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过程中,文学中的农事书写所反映的农事问题与前80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人、农具、牲畜和作物恰是农事活动四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本文即以这四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人、农具、牲畜和作物在农事书写中呈现的文化意涵和审美特性。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介绍论题来源、研究范围,并整理和分析了80年代以来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
     正文部分共四章,分别是第一章:农人:农耕文明的主体、第二章:农具:农耕文明的载体、第三章:牲畜:农耕文明的伙伴及第四章:作物:农耕文明的延伸。
     第一章讨论农事活动中的农人。农人是农事活动的主体,也是农耕文明的主体,自然也是农事书写的主体之一。80年代以来的农事书写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类型的农人,体现了作家对农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总论,探讨不同类型的农人,主要是改革中的农人、知识型农人和新农人三类农人;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农事活动中的女性和男性。本文以地母型女性和老年男性为研究重点,分析地母女性和老年男性之于农事活动的意义。
     第二章主要讨论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承担了巨大作用的农具。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总论,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农具和农民命运带来的变化。第二节以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为研究对象,探讨李锐农具系列小说呈现的文化意蕴。第三节以刘亮程和杜怀超书写农具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个人”的叙事策略所体现的乌托邦色彩。
     第三章讨论农耕文明的伙伴牲畜。牲畜历来是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不可缺少的伙伴,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牲畜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章分为三节,分别讨论农事书写中的牛、马和狗。分别从这几种牲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入手,解读牛、马和狗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史铁生、朱晓平、贾平凹、关仁山、王蒙、张贤亮、刘亮程、郑义、赵本夫等的相关作品为解读对象。
     第四章主要分析人们的食物之源——作物。主要分析麦子、玉米、豆类、高粱和地瓜几种作物意象在农事书写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讨论麦子,以海子、赵本夫、关仁山等人的相关作品为研究对象。第二节讨论玉米,主要讨论任林举、阎连科、张炜等人的相关作品。第三节讨论杂粮,包括豆子、高粱和地瓜。以周同宾、莫言、张炜等作家的相关作品为解读对象。
     最后足结语。本部分主要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事诗书写的文学史意义。一直以来,文学史或乡土文学史都将农事书写纳入乡土文学的范畴,实际上,这种划分窄化了农事书写的文化内涵。农事书写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农人、农具、牲畜还是作物,都在农事书写的范畴之内。80年代以来农事书写,成果十分丰富,面对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不论笔者怎样努力,也无法穷尽一个论题所能涵盖的所有内容。此外农事书写又处于研究的一个真空地带,这一方面为本文的分析和论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使本文的参考文献有限,研究的视野受到影响。
Since the1980s, dramatic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society, compared with the80s, the problem of crop farming in the literature writing had changed. Farmers, farm tools, livestock and crops, just is four integral elements of farming activities. The four i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article, to explore cultural meaning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farmers, farm tools, livestock and crops in farming writing.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epilogue.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the topic sources, research scope, at the same time, collates and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is study since the80s.
     Body contains four chapters, ar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chapter:Farmers—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Tools—the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Livestock—partners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fourth chapter:crops—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d the farmer in the farming activities. The farmer is the main body of farming activities, also is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f course, is the main body of farming writing. Since the80s,the farming writing offers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reflects the authors concerning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 first section is a general, discuss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mainly reform of farmers, knowledge-based farmers and new peasant farmers; Section2and section3respectively discussed women and men in the farming activities, land mother and older men is the research focus. And this section interpretations the meaning of land mother and older men in the farming activitie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 farm tools that took a huge role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general, analysis fate change of the tools and farm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second section's research object is Li Rui's tools series "peace for all:tools series exhibition", explor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Li Rui tools series. The third section's research object is Du Huaichao writing tools text,probing the utopia of narrative strategy—"on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artner livestock farming civilization. Animals have always been an indispensable compan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ing activitie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respectively discuss farming cattle, horses and dogs, interpretates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cattle, horses and dogs in the modern society, Shi Tiesheng, Zhu Xiaoping, Jia pingwa, Guan Renshan, Wang Meng, Zhang Xianliang and other writers'work are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urce of food for people-crops. Wheat, corn, beans, sorghum are the main analysis object, to expound peculiar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writing.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wheat, In Haizi, Zhao Benfu, Guan Renshan and others related wor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rn, Mainly discuss Ren Linju, Yan Lianke, Zhang Wei and others related works;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grains, include beans, sorghum, and sweet potato, with Zhou Tongbin, Mo Yan, Zhang Wei and other related works as the object of interpretation.
