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敦煌遗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敦煌学随之兴起,其研究范围由文献研究进而由文献研究扩展到美术学、艺术史、石窟考古及石窟保护等方面,蔚为显学。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四大敦煌遗书藏家之一,敦煌遗书的收藏与研究贯穿于其百年发展史的始终,可谓中国敦煌学的中心之一。全面梳理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的关系,通过勾稽、整理档案、日记等原始史料,厘清国家图书馆史上有关敦煌学的相关史实,有助于推进敦煌学学术史的整理,也有助于图书馆界更深入地认识自身与学术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加以全面梳理。
     全文分十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此前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主要资料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论述国家图书馆通过政府调拨、藏家捐赠、市场购买等途径,入藏敦煌遗书的经过,同时分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阐述国家图书馆庋藏敦煌遗书的历程,包括抗战期间避祸南迁的历史。
     第三章《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论述《敦煌经卷总目》、《敦煌经典目》、《敦煌劫余录》等早期馆藏目录的编纂过程、结构特点及学术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李翊灼、陈垣、江味农等京师图书馆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并概述京师图书馆时期馆藏敦煌遗书对外服务、参与文献展览的情况与学术影响。
     第四章《写经组的工作及其成绩》,综论国立北平图书馆写经组的成立、成员、主要工作及其成绩,包括《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其《续编》的编纂过程与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胡鸣盛、孙楷第、许国霖等写经组学者的敦煌学论著及其贡献。
     第五章《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并服务国内敦煌学界》,还原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代派员赴英法等国调查、拍摄敦煌遗书的历史,勾勒所摄照片保管、编目的经过,并通过国内学者利用这批照片进行敦煌文献研究的多个案例,阐明这一事件对中国敦煌学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北平图书馆时期的敦煌学研究》,综论王重民、向达、赵万里、贺昌群、刘修业等北平图书馆学者的敦煌学论著及其学术成就,并概述北平图书馆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对中国敦煌学的推动。
     第七章《建国以来的敦煌遗书整理与敦煌学研究》,论述1949年迄今国家图书馆在敦煌遗书目录编纂、缩微胶卷拍摄、图录出版方面的作为,介绍馆藏敦煌遗书残片的整理的经过与成果,阐述唐耕耦等一大批目前仍然活跃在敦煌学界的国图敦煌学者的研究论著及其学术成就。
     第八章《敦煌文献服务的扩展与深化》,主要概述1949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在敦煌学学术服务方面的作为与成绩,包括学术服务的拓展与深化、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与服务、馆藏敦煌遗书数字化,以及文献展览、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的组织。
     第九章《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首先介绍早期的修复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随后阐述“整旧如旧”修复原则的确立与修复方案的制定,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修复工艺进行具体说明,最后阐述敦煌遗书修复的学术贡献。
     第十章为《结论》,首先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综论国家图书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敦煌学的贡献,并将其放到中国敦煌学史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察;其次从对学术大势的把握、便于学术研究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分析1930年代北平图书馆敦煌学研究高潮时期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最后概述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界的互动交流,指出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对于学术机构、学术服务机构的重要意义。
     全文之后,附有两个附录:其一为《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编年事辑》,按年编排国家图书馆历史上与敦煌学有关的事件;其二为《国家图书馆敦煌学论著目录》,搜集国家图书馆百年来编纂、发表的敦煌学著作、论文、译著等。通过这两个附录,可以看到国家图书馆对中国敦煌学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one of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academicals resourcesdiscover at China in early20thcentury.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Library Cave of Mogao,Dunhuang studies become a significant research field. At first, the main object of Dunhuangstudies is only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then extends to arts, archaeology, conservation ofthe caves, etc.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NLC) is one of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holdinginstitut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it also devotes to push aheadDunhuang studies of China. Actually, NL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als institutesengaged in Dunhuang studies in China. Full scale state of the history of Dunhuang studies ofNLC is necessary and indispensable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Dunhuang studies of China as awhole, and it also is helpful to the library itself to establish proper strategy.
     Based on previous study and many original documents, such as archives, diary, letters ofrelated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Dunhuang studies of NLC. There areten chapters: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previous papers and works on thistopic, and the main academicals materials and research method it based on.
     Chapter Two,“Colle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narrates thethree main ways which NLC gets the Dunhuang collections. Firstly, Chinese governmentoften transfers Dunhuang manuscripts to NLC in different period; secondly, a lot of holdersdonate their collections to NLC in1950s’; thirdly, NLC also purchase many ones. It alsonarrates the history of conservation of Dunhuang collections of NLC, including moving toShanghai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5).
     Chapter Three,“Catalogue, Collation and Academicals Services of DunhuangManuscripts of the Metropolis Library”, introduces the compilation, content, structure andacademicals valuation of Dunhuang Jingjuan Zongmu, Dunhuang Jingdian Mu, DunhuangJieyu Lu, then analyses the academicals contribution of the scholars of the Metropolis Library,such as Li Yizhuo, Chen Yuan and Jiang Weinong. It also narrates the academicals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Metropolis Library.
     Chapter Four,“The Work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Section ofNational Peiping Library”, overviews the members, work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DunhuangManuscripts Section, including the compilation of Dunhuang Shishi Xiejing Xiangmu and itssequel, then comments the academicals contribution of the scholars of the DunhuangManuscripts Section, such as Hu Mingsheng, Sun Kaidi and Xu Guolin.
     Chapter Five,“Take Photos of British and French Dunhuang Collections and GiveService to Civil Scholars”, narrates the history that the National Peiping Library sends WangZhongmin and Xiang Da to Europe to survey and take photos of British and FrenchDunhuang collections, then analyses the academicals influence of those photos.
     Chapter Six,“Dunhuang studies of the National Peiping Library”, comments theacademicals contributions of the scholars of the National Peiping Library, Such as WangZhongmin, Xiang Da, Zhao Wanli, He Changqun and Liu Xiuye. It also analyses thepromotion to Dunhuang studies of the journals hosted by the National Peiping Library.
     Chapter Seven,“Collation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Dunhuang studies of the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after1949”,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ataloging, microfilming andpublishing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fter1949; secondly illustrates the order of Dunhuangfragments; at last, comments the academicals contributions of the scholars of the NationalLibrary of China.
     Chapter Eight,“Extending and deepening of Academicals Services of Dunhuang studiesafter1949”, narrates the action NLC taken to extend and deepen academicals service to pushahead Dunhuang studies of China, including establishing of the Dunhuang-Turpan LiteratureCentre, digitization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hosting academicals activity, such asexhibition, lecture and meeting.
     Chapter Nine,“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t firstintroduces and evaluates manuscripts restored from1910s’ to1980s’; then narrates the restoreprinciple and the restore program, illustrate it using some restore cases; at last, analyses theacademicals contribution of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Chapter Ten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synthesizes the contribution of NLC to Dunhuang studies, then analyses why the National Peiping Library can contribute somuch in1930s’. It also concludes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libraryand scholars, illu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closely connection with scholars toan academicals institute like NLC.
     There are two appendix after the text, one is “Annals of History of Dunhuang studies of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he other is “Catalogue of works of Dunhuang studies of the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show th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NLC to Dunhuangstudies.
引文
①载《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②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经补充后又以《二十世纪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收入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④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6—396页。
    ⑤载《文物》2000年第8期。
    ⑥载《中国文化》1990年第1期。
    ⑦载《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⑧载《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⑨连载于《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3期、2008年第4期、2010年第3期。
    ⑩载《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2期。
    11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165页。
    ①载《文史知识》1996年第10期。
    ②张涌泉等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③荣新江:《北京大学与早期敦煌学研究》,载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3—340页。
    ①黎知谨整理:《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开幕式座谈会》,《文津流觞》第7期(2002年7月)。
    ②刘进宝:《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原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此据刘进宝《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6页。
    ①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
    ②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
    ③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④全书14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至2012年出版。
    ⑤载《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
    ⑥载《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①载《南海》1998年9月,删节稿载2009年8月5日《光明日报》。
    ②载《文献》2006年第1期。
    ③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会1991年3月出版。
    ④载《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1期。
    ⑤载《汉学研究》1994年第12卷第2期。
    ⑥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⑧载《文津学志》第四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出版。
    ⑨收入苏莹辉《敦煌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
    ①载《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3期。
    ②载《天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③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④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⑤载《文献》2009年第1期。
    ⑥载《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4期。
    ⑦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⑧载《文献》2010年第1期。
    ⑨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⑩载《文津流觞》第22期,2008年。
    11载《冷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12载《文献》1991年第4期。
    13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出版。
    14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②载《敦煌研究》2010年第2期。
    ③参阅荣新江《档案与敦煌学研究》,载《档案》1996年第5期,第12—13页。
    ④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⑤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①主要参考方广锠《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一文,载《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第64—73页。
    ②《学部续送京师图书馆敦煌经卷片》,《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页。该书将该片时间载录为“1910年11月12日”,未转换公历,是错误的,本文不取。该文件彩图又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卷首彩图部分;部分黑白图像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第93页。
    ③此目的编纂、内容等情况,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④《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93册《条记目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①《学部续送京师图书馆敦煌经卷片》,《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页。
    ②方广锠:《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第66—69页。
    ①该馆1917年4月开馆,名为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博物馆,1918年4月改称关东都督府博物馆,1919年
    4月改称关东厅博物馆,1934年12月改名旅顺博物馆,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后改名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1951年2月1日移交中国政府后改名旅顺历史文化博物馆。本文概称之为旅顺博物馆,特此说明。
    ②这批敦煌遗书的递藏、调拨经过,见尚林、方广锠、荣新江著《中国所蔵大谷収集品概況:特別以敦煌写経為中心》,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会,1991年3月。
    ③当年交接相关文件,今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多件刊布于尚林、方广锠、荣新江著《中国所蔵大谷収集品概況:特別以敦煌写経為中心》卷首。
    ④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叙录与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一卷,第
    496—498页。
    ①董康:《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3—385页。
    ②叶恭绰:《张谷雏所藏敦煌石室图籍录序》,载叶恭绰《矩园余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③尚林:《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流失考》,《汉学研究》1994年第12卷第2期,第356页。
    ④刘波、林世田:《敦煌唐写本〈问对〉笺证》,《文津学志》第三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5月;金滢坤:《敦煌本“策府”与唐初社会——国图藏敦煌本“策府”研究》,《文献》2013年第1期。此件金滢坤拟名为“策府”。
    ⑤写卷概况参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叙录与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一卷,第489—498页。
    ①此件为日本写经,卷末有日本天平十二年(740)藤原皇后光明子题记。因北京图书馆将其与敦煌遗书一起庋藏,故在此列出。
    ②此件非敦煌藏经洞出土,为传世唐写本佛经。因北京图书馆将其与敦煌遗书一起庋藏,故在此列出。
    ③此件为日本写经,卷末有日本天平十二年(740)藤原皇后光明子题记。因北京图书馆将其与敦煌遗书一起庋藏,故在此列出。
    ④以上历次调拨,见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48—68页。
    ⑤周定宣(?—1956),原名廷元,湖北咸宁人。甘肃法政学堂毕业,同盟会员。历任甘肃筹办宪政处专员、同盟会甘肃支部总干事、甘肃都督府秘书、兰州光明火柴厂经理、静宁县知事、代理安肃道尹兼嘉峪关监督、宁夏省政府参议、宁夏省建设厅水利秘书等职。1953年聘为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著有《甘肃大地震纪略》。
