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开始了对威海卫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在威海卫城市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研究英租时期威海卫的历史,不仅可以挖掘威海卫的历史文化、提升威海卫文化品位,而且对丰富山东地方史以及租界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文化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她眼光向下,关注下层民众生活与观念互动关系。以社会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英租时期威海卫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是一次对社会文化史理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全文主体结构共分七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英国对威海卫的统治及其社会文化政策。英国通过军事占领、行政管理和经济控制开启了对威海卫的殖民统治。由于威海卫战略地位的下降,殖民政府制定了“最低成本管理威海卫”的治理方针,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政府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和庄士敦大力推行“保留中国传统风俗和习惯”的社会文化政策。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威海卫乡村结构与社会控制的变动。为了树立英国对威海卫的统治权威,殖民政府对以宗族、村董制为主干,保甲为补充的传统乡村组织做了较大改革,建立了新的乡村管理体制——总董制。社会控制的变动主要体现在殖民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的控制、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舆论宣传的监督等。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威海卫民众价值观的因循与变异。英国占领威海卫后,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威海卫民众“贱利”的价值观逐渐让位于“趋利”的价值取向。商品大潮的冲击不仅没有使威海卫民众“重义”的价值观受到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社会伦理上,威海卫传统社会本已孕育的民主平等观念在新的环境下也得以发芽、成长。威海卫民众价值观的变化还体现在喜诉之风盛行。
     第四章主要介绍威海卫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英租时期,威海卫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西式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因素。殖民政府注重改善路况、引入新式交通工具、严格交通管制,这些措施给威海卫民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出行环境。殖民政府在公共事业上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给威海卫民众生活带来了新气象。
     第五章分别从婚姻风俗、祭祀风俗、节日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陋习情况来介绍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风俗的变化。由于外国人与当地中国人的交际圈相对隔绝,中国的传统社会风俗习惯也得以保留和延续,西式风俗对威海卫民众影响甚微。对威海卫当地人而言,西方风俗徒增新奇而已。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威海卫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随着殖民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威海卫民众对待英国人统治的态度也发生了由对抗到接受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以及其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刺激,威海卫民众出现了纯简质朴与趋新猎奇的矛盾心态。
     结论部分主要对前六章作简要的归纳和概括,并分析和总结英租时期威海卫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当代威海社会文化的影响。
In 1898, the United Kingdom occupied the Weihaiwei ,and started on Weihaiwei32 years of colonial rule.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as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Weihaiwei urban development. The Weihaiwei history during the English rentalperiod, not only can dig the Weihaiwei’s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enhance thetaste of Weihaiwei culture,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rich Shandong local history, as well as concession history. Social and culturalhistorical research is a new perspective, and her eyes down, concerned about thelower class life and the concept of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Socio-cultural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 in Britain rental period Weihaiwei,is also a useful theor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to explore and try.
     The full text of the main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hanges in the of Weihaiwei village structureand social control.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the UnitedKingdom of Wei Hai Wei,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on the clan, the village of Dongsystem as the backbone baojia to supplemen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rganization of alarger re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rural management system - total Dongsystem. Changes in social control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o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social order,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o Weihaiwei values of the people follow withvariation. After the British occupation of Wei Hai Wei, the merchandise trade andmaterial interests of the temptation, Weihaiwei people "cheap." The values havegradually let the "benefits or reduce the value of orientation. Commodity tide impactnot only undermined to Weihaiwei people "weight" to the values, but further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democratic concept of equality in social ethics, theWeihaiwei traditional society already conceived in the new environment, able togerminate and grow. The Weihaiwei people change in values is also reflected inlitigation prevailed.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the Weihaiwei social lifestyle changes. Britain rentalperiod, the the Weihaiwei city construction was speeded up, it is noteworthy thatWestern-style building into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focus onimproving road condi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ransport, strict traffic control,these measures to the the Weihaiwei people to provide convenient, fast and securetravel environment.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graduall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publicutilities, Weihaiwei people's lives has created a new climate.
