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债信用风险的法律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行公司债是发达国家公司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而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却远滞后于股票市场。政府出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心,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放开公司债券市场,究其根源与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不无关系。有效的制度构建需要充分的理论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对公司债的风险控制与监管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尝试对公司债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深入的法学分析和研究,无论对于公司债的立法、司法还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建立与健全,应该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同于现有研究思路的是,本文尝试以公司债的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对公司债券市场的法律控制制度进行剖析。通过对控制权配置、债券投资者保护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观点:公司债的信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有效的法律控制制度可以防范、降低和化解信用风险,从而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达成对上述观点的论证,本文将主体部分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法律视野中的公司债信用风险”。本章是全文的立论基础,主要完成对公司债信用风险的理论梳理和说明。本文认为,公司债的信用风险是指,发债公司不愿或无力履行债券信托契约构成违约,或者是公司的信用评级、财务状况变动或履约能力变化导致公司债的市场价值变动,致使公司债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关于公司债信用风险的产生根源,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不完备契约理论、心理预期理论都从各自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而这些理论也为本文以下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公司债信用风险控制上的严重滞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涉及债券市场、投资者、公司和政府等等。法律之所以关注公司债的信用风险,目的在于控制、降低及化解公司债的信用风险,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第二章,“控制权的配置与公司债信用风险的法律控制”。本章首先提出,公司债信用风险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公司的控制机制存在巨大漏洞。控制权的有效配置将会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履约能力,在提高公司质量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了公司债券的质量,进而降低公司债的信用风险。本章从控制股东、经营者和公司债持有人三个层次对公司控制权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在股权集中的公司当中,控制股东垄断公司各种控制权,其权力滥用威胁到公司的偿债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控制股东的信义义务和股权制衡对此进行限制;自从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以来,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经营者控制,公司经营者也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侵蚀公司利益而为个人牟利,对其课以信义义务,可以防范和制约公司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公司债持有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则体现于企业处于破产状态之时,在法律上,这表现为一套包括破产和解、重整和清算在内的债券持有人控制权的行使机制。
     第三章,“传统视角的检讨与公司债信用风险的法律控制”。本章关注的焦点是债券投资者保护。在提出传统的法律设计对于公司债信用风险的控制而言有明显缺陷后,本章对相关法律制度的演进与修正进行了分析。公司债市场主体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削弱担保的效果,一概的强制性担保带来的弊端要远甚于其好处。现代法律的发展是取消了强制设定公司债担保的规定,并赋予担保更多的弹性。公司债持有人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决定了以其个人力量难与发行公司抗衡,因而有必要创设可以使公司债券持有人采取集体行动的法律制度,即公司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公司债券受托人制度。基于契约保护的强调,确定债券信托契约的内容、解释债券信托契约就成为了公司债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法律问题,这就要求法院的积极介入并在债券信托契约的解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股东的有限责任往往是股东机会主义的护身符,因此可能导致公司债信用风险的增加和债权人保护的真空。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揭开公司面纱,寻求实现债权的特殊途径。传统公司法下,董事仅对公司本身负有信义义务,依照平衡各利益主体利益的精神,强化董事对于公司债持有人的责任成为现代公司法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四章,“自由、管制的平衡与公司债信用风险的法律控制”。伴随着公司债券市场自由化而来是公司债信用风险的加大,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优化效率和资源配置,成为世界各国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古典自由契约原则、卖方注意理论、公司债券市场失灵、政府管制的讨论,本章得出,完善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能够更好地防范信用风险,使公司债券市场更有效更自由,是平衡管制与自由的有效手段。各国公司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史,恰恰反映出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之下监管的放松或加强。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对公司债发行、信息披露以及信用评级的法律监管。对风险的过度恐惧导致了过于严厉的发行管制和萎靡的市场,适当的放松管制将有助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法律在赋予公司债券市场更大空间的同时,必须强化信息披露,保证信用评级的独立与公正。通过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来揭示风险,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促使发债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监管的效率,最终实现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Issuance of corporate bo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e metho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l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is far behind the stock market. Worried about the credit risk, the governments took strict restriction on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To settle this problem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risk control system. But so far,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n domestic is still at the starting stage. As a result, the attempt to analyze and study on the legal control of bond's credit risk should have certain positive effect.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that corporate bond's credit risk is bound to exist, but an effective legal control mechanism can prevent, reduce and ease credit risk,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To achieve the abo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of corporate bond's credit risk. By describing the concept,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rporate bond's credit risk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chapter explains why the law pays attention to it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the next three chapters focus on proposing specific regulation to the corporate bond's credit risk.