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命名的多维视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指导思想问题是当今中国的根本理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领导人的定期更替、时代发展的深刻转型,理论创新的力度相应加快,指导思想名称的更新速度也前所未有。由此,我们习以为常的指导思想名称本身也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问题,进入了我们的“问题域”。指导思想命名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指导思想名称的凸显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所导致的。指导思想命名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发展性问题。如果把指导思想的阐述问题研究称为“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那么指导思想命名的研究则可以称为“当前最最紧迫的理论创新”。指导思想命名问题的研究,是指导思想快速创新的需要,优化指导思想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需要,是摆正领袖话语在政治生活中位置的需要。
     本论文分为九章。围绕指导思想的命名,各个章节之间形成思维链条,环环相扣,自然延伸。从研究的基本定位出发,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状况(见第一章)。为扎实开启本课题的研究,首先需要理清理论基础,即“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界定(见第二章)。从指导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梳理各个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其时间规律(见第三章),由此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意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系到指导思想命名建设,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见第四章)。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领袖群体,作为指导思想创新的重要主体因素,影响和推动着指导思想命名建设(见第五章)。领袖思想的理论体系与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指导思想命名的关节点(见第六章),由此需要进一步从总体性的高度澄清指导思想命名建设中的认识误区(见第七章)。其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个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见第八章)。正是在正反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高度研究指导思想建设的机制(见第九章)。第一、二章是全文的铺垫,第三、四章重在指导思想本身的分析,第五章侧重指导思想发展中的领袖因素,第六、七、八章旨在打通关节、澄清误区,第九章是全文的落脚点,旨在探讨如何进行指导思想命名建设。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述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研究指导思想命名的理论基础。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进行界定:指导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指导思想命名的内涵和外延;指导思想的特征;指导思想建设的定位。
     第三章研究时间因素在指导思想变迁中的作用,既分析单个指导思想的命名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例),又从整体性的理论高度进一步分析指导思想的转型特点和时间规律(如时间跨度、时间张力、时间成本、时间误区)。
     第四章研究指导思想命名的前提条件,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首先从如何认识“老祖宗不能丢”、指导思想的一元和多元入手,厘清认识误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心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定义更新的必要性、定义的常见方法和新的方法(即整体性视角)。
     第五章研究影响指导思想命名的领袖因素。首先对指导思想建设的主体构成进行总的论述,然后对“领袖”概念和领袖的作用进行界定。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领袖因素,包括领袖的理论独创性、领袖的独特引领作用、领袖的任职期限、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传统。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反思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从文本传播的角度分析指导思想与领袖著作的关系。
     第六章研究指导思想命名的关节点,即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关系。首先从理论上澄清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关系,然后从邓小平开启指导思想创新的历程来正本清源地反思两者的关系。从解决当前重大理论问题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和命名意义。
     第七章从总体性角度反思指导思想命名的认识误区。首先从三个典型问题入手: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如何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导思想命名建设中的误区和指导思想建设中负效应的根源。
     第八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个案,深入分析指导思想的命名和阐释。首先分析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误区,具体主要有三种情形:误读“三个代表”的人格化倾向;混淆“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单否定“三个代表”的创新性。分析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重点就“三个代表”本身的命名和阐释进行再认识,包括“三个代表”命名的重大意义;“三个代表”的理论阐释;“三个代表”的理论价值空。最后,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从“三个代表”来反思指导思想命名建设。
     第九章从方法论的高度研究指导思想建设的机制。重点分析指导思想命名方法和指导思想的叙述方式。最后,从指导思想与社会现实互动的角度,研究指导思想的内容更新机制和指导思想对社会思潮的回应机制。
The problem about guiding ideology i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in today’s China.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regular replacement between theleaders of different ages,and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long progress of time,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accelerated accordingly, and the speed updating the guidingideology hitherto will be no parallel in history. Thus, the usual names of the guidingide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urgently need to be studided withinour “problem domain”. The naming problem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seems simple.Itactually involves such relevant aspects, as characteristic of Omnibus, of complexity, ofdevelopment. Name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can be highlighted just because of theresultant force of various factors. If the elabor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can becalled “the most urge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n the denomination of the guidingideology can be referred to as“the most extremely urge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study on the denomin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urgent need of the rapidinnov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is urgent need of optimizing the status of theguiding ideology in the political life; is urgent need of putting leader discourse in theright place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Chin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Around the denomination of the guidingideology, each chapter is linked and is formed a thinking chain, extenting naturally.From the fundamental orientation of the study, we can review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the subject (see Chapter One). For openning up this research,then clear the theoreticalbasis, namely,defining“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eeChapter Two). Historically, each guiding ideology changed along its law of time (seeChapter Three), which highlights the basic meaning of Marxism.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is relavent to the denomin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which thecentral topic is the definition of Marxism (see Chapter Four). One representative of theleaders such as Karl Marx, a key factor of main body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guidingideology, promote the denomin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see ChapterF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 theory system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thejoint point of denomination construction (see Chapter Six). And thus we need to further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denomination construction (see Chapter Seven).Among them, the misunderstanding to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is a typical case undertaking all-around analysis (see Chapter Eight). It is in the twoaspects of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that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nominationconstruction can be discussed further from the view of methodology (see ChapterNine).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 are the foundatio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stress the guiding ideology itself; the fifth chapter highlights the factor of“leader”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sixth, seventh and eighthchapters aim to open up the joint, clarifying the misunderstandings; the ninth chapter isthe foothold which aims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denomination construction.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张青松、吴卫东:《政策科学大系构想》,《理论探讨》1997年第1期。