     Chapter from the marriage customs, ritual customs, festivals, customs and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bad habits is introduced chang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British renting the Weihaiwei. Circle and relative isolation of foreigners and localChinese people, China's traditional social customs also able to retaine and continue,Western customs Weihaiwei people have little impact.
     The six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 Weihaiwei civil society mentality changes. With the colonial rule, order, sta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ttitudeof the Weihaiwei people towards the British rule has also undergone a change fromconfrontation to accept. New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it can bring huge profits tostimulate, Weihaiwei people the pure simple rustic and increasingly the newadventures of ambivalence.
     The conclusion i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first six chapters and summarizes,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contemporary of Weihai social cultureduring the British Leasing the Weihaiwei.
引文
①李长莉语,参见《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光明日报》2010年8月17日,第12版
    ①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页②郭文大:《威海卫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7页。
    ③郭文大:《威海卫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7页。
    ①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页。
    ②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页。
    ③[英]杨国伦:《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④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⑤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79~80页。
    ①朱世全:《收回威海卫经过》,载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57页。
    ②《招募中国军团士兵》,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79。
    ③郭志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卫(1898—1930)》,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9页。
    ④《年度报告(1915)》,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28。
    ⑤《1929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
    ⑥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2页。
    ①蒋桐生、王君守:《威海卫指南》,上海朱锦堂印刷所1933年,第5页。
    ②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9页。
    ③《1927年度财政、经贸、司法、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殖民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
    ①郭志强:《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威海政治体制》,《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12月。
    ②《1903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4。
    ③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25页。
    ④[英]史奥娜奥尔利著,马向红译:《回望庄士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70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0.
    ②高岱:《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评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③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3页。
    ①[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64页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65页③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2页。
    ④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2页。
    ⑤《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⑥《1926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5。
    ①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18页②《1926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5。
    ③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64页。
    ④应为1931年。
    ⑤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2页。
    ⑥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⑦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62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19页。
    ②《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③《1913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26。
    ①威海市档案局:《资政参考》2010年11月,第6页。
    ②李伟:《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69页。
    ④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68~69页。
    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6 ~87页。
    ⑥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69页。
    ⑦参见《威海卫各校经费概况表》。
    ⑧[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9页
    ①根据《校名编制教职员及学生人数等一览表》、《各校经费概况表》和《私塾概况表》编制,参见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71~74页。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7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英]庄士敦:《中国宗教之将来》,载《评孔纪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③王一强:《“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第58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8.
    ③《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7
    ①张志超:《略论英租威海卫时期威海乡村的社会控制》,《山东大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 ~75页。
    ③[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34页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55.
    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36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60.
    ②章再彬:《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的制度演进》,《华侨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 pp.158~159.
    ④《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①《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②《选举村董简明章程及颁发村董执照》,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12。
    ③[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55页④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1页。
    ①张志超:《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兰州学刊》2008年第12期。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54页
    ③邵宗日:《英国租界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④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2页。帕梅拉艾特威尔则认为:总董还可以不定期得到礼物,例如食品;村董从村民的税收或受理冲突事件中获得一小部分佣金。参
    见[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52页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56.
