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大学的角色与职能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立大学是国家投资设立的大学,从广义上看,国立大学是公立大学的一部分;从狭义上来看,国立大学是由国家举办(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中央政府管理的大学,区别于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公立大学。本研究以我国近代国立大学为着眼点,以我国教育部直属大学的发展为落脚点,通过对国立大学的特征、其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国立大学的有无、创立与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的探讨,对国立大学的角色承担作具体阐释。
     中国近代性质的大学,肇始于19世纪末,终止于1949年,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最终形成国立、省立、私立学校三点鼎足的局面。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整顿和持续发展时期”两个阶段。建国后,经历了“大多数高校隶属于中央各部门为主,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等各时期的发展,具有国立大学性质的教育部直属大学在地源、文化传统、培养目标、社会影响等方面仍然具有优势特征。
     论文对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的国立大学(美国公立大学)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研究与我国有着相似社会转型背景(我国是渐进式的社会转型,俄罗斯是剧变式的)的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发展历程,指出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研究处于明晰的“国立、公立、私立”分类体系中的日本国立大学,具体阐述日本国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日本国立大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趋势,对日本国立大学是否还将姓“国”等问题作了分析;研究现代大学发源地——德国的国立大学,对国立大学的特点和地位进行归纳,并分析以国立大学为主的德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探究美国没有国立大学的原因,对美国公私立大学不同的角色分担作出描述和分析。
     在对大学分类发展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确立我国国立、省立、市立、私立体系的设想,强调国立大学只有在自由与控制的平衡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对国家负责,并从四个方面对国立大学的角色作具体阐释: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国立大学在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方面都要体现国家水平,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同时,作为面向全国的国家大学,国立大学在维护和保持高等教育公平方面也应有所作为,必须防止地方化。
National universities are those that are invested and established by the nation. In its broad sense, national university is a part of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he narrow sen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are run by the nation (the running funds are from the central finance) and manag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fferent from those public universities whose funning funds are from the local finance and manag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Starting with the modern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national universities play through analyzing their features, positions and influenc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also probes in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With all the discussion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Chinese universities of the modern nature appeared in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came to an end in 1949, and finally developed into a pattern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underwent 2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embryo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ost universities were subordinated to different ministri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n a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which universities were under the control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were mainly managed by local governments”. I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location, cultural tradition, cultivation objective and social influence.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American public universities) in 4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First, it investigat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national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na has undergone similar social transformation, but it was gradual, not like the dramatic one of Russia), and points out the tendency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ssian national universities. Second, it details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at are in clear categorization of national,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content and tendency of reform in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before discussing whether the ownership of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will remain unchanged. Third, it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position of German national universities by probing into German universities from which the modern national universities originate; it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German universities which mainly consist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Finally, it discusses why there are no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America and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roles assumed by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U.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they belong to,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at 4 kinds of universities are to be established: national,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stresses that national universities can really shoulder their due responsibilities when they operate under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enjoy certain freedom. Besides, it interprets the role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4 aspects:“national team”in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cultivation bases for high-level talents,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system and nation-wide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National universities shall serve the general interests of the nation and reflec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level in cultivating talents, developing science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Meanwhile, nat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do something to safeguard and maintain the e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event localization.
引文
①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②部属高校地方化:高校的谄媚与地方的夺利.人民网.教育论坛
    ③周迪.北大、清华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N].上海证券报.2006.7.3.
    ④张晋衡主编.中国大学指南(“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①胡建华、周川等.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86-187
    ①王东杰.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家: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04
    ②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
    ③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0
    ④谢泳.1949年前中国国立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4.10.39
    ⑤杨绍军.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云南社会科学,2003.5.92-95
    ⑥刘正伟.国立东南大学与江苏教育近代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5-29
    ⑦武霞、张劲.国立同济大学的由来与演变[J].民国春秋,1999.6.10-13
    ⑧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8-51
    ①刘源俊.公私立大学角色之分际.1999. http://www.scu.edu.tw/physics/science-human/President-Liu/webarticles/role.htm
    ②杨晓波.公立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7.2.82
    ③申素平.论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化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65-70
    ④[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2
    ⑤[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0
    ①Andy Green(1990),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M], Macmillan, London中译本[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②[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③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48
    ④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73-77
    ⑤[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07
    
    ①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②叶芃.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③李廉.辩证逻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156
    
    ①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6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2
    ③李会欣、陈静主编.政治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1
    
    
    ①梁木生.政治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106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②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6
    ①1978年宪法,第37条
    ②1982年宪法,第85条
    ③1982年宪法,第105条
    ④杨幼炯.政治科学总论·现代政府论[M].台北:中华书局,1967.322
    ⑤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80
    ⑥谢庆奎.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4
    ⑦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4
    ⑧谢庆奎.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
    ①邓文海.政治科学与政府[M].台北:邓文海出版兼发行,1957.143
    ②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52
    ③[美]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④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7
    
    
    ①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87
    ②罗燕.世界一流大学形成机制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28-35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9-30
    ④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
    ⑤[美]T·胡森,N·波斯而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一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13
    