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rolling power in corporate. As this chapter proved, the effective distribution of controlling power will promote corporate's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achievements, improve the corporate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bond quality, and fundamentally reduce the credit risk control in corporate. In those corporates with concentration of shares,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ttempt to abuse their power. So it is nessecery to require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bear the fiduciary duty towards the corporat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corporate system, management control i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separation of th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the corporate. The directors and the officers often seek personal profit at the price of corporate's interests. In order to prevent moral hazard, the management is obligated to assume ficiary duty. The bondholders can exercise controlling power in case that the enterprise is in a state of bankruptcy,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reconciliation, restructuring and liquidation.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legal protection to corporate bondholders. The traditional legal rules have obvious flaws in terms of control of credit risk. Limited liability of shareholders is likely to increase credit risk. Therefore,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bondholders can lift the corporate's veil and request the shareholders to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In order to balance different interests in the corporate, strengthen the director's responsibility becomes a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rporate law. Mandatory security will bring far more harms to the bond market than benefi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w is to abolish the compulsive security set on bo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 the security more flexibility. The bondholders may feel helpless under the narrow protection of contract law.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n legal system for collective action. The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under the indenture calls for an active involvement of the Court dur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denture.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legal system of risk supervision. How to prevent credit risks and at the same time optimize the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This is the same problem that regulatory agencies of many countries are faci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liberalization of bond market and the increase of risk. On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lax regulation of bond issu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nd guarantee the independence and impartiality of credit rating.
引文
1 Bratton,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Governing Corporate Debt Relationships,5 CARDOZO L.REV.,1984,pp371.
    2 Dale B.Tauke,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s Rights,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1989.
    3 McDaniel,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13 J.Corp.Law,1988,pp205.
    4 Lawrence,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65 N.Y.U.L.Rev.1165,1990,pp1177.
    5 陈忠阳:《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发展》,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6 文忠桥等:《信用风险度认量与管理》,载《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
    7 梁世栋等:《信用风险模型比较分析》,载《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1期。
    8 沈沛龙著:《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 时建中:《论可转换公司债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1 廖大颖著:《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版。
    1 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古罗马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特刊。
    2 Bryan A.Garner(editor),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6~(th) edition,1990,pp196.
    3 我国《担保法》第7条明确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
    4 John Haynes,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No.4,1895,pp409.
    1 参见[意大利]盖尤斯《论行省告示》第10编,在圆木捡起、搬运以及重新放倒的过程中,圆木断裂的风险由承揽搬运圆木的人承担。
    2 Rosenberg v Percival,75 ALJR 734(2001).
    1 宋清华著:《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版,第10页。
    2 参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年,载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1719&id=8840&keyword=&isFromDetail=1。
    1 王春峰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6页。
    2 信用实质上是一种可期待的利益,根源于交易双方的非同时履行,其作用在于保障交易过程中因双方不能同时履行而造成的暂时不平衡状态,逐步过渡到最终的平衡,从而保障先行给付一方的合法权益。
    1 卢文莹著:《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 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2 潘敏著:《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29页。
    3 按照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Oliver E.Williamson的定义(1985),机会主义是指人们一种狡诈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倾向,即契约一方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或私人信息,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而获取私利,是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的补充。
    1[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4页。
    1 中国证监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2008年1月24日,载http://www.csrc.gov.cn/n575458/n870637/n1334803/9449305.html。
    1[美]菲亚博著:《债券及债券基金精要》,李扬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2[英]路透社编:《债券市场导论》,黄玲、何丽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美]埃德加·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393页。
    1[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2页。
    2 同注1,第128页。
    3 Alchian an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1972,pp781.
    1 Jensen,M.C.and W.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 and 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976,pp346.