    ⑥《温泉寨总董梁玉堂辞呈》,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13。
    ⑦邵宗日:《英国租界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70页。
    ①《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7
    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③徐祖善:《威海卫筹收接管行政工作报告书》(上),烟台仁德印书馆民国二十年代印本,第44页
    ④《1903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
    ⑤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33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②《大英威海巡捕规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04
    ③《大英威海巡捕规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04
    ④《大英威海巡捕规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04
    ①《威海卫警察规章制度》,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06。
    ②《大英威海巡捕规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04。
    ③《威海卫骚乱、巡捕行动得力的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88。
    ④参见《修改有关武器、赌博、鸦片方面的条款》,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29
    ①邵宗日:《英国租界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72页。
    ②邵宗日:《英国租界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34页。
    ③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④张建国、张军勇:《英租威海卫史料汇编1威海卫法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⑤英租威海卫期间的详细刑法,参见邵宗日:《英国租界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
    ①《年度报告(1902》,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②《1903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4。
    ③《年度报告(1904)》,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3。
    ④《1905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421。
    ⑤实际上在此期间,英威临时行政公署在边界尚未划定时,曾擅自在威海卫境内发布告示,禁止界内百姓向中国官府完税纳粮,并禁止中国官府在境内的一切行政、司法活动。但是这一举动遭到了地方官绅和百姓的强烈抵制。
    ①宋协生、刘德煜撰写的《英国租占威海卫始末》、朱世全所著的《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之地方情形》以及王昌民的《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司法机构及其制度》三篇文章均持这一观点,参见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化史委员会编:《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1998年版,第12页、第89页、第101页。不过有学者认为:“正副华务司署在行使审判权时当属高等法院它们是威海卫高等法院的两个分管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分支机构,参见王娆:《英租威海卫司法体制初探》,《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56页
    ③[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57~61页。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 9.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威海卫巡捕规章制度》,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66。
    ③《威海卫巡捕规章制度》,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66。
    ④参见《大英威海巡捕规章》第32条、33条、34条、36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04⑤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①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②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42页
    ①《对村董的训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09。
    ②《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①[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56页
    ①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②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6页。
    ④[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22页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19页
    ①《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②《年度报告(1929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40
    ①[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1页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32页
    ③[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10页
    ④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0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8.
    ②同上。
    ③《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④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1页。
    ⑤《骆克哈特的训词1910年4月8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⑥《骆克哈特的训词1910年4月8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⑦《骆克哈特的训词(1914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4。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85页
    ③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69页。
    ④《1921年训辞》,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6。
    ⑤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7.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97.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9.
    ④《威海午报》,民国十七年三月十四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4。
    ⑤同上。
    ⑥《威海午报》,民国十七年三月十七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4。
    ⑦[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11页⑧威海卫商人李翼之等人在上殖民政府的呈文中说:“大英国家莅威以来,创制每村举一村董或数村或十余村举一总董举得其人大都高尚其志、虚应故事,并不知兴利除弊,举其人武断乡曲、鱼肉愚懦。鄙见似当革除此制,另造自治区制。
    ①《小区官员的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42。
    ②《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③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④《骆克哈特的训词1909年6月16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
    ①《骆克哈特的训词1909年6月16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
    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①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②威海市档案馆:《威海旧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28.
    ④威海市档案馆:《威海旧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⑤鞠红旗:《威海英租时期的建筑》,《城建档案》2008年第9期。
    ①秦耕:《威海卫建筑特色形成探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44~45页
    ①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23页。
    ②《1921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3。
    ③《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④《1903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2。
    ⑤《1909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5。
    ⑥《威海午报》,民国十七年三月十八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4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②《1923年路的情况》,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96。
    ③《1921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3
    ③《1932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6
    ①《1927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40。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76页
    ③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④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⑤《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①《殖民地军事、经济、卫生、贸易等方面报告(1925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9
    ②《1926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5。
    ③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79~80页。
    ④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79页。
    ⑤原来人力车也需要登记交税。1927年,庄士敦见推人力车者气喘汗出,息于路旁,极为怜惜,遂大发慈心,将人力车税免收。参见《威海午报》,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2
    ①《威海午报》,民国十七年三月十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卷314
    ②当时威海卫有灯塔两座。一座在赵北嘴,另一座在金线顶。
    ③《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④《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⑤《1926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5。
    ⑥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1905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421。
    ②帕梅拉艾特威尔著,威海市档案馆译《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90页。
    ③《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14。
    ④《1913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26。
    ⑤梁月昌:《英舰驶进刘公岛—英租威海卫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176~177.
