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由于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注重“制度中心主义”发展思路,未能重视行政文化建设,致使行政文化建设没有及时跟进行政制度建设步伐,由此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与转型的基本困局——行政文化建设无法满足行政制度建设与发展对于行政系统内部价值与理念的需求,导致制度建设的形式化与体制改革的“循环论”。解决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从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弥合行政制度的实践缺陷。同时,我们党执政的客观事实也必然要求政府的行政文化体系与党的执政理念相融合,这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在当前我国社会总体转型时期,这一基本要求的集中体现就是:党的执政理念如何转化为实践中的政府行政理念并在实践中发挥治理社会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必然性的基本判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总体转型时期,这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制度主义所提出的文化转型的“关键枝节点时期”,这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时代背景和本文研究的基本假设。在这一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一临界点要求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在价值、观念等认知模式上必须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做出回应。这一回应的结果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基本框架与体系的回应。全文重点回答了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是当前和未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与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研究的推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必将会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论文的结构包括导论、正文与结束语三个部分。
     导论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论文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重点以及主要概念与研究方法的界定。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依据。它主要回答了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重视行政文化建设研究?主要着眼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困境进行论述。笔者提出了行政内卷化、官僚制困境以及制度安排局限等,这些构成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困局,其本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建构的“制度中心主义”思路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反应,并导致行政制度建设与行政文化建设的失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与转型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将行政文化建设提升到促进行政制度发展的时代高度上。二是为什么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党的执政理念要求我国行政文化建设必须突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要求,这是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和贯彻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三是开展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行政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以马克思恩格斯行政文化观、列宁行政文化观、毛泽东邓小平行政文化观以及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行政文化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主要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回答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实践依据。它与第一章共同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出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特色的行政文化,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初步的实践框架与内容。全章主要论述了三部分内容:一是以群众型行政文化、法治型行政文化以及民主型行政文化为代表的我国社会主义行政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二是以服务型行政文化、责任型行政文化、廉洁型行政文化以及德治型行政文化为代表的我国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三是以创新型行政文化、学习型行政文化以及开放型行政文化为代表的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精神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具体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本质、功能、原则、特征等,并形成其结构体系。这是全文的重点与核心,它旨在充分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与框架性的指导。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国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管理国家政务与社会事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的、健康的、规范的行为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主义的行政作风、行政道德、行政精神和行政理念等内容。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在政府行政活动与过程中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一般文化的功能属性。但作为一定社会时态背景下的行政文化,它不仅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包括价值导向功能、刺激改革功能、规范制度功能、政治整合功能等,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特征,包括建构优先于发育、制度优先于理念、政党优先于政府。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挑战构成:一是传统行政文化的弊端,包括人治型行政文化、等级型行政文化、全能型行政文化、权威型行政文化、保守型行政文化、本位型行政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二是西方行政文化的影响,包括形式主义的瓶颈、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执政权威性的张力。三是转型行政文化的困难,包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转型改革的制度化以及文化转型的盲目化。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不仅要面临国内传统的挑战,还要面对国外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更要对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保持清醒的认识,这里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暗藏着阻滞的风险。
     第五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开展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它与第四章共同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总体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代背景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关键枝节点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是传统行政文化路径依赖最为脆弱时期,另一方面是各种新文化新价值新观念得以快速成长与发育时期。由于相关因素制约,本章研究内容主要是方向性、框架性的,主要形成了以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制度化培育为重点、以价值适应性创新为推力的基本建设思路。
     最后一部分为结束语,一方面对全文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概括,另一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做了基本展望。
Administration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dministration. For a long time, China has beenupholding the development view of system centralization in the reform of its administrativemanagement system and neglecting the building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s a result, a basicdilemma occurs in the deepen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management. That means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can not match externalvalue and ideas of administration along with its building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hichresults in the uneven development in the building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onsystem, creating a cycle between the formalism of system building and its reform. Thebreakthrough point is just the correction and remedy of the practical deficiency of theadministr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development. In asocialism country like China, the ru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puts forward a basicrequirement in ideology construction: the governing ideas of the Party should function inharmony with the government’s system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During the socialtransformation period, this requirement as the basic content of forming the ruling legitimacyof the Party in new tim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ow the governing idea of the Party istranslated into that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 whether 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governing the society.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such a studyon the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of China.
