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霸权主义评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的霸权主义历经近2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由地区霸权向全球称霸的发展道路。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促使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理论发生了相应变化,美国的新霸权主义逐渐形成。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和新帝国主义论是其基本理论骨架。美国新霸权主义兼用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限制自由、控制身体;软权力影响思想、征服人心。软权力的作用日益突出,它力图通过主导国际机制、利用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意识形态的输出,来达到间接控制他国,行使霸权的目的。本文试图从美国霸权的发展、变化、理论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并就其影响和如何防范进行探讨。
The hegemonism of U.S.A. go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early 200 years, develops a way dominating to the whole world from regional hegemony. As the cold war end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and at the end of the 1980's, the bipolar structure was fin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enormous cha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diplomatic policy and theory of U. S. A. , The new hegemonism of U.S.A. comes into being gradually. The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the democracy peaceful theory and new imperialism theory are its basic theory skeleton. The new hegemonism of U.S.A. uses both command power and soft power, and command power limits freedom, controls the body; while soft power influences the thought, conquers the heart. The function of soft power stresses day by day, in order to control other countries and exercise hegemony indirectly, it leads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through the outputs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flu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new hegemonism on its development, changes and theory characteristics,also talks about its influences and find the way by which how to 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it.
引文
[1]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2] 理查德·N·哈斯.新干涉主义.殷雄,徐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 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陈遥遥,荣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 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沃伦·克里斯托弗.美国新外交:经济、防务、民主.苏广辉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7] 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8] 王逸舟.当代国际关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 周柏林.美国新霸权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2]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 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冷战后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4] 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39—44
    [15] 迈克尔·赫什.美国学者对“9·11”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剖析——布什与世界.国际展望,2002,20:46—49
    [16] 斯蒂芬·G·布鲁克斯,威廉·C·沃尔福斯.新的罗马帝国?.国际论坛,2002,6:70—74
    [17] 韩炎.“软实力”,美国新霸权主义的“杀手锏”.江西社会科学,2001,1:51—53
    [18] 张学岩.冷战后美国新霸权主义的特点及根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3,3:47—51
    [19] 杜乃鑫.新霸权主义的特征及警示.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4,4:33—35
    [20] 李景治.新霸权主义与帝国主义本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7:29—33
    [21] 霍军.美国新霸权主义的根源与特点.和平与发展,1999,4:7—10
    [22] 龚泽宣.论亨廷顿“民主扩展”理论与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内在关联性.东南亚研究,2000,3:31—38
    [23] 汪波.美国新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传统.世界历史,2002,1:25—34
    [24] 钱春元.布什政府外交政策评述.外交学院学报,2002,2:85—90
    [25] 杨楠.“反恐主义”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工具吗.当代世界,2002,5:21—22
    [26] 沈丁立.美国走向“先发制人”战略.国际政治,2002,8:37—38
    [27] 苏北.布什为何拿军事战略开刀?——撩开美国“先发制人”战略的面纱.国际政治,2002,8:39—40
    [28] 江亦丽.美国反恐政策与亚洲安全新变化.国际政治,2002,8:41—43
    [29] 李东燕.美国对外战略选择:思想与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7:16—21
    [30] 吴兴唐.“布什主义”剖析.当代世界,2002,4:27—28
    [31] 阮宗泽.“新帝国论”与美国“整合外交”.美国研究,2002,3:36—49
    [32] 郭宪纲.布什执政一年来对外政策变化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2,2:32—36
    [33] 周建明.从塑造、反应和准备到阻止、威慑和击败——美国1997年与2001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比较.国际问题研究,2002,1:26—30
    [34] 阮宗泽.美国近期对其外交政策的反思及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2,1:31—36
    [35] 宋以敏.美国安全战略和对外关系进入新的调整阶段.国际问题研究,2002,1:37—42
    [36] 朱世达.9·11改变了美国什么.世界知识,2002,23:45—47
    [37] 冯绍雷.现实主义强势抬头.国际政治,2002,5:110—112
    
    
    [38] 周建明.美国放弃“接触战略”.国际政治,2002,5:153—155
    [39] 魏宗雷.寻求反恐与美国外交的最佳结合.现代国际关系,2002,3:62—63,25
    [40] 袁征.美国推出布什主义.环球时报,2002.3.11,第六版
    [41] 蒲聘.试析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根源及其影响.教学与研究,2001,10:41—43
    [42] 楚树龙.“9·11”事件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和平与发展,2001,4:5—8
    [43] 李环.浅析美国国家软力量.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1:23—28
    [44] 郭宪纲.白宫易主一年外交变脸.瞭望,2002,4:50—51
    [45] 李景治.“9·11”事件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及走向.国际论坛,2001,6:1—5
    [46] 王逸舟.“9·11综合症与国际安全.世界知识,2001,19:8—10
    [47] 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01,9:55—60
    [48] 胡联合.论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5:48—52
    [49]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缘起和流变.学海,2002,5:141—149
    [50] 蒋晓燕.浅析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国际观察,2002,5:7—12
    [51] 唐国栋.最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浅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10:18—22
    [52] 刘丽云.试析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教学与研究,2002,9:53—57
    [53] 亚宁.美国为何执意要打伊拉克.对外宣传参考,2002,10:44—46
    [54] 陈永亮.美国霸权心理产生的根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5:52—55
    [55] 王逸舟.“9·11综合症”再辨析.世界知识,2002,19:32—33
    [56] 袁鹏.“后后冷战时代”观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2,10:11—17
    [57] 王爱桂.浅析冷战后美国扩张霸权的新举措.常熟高专学报,2000,5:56—60
    [58] 艾建琪.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调整与美国新霸权.国际关系,2000,5:31—37
    [59] 梁书国.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渊源.河南大学学报,2000,1:35—37
    [60] 翟晓敏.冷战后美国主导式霸权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71—75
    [61] 陆家希.美国霸权主义历史轨迹追踪——兼论兴邦遏霸.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7—22
    [62] 秦宗.警惕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求是,1999,12:12—15
    [63] 和平.浅议美国的霸权政治.新视野,1999,5:63—64
    [64] 刘宗碧.论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的政治学.呼兰师专学报,1998,3:39—44
    [65] 石光荣.美国国家利益之霸权主义特征.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12
    [66] 张慧君.法国学者谈美国的新霸权.国外理论动态,1996,32,249—252
    [67] 刘建飞.美国霸权失能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代亚太,2003,4:3—8
    [68] 龚泽宣.美国霸权的终结——简评伊拉克战争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3,2:10—17
    [69] 黄仁国.美国的霸权衰落已不可避免.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60—62
    [70] 苏开华.从“先发制人”战略看美国未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62—65
    [71] 陈江玲.如何认识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岭南学刊,2002,2:83—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