    ①张兴亮:《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苏维埃”:话语演变及其反思》,《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2期。
    ②张兴亮:《“苏维埃”是怎样引入和退出中国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1年9月5日第19版。
    ③张兴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命名建设的变迁:转型与展望》,《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1期。
    ④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⑤董德刚:《如何命名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0日第3版。
    ⑥董德刚:《关于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视野》2002年03期。
    ①夏德元:《读者有其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罗成琰:《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学习时报》2004-04-05。
    ②参见韦日平:《20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特点》,《江汉论坛》2007年第7期。
    ③于艳艳:《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及特点》,《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王金镖、吴崇庚:《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年版。
    ②俞起编写:《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③张蔚萍主编:《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文库》,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⑤李曙新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①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②亦文:《马克思错在哪里?——辩证唯人主义历史观引论》,http://yiwen-theory.blog.hexun.com/5687214_d.html。
    ③吉安:《“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是伪命题》,http://jian9696969.blog.sohu.com/135320850.html。
    ④宋朝光:《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思考》,《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吉彦波:《“三个代表”·“江泽民思想”·“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试谈党的指导思想的语言表述》,《天中学刊》2003年第1期;《从“三个代表”到“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试谈党的指导思想的语言表述》,《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与江泽民思想的历史定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建构两个新范畴:“马列毛邓理论”和“江泽民思想”》,《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吉彦波:《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毛邓理论》,《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③吉彦波:《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与江泽民思想的历史定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①许全兴:《对现行“毛泽东思想”概念界定的一点补充》,《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李朝阳:《如何更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探索》2006年第2期。
    ③雷云:《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阐述好——兼谈对“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④张仲华:《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看待毛泽东思想》,《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②http://www.mzdsx.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73。
    ③宋进:《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④贾朋俭,郑伟红:《中共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启示》,《晋阳学刊》2005年第2期。
    ⑤张兆文:《一大、七大、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三次确立指导思想之比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张静如、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对旗帜和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②肖芳林,唐正芒,熊慧:《与时俱进:中共党章中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3期。
    ③王欣登:《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④李曙新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⑤王世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⑥赵连文:《“马克思主义”一词是何时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⑦高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文史哲》2001年第3期。
    ⑧江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来龙去脉》,《党史博览》2004年第8期。
    ⑨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版。
    ①朱炳元:《对中共十二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的考察与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②石仲泉、赵自立:《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经过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③张旭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党史信息报》2008年4月2日。
    ④章锡辉:《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安徽日报》2004年12月20日。
    ⑤邓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S1期。
    ①朱桂谦:《论马克思主义定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郝文清,丁长青:《定义“马克思主义”时的理论困境及其破解》,《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③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④吴江:《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和青年朋友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⑤(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罗·哈里:《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范春燕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5-6期。
    ①雅克·比岱:《什么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张双利译,《社会科学报》2006年2月23日第5版。
    ②张静、靳书君:《美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③林同奇:《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④(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徐崇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国外理解辨析》,《理论视野》2009年第12期。
    ⑥周全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述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⑦周全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国外研究组织与方法述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①井建斌:《怎样深入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求知》(月刊)2009年第1期。
    ①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长江日报》2007-6-28。
    ②顾晓英:《增强“问题意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1期。
    ①黄现璠遗稿,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③参见吴思:《隐蔽的秩序》,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封底。
    ④宋赵来:《从战略视角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blog.ifeng.com/article/639118.html。
    ⑤转引自谌青凡:《中国有马克思主义吗?》,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6-13。
    ①杨金海:《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人民出版社网2011-09-08。
    ①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①胡军生:《旗帜问题考与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22页。
    ②李鹏飞、杨永德、陶伯年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明教学词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③郭德宏:《阐述党的指导思想的好书》,《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