    ⑥萧新祺:《佚名〈味青斋敦煌秘籍佚卷存目〉》,《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李际宁:《“味青斋敦煌遗书
    秘籍佚卷存目”点勘及其史料价值》,《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1期。
    ①此件出土于吐鲁番文书。已装裱,卷末有王树楠、梁玉书题跋。因北京图书馆将其与敦煌遗书一起庋藏,故在此列出。
    ②本节所述敦煌遗书旧藏者信息据原卷钤印确定,印鉴情况见:陈红彦《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近现代印鉴印主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1—308页;陈红彦、林世田《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上),《文献》2007年第2期,第33—52页;陈红彦、林世田《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下),《文献》2007年第3期,第129—142页。
    ①胡适于1932年9月接替马叙伦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当选委员长;1935年10月卸任,由蒋梦麟接替。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
    64页。
    ②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成立购书委员会,陈垣为中文组主席,直至抗战爆发购书委员会无形解散。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64页。
    ③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18页。
    ④《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51页;此份会议记录,又影印于《敦煌图史》,第93页。
    ①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②徐俊:《敦煌本〈文选〉拾补》,载中国《文选》研究会编《〈文选〉与〈文选〉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661页。
    ③徐俊:《〈敦煌吐鲁番本文选〉、〈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敦煌本文选注笺证〉、〈文选版本研究〉(书评)》,《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1页。
    ①北京图书馆与上海古籍书店之间的信函、电报,现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②李际宁:《中国国家图书馆近年入藏的敦煌遗书及其史料价值》,载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33—34页。
    ③钱存训:《袁同礼馆长与国际文化交流》,载钱存训《东西文化交流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39页。
    ①顾子刚生平及捐赠文献详目见赵爱学、林世田《顾子刚生平及捐献古籍文献事迹考》,载《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3期,第94—101页。
    ②陈红彦:《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近现代印鉴印主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第303页。
    ③以上所引信函,均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①何遂(1888—1968),字叙甫,福建闽侯人。1907年加人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历任护法军政府靖闽军总司令、国民军第三军参谋长、陆军第四师师长、航空署署长、黄埔军校代理校长等职。抗战期间曾任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49年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酷爱收藏书画、文物,所藏大多于20世纪50年代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天津图书馆等公藏机构。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附录五1—3页,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
    ③此函函稿现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28页。
    ②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386页;又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35页。
    ③如宣统三年六月十五日(1911.7.10)《民立报》刊出新闻《古迹流行海外》。参颜廷亮《关于敦煌遗书羽字号中空缺诸卷去向的一件资料》,《敦煌遗书》2005年第2期,第67页。
    ④笔者2012年底函询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据该馆图书馆馆长ARBeatrix Kriller-Erdrich回复,这四卷并未藏在该馆。
    ⑤《教育部指令第六百七十八号》,《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9—100页。
    ①缪荃孙于1911年11月4日请假返回南京,继而举家迁往上海,未再续任京师图书馆监督一职。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12页。
    ②张謇:《张謇全集》第六卷《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50—655页。
    ③张謇1912年创办南通图书馆,并将其个人藏书全数捐为公藏。1914年南通图书馆印行的《南通图书馆第一次目录》,释家类著录十五种,其中十种为张謇赠书,但这四件敦煌遗书并未在内。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919页。
    ⑤《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928—932页。
    ⑥《北京图书馆调拨历史博物馆图书文物清册》,《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938—940页。
    ①此二件《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第11卷、第12卷均未载录,详情不明。
    ①杜伟生:《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赝本八种概述》,《文献》1998年第3期,第126—137页。
    ②方广锠:《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敦00337号小考》,《文献》2006年第1期,第65—72页。
    ③稿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详细情况见第三章第一节。
    ①庄俞:《我一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2页;又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35页。
    ②稿本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③1930年10月成文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一馆概略》中,介绍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一馆(即原京师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内称“唐经则特制箱箧保藏”(《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173页)。这些“特制箱箧”,即京师图书馆新制的分屉书柜。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34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236页。
    ③《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263—265页。
    ④稿本现均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①《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39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74页。
    ③国家图书馆档案,档采藏5。
    ④《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39页。
    ⑤《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75页。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417页。
    ②《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52页。
    ③《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424—428页。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45页。
    ⑤按:旁侧有铅笔注“成”字,为《大般涅槃经》的所存柜号。
    ⑥按:旁侧有铅笔注“荒”字。
    ⑦按:旁侧有铅笔注“寒”字。
    ⑧按:旁侧有铅笔注“生”字。
    ⑨按:旁侧有铅笔注“水”字。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433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861页。
    ③此文件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文学教授Sophie Volpp(袁同礼之外孙女)示知,特此致谢。
    ④重庆南路,即吕班路今名。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原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中国科学社,抗战胜利后迁往宝庆路17号。该处房屋原为陈群住所,抗战胜利后由过国民政府接收,分配给北平图书馆用作办事处办公及书籍存放之所。事见钱存训《北平图书馆善本书古籍运美迁台经过》,载《东西文化交流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64—78页;又收入《钱存训文集》第三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41页。
    ③《国立北京图书馆上海办事处图书仪器器材装箱清单》,原件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彩图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卷首彩图部分。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45页。
    ⑤赵芳瑛、赵深:《赵万里先生传略》,载《赵万里文集》第一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
    14页。
    ①方广锠:《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第66页。
    ②方广锠:《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第66页。
    ③《2001年工作总结》,《2001年国家图书馆年报》,第6页;此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1008页。
    ①李际宁、张平:《善本特藏部敦煌遗书特藏库房设计方案》,《文津流觞》第6期,2002年7月。
    ②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215页。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3卷第4号所载《各部之改组成立》一文称:“就写经室分出古地图及两馆旧藏舆图,组织舆图部。”可见写经室还主管古地图事务。
    ②此目书影彩图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卷首彩图部分。
    ③相关题记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均全文引述,载《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2—3页。
    ④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介绍此目“封面左上之红纸书签上署为《敦煌石室经卷总目,第册》,右下有《京师图书馆》字样,亦为书写在红纸上后粉贴于封面上”,或为记忆之误,今据原书正之。
    ①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介绍地脚标注经名,天头标注柜屉号,或为记忆之误,今据原书正之。
    ②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介绍这种编号标注,指出“前一个字均为《千字文》中字”,又说“后一个字意义待考,这种注文的意义亦待考”,今考定其意义如上。
    ③京师图书馆所编《敦煌石室唐人写经庋藏册》所载柜屉号,其中屉号多以八音为序。
    ④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2页。
    ⑤张宗祥题记全文见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3页。
    ①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2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013页。
    ③《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016页。
    ④孙玉蓉辑录:《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辑录》,《文献》2009年第1期,第10—29页。本章引用俞泽箴日记原文均出自该文,为避繁琐,一般不另出注,特此说明。
    ①此前关于写经室成立的介绍,有重新评估的必要。比如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中说:“1924年3月,京师图书馆在目录课下设立第五组,负责编辑唐人写经目录兼专门研究图书馆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第67页)就是误读《办事细则》的产生和作用,从而对写经组的成立时间发生误解。
    ②《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76页。
    ③孙玉蓉:《北洋学子俞箴墀与创建期的燕京大学》,《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81—384页。
    ①方广锠:《略谈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第38—39页。
    ②方广锠:《〈大正新修大藏经〉评述》,《随缘做去直道行之:方广锠序跋杂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67页。
    ③方广锠:《〈大正新修大藏经〉评述》,《随缘做去直道行之:方广锠序跋杂文集》,第72页。
    ④孙玉蓉辑录:《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辑录》,《文献》2009年第1期,第29页。
    ①《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7页。
    ②事见《敦煌经卷总目》卷末赵宪曾1918年10月15日题记。题记全文载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3页。
    ③事见《敦煌经卷总目》卷末张宗祥1919年1月14日题记。题记全文载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3页。
    ④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文献》2009年第1期,第10页。
    ⑤蒋维乔(1873—1958),江苏武进人,字竹庄,号因是子。1902参加中国教育会,曾任爱国女校校长、商务印书馆编辑所编辑。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秘书长,不久赴北京任教育部参事,协助蔡元培进行教育改革。1913年10月辞职南归,重返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9月,复任教育部参事,随后转而研究佛学。1922年7月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其后历任东南大学校长、上海光华大学教授等职。著有《学校管理法》、《佛学大要》、《孔子与释迦》、《道教概说》、《中国佛教史》、《佛教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等。
    ⑥《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6页。
    ⑦生平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13页;蒋维乔《江味农居士传》,载江味农《金刚经讲义》,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559—562页。
    ⑧1940年上海省心莲社铅印,署“江妙煦撰”;黄山书社2005年《藏外佛经》第八册影印;黄山书社2006年出版余晋、阮添愉点校本《金刚经讲义》,为该社所出“中国近现代佛学大师著述系列”之一。
    ⑨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署“江杜辑”。
    ⑩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署“释幻住辑”。111918年北京法轮星记印刷局铅印出版,署“妙煦等手录”。
    ①民国间大藏经会铅印,署“江胜观演述”。1995年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重版。
    ②《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71页。
    ③《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4页。
    ④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此书首列《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原文,次将《经上》、《经下》旁行排列,引《说》就《经》,略加注释。北京大学出版部曾铅印邓高镜注《墨经》一卷,盖邓高镜曾以此书为北大讲义。
    ⑤载《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1931)。
    ⑥稿本一册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①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文献》2009年第1期,第29页。
    ②《教育部训令第205号》,《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49—151页。
    ③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载《敦煌劫余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
    ④白化文:《简评〈敦煌劫余录〉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第324页。
    ⑤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中国敦煌学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95—96页。
    ①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载《敦煌劫余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以下此序原文均引自此本,不再出注,特此说明。
    ②一般论者据此序所称“十三年”,认为陈垣于1924年就京师图书馆所编敦煌遗书目录录副(如黄晓燕《敦煌经籍辑存会研究》一文),这是不准确的。陈垣对敦煌经籍辑存会成立时间的记忆有误,因此录副时间应以辑存会成立的1925年为准。详见下文。
    ①王重民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548页。
    ②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中国敦煌学史》,第94页。
    ③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载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第45页。
    ④孙玉蓉:《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解疑》,《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121—122页。
    ⑤刘乃和等著:《陈垣年谱配图长编》,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⑥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文献》2009年第1期,第19页;孙玉蓉:《为〈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补遗指谬》,《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43—144页。
    ①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文献》2009年第1期,第20页;孙玉蓉:《为〈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补遗指谬》,《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44页。
    ②孙玉蓉:《“敦煌经籍辑存会”成立时间探究》,《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4期,第106—109页;孙玉
    蓉:《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术团体——敦煌经籍辑存会》,《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第126—129页。
    ①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4页。
    ②白化文:《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4页。
    ③黄晓燕:《敦煌经籍辑存会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3期,第115页。黄晓燕该文准确指出了这一点,但由于时间判断疏忽,误认为陈垣所录为“当时还未完全成书”的稿本。事实上,陈垣录副时间为1925年10月以后,其时《敦煌经典目》稿本已经完成。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①陈垣校录:《敦煌劫余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第206页。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第34页。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九年七月至二十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第33页。
    ①以上日记分别见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第2348页,第2386页,第2388页。
    ②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后记》,载《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第548页。
    ③此目著录最后一种为宇56号(BD00256),李翊灼按语云:“翊灼以种种考证,证明此为景教之经。”今按:此件为摩尼教残经。《古学汇刊》本此条下有邓实按语,谓“今秋晤法人欧卢梭君于沪,出视法人伯希和氏所译此经,据云此为摩尼教经,而绝非景教”,已经指出这一误考。《佛学丛报》本未载邓实按语。
    ④此据《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3卷第205页。
    ①《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09页。
    ②《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12页。
    ③《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11页。
    ④《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19页。
    ⑤《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12页。
    ⑥《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07页。
    ⑦《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23页。
    ⑧《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第224页。
    ⑨白化文:《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3页。
    ①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后记》,载《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第551页。
