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进入了深刻的调整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形成的中美苏三角关系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俄美新的三角关系。中国政府在发展与俄美的关系中,努力构建“伙伴关系”框架,与战罗斯之间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美国形成了建设性伙伴关系等等。中俄国家关系的发展进程表明,这种关系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发展,都受到美国因素的推动或者牵制作用。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提出、意义和研究方法,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其美国因素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包括:伙伴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等;最后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与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开拓研究的领域。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俄关系发展的历程。包括:中苏关系正常化和向中俄关系的过渡。主要经历了中苏时期的“蜜月期”、“冷战期”,苏联后的“冷淡期”;中俄关系与时俱进,即中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确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发展。认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两国完全平等、相互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加强磋商协调,促进世界和平。两国具有一致的战略目标,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重大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许多领域开展了良好的合作,特别是在敏感的军事领域。它们在处理重大的国际、地区或双边问题时,能够一起磋商,相互协作或配合。这种伙伴关系不是权宜之计,不会受一时一事的干扰,也不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合作型的伙伴关系。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俄美三角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包括:中苏美三角关系的终结,冷战后“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中俄美三角关系的形成和演变。指出冷战结束后,传统的中美苏三角关系已不复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极化的发展,中俄美三国关系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旧的中美苏大三角到新的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我们把它称之为“中俄美”三足鼎立的格局。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中俄美都有其自己的国家战略目标。中国首要的目标是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实现现代化服务;俄罗斯的当务之急是重振昔日大国地位;美国对外战略目标是要始终牢牢控制对全球事务的领导权。不同的国家利益决定了在新的三角关系中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相互关系处理的机制。鉴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三国关系实现了良性互动,有力地促进了相互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平衡。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冷战后美国对中俄政策的战略调整,中美两国关系先后经历了“遏制”、“接触”和“遏制加接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而构成了一条矛盾的曲线。在对华关系上,美国把防范中国的崛起作为对华外交的重点,并认为在2l世纪最有可能能对美国进行挑战的就是中国。苏联解体后,俄美关系走过了“多云转晴”、“阴转多云”循环往复的发展历程。但作为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俄美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目前双方在科索沃地位、伊朗核问题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分歧依旧,因此,评价俄美关系充满“暖意”还为时尚早。冷战后中俄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即中俄关系全面发展,表现在双方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在战略上中俄之间是一种全天候伙伴关系,目前中俄关系是大国关系中一对最密切、最稳定的双边关系;俄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三边视角不再是三角权力关系,表现在俄美新战略伙伴关系凸显,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三边关系中的任何两个方面关系的改善,都会对第三国产生直接影响,即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冷战后中俄美三角关系在新的框架下重新互动,这种互动是由于在三角关系中,中俄美三方的力量明显不同,三国在三角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于冷战时期,以及中俄两国同时面临着来自美国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特别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动向对中俄美战略三角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处理好三边关系会创造中俄美三国共赢的局面;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美国因素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中俄两国对美关系的优先地位,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发展的影响是因为冷战思维作祟、美国对中俄关系发展采取离间、分化政策,俄美关系的大幅度调整对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俄美关系:中俄美三角关系中的美国,主要有美国的战略优势,单边主义政策影响着中俄关系的发展;美国与未来中俄美三角关系发展走向。认为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能不受到美国方面的制约。这种影响表现在美国在中俄美三角关系中,对中俄两国采取的打压政策,都可能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走得更近。因此,美国因素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既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
     综上所述,在对冷战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中,一方面,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与世界主要大国尤其是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但鉴于中国的现实国力和本身利益的考量,中国理所当然把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作为重中之重。而俄罗斯自普京当政以来,把振兴俄罗斯大国地位当做首要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讲,中俄有着共同的利益关键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做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对全球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对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严重制约和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一)美国因素的张力作用。即美国对中俄两国打压愈甚,两国战略协作关系愈加牢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种张力作用是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为“关键”的因素,直接决定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未来走向和命运。(二)美国因素的平衡作用。也就是中俄双方在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时又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置于优先地位。同时,这种平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也就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并决定了美国的这种平衡因素所能起的作用。(三)同时我们认为美国因素还是一个变量。所谓变量就是美国因素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又是不确定的。这种变量的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国际形势缓和时,美国这个变量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一旦国际形势出现不利于美国、危害到美国的国家利益时,这个变量更多的是起负面作用,如当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美国看来过于密切时,美国可能对中俄两国中的任何一方实行离间策略,从而使中俄关系的发展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由此可见,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中,美国因素如影随形,并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正视美国因素,并不意味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而是要使这种关系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下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服务,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Since the 1990s, big powers have begun to adjust their relations profoundly. With the ending of the Cold War, the triangle relationship among China,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form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70s no longer exists, and is replaced by a new one among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 with Russia and Americ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ies every effort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the "Partner Relationship" to form the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and to form the construc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shows that it is promoted or restrained by American factors, whatever the relations are positive-directed or negative-directed.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hesis. It also mak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and the American factors given by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some related concepts about this thesis, including partner relations,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etc. Finally, it makes a short conclus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field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future.
