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英模”是英雄模范的简称,英模文化指一种树立、宣传、学习英模人物的社会文化现象,英模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与英模人物相关的实物、英模人物的宣传表彰制度、英模精神、英模人物的效仿行为、英模人物的社会评价、英模文化的效用等内容。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英模人物,他们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排头兵,特别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大业而前仆后继。1978年中国进入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改革开放时代,30多年的时间里难以计数的英模人物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学界对近三十年来的英模人物、英模文化却没有做一系统整体的考察。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研究具有学术创新意义。
     英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产生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近三十年来我国英模文化既是中国社会德治传统及中国共产党的英模传统的延续,又是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初级阶段的复杂矛盾、制度转轨过程中制度缺失、改革创新的需要等因素的必然要求。近三十年来党和政府树立了大量的英模人物,这些英模人物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干部等类别。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的特点有所变化,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具有政治立场正确者、业务先进者、道德高尚者等角色形象。
     英模精神是英模人物所具有先进思想的高度概括,它是英模文化的核心部分。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神。英模人物来自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英模人物的确立、宣传、安置有一定的制度支撑,只有通过一定制度与程序保障,英模人物才能不断涌现,英模文化才能不断弘扬。英模人物经由领导人接见、题词、授予荣誉称号确定形象后便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以便在社会上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风气。英模人物自身除了获得一定的荣誉外,还可能获得政治晋升与一定的经济保障。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的塑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弘扬的的理念与宣传英模人物的平台、内容、方法都有所发展。
     表彰英模人物,弘扬英模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发挥着导向、凝聚、教育示范的作用。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在英模保障方面、英模宣传方面、英模认同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存在一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英模塑造本身特别是英模保障制度不健全、英模宣传方式没能与时俱进、一些社会问题的冲击等原因,也有时代变迁导致大众思想变化、利益多元的原因。为了英模文化以后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现英模权益保障的制度化,确立适当的英模选拔标准,改善英模事迹的宣传方式,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引导,英模文化建设与解决社会问题同步进行。解决了这几方面问题,英模文化将会更加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
Hero-model is short for heroes and models. The culture of Hero-model is a socialphenomenon to broadcast and learn from Hero-model. Hero-model culture is rich in content,including the matters about heroes and models, the system of broadcasting and commending theheroes and models, behaviors of modeling heroes and hero spirit, social evaluation on heroesand models, the functions of Hero-model culture. In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ss history, numerous heroes and models have come forward and have become thebellwether who lead the social promotion, especially from China entered into the modern times,many outstanding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have spends themselves in progression in orderto realize the great renewal. China has stepped in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imes since1978 which possesses historic turning significance. Countless heroes and models have madegreat contribution to successful advance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use. While theeducational circles have not given a systematic and integral review, therefore it has academicinnovation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Hero-model culture.
     The generation of the Hero-model culture is not without foundation, but has some historicand realistic reasons. Our culture of hero-model in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is not only thecontinu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mor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about Hero-modelof CCP,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mplicated contradictions in the time of reformand opening-up, the loss of systems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transition, the needs of the reformand inno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re are many heroes and models that established in therecent thirty years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hinese government. These heroes andmodels are mainly divided with diverse types in the workers, the peasants, soldiers, intellectuals,cadres and so on and so forth. Compared with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re aresome changes on the heroes and models in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The images of the heroesand models are people who have the correct political position, good works and the morals.
     The Hero-model sprits is a high summarization of the advanced thinking which possessed bythe heroes and models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of the Hero-model culture which is expressed inspirit of patriotism, firm communist beliefs, the spirit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thespirit of pioneering and innovating, the spirit of loving their work and be loyal to his duty. Heroes and models come from the extensive social activiti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publicityof heroes and models need some system support. Only guaranteed by some systems andsupport, heroes and models can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the Hero-model culture can be carriedforward incessantly. The heroes and models could be known and followed by people in manyways such as the interview, dedication and invest honorable titles by leaders. Besides couldget some certain honors, the heroes and models could also get political promotion and economytreatment. In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on the base of inherit the tradition, the carried forwardideas and the publicized terrace, content and method which in the shaping procession of theheroes and models has developed a lot.
     There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warding the heroes and models and enhance the hero-modelcul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heroes plays great part in guiding, agglomerating and educatingthe mass in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But there also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guarantee ofHero-model, the publicity of Hero-model,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Hero-model. The reasons ofthese problems are complicated, not only the Hero-model shaping itself, especially the missingof the guarantee system, the fogyism of the propagandistic style and the social impact, but alsothe thinking change of the mass which cause by the times progress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interest. We can take the following way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Hero-model: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uarantee of Hero-model, the establishment ofselection standard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ity of Hero-model, the reinforcement inguiding and educating on the mass,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ro-modelculture and the 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s. If these suggestions are considered and taken, theHero-model culture will develop healthily and play its deserved role.