    2 Fama,Eugene F.and Jensen Michael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1983,pp62.
    3 Globe Woolen Co.v.Utica Gas & Electric Co.,Court of Appeals of New York,24 N.Y.483,121 N.E.378(1918).
    4 参见[英]梅因·哈特著:《欧洲十二国公司法》,李功国等译,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88、282页。
    1 熊道伟著:《现代企业控制权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31页。
    2 Hart Oliver,Corporate Governance: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Economic Journal,1995,pp89.
    1 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版,第89页。
    2 张维迎:《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载《金融研究》1996年第10期。
    1 Louis Putterman,Ownership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es 17,1993,pp243-263.
    2 La Porta,R.,F.Lopez-de-Salines and A.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 54(2),1999,pp510.
    3 董秀良、高飞:《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与对策》,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第26页。
    4[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7-98页。
    1 Alfred D.Chandler,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Jr.Belknap Press,1977,pp45.
    2 Grossman and Hart,The Cost and Benefit of Its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Political Economy,Vol 94,1986,pp699.
    3 林浚清、黄祖辉:《公司相机治理中的控制权转移与演进》,载《财经论丛》2003年第1期。
    1 通过这种关联交易,控制股东相当于变相的抽回了出资,并形成了一条顺畅的“输血管道”,直到公司深陷泥淖无力承担为止。
    2 公司三大财务决策包括投资、融资和分配。
    1 Southern Pacific Co.v.Bogert,250 U.S.483(1919).
    2 Jones v.H.F.Ahmanson & Co.,1 Cal.3d 93(1969).
    3 朱慈蕴、郑博恩:《论控制股东的义务》,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4 王保树、杨继:《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的义务与责任》,载《法学》2002年第2期。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10页。
    2[美]埃德加·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
    1 冯果、艾传涛:《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 Harry G.Henn and John R.Alexalder,the Law of Corporation,West publishing Co.,1983,pp627.
    3 参见《德国最高法院民事判决》,BGHZ,pp195(1976)。
    1 R.W.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 tions,4~(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1996,pp379.
    2 施天涛著:《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3 何美欢著:《公众公司及股权证券(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872页。
    1 Robert W.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West Publishing Co.,1987,pp305.
    1 M Pagano,A Roell,The Choice of Stock Ownership Structure:Agency Costs,Monitoring,and the Decision to Go Public,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1998,pp187.
    2 Bennedsen M.and Wolfenzon D,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2000,pp113-139.
    3 B Francis,U Hege,Multiple Shareholders and Control Contests,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HEC School of Management,2001.
    4 张晓文、徐光东、王建梅:《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载《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7期。
    5 王斌、袁琳:《论竞争性股权结构与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载《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4期。
    1 See Michael Greener,The Penguin Business Dictionary,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pp288.
    2 《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2页。
    3 See Bryan A.Garner(editor),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House,6~(th) edition,1990,pp381.
    4 高级管理人员这一概念在英国和美国有细微的差异,在英国,立法和学者皆将董事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而在美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是不包括董事的,高级职员通常是指由董事会直接任免的重要管理人员。
    5[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8页。
    1[美]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刘炳章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2[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362页。
    1 Ruback,Richard S.and Jensen,Michael C.,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11,1983,pp23.
    2 C.Smith and J.Warner,On Financial Contracting: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5,1979,pp 117-118.
    1 Boston Deep Sea Fishing & Ice Co v Ansell 39 Chd.Ss9,367(1888).
    2[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林长远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3[美]罗伯特·蒙克斯、尼尔·米诺著:《公司治理》,李维安译,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版,第180页。
    1[英]丹尼斯·吉南著:《公司法》,朱羿锟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2 同上注,第297页。
    1 Hun v.Cary,N.Y.65(1982).
    2[美]斯科特·纽奎斯特、马克斯·鲁塞尔著:《把投资者放在首位》,汪勇祥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3 Aronson v.Lewis,Delaware Supreme Court,473 A.2d(1984).
    4 Francis v.United Jersey Bank,87 N.J.15,432 A.2d 814(1981).
    1 M.W.McDaniel,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mance,Business Lawyer(ABA),1985,pp416.
    2 B.Manning and J.Hanks,A Concise Textbook on Legal Capital,3~(rd),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0,pp182-186.
    1 Kinsela v Russell Kinsela Pty Ltd,4 ACLC 215(1986).
    2 安义宽著:《中国公司债券:功能分析与市场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 江平主编:《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330页。
    2 别除权是指债权人有财产担保,不依破产程序,而由破产财产中的特定财产单独优先受偿的权利。
    3 汤维健主编:《新企业破产法解读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1 李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1[美]亚瑟·莱维特:《投资者的权利与责任》,李为译,载《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6期。
    2 N.W.McDaniel,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Business Lawyer,1986,pp417.
    3[加拿大]布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曼译,法律出版社 2001年 版,第533页。
    1 Landers.,A Unified Approach to Parent,Subsidiary,and Affilinate Questions in Bankruptcy,New Political Economy 3,1975,pp619-620.