     Chapter 2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in history, which includes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Sino-Soviet Union Rela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towards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It ranges from the "honeymoon period", "Cold War period" to "indifferent period". China and Russia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establishing the "good-neighbored, friendly and mutual-beneficia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onalignment, non-confrontation, and not countering the third country; the complete equality of both countries, mutual-trust, mutual-benefici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ing altogether; strengthening consult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ng world peace. Both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strategic target and many common interests and they hold unanimous or similar viewpoints on important issues without radical conflicts of interests. They have started good cooperation in many fields, especially in the sensitive military area. They could consult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while dealing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or bilateral issues. This partner relationship is not an expedient measure and will neither be disturbed by anything at any time nor influenced by the ideology or values, which is truly an all-round coordin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Chapter 3 illustrates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including the ending of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the Soviet Union and America, the formation of the "One superpower against several big powers"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It points out that after the Cold War, the traditional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no longer existed.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polarization,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three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the old big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USSR and USA to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That is what we call the three pillars pattern of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In this "triangle relations",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have their own strategic targets. China aims firstly at the advantageou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service of its modernization; what is urgent for Russia is to revitalize its power in the past; As for America, its strategic target is to firmly control the leadership of the global affairs. Thus, different national interests determine their diverse positions and functions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to deal with the mutual relation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se three countries realize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relations and the ba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s.
     Chapter 4 illustrates how the American factors influence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including American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Policy of the China and Russia after the Cold War. The Sino-USA relations experienced complicated developing process of "Containment", "Touch", and "Containment and Touch", which was formed into a paradox curve. 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merica takes strict precautions against China's rising and considers it as the focus in dealing with China, believing that China is most likely to challenge 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 the Soviet Union was disintegrated, the Russian-US relations have experienced a cycling process of "cloudy to sunny", and "overcast to cloudy". However, as the two big influential powers, Russia and USA ha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n many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issues. But the divergence still exists on the position of Kosovo, the Iran nuclear problem and some other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issues. So in this sense, it's still too early to judge the Russo-American relations full of "warmness". After the Cold War, th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beneficially promoted, that is,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develop in all: mutual trust in politics, the all-day partner relations in strategy, which was the closest and most stabl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big powers; the Russian-US relations entered a new stage; the Sino-USA relations came to ease; the trilateral perspective no longer was triangle power: the Russo-USA new strategic partner relationship became salient, the Sino-USA relations went up and down; any improvement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 would directly affect the third country, that is what is called "Domino effect"; After the Cold War,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USA re-interacted under the new framework and this re-interaction is, o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due to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power,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during the Cold War in addition to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pressures China and Russia confronted with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US, especially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weather vanes" function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Therefore, if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 are to be handled well, the three countries will win altogether. The effect of the American factors on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includes several aspects, i.e. the American factor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China and Russia taking the superior consideration of the America; American factors affect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because of the Cold War mind, America discord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substantial adjustment of Russo-USA relations causes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China, which needs dialectical assessing; the USA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the USA, owing to its strategic advantage, the unilateralism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the trend of US with the future Sino-Russian relation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can't be restrained by the USA. This influence finds expressions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if America takes the suppressing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Russia,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will be closer and closer. Therefore, American factors,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the USA, play both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role in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se facts, i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American factors in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on the one hand,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is required by both national interests. At the present time, China is committed to grandeur targe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so it longs for a long-term, stable and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hen dealing with the foreign relations. What is most urgent is to get along well with the main powers especially Russia and America. However, due to China's practical strength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ests, it is certain for China to take the top priority over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and peaceful surroundings. While Putin started his presidencies of Russia, he treated the revitalization as the predominant task. In this sense, China and Russia have the common interests. But 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to take cautions that, America is the sole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nowadays and has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thus seriously constraining and affecting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which could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parts: 1.