     At present, China is undergoing overall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rovides the keypoint period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dvocated by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forming thebasic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the basicassump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n such a period,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system is confronted with a crucial turning point, which requires timely response in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systematic innov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mode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its value and ideas.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on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s the result of the response. Since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is a band-new research area, the author focuses mainly on the response to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answers three questions: First, why should webuild the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is part is an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reason,theoretical reason and the practical bases. Second, what is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is part tries to clarify such terms related to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as its true nature, concept, function, principles, features, structuralsystem and so on. Third, how do we build the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is partmainly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i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thebasic steps in its development. The author draws such a conclusion: Research on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is a new task of the time, the core and key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deepening andtransformation of the reform of China’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long with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 full-fledging theoretical systemand practice system is bound to 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in the future.
     This dissertation has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contains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relatedresearch situation, the structure and major point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clarification ofimportance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one presents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tries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e three questions: One,why do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n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is is illustrated out ofthe dilemma of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author sees administrationinvolution, the bureaucracy dilemma and the restrictions of system arrangements as the basicdilemma of the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effect of the system centralism embodied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during China’smodernization course and its corresponding result of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of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hat of the administration culture.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administration culture to a high level which is beneficial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administration system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in deepen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administration reform. Second, why should we build the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ide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governing ideas of the Party requir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embodythe nature of socialism and this also represents the irreversible choice and demand in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and carrying out the governing ideas ofthe Party. Third, wha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water without a source and wood without roots. Instead, it isborn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a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of Marxism. The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dea of administration culture of Marxism, that of Mao Zedong andalso Den Xiaoping together form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two mainly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xplaining the deep-rooted cause of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gether with chapter one, it serves as the reason why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study on the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and opening up,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formed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our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ing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and some contentsi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chaptercan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styl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mass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legal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the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second one is theexplor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morality,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service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accountability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integrity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the virtue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third one is the exploration of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ideology, which centers on the innovationadministration cultur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open administration cultur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a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including itscontents, nature, functions,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As the major part and the core of thedissertation, this chapter aims at a precise analysis of what the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providing banner guidance and framework guidance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ers to a scientific, healthy andstandardized behavioral value system formed by the governmental bodies and theadministration staff in their administration of the state affairs and social affairs under thebackground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is system includes suchstructural elements as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style,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morality, and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ideology and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idea with the embodiment ofthe governing idea of the Party in the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as its nature. Asa kind of cultural ideology,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common culture. However, asadministration culture under certain social background, this system possesses not only its ownspecific functions including its value guidance function, simulating reform function, systemstandardization function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function, but also has other special featuressuch as the superiority of construction over development, superiority of system over ideas andthat of the Party over the government.
     Chapter four mainly analyses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se problems come from threechallenges: the first challenge is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on cultureincluding the impact and restrictions from people administration culture, hierarchyadministration culture, almighty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uthority administration culture,conservative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sectional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e second one isthe bottleneck of western administration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strain of formalism,ideology and ruling legitimacy.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hardship in transforming theadministration culture, which includes diversity of values, the institutionalism oftransformation reform and the blindness in culture transform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aced withchallenges from both domestic traditions and penetration of overseas ideology,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conceals risks of obstruction.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how to strengthen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tries tofigure out an answer to how to build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chapter four. Right now China is undergoing overall socialtransformation, which provides the key point period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for the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This period, on one hand, is the weakestperiod of the route dependence of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on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represents an important growth period of various new culture and new values and ideas. Dueto some reasons, this chapter mainly concentrates on direction study and framework study interms of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forming a basic construction structure withtheoretical study as its basis, the cultivation of systems as its major point and innovation ofvalue adjustment as its driving force.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cluding a systemic summary of the study and a basicprospect of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dministration culture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陈建平.行政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3):93.
    ①张纪芝.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①聂月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16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
    ③徐育苗.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70.