    ②《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21。
    ③《1903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4。
    ④[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26页
    ①[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26页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③朱世全:《英国租界威海卫时期之地方情形》,载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96页。
    ④《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⑤《1904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3。
    ⑥蒋桐生、王君守:《威海卫指南》,上海朱锦堂印刷所1933年。
    ①详见《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17。
    ②朱世全:《英国租界威海卫时期之地方情形》,载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96页。
    ③《1926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6。
    ④朱世全:《英国租界威海卫时期之地方情形》,载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96页。
    ⑤《1904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3。
    ⑥《1909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5。
    ⑦帕梅拉艾特威尔著,威海市档案馆译:《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90页。
    ⑧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1926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6。
    ②同上。
    ③《1919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9。
    ④《1912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
    ⑤《1903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2。
    ⑥《1905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421⑦《1922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2。
    ①《1923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3。
    ②《1909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5。
    ③《1921年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0。
    ④《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14。
    ⑤《1921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1。
    ⑥《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14。
    ⑦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48~149页。
    ⑧《1916年年度部门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2
    ①《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15。
    ②《1922年政府公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2。
    ③《政府法令》,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615。
    ④梁月昌:《英舰驶进刘公岛—英租威海卫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⑤威海档案局:《资政参考》2011年4月,第17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②威海市档案馆:《威海旧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112页
    ①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77页。
    ②《1929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
    ③《1904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4。
    ④1904年,威海卫邮政总收入仅为23337.63元;1922年已达40585.89元。
    ⑤《威海收回周年纪念·敬告地方父老书》一书认为,民国十十三年即公元1924年,殖民政府所辖的两个电报局撤销但笔者查阅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发现,《1927年工作报告》和《1929年工作报告》均显示:1923年电报局即停止电报业务。
    ⑥1923年,刘公岛至烟台的水线停止使用,商埠至刘公岛的水线则由殖民政府无条件给与中国电报局。参见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76~77页。
    ①徐祖善:《威海收回周年纪念·敬告地方父老书》,1931年,第22~23页。
    ②徐祖善:《威海收回周年纪念·敬告地方父老书》,1931年,第23页。
    ③同上。
    ④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77页。
    ⑤《1923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4。
    ⑥《1929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
    ⑦《1927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40。
    ⑧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86~87页⑨当时威海卫警区总数为29个。
    ①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94页
    ②《1921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3。
    ③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0页。
    ①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0.
    ③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0页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3.
    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6.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6.
    ②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0页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7.
    ④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⑤蒋桐生、王君守:《威海卫指南》,上海朱锦堂印刷所,第4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11.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12.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12.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13.
    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213~214.
    ⑥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4.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05.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69.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208~209.
    ②《威海卫婚姻条例及规定》,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473
    ①《威海卫婚姻条例及规定》,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473②同上。
    ③《1923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4。
    ④《1904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4。
    ⑤《1923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4。
    ⑥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⑦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77.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54.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78.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55.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59.
    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61.
    ⑥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57.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77.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277~278.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278~279.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78.
    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279.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283~284.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94.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182~184.
    ②“春牛”和“芒神”都用纸糊成。“芒神”代表“驾牛人”、“农夫”或“农神”。除了“纸牛“之外,当地人经常认为也需要提供一个黏土烧制的”公牛”。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180~182.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188~189.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129~130.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30.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59.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32.
    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32页⑥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49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146页。
    ②《威海午报》,民国十六年十二月十八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2
    ③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7页。
    ④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4页。
    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57.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58.
    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57.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59.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406.
    ③为尚健在的老人做好的棺材放在家中不合适,而暂时存放在寺庙中。
    ④庄士敦在《狮龙共存威海卫》一书中对这些传说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⑤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402.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60.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74.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77.
    ①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90.
    ②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63.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63.
    ④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p.27~28.
