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及其边界约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改革是我国后改革时代改革事业的重点和难点,政府行为的规范与治理成效是决定我国经济社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如何有效治理政府?传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政治学、法学领域的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围绕着民主与法治的架构来展开探讨,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来研究政府治理的并不多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开始重视研究国家及政府治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产权理论也有所涉足,但早期的产权理论缺乏对权力和利益集团的制度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博弈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综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政府改革,坚持产权范式的基本假设,运用交易成本、外部性等范畴对政府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试图构建一个“政府产权”的理论范式。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有效治理政府及规范政府行为展开的,试图通过“政府产权”理论范式来分析政府改革,集中探讨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及其边界约束,并就中国的政府产权改革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政府行为理论的文献述评。在厘定政府概念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政府行为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研究方法、行为假设、行为模式等方面入手,结合新近兴起的治理理论,提出了政府行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第二,政府产权理论逻辑的探讨。在考察权利、权力、产权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对“政府产权”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产权范式的假设前提出发,运用交易成本、外部性等基本范畴,对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进行考察,提出了政府产权范式的理论背景和基本内涵,分析了政府产权的形成机制、特性及不同样式的产权结构;第三,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探讨,重点就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主体力量和制度架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政府产权边界约束方面具有不同的功用,只有二者协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制约政府产权;第四,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政府产权改革进行了回顾,对政府产权范式进行了理论上的验证,并且就后改革时代中国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改革提出了大体的构想。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用现代产权理论对政府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有效的阐释;第二,丰富了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将政府产权理论纳入到政府治理理论框架中;第三,分析了约束政府行为边界的主体及制度架构;第四,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改革的实践对政府产权范式进行理论验证并寻求经验支持,进而提出了中国政府产权改革的方向选择。
Government reform i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form cause in the post-reform era. The norms and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action are 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govern the government effectively? The mainstream theory studies are:political science, scholars of the field of law starting from their respective disciplines, mainly about the framework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discusses, and from the economics viewpoint to study the governance is rare.Since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has started to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country's governance. The most compelling property rights theory is also mentioned in it. But the early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is lack of power and interest groups. In this paper, many methods are used to explore government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s, such as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gam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including knowledge of political science, law, and other relevant disciplines, trying to build a "governmental property rights" theoretical paradigm, adhering to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and us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ternalities to analyze government behavior.
     This study is mainly about how effective governance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and to regulate government behavior, trying to establish a "governmental property rights" theoretical paradigm to guide the government reform. The study also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its boundary constraints of government property and property rights reform of Chinese government reflection.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the first part is review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 concept the paper collat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theory of government behavior.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s, behavioral assumptions, behavior patterns and combination of a newly emerging governance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behavio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government property.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concepts of inspection rights, powers, property rights,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al property rights".The assumptions of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is first mentioned, and then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ternalitie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logic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property,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governmental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were proposed,and analys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property, features and different styles of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government property boundary constraint. It focuses on the main force of government property boundary constraints and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concludes that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of government property boundary constraint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only the two institutions play together can better constraining government propert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review of the Government property rights reform during Chinese30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 the val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property paradigm. At last,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form of the property boundary constraints of the post-reform era,
     Innovations in this paper are:first, using modern property rights theory validly interprets the logic of the government's behavior; Second, enriching theoretical logic of government property and integrating government property rights theory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Third analyzing the main constrain government behavior border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ur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government reform and verification of government property paradigm during Chinese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mpirical support,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 the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s.
引文
①权衡.中国社会转型: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哈佛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4(3):6
    ①这些概念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分析问题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从而导致称谓不同。参见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7
    ①转引自卢周来.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还是社会经济学?——兼谈中国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J].管理世界,2009(3):160
    ①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5.
    ②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94.