    ④曹任何.行政文化与政治文化概念的比较分析[J].学术论坛,2004(3):100.
    ①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8(2):57.
    ②梁丽萍.行政文化的培育与塑造[J].理论探索,2001(3):58.
    ③陈怀志.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建构[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④刘思超,张志敏.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特征与建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09.
    ⑤朱新林,魏小文.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125.
    ①李德勇,陈谦明,吴婷.中国特色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效用的多维促进——基于中国行政文化双重特点与现有问题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12):84.
    ②王刚,雷雨.传统行政文化的理性分析:特性、资源与走向[J].社会科学,1998(10):31.
    ③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8(2):57.
    ④高云.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负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5(6):131.
    ⑤唐云检,胡慧.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理念塑造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⑥刘云峰.建设和谐社会的行政文化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⑦史庆良.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重构路径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9.
    ①这些方面的文献包括:唐云检,胡慧.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理念塑造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刘云峰.建设和谐社会的行政文化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高云.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负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5(6):131.李鹏飞.论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探索,2001(2):55.李鹏飞.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1(3):55.颜佳华,王升平.地方政府决策中的行政文化障碍分析[J].理论探讨,2007(2):123.江正平,郭高晶.基于传统行政文化视角谈责任型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2011(32):143.周瑞麟.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73.吕稚知.影响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行政文化因素分析[J].前沿,2009(9):22.朱新林,魏小文.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125.李德勇,陈谦明,吴婷.中国特色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效用的多维促进——基于中国行政文化双重特点与现有问题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12):84.等等。
    ②陈尤文.当前中国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J].社会科学,1995(9):30.
    ③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8(2):57.
    ④安世民.论中国行政文化的革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0(4):47.
    ⑤林炳淦.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文化创新——应然性、价值与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7).
    ⑥伍小涛,朱水成.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重塑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11.
    ①王杰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D].郑州:河南大学,2010.
    ②陈怀志.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建构[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③鲁磊磊.中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④高云.行政文化转型滞后对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障碍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9.
    ⑤其他相关研究还包括:王家合.行政文化创新的成本约束及其道路选择[J].学术交流,2003(3):121.提出了以组织为主体、以集体行动为特征的中介型行政文化创新模式,成为区别于强制型行政文化创新与诱致型行政文化创新的第三条道路。周俊华.中国行政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代重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他认为我国行政文化重构应遵循的价值包括:从传统的人治、伦理型向现代法治型转变;从传统保守封闭型向透明公开型和国际型转变;从传统官僚型向公民型转变;从传统被动、压抑型向主体、自觉型转变;从传统臣属依附型向民主参与型转变;从传统政府中心主义向服务导向型转变。
    ①彭国甫,颜佳华.现代行政管理新探[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包括王沪宁、娄成武、田兆阳、蒋云根、陈洪生、梁丽萍、姚奇等。
    ②这一方面的认识包括:张俊宗.行政文化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0.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05.陈世香.公共行政文化及其影响的系统分析[J].探索,2002(4):48.
    ③郭济.行政哲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95.
    ①[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76.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②刘跃辉.论文化概念及其演变[J].北京社会科学.1990(3):121.
    ③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7(7):11.
    ①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②[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研究[J].美国:政治科学季刊,1887(6).
    ③[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美国:华夏出版社,1987:12.
    ④[美]L.D.怀特.行政学导论[M].美国:麦格罗·希尔图书公司,1947:1.
    ⑤[美]W.魏劳毕.行政学原理[M].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出版社,1927:l.
    ⑥孙学玉.走出困惑:关于行政概念的再思与再认[J].江苏社会科学,1999(6).
    ⑦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⑧郭济.行政哲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95-205.
    ①张险峰.试论行政文化[J].理论与改革,1990(5).
    ②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③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05.
    ④曹任何,丁知平,周巍.行政文化与政治文化概念的比较分析[J].学术论坛,2004(3).
    ⑤梁丽萍.行政文化的培育与塑造[J].理论探索,2001(3):58.