    ①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
    ②王长乐.谁的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5.25
    ③王邦佐.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3
     ①World Education Report 1995,UNESCO Pbulishing OXFORD,116
     ①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民国78年.103.转引自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D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06-107.
    ②魏贻通.论划分公、私立高等教育的依据[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6.39
    ①加拿大高等院校协会等.关于高等教育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联合声明[A].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农趋势》(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Z].2002.61
    ②张民选.转制:公立高校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17
    ③资料来源:张民选.财政视野下的高等学校类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2
    
    ①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8
    ②新华大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25
    ③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①[德]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②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93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88-289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45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
    ③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335
    ④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1-52
    ⑤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3
    ⑥北京大学校刊[N]. 1997.12.5.第794期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26
    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37
    ③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49、559
    ④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39
    ⑤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
    
    
    ①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40-342
    ②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9
    ③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8
    ①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8
    ②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天津大学建校110周年.人民网.2005.10.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3742738.html
    ③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8
    ④田正平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0
    ①张民省.山西大学堂的创建[J].党史文汇,2002.5.48
     ①资料来源: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351.本表转见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182
    ②资料来源: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89
    
    ①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
    ②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94
    ③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0-111
    ①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4
    ②教育公报. 1917年6月第八期,法规第2-5页
     ①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一八九八——一九四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50
    
    ①谷贤林.百年回眸: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
    ②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30
    
    ①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25-427
    ②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4
    
    ①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3-155
    ②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
    
    
    ①教育界消息.教育杂志[J]. 1927年8月第14卷第8号
    ②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6-167
    ①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4
    ②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2-233
    ③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22
    ④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8
    ⑤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8-239
    ⑥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9
    
    
    ①参据顾毓秀.抗战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J].时事月报,第19卷,1938年第5期
    ②抗战后大后方新设的高等学校[N].解放日报,1941.10.24.
    ①资料来源: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535
    ②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蒋介石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的训词.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①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一八九八——一九四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81-385
    ②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95
    ③教育部各委员会及小组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第5全宗第137卷
    
    ①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10
    ②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③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56
    
    ①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56
    ②翁智远主编.同济大学史(第一卷)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14
    
    
    ①王东杰.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家: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80-181
    ②费正清、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442
    ③转引自吴哲夫.私立学校在国家教育制度中的地位[J].新教育,1925.1.
    
    ①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中华书局,1984.219-221
    ②此篇为蔡元培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上提出的议案
    
    
    ①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20
    ②王留栓编著.亚非拉十国高等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92
    
    
    ①司徒雷登.我所认识的张伯苓.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271
    ②王晓秋.戊戌维新与京师大学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5,80
    ③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07
    
    ①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60
    ②潘拙庵、伍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史略[M].广州:广东文史资料第23辑,1964.141
    ③教育公报,1918年第6期
    
    ①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
    ②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一八九八——一九四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81-483
    ③选择北大的十个理由[EB/OL].北大招生网
    
    ①杨振声.北大在此长沙[J].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35
    ②西南联合大学历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统计表,清华大学综合档案室藏
    ③北京大学校刊[N].1998.1.5.
    
    
    ①纪宝成、李立国.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②黄延复.梅贻琦与清华大学[J].中国大学教学,1998.3.38-42
    ①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2-164
    
    ①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64.
    ②数据来源:大丰著.黄福涛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6
    ③人大中科大校长:国家不应长期特殊关照北大清华.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6.4.13.
    ④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7
    
    ①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6-48
    ②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视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7
    ③谈松华、诸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五十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1999.5.45
    
    
    ①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1.1.5
    ②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86.
    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④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6
    ①张晋衡主编.中国大学指南(“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①数据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82176.html 2006.3.1.
    ②克拉克·克尔著,李秋明译.新一轮争创一流名牌大学的竞争[J].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93.4.
    ③克拉克·克尔著,李秋明译.新一轮争创一流名牌大学的竞争[J].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93.4.
    ④奥尔特加·加赛特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①资料来源:根据各校网站资料整理
    ②郭新立.从大学功能累积分布规律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19.
    
    ①刘万永.教育部公布“985工程”名单进军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3.12.30.
    ②两校首次公布高招录取结果79位状元被录入北大清华[N].京华时报,2006.7.22.第5版
    ①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1055/4337164.html
    ②部属高校地方化:高校的谄媚与地方的夺利.人民网.教育论坛
    
    
    ①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坚冰应打破[N].河南日报,2006.6.8
    ②部属高校地方化:高校的谄媚与地方的夺利.人民网.教育论坛
    ③部分部属高校本地招生计划名额略减[N].中国青年报,2006.4.21.
    ④部属高校生源地方化排行http://www.fubusi.com 2006.4.29
    ①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系列研究(2001-2004).2005.3-4
    
    ①北大清华人大划定调档线[N].京华时报,2006.7.10.第3版
    ②仲河.北大清华,二流大学?[N].市场报,2006.7.7.第4版
    ③港高校不会挑战北大清华地位[N].京华时报,2006.7.14.第4版
    ④http://www.sc.xinhuanet.com
    ⑤差距敢于正视目标坚定不移[N].中国教育报,2004.8.9.第1版
    