     The last is the epilogue. This section mainly analyzes the farming poetry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since the80s, For a long time, literary history will be written in the farming into vernacular literature category. In fact, this division mak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arming writing the narrowing. The written content of farming is very extensive, including farmers, farm implements, livestock and crops. Faced with such a big topic, no matter how the efforts of the author, we cannot end a thesis all the content. In addition, farming and writing in the research of a vacuum, which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analysis and provide a huge space,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so make this article references limited, and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 are affected.
引文
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3页。
    ② 费孝通:《乡十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2页。
    ③ 赵园:《地之子·白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7页。
    ④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90页。
    ⑤ 钱玄等注译《礼记》(上),长沙:岳麓书社,2001,第200页。
    ⑥ 也可以说,农具是牲畜的一种,本文将牲畜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来讨论。
    ①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32页。
    ② 参考罗丽:《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①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5页。黑体为原书所加。
    ① 赵园:《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朴,2007。
    ② 韩春燕:《文亨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③ 许玉庆:《远逝的村庄——新时期文学中的“村庄”意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① 陈树萍、李相银:《农具隐喻:城市进程中乡村的焦虑——评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
    ② 陈树萍、李相银:《现代化进城中的乡村叙事——评李锐“农具系列之一”》,《当代文坛》2005年第6期。
    ③ 晋海学:《批判与建构:论李锐农具系列小说的文化思考》,《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④ 段友文、刘慧敏:《农耕文化的诗性呈现——评李锐的<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文艺争鸣》2011年第11期。
    ⑤ 赵晖:《寂静之维——评李锐的“农具系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⑥ 吴锡平:《失落的农具与赤裸的田园——评李锐的<太平风物>》,《社会观察》2007年第2期。
    ⑦ 李彦文:《读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⑧ 杨占富:《历史的存在与现实的困惑:评李锐“农具系列小说”》,《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⑨ 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文学教育(下)》2008年第6期。
    ⑩ 谢伶俐:《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 郭庆杰:《海子、骆一禾“麦地诗歌”的形成和风格差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 万孝献:《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海子大地乌托邦的诗意栖居》,《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 高雪:《热爱风景的麦地之子——论海子的抒情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④ 杨萍:《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① 《穆旦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第28-29页。
    ②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附校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26页。
    ③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363-364页。
    ④ [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页。
    ⑤ 《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112页。
    ⑥ [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9页。
    ⑦ 陈国庆、王翼成注评:《论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330页。
    ①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页。
    ②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页。
    ③ [唐]王维著、曹中孚标点:《王维全集(附孟浩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页。
    ④ [晋]陶渊明著、曹明钢标点:《陶渊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7页。
    ① 蔡翔:《<创业史>和“劳动”概念的变化——劳动和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之三)》,《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l期。
    ① 李一清:《农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第11页。
    (?) 李一清:《农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第26页。
    ①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64页。
    ② 赵德发:《缝绻与决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68-169页。
    ③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92页。
    ①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4页。
    ② [战国]《孟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第53页。
    ① 张贤亮:《灵与肉》,载张志英、张世甲编《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第36页。
    ② 张贤亮:《绿化树》,载张志英、张世甲编《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第98页。
    ① 张贤亮:《绿化树》,载张志英、张世甲编《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第125页。
    ① 李锐、陈村:《农具跟乡村生活》,《上海文学》2007年第4期。
    ②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97页。
    ③ 丁帆:《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与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224页。
    ① 陈晓明:《无望的叛逆》,太原:山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50页。
    ② 关仁山:《麦河·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523页。
    ①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402-403页。
    ②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405页。
    ① 赵本夫:《无土时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104-105页。
    ① 赵本夫:《无土时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240页。
    ①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59页。
    ②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关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59页。
    ③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载《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55页,
    ④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642页。
    ⑤ 《于坚集》第2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第23页。
    ⑥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274页。
    ① 《大地上的守望者——对话赵本夫》,2009年1月8日《新华日报》。
    ②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29页。
    ③ 姜广平:《我把我所有的生命积累全都砸进去了——与赵本夫对话》,《文学教育》2011年第7期。
    ① 赵本夫:《黑蚂蚁蓝眼睛》,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26页。
    ① 赵本夫:《黑蚂蚁蓝眼睛》,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31页。
    ① 赵本夫:《黑蚂蚁蓝眼睛》,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206-207页。
    ① [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16页。
    ② 张柠:《土地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东方出版社,2005,第13页。
    ①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82页。
    ②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82页。
    ① 路遥:《人生》,载《路遥小说选》,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483页。
    ② 路遥:《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路遥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③ 路遥:《姐姐》,载《路遥小说选》,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68页。