    ⑥张俊宗.行政文化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⑦林庆.行政文化与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⑧颜佳华,杨志伟,杨婷.论行政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⑨张彧,徐建龙.“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2):56.
    ①李会滨.社会主义文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57.
    ②徐育苗.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12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6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①傅如良.公仆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⑤傅如良.公仆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11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441.
    ①刘祖云,林莉.行政文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范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3.
    ④丁雪枫.法哲学与现代政治观念: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38.
    ⑤马郑刚.马克思对权力拜物教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探索,1995(1):80.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2.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302.
    ①蒋永甫.马克思对“廉价政府”思想的批判与重建[J].理论月刊,2006(2):27.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1.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
    ⑦丁雪枫.法哲学与现代政治观念: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38.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4.
    ②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③聂月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58..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11.
    ⑥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0.
    ①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3.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
    ③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0.
    ④田猛.列宁对官僚主义的透视和剖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0.
    ⑤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7.
    ⑥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
    ⑦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0.
    ⑧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0.
    ⑨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5.
    傅如良.公仆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1.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2.
    ⑩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5.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③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1.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6.
    ⑤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2.
    ⑥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6.
    ⑦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⑧傅如良.公仆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3.
    ⑨张亮.重温列宁晚年行政文化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1):40.
    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02.
    ③韦定广.列宁政治文化思想述评[J].社会科学,2008(1):64.
    ④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⑤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
    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6.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4.
    ⑧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3.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②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5-306.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6.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⑨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3.
    彭国甫,潘信林.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9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⑤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142.
    ⑥覃孟念.论毛泽东的民主行政文化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5):29.
    ⑦彭国甫,潘信林.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93.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5-80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47-949.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3.
    ②毛泽东思想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9.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1-342.
    ①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
    ②孙代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的重构[J].科学社会主义,2008(4):38.
    ③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
    ④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3.
    ①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6.
    ②章越松,梁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48.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①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6.
    ①孙远东.“内卷化”机理如何打破:一个乡村社区变迁的启示[J].天涯社区——思考中国栏目.
    ②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3.
    ①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6.
    ②王沪宁.行政生态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48.
    ③[美]F.德曾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7.
    ④安世民.论中国行政文化的革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0(4).
    ①彭国甫,颜佳华.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建设的探索和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②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0.
    ③林尚立.构建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8.
    ①叶长茂.制度转轨的政治艺术——当代中国渐进式政治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②林尚立.构建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50.
    ③[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9.
    ④张俊宗.行政文化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⑤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5.
    ①新制度主义既是对旧制度主义中发展,又是在反思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新制度主义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至少七个学派,其中包括规范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利益代表制度主义、国际制度主义等等。[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杨光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5(1):45.
    ②[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74.
    ①王新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77-194.
    ②王浦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究的几点认识[J].中国行政管理,2010(3):17.
    ①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20.
    ①林尚立.党、国家与社会: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学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14.
    ②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6.
    ③林尚立.党、国家与社会: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学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14.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1.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22.
    ⑥刘诚,费迅等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49.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①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0.
    ②安世民.论中国行政文化革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0(4):47.
    ③王沪宁.行政生态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00.
    ④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5.
    ①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0.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②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9.
    ①饶银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94.
    ②王民朴,万远英,钟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7-39.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0.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
    ①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41.
    ①章越松、梁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3.
    ②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44.
    ③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42.
    ①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142.彭国甫,潘信林.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93.
    ①梁丽萍.行政文化的培育与塑造[J].理论探索,2001(3):58.
    ②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7.
    ③闫留义.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行政文化阻滞及其消解[J].理论学刊,2008(6):84.
    ①梁丽萍.行政文化的培育与塑造[J].理论探索,2001(3):58.
    ②蔡林慧.行政文化的特质与要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3(4):77.
    ③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33-134.
    ①韩艳萍.太原市建设效能政府的创新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19.李晓春.以科学决策促进效能政府建设[J].领导科学,2006(1):12.
    ①于幼军.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7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③于幼军.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81.
    ④李会滨.社会主义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57.