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American factors, which manifests that the more heavily Americans strike China and Russia, the more sta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Without any exaggeration, this pulling force is the most critical element to affect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and directly determine the trend and the fate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2. The balance of the American factors, which displays that when the two countries develop their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y give priority to the relations with America. Meanwhile, this balance rel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o a large degree, that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af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determines the function played by American function of balance. 3.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ought that American factors are a variable, that is, they cannot definitely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hip. The uncertaint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Whe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turn to ease, American factors, the variable, will affect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positively. Once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becomes disadvantageous to America and harmful to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the variable will work negatively. As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to the USA, gets too close, America will discord any one of them and make the Sino- Russian relations meet the needs of the American strategic interests. In this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 American factors always accompany it and is an invisible strength, instantl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It is suggested that facing up to the American factors doesn't mean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 will be led by the nose by the USA, but this relations should go along smoothly towards the right direction in service of th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benefit all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引文
1http://huangehaoqiang.bokee.com/2985208.html
    1李冠乾:《展望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第38页。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1473、1474页。
    1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67039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2页。
    1陈爱茹:《从政治层面看演变中的中俄关系》,《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6月第3期,第27页。
    2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0页。
    3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2页。
    1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06页。
    2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06页。
    3陈新明:《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第6-7页。
    4陈新明:《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第7页。
    1焦占广:《新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浅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第42页。
    2高中毅:《珍惜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2期,第6页。
    3张崇防:《进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1期,第38页。
    4陈新明:《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第7页。
    1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7月17日电。
    2刘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第69页。
    3夏义善:《2004年的中俄关系及前景》,《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1期,第23页。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页。
    1李立凡:《析中俄美大三角与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第24页。
    2李静杰:《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第56页。
    1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focus/2007-05/29/content_98177.htm
    2http://www.scio.gov.cn/zt2007/2007elszgn/mtbb/200703/t110933.htm
    1王树春编著:《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贞。
    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参考消息》,1999年第3期,第22页。
    2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3《光明日报》1999年12月22日,第4版。
    4傅梦孜:《关于“反恐时代”美国全球战略风向问题》,《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第55页。
    5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1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2王树春编著:《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页。
    4王振华:《浅析俄罗斯的国际定位及俄美关系走向》,《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38页。
    5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260页。
    2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5期,第11页。
    1张世明:《现实主义与现实中的中俄关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12页。
    2郭宪纲:《美国大幅度调整对俄罗斯政策》,《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5月第4期,第12页。
    1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5期.第13页。
    2苏格:《论中美俄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第4页。
    1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5期,第15页。
    2邱伟:《布什政府对俄罗斯政策成因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7页。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4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第33页。
    5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5期,第14页。
    1林立民:《“9·11”后美国的地缘战略调整与影响》,《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2页。
    2傅梦孜:《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倾向》,《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期,第15页。
    3张薇:《略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对华政策的月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期,第60页。
    1王树春编著:《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2李才义:《布什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第75页。
    3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1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2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3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4王文涛 马峰:《试析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第19 页。
    1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2高德胜:《美国亚太战略与中国对外战略选择》,《阴山学刊》,第17页。
    3萨本望:《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几点思考》,《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4期,第16页。
    4杨扬 杨军臣:《接触与遏制: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两难选择》,《延边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47页。
    1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2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3高德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战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99页。
    4萨本望:《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几点思考》,《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4期,第13页。
    1相京:《试析普京的亲西方外交政策》,《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57页。
    2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1薛君度 陆南泉主编:《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2刘金质:《美俄关系十年》,《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67页。
    3[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页。
    1何大隆:《美国“重新认识”俄罗斯》,《嘹望》,1994年第15期,第48页。
    2吴大辉:《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普京对美政策的新选择一兼论俄美关系的新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第51页。
    3刘金质:《美俄关系十年》,《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67页。
    4潘广辉:《风雨十年路一解读冷战后的俄美关系》,《东北亚论坛》,2003年3月第2期.第33页。
    1吴大辉:《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普京对美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的新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第51页。
    2相京:《试析普京的亲西方外交政策》,《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57页。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4[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55页。
    5法国世界报:《俄罗斯:一个受侮辱的人民的愤怒》,2000年1月4日刊载。
    6潘广辉:《风雨十年路-解读冷战后的俄美关系》,《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2期,第32页。
    7吴大辉:《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普京对美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的新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第51页。
    1李志东刘学政:《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31页。
    2苏格:《论中美俄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第4页。
    3高中毅:《珍惜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2期,第6页。
    1黄宗良:《普京“亲西”辩析》,《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2期.第67页。
    2许育新:《“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简评》.《工会论坛》,2004年第6期,第110页。
    1http://www.gov.cn/jrzg/2007-11/06/content_796639.htm.