    ②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中国敦煌学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③撰成于1922年4月25日,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1号,1923年1月。
    ④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2期。
    ⑤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2号,1923年4月。
    ⑥刘乃和等:《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第124—125页。
    ⑦刘乃和等:《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第123页。
    ⑧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文献》2009年第1期,第20页。
    ⑨李翊灼《敦煌石室经卷中未入藏经论著述目录》最后一条即为此卷,著录为“景教经一卷”,解题称:“翊灼以种种考证,证明此为景教之经,会当别制考证文以质通士,兹不具赘。”李目《古学汇刊》本有邓实附记一则,已指出此卷当为摩尼教经,详见上文注。俞泽箴所见李翊灼目录当为《佛学丛报》本,遂沿袭了李翊灼的观点,指其为景教经。
    ①其他三种为《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
    ②刘乃和等:《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第125页。
    ③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此据《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272—273页。
    ④许殿才:《陈垣在近代史学领域的开拓》,《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第23页。
    ⑤参《林悟殊敦煌文书于夷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所收《〈摩尼教残经一〉原名之我见》、《“慕阇”考》、《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等系列论文。
    ①蒋维乔:《江味农居士传》,载《金刚经讲义》,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559—560页。
    ②蒋维乔:《江味农居士传》,载《金刚经讲义》,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559—560页。
    ③江味农:《〈佛说大乘稻芉经(附随听疏)〉跋》,载《佛说大乘稻芉经(附随听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
    ①江味农:《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序》,载《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②方广锠:《日本对敦煌佛教文献之研究(1909—1954)》,载《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51页、第357页。
    ③需要说明的是,陈跋为以“跋”为题名的研究论文,而不是刊刻时附载书后的跋文。
    ①陈寅恪:《大乘稻芉经随听疏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二号,1927年9月;此据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287—289页。
    ②江味农:《金刚经校正本跋》,载《金刚经讲义》,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575—576页。
    ①高田时雄:《明治四十三年(1911)京都文科大学清国派遣员北京访书始末》,《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27页。
    ②荣新江:《狩野直喜与王国维——早期敦煌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第124页。
    ③方广锠:《日本对敦煌佛教文献之研究(1909—1954)》,载《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第351页。
    ①本节下文所引俞泽箴日记,均出自孙玉蓉辑录《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辑录》一文(载《文献》2009年第1期第10—29页),避免繁琐起见,不再一一出注。
    ②谭新嘉:《梦怀录》,《文献》1982年第4期,第239页。
    ③张锦郎、胡渊泉编:《中国近六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大事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44页。
    ④谭新嘉:《梦怀录》,《文献》1982年第4期,第239—240页。
    ①《图书展览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五卷第一、二期,第46页。
    ②郭卉:《国宝之旅: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及其上海预展》,《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11年第1期,第84—91页。
    ③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第四册《其他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7—158页。图录未标卷号,此据图录所载照片比勘《敦煌劫余录》考定。
    ④庄俞:《我一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1页。
    ⑤此件梁启超、徐振飞旧藏,见于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2003冬季拍卖会,拍品编号第230号,名为“鸣沙石室唐人写经卷”。张元济跋文影本见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编印:《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2003冬季拍卖会:中国书画古董珍玩》,2003年(图录无页码)。
    ①庄俞:《我一游记》,第92页;又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35页。
    ②洪逵(1885—?),字芰舲,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英国,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科。回国后执教于安徽高等学堂,转任教育部科员、佥事、参事、专门教育司司长,1922年7月至9月任京师图书馆主任。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及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教授,安徽教育厅厅长,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上海市图书馆馆长。生平见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8页。
    ③项骧(1880—1944),字微尘,浙江瑞安人。清末进士。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授编修、参议厅行走,1912年至1921年任北洋政府财政参事,兼中国银行监督。1922年5月兼代财政部次长,12月兼署财政部次长,盐务署署长,盐务稽核总所总办,财政讨论委员会主任。1924年
    11月解职。生平见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第1085页。
    ④胁本寿泉,生平不详。名畑应顺(1895—1977),日本学者,校注有《亲鸾和赞集》、《亲鸾集》等。
    ⑤马鉴(1882—1959),字季明,祖籍浙江鄞县,出生于江苏宝山。早年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主任。1951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其兄马裕藻、马衡、马准、马廉均为知名文史学者。
    ⑥此李振纲有可能即撰《敦煌石室经卷中未入藏经论著述目录》的李翊灼(证刚)。
    ⑦薛大可(1881—1960),字子奇,湖南益阳人。同盟会员,民国初年曾任众议院议员,后投身报界,先后主持《亚细亚日报》、《黄报》、《东华日报》等。支持袁世凯称帝,参与张勋复辟,政治态度趋向保守。席启駉(1869—1966),字鲁思,湖南东安人。曾师从叶德辉。民国初年随其父国会议员席业居留北京,与学界名流交往颇多,当时陈垣、杨树达、吴承仕、高步瀛、尹炎武、孙人和等成立思辨社,席启駉为该社最年轻的社员。抗战期间任安化国立师范学院担任教授,抗战胜利后转任武汉大学教授。
    ①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4月,第190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74页。
    ③《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75—976页。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79—980页。
    ⑤《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94—96页。
    ⑥江杜辑:《佛说大乘稻芉经(附随听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
    ①王凤喈(1896—l965),湖南湘潭人。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起先后任教于湖南私立明德中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长沙私立晨光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编成。1930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心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返国,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系教授、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兼教育系主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50年9月去台湾,继梁实秋之后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51年与程天放等成立孔孟学会,一度主编《孔孟月刊》,并在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兼任教育学教职。著有《中国教育史大纲》(1926)、《中国教育史》(1943)、《教育心理》(1946)等。生平见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第94页。
    ②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2页。
    ③加地哲定,日本现代佛教学者,著有《中国佛教文学》、《中国佛教文学研究》、《敦煌密教文献考》等。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051—1053页。又分别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93页、第115页。
    ②李致忠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41—42页。
    ③此《组织大纲》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0年,第44—46页;《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054—1061页;《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127—129页。
    ④本表数据均采自1929至1943年《馆务报告》所附职员表。抗战前职员表所记录的职员名单,概为当年
    6月的情况;1943年则为当年年底的情况。现无馆务报告的数年,无法查实写经组工作人员名氏,兹从略。
    ①高荣华:《廉洁奉公胡文玉》,载《仰望群山》,应城市纪委、监察局、文体局编2006年印。
    ①《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
    351页。
    ②孙楷第生平参见杨镰:《孙楷第传略》,《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第63—67页;杨镰:《孙楷第传略》,《文献》1988年第2期,第160—170页;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898页。
    ③《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76页。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801页。
    ⑤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7页。
    ①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所藏《敦煌石室写经庋藏目录》末页有题记:“右目各经卷由胡鸣盛谨交许君国霖代管。以上由许国霖查收。”
    ②《本馆职员一览(二十六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7年,第8页。
    ③1947年《大公报文史周刊》曾刊载许雨新《读孙楷第九歌为汉歌词考》一文,孙楷第特撰《再论九歌为汉歌词——答许雨新》一文答辩(原载《学原》第二卷第四期;收入《沧州后集》,第183—193页)。许雨新文中有“我南土义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发扬蹈厉于祭神之倾”之语,揆其语气,其为楚人无疑,与许国霖原籍湘阴正合。此许雨新殆即许国霖欤?姑书此待考。如此论不误,许国霖抗战后还曾从事学术性工作。
    ④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第68页。
    ⑤《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6页。
    ⑥《本馆职员一览(二十五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6年,第4页。
    ①《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务报告(三十二年度)》,国立北京图书馆编印,1944年,第24—27页。
    ②黄克:《建立科学的中国小说史学——孙楷第先生晚年“自述”及其他》,《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第156页。
    ③《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9页。
    ④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所藏《写经室入藏明清单行本佛教书籍目录索引》等一册末页有题记:“右目各经卷由胡鸣盛谨交李君柄寅代管。以上由李柄寅查收。”
    ⑤《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务报告(三十二年度)》,第25页。
    ⑥《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893页。
    ⑦《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9页。
    ⑧《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务报告(三十二年度)》,第24页。
    ⑨《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893页。
    ⑩《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1746页。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66》,第634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66》,第639页。
    ③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5页。
    ④稿本均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⑤《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82页。
    ⑥《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务报告(三十二年度)》,国立北京图书馆编印,1944年,第24—27页。
    ⑦《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1749页。
    ⑧见各年度《馆务报告》所附《本馆职员一览》。
    ⑨《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务报告(三十二年度)》,第26页。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892页。
    ②稿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③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4页。
    ④于道泉生平见耿予方:《藏学泰斗于道泉教授》,《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第103—136页。
    ⑤《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4页。
    ⑥《本馆职员一览(二十五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第5页。
    ⑦《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78页。
    ⑧《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71页。
    ①《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73页。
    ②《工作人员名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362页。
    ③《本馆职员一览(二十三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4年,第5页。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059—1060页;《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45页;《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128—129页。
    ⑤《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059—1060页;《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45页;《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128—129页。
    ⑥稿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⑦此题记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一文曾引述,见《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第87页注19。
    ①稿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②此副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34页。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34页。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34页。
    ②此目书影彩图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卷首彩图部分。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34页。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34页。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九年七月至二十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1年,第33页。
    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九年七月至二十年六月)》,第33页。
    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年七月至二十一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2年,第26页。
    ⑧《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4年,第
    16页。
    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第9页。
    ①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5页。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3年,第21—22页。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第16页。
    ④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5页。
    ⑤许国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九卷第六号,第43页。此序文字与商务印书馆1937年印行的《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一书卷前许国霖自序有所不同,商务版小序删去了“国霖亦躬预其役”等字样。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第16页。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第17页。
    ③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5页。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第34页。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九年七月至二十年六月)》,第33页。
    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年七月至二十一年六月)》,第26页。
    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第24页。
    ⑧《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第21—22页。
    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第24页。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第8—9页。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第7页。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第13页。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第16页。
    ⑤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第71页。
    ①胡适:《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序》,载《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卷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②《国内学术界消息》,《燕京学报》第23期(1938年6月),第318—319页。
    ③关于许国霖论著的刊刻发表情况,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一文有详细介绍。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第21—22页。
    ②陈寅恪:《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原载《清华学报》第七卷第一期(1932.1);此据《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69—175页。
    ③陈寅恪:《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二分,1930年
    5月;此据《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19页。
    ①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此据《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0页。
    ②《胡鸣盛著作一览表》,《考古》第1期,1934年,第61页。
    ③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4页。
    ④无锡人万钧(字叔豪)1913年创立于北京宣武门外,主要出版佛经,也印行治家格言、诗歌、医药卫生类书籍。
    ⑤此本未见,此据冯国栋《佛教目录学年表稿》。
    ⑥此杂志为综合性医药保健类期刊,主要介绍医药卫生、起居饮食、生理心理保健、武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还报道现代科学新闻,并辟有诗坛、小说栏。中华康健会1933年创刊于上海,1939年停刊,共出六卷六期(参见伍杰主编《中文期刊大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03页)。