    ①余林媛,刘祖云.素质、作风与形象的内在逻辑——当前行政作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74.
    ②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142.
    ③石景升.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N].人民论坛,2012-10.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③冉绵惠.邓小平、江泽民对群众路线观的继承和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320.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6.
    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8.
    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2.
    ⑦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52.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22.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5.
    ③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122.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②彭新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行政的系统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13.
    ③[美]罗伯特·B.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0.
    ④尹素琴,高静文.行政民主与中国民主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2(7):70.
    ⑤[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69.
    ①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政府建立政务公开管理制度.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12-10http://www.gov.cn/jrzg/2006-12/10/content_465493.htm
    ②谢昕,成书玲.行政民主理论视角下的政务透明和公众参与关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203.
    ③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7.
    ①王作全.对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3):39.
    ②周晓丽,毛寿龙.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J].东南学术,2008(2):50.姜明安,宋功德,赵鹏,王小梅,曹胜,刘杰.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4):17.
    ③姜明安,宋功德,赵鹏,王小梅,曹胜,刘杰.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4):17.
    ④马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2011(5):4.
    ①姜明安,宋功德,赵鹏,王小梅,曹胜,刘杰.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4):17.
    ②刘莘,姜雨昊.2011年法治政府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57.
    ③姜明安,宋功德,赵鹏,王小梅,曹胜,刘杰.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4):17.
    ④[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5.
    ⑤欧黎明.行政道德与依法行政关系刍议[J].中国行政管理,1999(7):22.
    ⑥张康之.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双重倾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1.
    ①抑扬.杜拉克谈企管观念革命[J].中外管理,1999(2):18.
    ②李琪,董幼鸿.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31.
    ③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122.
    ④李军鹏.论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4):29-31.
    ⑤燕继荣.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J].学海,2009(1):191.
    ①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4):5.
    ②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8.
    ①杨鸿台.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及政府职能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7):3..
    ②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5.
    ③孙彩红.责任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80.
    ④徐元善,楚德江.绩效问责:行政问责制的新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29.
    ⑤本书编写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283.
    ①徐元善,楚德江.绩效问责:行政问责制的新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29-31.李瑾.基于责任政府建设的行政问责制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11-5.
    ②施雪华,邓集文.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9(6):30-33.
    ③贺国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取信于民[J].求是杂志,2010(6):3-9.
    ④何增科.廉洁政府与社会公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15-23.
    ①王燕.行政伦理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②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30.
    ③胡忠浩.新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④邵景均.中国反腐倡廉之路[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137.
    ①邵景均.中国反腐倡廉之路[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137.
    ②梁小晶.胡锦涛反腐倡廉思想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③万俊人.“德治”的政治伦理视角[J].学术研究,2001(4):14.
    ①郭广银.德治:政治文明的伦理维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4-135.
    ③章越松.梁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9.
    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⑤熊水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现代行政精神[M].桂林:广西社会科学:1995(2):75.
    ①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76.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153.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0.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259.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47.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45.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3.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②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J].人民日报,2002-12-27.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2-25.
    ①周一平.新时期创新思想论[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6-115.
    ①何增科.地方政府创新,从政绩合法性走向政治合法性[J].中国改革,2007(6):12.
    ②何增科.地方政府创新,从政绩合法性走向政治合法性[J].中国改革,2007(6):12.
    ③毛铖,任晓林,田丽娜.地方政府创新的热点领域与制度化研究——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项目的调查评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36.
    ④俞可平.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府——在第三届(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致辞[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①肖金明.行政许可法制与开放政府、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2):91.
    ②王丛虎.开放政府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6(4):6.
    ①C. Kluckhohn, Culture and behavior. The Free Press,1962:76.援引于陈建平.行政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3):93.
    ①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8(2):57.
    ②王刚,雷雨.传统行政文化的理性分析:特性、资源与走向[J].社会科学,1998(10):31.
    ③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8(2):57.
    ④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3.
    ⑤温克勤.说“人治”[J].道德与文明,2002(2):12.
    ⑥朱新林,魏小文.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125.
    ①王丹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批判性分析及其现代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3.