    ①陈学飞.国家利益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5.16
    ②差距敢于正视目标坚定不移[N].中国教育报,2004.8.9.第2版
    ③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跻身一流的成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1
    ④差距敢于正视目标坚定不移[N].中国教育报,2004.8.9.第1版
    
    ①周迪.北大、清华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N].上海证券报,2006.7.3.
    ②胡瑞文、陈国良.中国高教筹资多元化:成就、挑战、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1.7.
    ③谢绳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2.1.43
    
    
    ①张大玲、张堡编.中国教育年报2006[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24
    ②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03
    ③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5
    
    
    ①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21
    ②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9
    ③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2
     ①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6
    
    ①杨广云.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1.6
    ②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2-14
    ③[苏]叶留金著、张天恩等译.苏联高等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3-14
    ①夏人青.二十世纪后十年俄罗斯高校科研现状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3.2.85
    
    ①郭玉贵.美国和苏联学位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学位制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45.
    ②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78
    ③夏人青.二十世纪后十年俄罗斯高校科研现状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3.2.87
    
    
    ①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国外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前苏联——俄罗斯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7-228
    ②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8
    ③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77
    ④王建平、荣光宗.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时代变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6.7.93
    
    
    ①李秀荣、赵秀美.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评析[J].俄罗斯文艺.2002.2.79
    ②陈桂华.俄罗斯高校改革成效及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32
    ①李春生.俄罗斯高等教育状况的统计资料[J].比较教育研究,1999.2.61
    ②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24
    ③杨雅文、刘振天.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8.5.63
    
    ①李春生. 90年代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变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90
    ②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60
    
    
    
    ①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56
    ②许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5-127
    ③徐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济利益与质量的矛盾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3.
    
    ①杨广云.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1.10
    ②顾明远、梁忠义.苏俄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649
    ①吕济峰、夏人青.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评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0
    ②徐华.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17-25
    ③徐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济利益与质量的矛盾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3.41
    ④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6
    
    ①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25
    ②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25
    ①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8
    ②冈本薰.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2-253
    ③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6
    ④吴光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为中心[J].日本学论坛.2004.3.34
    ①永井道雄.日本的大学.中公新书,1965.27.
    
    ①符娟明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8
    ②胡建华.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5
    ③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16
    
    ①吕达等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2
    ②张有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85
    ③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4
    ①资料来源: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32
    ②篮欣、王处辉.日本社会变迁中的高等教育及其入学选拔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6.5.95
    ③[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7
    ④金子元久著、许嫣嫣译.市场化与国立大学——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3.1.43
    
    ①[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制度论:日本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5.4.29
    ②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75
    ③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27
    ④胡建华.百年回顾:20世纪的日本高等教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4.159
    
    ①胡建华.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4
    ②米红、韩娟.日本、加拿大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1973-1992)[J].江苏高教,2006.1.143
    ③吕可红.日本新一代大学启动——当前日本大学改革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4.9.6
    ④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91
    ⑤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72
    ⑥祁志孝.世界名校100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92
    ①Robert L Cutts(1997).An Empire of Schools-Japan’s Universities and Molding of a National Power Elite. New York M. E. Shape.转引自袁本涛.国立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东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05.2.122
    ②袁本涛.国立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东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05.2.122
    ③[日]山本清.日本大学财政的结构和课题——以国立大学为中心[J].教育与经济,2002.2.12
    ④袁本涛.国立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东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05.2.123
    
    ①资料来源:杨栋梁.日本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21世纪COE计划》评述[J].日本学刊,2003.5.124
    ②吕可红.日本新一代大学启动——当前日本大学改革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4.9.8
    ③张晓鹏.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J].复旦教育论坛,2003.2.64
    
    ①[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7
    ②[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0
    ③赵永东.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制度评析[J].江苏高教,2005.6.126
    
    ①黄福涛.日本国立大学结构改革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31
    ②赵永东.日本国立大学结构改革的原因简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26
    
    ①巴玺维.日本国立大学改制评介[J].外交学院学报,2004.9.108
    ②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进入法制轨道[N].中国教育报,2003.12.20.第4版
    ③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
    ④转引自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6
    