    ①辛向阳.新政府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1-6
    ②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45
    ③汪洋.优化、效能、责任:政府改革三十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32
    ①柯尔库夫.新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②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8-19
    ①韦森.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J]学术月刊,2005(4):7
    ②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5
    ③陈振明.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启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03(2):32
    ①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1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彭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①靳卫萍.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以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3
    ②[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③[美]约瑟夫·费尔德.科斯定理1-2-3[J].李政军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5):79
    ①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①[美]约拉姆·巴洋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5-156
    ②张曙光.个人权利与国家权权利[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7-28
    ①潘胜文.如何看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J].经济纵横,2005(9):55
    ②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48.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526.
    ②毛洋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①[美]J·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中译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03-304
    ②[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32.
    ①[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上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02-503
    ②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K]中国社会科学,2007(3)
    ③[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④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8-39
    ①张连国.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J].学术论坛,2006(2):50
    ②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1999(2).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1
    ④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5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
    ②王冬梅.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0
    ③[美]马丁.权力社会学[M].陈金岚.陶远华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57
    ①[英]米勒、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l.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95
    ②[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4
    ③朱启才.权力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界定与体系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1):2
    ①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7-93
    ②[没]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7
    ③[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6
    ④张其学比较系统地梳理、评析了关于权力的七种典型观点:权力的力量(能力)说、权力的资源说、权力的关系说、权力的结构说、权力的“眼睛”说、权力的媒介说、权力的硬软说,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参见张其学:《对几种典型权力观的评析——兼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第13-18页;漆多俊将中外历史关于权力本源的观点概括为:暴力说、神授说、祖传世袭说、社会契约说、阶级斗争说等,参见漆多俊:《论权力》,载《法学研究》,2001年1期,第24页;赵芳琳认为国外学者关于权力的代表性的观点有:能力说、因果说、关系说、决策说、结果说、集体说、信息交换说、权利说等,并认为国内学者普遍倾向于力量说和控制说,参见赵芳琳:《权权力诸种概念述评》,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44~146页。
    ①[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王守昌、戴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91-92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霍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0
    ②余涌.道德权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
    ①[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2
    ②[美]贝思·J·辛格.可操作的权利[M].邵强进、林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③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人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北京:经济料学出版社,1992:1101
    ④刘伟、李风圣.产权范畴的理论分歧及其对我国改革的特殊意义[J].经济研究》,1997(1):6
    ①菲吕博腾、佩乔维奇.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4
    ②[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5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2
    ④[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
    ⑤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91
    ⑥黄少安.产权的含义和产权制度改革[J].财经论从,1992(5):9
    ⑦文力.产权概念的一个辨析——兼谈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产权概念的误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21
    ①曹钢.关于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冲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6):31
    ②肖卫平.产权是指两种所有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吗?——评国内外学者在产权概念认识上的理论误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Z1):53
    ③段毅才.西方产权理论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8):76
    ④冯涛、苑书.义财产权利由物权关系到行为权利关系的演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19
    ⑤朱巧玲.产权制度变迁的多层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⑥[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
    ①马骏.交易费用政治学: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2003(1):83
    ②[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③刘志国.政府权力与产权制度变迁——公有产权及其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5:46
    ①胡进.论经济学范式运动的三种方式[J].江汉论坛,2004(4):10
    ②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1
    ①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30
    ②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1):134-145
    ③曹钢.产权理论历史发展、两种研究定位及对(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之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1):29-40
    ④与“现代产权经济学”相似的概念还有“新制度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
    “交易费用经济学”等等,这些概念本质上相同的,只是不同的表述表明研究重点有所差别而已。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6
    ①刘诗白.追溯历史以求理论创新——评<产权经济学导论>[J].经济学家,1996(6):121
    ②黄少安.产权理论与制度经济学[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16-17
    ①关十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总结和表述,例如加里·贝克尔认为,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参见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页;思拉恩·埃格特森认为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构成了微观经济学范式的内核。参见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国内学者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也有不同的看法和的表述,如高鸿业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张曙光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抽象和基本假定是关于“经济人”的抽象和关于“理性行为”的假定。参见①张曙光:《论经济一学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第124页。
    ①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计[J].经济评论》,2002(3):58
