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债权让与制度中的通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探讨的对象是债权让与制度中的通知。限于篇幅、精力、水平等因素,本文所称债权让与限于普通债权的让与,不包括证券化债权等特殊债权的让与;本文也不就在债权让与领域建立备案或登记制度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整体上,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通知在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功能进行探讨;二是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涉及让与通知的问题对有效通知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文由以下部分构成:
     绪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的现实和理论背景。在这里,通过对现代商业社会中债权让与发展的回顾,本文指出债权让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是探讨债权让与通知的大背景。继而,通过对债权让与法律环境和理论研究的简要考察,本文认为,从对通知在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功能定位的宏观把握入手解决债权让与中涉及通知的相关问题,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二是对本文的问题域进行限定,以便下文讨论更加有的放矢。
     第一章。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债权的本质,指出债权系以“给付利益归属债权人”为宗旨,请求权能通常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受领、保有的权能更为根本;在某些场合并从某种意义上讲,处分权能的作用则更为突出。第二节探讨债权让与的本质,认为债权让与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静态及终极意义上讲,债权让与是让与双方就债权给付利益归属所达成的安排,其效果是改变债权给付利益的原来流向;二是从动态意义上讲,债权让与是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给付利益的途径。第三节是小结,认为在债权让与的基本理论结构中,通知并非必要。本章有铺垫的作用,是后文探讨通知在让与制度中的功能的基础。
     第二章。本章内容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主要探讨通知在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功能。上章指出,在债权让与的基本理论结构中,通知并无必要;本章则认为,在债权让与法律制度中,通知应发挥重要的功能。本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对域外法律及我国学理主张进行考察,分析通知在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功能的法律和理论现状。第三节则在上两节考察的基础上探讨通知在各立法例中存在的功能错位现象,同时认为,我国学理上的主张大都没有突破这些立法例的模式,未能明确区分债务清偿和债权归属这两个债权让与制度中的核心问题,对债权让与制度中通知的功能欠缺全局性的考虑。作为该章的结论性意见,第三节的第二部分对通知在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功能定位提出意见,认为在让与制度中存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债务人向谁清偿得以解除债务的问题,二是债权清偿利益在法律上归属于谁的问题,通知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第四节是本章的小结。
     第三章。本章探讨通知的构成要素。在上章探讨通知在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功能后,讨论何为有效通知的问题非常重要。本章所涉及的问题多是实践中容易出现的涉及通知的问题,包括通知的性质、主体、内容、形式等。
What this thesis researches is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pace, time,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in the thesis refers only to that of common creditor's rights. Generally,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s the notification shall takes in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other is discussions on the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notification with regard of problems rised out of practice. In detail,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s:
     The preface. Two problems are involved. One is the realistic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Firstl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is very importan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ake such importance as the background of its research on assignment. Secondly, the thesis holds a view that it is realis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to deal with problems relating to notification in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on the basis of a general handling of the functions notification shall take in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other is the limitation of what the thesis researches.
     Chapter one.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essence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thesis agrees that the aim of creditor's rights is to attribute the fulfilling interests to the creditor, and though the function of demand always plays important role, the functions of receive and retain are more essential, while in some situation the function of disposal is more outstanding.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essence of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thesis takes that, In one hand,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is an arrangement for the attribution of the fulfilling interests reached by the parties with the effect of changing the original flowing direction of the fulfilling interests, and in the other hand,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is a way to realize the fulfilling interests. In the third part,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in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assignment notification is not necessary.
     Chapter two. The chapter aim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s notification shall take in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of creditor's right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s of the chapter, the thesis reviews some foreign laws and domestic theoretical views to analyse the current legal and theoretical situation on the notification's functions in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Based on such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chapter hold a view that some malposition exists in each legislation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theoretical views didn't breakthrough the modes the legislations supply. As a conclusion, this par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core 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assignment, one is who the debtor shall make the fulfilment against to release his debt, and the other is the legal attribution of the fulfilling interests. This part also points out that notification tak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ealing with these two problems. The fourth part draws a conclusion for the chapter.
     Chapter three. In this chapter, some problems relating to notification, such as the nature of notification, the subject, content and form of notification, are involved.
引文
①参见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41页。
    ②参见张雪忠:《通知: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对传统立法与理论的反思》,《法学》2005年第7期;尹飞:《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及效力》,《判解研究》2002年第3期。
    ③参见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
    ④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204页;李永军:《合同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486页。
    ⑤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168页。
    ⑥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⑦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⑧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此部分为鄢一美教授所著写。
    ⑨参见王利明等:《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9页。从上述所引内容来看,学者并未区分使用请求权和请求权能,但就严格意义而言,请求权属独立的权利,而请求权能则是权利的一种效力或能力,两者有所不同。就本文表述而言,也并不对两者作区分使用。
    ⑩王利明等:《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9页。
    11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2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13洪逊欣:《民法总则》,第55页,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14刘心稳:《债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15除一般的让与外,债权人也可以以债权投资,然其实质仍为让与;另,关于质押债权的情形,参照上面的分析。
    16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王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7窃以为,此处应以“理性人”度量让与人,即其放弃债权乃出于某种利益考虑,至于此种利益为何,不必过问。
    18参见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政治与法律》2003年06期。
    19参见张雪忠:《通知: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对传统立法与理论的反思》,《法学》2005年第7期;尹飞:《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及效力》,《判解研究》2002年第3期;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0参见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1页。
    21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23参见[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24对于第三人,只要他没有与让与人相互串通并进行通知,即使对前面的让与知情也能获得优先权。关于该让与不能约束包括债务人在内的第三人的论述,参见《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6-1277页。
    25为了建立客观统一的标准,日本判例和通说认为,即使债务人对债权让与属于恶意的情况也应保护。参见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政治与法律》2003年06期。
    