    ⑦胡文玉(鸣盛):《敦煌写本佛经草目(国立北平图书馆庋藏),《康健杂志》第2卷第3期,1934年,第51—56页;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①范成法师(1884—1958),江苏如皋人,俗姓李。1930年代访得赵城广胜寺藏《金藏》,又与叶恭绰、蒋维乔等人发起影印宋版《碛砂藏经》,并编辑《宋藏遗珍》,对佛教文献保护传承有巨大贡献。生平见孔勤《范成法师行状》,《法音》2011年第2期,第44—48页。
    ②此据《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2,第3页。
    ①撰写时间见《沧州集》所收《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一文之附记。孙楷第:《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页。
    ②向达:《补说唐代俗讲二三事——兼答周一良、关德栋两先生》,《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8期,1947年
    5月9日;收入白化文、周绍良编:《敦煌变文论文录》,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171—177页。
    ③该文最初为1935年北京大学讲义,后载于《现代佛学》第一卷第十期(1951年6月),标题为《读变文杂识》。1965收入《沧州集》时标题改为“读变文”。
    ①孙楷第:《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48页。
    ②此卷王重民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拟题为《佛本行集经俗文》;施萍婷等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拟题为《佛本行集经变文》。
    ③曲金良:《敦煌“变文”研究史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第41—42页。
    ④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期,第212—213页;又见白化文、周绍良编:《敦煌变文论文录》,第285—286页。
    ⑤原载《大公报图书副刊》第145期,1936年8月27日;收入《沧州集》,第333—341页。
    ⑥原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三分册,1937年;收入孙楷第《沧州集》,第342—361页。
    ⑦郑阿财:《二十世纪敦煌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篇》,《汉学研究通讯》第19卷第2期(2000年5月),169—177页。
    ⑧收入《永丰乡人杂著》,1922年罗振玉自刻本。
    ⑨载《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6号,1935年12月。
    ①原载《文艺报》第四卷第三期,1951年;收入《沧州集》,第53—56页。
    ②许国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序》,载《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卷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①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解说》,载《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第17页;池田温著,李德范译,孙晓林校:《〈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解说(上)》,《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3、4期合刊,第96页。
    ②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解说》,载《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17页;池田温著,李德范译,孙晓林校:《〈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解说(上)》,《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3、4期合刊,第96页。
    ③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第84页。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85—87页。
    ②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第72—73页。
    ①沈纮译:《伯希和氏演说》,载《流沙访古记》,此据《敦煌丛刊初集》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08页。
    ②沈纮译:《伯希和氏演说》,此据《敦煌丛刊初集》第7册,第208页。
    ③《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00页所录罗振玉函称:“已代照千纸,亦于三月内当可寄到。”
    ④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167页。
    ⑤刘诗平、孟宪实:《敦煌百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7—159页。
    ⑥金维诺:《光辉的一生:敦煌学的先行者向达先生》,《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11页。
    ①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②1934年8月8日教育部指令第9614号,见《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99—400页。
    ③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图书馆学研究》1985年第5期,第32页。
    ④国家图书馆所藏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中,有“商照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古写本事函”一件,为公文拟稿,发函日期为1935年1月17日,该函稿尾之致送机关,先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抹去该行,改题“清华大学”。这显示北平图书馆在考虑合作机关时,曾有一番斟酌过程。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校字第四案第特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号。
    ②邵循正(1909—1972),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历史学家。1926年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1930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改习历史。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次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蒙古史。1936年由法回国。
    ③刁汝钧(1907—1994),字士衡,河北邯郸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1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同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文学、戏剧,并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继续研究、收集敦煌变文等资料。1935年回国。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校字第四案第特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二一四号。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校字第四案第特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三四〇号。
    ⑥据下文所引王重民1937年6月致袁同礼函。
    ⑦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校字第四案第特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七九号。
    ①刘诗平、孟宪实:《敦煌百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413—414页。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校字第四案第特副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五四六号。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校字第四案第特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五〇号。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十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四六二号。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十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八六六号。
    ②《计划书》即后文所引《整理及选印敦煌经卷计划书》,因这一文件并非为单纯的公文附件,且较为重要,故专节揭示。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四五七号。
    ④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三二六号。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六六一号。
    ⑥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四号。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573页。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568—569页。
    ③《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568—569页。
    ④《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735页。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第6—7页。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第5页。
    ②1937年8月2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号”之后。
    ③以上王重民工作情况均见1937年6月1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七九号”之后。
    ④《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54页。
    ⑤1937年6月1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
    ⑥1937年8月2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
    ⑦1937年6月1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
    ①王重民:《影摄巴黎敦煌写本工作报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附录第5—8页。
    ②向达:《影摄伦敦敦煌写本工作报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附录第1—4页。
    ③原函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文库”。转引自孟昭晋《读王重民致向达书信》,《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4期,第93页。
    ④向达的工作情况,均见1937年2月21日向达致袁同礼函。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1949年前档案“外事”卷内。
    ①向达:《影摄伦敦敦煌写本工作报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附录第2—3页。
    ②《本馆二十八年度馆务概况》,《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66》,第704—705页。
    ③向达:《影摄伦敦敦煌写本工作报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附录第2—3页。
    ④《北平图书馆被接管后大事表》,《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878页。
    ⑤此为此目卷端题名,封面另题“海外敦煌遗籍目”。
    ⑥史睿、王楠:《董康〈敦煌书录〉的初步研究》,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93—595页。
    ①稿本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第5页。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第8—9页。
    ④见1937年2月21日向达致袁同礼函。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第8—9页。
    ①此三函原件均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由国家图书馆“王重民学术思想史料整理”课题组加以整理,整理成果待刊。
    ②《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66》,第708页。
    ①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海外敦煌遗籍照片总目》,《图书季刊》新二卷第四期(1940年),第624页。
    ②《本馆二十八年度馆务概况》,《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66》,第704—705页。
    ③此目约为1950年代编纂。稿本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④指张全新,1953年4月至1963年11月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参:《副馆长任职年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470页。
    ⑤稿本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下文此目引文及统计,均出自此稿本,不再另注。
    ①荣新江:《〈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见:《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②原件为油印,存国立北平图书馆旧档,第二集专字第四十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八六六号。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十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八六六号。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三二六号。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六六一号。
    ④《委员会会议记录》,《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
    354页。
    ⑤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第二集专字第四二案第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三二六号。馆藏号为笔者所加。
    ⑥《敦煌古籍丛编照片》清单三件为王重民手迹,与1937年6月1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等文件同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七九号”之后。
    ①原件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与1937年6月1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等同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七九号”之后。
    ②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43—444页;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第619页。此函及下函原书均未注明年代,据函中所述审定敦煌遗书照片影印目录事,可考定为1937年。
    ③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第444页;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第619—620页。
    ①原函现藏国家图书馆,彩图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卷首彩图部分。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第17页。
    ③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号”之后。
    ④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号”之后。
    ⑤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七九号”之后。此函约写于1937年。档案原件首页上方标“1934年”,显然为档案整理人员的误记。
    ①赵万里所撰书评《论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四部丛刊〉》,其第五节专论“印刷时多描改致失原本面目”,首先述及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尝疑《四部丛刊》非影印乃写印”,继而指出“其所以有违异者,盖旧本不甚明晰,印刷时随意添改故也”。赵文原载1928年3月26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2期,收入《赵万里文集》第二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出版。
    ②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号”之后。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第17页。
    ④此处“24辑”及下文的“17辑”、“1、2辑”、“3辑”,均指王重民自巴黎寄回北平图书馆的照片批次,其编号与后文所述《法国巴黎图书馆藏敦煌本照片目录》的记录完全吻合。P.3456《六韬》见于该目第二十四辑,P.3627、3867《王陵变文》见该目第十七辑,P.2546《刘子新论》见该目第一、二合辑,P.3562《刘子新论》见该目第三辑。
    ①原件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与1937年6月1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等同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到文第一〇七九号”之后。
    ②原函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附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文第四九号”之后。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第8页。
    ④原载《大公报图书副刊》第145期,1936年8月27日;收入《沧州集》,第333—341页。
    ①孙楷第:《沧州集》,第335页。
    ②周祖谟《广韵校勘记》未标明此卷的馆藏号,而以“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得自敦煌之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称之,简称为“敦煌王韵”。
    ③此件为王重民手书,现藏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④序载周祖谟《广韵校勘记》卷端,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
    ⑤周祖谟此序作于1937年3月。此据《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6页。
    ⑥《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66》,第708页。
    ①据周祖谟序,此书编纂始于1945年,成书后搁置二十多年,方才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②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序》,载《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③顾廷龙:《〈中国目录学史论丛〉跋》,载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41页。
    ④沈津:《顾廷龙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⑤沈津:《顾廷龙年谱》,第167页。
    ⑥1940年3月20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⑦1940年4月8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①1940年4月11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②1940年5月14日王重民致袁同礼函,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③1940年5月14日王重民致傅斯年函,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
    ④1940年5月14日王重民致傅斯年函。
    ⑤原函藏国家图书馆,彩图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卷首彩图部分。原函以铅笔圈“二九六一号”、“三六三六号”二处,并在其一侧画圈做标记,当为孙楷第核查馆藏敦煌卷子照片时的记录。原函未署年份,据上述王重民函,可知其作于1940年。
    ⑥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台北:国立编译馆,1991年2月,第608页。此承史睿告知,特此致谢。
    ⑦王菡:《藏园校书所用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97页。
    ①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7页。
    ②萨仁高娃:《王重民等有关〈敦煌变文集〉的信函二十四通》,《文献》2009年第2期,第157页。
    ①借用介绍信原件存国家图书馆档案室,所署日期为1959年4月22日,有时任善本部主任赵万里签批。
    ②柴剑虹:《〈敦煌西域文献旧照片合校〉序》,见《敦煌西域文献旧照片合校》,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收入柴剑虹《品书录》(增订本),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35—336页。
    ③荣新江:《〈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载《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第1—2页。
    ①荣新江:《德国“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典籍与文书》,《华学》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311页。荣新江早先致徐文堪函也有相关论述,载《柏林通讯》,《学术集林》卷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394页。
    ②荣新江:《〈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见:《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第1—2页。
    ①《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324页。
    ②王重民:《〈巴黎敦煌残卷叙录〉(第一辑)自记》,原载《巴黎敦煌残卷叙录》第一辑卷首,此据王重民《冷庐文薮》,第777页。
    ①白化文:《〈冷庐文薮〉序》,载王重民《冷庐文薮》,第4页。
    ②1947年王重民致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1884—1975)函中称:“I amteaching three courses in Peita:(1) literary materials from Tun-huang,(2) Chinese bibliography,(3) Special studieson Chinese bibliographical books. I like the first one, because it gives me a chance to study, and to prepare forwriting a book.”这段文字大意为:“我现在北大执教三门课程:(1)敦煌文学文献;(2)中国目录学;(3)中国目录学书籍专题研究。我喜欢第一门课程,它给了我开展研究并准备撰写一部书的机会。”这里所说的“敦煌文学文献”课程,当即“敦煌俗文学”;所提到的准备撰写的一部书,即《敦煌古籍叙录》。原函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档案,由居蜜博士提供国家图书馆“王重民学术思想史料整理”课题组加以整理,整理成果待刊。