    ④邓辉煌:《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⑤贾朋俭,郑伟红:《中共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启示》,《晋阳学刊》2005年第2期。
    ⑥李曙新:《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董德刚:《如何命名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0日第3版。
    ①高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文史哲》2001年第3期。
    ①参见张静如、欧阳奇:《论龚育之对中共历史研究的独特贡献》,《中共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②何云峰:《论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①张杰:《最考验国人政治智慧的历史课题》,《大众日报》2011-05-03。
    ②李曙新:《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③潘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
    ④孙应帅:《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部研究和总结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力作》,《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③《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7页。
    ④吴怀友,刘明华,陈碧:《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形成的统一标准——兼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坐标》,《探索》2004年第4期。
    ⑤罗任权:《论我党指导思想确立的历史经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8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肖东坡、聂月岩:《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①《理论界专家学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光明日报》2010-04-0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②《朱执信集》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第10-16页。
    ③赵连文:《“马克思主义”一词是何时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④高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文史哲》2001年第3期。
    ⑤林坚、冯景源:《“马克思主义”词义及其演变考察》,《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①田子渝、李资源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168页。
    ②《朱执信集》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第10页。
    ③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①张坚:《“列宁”这个笔名的由来》,《读书》1979年第9期。
    ②高放:《“列宁主义”再认识》,《探索》2008年第4期。
    ③转引自[苏]普·凯尔任采夫:《矮个伟人——列宁传》,金铣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②金德万:《作为思想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建构》,www.cass.net.cn/file/2004122829931.html。
    ①孙金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由》,《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③《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④李亮:《毛泽东思想提出与宣传过程中的毛泽东认识因素》,《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张泽中:《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www.worlduc.com/blog.aspx?bid=2819691。
    ①艾丹:《究竟谁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党史文汇》2009年第10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1992年初在视察珠海时说:“我的决策还有一个用处,我的主要用处就是不动摇。”参见《邓小平南巡讲话》,《新京报》2005年06月29日。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163-16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②1941年3月,张如心在第16期《共产党》杂志上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对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概括。
    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李曙新:《论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最高领导地位确立的非同步性》,《青大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③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邹谨、唐棣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①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学习时报》2011年06月27日。
    ②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③西隐:《中国高层文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④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人民日报》2011-11-25。
    ①张雪忠:《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联合早报》2009-10-19。
    ②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③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①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页。
    ①齐卫平:《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0页。
    ①董德刚:《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机制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②陈荣明,李俊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董德刚:《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机制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②齐卫平:《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3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①方世南、张兴亮:《“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理路的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②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5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①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7页。
    ②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①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②谌青凡:《中国有马克思主义吗?》,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6-13。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②华翊:《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③《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8页。
    ⑤《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6页。
    ①华翊:《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②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版。
    ③华翊:《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④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版。
    ①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342页。
    ①转引自张克非:《一位真诚马克思主义者的灼见——读<吴江文稿>》,《北京日报》2010年01月29日
    ②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①程恩富:《论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②程恩富,胡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六十年》,《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5期。
    ③韦定广:《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兼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方世南、张兴亮:《“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理路的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②林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新探》,《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
    ①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北京日报》2006-2-13。
    ②杨继绳:《挥泪书民情》,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1734/31736/2332224.html。
    ③赵付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④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北京日报》2006-2-13。
    ①华翊:《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②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①李楠,周建华:《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江汉论坛》2010年第5期。
    ②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③陈金龙:《领袖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①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3页。参见王杰:《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团结》2009年第6期。
    ①《中国商业联合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会议综述》,http://news.66163.com/2011-12-05/575217.shtml.