    26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27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204页。
    28李永军:《合同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486页。
    29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79页。
    30参见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157页。
    31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32参见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170页。
    35《德国民法典》第409条第1款规定之情形下,应解释为通知上的受让人并非债权人,理由是:该条的规范目的是保护债务人,不应因该保护而使债权人丧失债权;让与为处分行为,其并未发生或不生效力,债权自然没有移转。
    39参见《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76页。
    40参见《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76页。
    41参见《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76-1277页。
    
    45参见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169页。
    46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49见〔2007〕鄂民监一再终字第00016号。
    
    50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51 [日]於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96页。
    52 [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转引自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50页。
    53当然,此处乃是假设让与人在出让债权时具有行为能力,只是在作出通知时已丧失行为能力。
    54最早的《合同法专家建议稿》中对受让人的通知进行了规定。但是,在以后草案和最终立法中都删去了这一规定。据此,有学者认为“立法者的本意是认为受让人无权进行这种通知”。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55 [日]於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94页。
    56张广兴主编:《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90页。
    57参见申建平:“论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8邓健云:《诉讼能否为债权转移的通知》,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4月10日。
    69见(2007)桂民四终字第39号。
    70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王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72页。
    [1]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永军:《合同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5]刘心稳:《债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等:《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张广兴主编:《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5][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王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16][日]於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17][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政治与法律》2003年06期
    [2]张雪忠:“通知: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对传统立法与理论的反思”,《法学》2005年第7期
    [3]尹飞:“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及效力”,《判解研究》2002年第3期
    [4]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5]申建平:“论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邓健云:“诉讼能否为债权转移的通知”,《人民法院报》2002年4月10日
    [7]申建平:“债权双重让与优先权论”,《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3期
    [8]崔建远:“债权让与续论”,《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9]刘燕:“债权让与通知的效力”,《政法论坛》2003年02期
    [10]崔建远、韩海光:“债权让与的法律构成论”,《法学》2003年第7期
    [11]徐涤宇:“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利益衡量和逻辑贯彻——以双重让与为主要分析对象”,《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1]《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模范新六法(民事法编)》(修订版),新保成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九十五年版
    [4]《最新日本民法》,渠涛编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002)沪二中民四(商)终字第306号,上海汇泉实业公司与上海枫围无纺布厂有限公司买卖合同欠款纠纷上诉案
    [2](2003)佛中法民一终字第1828号,李结兴与吴栢荣其他纠纷上诉案
    [3](2003)民一终字第46号何荣兰诉海科公司等清偿债务纠纷案
    [4](2004)成民终字第620号成都华西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元市东河热电有限公司持股职工管理协会债务纠纷上诉案
    [5](2005)通中民三初字第0060号,鸿鑫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诉启动市东方鞋业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
    [6](2005)渝一中民初字第215号,重庆互利洁环境卫生有限公司诉四川鼎鑫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7](2005)民一终字第95号,大连远东房屋开发有限公司与辽宁金利房屋实业公司、辽宁澳金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
    [8](2006)沪二中民四(商)终字第677号,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与无锡市灵晨冷弯型钢厂加工定作合同纠纷上诉案
    [9](2007)桂民四终字第39号,钟海鹰与梧州市水运公司水路货物运输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10](2007)农六法民二初字第016号,新疆中基城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诉陕西捷瑞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11]〔2007〕鄂民监一再终字第00016号,武汉宝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诉中国农业银行安陆市支行债权转让纠纷抗诉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