    2http://news.sohu.com/20070907/n252007656.shtml.
    3黄仁伟:《处理好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73页。
    1赵月峰 李华峰:《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延边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20页。
    2傅梦孜:《美国对华政策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第13页。
    3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20页。
    4赵淑芳:《俄美新战略框架分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5期,第35页。
    5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8页。
    1阮宗泽:《对21世纪初中美俄新三角关系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第15页。
    2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8页。
    3[俄]亚历山大·雅可夫列夫:《中国是俄罗斯的头号敌人吗?》,《俄罗斯远东问题》,2003年第2期,第9页。
    4苏格:《论中美俄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6页。
    1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9页。
    2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9页。
    3何宗强:《9·11”恐怖事件与俄美关系的转变》,《国际论坛》,2004年第4期,第23页。
    1[美]孔多利萨·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战略与管理》,2001年版,第55-59页。
    2路透社:华盛顿2000年2月14日英文电(美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亨利·谢尔顿的讲话)。
    3Campbel,M.Kurt and Micchell,F.Derek,“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Forein Affairs,July/August,2001,P21-22.
    4李志东刘学政:《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33页。
    5马凤书:《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第93页。
    1马凤书:《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第93页。
    2孙守鹏:《普京的“务实主义”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4月第2期,第31页。
    3马凤书:《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第94页。
    1马凤书:《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第94页。
    2高德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战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02页。
    3高德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战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02页。
    4张仕荣:《“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26页。
    1向冬梅徐德荣:《“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5期,第71页。
    2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3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4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5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1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2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3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0页。
    4张仕荣:《“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26页。
    5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2页。
    1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2页。
    2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3页。
    3戴超武 李春玲:《“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的政策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1期,第64页。
    4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第43页。
    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第33页。
    3邱伟:《布什政府对俄罗斯政策成因分析》,《现代国际关系学报》,2002年第3期,第7页。
    4By Michael Hirsh,“The Death of Founding Myth”,Special Davos Edition,Newsweek,Dec.2001-Feb.2002,p.18.
    1叶凡美:《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新构想评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1月第1期,第99页。
    2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3王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对华政策影响》,《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第18页。
    4王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对华政策影响》,《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第18页。
    5王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对华政策影响》,《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第21页。
    1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2赵华胜:《现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17页。
    1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第34-35页。
    2赵华胜:《现阶段火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17页。
    3赵华胜:《现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17页。
    4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第34-35页。
    1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第32页。
    2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第33页。
    3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第34页。
    1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笫3期,第33页。
    1苏格:《论中美俄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6页。
    1黄莺:《多维视野中的中美俄战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期,第46页。
    1黄莺:《多维视野中的中美俄战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期,第46页。
    2黄莺:《多维视野中的中美俄战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期,第46页。
    3黄莺:《多维视野中的中美俄战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期,第46页。
    4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20页。
    5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第36页。
    【1】刘德喜著:《从同盟到伙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沈志华 李丹慧著:《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一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冯绍雷 相蓝欣主编:《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薛君度 陆南泉主编:《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王树春编著:《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10】徐向梅著:《由乱到治-俄罗斯政治历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江西元著:《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亨利·基辛格[美]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4】兹比格纽叼育热津斯基[美]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美]著:《大失控与大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6】戚文海著:《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何兰主编:《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学刚姜毅著:《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李静杰著:《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0】姜毅著:《重振大国雄风-普京外交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21】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环球时报策划:《大国心路-中国走向世界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24】蒲国良著:《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5】王鸣野著:《美国欧亚战略与中南亚五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沈丁立 任晓丰编:《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战略》,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王桂芳著:《中亚战略格局与中国安全》,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郝思凡 张燕冬丰编:《限制性接触-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走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尼克拉斯·盖耶特著 丁郡瑜译:《又一个美国世纪吗-2000年之后的美国与世界》,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30】李五一等著:《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郝思凡 赵全胜主编:《布什的困境-海内外专家透视美国外交政策走向》,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32】章百家 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3】潘锐著:《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从老布什到小布什,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34】王邮久、刘桂玲著:《跨世纪的俄罗斯》,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35】丛鹏主编:《大国安全观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36】张小明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37】张曙光著:《美国对华考虑与决策》,上海外语出版社,2003年版。