    ①[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字、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7
    ①陈振明.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启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
    ②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4(6):31
    ③[美]塞尔顿.共选择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戚渊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0):4
    ①刘宝明、姜彦福、常修泽.论中西方产权研究的范式及产权残缺——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0
    ②德姆塞茨.一个研究所有制的框架[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88—189
    ③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界定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
    ④E·G·菲吕博腾,S·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J].经济文献杂志,1972,(10):32—37
    ①朱巧玲.国家行为与产权: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改革与战略,2008(1)
    ②冯涛、袁为.“政府产权”范式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政府改革的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1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4-335
    ①[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5-156
    ②张曙光.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利[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①闫大卫.个体能力差异在产权起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20
    ①[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7
    ①[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89-209
    ②徐智仕、石磊.巴泽尔的产权与国家理论述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
    ①李项峰.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7:41
    ②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探索[J].现代制度经济学(第二版·下卷),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96
    ③费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9
    ①刘和旺.论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9(3):72
    ①近年来,住户为了应对非法拆迁,自焚的事例并不鲜见,如“南京市民翁彪因房屋被拆自焚事件”,参见王雨.南京拆迁发生居民自焚[N].南方都市报,2003.8.25
    ②2009年发生在上海的“钓鱼执法”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③洪兆平.中国地方政府竞争战略研究:行为理论的分析视角[D].河海大学.2006
    ①萧鸣政、宫经理.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2):77
    ①[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7
    ②[美]凡勃伦.有闲阶级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
    ①[美]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9
    ②North, Douglas (1990):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P37.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③[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1
    ④林毅夫.论制度和制度变迁[J].发展与改革,1988(4)
    ⑤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探索[J].经济研究,1993(4):74
    ⑥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6
    ①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1(7):25
    ②类似地,还有“制度结构”、“制度系统”的说法,本文对此不作区分。
    ③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6):6
    ①叶皓.西方权力制约论的思想渊源和制度架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6):89-93
    ①华章琳、蔡萍.关于意识形态经济学维度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2):44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0.
    ①[美]肯尼思·J·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74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24
    ③陈宇义.客家习俗与征地拆迁[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183-185
    ①[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
    ①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6-407
    ②曹正汉、史晋川.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8(3):92-121
    ①[美]查尔斯·沃尔沃.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14
    ①[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88
    ①[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1.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9
    ①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7
    ①[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一经济制度[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①江洋.优化、效能、责任:政府改革三十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32
    ①张荣臣、谢英芬.分还是不分,这是个问题——30年党政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4):4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③参见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①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4
    ①[美]塞尔顿.共选择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戚渊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4
    ①王政、原国锋.三十年国企三大转变[N].人民口报,2008年12月15日
    ②张文魁.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中国范式及其挑战[J].改革,2008(10):6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7日访问。
    ①任建明.什么是权力寻租[N].解放日报,2007,(5).
    ①人民网,2011年02月21日,访问日期,2011年12月8日。
    ②新华网,2011年03月11日,访问日期,2011年12月8日。
    ①如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拒不执行陕西省高级法院及榆林市中级法院的生效判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以权压法、法治建设的思考,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指出,行政机关违法行政,公然蔑视法院判决,除了以权压法的观念作怪外,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权力租等问题。他指出,只有予以行政和司法追究,才能杜绝以行政权力公然抗衡司法判决的事件,才能维护稳定,避免矛盾激化和事态升级。参见《经济参考报》,2010年07月19日。访问日期,2011年12月10日。
    ①《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虽然已经于2011年1月19日被《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取代,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②参见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2—3页;谢洪波,高宝华:《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载《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8期;江洋:《优化、效能、责任:政府改革三十年》,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袁方成:《我国政府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与前瞻》,载《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张素芳:《深化政府改革:30年改革的反思与前瞻》,载《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王伟:《十六大以来政府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张杰..政府:一个未被主流经济学范式合理兼容的因素[J].中国金融,2005(1):68
    ②[美]塞尔顿.共选择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戚渊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0):4
    ③[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①卓越.政府交易成本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9):38-43
    ②金玉国.中国政治型交易费用的规模测算与成因分解——一个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12):47
    ③金玉国、工琳.政治型交易成本测算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基于中国分省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17
    ④金玉国.中国政治型交易费用的规模测算与成因分解——一个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12):48
    ⑤如近年来重庆打黑所查处的文强案、青岛公安局部分局长伙同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等案件可以反映当前权力与部分利益集团的非正常关系。
    ⑥清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N].社会科学报,2010-05-27.