    ①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0页。
    ① 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
    ② 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
    ① 段崇轩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小说——山西评论家四人谈》,2006年5月18日《文艺报》。
    ② 李进祥:《狗村长》,《回族文学》2007年第1期。
    ① 赵本夫:《无土时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25页。
    ② 贾平凹:《秦腔·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第514页。
    ① 贾平凹:《秦腔·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第516页。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5页。
    ② 章楷编著《中国古代农机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3页。
    ①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第876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3页。
    ① 贾平凹: 《鸡窝洼的人家》,《十月》1984年第2期。
    ② 贾平凹:《高兴·后记(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365页。
    ① 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第5页。
    ① 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第53页。
    ② 赵园:《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自序,第9页。
    ① 陈忠实:《自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第73页。
    ① 王祥夫:《五张犁》,《人民文学》2005年第12期。
    ② 王祥夫:《五张犁》,《人民文学》2005年第12期。
    ③ 章楷编著《中国古代农机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10页。
    ① 周听:《中国农具发展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第877页。
    ①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182页。
    ① 李锐:《生命的报偿》,载《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215页。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4-5页。
    ② 张柠:《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第90页。
    ③ 张丛:《李锐:拒绝对农村诗意化的写作》,2007年5月12日第6版《农民日报》。
    ① 陈朝鲜:《<诗经>中的农具研究》,《农业考古》2008年第4期。
    ②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537页。
    ③ 李锐、格非:《拒绝对农村诗意化的描写》,国学网,2006年11月22日。
    ④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53页。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26页。
    ②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28页
    ③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32页。
    ① 《什么是“异化”》,《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②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3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73-85页,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46页。
    ① 韩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97页。
    ②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6页。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17-118页。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21页。
    ②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18-119页。
    ③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18页
    ④ 陈朝鲜:《<诗经>中农具研究》,《农业考古》2008年第4期。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01页。
    ②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101页。
    ①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第218页。
    ② 枚,也做锨。——作者注。
    ③ 章楷编著:《中国古代农机具》,北京:人民出版礼,1985,第27页。
    ①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第4-5页。
    ① 卞之琳:《断章》,载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姜诗元编选《卞之琳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第73页。
    ② 林贤治:《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书屋杂志》2000年第3期。
    ③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第29页。
    ① 刘亮程:《扛着铁锨进城》,《书城》2000年第8期。
    ①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4页。
    ①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6页。
    ②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20页。
    ③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21页。
    ④ 石岸:《谁能够听到农具的呼吸》,载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2页。
    ①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17页。
    ② 戴锦华:《想象的怀旧》,《天涯》1997年第1期。
    ①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5页。
    ② 杜怀超:《一个人的农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第7页。
    ① [古罗马]T.M.瓦罗:《论农业》,王家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52页。
    ② 郑慧生注说:《山海经》,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246页。
    ③ 曹毓英:《中国牛耕的起源与发展》,《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①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载《许广平文集》(第2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第3页。
    ② 鲁迅:《自嘲》,载《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151页。
    ③ [宋]王安石撰《王安石全集(下)》,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第62页。
    ④ 李纲:《李纲全集(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第268页。
    ⑤ 臧克家:《臧克家旧体诗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第40页。
    ①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载《命若琴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第21页。
    ②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载《命若琴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第20页。
    ① 牛不老——牛犊。——原文注。
    ②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载《命若琴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第27页。
    ①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经典文库(第二辑)——朱晓平卷、王观胜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第13页。
    ① 贾平凹:《小月前本》,《收获》1983年第5期。
    ① 周同宾:《乡关回望》,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第141页。
    ② 同上,第141页。
    ③ 同上,第253页。
    ① 同上,第253页。
    ② 周同宾:《为农耕时代留一份标本》,《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002版。
    ③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64页。
    ①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236页。
    ①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236页。
    ① [法]布封著,李玉民、由权、梁音译:《布封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3页。
    ② 易华:《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2010年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③ 祝瑞开:《马、牛耕的兴起在什么时候?》,《人文杂志》1980年第2期。
    ④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277页。
    ①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90页,。
    ② 王云五主编、卫瑜章释:《离骚》,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第3页。
    ③ 王云五主编、卫瑜章释:《离骚》,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第3页。
    ④ 张贤亮:《绿化树》,载张志英、张世甲编《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第98页。
    ⑤ 张贤亮:《灵与肉》,载张志英、张世甲编《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第40页。
    ①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2页。
    ①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4页。
    ②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45页。
    ③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46页。
    ① 关仁山:《天高地厚》,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472页。