    ①李守福.日本国立大学将不再姓“国”——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0.5.11-14
    ②吕达等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1
    ③[日]金子元久著、许嫣嫣译.市场化与国立大学——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3.1.47
    ①阎广芬、张玉琴.日本科技创新“立国论”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重点的转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4
    ②袁韶莹.日本国立大学的改革方向[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100
    ③齐凤阁.二十世纪中国版画年表[A],中国百年版画[Z].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90
    ①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25
    ②[德]费·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腾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
    ③李工真.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0.
    ④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5
    ⑤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9
    ⑥[德]费·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腾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9
    ⑦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0
    ⑧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3
    ①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
    ②杨焕勤等编.柏林洪堡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4
    ③[德]费·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腾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
    ④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27
    ⑤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①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61
    ②胡劲松.初论德国的非国立高等教育——对其历史发展、类型结构、政策法规及其现存问题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10-11
    ①张桂春.联邦德国的私立高等教育[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4.95
    ②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4
    ③胡劲松.初论德国的非国立高等教育——对其历史发展、类型结构、政策法规及其现存问题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13
    ④胡劲松.初论德国的非国立高等教育——对其历史发展、类型结构、政策法规及其现存问题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13
    ①陈洪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1.90
    ②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3
    ③戴继强.德国学校教育的国家化和法制化[J].世界教育信息,2000.12.1-3
    ④费·鲍尔生著、腾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⑤卡尔.艾利希.博恩等著.德意志史(第三卷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1.323
    ⑥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成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74
    ①Matthew Arnold ,Higher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Germany,Macmillan and Co.,1982,152
    ②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
    ③胡劲松.德国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能[J].比较教育研究,1999.4.6
    ④袁国华、陈新艳.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架构[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4.125
    ⑤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68
    ⑥丁亚金.洪堡高教思想对我国创建一流大学的启示[J].北京教育,2003.7.
    ⑦费·鲍尔生著、腾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
    
    ①丁平、冯超英.试论近代德国教育改革[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92-93
    ②梁淑妍.析德国高校办学中的困境[J].德国研究,1998.2.
    
    ①邢来顺.略论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73
    ②姜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访德国大学校长会议主席埃里克森教授[J].德国研究,1995.2
    ③姜峰.最新德国教育动态[J].德国研究,1997.2.57
    ①李勇.德国的高等教育对我国高校扩招的启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9.
    ②姜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访德国大学校长会议主席埃里克森教授[J].德国研究,1995.2
    ③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7-11
    
    
    ①张桂春.德国政府关于教育和科学研究政策的原则意见[J].外国教育研究,1996.2.
    ②姜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访德国大学校长会议主席埃里克森教授[J].德国研究,1995.2.
    ①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7-11
    ②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德国的教育与创新政策[J].世界教育信息,1999.1.
    ③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10
    ①朱绍中.德国高校体制——改革动态及入学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8
    ②刘成君.德国打造“精英大学”[J].世界教育信息,2005.6.30
    ③张桂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④孙进.德国大学改革问题的组织理论解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79
    ⑤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0.
    
    ①Ellwood P. Cubberley,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84.
    ②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9.
    
    
    ①[美]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②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①转引自马万华.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9.
    ②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5
    ①樊明成、管弦.美国联邦政府调控高等教育的途径及其借鉴[J].教育科学,2005.3:56-57
    ②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法》的历史演变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4:21
    ③[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
    ④[美]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6.
    ⑤Alexander,kern & Alexander,M. David(1992). American Public School Law .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53.
    ⑥姚云.美国高等教育分权的立法机制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73
    
    
    ①长江.美国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之比较[J].出国与就业,2003.20.13
    ②薛留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综述(上) [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4.35
    ①周小红、陈磊.美日私立大学与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3.3.20
    ②滕大春.美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2
    ③数据来源: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
    ④张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2005.6.92
    ①董秀华.美国研究型综合实力评估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8-13
    ②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2004:311,转引自张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2005.6.92
    ③周小红、陈磊.美日私立大学与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3.3.20
    ④李捷.当代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72
    ①杨晓波.美国公立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江苏高教,2003.3.112
    
    
    ①数据来源:王资.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4
    ②数据来源:王资.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6
    ③王福友.美国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的历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37
    
    ①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1
    ②美国州政府在公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弱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3.6.93
    ③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2
    ①杨晓波.责任与自治:美国公立高校和政府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3.103
    ②李大伟.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经费负担的国际现状及动向[J]教育研究,1994.8.46
    ①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96
    ②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87-288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
    ④潘懋元主编.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3
    ①重点大学应主要培养研究生[N].文汇报,1999.3.31
    ②吴玫.英国高等教育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启示[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1,(3)
    ③[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高等教育研究百期精粹.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2001.410
    ④沈红.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1
    ⑤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25
    
    
    ①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
    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1998.18
    
    ①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26-30
    ②林巧雁.大学分类,完善高教体系[J].世界教育信息,2003.4.39
    ③徐同文.创建世界一流:体系还是大学[J].新华文摘,2006.11:122
    ④刘如赞、张兴.我国地市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1.6.
    
    ①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②张大玲、张堡编.中国教育年报2006[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29
    ③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4
    ④阎凤桥.世界私立高等教育评述[J].高等教育研究,1994.3.94
    ①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0.
    ②王建华.作为大学的大学——从第三部门视角剖析公民社会“大学”的内在机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14
    ③[澳]马金森著,李梅编译.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公私属性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8
    ④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6.
    