    ③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编年》,载《冷庐文薮》,第878—916页。
    ④白化文:《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研究工作》,《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3期,第73页。
    ①白化文:《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研究工作》,《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3期,第75页。
    ②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编年》,载《冷庐文薮》,第894页。
    ③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由国家图书馆“王重民学术思想史料整理”课题组加以整理,整理成果待刊。
    ④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编年》,载《冷庐文薮》,第896页。
    ⑤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
    ⑥载《文物资料丛刊》第1期(1977年12月)。
    ①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前言》,载《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6页。
    ②原函藏国家图书馆档案室。由国家图书馆“王重民学术思想史料整理”课题组加以整理,整理成果待刊。
    ③以上三函原件均藏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此处转引自萨仁高娃整理《王重民等有关〈敦煌变文集〉的信函二十四通》,《文献》2009年第2期,第151—163页。
    ①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21页。
    ②朱凤玉:《敦煌曲子词研究述评与研究方法之考察》,载朱凤玉《百年来敦煌文学研究之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5月,第60—61页。
    ③任半塘:《敦煌曲初探弁言》,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第1页。
    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5月出版。
    ⑤法国国家科研中心1971年出版。
    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①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7页。
    ②这批信件由萨仁高娃整理,撰成《王重民等有关〈敦煌变文集〉的信函二十四通》一文,刊于《文献》2009年第2期第151—163页。
    ①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1960年增订本,1962年三版增订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二版增订本,1997年新三版增补定本。
    ①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983年7月、1984年1月分别出版上下二册。
    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③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
    ④岳麓书社1990年出版。
    ⑤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⑥高国藩:《敦煌学百年史述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111页。
    ⑦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编年》,载《冷庐文薮》,第890—891页。
    ①王重民:《〈巴黎敦煌残卷叙录〉(第二辑)自记》,原载《巴黎敦煌残卷叙录》第二辑卷首,此据王重民《冷庐文薮》,第779页。
    ②高国藩:《敦煌学百年史述要》,第109页。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③原载《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九卷第六号(1935年)。
    ④原载《东方杂志》第34卷第9期(1937年)。
    ⑤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历日的整理研究与展望》,载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①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期(1981年5月)。
    ②朱凤玉:《王重民(1903—1975)与敦煌文学研究》,载朱凤玉《百年来敦煌文学研究之考察》,第164页。
    ③白化文:《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研究工作》,《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3期,第31页。
    ①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荣新江:《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第16页。
    ③刘修业生平参见李鼎霞《老一代女学者刘修业先生》,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第116—118。
    ①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8期。
    ②白化文:《〈冷庐文薮〉序》,载王重民《冷庐文薮》,第6页。
    ③载1937年6月30日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收入白化文、周绍良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下),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527—532页;又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一),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2—215页。
    ④原载《学原》第一卷第七期,1947年11月。因英国学者翟理斯(L. Giles)此前撰有的《秦妇吟考证与校释》(张荫麟译,载《燕京学报》第一卷第一期),故而以“续记”名篇。
    ⑤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642页。
    ⑥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编《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22—239页。
    ⑦如谢巍《敦煌本〈读史编年诗〉作者佚名考及其他》(《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陶敏《敦煌写本〈读史编年诗〉的内容与作者》(《咸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20—534页);赵望秦《赵嘏〈读史编年诗〉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柴剑虹:《魂归敦煌——我送王重民先生的敦煌研究资料回敦煌》,载柴剑虹《敦煌学与敦煌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74—181页。
    ②向达生平参见:向达《向达自传》,载沙知编《向达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1—4页;孟彦弘《一位倔犟的历史学家——向达别传》,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
    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10—145页。
    ③群忠:《赴英德法图书馆抄书的向达》,《图书馆界》1995年第4期,第56页。
    ④关于翟林奈刁难中国学者的原因,吴芳思(Frances Wood)“推测他是出于嫉妒而守着这批收藏品,以便将来自己编目”。见吴芳思《向达在英国》,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0页。
    ①载《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十五号(1928)。
    ②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三号(1930年6月)。
    ③载《图书馆学季刊》第四卷第三、四期合刊(1930年12月)。
    ④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59—163期(1931年1月26日至2月23日)。
    ⑤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201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将其收入“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再版。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07页。
    ②《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第108页。
    ③《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第107页。
    ④载《图书季刊》新一卷第四期(1939年12月),第19—25页。
    ①1937年8月4日王重民致向达函,转引自孟昭晋《读王重民致向达书信》,《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4期,第94页。
    ②载《新中华》第5卷第13期(1937)。署名方回。
    ③伏俊琏、冷江山:《向达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2期,第176页。
    ①《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三第四两次公开学术演讲》,《图书季刊》新三卷第一、二期合刊(1941年
    6月),第136—142页。
    ②参王冀青《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第110—132页。
    ③向达:《唐代俗讲考》,此据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7页。
    ④载《学衡》第54期(1926年6月)。
    ⑤载《小说月报》第20卷第10期(1929年)。
    ⑥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载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4—185页。
    ①初载《燕京学报》第一卷第十三期(1934),经增补修改后再刊于《文史杂志》第三卷第九、十期(1944)。
    ②周一良:《读〈唐代俗讲考〉》,见《敦煌变文论文录》,第157页。
    ③周一良:《读〈唐代俗讲考〉》,见《敦煌变文论文录》,第157页。
    ④相关论文有:周一良《读〈唐代俗讲考〉》(1947年2月8日《大公报图书周刊》第6期)、关德栋《〈读《唐代俗讲考》〉的商榷》(1947年4月12日《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5期)、向达《补说唐代俗讲二三事——兼答周一良、关德栋两先生》(1947年5月9日《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8期)、周一良《关于〈俗讲考〉再说几句话》(1947年7月20日《大公报图书周刊》第21期)。诸文并收入《敦煌变文论文录》,第157—184页。
    ①杨联陞《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英文原文载《哈佛亚洲学报》第13卷第2期(1950),中译文载杨联陞《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原为完成于1956年的博士论文,中译本由耿昇翻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再版。
    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④刘进宝:《从“唱衣”研究看学术研究的困难》,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第
    386—396页。
    ⑤哈佛燕京学社,1933年出版(《燕京学报》专号之二)。
    ⑥荣新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前言》,此据荣新江《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8页。
    ⑦载《图书季刊》新五卷第四期(1944年12月)。
    ①刘进宝:《敦煌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于道泉》,载刘进宝《遗响千年:敦煌的影响》,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21页。
    ①王国维《赵万里〈水经注〉临校本跋》书影刊于《赵万里文集》第一卷,第4页。
    ②详笔者所编《赵万里校本批本目录》,载《赵万里文集》第三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582—592页。
    ③此文完成于“丙寅花朝”,即1926年3月28日;刊于《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一期(1926年6月)。
    ④载《文物》1961年第3期。
    ⑤影印本见《甘肃藏敦煌遗书》第二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51页。
    ①赵万里:《唐写本〈说苑反质篇〉读后记》,此据《赵万里文集》第二卷,第406页。
    ②张志清《赵万里与〈永乐大典〉》一文之后附有《国立北平图书馆辑佚〈永乐大典〉书目》,见《〈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67—177页;此目又以《赵万里主持〈永乐大典〉辑佚成果简目》为名,载《赵万里文集》第三卷第573—581页。
    ③《芸盦群书题记》原载《大公报图书副刊》创刊号至第21期(1933年9月至1934年4月),又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八卷第三号(1935年6月);此据《赵万里文集》第三卷,第140—142页。
    ④赵万里:《词概》,载《赵万里文集》第二卷,第19页。
    ①赵万里目录学讲义现存三种:国立清华大学讲义《目录学十四讲纲目》,载《赵万里文集》第一卷,第
    383—386页;国立清华大学讲义《应用目录学大纲》,国立清华大学铅印,现存赵家;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讲义《应用目录学(文学之部)大纲》,广源印刷局铅印,现存赵家。以上讲义承赵万里之子赵深示知,特此致谢。
    ②原载《中德学志》第五卷第三期(1943年9月),收入《赵万里文集》第一卷。
    ③原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44—259页。
    ①原载《北京图书馆月刊》第一卷第四号(1928年8月)卷首;收入《赵万里文集》第二卷,第333页。
    ②赵万里:《版本学纲目》,《赵万里文集》第一卷,第191页。
    ③该文以《中国印本书籍发展简史》为题,刊于《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4期。
    ④此据《赵万里文集》第一卷,第148—150页。
    ①载《中学生杂志》第十三期,1931年3月。
    ②载《中学生杂志》1931年6月号。
    ③载《燕京学报》第十二期,1932年12月。
    ④载《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七号,1931年。
    ⑤林家平等:《中国敦煌学史》,第148页。
    ⑥载《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五号,1931年。
    ⑦载《大公报艺术周刊》第十五期,1935年1月12日。
    ⑧贺昌群:《唐代女子服饰考》,《贺昌群文集》第一卷《史学丛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3页。
    ⑨载《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八卷第五号,1934年。
    ⑩载《图书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35年。
    11商务印书馆1933年5月出版,1956年、1999年商务印书馆重印。
    ①这两篇书评分别载于1934年3月17日、1937年4月1日《大公报图书副刊》。
    ②张全新(1913—1984),字铁弦。早年曾任汉口《大光报》副刊编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敏感厅科员。1944年7月起受聘为北平图书馆馆员,1953年4月至1963年11月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后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1940至1950年代译有俄文文学作品多种,如高尔基《鹰之歌》、扎米雅金等《天蓝色的信封》、别克《康庄大道》、纳吉宾《烟斗》、吉谢列夫《吉谢列夫讲演集》、列斯柯夫《左撇子》等,编有《中国外交史书籍简目》等。
    ③《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北京大学,1948年,第54页。
    ①《卷头语》,见1933年9月28日《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创刊号。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156—157页。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条例》,见《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第1083—1084页。
    ③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60—61页。
    ④方广锠:《两箱敦煌经卷残片的再发现》,《南海》1998年9月;删节稿载2009年8月5日《光明日报》;收入《随缘做去直道行之——方广锠序跋杂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①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10—11页。
    ②杨曾文:《关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日本天平十二年一件写经文书的初步考察》,《法音》1999年第9期,第26—27页;方广锠:《关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所藏的日本天平藤原皇后施经》,《法音》1999年第11期,第15—18页。
    ①方广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编纂完成》,载2012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340期)第4版。
    ①有关缩微胶卷拍摄与交换的经过,见尚林《中英两国交换馆藏敦煌遗书胶卷追述》一文,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第113—115页。
    ①尚林、方广锠、荣新江:《中国所蔵大谷収集品概況:特別以敦煌写経為中心》,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会,1991年3月,第7页。
    ①郝春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五大贡献》,《光明日报》2006年8月22日,第10版;此文又以《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为题,收入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第214—222页。
    ②如许建平《跋国家图书馆藏〈春秋穀梁传集解〉残卷》(《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朱大星《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BD14677残卷新探》(《文献》2005年第1期),等等。
    ③相关论文有:石云里《新公开的敦煌南齐写本上的捺印佛像》,《中国印刷》2000年第10期,第64—65页;李之檀《敦煌写经永兴郡佛印考》,《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第108—110页;方晓阳、吴丹彤《东晋写本〈杂阿毗昙心论〉背印佛像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1—7、17页。
    ④载《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3年第1期。
    ⑤载《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2期。
    ①载《文史》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月。
    ②载《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月。
    ③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④载《文史哲》1981年第4期。
    ⑤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⑥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
    ⑦载《历史论丛》第5辑,1985年1月。
    ⑧连载于《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2期、1986年第1期。
    ⑨唐耕耦:《我的“敦煌学”经历——〈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编辑回忆》,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第143—156页。
    ⑩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4月出版。
    ①原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②原载《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③原载《文献》1988年第1期。
    ④载《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3月出版。
    ⑤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此文早先曾以《伯二〇三二号甲辰年净土寺诸色入破历计会稿残卷试释》为题,刊于敦煌吐鲁番学北京资料中心1988年8月编印的《敦煌吐鲁番文集》。
    ⑥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⑦载《九州学刊》1993年第4期。
    ⑧载《文献》1998年第3期。
    ⑨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1期。
    ⑩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2期、1986年第1期。
    ①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②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③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0期(1987年)。
    ④载《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
    ⑤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24页;该文收入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⑥载《敦煌文薮》(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4月出版。
    ⑦载《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内容包括:甲午年五月十五日阴家婢子小娘子荣客目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二月十九日河西都僧统龙辩榜缀合。
    ⑧载《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3期。
    ⑨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收入《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9
    月出版。
    ①载《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收入《隋唐佛教会议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②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第1期。
    ③载《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1期。
    ④载《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
    ⑤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⑥载《法音》1990年第7期。
    ⑦载《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
    ⑧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1年第1期。
    ⑨载香港《九洲学刊》1992年敦煌学专刊。
