国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2.董问樵:《国防经济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3.董志凯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24.法兰西斯·福山:《强国论》,阎纪宇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325.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326.方显廷编:《战时中国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
    327.费侠莉:《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丁子霖等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
    328.该书编委会:《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用成套设备研制》,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
    329.该书编写组:《萧劲光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
    330.该书编纂委员会:《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该书编译委员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331.高柏:《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1931-1965年的发展主义》,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2.高俊:《穆藕初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33.郭红娟:《资源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以抗战时期为核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34.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
    335.郭益耀:《不可忘记毛泽东:一位香港经济学家的另类看法》,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6.哈诺德·J·克莱姆:《经济动员准备》,库桂生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37.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
    338.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黄嘉德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9.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唐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340.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楚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
    34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3.洪绍洋:《近代台湾造船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远流出版公司2011年。
    344.黄清野编纂:《实用经济辞典》,学生书局1946年。
    345.晖峻众三编著:《日本农业150年(1850-2000年)》,胡浩等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346.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7.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48.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9.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三民主义青年团平津支团部1946年。
    350.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1.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2.金麟洙,理查德·尼尔森编:《技术、学习与创新——来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吴金希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353.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刘小梅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
    354.靳贵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35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6.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357.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358.康念德:《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杨天宏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359.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陈谦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60.科大卫:《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周琳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1.克劳德·迈耶:《谁是亚洲领袖:中国还是日本?》,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6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363.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4.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65.库尔特·多普弗主编:《经济学的演化基础》,锁凌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6.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
    367.黎志刚:《黎志刚论招商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68.李成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69.李健,黄开亮主编:《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370.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鲍国宝等译,科学出版社1999年。
    372.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373.理查德·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汤光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374.梁维燕主编:《三峡水轮机转轮制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
    375.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闻一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376.林毅夫,蔡防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77.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苏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78.林玉萍:《台湾航空工业史:战争羽翼下的1935年—1979年》,新锐文创2011年。
    379.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381.刘广京,朱昌峻编:《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82.刘杰,川岛真编:《1945年的历史认识:围绕“终战”的中日对话尝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384.刘亚洲,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385.陆敬严,华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
    386.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7.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8.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毛立坤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389.罗格·文斯编:《世界历史的秘密:关于历史艺术与历史科学的著作选》,易兰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39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9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92.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3.马修斯,赵东成:《技术撬动战略:21世纪产业升级之路》,刘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94.马寅初:《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8年。
    395.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39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李明轩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397.迈克尔·赫德森:《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1815-1914)》,贾根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98.迈克尔·赫德森:《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杨成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399.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0.麦金农:《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李卫东等译,武汉出版社2008年。
    401.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倪大昕等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
    402.梅村又次,山本有造编:《日本经济史·开港与维新》,李星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
    403.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04.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戴忠玉等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405.莫里斯-铃木:《日本的技术变革》,马春文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406.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王文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407.钮先钟:《战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08.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姚曾廣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409.欧阳昌宇编著:《乌鸦洞的奇迹》,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410.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陈俱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11.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412.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3.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14.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陈小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
    415.乔尔·莫基尔:《雅典娜的礼物: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段异兵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
    416.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17.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路爱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18.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发展轨迹: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专业发展史及纪念文集(1932-2012)》,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2012年。
    419.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420.三岛康雄编:《日本财阀经营史·三菱财阀》,日本経済新聞社1981年。
    421.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2卷第2分册,季子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
    422.森时彦编:《在華紡と中国社会》,京都大学学衍出版会2005年。
    42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42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425.上海市政协等:《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3),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426.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年。
    427.沈克林主编:《宝钢成套设备制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
    428.沈志华,李滨主编:《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29.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430.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新华出版社2009年。
    431.施穆勒:《重商制度及其历史意义》,郑学稼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
    432.寿乐英主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433.斯坦利·L·恩格尔曼等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蔡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年。
    434.宋应星:《天工开物》,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35.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3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37.泰萨·莫里斯-铃木:《日本经济思想史》,厉江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438.谭肇毅主编:《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39.汤若望讲授,焦勖笔述:《火攻挈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
    440.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许经明等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