    
    ①周远清主编.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1.
    ②朱永新.大学能否转制?[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5.1
    ①张文昌、于维英.论大学分类管理与促进教育公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73
    ②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169
    ③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0
    ④张民选.转制:公立高校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18
    ⑤重点大学应主要培养研究生[N].文汇报,1999.3.31
    ①Oliver Hart, Andrei Shleifer, R. Vishny(1997),The Proper of Government : Thero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1127-1171
    ②[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8-200
    ③[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④博耶.美国的大学——现状、经验、问题和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96
    ①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A Technical Report :A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Higher Education,1994 Edition
    ②王战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15
    ③刘元芳、林莉.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概念和特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9.5.
    ④沈红.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0
    ⑤沈红、廖湘阳.再议中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必要与可能[J].科技导报,2002.6.33
    ⑥潘懋元主编.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41
    ⑦眭依凡.对国家负责:大学必须牢记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6.4.2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4
    ②蔡国春.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历史与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3.1.165
    ③淡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主编.21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回应[M].台北:淡江大学出版中心,2005.324-325
    ④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6
    
    
    ①张楚廷.学术自由的自我丢失[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②孔垂谦.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做强”与“做大”[J].教育与现代化,2005.4.11
    ③[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腾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①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蒋凯主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②杜作润.国外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特征、案例及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39
    ①Harold Silver. Higher education and opinion making in twentieth-century England[M]. Portland: WOBURN Press,2003:217
    ②林清华主编.观点2003﹒教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1
    ③张应强.把大学组织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J].新华文摘,2007.1.122
    ①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74
    ②杨雅文.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和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2006.3.50
    ③郑朝波.“三个面向”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海南师院学报,1999.2.16
    ④周光礼、刘献君.政府、市场与学校: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J].新华文摘,2006.23.123
    ①马国川.“正部级”大学的出现是好事?人民网2006.7.16
    ②马国川.“正部级”大学的出现是好事?人民网2006.7.16
    ③张小娟.国家干预与大学发展关系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152-154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7.154
    ⑤许庆豫.略论实施“211工程”的若干相关因素[J].教育研究,1994.42-43
    ①[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4-47
    ②胡平仁.在权力与权利之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45
    ③张晋衡主编.中国大学指南——“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
    ①[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与市场[M].马虎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5-49
    ②张慧洁.高等教育全球化中政府作用的变化[J].高等教育,2005.1.55
    ③[日]佐藤学.全球化的东亚教育模式[J].教育学研究(69)(1),2002,3
    ④黄福涛.法人化与日本国立大学内部管理改革[A].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C].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137-138
    ⑤阎海涛,金祥林.政府加强管理与高校扩大自主权的对立统一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23
    ⑥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74
    ⑦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
    ⑧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13
    
    ①安心、孔杨.法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的优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7.2.63
    ②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4
    ①转引自:[美]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37
    ②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
    ③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8.
    ④[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1
    ①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②谢维和.战略性大学与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定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56-57
    ③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保庆2005年3月30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干部财务管理研讨班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2.29.第3版.
    
    ①[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9
    ②潘懋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16
    ③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1
    ①潘懋元.精英与大众:21世纪初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A].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196
    ②李发伸.树高水平大学之帜,走精英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9
    ③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J].新华文摘,2006.15.117
    ④周济:中国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http://www.edu.cn/20060714/3199848.shtml
    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重点[N].人光明日报,2007.12.17.
    ⑥陈学飞.国家利益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5.15
    ⑦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4
    
    
    ①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②潘懋元主编.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4
    ③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
    ④邹晓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5.7.14
    
    
    ①精英教育的争论[J].上海教育,2005.5B.2-3
    ②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14.4
    ③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22-23
    ①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N].科技日报,http://www.21our.com/readers.2006.4.27
    
    
    ①钟伟、黄蔚.“九五”期间中国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25%[N].中国教育报,2002.9.26.
    ②李大庆.“棱镜”SCI:折射中国科研实况[J].新华文摘,2005.4.119.
    
    ①周济:中国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http://www.edu.cn/20060714/3199848.shtml
    ②资料来源: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7.2.28.第1版
    ③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巨大获三大奖的比例均超50%[N].中国教育报,2007.3.27.第1版
    
    
    ①王兆丁.入世后教育部直属高校专利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4
    ②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跻身一流的成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4
    
    ①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7.2.28.
    ②万钢.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20
    ①王战军、周海涛.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11
    
    ①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
    ②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9-102
    ③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2
     ①吕诺、张宗堂.教育失衡正由男女差异转向贫富有别[N].中国社会报,2005.2.23
    
