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命题。研究中华民族精神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近代中国遭遇到了“千年变局”,使得中华民族精神日趋萎顿,出现了严重危机。正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精神被空前的高扬。尤其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诞生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因此,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一历史进程。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评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征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演进历程等等,从而在理论上科学把握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
     第二章论述了文化力、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重点论证了文化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三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熔铸。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精神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新途径,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改造。
     第四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概括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及形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相结合,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
     第五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内涵及形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相结合,培育出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和劳模精神。
     第六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期创新精神。概括了新时期创新精神的内涵及形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相结合,培育出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精神。
     第七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经验与启示。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历史,归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经验、特点以及启示。
     结语部分论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an everlasting and often fresh thesis.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i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a suffers a millennium change in modern times, thus causing a fading of the spirit even at a risk of loss. The spread of Marxism generates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highly encouraged, from passive to active.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 becoming Chinese, Marxism combines Chinese practice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ogether with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ing a lot of fresh epoch spirits.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suppose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 influencing and cultivating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mainly covers the basis of the topical choice,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t last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ie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etc, so it points out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national spirit and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blossom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cultural power and epoch spirit,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ultural power, its influence to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och spirit and national spirit.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by Marxism 'influence. With knowing Marxism, Chinese has gradually changed their spiritual direction which establishes a new way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zing its spiritual reform.
     Chapter Four is about Chinese Marxism and new democratic spirit. It general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alyze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s Jinggang mountains spirit, long march spirit and Yan'an spirit.
     Chapter Five discusses Chinese Marxism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pirit. It general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spirit, analyze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s the spirit of hardworking and model workers.
     Chapter Six discusses Chinese Marxism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n present epoch. It generalizes he connot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spirit, analyze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s the spirit of reform,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hapter Seven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dvoca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It also arranges the history of Communist party advocating and cultivating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Eventually i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rocess.
     I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to advocate and cultivate national spirit i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finally points out what way to achieve it.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1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页。
    2 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载自方克立:《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426页。
    1 梅荣政:《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页。
    1 郭莲青:《民族精神》(1-4集),北平实报出版部1935年版。
    2 张厉生:《中国之民族精神》,青年书店1939年版。
    3 民意周刊社:《民族道德与民族精神》,独立出版社1939年版。
    4 梁自洁主编:《中国精神》,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5 娄礼生等主编:《改革中的民族精神》,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樊天顺主编:《中华精神》,青岛: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7 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组编:《中国精神》,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
    8 郑晓江:《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 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 窦志力:《中国精神》,郑州:文心出版社1996年版。
    11 李嗣水等:《中华民族精神论》,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12 王大昆等:《20世纪中国精神》,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 卫世文主编:《中华民族精神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 龚学增主编:《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5 丁少峰、刘居安:《民族先进精神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6 《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 王俊义、黄爱平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9 孙国栋:《中华民族精神与素质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 高楠:《民族精神与时代走向》,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 王俊义、黄爱平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 陈金龙:《民族精神与毛泽东》,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 邓鸿光:《个人·社会·历史: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3 浦卫东:《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高春光主编:《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2[英]怀特海著,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2 候鸿勋:《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3[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5页。
    4[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著,杨桢钦译:《伯林谈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5[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著,杨桢钦译:《伯林谈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6[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0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44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5 《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19页。
    6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页。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1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12期。
    2 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3 温克勤:《略谈民族精神及其培育》,《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
    4 李宗桂:《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
    5 丁少峰、刘居安:《民族先进精神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2 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1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1[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04页。
    2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5-56页。
    4 参见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1 《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页。
    3 侯才:《哲学与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10月14日。
    1 刘文英:《关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91年第11期。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4 《斯大林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6-437页。
    1 《张岱年全集》第6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
    2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3 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4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5 李锦全:《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东方文化》1994年夏卷。
    6 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 李嗣水等著:《中华民族精神论》,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53-354页。
    1 参见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第二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43页。
    2 张岱年先生认为《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并对这两句话的深厚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含义做了详细的解释。参见王俊义、黄爱平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3 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4 刘文英:《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91年第11期。
    1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1 李锦全:《李铡全自选二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 转引自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 许苏民:《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
    2 佚名:《民族精神论》,《江苏》1903年第7、8期。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45页。
    1[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3页。
    2 牟岱:《解读文化力及其创新途径》,《文化学刊》2007年第4期。
    3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思潮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舨,第11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 《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2 《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3[美]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140页。