    441.天谷章吾:《日本自动车工业の史的展开》,亚纪书房1982年。
    442.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民国卷》,武汉出版社2006年。
    443.托马斯·K·麦克劳等:《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4.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唐巧天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445.托马斯·麦克劳:《创新的先知:约瑟夫·熊彼特传》,陈叶盛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
    446.丸山伸郎:《中国工业化与产业技术进步》,高志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447.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48.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449.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450.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51.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
    452.王菊:《近代上海棉纺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453.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454.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455.王文英:《三菱财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56.王颖琳《中国紡織機械製造業の基盤形成—技衍移耘と西川秋次》,学衍出版会2009年。
    457.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458.王之春:《清朝柔远记》,赵春晨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
    459.威廉·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徐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0.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461.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462.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
    463.吴景平主编:《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4.吴太昌,武力等:《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65.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中信出版社2008年。
    466.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杨宁一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467.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468.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469.向坂正男编:《现代日本产业讲座Ⅴ·各论Ⅳ·机械工业1》,岩波书店1960年。
    470.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471.辛元欧:《上海沙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72.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左岸文化2009年。
    473.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474.徐鹤椿:《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新风书店1931年。
    47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6.许金生:《近代上海日资工业史(1884-1937)》,学林出版社2009年。
    477.薛毅:《中国近代经济史探微》,商务印书馆2010年。
    478.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479.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480.阎书钦:《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81.颜鸿森:《机械装置的创造性设计》,姚燕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482.杨虎涛:《演化经济学讲义—方法论与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11年。
    48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84.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一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人民出版社2011年。
    485.伊奈丝·缪拉:《科尔贝:法国重商主义之父》,梅俊杰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
    486.伊原泽周编注:《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87.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488.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饶家荣译,传记文学出版社2010年。
    489.樱井清:《战前の日米自动车摩擦》,白桃书房1987年。
    490.有泽广巳主编:《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鲍显铭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91.余少川:《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王守竞》,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492.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曹海军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493.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494.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9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黄险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96.詹·法格博格,理查德·纳尔逊等主编:《牛津创新手册》,柳卸林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497.詹姆斯·M·莫里斯:《美国军队及其战争》,符金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498.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99.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500.张寄谦主编:《中德关系史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0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曾启贤等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502.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503.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肖炼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04.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505.张治中:《中国铁路机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506.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507.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8.赵兴胜:《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工业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
    509.浙江行政学院教研室:《重工业与农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55年。
    510.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511.中村隆英,尾高煌之助编:《日本经济史·双重结构》,许向东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
    512.中村隆英编:《日本经济史“计划化”和“民主化”》,胡企林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
    513.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王玉茹等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4.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历史永远铭记创业的辉煌—“一·五”时期辽宁重点工程建设始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5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516.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编:《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5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5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4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19.周国栋等编:《台湾机电工业》,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
    520.周智佑编著:《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海洋出版社2011年。
    521.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东方出版社1994年。
    522.朱英,魏文享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23.庄素玉等:《严凯泰反败为胜》,台北天下杂志1998年。
    524.佐藤正明:《丰田领导者》,王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525.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26.关云平:《民国工程界创立自主汽车工业民族主义的构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527.胡建中:《清代火炮》,《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528.黄阳华:《寻租总是经济发展的阻碍吗?—给李斯特和熊彼特一个机会》,陈劲,王焕祥等主编:《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529.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30.贾根良,杨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美国经济的崛起——19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
    531.李成智:《试论新中国航空工业落后的政策因素》,《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4期。
    532.林刚:《良性互动与恶性循环——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变动的一点思考》,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533.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机器修造业中的资本形态与阶级结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534.彭南生,严鹏:《技术演化与中西“大分流”—一重工业角度的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
    535.彭南生,严鹏:《近代东亚工业技术的演化:以丰田织布机为例》,《安徽史学》2012年第5期。
    536.彭南生,严鹏:《论20世纪20年代上海棉纺织机械业的技术创新》,《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537.钱振卿:《上海中小型机器业发展简史》,《长宁文史资料》1988年第4期。
    538.森时彦:《中国棉纺织业近代化的动态结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编:《日本东方学》第1辑,中华书局2007年。
    539.石建国:《改革开放前东北国营企业管理经验的历史考察与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540.舒理广,胡建中等:《南怀仁与中国清代铸造的大炮》,《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1期。
    541.孙烈:《中国走出自制重大技术装备困境的一次尝试——上海1.2万吨锻造水压机的设计与制造》,《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
    542.王钢:《近代中国第二大机械厂—扬子机器厂》,《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第4期。
    543.王俊明:《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
    544.王章豹:《中国近代机械工程教育机构发展史略》,《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年第4期。
    545.徐建生:《抗战前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与萎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546.严鹏:《德国历史学派与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德国研究》2011年第2期。
    547.严鹏:《抗战前江南机械制造业对农村经济的辐射——以农田灌溉为例》,《民国档案》2011年第3期。
    548.严鹏:《企业家精神、国际契机与民族国家建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1900-192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49.严鹏:《清末至抗战前中国农机制造业的演化:以上海为中心》,《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
    550.严鹏:《战前上海工业化的最后展示——上海市政府成立十周年纪念工业展览会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
    551.严鹏:《中国的机械进口与工业化道路:基于亚洲间贸易的视角(1912-1937年)》,《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3期。
    552.杨燮诚:《宜昌最早的机器厂李正顺》,《宜昌市文史资料》1988年第9辑。
    553.袁家明,惠富平:《近代江南新型灌溉经营形式—“包打水研究》,《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
    554.张柏春:《上海新中工程公司仿制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初步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4期。
    555.张钦康口述,张和声整理:《两代“外国铜匠”与恒新机器厂》,《史林》2007年增刊。
    556.赵伟,朱从兵:《近代光裕集团铁棉联营战略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57.周英柏,周兹柏:《周仲宣与周恒顺机器厂》,《湖北文史资料》1987年第27辑。
    558.朱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留用政策”与“中机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4期。
    559.朱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历史再考察》,《史林》199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