    【1】吴大辉:《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普京对美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的新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第51页。
    【2】罗志刚:《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评析》,《国际观察》,2001年第6期。
    【3】赵华胜:《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俄关系》,《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1期。
    【4】李冠乾:《展望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5】陈爱茹:《从政治层面看演变中的中俄关系》,《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6月第3期。
    【6】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7】陈新明:《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8】焦占广:《新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浅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
    【9】高中毅:《珍惜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2期。
    【10】刘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
    【11】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5期。
    【12】李立凡:《析中俄美大三角与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13】李静杰:《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14】傅梦孜:《关于“反恐时代”美国全球战略风向问题》,《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
    【15】张薇:《略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对华政策的目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3期。
    【16】李才义:《布什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7】高德胜:《美国亚太战略与中国对外战略选择》,《阴山学刊》,2003年第3期。
    【18】杨扬 杨军臣:《接触与遏制: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两难选择》,《延边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9】萨本望:《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几点思考》,《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4期。
    【20】相京:《试析普京的亲西方外交政策》,《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1】潘广辉:《风雨十年路-解读冷战后的俄美关系》,《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2期。
    【22】苏格:《论中美俄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
    【23】许育新:《“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简评》,《工会论坛》,2004年第6期。
    【24】赵月峰李华峰:《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延边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5】傅梦孜:《美国对华政策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26】马凤书 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7】阮宗泽:《对21世纪初中美俄新三角关系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
    【28】李志东 刘学政:《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29】张仕荣:《“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0】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
    【31】邱伟:《布什政府对俄罗斯政策成因分析》,《现代国际关系学报》,2002年第3期。
    【32】王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对华政策影响》,《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
    【33】赵华胜:《现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
    【34】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
    【35】袁胜育:《解析美国战略重心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4期。
    【36】杨洁勉:《美国的战略机遇期和中国的战略》,《美国战略调整专论》,2002年第4期。
    【37】杨洁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
    【38】李冠乾:《展望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39】孙守鹏:《普京的“务实主义”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4期。
    【40】苏淑民:《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1】李静杰:《中俄战略协作与伙伴关系及其美国因素》,《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42】夏义善:《2004年的中俄关系研究》,《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1期。
    【43】李风林:《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与中国》,《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2期。
    【44】孙守鹏:《普京的“务实主义”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4期。
    【45】邢广程:《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对1992年至2004年中俄关系的基本总结》,《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6】高中毅:《发展稳定、成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环球经纬》,2004年第2期。
    【47】范建中:《中俄关系与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世界政治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5期。
    【48】陈新明:《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49】薛衔天栾景河:《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从三次结盟到(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50】钱文荣:《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平与发展》,2004年第1期。
    【51】马凤书:《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
    【52】蔡文中:《当代中俄美三国关系》,《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3期。
    【53】阮宗泽:《对21世纪初中美俄新三角关系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
    【54】黄莺:《多维视野中的中美俄战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期。
    【55】王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9期。
    【56】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9期。
    【57】刘介才:《中俄美大国战略关系与中国的外交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8】夏立平:《当代国际关系中美俄三角关系:超越均势理念》,《世界经济与 政治》,2002年第1期。
    【59】杨云珍:《试析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理论与探索》,2005年第3期。
    【60】杨洋:《接触与遏制: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两难选择》,《延边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61】《2015年前中国的外交现实与现实外交-从影响中国外交安全因素及战略对策的角度》,《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62】范建中:《中俄关系与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5期。
    【63】杨运忠:《对21世纪中国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的战略思考》,《当代亚太》,2002年第10期。
    【64】斯蒂芬·G·布鲁克斯辛本健译:《新的罗马帝国-透视美国的霸权地位》,《国际论坛》,2002年第11期。
