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文化本土化和审美主体性为基本立场,运用比较叙事学的方法,在全
    球化视野中分析西方现代叙事学和中国叙事传统的冲突与融合,通过解剖以马原、
    余华、莫言、苏童、格非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美学属性,探
    讨中国文学面对全球化语境的对策和出路。绪论:首先通过对叙事学中普遍抽象
    的人、叙述主体、技术主体等人学观念的分析,抓住叙事学的文化本质和文学价
    值观;其次,结合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实际情况,分析叙事学的人学观对先锋小
    说价值取向和叙述技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认为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与西方叙事
    学“错位的对接”背后,体现了中西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人的解放、思想解放
    背景下的不同选择。第一章,动态地描述叙事学的中国接受语境和接受过程,分
    析这一过程中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话语缺失的深层原因,指出叙事学中国接受存
    在的以西化中、以中证西,忽视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进行技术层面简单类
    比等文化态度和方法的误区,并以“中国的声音”为标题,对中国叙事学研究的
    状况和主要成果进行了必要的评述。第二章,分析西方叙事学理论对马原“叙事
    圈套”的影响,从叙述人、叙述态度、叙述视角的角度,透析马原“叙事圈套”
    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
    意识,忽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的致命弱点,肯定文学首先是生命美学,
    然后才是技术美学。第三章,分析余华小说的叙述时间问题,提出余华小说的叙
    述时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时期、9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等三
    个阶段,呈现出两条相互联系的线索:叙述的快感——自我的复活——人物的声
    音;冷漠的时间——体验的时间——生命的时间,透视余华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理念向中国当代现实文化转变,从抽象的人性思考向现实的生命关怀的转变,揭
    示了余华从自我迷失到个体自我、再到回归文化自我的成长历程。第四章,针对
    批评界关于莫言“民间写作”的评论,从叙事学语域理论的角度,通过对莫言小
    说中精英文化立场和民间文化立场、精英话语和民间话语、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
    等关系的分析,提出莫言小说的伪民间话语场、伪民间叙述和伪民间立场的精神
    实质,质疑“民间写作”这一理论本身的必要性。第五章,以中国叙事传统中诗
    意追求的思想基础和形式技法为基本依据,分析苏童小说细腻诗意的抒情笔调和
This text with culture localiz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al part for basic position, application the method of compare narrative, analyze in globaliz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modern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hin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heory with conflict and amalgamation. Pass the dissection with the horse is original, remaining Mayuan, Yuhua, Moye, Sutong, and Gefei, for the representative's Chinese contemporary vanguard narrative character and aesthetic predicable, probe in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ountermeasure and outlet.Introduction: The first, with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such as widespread and abstract person, describe the corpus, technique corpus etc, the author holds tight the culture innate character that the narrative theory with the worth a view in literature; The second, joining together the cloak-and-dagger and actual circumstanc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vanguard, the analysis that the human theory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deep influences vanguard novel and describe technique etc., put forward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vanguard and the west narrative theory " alternate with connecting", embodiment the different choic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by background descend of 80's of 20 centuries human theory.Chapter one, dynamicly describing narrative theory accepts the context with accept the process, analyzing the western words in inside in this process language hegemony with the deep layer reason of the race words language imperfec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o narrative theory China accept existent to the west turn the inside, with inside certificate west, neglect the rac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culture tradition, proceed the technique level simple type ratio etc. culture attitude with the mistake area of the method, and" with Chinese voice" for headline, recounted to learn the investigative condition to China to proceed with main result the necessary comment.Chapter two, analyzing west narrative theories talking about influence to Mayuan
    narrative trap with the angle of view from the narrative personal, attitude and angle. The one is original" narrative the trap" in the outstanding description corpus, experiment the west novel describes technical, the other is that downplay to aesthetic body an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neglect the race life experience with recount the traditional fatal weakness in literature. The affirmative literature is a life to learn first, then is just technique esthetics.Chapter three, analyzing narrative time of Yuhua's novels, we put forward a conclusion that presents two mutually contacting from his three stages such as vanguardperiod, 90's early and middle of 9O's:The narrative pleasant sensation------theresurrection of oneself------person of the ego of the description; apathetic time------experiences personally------vital time. With the turn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smliterature principle to contemporary and realistic culture in China, considers from the abstract human nature the change of the realistic life concern in direction, we can announce Yuhua who comes through from the childhood that write to the hand writer, then arrive the process of growth of the excellent novelist.Chapter four, aiming at criticizing boundary concerning Moyan talking" folks composing" from the narrative theoretical angle and his writers1 standpoint and utterance from elite culture to flock culture, the author brings up Moyan' inspirit solid is fake folk utterance context, fake folk narrative and fake folk standpoint, and the " folks composing" is void.Chapter five, basing on ideology, national feature and form technique, Sutong's writers which exquisite and poetry are deep contracted with Jiangnan's culture,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At same times, we analyze Gefei's novels that hav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classicality imago and narrative method. Both two writers' inherit from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clairvoyance the convers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zation.Conclusion, put forward the Chinese literature face the global condition wanting to be with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body, taking own culture character, participating literature developments of world with culture developments, for this, we must insist three return with three holdouts: Return to the native culture position, resist the western
    words language hegemony; Return to the literature aesthetic body, resisting the abstract description corpus; Return to the human life consciousness, resist the pure technique performance.