    ②张弘.封建等级特权意识在当代的表现及其清理[J].传承,2009(5):128.
    ①张弘.封建等级特权意识在当代的表现及其清理[J].传承,2009(5):128.
    ②陈尤文.当前中国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J].社会科学,1995(9):30.
    ①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3.
    ②徐富俊.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J].理论学刊,1993(2):53.
    ③郭坚刚,席晓勤.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J].浙江学刊,2003(5):157.
    ①徐富俊.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J].理论学刊,1993(2)53.
    ②王刚,雷雨.传统行政文化的理性分析:特征、资源与走向[J].社会科学,1998(10):31.
    ③萧功秦.萧功秦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69.
    ④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8:143-144.
    ⑤韩晓捷.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权威主义与人文主义[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91.
    ⑥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9.
    ⑦马庆钰.论家长本位与“权威主义人格”——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50.
    ①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87-292.
    ②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J].政治学研究,1987(6):43.
    ③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J].政治学研究,1999(2):4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1-302.
    ②程延军,杜海英.传统“义务本位”观的法律文化解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8.
    ③唐云检,胡慧.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理念塑造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④张永缜.权力本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J].理论导刊,2001(2):44.
    ⑤陈卯轩.制度文明:从权力本位到法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47.
    ①齐秀生.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J].文史哲,2002(2):147.
    ②齐秀生.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J].文史哲,2002(2):147.
    ③池如龙.官本位产生和发展的厉史根源[J].社会科学,1999(2):66.
    ④闫留义.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行政文化阻滞及其消解[J].理论学刊,2008(6):84.
    ①姚琦.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3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0]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毛泽东思想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4]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35]萧功秦.萧功秦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8唐铁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9]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40]丁煌.行政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1]高小平.行政管理改革理论新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2]王乐夫,倪星.公共行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3]俞可平,王伟光,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4]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5]徐育苗.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6]李会滨.社会主义文集[M].武汉:湖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48]彭国甫,颜佳华.现代行政管理新探[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49]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0]聂月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1]郭济.行政哲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2]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3]林庆.行政文化与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4]陈益元.建国初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6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7]林尚立.构建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8]叶长茂.制度转轨的政治艺术——当代中国渐进式政治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9]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0]章越松,梁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1]傅如良.公仆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2]罗新璋.巴黎公社公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63]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4]于幼军.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65]王新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6]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67]邵景均.中国反腐倡廉之路[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68]刘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9]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0]饶银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71]王民朴,万远英,钟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2]周一平.新时创新思想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3]秦宣.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4]张远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透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5]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6]万林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7]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8]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9]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0]张瑞才,范建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1]黄凯峰.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多维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82]朱峻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3]王怀超.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84]郭建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5]程伟礼、杨晓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86]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7]冯天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88]陈胜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89]卢肖文.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90]董四代.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1]董四代.民生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2]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3]科学发展观丛书编委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M].北京:建读物出版社,2012.
    [94]科学发展观丛书编委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95]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96]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7]宣兆凯.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8]李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纲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99]李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0]董建萍.公正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社会公正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101]赵智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02]杜艳华,董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03]朱景文,韩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4]李泽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5]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6]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丛: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107]资中筠.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8]李慎明.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9]王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110]本书编写组.怎样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111]本书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112]肖昌进、陈锡宝等.新时)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13]谢方意.党的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114]王光森.党的建设新论:基于三个维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15]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16]王明高.科学制度反腐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117]赵子平.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8]杨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19]姚琦.中西行政文化比较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20]李建华.政府效能与行政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21]范忠信.官与民:中国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2]高永贵.文化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3]田兆阳.中国传统行政文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124]王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125]肖金明,李卫华.行政管理体制法治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26]李熠煜.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模式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
    [127]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8]谢庆奎,佟福玲.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29]平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0]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1]陈苏镇.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2]袁伟时.文化与中国转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3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134]本书编写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3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7][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8][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9][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40][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1][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42][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43][美]罗伯特·B.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5][美]W.魏劳毕.行政学原理[M].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出版社,1927.