    ①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242页。
    ②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243页。
    ① 朱积孝:《中国的狗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① 阎连科:《日月年》,《收获》1996年第1期。
    ②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第3页。
    ① 阎连科:《年月日》,《收获》1996年第1期。
    ① 阎连科:《年月日》,《收获》1996年第1期。
    ② 蔡翔:《悲剧·诗情·叛逆评郑义的<远村>、<老井>》,《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3期。
    ① 郑义:《老井》,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② 郑义:《老井》,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6年,第267页。
    ① 郑义:《老井》,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6年,第92页。
    ① 任林举:《粮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第35页。
    ②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5-16页。
    ①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第77页。
    ②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520页。
    ③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522-523页。
    ④ [战国]《孟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第112页。
    ① 万国鼎辑释:《汜胜之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第109-110页。
    ② [明]宋应星著,管巧英、谭属春注释:《天工开物》,长沙:岳麓书社,2002,第14页。
    ③ 张式铭整理:《李白杜甫诗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第341页。
    ④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第52页。
    ⑤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第170页。
    ① 敬文东等:《风景》,《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4期。
    ① 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11页。
    ② 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8页。
    ③ 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载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第144页。
    ① 骆一禾:《“我考虑真正的史诗”》(<土地>代序),载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第10页。
    ①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524页。
    ②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7页。
    ③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150页。
    ①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404页。
    ①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410-412页。
    ② 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第412页。
    ① 赵本夫:《无土时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1页。
    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15页。
    ① 葛红兵:《大地哲学、乡土诗意书写传统的恢复及其他》,载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42页。
    ① 王晖:《乡村记忆的抒情诗》,载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50-151页。
    ②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05页。
    ①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10页。
    ②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33-34页。
    ③ 端木蕻良:《大地的海》,《端木蕻良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第4页。
    ① 任林举:《粮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第2-3页。
    ②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12页。
    ③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12页。
    ①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23页。
    ②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122页。
    ③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68页。
    ④ 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第54页。
    ① 阎连科:《年月日》,《收获》1996年第1期。
    ② 阎连科:《年月日》,《收获》1996年第1期。
    ① 张炜:《融入野地》,《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
    ① 高粱和玉米等植株高大的作物,在夏季会形成幕帐,在清晨和傍晚石去与“青纱帐”相似,故得名青纱帐。
    ② 张炜:《钻玉米地》,载《怀念黑潭中的黑鱼》,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第282页。
    ③ 张炜:《钻玉米地》,载《怀念黑潭中的黑鱼》,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第283页。
    ④ 张炜:《冬月访谈——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载《纯美的注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47页。
    ① 张炜:《钻玉米地》,载《纯美的注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294页。
    ② 张炜:《钻玉米地》,载《纯美的注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289页。
    ③ 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7页。
    ① 周同宾:《乡关回望》,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第170页。
    ② 周同宾:《乡关回望》,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第171页。
    ① 高粱和玉米等植株高大的作物,在夏季会形成幕帐,在清晨和傍晚看去与“青纱帐”相似,故得名青纱帐。
    ② 王统照:《青纱帐》,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6,第20页。
    ① 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6页。
    ② 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192页。
    ③ 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5页。
    ④ 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285页。
    1.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朱晓平.私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3.张承志.北方的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4.朱晓平.说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5.张承志.黑骏马.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6.张炜.柏慧.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7.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8.赵德发.缱绻与决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张炜.纯美的注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无边无际的早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1.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12.梁晓声.自白.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13.王祥夫.永不回归的姑母.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4.张承志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15.徐刚.拯救大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16.于坚.棕皮手记·活页夹.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17.张承志.金草地.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18.周同宾.古典的原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9.韩东.扎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0.史铁生.命若琴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21.李一清.农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22.周同宾.豆的系念.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
    23.石舒清.伏天.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4.张炜.绿色的遥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5.路遥.路遥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6.任林举.玉米大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
    27.周涛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8.徐刚.沉沦的国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9.莫言.生死疲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0.刘亮程.虚土.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3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32.刘庆邦.红煤.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3.李锐.太平风物.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6.