引文
①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英雄》。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84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1页。
    ②[汉]刘向著,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0页。
    ③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1页。
    ①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1页。
    ②魏勇:《新中国前十七年间英模文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页。
    ③王亦军:《中国装甲文化通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744页。
    ①赵钢,赵云龙主编:《进取人生》,河南人民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①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①参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①参见王向阳主编:《时代精神永放光芒》,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169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7-1048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6页。
    ①国荣洲、张义生主编:《中华英模风采录》,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1-832页。
    ②国荣洲、张义生主编:《中华英模风采录》,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④程杰主编:《时代强音: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名言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①《党建》杂志社编:《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与今天》,学习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①王立胜、涂可国等著:《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世界的理性追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18页。
    ③《党建》杂志社编:《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与今天》,学习出版社1997年版,第399-400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9页。
    ①参见王向阳主编:《时代精神永放光芒》,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2页。
    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①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工作的决定》,光明日报,2008年3月28日。
    ①参引自《劳动模范工作暂行条例》,工发总字[1980]44号。
    ②游正林:《我国职工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初探》,社会学研究,1997年6期。
    ③中国法制出版社编,《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9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2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①参引自庄江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参引自庄江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参见萧功秦:《困礁之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社会科学论坛,2010/8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页。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页。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5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9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91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4]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
    [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7]邓小平文选(1—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
    [8]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下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988年.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3年.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997年,1999年.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001年,2003年.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006年,2008年.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
    2、《炎黄春秋》、《百年潮》、《纵横》、《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党史文汇》、《党史博览》等。
    [1]本书编写组编.共和国英模谱:历史不会忘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10月.
    [2]双百评选活动组委会.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9.
    [3]房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2月.
    [4]刘春建主编.中华英杰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5]《党建》杂志社编.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7月.
    [6]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筹委会办公室编.当代英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选编[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12月.
    [7]朱良才主编.党建带团建的实践与探索:解读周口青年英模群体现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部.共产党员赞歌——十四大以来在全国宣传的先进典型事迹汇编[G].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年1月.
    [9]苗晓平、赵万须编著.国之根:新中国英模叙事[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0]张积慧.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新时代的英模[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12]本书编写组.新中国英模日记精选[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2月.
    [13]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信仰的丰碑:百年英模荟萃[G].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年7月.
    [14]南翔、郑云云、严丽霞.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国[M].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6年12月.
    [15]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百名英模录[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年11月.
    [1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模范事迹汇编[G].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11月.
    [17]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少年英模[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1998年11月.
    [18]郑子奇、秘家起.雷锋式英模[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1月.
    [19]周平.钢铁战士[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3月.
    [20]商业部基层政治工作办公室.商业英模谱[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10月.
    [21]本书编写组.时代先锋:新世纪100位共产党员先进典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3月.
    [22]总政治部宣传部.英雄赞歌——全军抗洪抢险英模事迹报告集[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
    [23]本书编写组.永恒丰碑:建党以来100位共产党员先进代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4月.
    [24]刘德明、裘兴棠.当代军魂——建国以来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事迹选粹[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25]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唐古拉山上的风云赤子——陈金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
    [26]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李润五[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4月.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9月.
    [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3]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周祖达译.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李方详.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0月.
    [5]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1月.
    [6]陆杨、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7]顾亚奇、常仕本、章晓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
    [8]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9]王立胜、涂可国.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世界的理性追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10]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9月.
    [11]康健.1990——2004中国大变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1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13]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14]王亦军.《中国装甲文化通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
    [16]陶克、王跃生.中国雷锋现象—共和国精神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1]魏勇.新中国前十七年间英模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指导教师:田海林.
    [2]王弘.“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指导教师:田海林.
    [3]苗春凤.典型中国——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活动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指导教师:陈新汉.
    [4]任俊英.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从福柯的视点出发[D].复旦大学,2006年,指导教师:刘海贵.
    [5]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指导教师:项久雨.
    [6]赵燕.改革开放前后典型报道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指导教师:王醒.
    [7]魏爽.模范形象建构的社会学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指导教师:张海东.
    [8]冯华.新世纪典型人物形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指导教师:杨立川.
    [9]张静.关于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指导教师:聂茂.
    [10]路文忠.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及其时代培育[D].东北师大,2005年,指导教师:阎治才.
    [11]郭晓霞.《燕赵都市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以“感动河北”典型人物报道为例[D].河北大学,2006年,指导教师:白贵.
    [12]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指导教师:宋进.
    [1]马启明、江首建.“民兵英模人物群体”带来的启示[J].中国民兵,2008年第1期.
    [2]宋维才.“英模电影”路在何方?[J].电影艺术,第318期.
    [3]林信华.“英雄不再”的社会学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成云雷.榜样力量与人格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5]李欣励.从《感动中国》看英模人物报道创新[J].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6]田卉群.分裂的主体与停转的宇宙——试析英模传记片人物塑造模式存在的问题[J].电影艺术,第329期.
    [7]阎书英、权声哲.建立英模人物档案的做法、收效和体会[J].黑龙江档案,1998年第3期.