    1 Percival v.Wright,2 Ch 421(1902).
    2 Jackson and Kronman,Secured Financing and Priorities Among Creditors,Yale Law Journal 88,1979,pp1149.
    3 参见[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第3章“财产的债权化”,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版,第88页。
    1 Robert Bradgate,Commerci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3~(rd),2006,pp1433.
    2 Philip R.Wood,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Sweet & Maxwell,1995,pp1346.
    3 Kennedy v Panama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n Royal Mail Co Ltd,L.R.5 Ch.App.318(1870).
    4 黄宗乐:《浮动担保之研究——以苏格兰法为中心》,载《台大法学论丛》1977年第6卷第2期。
    1 孙厚军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3页。
    1 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1 时建中:《论可转换公司债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2 石少侠主编:《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1 柯芳枝著:《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2 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3 时建中著:《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1 沈达明、冯大同编:《国际资金融通的法律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2 Bryan A.Garner(editor),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6~(th) edition,1990,pp770.
    3 Sir William Goodhart QC.,Trust Law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ee A.J.Oakley(General Editor),Trends in Contemporary Trust Law,Clarendon Press,Oxford,1996,pp259.
    1 时建中著:《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254页。
    1 李萃:《美国公司债券受托人法律问题研究》,载《国际商法论从》第6卷,第31页。
    2 黄仁杰著:《证券法律制度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3 Elliott Associates v.J.Henry Schroder Bank Trust Co.,838 F.2d 66(1988),
    1 时建中:《论可转换公司债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1 与债券持有人的态度相反,公司的股东因为会被溢价收买,他们不会阻止杠杠收购,反而会乐于出售自己的股份。
    1 See Sharon Steel Corp.v.Chase Manhatton Bank,N.A.,691 F.2d 1039(1982).
    1[英]丹宁勋爵著:《法律的训诫》,刘庸安、杨百揆、丁健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2 Grey v.Pearson,6 HL CAS 61(1857).
    3 “套话”(Bolierplate)是指,在标准合同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或条款。
    4[美]理查德·A·爱波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刘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5 Morgan Stanley & Co.v.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570 F Supp.1529.
    1 Re Welfab Engineers Ltd.,BCLC 833(1990).
    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3[匈]雅诺什·科尔奈:《诚实与信任:后社会主义转轨时期的视角》,载《比较》2003年第9期。
    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页。
    2 Robert B.Thompson,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An Empirical Study,Comell Law Review,Vol.76,1991,pp1068.
    3 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1 施天涛著:《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 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外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2 Berkey v.Third Avenue Ry.,244 N.Y 84,155 N.E.58,217N.Y.S.156(1926).
    3 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1 苗壮著:《美国公司法制度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1[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版,第101页。
    1 王保树:《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与董事会》,载《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1期;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1 梅慎实:《论董事的民事责任》,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2期。
    2 McDaniel,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13 J.Corp.Law,1988,pp206.
    1 Lawrence,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65 N.Y.U.L.Rev.1165,1990,pp1167.
    2 New York Credit Men's Adjustment Bureau Inc.v.Weiss,278 A.D.501,503,105 N.Y.S.2d 604,606(App.Div.1951).
    3 参见[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曼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80页。
    4 Winkworth v Edward Baron Development Co.Ltd 1 WLR 1512.4(1988).
    1 See Ronald J.Gilson,Value Creation by Business Lawyers:Legal Skills and Asset Pricing,Yale Law Joumal.94,1984,pp286;Reinier H.Kraakman,Corporate Liability Strategies and the Costs of Legal Controls,Yale Law Review 93,1984,pp857.
    1 易宪容著:《交易行为和合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2 许云霄著:《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 C.Smith and J.Warner,On Financial Contracting: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5,1979,pp132.
    2 “破窗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说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3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全球不平衡继续成为不稳定根源》,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2月31日。
    4 Diaz-Alejandro and Carlos,Good-bye Financial Repression,Hello Financial Cras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5,pp19.