    ①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
    ①竹立家.“后改革时代”要有新战略[J].人民论坛,2010(9)
    ②白永秀.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经济学家,2010(8):84
    ③王欢、于连锐.“后改革时代”商榷[J].理论研究,2010(6)
    ④周怀忠:“张卓元:后改革时代未到”,http//:www.thefirst.cn/1154/2008-10-10/276599,htm,2012年1月3日访问。
    ①参见陈永刚.政府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J].山东大学学报,2004(4);张卓元.深化政府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9);唐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政府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8(6)
    ②参见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l.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谢洪波,高宝华、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江洋.优化、效能、责任:政府改革三十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袁方成.我国政府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与前瞻[Jl.社会主义研究,2008(3);张素芳.深化政府改革:30年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经济学家.2009(1);工伟.十六大以来政府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③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3
    ④权衡.中国社会转型: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哈佛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4(3):6
    ①汪玉凯.思想解放与中国政府改革——关于30年来中国改革发展的思考[J]理论参考.2008(12)
    ①[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
    ①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8):49
    ①滕世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改革[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69
    ①李文钊、毛寿龙.中国政府改革: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0(8):52
    ②滕世华.全球治理与政府改革的双向互动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6):98-99
    ①[英]托·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①胡伟.政府过程[J].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6—1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②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L的报告”。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
    ①陈国权、黄振威.论权力结构的转型:从集权到制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1(3):102-103
    ②2008年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我国是坚决反对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的,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2004(6):14
    ②《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虽然已经于2011年1月19口被《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取代,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①如“陕西渭南两女子因进京上访被开大会‘示众’”,参见《新京报》2010年11月08日的报道,2012年1月23日访问;另有《媒体批“暴力截访”践踏公民权益,或引发恶性事件》,人民日报2011年09月26日的报道,2012年1月23日访问。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①Huntington S P. Will More country Become Democratic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9(2):204-211.
    ①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6-29.
    ②来源:民政部网站,2011年08月05日,2012年1月20日访问。
    ③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高达46.6%由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办公场所,31.9%有自己的专用办公室,8%租赁办公室,1.7%办公场所在领导或成员家中。在被调查的社团组织中,根据组织章程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干部的社团组织不到30%,而近三分之二的十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负责人提名并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人事任免权成为业务主管部门控制社团组织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而削弱了后者的自主性。参见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8-54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②麻宝斌.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59.
    ①休漠.人性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8
    ①彭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阻力结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1(2):40
    ②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序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③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①周联兵.论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机理及条件[J].岭南学刊,2011(1):8
    ②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14
    [1]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267
    [2][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3][英]波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
    [4]北岳.法律权利的定义[J].法学研究,1995(3)
    [5][美]贝思·J·辛格著,邵强进、林艳译.可操作的权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6]白永秀.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经济学家,2010(8):84
    [7][美].Y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
    [8]曹钢.关于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6):31
    [9]曹钢.产权理论历史发展、两种研究定位及对(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之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1):29-40
    [10]曹钢.产权的现代经济含义及其改革价值[J].红旗文稿,2004(6):10-13
    [11]曹正汉、史晋川.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8(3):92-121
    [12]陈振明.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启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
    [13]陈宇文.客家习俗与征地拆迁[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183-185
    [14][美]查尔斯·沃尔沃.市场或政府[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14-34
    [15][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6]陈永刚.政府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J].山东大学学报,(2004)4
    [17]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2004(6):14
    [18][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
    [19]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
    [20]段毅才.西方产权理论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8):76
    [2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7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2:55
    [23]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177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329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77
    [2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8-54
    [27]E·G·菲吕博腾,S·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J].经济文献杂志,1972,(10):32—37.