    ①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3
    ②周远清.周远清教育论文集(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33
    ③董泽芳、刘桂生.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刍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99
    1.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晋衡主编.中国大学指南(“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部属高校地方化:高校的谄媚与地方的夺利.人民网.教育论坛
    4.周迪.北大、清华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N].上海证券报.2006.7.3.
    5.杨绍军.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6.刘正伟.国立东南大学与江苏教育近代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7.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8.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9.武霞、张劲.国立同济大学的由来与演变[J].民国春秋,1999.6.
    10.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11.杨晓波.公立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7.2
    12.申素平.论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化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13. [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4.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5. [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6.刘源俊.公私立大学角色之分际.1999. http://www.scu.edu.tw/physics/science-human/President-Liu/webarticles/role.htm
    17.叶芃.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 Andy Green(1990),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M], Macmillan, London中译本[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9. [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0.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1. [美]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2.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23.李廉.辩证逻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4.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李会欣、陈静主编.政治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6.梁木生.政治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9.杨幼炯.政治科学总论﹒现代政府论[M].台北:中华书局,1967.
    30.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
    31.谢庆奎.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2.邓文海.政治科学与政府[M].台北:邓文海出版兼发行,1957.
    33.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4.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5.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6.胡建华、周川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7.罗燕.世界一流大学形成机制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38.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9. [美]T·胡森,N·波斯而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一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40.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1.王长乐.谁的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42.王邦佐.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3.魏贻通.论划分公、私立高等教育的依据[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6.
    44.加拿大高等院校协会等.关于高等教育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联合声明[A].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农趋势》(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Z].2002.61
    45.张民选.转制:公立高校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46.张民选.财政视野下的高等学校类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47.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8. World Education Report 1995,UNESCO Pbulishing OXFORD,116
    49. Jeffrey R. Heig, Rethinking School Choice, 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50.董秀华.政府对私立教育财政责任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87
    51.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2. Ralph Miliband.1977.Marxism and Poli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4. [德]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5.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7.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8.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59.郑登云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北京大学校刊[N]. 1997.12.5.第794期
    6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3.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4.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5.张民省.山西大学堂的创建[J].党史文汇,2002.5.
    66.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7.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8.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
    69.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一八九八——一九四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0.谷贤林.百年回眸: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71.教育界消息.教育杂志[J]. 1927年8月第14卷第8号
    72.立法院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第6册[M].中华书局,1944.
    73.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M].台北:正中书局,1971.
    74.顾毓秀.抗战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J].时事月报,第19卷,1938年第5期
    75.抗战后大后方新设的高等学校.解放日报[N].1941.10.24.
    76.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蒋介石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的训词.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77.教育部各委员会及小组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第5全宗第137卷
    78.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9.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0.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81.翁智远主编.同济大学史(第一卷)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82.王东杰.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家: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83.费正清、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4.高天明.名校长与近代中国大学精神[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85.周川.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86.傅斯年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3
    87.谢泳.1949年前中国国立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4.10.
    88.田正平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9.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0.吴哲夫.私立学校在国家教育制度中的地位[J].新教育,1925.1.
    91.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中华书局,1984.
    92.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3.王留栓编著.亚非拉十国高等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94.司徒雷登.我所认识的张伯苓.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95.王晓秋.戊戌维新与京师大学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96.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97.潘拙庵、伍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史略[M].广州:广东文史资料第23辑,1964.
    98.杨振声.北大在此长沙[J].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35
    99.西南联合大学历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统计表,清华大学综合档案室藏
    100.北京大学校刊[N].1998.1.5.
    101.纪宝成、李立国.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102.黄延复.梅贻琦与清华大学[J].中国大学教学,1998.3.
    103.张大玲、张堡编.中国教育年报2006[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104.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5.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6.大丰著.黄福涛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7.人大中科大校长:国家不应长期特殊关照北大清华.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6.4.13.
    108.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
    109.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视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0.谈松华、诸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五十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111.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11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3.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14.张晋衡主编.中国大学指南(“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5.克拉克·克尔著,李秋明译.新一轮争创一流名牌大学的竞争[J].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93.
    116.郭新立.从大学功能累积分布规律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19.
    117.刘万永.教育部公布“985工程”名单进军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3.12.30.
    118.两校首次公布高招录取结果79位状元被录入北大清华[N].京华时报.2006.7.22.
    119.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坚冰应打破[N].河南日报.2006.6.8
    120.部分部属高校本地招生计划名额略减[N].中国青年报.2006.4.21.
    121.部属高校生源地方化排行http://www.fubusi.com 2006.4.29
    122.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系列研究(2001-2004).2005.
    123.北大清华人大划定调档线[N].京华时报,2006.7.10.第3版
    124.仲河.北大清华,二流大学?[N].市场报,2006.7.7.第4版
    125.港高校不会挑战北大清华地位[N].京华时报,2006.7.14.第4版
    126.差距敢于正视目标坚定不移[N].中国教育报,2004.8.9.第1版
    127.陈学飞.国家利益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5.16
    128.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跻身一流的成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29.胡瑞文、陈国良.中国高教筹资多元化:成就、挑战、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1.7.