    34.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5.张炜.秋天的大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6.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7.刘亮程.驴车上的龟兹.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38.张承志.金牧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9.马丽华.灵魂像风.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40.马丽华.藏北游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41.周同宾.皇天后土——俺是农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2.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3.赵本夫.无土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4.韩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5.贾平凹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46.李锐.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7.李锐.万里无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8.李锐.无风之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9.赵本夫.黑蚂蚁蓝眼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0.赵本夫.天地月亮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1.海子.海子诗全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2.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3.苇岸著、冯秋子编.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54.于坚.众河之神:从澜沧到湄公.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
    55.谭仲池.十地.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56.莫言.丰乳肥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57.李学辉.末代紧皮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58.张炜.你在高原.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59.侯钰鑫.大地.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
    60.关仁山.麦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1.关仁山.天高地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62.[苏]米·普里什文著、潘安荣译.林中水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63.[美]赛珍珠著,王逢振、韩邦凯、沈陪铝等译.《大地》三部曲.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64.[意]夸西莫多著、吕同六译.夸西莫多抒情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65.[意]夸西莫多著,吕同六、刘儒庭译.水与土.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66.[俄]米·普里什文著、潘安荣等译.大自然的日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7.[俄]米·普里什文著,潘安荣、杨怀玉译.大地的眼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8.[俄]米·普里什文著、吴嘉佑等译.鸟儿不惊的地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9.[苏]米·普里什文著、潘安荣等译.普里什文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0.[美]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赵园.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学出版社,1987.
    3.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张新颖.栖居与游牧之地.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6.郜元宝.拯救大地.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7.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8.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1.杨丽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主题.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12.塞妮亚编.乡村哲学的神话.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3.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谭桂林.转型与整合——现代中国小说精神现象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张闳.声音的诗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南帆.向各个角度敞开.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16.周水涛.论新时期小说的文化意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8.张清华.天堂的哀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19.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张炜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0.雷达主编、李文琴编选.路遥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1.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路晓兵编选.莫言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2.燎原.海子评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2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赵园.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8.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9.胡书庆.大地情怀与行上诉求:对海子《太阳》七部书的阐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0.江为社.文化的觉醒与文学的选择:论五四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之关系.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31.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北京:人们出版社,2007.
    32.王诺.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4.余荣虎.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8.
    35.禹建湘.乡十想像: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6.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37.余荣虎.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8.
    38.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9.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40.王喜绒等.生态批评视域的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1.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2.张永.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3.边建松.海子诗传:麦地上的光芒.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44.韩春燕.文字里的村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5.[古罗马]M.T.瓦罗.论农业.王家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6.[古罗马]M.P.加图.农业志.马香雪、王阁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7.[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8.[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9.[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慧译.沙乡年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0.[德]埃里希·诺依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51.[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2.[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2.[日]金修森著,武青艳、包国光译.巴什拉:科学与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3.[法]西尔维娅·阿拉辛斯基著、吴云风译.时间的摆渡者——现代与怀旧.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4.[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5.[德]荷尔德林著、先刚译.塔楼之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5.[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6.[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57.[加]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58.[法]H.丹纳著,张伟、沈耀峰译.艺术哲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59.[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0.[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10.
    1.彭兰.漫谈《诗经》反映的农业生产情况.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2.费振钟、王干.对古老土地的沉思——赵本夫小说民族心理结构的呈现.当代作家评论,1986(4).
    3.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灵魂——莫言散论之一.文学评论,1987(6).
    4.赵园.张承志的自由长旅.当代作家评论,1991(4).
    5.梅蕙兰.凝冻的厚土与跃动的大地——李锐与李佩甫创作比较.中州学刊,1992(1).
    6.蒋志衡.逃离土地:新时期乡土文学中的高加林情结.求索,1993(5).
    7.郜元宝.保护大地——《九月寓言》的本源哲学.当代作家评论,1993(6).
    8.郜元宝.“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张炜的《古船》与《九月寓言》.社会科学,1994(7).