    ⑩载《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11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0年第1期。
    12载《中国文化》1990年6月第2期。
    13载《西域研究》1992年第1期。
    ①载《法音》1999年第11期。
    ②载《文献》2006年第1期。
    ③载《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④发表的论文有:《斯文赫定与中亚探险》,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6期;《西北科学考察团组建述略》(与邢玉林合著),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斯文赫定与绥新公路勘察队》,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3、4期合刊。与邢玉林合著《探险家斯文赫定》一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⑤撰有论文《〈永乐大典〉中佛教文献初探》,载《〈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出版;文献整理成果有《〈永乐大典〉本〈禅林类聚〉校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出版。
    ⑥载《文献》2002年第4期。
    ⑦载《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
    ⑧载《文津学志》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⑨载《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159
    ①金滢坤、李永海:《敦煌本〈大云经疏〉新论》,《文史》2009年第4辑,第32页。陈先生指陈寅恪。
    ②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③与李文洁合著,载《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
    ④与汪桂海合著,载《文献》2008年第2期。
    ⑤与李文洁合著,载《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
    ⑥与刘波合著,载《文献》2009年第2期。
    ⑦与刘波合著,载《文献》2010年第1期。
    ⑧与刘波合著,载《文津学志》第三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①与萨仁高娃合著,载《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②与萨仁高娃合著,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③与张平、赵大莹合著,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
    ④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中华书局2006年5月出版。
    ⑤载《文献》2006年第1期。
    ⑥与孙利平合著,原载《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1期;又载《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⑦与(匈)高奕睿合著,载《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2期。
    ⑧与萨仁高娃合著,载《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⑨与(匈)高奕睿合著,载《融摄与创新: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5月出版。
    ①著作主要有《佛经版本》(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佛教大藏经研究论稿》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二书及相关论文多篇。
    ②以上二种俱载《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③载《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④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年第2期。
    ⑤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4期。
    ⑥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⑦载《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1期。
    ①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②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
    ③载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④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2期。
    ⑤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初版;中华书局2013年1月再版。
    ⑥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4期。
    ⑦载《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4期。
    ⑧载《文献》1997年第3期。
    ⑨载《文献》1998年第3期。
    ①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②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③与林世田合著,连载于《文献》2007年第2期、第3期。
    ④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⑤载《文献》1996年第4期。
    ⑥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⑦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
    ⑧孟宪实:《论敦煌的妇女结社》,载《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87页。
    ⑨载《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⑩载《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①载《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②载《文津学志》第2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③载《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④与杨富学合著,载《敦煌研究》2010年第1期。
    ⑤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4期。
    ⑥载《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⑦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⑧与翟德芳共译,知识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⑨载《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
    ⑩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1年第2期。
    ①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②载《文献》1991年第4期。
    ③载《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④载《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⑤连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1993年第2期。
    ⑥载《学人》第3期,1992年。
    ⑦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⑧第1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卷至第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至2006年出版。
    ⑨载《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0年第3期转载。
    ⑩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11载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2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13载《历史研究》2007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7年4期转载。
    ①载《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②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9月出版。
    ③载《敦煌吐鲁番文集》,敦煌吐鲁番学北京资料中心编印,1988年8月。
    ④载《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⑤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⑥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4期。
    ⑦与方广锠、荣新江合著,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会1991年3月出版。
    ⑧载《汉学研究》1994年第2期。
    ⑨并载《古籍保护新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⑩并载《古籍保护新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①尚林:《中英两国交换馆藏敦煌遗书胶卷追述》,《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第113—115页。
    ①唐耕耦:《我的“敦煌学”经历——〈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编辑回忆》,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第147页。
    ②朱雷:《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整理》,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第34页。
    ③唐耕耦:《我的“敦煌学”经历——〈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编辑回忆》,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第148页。
    ①以上卷号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由北京图书馆借陈图书文物清单》,载《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942—945页。部分写卷题名据后出目录改订。
    ②尚林:《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记1988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附《敦煌吐鲁番学北京资料中心简况》,《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4期,第87—88页。
    ①关于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整理的学术史梳理,参阅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12—130页。
    ①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29页。
    ②吴蕴慧著,王继如指导,《〈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③柴剑虹:《〈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分类目录〉序》,载《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分类目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页。
    ①柴剑虹:《〈英藏法藏敦煌遗书研究按号索引〉序》,载《英藏法藏敦煌遗书研究按号索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又见柴剑虹《品书录》(增订本),第411页。
    ①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4页。
    ①刘屹:《敦煌道藏﹝书评﹞》,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4—389页。
    ②李继武、李永斌:《改革开放以来汉传密教研究综述》,载《首届大兴善寺唐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编《密意神韵:唐代密宗的文化与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
    ①富平等:《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自动化网络建设调查报告》,载袁名敦等编《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453页。
    ②荣新江、赵和平所言,均见黎知谨整理《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开幕式座谈会》,《文津流觞》第7期
    (2002年7月)。
    ①参看国家图书馆网站古籍资源库频道http://www.nlc.gov.cn/dsb_zyyfw/gj/gjzyk/。
    ②关于国际敦煌项目的基本情况及中国国家图书馆IDP中心的工作情况,参见:魏泓(Susan Whitfield)著,林世田译《数字敦煌,泽被学林——纪念国际敦煌项目(IDP)成立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2期,第34—38页;刘波《国际敦煌项目(IDP)与敦煌西域文献数字化国际合作》,《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1、2期合刊,第43—50页;国际敦煌项目网站“IDP大事记”栏目,http://idp.nlc.gov.cn/pages/archives_timeline.a4d。
    ①相关技术细节,参见乌心怡《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探要》,《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
    4期,第118、121页。
    ②韩春平:《敦煌学数字化研究综述》,《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第176页。
    ①喻雯虹:《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国际敦煌项目(IDP)谈起》,《图书馆论坛》2011年第3期,第87—89页。
    ①该刊于1994年改名为《东亚图书馆馆刊》(The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②(美)J. O.布里特著,杨富学、李吉和译:《普林斯顿收藏的敦煌写本残卷》,《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
    1期,第111—116页。
    ③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5页。
    ①陈国灿:《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文书跋》,《魏晋南北朝史资料》第十五辑,第109—117页。
    ②陈怀宇.“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and Turfan at East Asian Library”. The East Asian LibraryJournal.Vol.14, no.2(2010Autumn)。文后刊载了全部残片的彩色图版。
    ③荣新江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49—952页。
    ④刘波:《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吐鲁番文书唐写本经义策残卷之整理与研究》,提交2010年4月10日至13日浙江大学古籍所主办的“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后发表于《文献》2011年第
    3期,第10—28页。
    ⑤庆昭蓉:《库车出土文书所见粟特佛教徒》,《敦煌研究》2012年第2期,第56—57页。
    ①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7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393—396页。
    ②彩色图版见IDP网站数据库:http://idp.nlc.gov.cn/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1898050230;recnum=42853;index=1
    ③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69册,第465—473页。
    ④彩色图版见IDP网站数据库:http://idp.nlc.gov.cn/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2008920134;recnum=42426;index=1
    ⑤载向达《敦煌余录》,收入荣新江编《向达先生敦煌遗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2—90页。
    ⑥黄正建:《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逆刺占〉札记》,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14—534页。
    ⑦游自勇:《敦煌本〈白泽精怪图〉校录——〈白泽精怪图〉研究之一》,载《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2010,第302—311页;又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29—440页。
    ⑧朱丽双:《敦煌藏文文书P.t.960所记于阗佛寺的创立——〈于阗教法史〉译注之一》,《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第81—87页。
    ①李更:《也谈敦煌遗书中的“宫廷写书”〈春秋穀梁传集解〉——从书吏、亭长说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第12—20页。
    ②郑广薰:《敦煌本〈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第33—40页。
    ①刘进宝:《国际敦煌学研究的一次大检阅——1988年北京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综述》,《兰州学刊》1988年第5期,第101—104、95页。
    ②刘进宝:《敦煌学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2—473页。
    ③尚林:《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记1988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4期,第87页。
    ④刘莹:《1992年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丝绸之路》1993年第1期;刘进宝:《敦煌学通论》,第473—474页。
    ①《“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第106页。
    ②冯培红:《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第162—168页;无垠:《“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第105—107页;徐晓卉:《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国际学术动态》2004年第3期,第5—7页;林世田:《〈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前言》,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③肖红凌:《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6期,第1页。
    ①郑炳林、屈直敏:《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研讨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第158—163页。
    ②书评有徐文堪《粟特研究的最新创获——读〈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92页;张桢《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考古与文物》2009第2期,第106—111页。
    ③林世田:《国际敦煌项目(IDP)第六次会议综述》,《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第165—168页。
    ④林世田、赵大莹:《“西域文献学术座谈会”纪要》,《文献》2007年第1期,第144页;赵大莹、林世田:《“西域文献学术座谈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第158—160页。
    ①刘波:《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献》2010年第3期,第191页。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648页。
    ①《1992年大事记》,《1992年北京图书馆年报》,第29页;此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1199页。
    ②《国家图书馆2000年7月—9月大事记》,《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1期,第92页。
    ③载《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④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①《“敦煌旧影——敦煌莫高窟历史照片展”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开幕》,《文津流觞》2012年第4期(总第
    40期),第5—6页。
    ①《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在香港》,《北京图书馆通讯》1986年第1期,第72页;杜伟生:《记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图书馆学通讯》1986年第2期,第31—33页。
    ②《2006年大事记》,《2006年国家图书馆年报》,第14—15页。
    ①黎知谨整理:《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开幕式座谈会》,《文津流觞》第7期(2002年7月)。相关情况又见黎知谨《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座谈会纪要》,《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2年第8期。
    ①这两个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讲题、时间等信息,见《文化论衡——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十年选萃》一书所附《“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一览表》、《“敦煌与丝路学术讲座”一览表》,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242—261页。
    ①方广锠:《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之我见》,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此据《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第1—27页。
    ②庄俞:《我一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2页;又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35页。
    ③此件不幸于民国六年(1917)被魏家骥盗走,详见本文第一章。
    ①杜伟生:《谈敦煌遗书修复》,《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2期,第146页;张平:《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修复与保护》,载《古籍保护新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3页。
    ②杜伟生:《谈敦煌遗书修复》,《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2期,第147页。
    ①张平:《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修复与保护》,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84页。