    130.谢绳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131.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3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33. Ellwood P. Cubberley,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84.
    134.马万华.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3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6.樊明成、管弦.美国联邦政府调控高等教育的途径及其借鉴[J].教育科学,2005.3.
    137.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法》的历史演变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138. Alexander,kern & Alexander,M. David(1992). American Public School Law .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39.姚云.美国高等教育分权的立法机制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
    140.王廷芳主编.美国高等教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141.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42.杨晓波.美国公立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江苏高教,2003.3.
    143.长江.美国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之比较[J].出国与就业,2003.20.
    144.王资.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145.薛留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综述(上) [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4.
    146.周小红、陈磊.美日私立大学与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147.张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148.董秀华.美国研究型综合实力评估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
    149.周小红、陈磊.美日私立大学与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150.李捷.当代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
    151.阳国亮.美国高等教育观察[J].广西党史,2004.3.
    152.王福友.美国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的历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153.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154.美国州政府在公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弱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155.杨晓波.责任与自治:美国公立高校和政府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156.谢新水.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私有化”倾向及其影响探究[J].教育艺术,2003.9.
    157.美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姓“公”[N].科学时报,2002.4.22.
    158.杨晓波.美国公立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江苏高教,2003.3.
    159.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160.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6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2.杨广云.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163. [苏]叶留金著、张天恩等译.苏联高等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64.夏人青.二十世纪后十年俄罗斯高校科研现状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3.2.
    165.郭玉贵.美国和苏联学位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学位制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166.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167.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国外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前苏联——俄罗斯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8.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169.王建平、荣光宗.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时代变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170.李秀荣、赵秀美.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评析[J].俄罗斯文艺,2002.2.
    171.陈桂华.俄罗斯高校改革成效及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172.李春生.俄罗斯高等教育状况的统计资料[J].比较教育研究,1999.2.
    173.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174.杨雅文、刘振天.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8.5.
    175.李春生. 90年代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变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76.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7.许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8.徐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济利益与质量的矛盾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3.
    179.杨广云.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180.顾明远、梁忠义.苏俄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81.吕济峰、夏人青.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评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82.徐华.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183.徐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济利益与质量的矛盾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3.
    184.李芳.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企业与国家新三位一体的矛盾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185.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6.冈本薰.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87.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88.吴光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为中心[J].日本学论坛,2004.3.
    189.永井道雄.日本的大学.中公新书,1965.
    190.符娟明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91.胡建华.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92.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16
    193.吕达等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94.张有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
    195.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6.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97.篮欣、王处辉.日本社会变迁中的高等教育及其入学选拔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198.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99. [日]金子元久著、许嫣嫣译.市场化与国立大学——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200. [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制度论:日本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201.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02.胡建华.百年回顾:20世纪的日本高等教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4.
    203.米红、韩娟.日本、加拿大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1973-1992)[J].江苏高教,2006.1.
    204.吕可红.日本新一代大学启动——当前日本大学改革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205.祁志孝.世界名校100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06. Robert L Cutts(1997).An Empire of Schools-Japan’s Universities and Molding of a National Power Elite. New York M. E. Shape.
    207.袁本涛.国立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东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05.2.
    208. [日]山本清.日本大学财政的结构和课题——以国立大学为中心[J].教育与经济,2002.2.
    209.杨栋梁.日本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21世纪COE计划》评述[J].日本学刊,2003.5.
    210.吕可红.日本新一代大学启动——当前日本大学改革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211.张晓鹏.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212.赵永东.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制度评析[J].江苏高教,2005.6.
    213.黄福涛.日本国立大学结构改革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
    214.赵永东.日本国立大学结构改革的原因简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15.巴玺维.日本国立大学改制评介[J].外交学院学报,2004.9.
    216.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进入法制轨道[N].中国教育报,2003.12.20.
    217.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18.李守福.日本国立大学将不再姓“国”——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0.5.
    219.吕达等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20.阎广芬、张玉琴.日本科技创新“立国论”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重点的转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221.袁韶莹.日本国立大学的改革方向[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
    222.齐凤阁.二十世纪中国版画年表[A],中国百年版画[Z].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22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24.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25.李工真.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2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27.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28. [德]费·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腾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29.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30.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31.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2.杨焕勤等编.柏林洪堡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33.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34.胡劲松.初论德国的非国立高等教育——对其历史发展、类型结构、政策法规及其现存问题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235.张桂春.联邦德国的私立高等教育[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4.
    236.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37.胡劲松.初论德国的非国立高等教育——对其历史发展、类型结构、政策法规及其现存问题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238.陈洪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239.戴继强.德国学校教育的国家化和法制化[J].世界教育信息,2000.12.
    240.卡尔.艾利希.博恩等著.德意志史(第三卷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1.
    241. Matthew Arnold ,Higher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Germany,Macmillan and Co.,1982,152
    242.胡劲松.德国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能[J].比较教育研究,1999.4.
    243.袁国华、陈新艳.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架构[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4.
    244.丁亚金.洪堡高教思想对我国创建一流大学的启示[J].北京教育,2003.7.
    245.丁平、冯超英.试论近代德国教育改革[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246.梁淑妍.析德国高校办学中的困境[J].德国研究,1998.2.