    ②《影响当代政治走向的高层智囊:王沪宁、夏勇、俞可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019d750100k4o6.html。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4页。
    ⑤李楠、周建华:《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江汉论坛》2010年第5期。
    ①李楠、周建华:《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江汉论坛》,2010年第5期。
    ②程恩富:《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不同思路与流派》,《社会科学报》2006年3月9日。
    ③周鸣磬:《程恩富谈走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http://www.sssa.org.cn/allinfo/info_content.cfm?infoid=2466。
    ④曹雷:《讲学中南海——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访谈》,《现代教育报》2004年6月21日。
    ①《“领袖”词目》,http://baike.baidu.com/view/51151.htm。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③《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①陈晋:《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怎样确立的》//《读毛泽东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②杨济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恢复与发展》,《党史博览》2009年第6期。
    ①萧延中:《史华慈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卢梭、孟子和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149页。
    ②高放:《“列宁主义”再认识》,《探索》2008年第4期。
    ①李曙新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527页。
    ①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②董德刚:《如何命名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0日第3版。
    ①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②董德刚:《如何命名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0日第3版。
    ①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①聂锦芳:《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4-23(3)。
    ②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③安启念:《加强文本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务之急》,《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
    ④安启念:《加强文本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务之急》,《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
    ①彭厚文:《<反对本本主义>的出版经过、思想价值及实践意义》,《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体系”词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390091.htm。
    ①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②陈占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3期。
    ③廖述务:《理论自反与体系重构》,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00372012-5-31。
    ①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②吴江:《与香港友人谈邓小平的理论贡献》,《炎黄春秋》2001年第8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③《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①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张兴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命名建设的变迁:转型与展望》,《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第1期。
    ①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曾峻:《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理论文萃》2007年第6期。
    ②曾峻:《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理论文萃》2007年第6期。
    ①沈宝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体系》,《天津日报》2008-12-22。
    ②曾峻:《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理论文萃》2007年第6期。
    ③张国镛,田歧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建构和前景展望》,《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0期。
    ①刘东舜:《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岳西网2011-6-30。
    ①参见拙文:《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②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研究》简介,http://www.sass.cn/skynews.asp?newsid=10016。
    ②李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华网2009年08月30日。
    ①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大连日报》2008年08月04日。
    ②李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华网2009年08月30日。
    ③石仲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源理论》,《广州日报》2007年04月11日。
    ①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大连日报》2008年08月04日。
    ②秦宣:《理解“特色”要防止四个倾向》,《北京日报》2010年02月22日。
    ③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1期。
    ①秦宣:《理解“特色”要防止四个倾向》,《北京日报》2010年02月22日。
    ②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金”品质》,《党政论坛》2010年第5期。
    ③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金”品质》,《党政论坛》2010年第5期。
    ④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金”品质》,《党政论坛》2010年第5期。
    ①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金”品质》,《党政论坛》2010年第5期。
    ②有人对“社会主义”一词也有不同的看法。如乔耀章认为,社会主义是人们对社会所持有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见乔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重解析——兼对“社会主义”的新释义》,《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①乔耀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
    008年第1期。
    ①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李曙新:《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李曙新:《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①[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①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62页。
    ①《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④《同飽食者闲聊——尚未统一的认识》, http://hi.baidu.com/%BA%DA%B8%F1%B6%FB%D6%AE%BB%A8a915/blog/item/ce1ab3f241c7025d352acc0e.html。
    ①梁衡:《老百姓怎么看政治》,《中国剪报》2010年9月17日第5版。
    ①张起麟、许广清:《语境释词试论》,《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10期。
    ①雷云:《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阐述好——兼谈对“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②林文勉等编:《基础写作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集成创新”词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3615.htm。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①何新:《论江泽民时代》,转引自西隐:《中国高层文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问答》,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页。
    ①黄现璠遗稿,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2页。
    ④《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2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王新建:《“三个代表”概念体系的创新特征与方法论启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郭德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研究》,《理论学刊》2002年第5期。
    ②张静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③《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①陈明:《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话>解读》,www.rujiazg.com/detail.asp?nid=8862012-5-25。
    ①章登享:《“特定称谓”与“特殊含义”辨》,《语文知识》1997年第02期。
    ①许先春:《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贡献研究的若干进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①周全华,姚鸿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命题到政治命题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①陈金龙:《领袖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②李光斗:《魅力,从芳名开始》,《广告导报》2007年第5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9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1页。