    [28]冯涛、袁为.“政府产权”范式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政府改革的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14
    [29]冯涛、苑书义.财产权利由物权关系到行为权利关系的演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9(2):19
    [30]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30
    [31]冯文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思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2(43):43-44
    [32][美]费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9
    [33][美]弗朗西斯·福山.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34][美]凡勃伦.有闲阶级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
    [35][美]范伯格著,王守昌、戴栩译.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91-92
    [36]菲吕博腾、佩乔维奇著.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4
    [37]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38]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63
    [39]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97
    [40]H.德姆塞茨.一个研究所有制的框架[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88—189.
    [41]黄少安.产权的含义和产权制度改革[J].财经论丛,1992(5):9
    [42]黄少安.产权理论与制度经济学[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16-17
    [43]黄新华、李凯.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1):4
    [44]洪兆平.中国地方政府竞争战略研究:行为理论的分析视角[D].南京:河海大学,2006
    [45]华章琳、蔡萍.关于意识形态经济学维度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2):44
    [46][美]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2
    [47]贺卫.寻租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206-221
    [48]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5:264
    [49]胡伟.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党内民主模式的选择[J].科学社会主义,2010(1):22
    [50]胡珊琴.巴泽尔国家理论的分析框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76
    [51]霍奇逊著.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
    [52]蒋新苗.浅析库恩“范式”的方法论功能[J].湖南社会料学,1992(2):47
    [53]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8:8
    [54]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5]金玉国.中国政治型交易费用的规模测算与成因分解——一个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12):47
    [56]金玉国、王琳.政治型交易成本测算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基于中国分省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17
    [57]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J].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91
    [58]江洋.优化、效能、责任:政府改革三十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32
    [59][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商务印书馆,1991:136-137
    [60][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33、212
    [61]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1
    [6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7
    [63]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7)
    [64][美]肯尼思·J·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74
    [65][英]洛克著,叶启芳,霍菊农译.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97:34
    [66]刘世锦.关于产权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4):50
    [67]卢周来.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还是社会经济学?——兼谈中国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J].管理世界,2009(3):160
    [68][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
    [69][英]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64
    [70]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1)134-145
    [71]刘诗白.追溯历史以求理论创新——评(产权经济学导论>[J].经济学家,1996(6):121
    [72]林金忠.“理性经济人”与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假设问题[J].学术月刊,2008(11):88
    [73]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4(6):31
    [74]李项峰.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75]刘伟、李风圣.产权范畴的理论分歧及其对我国改革的特殊意义[J].经济研究,1997(1)4-6
    [76]刘宝明、姜彦福、常修泽.论中西方产权研究的范式及产权残缺——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0
    [77]刘和旺.论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9(3):72
    [78]李怀.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政策导向[J].经济研究,1996(9):76
    [79]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6-407
    [80][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1
    [81]刘志国.政府权力与产权制度变迁——公有产权及其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5
    [82]李文钊、毛寿龙.中国政府改革: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0(8):52
    [83]林毅夫.论制度和制度变迁[J].发展与改革,1988(4)
    [84]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6-29.
    [85]李少惠.无序之序:行政文化建构的新思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4
    [86]麻宝斌.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59.
    [87][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
    [88][法]孟德斯鸠著,彭盛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90]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M].商务印书馆,1991:270—276
    [91]马骏.交易费用政治学: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2003(1):80
    [92]苗红娜.治理时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规制改革——兼论后规制政府的兴起[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93][美]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9
    [94][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95]彭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阻力结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1(2):40
    [96]漆多俊.论权力[J].法学研究,2001(1):24
    [97][日]青木昌彦.作为稳定博弈结果的国家元类型[A].比较[C],中信出版社2003:15-17
    [98][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1
    [99][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00]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1-3
    [101]清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N].社会科学报,2010-05-27.