    4[美]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159页。
    5[荷兰]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1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1 参见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http://cci.cuc.cdu.cn。
    2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95-196页。
    3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95页。
    4 王同起:《试论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学习论坛》2006年9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2[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第116-117页。
    3 艾斐:《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人民日报》2002年7月7日。
    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1 《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2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2页。
    1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5-56页。
    2 波琳:《试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3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1 刘潼福、朱光:《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今日哲学的使命》,《求索》1989年第2期。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舨,第663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1 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1页。
    1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6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3 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 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1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 《国语·郑语》。
    2 《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4页。
    3 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4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5 邵汉明:《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新长征》1999年第4期。
    6 张允熠:《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1 《正蒙·参两》。
    2 《孟子·尽心下》。
    3 《荀子·王制》。
    1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2 《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3 《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92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页。
    1 龙平平:《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青年报》1995年9月5日。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19页。
    4[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0-101页。
    1 卫世文:《中华民族精神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2 王希恩:《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4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119页。
    1 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2 冯秀军:《略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河北学刊》2005年第9期。
    3 《孟子·告子下》。
    4 《孟子·告子下》。
    1 《汉书·董仲舒传》,《前四史》(中),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版,第416页。
    2 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史料集刊》(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3 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史料集刊》(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1 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史料集刊》(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7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1 邹容:《革命军》,《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49页。
    2 《梁启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2《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834页。
    1 《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2-603页。
    1 《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4-64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1 引自《人民日报》2003年9月3日。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8页。
    1 李冬君等箸:《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解放军报》1996年10月23日。
    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64页。
    1 《汉书·董仲舒传》。
    1 《孟子·梁惠王》。
    2 《论语·里仁》。
    3 《论语·子罕》。
    4 《孟子·滕文公下》。
    5 《孟子·鱼我所欲也》。
    6 《报任安书》。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3-224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4页。
    1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6页。
    1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5 王应一:《西方学者谈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党史通讯》1986年第9期。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1 《荀子·天论》。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1 《尚书·太誓》。
    2 《孟子·尽心下》。
    3 《贞观政要·政体》。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2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7-52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9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4 江泽民:《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6日。
    5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2页。
    1 郝建生、杨增和、李永生著:《杨贵与红旗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2 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0页。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6页。
    3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1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7-458页。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3 《陈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4 《雷锋日记摘抄》,1960年12月8日,第275-276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1 雷锋1961年7月1日日记。
    2 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引自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6页。
    2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4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1 《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2 《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页。
    4 农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1 《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1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2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2006年版,第132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2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8页。
    1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页。
    3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4 《刘少奇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6页。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
    1 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人民日报》2002年6月26日。
    1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2 《论语·为政》。
    3 《论语·八俏》。
    4 《春秋繁露·楚庄王》。
    5 《春秋繁露·楚庄王》。
    1 《论语集注·为政》。
    2 《商君书·画镱》。
    3 《史记·商鞅列传》。
    4 《商君书·更法》。
    5 《韩非子·五蕾》。
    1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
    2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1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6日。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0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4 《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8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0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5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 江泽民:《增进互相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日。
    ##原图片无参考文献内容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4页。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2 《论语·尧曰》。
    3 《论语·公冶长》。
    1 《孟子·尽心下》。
    2 《荀子·王制》。
    3 《新书·大政上》。
    4 《正蒙·乾称篇》。
    5 《宋史·朱熹传》。
    6 《明夷待访录·原臣》。
    7 《老子·道德经》。
    8 《庄子·知北游》。
    9 《庄子·天下》。
    1 《论语·予路》。
    2 《孟子·公孙丑下》。
    3 《老子·第二十五章》。
    4 《庄子·齐物论》。
    5 《孟子·尽心上》。
    6 《春秋繁露》。
    7 《论语·颜渊》。
    8 《论语·季氏》。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236页。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五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27页。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1页。
    1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页。
    1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9页。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617页。
    5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页。
    1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页。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5-1496页。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6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330页。
    1 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2 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6,350页。
    1 《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6页。
    2[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4 林毓生:《“问题与主义”论辩的历史意义》,《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8期。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1页。
    2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3 《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414页。
    4 《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3 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原图片无参考文献内容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1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
    1 冯天瑜:《中国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2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279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8页。
    1 谭献民:《四有新人论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的科学总结》,《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2期。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1 谭献民:《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2 《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1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1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2 《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86页。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486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1 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