    5 Dooley Michael.,A Survey of Academic Literature on Controls over International Capital Transactions,IMF Staff,Paper 43,2000,pp.63987;Rossi Marco,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o Capital Controls,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Matter,IMF Working Paper WP/99/66,1999.
    1 Gerard Caprio,Patrick Honohan,Joseph E.Stiglitz著:《金融自由化距离多远?多快实现?》,王永兰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2 Frank J.Fabozzi and Franco Modigliani,Capit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Prentice Hall Inc.1996,pp166.
    3 Louis Loss and Joel Seligman,Fundament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Canada)Limited,1988,pp766.
    4 “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
    5 政府俘虏理论最早是由施蒂格勒在1971年提出。对于管制俘虏论进一步做出贡献的是芝加哥学派的经济法学家Peltzmann。参见Peltzmann,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9.[1],1976,pp19.
    1 B.M.Mitnick,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980,pp135.
    2 Alan Stone,Regul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2,pp66.
    1 参见互联网文章The Investor's Advocate:How the SEC Protects Investors and Maintains Market Integrity,来自SEC官方主页http://www.sec.gov/about/whatwedo.shtmlb。
    2 彼得、泰纳斯著:《投资大师谈投资》(序言),朱仙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参见于绪刚著:《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对自律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8页。
    1 参见陶涛:《大藏省改革和日本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 中国进出口银行经济研究部、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研究院(课题组):《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载《金融时报》2007年11月27日。
    1 “蓬齐对策”(Ponzi-game),即以新债抵旧债。
    2[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5页。
    1 齐斌:《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载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1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1 龙超著:《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2 李茂年:《美国公司改革法案述评》,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1 杨萍主编:《企业债券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 李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1 John C.Coffee,Jr.,Market Failure and the Economic Case for a Mandatory Diclosure System,Va.L.Rev,70,1984,pp717.
    1 高西庆:《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2月25日。
    1 符启林主编:《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2[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3 TSC industries,Inc.v.Northway Inc.,426 US 438(1976).
    1 廖凡:《钢丝上的平衡:美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的演变》,载《法学》2003年第4期。
    1 方流芳:《乱世出重典——2002年美国公司改革法案述评》,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8月19日。
    1[日]黑泽义孝著:《债券评级》,梁建华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2 胡建江:《信用评级的社会作用》,载《中国城市金融》2003年第5期。
    3 Hand,John R.M.,Robert W.Holthausen,and Richard W.Leftwich,The Effect of Bond Rating Agency Announcement on Bond and Stock Prices,Journal of Finance 47,1992,pp733-752.
    1 Philip Turner,the Development of Bond Markets in Emerging Economics,paper of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Jun 2002,at http://www.biz.org/search/?q=madhu&scope=.
    1 石新武著:《资信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 我国目前的债券信用评级基本上被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
    2 王信:《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载《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第6期。
    1.高鸿钧等著:《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曙光著:《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郁光华编:《法律与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崔建远、韩世远著:《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时建中著:《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廖大颖著:《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版。
    9.符启林主编:《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黄仁杰著:《证券法律制度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1.高如星、王敏祥著:《美国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齐斌著:《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龙超著:《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于绪刚著:《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对自律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泰铨著:《公司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
    16.徐晓松著:《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17.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9.苗壮著:《美国公司法制度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0.傅穹著:《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1.何美欢著:《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施天涛著:《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3.方嘉麟著:《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赖源河、王志诚著:《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吴弘、贾希凌、程胜著:《信托法论——中国信托市场发育发展的法律调整》,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26.汤维健著:《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27.徐冬根著:《浮动担保法律问题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王利明主编:《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易宪容著:《交易行为和合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版。
    32.许云霄著:《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33.何嘉伟著:《中国国有企业的破产研究——改革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和途径》,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
    34.王彬著:《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版。
    35.熊道伟著:《现代企业控制权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版。
    36.李云峰著:《公司控制权依存状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37.李维安等著:《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潘敏著:《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9.宋清华著:《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0.卢文莹著:《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于研著:《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窦洪权著:《债券市场:工具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何志刚著:《中国债券融资功能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44.马晨著:《债券市场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45.安义宽著:《中国公司债券——功能分析与市场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6.罗旭、刘忠著:《投资银行实务:债券发行与交易》,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47.夏敏仁、林汉川:《企业信用评级——基于国外经验的中国体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孙厚军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法]孟德斯鸿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美]埃德加·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版。