    [102]权衡.中国社会转型: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哈佛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4(3):6
    [103]秦前红,李高雅.中国宪政建构的人性诉求——以中西人性思想比较为视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66
    [104][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96:11-35
    [105][冰岛]思拉恩·艾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11
    [106]任建明.什么是权力寻租[N].解放日报,2007,(5).
    [107]任剑涛.政府何为?——中国政府改革的定位、状态与类型[J].公共行政评论,2008(1):76
    [108]宋胜洲.理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J].经济评论,2005(5):56
    [109]孙民.“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实质[J].社会科学家,2008(10):26
    [11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0
    [111]唐绍欣.传统、习俗与非式制度安排[J].江苏社会科学,2003(5):49
    [112]唐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政府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8(6)
    [113][美]塞尔顿.共选择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戚渊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0):4
    [114]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4
    [115][英]托·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116]滕世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改革[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117]滕世华.全球治理与政府改革的双向互动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6):98-99
    [118]童之伟.法权与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07-313
    [119][美]托尼·赛奇.盲人摸象:中国地方政府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99
    [120]文力.产权概念的一个辨析——兼谈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产权概念的误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21
    [121]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5(1):4-24.
    [122]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7(2):4-18
    [123]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意义[A].菲吕博顿,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67-100
    [124]王冬梅.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0
    [125]王伟.十六大以来政府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26]王欢、于连锐.“后改革时代”商榷[J].理论研究,2010(6)
    [127]汪玉凯.思想解放与中国政府改革——关于30年来中国改革发展的思考[J].理论参考,2008(12)
    [128]王政、原国锋.三十年国企三大转变[N].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5日,
    [129]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3):92
    [130]谢洪波,高宝华.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8)
    [131]谢江平.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2):60
    [132]萧鸣政、宫经理.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2):77
    [133]肖卫平.产权是指两种所有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吗?—评国内外学者在产权概念认识上的理论误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Z1):53
    [134]徐智仕、石磊.巴泽尔的产权与国家理论述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
    [135]辛向阳.新政府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1-6
    [136]夏永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与新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9(3):28
    [137]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础: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6
    [138]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3):58
    [139][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6
    [140]余涌.道德权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
    [141]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经济料学出版社,1992:1101
    [142]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25
    [143]闫大卫.个体能力差异在产权起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20
    [144]叶皓.西方权力制约论的思想渊源和制度架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6):89-93
    [14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0.
    [146]杨万铭、李海明.交易成本范式:批评与发展[J].学术月刊,2004(12):51
    [147]杨小云.论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经验[J].政治学研究,2001(2)
    [148]袁方成.我国政府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与前瞻[J].社会主义研究,2008(3)
    [149]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界定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
    [150]游劝荣.法治成本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7-198.