    [146][美]L.D.怀特.行政学导论[M].台北:麦格罗·希尔图书公司,1947.
    [147][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48][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14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50][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研究[M].美国政治科学季刊,1887(6).
    [151][美]F.德曾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N].人民日报,2002-12-2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2-25.
    [3]贺国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取信于民[J].求是杂志,2010(6).
    [4]施雪华,邓集文.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9(6).
    [5]何增科.廉洁政府与社会公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6]何增科.地方政府创新,从政绩合法性走向政治合法性[J].中国改革,2007(6).
    [7]万俊人.“德治”的政治伦理视角[J].学术研究,2001(4).
    [8]俞可平.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府——在(第三届(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致辞[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9]王浦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究的几点认识[J].中国行政管理,2010(3).
    [10]林尚立.党、国家与社会: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学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
    [11]燕继荣.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J].学海,2009(1).
    [12]杨光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5(1).
    [13]姜明安,宋功德,赵鹏,王小梅,曹胜,刘杰.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4).
    [14]彭国甫,潘信林.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15]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6]颜佳华,王升平.地方政府决策中的行政文化障碍分析[J].理论探讨,2007(2)
    [17]颜佳华,杨志伟,杨婷.论行政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8]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9]王丛虎.开放政府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6(4).
    [20]马庆钰.论家长本位与“权威主义人格”——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21]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J].政治学研究,1987(6).
    [22]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J].政治学研究,1999(2).
    [23]魏礼群.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J].中国监察,2012(22).
    [24]魏礼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1(1).
    [25]曹任何.行政文化与政治文化概念的比较分析[J].学术论坛,2004(3).
    [26]李建华.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J].求是,2013(1).
    [27]袁曙宏.加快建设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0(5).
    [28]张占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特征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0(2).
    [29]施雪华,曹丽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问题与改革[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6).
    [30]顾金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参政建设——一种基于政治发展理论的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1]杨学功.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温邓小平论述引发的几点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2]魏治勋.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1).
    [33]杨春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4]张静,柳国勇.行政文化中的帕金森现象与政府机构改革[J].前沿,2012(10).
    [35]葛荃.制度创新拟或理念更新——社会转型)改善民生问题的行政文化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2(1).
    [36]胡庆亮.行政文化的价值依归与设计逻辑:中西比较与自我重塑[J].理论月刊,2011(8).
    [37]李少惠.无序之序:行政文化建构的新思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8]谢忠平.防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J].理论月刊,2013(2).
    [39]颜德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的主导性特点:崇“一”尚“独”[J].贵州社会科学,2013(1).
    [40]赵义.官本位酿造劣质的政治文化[J].领导科学,2012(36).
    [41]李良栋.论执政党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5).
    [42]林光汉.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J].前沿,2012(16).
    [43]邓永芳,蔡益群.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论析[J].长白学刊,2012(4).
    [44]陈建平.行政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5]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8(2).
    [46]梁丽萍.行政文化的培育与塑造[J].理论探索,2001(3).
    [47]刘思超,张志敏.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特征与建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8]朱新林,魏小文.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
    [49]李德勇,陈谦明、吴婷.中国特色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效用的多维促进——基于中国行政文化双重特点与现有问题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12).
    [50]王刚,雷雨.传统行政文化的理性分析:特性、资源与走向[J].社会科学,1998(10).
    [51]高云.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负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5(6).
    [52]高云.行政文化转型滞后对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障碍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53]唐云检,胡慧.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理念塑造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54]李鹏飞.论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探索,2001(2)
    [55]李鹏飞.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1(3).
    [56]江正平,郭高晶.基于传统行政文化视角谈责任型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2011(32).
    [57]周瑞麟.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58]吕稚知.影响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行政文化因素分析[J].前沿,2009(9).
    [59]陈尤文.当前中国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J].社会科学,1995(9).
    [60]安世民.论中国行政文化的革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0(4).
    [61]林炳淦.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文化创新——应然性、价值与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7).
    [62]伍小涛,朱水成.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重塑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63]王家合.行政文化创新的成本约束及其道路选择[J].学术交流,2003(3).