    6.[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林长远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7.[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著: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曼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9.[英]丹尼斯·吉南著:《公司法》,朱羿锟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美]罗伯特·蒙克斯、尼尔·米诺著:《公司治理》,李维安译,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版。
    12.[美]菲亚博著:《债券及债券基金精要》,李扬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
    13.[英]路透社编:《债券市场导论》,黄玲、何丽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4.[日]黑泽义孝著:《债券评级》,梁建华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年版,第35页。
    15.[美]彼得·泰纳斯著:《投资大师谈投资》,朱仙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6.[美]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刘炳章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7.[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版。
    18.[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译,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20.[美]Gerard Caprio,Patrick Honohan,Joseph E.Stiglitz著:《金融自由化距离多远?多快实现?》,王永兰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1.[美]佩特·D·斯潘瑟:《金融市场结构与监管》,戴国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著:《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意]《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小阿瑟·威廉姆斯、理查德·M·汉斯著:《风险管理与保险》,陈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25.[英]丹宁勋爵著:《法律的训诫》,刘庸安、杨百揆、丁健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古罗马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特刊。
    2.廖大颖:《公司债制度的问题与革新》,载《政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66期。
    3.时建中:《论可转换公司债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4.李萃:《美国公司债券受托人法律问题研究》,载《国际商法论从》第6卷。
    5.李园园:《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法律保护研究——以负债代理成本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崔建远、春申:《公司债权人保护与市场秩序》,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第3期。
    7.李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8.习龙生:《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及立法建议》,《证券市场导 报》2005年第2期。
    9.张琪:《试论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管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10.中国进出口银行经济研究部、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研究院(课题组):《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载《金融时报》2007年11月27日。
    11.廖凡:《钢丝上的平衡:美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的演变》,载《法学》2003年第4期。
    12.齐斌:《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载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1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3.陶涛:《大藏省改革和日本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4.李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15.甘培忠:《论公司控制股东的法律地位及权力制衡》,载沈四宝、丁丁主编:《公司法与证券法论丛》第2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冯果、艾传涛:《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7.朱慈蕴、郑博恩:《论控制股东的义务》,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18.王保树、杨继:《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的义务与责任》,载《法学》2002年第2期。
    19.刘俊海:《论新公司法中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第5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0.李茂年:《美国公司改革法案述评》,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21.方流芳:《乱世出重典——2002年美国公司改革法案述评》,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8月19日。
    22.李政辉:《论浮动抵押》,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3.项兵:《管理腐败与公司治理》,载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维迎:《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载《金融研究》1996年第10期。
    25.董秀良、高飞:《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与对策》,载《当代经济研 究》2002年第3期。
    26.林浚清、黄祖辉:《公司相机治理中的控制权转移与演进》,载《财经论丛》2003年第1期。
    27.张晓文、徐光东、王建梅:《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载《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7期。
    28.詹森、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者行为、代理费用与产权结构》,刘瑞中、时平生、盛洪译,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9.高西庆:《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2月25日。
    30.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全球不平衡继续成为不稳定根源》,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2月31日。
    31.钟投:《积极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载《中国投资》2005年2期。
    32.徐志宏:《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载《金融时报》2008年02月27日。
    33.江涌:《国际三大信用评级公司透视》,载《求是》2006年第9期。
    34.王信:《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载《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第6期。
    35.柳永明:《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争论与启示》,载《上海金融》2008第1期。
    1.Von Neumann J.and O.Morgenstem,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3.
    2.Alfred D.Chandler,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Jr.Belknap Press,1977.
    3.Harry G.Herm and John R.Alexalder,The Law of Corporation,West publishing Co.,1983.
    4.Robert W.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West Publishing Co.,1987.
    5.Frank J.Fabozzi and Franco Modigliani,Capit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Prentice Hall Inc.1996.
    6.Louis Loss and Joel Seligman,Fundament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Limited,1988.
    7.Amazon.com,The Anatomy Of Corporate Law:A 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8.Leona Beane,The Essentials of Corporation Law.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1984.
    9.Leon T.Kendall and Michael J.Fishman,A Primer on Securitization,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0.
    10.Paul L.Davies,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6~(th) Ed.,Sweet &Maxwell Ltd,London,1997.
    11.Mehr,Robert I.and Bob A.Hedges,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Homewood,Ill,Richard D.Irwin,1963.