    1[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许建华译:《全球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1 《鲁迅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1.《毛泽东文集》(1-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14.《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6.《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刘少奇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陈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8.《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30.《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
    3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2.《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民族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3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3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200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朱熹注:《四书五经》,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
    39.阮元注:《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0.《荀子》。
    41.《孟子》。
    42.《老子》。
    43.《庄子》。
    44.《汉书·董仲舒传》。
    45.《梁启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3、4、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47.《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2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1963年版。
    48.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4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7.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版。
    59.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1.冯天瑜:《中国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2.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3.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7.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9.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1.王克千、吴宗英著:《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奚洁人等著:《“三个代表”主体的精神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安肩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5.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张允熠:《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77.郭谌:《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8.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9.方克立:《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0.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81.杨岚、张维真著:《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2.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史料集刊》(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3.陕西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84.谭献民:《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5.龚育之等:《毛泽东读书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86.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7.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8.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思潮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9.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0.《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1.王俊义、黄爱平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93.伍雄武:《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4.孔庆榕、李权时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5.龚学增主编:《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96.丁少峰、刘居安:《民族先进精神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97.郭莲青:《民族精神》(1-4集),北平实报出版部1935年版。
    98.张厉生:《中国之民族精神》,青年书店1939年版。
    99.民意周刊社:《民族道德与民族精神》,独立出版社1939年版。
    100.梁自洁主编:《中国精神》,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101.娄礼生等主编:《改革中的民族精神》,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2.樊天顺主编:《中华精神》,青岛: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103.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组编:《中国精神》,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
    104.郑晓江:《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5.郑师渠、史革新主编《近代民族精神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伍雄武主编《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7.窦志力:《中国精神》,郑州:文心出版社1996年版。
    108.李嗣水等:《中华民族精神论》,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109.王大昆等:《20世纪中国精神》,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卫世文主编:《中华民族精神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龚学增主编:《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12.丁少峰、刘居安:《民族先进精神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13.《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4.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编著:《伟大的民族精神》,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年版。
    115.吴潜涛、宋志明《中华民族精神论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6.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7.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18.孙国栋:《中华民族精神与素质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9.高楠:《民族精神与时代走向》,辽宁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0.王俊义、黄爱平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1.陈金龙:《民族精神与毛泽东》,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22.黄宏主编:《长征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3.黄宏主编:《井冈山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黄宏主编:《延安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5.刘孚威主编:《论井冈山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6.邓鸿光:《个人·社会·历史: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7.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128.浦卫东:《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9.李宗桂主编《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0.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1.高春光主编:《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2.杨永利、李建德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133.《弘扬“五种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134.[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5.[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
    13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7.[法]孔多塞著,何兆武译:《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8.德]萨维尼著,许章润译:《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39.[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40.[英]阿诺德·汤因比著,曹未凤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1.[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42.[英]怀特海著,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143.[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4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45.[美]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6.[美]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7.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49.[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著,杨桢钦译:《伯林谈话录》,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50.[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51.[荷兰]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2.[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出版1989年版。
    153.[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54.[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 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5.[苏]尼·瓦·贡恰连科箸:《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年版。
    15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黄藿译:《当代的精神处境》,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157.[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许建华译:《全球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8.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59.[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160.[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6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62.梅荣政:《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63.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164.蒙培元:《怎样理解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92年第3期。
    165.温克勤:《略谈民族精神及其培育》,《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
    166.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167.侯才:《哲学与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10月14日
    168.刘文英:《关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91年第11期。
    169.李锦全:《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东方文化》1994年夏卷。
    170.牟岱:《解读文化力及其创新途径》,《文化学刊》2007年第4期。
    171.吴潜涛:《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求是》2003年第19期。
    172.吴潜涛:《民族精神:民族的守护神》,《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73.吴潜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人民日报》2003年4月29日。
    174.吴潜涛:《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175.刘建军:《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76.卢少华:《民族精神的科学界定及其意义》,《学术研究》1991年第5期。
    177.许苏民:《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
    178.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三个代表”与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7月15日。
    179.冯秀军:《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试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180.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181.刘潼福、朱光:《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今日哲学的使命》,《求索》1989年第2期。
    182.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3期。
    183.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184.牟岱:《解读文化牟力及其创新途径》,《文化学刊》2007年第4期。
    185.王同起:《试论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学习论坛》2006年9期。
    186.郑海呐、王同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多维度阐释》,《求索》,2008年第1期。
    187.郑海呐:《多元过程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88.郑海呐:《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6年12期。
    1.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 and order(I),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2.Sumner,William Graham:Folkways:a Study of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Manners,Customs,Mores,and Morals,The Athenaum Press,Ginny and Company,1906.
    3.Herbert Figurate,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Harper & Row,Publishers,1972.
    4.Charles A.Moore:The Chinese mind: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Honolulu,East-West Center press,196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