    ②张平:《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修复与保护》,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84页。
    ③杜伟生:《谈敦煌遗书修复》,《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2期,第147页。
    ①《〈赵城金藏〉展览座谈会纪要》,《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第478—485页;整理稿发表于《文津流觞》第35期(2011年)。《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文津流觞》第35期所刊整理稿均误将座谈会时间记录为1950年,今正。
    ①杜伟生:《古书修复中的“整旧如旧”与“整旧如新”》,《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4期,第100页。
    ①以上四条修复原则,参见方广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前言》,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页;又见方广锠《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修复方案》,《文津流觞》第6期,2002年7月。
    ②《1991年大事记》,《1991年北京图书馆年报》,第28页;此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8》,第1016页。又见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115页。
    ③李际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整理侧记》,《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第140页。
    ④此处所述长卷、残卷、残片的修复工艺,主要参照杜伟生《谈敦煌遗书修复》一文(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2期,第148—149页);操作实务解析及图示,见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第五章《敦煌遗书的修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13—222页)及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第一章《卷装古籍修复》案例二“敦煌遗书的修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8月,第21—46页)。
    ①此件由胡玉清于2004年修复。见胡玉清《敦煌遗书中常见破损及其修复琐谈》,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59页。
    ①胡玉清:《敦煌遗书为86号的特点与修复》,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55—157页。
    ②林世田:《敦煌文献修复与保护座谈会纪要》,《文津流觞》第6期(2002年7月)。
    ①有关敦煌遗书古代修复的情况,参阅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林世田、张平、赵大莹《国家图书馆所藏与道真有关写卷古代修复浅析》,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林世田《敦煌遗书古代修复简论——构筑4—11世纪中国书籍修复史框架》(初稿),载《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10年。
    ②胡玉清:《敦煌遗书中常见破损及其修复琐谈》,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63页。
    ①张平:《对于敦煌遗书修复工作规范化问题的思考》,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78页。
    ②张平:《对于敦煌遗书修复工作规范化问题的思考》,载《古籍保护新探索》,第178页。
    ①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107册,第109—114页。
    ②修复后题记及藏印图版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
    142页;题记及藏印特写彩图,见该册卷首;写卷情况介绍见该册所附“叙录”(第5页)。修复后图版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314—319页;写卷情况介绍见该册所附“条记目录”。
    ③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88册,第544—556页。
    ①李际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整理侧记》,《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第140页。
    ①以上均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45册、146册《条记目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①该书虽出版于1992年,但初稿完成于1984年(见该书《后记》,第691页),因而最后一个时期仅梳理至1983年。
    ①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4—183页。
    ②刘进宝:《敦煌学通论》,第427—491页。
    ③高国藩:《敦煌学百年史述要》,第101—115页。
    ④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载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第44—60页。
    ⑤刘铭恕:《敦煌遗书札记四篇叶昌炽与敦煌遗书》,载《敦煌学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8—67页;吴琦幸:《叶昌炽与敦煌研究》,《兰州学刊》1985年第4期,第69—72页;荣新江:“YeChangchi: Pioneer of Dunhuang Studies”, IDP NEWS, No.7(1997.5), pp.1-5;高国藩:《敦煌学百年史述要》,第103页。
    ①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出版。
    ②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1960年出版增订本,1962年3版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1版,1988年新2版增订版,1997年新3版增补定本。
    ③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④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辑委员会编,分北魏、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等九卷,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
    ⑤全书5集,文物出版社1959—1960年出版,1964年再版。
    ⑥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出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新1版。
    ⑦香港新亚研究所1970年出版。
    ⑧香港新亚研究所1970年出版。
    ⑨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出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出版。
    ⑩台北学海出版社1975年1月出版。
    11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77年出版。
    12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出版。
    13与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合撰,1971年巴黎印行。
    14法国远东学院1978年初出版。
    1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出版。
    16台北众人出版社1969年出版。
    ①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出版。
    ②图版全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出版;目录索引1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③全书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5年出版。
    ④全书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0年出版。
    ⑤全书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7年出版。
    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⑦全书5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⑨中国书店2007年出版。
    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开始出版,2011年12月出版至第12册。
    11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第2册2011年4月出版。
    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05年出版。
    1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1998年出版。
    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②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③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二卷至第八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至2012年出版,此书尚未出齐。
    ④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⑤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⑥文物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⑦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
    ⑧全书五卷,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出版,2011年再版。
    ⑨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2005年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⑩全书计划出100卷。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201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1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
    12李最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六十年》,《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第10—26页。
    ①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9月)。
    ②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③欧阳哲生:《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文史哲》2005年第3期,第123—130页。
    ①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此据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6—267页。
    ②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之使命》,见《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01—1203页;又载《袁同礼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③这些文章为:《〈永乐大典〉现存卷目》,《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卷第4期,第4—10页;《〈永乐大典〉现存卷数续目》,《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2卷第4期,第9—13页;《〈永乐大典〉现存卷数续目》,《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3卷第1期,第9—11页;《〈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第2卷第3、4号合刊,第215—251页;《〈永乐大典〉存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6卷第1号,第93—133页;《近三年来发现之〈永乐大典〉》,《读书月刊》第1卷第6号,第40—46页;《〈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1号,第103—140页;《〈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图书季刊》新1卷第3期,第246—286页。诸文并载《袁同礼文集》。
    ④张升:《德国汉堡大学所藏两册〈永乐大典〉的流传》,《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6期,第101—105页。
    ①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概况》,1934年1月。见:《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36页。
    ②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4页,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
    ③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5年,第27页。
    ①本节所述编纂委员学术研究成果,多由国立北平图书馆印行,故仅标注出版年,以免繁琐;由其他出版机构印行的著作,则详为标注。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铅印出版。
    ③大东书局1936年10月影印出版。
    ①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64页。
    ②原函现藏国家图书馆,彩图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
    册卷首彩图部分。
    ①按,1930年5月至1931年5月底,清华师生因校务管理问题闹风潮,相继逼辞罗家伦、拒绝乔万选、驱逐吴南轩,一年间三次逐走校长。函中所称“闹风潮”,即指此事而言,由此可知此函撰写日期。
    ②吴长青:《寿县李三孤堆楚器的研究与探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第117页。
    ③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第626页。该书将此函年代推定为“约一九三五年”,有误,应为1934年。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第78页。
    ②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173页。
    ③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175页。
    ④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199页。
    ⑤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212、220页。
    ⑥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187页。
    ⑦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197页。
    ⑧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203页。
    ①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第249页。
    白化文、周绍良编:《敦煌变文论文录》,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白化文:《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台北胡适纪念馆编:《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1949—1966》,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敦煌劫余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善本部,1981年。
    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柴剑虹:《敦煌学与敦煌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柴剑虹:《品书录》(增订本),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
    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台北:“国立编译馆”,1991年2月。
    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陈永胜:《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陈垣校录:《敦煌劫余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
    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
    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董康:《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月。
    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樊锦诗、荣新江、林世田主编:《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2月。
    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方广锠:《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方广锠:《随缘做去直道行之:方广锠序跋杂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高国藩:《敦煌学百年史述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
    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国家图书馆编:《袁同礼纪念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6月。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张志清、陈红彦主编:《古籍保护新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文化论衡——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十年选萃》,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编,任继愈主编:《文津学志》第1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编,詹福瑞主编:《文津学志》第2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编,詹福瑞主编:《文津学志》第3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编,詹福瑞主编:《文津学志》第4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10月影印本。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九年七月至二十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1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年七月至二十一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2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一年七月至二十二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至二十三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5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6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7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六月)》,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8年。
    “国立北京图书馆”编:《“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务报告(三十二年度)》,北平:“国立北京图书馆”,1943年。
    韩春平:《敦煌学数字化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5月。
    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贺昌群:《贺昌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黄夏年主编:《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
    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黄永武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江味农述,余晋、阮添愉点校:《金刚经讲义》,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
    李致忠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李致忠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中国敦煌学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刘进宝:《敦煌学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进宝:《遗响千年:敦煌的影响》,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
    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刘进宝:《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
    刘乃和等著:《陈垣年谱配图长编》,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
    刘诗平、孟宪实:《敦煌百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钱存训:《留美杂忆:六十年来美国生活的回顾》,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荣新江编:《向达先生敦煌遗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荣新江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沙知编:《向达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沈津:《顾廷龙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施萍婷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孙楷第:《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孙彦、萨仁高娃、胡月平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王重民、向达:《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北京大学,1948年。
    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王重民:《冷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王重民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吴蕴慧:《〈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4月。
    袁同礼:《袁同礼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张謇:《张謇全集》第六卷《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张锦郎、胡渊泉编:《中国近六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大事记》,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