    ①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312~313页
    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③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④威海市档案局:《资政参考》(内部资料),2010年第1期,第15页。
    ①威海市档案局:《资政参考》(内部资料),2010年第1期,第15页。
    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③《威海原足会劝谕放足广告一》,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53④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220页。
    ①《反缠足告示》,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52。
    ②同上。
    ③《反缠足告示》,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59。
    ④[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8页
    ①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91页。
    ②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0页。
    ③《反缠足告示》,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59。
    ④《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7。
    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8页⑥《威海原足会》,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553。
    ①[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88页②《威海午报》,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2。
    ③《威海午报》,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2。
    ④《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⑤《骆克哈特的训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
    ⑥《1921年训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6。
    ①《威海午报》,1928年1月7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卷313。
    ②《威海午报》,1928年1月24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卷313③《威海午报》,1928年3月8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卷314。
    ④刘淇:《赌博成瘾及其矫治》,《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21期。
    ⑤《请求派人制止赌博的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37。
    ⑥《骆克哈特的训词》,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
    ①《骆克哈特就吸鸦片对总董的演讲稿(1909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12。
    ②《骆克哈特的训辞1909年6月16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3。
    ③除持证吸烟者1917年46人和1919年33人的统计数字来自于《鸦片统计》外,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20;其他数字均来源《1910年度部门工作报告(司法、教育、邮政、贸易、船只)》,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49。
    ④《威海午报》,民国十六年十二月十五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1。
    ⑤《鸦片统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20。
    ⑥《威海卫及周边种植鸦片之事》,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15。
    ⑦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①庄士敦在1913年曾对威海卫及周边鸦片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荣成和文登没有种植鸦片,而且大水泊种植的少量鸦片也于1912年被当地政府官员拔除。详见《威海卫及周边种植鸦片之事》,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15。
    ②据说威海卫边界售卖的鸦片(走私到威海卫)来自于烟台,而烟台销售的鸦片,则来自于中国广东省。参见《威海卫及周边种植鸦片之事》,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15。
    ③《鸦片统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20。
    ④《从海参崴走私鸦片之事》,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28。
    ⑤《威海午报》,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号,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312。
    ⑥《会议讨论鸦片价格之事》,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724。
    ⑦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0.
    ⑧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⑨《1929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第3页。
    ⑩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87页。
    ①反英起义主要有张村抗英集会、道头反英埋界以及马井泊“三山起义”,关于起义的具体经过详见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41~48页。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93页③1897年发生的“威海教案”中,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及其后任张汝梅对传教士的侵略行径和教民欺压平民之事耳闻目睹,因而对民教之争均力主持平办理。他们先后都曾竭力抵制过英方提出的出示保教等结案条件。详见刘晓焕:《威海教案》,载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312~322
    ①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44页
    ③[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43页
    ④[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44页
    ⑤《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⑥《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⑦《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①[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156页
    ②关于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和社会控制方式的作用,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已作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3.
    ④《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⑤《年度报告(190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1718。
    ⑥《1903年度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2。
    ①《梁承之等请骆大人收所献之匾》,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82。
    ②《1929年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
    ③《威海午报》,1927年12月15日,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11。
    ④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2页。
    ⑤[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29页⑥《1923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34。
    ⑦[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33页⑧蒋桐生、王君守:《威海卫指南》,上海朱锦堂印刷所,1933年,第169页。
    ⑨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London:John Murray,1910.p.129.