    【65】万飞翔:《略论当今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6】钱春元:《布什政府外交政策述评》,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7】陈昌升:《“9·11”事件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68】左鹏:《“9·11”事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9】傅梦孜:《关于“反恐时代”美国全球战略风向问题》,《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
    【70】刘德喜:《论美国的全球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
    【71】江凌飞:《美国全球战略走向》,《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1期。
    【72】郭宪纲:《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转移》,《美国战略调整专论》,2003年第4期。
    【73】江西元:《美国的国内外政治、战略变化与中美关系》,《国际观察》,2001年第3期。
    【74】高德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战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5】朱锋:《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展望》,《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1期。
    【76】朱锋:《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的美中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77】郭梅花:《冷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调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8】许育新:《“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简评》,《工会论坛》,2004年第3期。
    【79】张仕荣:《“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80】严波:《2001-2005年中美关系回顾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2期。
    【81】何宗强:《9·11”恐怖事件与俄美关系的转变》,《国际论坛》,2004年第4期。
    【82】向冬梅:《“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5期。
    【83】周一民:《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的美俄关系》,《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1期。
    【84】许志新:《“9·11”以来俄罗斯对美国政策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5期。
    【85】阮宗泽:《试论美俄“新战略框架”关系》,《国际关系专论》,2003年第4期。
    【86】赵鸣文:《北约续扩对俄罗斯的内外影响》,《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2期。
    【87】赵淑芳:《俄美“新战略框架”分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5期。
    【88】夏义善:《俄罗斯的外交走向:大西洋主义,还是欧亚主义》,《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89】庞大鹏《国家利益与外交决策-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
    【90】刘金质:《美俄关系十年》,《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91】郭宪纲:《美国大幅度调整对俄罗斯的政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
    【92】相兰欣:《“9·11”以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努力》,《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1期。
    【93】王缉思:《“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1] Eugene R·Wittkopf Christopher M·Jone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2] "Bush's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1,1999.
    [3] Ezra F·Vogel, Living with China, U. S. - 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1997,Norton & Company Ltd.
    [4 ] Bill Gertz, The China Threat: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Regnery Publishing,Inc.,2000.
    [5] Putin's Wager, The Financial Times, May 22,2002.
    [6] Russia's Compass Points, New York Times, May 23,2002.
    [7] Leszek Buszynski,Russia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Praeger 1996).
    [8] Zbigniew Buszynski, The Choice: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 (New York:Books:2004).
    [9] Glenn Kessler:President Signals No Major Shift In Foreign Poiicy,The Washington Post,November7,2004.
    [10] Robert W.Tucker and David C,Hendrickson:The Sources of American Legltimacy,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4.
    
    [11] Samuel Kim,"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n Economy and 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Y: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12] Peter J·Katzenstein,The Cultural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13]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 Michael McFaul/'Realistic Engagement: A New Approach to American-Russian Relations,"Curren History, October 2001.
    [15] Mearsheimer,F. John,"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acifier",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 October 2001.
    [16] Karen Dawisha,"Russia Foreign Policy in the Near Abroad and Beyond,"in Helen E. Purkitted.Annual Editions: World Politics 97/98, Guilford :Dushkin/ McGraw Hill, 1997.
    [17] U.S.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Since 9-11"BEIJING REVIEW, January 3,2002.
    [18] Glenn W. Goodman·J r.,"Central Asian Partners : Low- Key Spadework By Green Berets Reaps Value able Benefits For War In Afghanistan," Armed Forces Journal International, January 2002.
    [19] "U. S. Policy :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Aid",Congressional Digest, August-September 1998.
    [20] Charles Krauthammer,"Threat of Tomorrow", Washington Post,January 21,2005.
    [21] Yuan Peng,"Taiwan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U. S. - China Strategic Cooperation", working paper for the CNAPS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October 2004.
    [22] Alan D. Romberg,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S. - PRC Relations,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2003.
    [23] Zbigniew Brzezinski,"Nukes Change Everything",Foreign Policy .January February 2005.
    [24] Jamestown Foundation.Testimony of Roger F. Noriega before the Hous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on"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Washington File ,April 8,2005.
    [25] Condo leezzaRice,"For National Interests: The Reality of Post Cold War", Foreign Affairs,Spring Issue,February 2000.
    [26] David A. Sh lapak,"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China Taiwan Balance",A m 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ume 23, No. 3, June 2001.
    [27] Robert Kagan,The World and President Bush, Survival,VoIume 43,Issue 1,Spring 2001.
    [28] Zalamay M. Khalizad,Abram N. Shulsky,Daniel L. Byman,etc.,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RAND Corporation, 1999.
    [29] Jonathan Clarke,"U. S. Needs to Learn That China Policy Is Not a Two - bit Affair", Herald International Tribune, May 11,2001.
    [30] Wiliam J.Clinton,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The White House,October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