    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8月。
    张涌泉等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赵万里著,冀淑英、张志清、刘波主编:《赵万里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一卷2011年出版,第二卷、第三卷2012年出版。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等合办,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至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002年;第七至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2006年;第十至第十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11年。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编:《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编委会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全13卷35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任继愈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1—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1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1—14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至2012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史树青主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周祖谟:《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周祖谟:《广韵校勘记》,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朱凤玉:《百年来敦煌文学研究之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5月。
    庄俞:《我一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邹文革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白化文:《简评〈敦煌劫余录〉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
    白化文:《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研究工作》,《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3期,第73页。
    陈国灿:《〈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评介》,《九州学刊》第5卷第4期(1993)。
    陈国灿:《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文书跋》,《魏晋南北朝史资料》第十五辑。
    陈红彦、林世田:《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上),《文献》2007年第2期。
    陈红彦、林世田:《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下),《文献》2007年第3期。
    陈红彦:《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近现代印鉴印主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永胜:《敦煌法制文书研究回顾与展望》,《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陈玉龙:《向达先生的治学道路及其学术成就》,《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杜伟生:《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赝本八种概述》,《文献》1998年第3期。
    杜伟生:《古书修复中的“整旧如旧”与“整旧如新”》,《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4期。
    杜伟生:《记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图书馆学通讯》1986年第2期。
    杜伟生:《谈敦煌遗书修复》,《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2期。
    樊锦诗:《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方广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编纂完成》,2012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40期)第4版。
    方广锠:《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方广锠:《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勘查初记》,《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
    方广锠:《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之我见》,《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方广锠:《敦煌宗教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文化》1990年第1期。
    方广锠:《关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所藏的日本天平藤原皇后施经》,《法音》1999年第11期。
    方广锠:《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敦00337号小考》,《文献》2006年第1期。
    方广锠:《两箱敦煌经卷残片的再发现》,《南海》1998年9月;删节稿载2009年8月5日《光明日报》。
    方广锠:《略谈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方广锠:《日本对敦煌佛教文献之研究(1909—1954)》,载《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方晓阳、吴丹彤:《东晋写本〈杂阿毗昙心论〉背印佛像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冯培红、孔令梅:《汉宋间敦煌家族史研究回顾与述评》,《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3期、2008年第4期、2010年第3期。
    冯培红:《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
    伏俊琏、冷江山:《向达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2期。
    高荣:《陈垣先生与敦煌学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高荣华:《廉洁奉公胡文玉》,载《仰望群山》,应城市纪委、监察局、文体局编印,2006年。
    高田时雄:《明治四十三年(1911)京都文科大学清国派遣员北京访书始末》,《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耿予方:《藏学泰斗于道泉教授》,《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龚敏:《孙楷第先生的敦煌学研究》,中央文史研究馆、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编《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8月。
    郭卉:《国宝之旅: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及其上海预展》,《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11年第1期。
    韩春平:《敦煌学数字化研究综述》,《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
    韩春平:《敦煌学文献数字化刍议》,《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2期。
    郝春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五大贡献》,2006年8月22日《光明日报》第10版。
    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载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郝春文:《二十世纪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黄克:《建立科学的中国小说史学——孙楷第先生晚年“自述”及其他》,《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黄晓燕:《敦煌经籍辑存会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3期。
    黄征:《浙江与敦煌学》,《文史知识》1996年第10期。
    姜涛、杨学勇:《敦煌学数字化的现状及评析》,《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6期。
    焦树安:《陈垣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3期。
    金维诺:《光辉的一生:敦煌学的先行者向达先生》,《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
    金滢坤、李永海:《敦煌本〈大云经疏〉新论》,《文史》2009年第4辑。
    金滢坤:《敦煌本“策府”与唐初社会——国图藏敦煌本“策府”研究》,《文献》2013年第1期。
    孔勤:《范成法师行状》,《法音》2011年第2期。
    黎知谨整理:《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开幕式座谈会》,《文津流觞》第7期(2002年7月)。
    李鼎霞:《老一代女学者刘修业先生》,《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
    李更:《也谈敦煌遗书中的“宫廷写书”〈春秋穀梁传集解〉——从书吏、亭长说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
    李际宁、张平:《善本特藏部敦煌遗书特藏库房设计方案》,《文津流觞》第6期,2002年7月。
    李际宁:《“味青斋敦煌遗书秘籍佚卷存目”点勘及其史料价值》,《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1期。
    李际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整理侧记》,《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
    李际宁:《中国国家图书馆近年入藏的敦煌遗书及其史料价值》,载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李继武、李永斌:《改革开放以来汉传密教研究综述》,载《首届大兴善寺唐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编《密意神韵:唐代密宗的文化与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李之檀:《敦煌写经永兴郡佛印考》,《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
    李最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六十年》,《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
    林世田:《敦煌文献修复与保护座谈会纪要》,《文津流觞》第6期(2002年7月)。
    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叙录与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林世田、张平、赵大莹:《国家图书馆所藏与道真有关写卷古代修复浅析》,《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
    林世田、赵大莹:《“西域文献学术座谈会”纪要》,《文献》2007年第1期。
    林世田:《〈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前言》,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林世田:《国际敦煌项目(IDP)第六次会议综述》,《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
    林世田:《许国霖与敦煌遗书资料汇编工作》,《文津流觞》第22期,2008年。
    林世田《敦煌遗书古代修复简论——构筑4—11世纪中国书籍修复史框架》(初稿),载《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10年。
    刘波、林世田:《国立北平图书馆拍摄及影印出版敦煌遗书史事钩沉》,《敦煌研究》2010年第2期。
    刘波:《国际敦煌项目(IDP)与敦煌西域文献数字化国际合作》,《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1、2期合刊。
    刘波:《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献》2010年第3期。
    刘波:《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吐鲁番文书唐写本经义策残卷之整理与研究》,《文献》2011年第3期。
    刘进宝:《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收入刘进宝《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中华书局,2011年。
    刘进宝:《国际敦煌学研究的一次大检阅——1988年北京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综述》,《兰州学刊》1988年第5期。
    刘进宝:《贺昌群先生与敦煌学》,《文史杂志》1990年第2期。
    刘修业:《王重民1935—1939年英德意诸国访书记》,《文献》1991年第4期。
    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图书馆学研究》1985年第5期。
    刘修业:《王重民与敦煌遗书研究工作》,《文史知识》1988年第8期。
    刘莹:《1992年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丝绸之路》1993年第1期。
    马世长:《敦煌石窟考古的回顾与反思》,《文物》2000年第8期。
    孟昭晋:《读王重民致向达书信》,《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4期。
    明成满:《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的敦煌寺院经济研究》,《文史哲》2007年第3期。
    钱存训:《北平图书馆善本书古籍运美迁台经过》,载《东西文化交流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钱存训:《袁同礼馆长与国际文化交流》,载钱存训《东西文化交流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庆昭蓉:《库车出土文书所见粟特佛教徒》,《敦煌研究》2012年第2期。
    屈直敏:《近百年来敦煌地志文书研究回顾》,《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2期。
    曲金良:《敦煌“变文”研究史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
    荣新江:《柏林通讯》,《学术集林》卷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荣新江:《北京大学与早期敦煌学研究》,载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荣新江:《档案与敦煌学研究》,《档案》1996年第5期。
    荣新江:《德国“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典籍与文书》,《华学》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荣新江:《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荣新江:《狩野直喜与王国维——早期敦煌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
    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萨仁高娃:《王重民等有关〈敦煌变文集〉的信函二十四通》,《文献》2009年第2期。
    尚林、方广锠、荣新江:《中国所蔵大谷収集品概況:特別以敦煌写経為中心》,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会,1991年3月。
    尚林:《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记1988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附《敦煌吐鲁番学北京资料中心简况》),《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4期。
    尚林:《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流失考》,《汉学研究》1994年第12卷第2期。
    尚林:《中英两国交换馆藏敦煌遗书胶卷追述》,《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
    石云里:《新公开的敦煌南齐写本上的捺印佛像》,《中国印刷》2000年第10期。
    史睿、王楠:《董康〈敦煌书录〉的初步研究》,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2月。
    苏莹辉:《国立北平图书馆与敦煌学》,收入苏莹辉《敦煌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
    孙玉蓉:《“敦煌经籍辑存会”成立时间探究》,《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4期。
    孙玉蓉:《北洋学子俞箴墀与创建期的燕京大学》,《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孙玉蓉:《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解疑》,《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孙玉蓉:《关于“敦煌经籍辑存会”的两则日记》,《文献》2010年第1期。
    孙玉蓉:《为〈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补遗指谬》,《天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辑录》,《文献》2009年第1期。
    孙玉蓉:《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术团体——敦煌经籍辑存会》,《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谭新嘉:《梦怀录》,《文献》1982年第4期。
    王菡:《藏园校书所用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
    王冀青:《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王艳:《向达欧洲访书记》,《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3期。
    魏泓(Susan Whitfield)著,林世田译:《数字敦煌,泽被学林——纪念国际敦煌项目(IDP)成立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2期。
    乌心怡:《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探要》,《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4期。
    无垠:《“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
    吴芳思:“Wang Chongmin and Lionel Giles”,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吴芳思:《向达在英国》,载《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2月。
    肖红凌:《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6期。
    萧新祺:《佚名〈味青斋敦煌秘籍佚卷存目〉》,《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
    徐俊:《〈敦煌吐鲁番本文选〉、〈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敦煌本文选注笺证〉、〈文选版本研究〉(书评)》,《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徐俊:《敦煌本〈文选〉拾补》,载中国《文选》研究会编《〈文选〉与〈文选〉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徐文堪:《粟特研究的最新创获——读〈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徐晓卉:《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国际学术动态》2004年第3期。
    许殿才:《陈垣在近代史学领域的开拓》,《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颜廷亮:《关于敦煌遗书羽字号中空缺诸卷去向的一件资料》,《敦煌遗书》2005年第2期。
    杨曾文:《关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日本天平十二年一件写经文书的初步考察》,《法音》1999年第9期。
    杨富学:《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百年回顾》,《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杨富学:《西域敦煌回鹘佛教文献研究百年回顾》,《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杨镰:《孙楷第传略》,《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
    杨镰:《孙楷第传略》,《文献》1988年第2期。
    杨学勇:《敦煌学数字化的探索与问题》,《情报杂志》2008年第3期。
    游自勇:《敦煌本〈白泽精怪图〉校录——〈白泽精怪图〉研究之一》,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余欣:《许国霖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喻雯虹:《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国际敦煌项目(IDP)谈起》,《图书馆论坛》2011年第3期。
    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海外敦煌遗籍照片总目》,《图书季刊》新二卷第四期(1940年)。
    张倚竹:“Eastern and Western Conservation Approaches Reflected on DunhuangManuscripts”,《文津学志》第四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张涌泉、窦怀永:《敦煌小说整理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张涌泉:《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的回顾与前瞻》,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桢:《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考古与文物》2009第2期。
    张志清:《赵万里与〈永乐大典〉》,载《〈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赵爱学、林世田:《顾子刚生平及捐献古籍文献事迹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3期,第94—101页。
    赵大莹、林世田:《“西域文献学术座谈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赵大莹:《国际敦煌项目(IDP)第七次保存保护会议综述》,《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
    赵青山:《70年来敦煌寺院经济研究概述》,《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4期。
    郑阿财:《二十世纪敦煌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篇》,《汉学研究通讯》第19卷第2期(2000年5月)。
    郑炳林、屈直敏:《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研讨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
    郑广薰:《敦煌本〈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
    朱丽双:《敦煌藏文文书P.t.960所记于阗佛寺的创立——〈于阗教法史〉译注之一》,《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