    [64]周俊华.中国行政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代重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65]张俊宗.行政文化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66]陈世香.公共行政文化及其影响的系统分析[J].探索,2002(4).
    [67]刘跃辉.论文化概念及其演变[J].北京社会科学[M].1990(3).
    [68]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7(7).
    [69]孙学玉.走出困惑:关于行政概念的再思与再认[J].江苏社会科学,1999(6).
    [70]张险峰.试论行政文化[J].理论与改革,1990(5).
    [71]张彧,徐建龙.“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72]孙代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的重构[J].科学社会主义,2008(4).
    [73]刘祖云,林莉.行政文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范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4]丁雪枫.法哲学与现代政治观念: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
    [75]马郑刚.马克思对权力拜物教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探索,1995(1).
    [76]蒋永甫.马克思对“廉价政府”思想的批判与重建[J].理论月刊,2006(2).
    [77]田猛.列宁对官僚主义的透视和剖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8]张亮.重温列宁晚年行政文化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1).
    [79]韦定广.列宁政治文化思想述评[J].社会科学,2008(1).
    [80]覃孟念.论毛泽东的民主行政文化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5).
    [81]余林媛,刘祖云.素质、作风与形象的内在逻辑——当前行政作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82]石景升.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J].人民论坛,2012年10月(中).
    [83]冉绵惠.邓小平、江泽民对群众路线观的继承和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
    [84]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85]彭新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行政的系统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
    [86]尹素琴,高静文.行政民主与中国民主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87]谢昕,成书玲.行政民主理论视角下的政务透明和公众参与关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88]王作全.对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89]周晓丽,毛寿龙.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J].东南学术,2008(2);姜.
    [90]刘莘,姜雨昊.2011年法治政府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
    [91]欧黎明.行政道德与依法行政关系刍议[J].中国行政管理,1999(7).
    [92]抑扬.杜拉克谈企管观念革命[J].中外管理,1999(2).
    [93]李琪,董幼鸿.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94]李军鹏.论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4).
    [9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96]杨鸿台.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及政府职能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7).
    [9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98]孙彩红.责任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99]徐元善,楚德江.绩效问责:行政问责制的新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100]李瑾.基于责任政府建设的行政问责制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101]郭广银.德治:政治文明的伦理维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02]熊水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现代行政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1995(2).
    [103]毛铖,任晓林,田丽娜.地方政府创新的热点领域与制度化研究——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项目的调查评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04]肖金明.行政许可法制与开放政府、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105]闫留义.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行政文化阻滞及其消解[J].理论学刊,2008(6).
    [106]蔡林慧.行政文化的特质与要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3(4).
    [107]韩艳萍.太原市建设效能政府的创新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108]李晓春.以科学决策促进效能政府建设[J].领导科学,2006(1).
    [109]陈建平.行政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11]温克勤.说“人治”[J].道德与文明,2002(2).
    [112]王丹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批判性分析及其现代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13]张弘.封建等级特权意识在当代的表现及其清理[J].传承,2009(5).
    [114]徐富俊.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J].理论学刊,1993(2).
    [115]郭坚刚、席晓勤.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J].浙江学刊,2003(5).
    [116]韩晓捷.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权威主义与人文主义[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117]程延军,杜海英.传统“义务本位”观的法律文化解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18]张永缜.权力本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J].理论导刊,2001(2).
    [119]陈卯轩.制度文明:从权力本位到法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120]齐秀生.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J].文史哲,2002(2).
    [121]池如龙.官本位产生和发展的厉史根源[J].社会科学,1999(2).
    [122]姚琦.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123]张纪芝.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124]陈怀志.论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建构[D].四川师范大学,2004.
    [125]史庆良.社会转型行政文化重构路径分析[D].山东大学,2009.
    [126]王杰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2010.
    [127]刘云峰.建设和谐社会的行政文化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28]鲁磊磊.中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4.
    [129]胡忠浩.新时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30]梁小晶.胡锦涛反腐倡廉思想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31]王燕.行政伦理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