    12.Robert Bradgate,Commerci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3.Robert W.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s,4~(th) Ed.,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英文影印本.
    14.David L.Ratner,Securities Regulation,6~(th) Ed.,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英文影印本.
    1.John Haynes,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No.4,1895.
    2.C.W.Smith and J.B.Warncer,On Financial Contracting——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9.
    3.John C.Coffee.Jr,The Use and Abuse of Finance Theory in Securities Law:A Prime for the Perplexed(Epilogue),S Gill,F.E(editor),Selected Articles on Federal Securities Law,American Bar Foundation,Vol.1,1991.
    4.Alchian an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1972.
    5.Jensen,M.C.and W.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976.
    6.Fama,Eugene F.and Jensen Michael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1983.
    7.Louis Putterman,ownership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7,1993.
    8.La Porta,R.,F.Lopez-de-Salines and A.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 54(2),1999.
    9.Grossman and Hart,The Cost And Benefit Of lts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sration,Political Economy,Vol 94,1986.
    10.Bennedsen M.and Wolfenzon D,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2000.
    11.B Francis,U Hege,Multiple Shareholders and Control Contests,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HEC School of Management.
    12.Ruback,Richard S.and Jensen,Michael C.,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11,1983.
    13.M.W.McDaniel,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mance,Business Lawyer (ABA),1985.
    14.Patrick BoRon and Philippe Aghion,The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Firm and the Problem of Contro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3,1989.
    15.N.W.MeDaniel,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Business Lawyer,1986.
    16.Landers.,Aunifred Aproach to Parent,Subsidiary,and Affilinate Questions in Bankruptcy,New Political Economy 3,1975.
    17.David W.Leebron,Limited Liability,Tort Victims,and Creditors,Colum.L.Rev 15,1991.
    18.Robert B.Thompson,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An Empirical Study,Cornell Law Review,Vo1.76,1991.
    19.Jackson and Kronman,Secured Financing and Priorities Among Creditors,Yale Law Journal 88,1979.
    20.Stephen Choi,Market Lessons for Gatekeeper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92,1998.
    21.Sir William Goodhart QC.,Trust Lawforthe Twenty-first Century,See A.J.Oakley (General Editor),Trends in Contemporary Trust Law,Clarendon Press,Oxford,1996.
    22.ABA Business Law Section,Revised Model Simplified Indenture,Business Lawyer,Vol.55,No.3,May 2000.
    23.Ronald J.Gilson,Value Creation by Business Lawyers:Legal Skills and Asset Pricing,Yale Law Journal.94,1984,pp286;Reinier H.Kraakman,Corporate Liability Strategies and the Costs of Legal Controls,Yale Law Review 93,1984.
    24.Diaz-Alejandro and Carlos,Good-bye Financial Repression,Hello Financial Cra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5.
    25.Dooley Michael.,A Survey of Academic Literature on Controls over International Capital Transactions,IMF Staff,Paper 43,2000.
    26.Rossi Marco,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o Capital Controls,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Matter,IMF Working Paper WP/99/66,1999.
    27.Peltzmann,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9.[1],1976.
    28.The Investor's Advocate:How the SEC Protects Investors and Maintains Market Integrity,at http://www.sec.gov/about/whatwedo.shtmlb.
    29.John C.Coffee,Jr.,Market Failure and the Economic Case for a Mandatory Diclosure System,Va.L.Rev,70,1984.
    30.McKie,J.W.,Regulation and the Free Market:the Problem of Boundaries,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1),1970.
    31.George 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3),1970.
    32.Razeen Sappideen,Securities Market Efficiency Reconsidered,University of Tasmania Law Review,1988.
    33.Bratton,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Governing Corporate Debt Relationships,5 CARDOZO L.REV.,1984.
    34.Dale B.Tauke,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s Rights,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1989.
    35.McDaniel,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13 J.Corp.Law,1988.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www.csrc.gov.cn
    2.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http://www.iosco.org
    3.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http://www.sec.gov
    4.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http://www.asc.gov.aul
    5.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http://www.fsa.gov.uk
    6.日本财政部证券管理局:http://www.mof.go.jp
    7.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www.sse.com.cn
    8.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
    9.美国证券交易所:http://www.amex.com
    10.伦敦证券交易所:http://www.londonstockex.co.uk
    11.东京证券交易所:http://www.tse.or.jp
    12.国际清算银行:http://www.bis.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