    ①王思怀,刘敦俊,张亚强:《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的规范表述》,《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1364页。
    ①雷云:《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阐述好——兼谈对“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②黄凯峰:《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2期。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4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①乔耀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探索》2004年06期。
    ②陈荣明,李俊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沈宝祥:《再谈“相结合”与“中国化”》,人民网2010-06-08。
    ①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④张化冰:《不负党中央的关怀与期望努力开创我院工作新局面——我院隆重召开“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6-2。
    ⑤雷云:《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阐述好——兼谈对“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①雷云:《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阐述好——兼谈对“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②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①赵明义:《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2009年第2期。
    ①贾朋俭,郑伟红:《中共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启示》,《晋阳学刊》2005年第2期。
    ②岳青山:《毛泽东为何“特别”马列,而不“特别”自己?—纪念毛泽东诞生116周年》,blog.sina.com.cn/s/blog_59fbf0390100giti.html。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张炳照,单伟:《党的指导思想的新格局》,《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第7期。
    ①汤国安:《中国共产党人的“走路”哲学及其辩证发展——兼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唯实》2002年第10期。
    ①李曙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理论学刊》2007年第12期。
    ①王均甫:《万古警醒的伟大祖训》,http://www.mzdthought.com/html/lypl/2009/0112/9476.html。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30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①辛鸣:《上层建筑:是适应不是结盟》,人民论坛网站2010-11-10。
    ②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①于成玉:《思想碎片拾零》,http://movabody.blog.hexun.com/16291915_d.html。
    ①搞不清楚这家单位为何不注明此话出处。我现在终于查明出处,即本报编辑部:《从Made in China到Culturedin China——写在首度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边上》,《南方周末》2008年2月14日。http://infzm.com/content/972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二版(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990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9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6.中共中央组织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中共中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版。
    2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1.《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2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8.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列宁专题文集》(共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8.《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39.《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4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西隐:《中国高层文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高厚满:《世界著名首脑身边的顾问》,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王炳林主编:《党的领袖与党史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秦德君:《政治设计与社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马基雅维利:《君王论》,徐继业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7.(美)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英)安德鲁·沃德:《领袖的生命周期:使领袖与进化中的组织相适应》,木易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9.秦德君著:《领袖形象的政治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陈红兵主编:《领袖气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11.周殿富:《领袖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李伟权著:《领袖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范贤睿,孙家祥,杨广辉:《领袖的外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萧致治主编:《领袖与群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美)伯特·爱德华·帕克:《领袖与疾病》,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16.王晓峰,李树军:《领袖性格》,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17.李锐:《李锐反“左”文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8.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9.李曙新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20.王仁琴、凌传茂:《党章学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21.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初版,2002再版。
    22.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3.(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刘跃进:《毛泽东著作版本导读》,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25.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26.叶永烈:《红色的起点》,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7.王伟光:《“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王明:《中共五十年》,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丛书》(共五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30.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31.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山东出版社1998年出版。
    32.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
    33.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钟清清:《各国共产党总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版.
    35.[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6.毛相麟:《古巴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7.祝文驰、毛相麟、李克明:《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38.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1.
    39.总主编杨子才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汇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0.(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赵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2.郭德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3.钟契夫,许光建主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44.(美)R·J·内尔森:《命名和指称:语词与对象的关联》,殷杰、尤洋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5.(美)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6.王凡西:《毛泽东思想与中苏关系》,信达出版社1972年版。
    47.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信达出版社1973年版,新苗出版社2003年再版。
    48.吴江:《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和青年朋友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9.《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0.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版。
    51.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52.陈晓农编纂:《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
    53.于光远著述,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4.《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55.陈晋:《读毛泽东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56.陈公博著,韦慕廷编:《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7.田子渝、李资源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58.张静如、王炳林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