    247.邢来顺.略论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248.姜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访德国大学校长会议主席埃里克森教授[J].德国研究,1995.2
    249.姜峰.最新德国教育动态[J].德国研究,1997.2.
    250.李勇.德国的高等教育对我国高校扩招的启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
    251.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52.张桂春.德国政府关于教育和科学研究政策的原则意见[J].外国教育研究,1996.2.
    25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德国的教育与创新政策[J].世界教育信息,1999.1.
    254.朱绍中.德国高校体制——改革动态及入学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55.刘成君.德国打造“精英大学”[J].世界教育信息,2005.6.
    256.张桂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257.孙进.德国大学改革问题的组织理论解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
    258.李大伟.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经费负担的国际现状及动向[J]教育研究,1994.8
    259.杜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26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6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
    262.潘懋元主编.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63.重点大学应主要培养研究生[N].文汇报,1999.3.31
    264.吴玫.英国高等教育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启示[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1.3.
    265. [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高等教育研究百期精粹.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2001.
    266.沈红.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267.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1998.18
    268.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269.林巧雁.大学分类,完善高教体系[J].世界教育信息,2003.4.
    270.徐同文.创建世界一流:体系还是大学[J].新华文摘,2006.11
    271.刘如赞、张兴.我国地市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1.6.
    272.李爱华.新校名品牌效应如何[J].新华文摘,2006.16.
    273.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74.阎凤桥.世界私立高等教育评述[J].高等教育研究,1994.3.
    275.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76.王建华.作为大学的大学——从第三部门视角剖析公民社会“大学”的内在机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
    277. [澳]马金森著,李梅编译.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公私属性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
    278.周远清主编.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79.朱永新.大学能否转制?[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5.1
    280.张文昌、于维英.论大学分类管理与促进教育公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281.张民选.转制:公立高校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282.重点大学应主要培养研究生[N].文汇报,1999.3.31
    283. Oliver Hart, Andrei Shleifer, R. Vishny(1997),The Proper of Government : Thero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84. [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85.博耶.美国的大学——现状、经验、问题和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86.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A Technical Report :A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Higher Education,1994 Edition
    287.王战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288.刘元芳、林莉.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概念和特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9.
    289.沈红、廖湘阳.再议中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必要与可能[J].科技导报,2002.6.
    290.潘懋元主编.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91.眭依凡.对国家负责:大学必须牢记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292.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93.蔡国春.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历史与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3.1.
    294.淡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主编.21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回应[M].台北:淡江大学出版中心,2005.
    295.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96.张楚廷.学术自由的自我丢失[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297.孔垂谦.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做强”与“做大”[J].教育与现代化,2005.4.
    298. [美]T·胡森,N·波斯而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一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299.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蒋凯主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00.杜作润.国外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特征、案例及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301. Harold Silver. Higher education and opinion making in twentieth-centuryEngland[M]. Portland: WOBURN Press,2003
    302.林清华主编.观点2003﹒教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03.张应强.把大学组织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J].新华文摘,2007.1.
    304.杨雅文.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和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2006.3.
    305.郑朝波.“三个面向”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海南师院学报,1999.2.
    306.周光礼、刘献君.政府、市场与学校: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J].新华文摘,2006.23.
    307.马国川.“正部级”大学的出现是好事?人民网2006.7.16
    308.张小娟.国家干预与大学发展关系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
    30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7.
    310.许庆豫.略论实施“211工程”的若干相关因素[J].教育研究,1994.
    311. [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12.胡平仁.在权力与权利之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13. [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与市场[M].马虎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14.张慧洁.高等教育全球化中政府作用的变化[J].高等教育,2005.1.
    315. [日]佐藤学.全球化的东亚教育模式[J].教育学研究,2002.3
    316.黄福涛.法人化与日本国立大学内部管理改革[A].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C].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
    317.阎海涛,金祥林.政府加强管理与高校扩大自主权的对立统一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318.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
    319.安心、孔杨.法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的优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7.2.63
    320.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1.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22.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3.谢维和.战略性大学与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定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324.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保庆2005年3月30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干部财务管理研讨班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2.29.第3版.
    325.潘懋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16
    326.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327.潘懋元.精英与大众:21世纪初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A].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
    328.李发伸.树高水平大学之帜,走精英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
    329.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J].新华文摘,2006.15.
    330.周济:中国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http://www.edu.cn/20060714/3199848.shtml
    331.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重点[N].人光明日报,2007.12.17.
    332.陈学飞.国家利益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5.
    33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34.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35.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336.邹晓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337.精英教育的争论[J].上海教育,2005.5B.
    338.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14.
    339.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340.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N].科技日报,http://www.21our.com/readers.2006.4.27
    341.钟伟、黄蔚.“九五”期间中国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25%[N].中国教育报,2002.9.26.
    342.李大庆.“棱镜”SCI:折射中国科研实况[J].新华文摘,2005.4.
    343.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7.2.28.第1版
    344.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巨大获三大奖的比例均超50%[N].中国教育报,2007.3.27.
    345.王兆丁.入世后教育部直属高校专利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46.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7.2.28.
    347.万钢.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348.何晋秋、方惠坚、柏杰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设置合理布局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
    349.方惠坚、范德清.清华大学发展研究报告(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德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50.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35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52.王战军、周海涛.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
    353.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54.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55.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56.周远清.周远清教育论文集(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57.董泽芳、刘桂生.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刍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