    ①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版,第126 ~127页
    ②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19页。
    ①龚书铎编著:《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页。
    ②[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档案馆译本,1998年,第35页
    ③《关于花生经销、造册过粮的告示及李翼之等人要求改革总董制、自治区制的建议》,1922年,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第159卷。
    ④龚书铎编著:《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页。
    ⑤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1、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号:229-001-001-00001——229-001-288-01394。
    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77年。
    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选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4、张建国、张军勇:《英租威海卫史料汇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
    5、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
    6、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文史集粹民族宗教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7、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文史集粹社会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威海市环翠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威海文史资料》1984年。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威海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
    11、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6辑,1991年。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修订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14、山东档案馆:《山东人民抗击侵略档案史料展专辑》,1999年。
    15、郭文大:《威海卫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16、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第1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烟台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处:《烟台市民族宗教志》,1993年。
    1、《威海卫日报》
    2、《威海卫天琴鸟日报》
    3、《威海午报》
    4、《青岛官报》
    5、《北洋民报》
    6、《渤海日报》
    7、《北洋民报》
    1、徐祖善:《威海收回周年纪念敬告地方父老书》,1931年。
    2、郭岚生:《烟台威海游记》,百城书局,1934年。
    3、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年。
    4、徐祖善:《威海卫筹收接管行政工作报告书》,烟台仁德印书馆,二十年代印。
    5、吴霭宸:《华北国际五大问题·威海卫》,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三年。
    6、戚其章:《一八九九年威海人民抗英斗争》,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田克深、王兆良:《光辉的百年历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田荣:《威海军民反侵略斗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9、田荣:《威海军事史1200~1949.10》,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12、张建国:《越洋查寻失落的记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13、梁月昌:《英舰驶进刘公岛—英租威海卫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4、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资料),威海市
    档案馆译本,1998年。
    15、威海市档案局:《隔世聚焦威海卫》,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6、Hardy Jowett, Weihaiwei report 1922.(哈迪·乔伊特:《威海卫报告1922
    年》)。
    17、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China .London: John Murray, 1910。
    18、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9、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4、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5、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三联书店2006年版。
    28、邹兆辰、江湄、邓京力:《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29、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东方杂志社:《中国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31、卫金桂:《欧战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研究》,香港拓文出版社2003年版。
    3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姜义华:《中华文化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李喜所、张静:《五午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7、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8、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9、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2、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3、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李伟:《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王晓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午报》,《史海钩沉》2003年第1期。
    3、王一强的《“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4、郭志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卫(1898—1930)》,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花玲:《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扬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6、张志超:《习惯、规范与乡村秩序——以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华人民事诉讼为视角》,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7、鞠红旗:《威海英租时期的建筑》,《城建档案》2008年第9期。
    8、杨机臣:《一个苏格兰家庭的威海探祖之旅》,《中国作家》2006年第15期。
    9、孙玉燕、徐立和:《英租威海卫期间的近代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1月第30卷。
    10、张志超:《一个有待认真研究的课题——关于英租威海卫法律史的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
    11、程妍冰:《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监狱制度》,《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2期。
    12、张志超:《徘徊于东西方之间:英租威海卫时期的法治》,《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13、张洁:《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二元化”特性之分析——以土地法律制度为基点》,《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14、张志超:《英租威海卫时期中国法律及习惯的法源考察》,《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15、郭志强:《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威海政治体制》,《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12期。
    16、张志超:《英租时期威海卫乡(村)规民约论纲》,《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7、邵宗日:《英国租借威海卫土地法律制度研究》,《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18、王娆:《英租威海卫司法殖民之特性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9、陈玉心:《英租威海卫的刑事审判》,《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20、王一强:《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札记》,《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
    21、庄英章,潘英海:《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
    22、李慧波、赵红红:《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晋阳学刊》2010年第2期。
    23、王庆成:《晚清北方寺庙和社会文化》,《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
    24、张成霞:《菲律宾的殖民经历及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25、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人文杂志》2009年第4期。
    26、王欣:《当代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哈萨克族牧区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7、李世业:《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心理》,《东疆学刊》2004年第1期。
    28、李景春:《论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现代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9、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0、李细珠:《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1、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32、薛柏成:《论墨学复兴与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转变》,《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33、池子华:《土客冲突的文化学考察———以近代江南地区为例》,《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1期。
    34、朱英:《论近代商人宗族与宗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35、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6、李细珠的《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7、祝兴平:《近代媒介与文化转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8、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9、左玉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40、韩晓莉:《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1、梁景和在《我为什么要研究近代陋俗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42、张靖瑶:《20世纪20、30年代广州社会文化状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3、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44、林宁:《川西平原古镇的社会文化变迁—以洛带镇为例(1949一2005)》,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5、李竞艳的《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46、夏春涛:《太平天国时期社会风习的嬗变》,《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
    47、万建中:《民国风俗演进的时代特征》,《史学集刊》2001年第1期。
    48、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49、李长莉:《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50、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51、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2、万江红、涂上飙:《民国会馆的演变及其衰亡原因探析》,《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
    53、方维规:《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史林》1999年第4期。
    54、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55、居阅时:《论社会心态对北洋历史进程的影响》,《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