    59.鲁振祥:《史事追寻——中共思想史上若干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0.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61.《中国未来走向》编写组:《中国未来走向——聚焦高层决策与国家战略布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
    62.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袁竞主编:《毛泽东著作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6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编:《毛泽东重要著作和思想形成始末》,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66.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7.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9.夏德元:《读者有其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王金镖、吴崇庚:《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年版。
    71.俞起编写:《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2.张蔚萍主编:《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文库》,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3.吴思:《隐蔽的秩序》,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7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5.李鹏飞、杨永德、陶伯年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明教学词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6.肖东坡、聂月岩:《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77.《朱执信集》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
    78.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苏]普·凯尔任采夫:《矮个伟人——列宁传》,金铣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0.《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1.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2版。
    82.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版。
    83.林文勉等编:《基础写作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8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问答》,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85.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86.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7.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高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文史哲》2001年第3期。
    2.朱炳元:《对中共十二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的考察与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3.张静如、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对旗帜和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夏东民,陆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体系》,《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
    5.方世南:《用严肃科学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6.易雄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应当慎用》,《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1期。
    8.张兆文:《一大、七大、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三次确立指导思想之比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肖芳林,唐正芒,熊慧:《与时俱进:中共党章中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3期。
    10.高放:《“列宁主义”再认识》,《探索》2008年第4期。
    11.何新:《论江泽民时代》,《学习月刊》2003年第1期。
    12.钱学敏:《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第3期。
    13.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4.许全兴:《对现行“毛泽东思想"概念界定的一点补充》,《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5.潘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
    16.孙金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由》,《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7.贾朋俭,郑伟红:《中共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启示》,《晋阳学刊》2005年第2期。
    18.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课题组:《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求索》2006年第11期。
    19.张仲华:《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看待毛泽东思想》,《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0.李军,田晓玉:《80年来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1.齐卫平:《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2.李曙新:《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3.许志功:《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国防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24.龚育之:《再谈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起点》,《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5.罗任权:《论我党指导思想确立的历史经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8期。
    26.何云峰:《论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7.乔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重解析——兼对“社会主义”的新释义》,《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8.乔耀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9.汤国安:《论中国共产党人的“走路”哲学及其辩证发展》,《唯实》2002年第10期。
    30.吉彦波:《从“三个代表”到“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试谈党的指导思想的语言表述》,《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31.吉彦波:《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与江泽民思想的历史定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2.雷云:《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阐述好——兼谈对“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3.张炳照,单伟:《党的指导思想的新格局》,《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第7期。
    34.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35.宋进:《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6.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37.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1期。
    38.吴江:《与香港友人谈邓小平的理论贡献》,《炎黄春秋》2001年第8期。
    39.董德刚:《如何命名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0日第3版。
    40.范明:《“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的伟大旗帜——兼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1.萧延中:《史华慈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卢梭、孟子和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42.张雪忠:《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联合早报》2009-10-19。
    43.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44.陈峰君:《朝鲜经济与战略变化》,《亚洲论坛》2001年第4期。
    45.王云志:《老挝想走中国改革之路》,《党建文汇》2002年第6期。
    46.毛相麟:《古巴共产党的前身及其独特的建党历程》,《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6期。
    47.张卿均,赖宏,王勃:《“三个代表”:从党建思想到指导思想的飞跃》,《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8.张旭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党史信息报》2008年4月2日。
    49.苏荣:《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创新——对新党章关于党的性质界定的学习体会》,《青海学刊》2003年第4期。
    50.章德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指导思想和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逻辑关联》,《国防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4期。
    51.陈国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三位一体的历史发展》,《思想战线》2008年第6期。
    52.王振民:《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
    53.刘南平:《“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说的上位概念》,《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4.李朝阳:《如何更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探索》2006年第2期。