    [151]严若森.后改革时代改革共识的构建[J].江淮论坛,2007(1):23
    [152]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8):49
    [153]朱启才.权力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界定与体系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1):2
    [154]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7~93
    [155]张其学.对几种典型权力观的评析——兼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18
    [156]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74-80
    [157]张恒山.义务先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82-90
    [158]赵芳琳.权力诸种概念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4-146
    [159]朱巧玲.产权制度变迁的多层次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7:1
    [160]朱巧玲.国家行为与产权: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改革与战略2008(1)
    [161]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J].中国法学,2001(1):63-64
    [162]张曙光.论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J].社会科学战线,1995(5):124
    [163]张曙光.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利[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164]张曙光.走向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市场、政府和道德[J].天津社会科学,1998(3):13
    [165]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探索[J].现代制度经济学(第二版·下卷),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96
    [166]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探索[J].经济研究,1993(4):74
    [167]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6):6
    [168]张雄.习俗与市场——从康芒斯等人对市场习俗的分析谈起[J].中国社会科学,1996(5):33-34
    [169]卓越.政府交易成本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9):38-43
    [170]张荣臣、谢英芬.分还是不分,这是个问题——30年党政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4):47
    [171]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
    [172]张文魁.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中国范式及其挑战[J].改革》,2008(10):6
    [173]张素芳.深化政府改革:30年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经济学家,2009(1)[174]张杰.政府:一个未被主流经济学范式合理兼容的因素[J].中国金融,2005(10):68
    [175]周星、林清胜.交叉学科研究的典范: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J].经济学家,2004(3):85
    [176]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1(7):25-26
    [177]周联兵.论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机理及条件[J].岭南学刊,2011(1):8
    [178]周学锋.当代政府变革的法理透视:权力向权利的回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7(11)
    [179]竹立家.“后改革时代”要有新战略[J].人民论坛,2010(9)
    [180]张卓元.深化政府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9)
    [181]朱昔群.政党政治市场与政党制度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5):87-88
    [182]张千帆.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J].法学,2011(1):73
    [1]North,Douglas(1990):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P37.
    [2]James, Buchanan,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2,p.19.
    [3]Huntington S P. Will More country Become Democratic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99(2):204-211.
    [4]Barzel, Yoram, Competitive Tying Arrangements:The Case of Medical Insurance Economic Inquiry,19:4 (1981:Oct.) p.598
    [5]Barzel, Yoram, The Effect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n the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 Inquiry,22:1(1984:Jan.) p.18
    [6]North, Douglas.,A Frame work for Analyzing the State in Economic History,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6:3 (1979:July) p.249
    [7]James, Buchanan, On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in Political Economy:An Exchange of Correspon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9:1 (1975:Mar.) p.15
    [8]North, Douglas (1990),A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Politics,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Vol.2,No.4:355-367.
    [9]Terry Moe,1984,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28:939-777.
    [10]Barry Weingast,1984,The Congressional Bureaucratic System:A Principal Agent Perspective,Public Choice,Vol.44:147-191.
    [11]Alchian, A.and H.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ln[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33(1):16-27。
    [12]Becker,Gary.1983, 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98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71-400.
    [13]Demsets,Harold.1969.Information and Efficiency:Another Viewpoint,12,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4]Hayek,Friedrich.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35:519-530.
    [15]Moe, Terry.1984.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739-777.
    [16]Niskanen,William.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Chicago:Aldine.
    [17]Masahiko Aoki, A Model of the Firm as a Stockholder-Employee Cooperative
    Ga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 PP.600-610.
    [18]Avner Greif, Historieal and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may), PP.80-84.
    [19]Williamson, O,2000,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Taking Stoek,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ec Literature, vol,38, PP.595-613.
    [20]Arrow,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9,1962,pp.155-173.
    [21]Andrew Gamble,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al, Studies,1995(3).
    [22]Torsten Person and Guido Tabellini. Political Economics:Explaning Economic policy[M]. Cambridge, MA:MITPress,2000.
    [23]Allen Drazen. Political Economy in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Princeton U Press, 2000.
    [24]]Gilles Sant-paul.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Recent Books by Allan Drazen and by Torsten Persson and Guido Tabellin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0. Vol.ⅹⅹⅹⅷ.
    [25]Thomas Ferguson and Joel Rtgers eds.,The Political Economy:Reading in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merican Public Policy[M]. NewYork:M.E.Sharpe,1984.
    [26]Andrew Gamble,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J].Political Studies,1995,(3).
    [27]S.Joan and J.Hart,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New York:St.Martin' s Press,1997.
    [28]North, D.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M].New York:W.W. Norton,1981.
    [29]North,D.Insi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 and economic hist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30]Acemoglu,Daron.Why not apolitical Coasetheorem Social conflict, commitment, andpolitic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Elsevier,2003,31(4):620-652,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