引文
1.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民国72年3月初版。
    2.李平晔:《人的发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3.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5.[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9月版。
    6.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7.[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5月版。
    8.孙景尧编:《新概念 新方法 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 1987年10月版。
    9.[法]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王东亮、王晨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6月北京版。
    10.[法]让·保罗·萨特:《文字生涯》,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8月版,1997年11月第二次印刷。
    11.[美]马尔库塞:《现代人及其文明——马尔库塞论文集》,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1月版。
    12.[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一卷),陆小禾、黄锡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12月版。
    13.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
    14.张志忠:《莫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
    15.[德]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版。
    16.朱栋霖、王文英:《戏剧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版。
    17.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18.[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年北京版。
    19.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1992年6月北京版。
    20.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1.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
    22.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
    2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版。
    24.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25.王晓明、王海渭、张寅彭编:《胡河清文存》,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2月版。
    26.朱栋霖主编:《文学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7.[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6月北京版。
    28.[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文集》,陈众议等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版。
    29.张炜:《大地的呓语》,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3月版。
    30.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北京版。
    31.陈平原:《陈平原中国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3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3.[英]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译,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4.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36.[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
    37.乔治·E·马尔库塞、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3月版。
    38.让·保罗·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施康强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4月版。
    39.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版。
    40.尹国均:《先锋试验——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先锋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5月版。
    41.[苏联]米哈伊尔·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发、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2.[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6月北京版。
    4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44.[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5.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6.[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7.陈晓明:《文学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3月版。
    48.方生:《后结构主义丈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49.[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北京版。
    50.[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版。
    51.[阿根廷]奥尔兰多·巴罗内整理:《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赵德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52.[法]罗兰·巴特:《批评与真实》,温晋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53.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54.[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俞宣孟、谢维扬、白信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5.[加拿大]马克·昂热诺 [法国]让·贝西埃 [荷兰]杜沃·佛克马 [加拿大]伊娃·库什埃主编:《问题与观点》,史忠义 田庆生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56.史忠义:《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7.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华夏出版社2000年3月北京版。
    58.洪治纲:《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59.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版。
    60.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61.[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62.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6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64.朱立元总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65.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66.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67.林大中主编:《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68.[法]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69.[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北京版。
    70.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71.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
    72.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73.[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朱雯 乔佖 朱乃长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5月版。
    74.[法]尤瑟夫·库尔泰:《叙述与话语符号学》,怀宇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
    75.[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76.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77.[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9月北京版。
    78.[日]铃木和成:《巴特——文本的愉悦》,戚印平、黄卫东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79.[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80.[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
    81.[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月北京版。
    82.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
    83.[法]让·贝西埃 [加]伊·库什纳 [比]罗·莫尔捷 [比]让·韦斯格尔伯:《诗学史》,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84.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85.谢有顺:《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6.[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7.[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8.[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9.[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0.[法]罗兰·巴特:《文之悦》,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91.黄建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92.[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周宪、许均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版。
    93.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94.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9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96.[阿根廷]豪尔赫·博尔赫斯著,凯林-安德·米海列斯库编:《博尔赫斯谈诗艺》,陈重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97.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98.[法]贝尔纳·瓦莱特:《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和技巧》,陈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99.[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 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2月版。
    100.[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01.[法]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二》,王文融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4月北京版。
    102.朱德发:《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103.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104.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罗兰·巴尔特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105.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106.[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 2003年11月北京版。
    107.[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版。
    108.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09.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110.[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郦稚牛 张照进 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111.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112.苍狼、李建军、朱大可等著:《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年3月版。
    113.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114.王岳川主编:《中国后现代话语》,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115.贾梦玮主编:《河汉观星十作家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116.[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7.[英]史蒂丈·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版,2004年9月第二次印刷。
    118. Bakhtin, Mikhail.Problems of Dostoeveky's Poetics. Ann. Arbor:Ardis, 1973.
    119. Barthes, Roland. Degree Zero and Elements of Semiology. Boston:Beacon, 1970.
    120. Kurweil, Edith. The Age of Strutnralism: Le 'vi-Strauss to Foncanlt. New York:Colnmq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尹大贻中译:《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版。
    121. M. Birotti, & N. Miller, What is An Author?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2. Roland Barthes: Critical Essay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5.
    123. 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Hill and Wang, New Yoyk, 1972.
    124.[法]罗兰·巴特:《时装系统》,1967年,佐藤信夫译,书房,1972年。
    125.[法]罗兰·巴特:《符号帝国》,1970年,日译名《表征的帝国》字左近译,新潮社,1974年。
    126.[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1975年,日译名《他自己谈罗兰·巴特》,佐藤信夫译,书房,1979年。
    127.[法]罗兰·巴特:《明亮的房间——关于摄影的笔记》,1980年,花轮光译,书房,1985。
    128.路易·卡尔韦:《罗兰·巴特传》,花轮光译,书房,1993年。
    129.史蒂夫·安格:《罗兰·巴特——充满欲望的大学教授》,千叶文夫译,劲草书房 1989年。
    130.约翰逊·卡尔:《罗兰·巴特》,富山太佳夫译,青弓社1991年。
    131.[日]花轮光《罗兰·巴特——其语言与形象的范畴》,书房,1985年。
    132.[日]田浩一郎:《读解罗兰·巴特的世界》,岩波书店198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