    55.张青松、吴卫东:《政策科学大系构想》,《理论探讨》1997年第1期。
    56.孙功:《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57.李路曲:《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58.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包括哪些基本范畴》,《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5日。
    59.沈壮海:《多质的大众与共享的价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60.赵明义:《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2009年第2期。
    61.乔耀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探索》2004年06期。
    62.黄凯峰:《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2期。
    63.程恩富:《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内涵》,《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第4期。
    64.陈荣明,李俊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5.许全兴:《毛泽东论孔子“正名”》,《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1期。
    66.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67.刘书林:《论共产党与社会党名称蕴含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68.陈亚杰:《“总设计师”称谓的来龙去脉》,《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69.翟昌民:《试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70.程中原:《关于华国锋的评价问题》,《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71.谢春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7期。
    72.李零:《万岁考》,《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25期。
    73.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74.李楠,周建华:《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江汉论坛》2010年第5期。
    75.程恩富:《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不同思路与流派》,《社会科学报》2006年3月9日。
    76.许先春:《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贡献研究的若干进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77.程恩富:《论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78.陈刚:《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规范性》,《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79.梁树发:《学科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2期。
    80.周全华,姚鸿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命题到政治命题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81.王明生:《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学海》2006年第3期。
    82.李亮:《毛泽东思想提出与宣传过程中的毛泽东认识因素》,《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83.高文锦:《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武警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4.王德木:《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问题的历史辨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85.徐勇:《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决策咨询》2003年第9期。
    86.董德刚:《关于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视野》2002年03期。
    87.郝文清,丁长青:《定义“马克思主义”时的理论困境及其破解》,《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88.邓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S1期。
    89.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90.朱桂谦:《论马克思主义定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91.雅克·比岱文:《什么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张双利译,《社会科学报》2006年2月23日第5版。
    92.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性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93.华翊:《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94.周新城:《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95.张晓峰:《晚年毛泽东失误原因的再认识》,《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96.许全兴。《毛泽东精神研究四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97.赖大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观念到理论形态》,《江汉论坛》2008年第7期。
    98.许新三、向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从何而来?》,《南方周末》2007年02月08日。
    99.陈明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语境下对田诚<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一文的解读》,《党史文苑》2009年第11期。
    100.杨继绳:《走出常人政治的困局》,《领导文萃》2008年第22期。
    101.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102.陈金龙:《领袖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103.蓝建学:《尼共(毛主义)是什么主义》,《人民论坛》2008/05/A。
    104.宋晓平:《古巴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成就》,《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1期。
    105.王小红:《胡志明汉文著作中的中越友谊》,《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5期。
    106.《菲律宾大选,阿基诺三世胜选成定局》,《世界知识》2010年第11期,第8页。
    107.梁衡:《老百姓怎么看政治》,《中国剪报》2010年9月17日第5版。
    108.韩保卫:《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山东税务纵横》2001年第6期。
    109.乔耀章:《论“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关联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0.纪宝成:《MPA教育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111.张国镛,田歧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建构和前景展望》,《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0期。
    112.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113.梅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114.何嘉荪、史习人:《“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运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属性之思辨》,《浙江档案》2006年第9期。
    115.艾丹:《究竟谁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党史文汇》2009年第10期。
    116.赵宝云,李逢彦:《毛泽东是科学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理论导刊》2005年第05期。
    117.胡和勤,李曙新:《对毛泽东“总题目”问题的再反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118.平典:《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119.于艳艳:《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及特点》,《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20.韩源:《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121.陈曙光:《直面学风问题——兼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旗文稿》2009年第21期。
    122.申海龙:《论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草根化意蕴》,《理论月刊》2009第10期。
    123.赵连文:《“马克思主义”一词是何时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124.石仲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源理论》,《广州日报》2007年04月11日。
    125.石仲泉:《论邓小平的历史贡献——纪念小平诞辰百年》,《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6.江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来龙去脉》,《党史博览》2004年第8期。
    127.石仲泉、赵自立:《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经过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6期。
    128.章锡辉:《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安徽日报》2004年12月20日。
    129.张克非:《一位真诚马克思主义者的灼见——读<吴江文稿>》,《北京日报》2010年01月25日。
    130.肖枫:《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解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131.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4期。
    132.胡大平:《从文本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133.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134.聂锦芳:《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4-23(3)。