    [8]孙向忠.毛泽东谈雷锋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1期.
    [9]毕佳.试论当代英模美德教育[J].吉林教育科学,1994年第6期.
    [10]汤劲.试论建国以来英模人物通讯写作模式的发展演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11]孙麦才、杨健.谈谈纪念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J].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4期.
    [12]李万发.新时期英模人物的价值导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3]赵爱今.学英模的几种思想障碍[J].学习论坛,1997年第8期.
    [14]公方彬.英模生态:折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
    [15]万昆、盛洁.用真实和新闻的力量感染人——《人民英模》创作启示[J].电视研究,2010年第4期.
    [16]刘云山.在宣传英模中学习英模[J].领导科学,2004年第13期.
    [17]周训国.在学习英模中领悟人生[J].共产党员,2006年第4期.
    [18]李宪林.正阳县“英模群体”现象透视[J].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期.
    [19]王雯娜.榜样教育新视角:多元化榜样教育模式及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8期.
    [20]李光彩.从英雄模范中找回信仰[J].党史文苑,2010年第19期.
    [21]姚惠敏.弘扬“草根”模范价值探讨[J].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Z1期.
    [22]保剑.模范人物社会效应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3]韩新路、张茹芬.试析榜样教育的基本规律[J].理论导刊,2008年第9期.
    [24]王彩霞.“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写入宪法的历史溯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5]厉德馨.从延安劳模吴满有说起[J].观察与思考,2000年第7期.
    [26]赖静萍.当代中国英模塑造现象探源[J].东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27]朱清河.典型报道“式微”缘由的省察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6期.
    [28]郭平.典型报道需要契合时代的精神特质——从政治学视角看典型报道式微的原因[J].今传媒,2009年第10期.
    [29]沙丹.国家制造:英模题材作品的新趋势[J].电影艺术,第339期.
    [30]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历史发展[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2010年第3期.
    [31]江西:不让英模流血流汗又流泪[J].领导决策信息,2010年第38期.
    [32]陈舜卿.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英模运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33]孙立平.劳模评选的尴尬[J].中国改革,2005年第6期.
    [34]陈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价值趋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5]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36]何祖健.论新时期英模电影的演进[J].电影艺术,2006年第2期.
    [37]刘艳萍、杨延虎.陕甘宁边区的英模运动及其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8]王明生、董颖鑫.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政治分析[J].2010年第5期.
    [39]杨忠虎、张用建.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述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0]周宪.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J].文艺研究,2007年第6期.
    [41]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42]王彩霞.延安时期“英雄”角色的置换——陕甘宁边区的文艺与劳模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3]齐燕庆.中国劳模现象的历史沿革[J].理论前沿,1996年第9期.
    [44]龚鹏飞.从近年来典型人物的宣传看舆论导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6期.
    [45]王雪梅、但继恩.大学生英雄模范典型育人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46]冯仕政.典型: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究[J].学海,2003年第3期.
    [47]刘建明.典型报道的思维架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8]汤劲.紧贴时代还原生活[J].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7期.
    [49]曾长秋.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榜样教育[J].探索,1999年第5期.
    [50]潘天强.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阴影[J].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51]刘建.浅析新时期典型报道应具备的特点——从典型报道的发展历程说起[J].新闻传播,2009年第7期.
    [52]唐华.先进人物的宣传效应弱化的社会原因[J].新闻知识,1999年第7期.
    [53]柳礼泉、张红明.英雄模范的精神及价值示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8期.
    [54]崔萍、佟庆恩、吴月冬.英雄模范精神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J].新长征,2007年第10期.
    [55]戴清.英雄模式的新变——近年军旅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的审美文化研究[J].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56]齐雯.中共三代领导核心谈雷锋精神[J].党史纵横,2003年第3期.
    [57]张明师.新制度下的新模范:1950年英模群体的特征及时代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8]朱刘霞.新世纪河南英模现象的理性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9]张洁.略论英模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以辽宁英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4期.
    [60]肖仲辉.关于我国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之异同的理性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1]岳谦厚、刘威.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J].安徽史学,2011年第1期.
    [62]陈力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报道演变的环境与理念[J].当代传媒,2009年第5期.
    [63]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64]王辰瑶.意义的困惑——从典型报道看最近30年新闻理论的艰难探索[J].新闻学研究,2009年第9期.
    [65]尹韵公.从“高、大、全”到片面完美——兼论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内涵[J].电视研究,2007年第11期.
    [66]黄如军.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J].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7]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8]景跃军、张景荣.社会分层研究与中国社会分层现状[J].人口学刊,1999年第5期.
    [69]吕新符.网络时代——社会信息结构与信息传播结构分析[J].前沿,2003年第1期.
    [70]冒天启.五十年巨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71]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72]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J].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73]张洪高.价值多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变革[J].2006年第12期.
    [74]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75]姚俭建.信息网络时代与人的认识模式演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76]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共产党员构成英模队伍的主体[J].党建,1990年第7期.
    [77]赖静萍.对英模塑造的运作机制与效果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