    135.安启念:《加强文本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务之急》,《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
    136.吴苑华:《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考》,《理论探讨》2009年第6期。
    137.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138.李君如:《提“中国模式”不如提“中国特色”》,《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2期。
    139.李曙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理论学刊》2007年第12期。
    140.王思怀,刘敦俊,张亚强:《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的规范表述》,《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
    141.李光斗:《魅力,从芳名开始》,《广告导报》2007年第5期。
    142.郭德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研究》,《理论学刊》2002年第5期。
    143.张静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4.王新建:《“三个代表”概念体系的创新特征与方法论启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45.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金”品质》,《党政论坛》2010年第5期。
    146.曾峻:《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理论文萃》2007年第6期。
    147.王杰:《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团结》2009年第6期。
    148.林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新探》,《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
    149.韦定广:《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兼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50.吉彦波:《“三个代表”·“江泽民思想”·“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试谈党的指导思想的语言表述》,《天中学刊》2003年第1期;
    151.吉彦波:《建构两个新范畴:“马列毛邓理论”和“江泽民思想”》,《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2.吉彦波:《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毛邓理论》,《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153.罗·哈里:《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范春燕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5-6期。
    154.张静、靳书君:《美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155.林同奇:《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150.徐崇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国外理解辨析》,《理论视野》2009年第12期。
    156.周全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述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57.周全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国外研究组织与方法述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58.井建斌:《怎样深入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求知》(月刊)2009年第1期。
    159.董德刚:《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机制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160.杨济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恢复与发展》,《党史博览》2009年第6期。
    161.彭厚文:《<反对本本主义>的出版经过、思想价值及实践意义》,《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62.陈占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3期。
    163.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64.张起麟、许广清:《语境释词试论》,《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10期。
    165.章登享:《“特定称谓”与“特殊含义”辨》,《语文知识》1997年第02期。
    166.顾晓英:《增强“问题意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1期。
    167.郭德宏:《阐述党的指导思想的好书》,《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
    168.张坚:《“列宁”这个笔名的由来》,《读书》1979年第9期。
    169.邹谨、唐棣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70.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学习时报》2011年06月27日。
    171.赵付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172.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长江日报》2007-6-28。
    173.《邓小平南巡讲话》,《新京报》2005年06月29日。
    174.张杰:《最考验国人政治智慧的历史课题》,《大众日报》2011-05-03。
    175.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人民日报》2011-11-25。
    176.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北京日报》2006-2-13。
    177.曹雷:《讲学中南海——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访谈》,《现代教育报》2004年6月21日。
    178.沈宝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体系》,《天津日报》2008-12-22。
    179.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大连日报》2008年08月04日。
    180.秦宣:《理解“特色”要防止四个倾向》,《北京日报》2010年02月22日。
    181.张化冰:《不负党中央的关怀与期望努力开创我院工作新局面——我院隆重召开“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6-2。
    1.人民网强国论坛,http://bbs1.people.com.cn。
    2.中国选举与治理网,www.chinaelections.org。
    3.毛泽东旗帜网,www.maoflag.net。
    4.人民出版社网(中国理论网),http://www.ccpph.com.cn/。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6.维基百科,http://wikipedia.jaylee.cn/。
    7.辛鸣:《上层建筑:是适应不是结盟》,人民论坛网站(www.rmlt.com.cn)2010-11-10。
    8.王均甫:《万古警醒的伟大祖训》,http://www.mzdthought.com/html/lypl/2009/0112/9476.html。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研究》简介,http://www.sass.cn/skynews.asp?newsid=10016。
    10.李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9年08月30日。
    11.刘东舜:《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岳西网(www.ahyx.gov.cn)2011-6-30。
    12.廖述务:《理论自反与体系重构》,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00372012-5-31。
    13.岳青山:《毛泽东为何“特别”马列,而不“特别”自己?—纪念毛泽东诞生116周年》,blog.sina.com.cn/s/blog_59fbf0390100giti.html。
    14.《“体系”词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390091.htm。
    15.《“领袖”词目》,http://baike.baidu.com/view/51151.htm。
    16.《“集成创新”词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3615.htm。
    17.亦文:《马克思错在哪里?——辩证唯人主义历史观引论》,http://yiwen-theory.blog.hexun.com/5687214_d.html。
    18.吉安:《“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是伪命题》,http://jian9696969.blog.sohu.com/135320850.html。
    19.宋赵来:《从战略视角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blog.ifeng.com/article/639118.html。
    20.谌青凡:《中国有马克思主义吗?》,中国选举与治理网(www.chinaelections.org)2011-6-13。
    21.杨金海:《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人民出版社网(http://www.ccpph.com.cn/)2011-09-08。
    22.金德万:《作为思想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建构》,www.cass.net.cn/file/2004122829931.html。
    23.张泽中:《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www.worlduc.com/blog.aspx?bid=2819691。
    24.杨继绳:《挥泪书民情》,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1734/31736/2332224.html。
    25.《中国商业联合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会议综述》,http://news.66163.com/2011-12-05/575217.shtml.
    26.《影响当代政治走向的高层智囊:王沪宁、夏勇、俞可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019d750100k4o6.html。
    27.周鸣磬:《程恩富谈走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http://www.sssa.org.cn/allinfo/info_content.cfm?infoid=2466。
    28.《同飽食者闲聊——尚未统一的认识》,http://hi.baidu.com/%BA%DA%B8%F1%B6%FB%D6%AE%BB%A8a915/blog/item/ce1ab3f241c7025d352acc0e.html。
    29.陈明:《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话>解读》,www.rujiazg.com/detail.asp?nid=8862012-5-25。
    30.沈宝祥:《再谈“相结合”与“中国化”》,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10-06-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