    9.谢有顺.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柏慧》看张炜的艺术理想.当代作家评论,1995(5).
    10.方李珍.秋天·黑夜·流浪:回望童年返归大地——张炜小说的时间经验.小说评论,1996(5).
    11.陈旭光.谦卑的大地的倾听者.读书,2000(2).
    12.何清.民间大地上的精神漫游——《九月寓言》细解.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3.宋丹.女性权力中心繁衍的生命形态——赵本夫长篇系列小说《地母》解读.艺术广角.2001(6).
    14.陈非.永久的憧憬与向往——张承志小说中的大地与人.当代文坛,2002(1).
    15.钟立.真正粗糙的土地——试析海子抒情短诗的受难主题之一:生存.襄樊学院学报,2003(1).
    16.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17.贺智利.路遥的土地意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
    18.周水涛.对恋土情结的文化沉思——评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当代文坛,2003(5).
    19.杜学霞.滞重的地母神话.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9).
    20.南帆.大地的血脉读张炜的《丑行或浪漫》.博览群书,2003(10).
    21.李生滨.展现生命诗意和大地浪漫的文学——关于张炜创作的回眸与述评.当代文坛,2004(4).
    22.张志军.来自大地的声音——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社会科学论坛,2004(12).
    23.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2005(1).
    24.李兴禄.土地情思——李一清长篇小说《农民》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5.潘佳.倾听大地的声音.当代作家评论,2005(4).
    26.周飞伶.土地的思念与回归——解读刘亮程散文中的农民叙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7.赵晖.寂静之维下的艺术探索——评李锐“农具系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8.陈树萍、李相银.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叙事——评李锐“农具系列之一”.当代文坛,2005(6).
    29.柯贵文.愤怒的诗与感伤的诗——读《袴镰》与《残镰》.名作欣赏,2005(17).
    30.张琦.衰老的田园——评李锐的《残镰》.名作欣赏,2006(1).
    31.崔卫平.海子、王小波与现代性.当代作家评论,2006(2).
    32.冯晶.张炜、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取向之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3.蔡茂.“大地伦理”的践行者——对张炜作品意象的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4.汪树东.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贵州社会科学.2006(5).
    35.万孝献.欲望与放逐:土地在当代的命运——论海子大地乌托邦的幻灭过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6).
    36.王士强、张清华.民间大地上的行走与歌哭——论赵德发和他的“农民三部曲”.南 方文坛,2007(1).
    37.张英伟、李刚.莫言叙事中的文化恋母与大地寓言.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8.万孝献.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海子大地乌托邦的诗意筑居.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9.马小敏.论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文学教育(上),2007(1).
    40.何平.张炜创作局限论.钟山,2007(3).
    41.田金长.大地上自由的吟唱——论《九月寓言》的民间文化形态.商洛学院学报,2007(3).
    42.汪树东.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交流,2007(3).
    43.汪树东.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4.高非.土地意象的裂变与海子之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
    45.李彦文.评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文艺争鸣,2007(10).
    46.兴宇.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情——读王祥夫《五张犁》.名作欣赏,2007(13).
    47.翟永明.当下视野中的苦难生存——李锐《农具》系列小说简论.名作欣赏,2007(24).
    48.薛红云.《刺猬歌》中的“大地女儿”形象.小说评论,2008(1).
    49.史元明.土地道德的辛勤耕耘者——苇岸散文及思想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0.黄忠顺.任林举散文:回忆的意味.文艺争鸣,2008(4).
    51.王鸿生.为大自然复魅——关于《刺猬歌》及其大地文学路向.文艺争鸣,2008(5).
    52.贺绍俊.唤醒人类记忆深处的种植“本能”——评赵本夫的《无土时代》.博览群书,2008(5).
    53.李含侠.“无土时代”的土地情结——评赵本大小说《无土时代》.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54.晋海学.批判与建构——论李锐农具系列小说的文化思考.中州学刊,2008(5).
    55.张伟.试论海子诗歌中“大地”与“太阳”的意象.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5).
    56.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文学教育(下),2008(6).
    57.张昭兵、申欣欣.承担·逆行·重建·放逐——张炜乡土诗性追求四部曲.’阴山学刊, 2008(6).
    58.王尧.道器之间的《太平风物》.读书,2008(7).
    59.高冬霞.“黄土地”——路遥的精神归宿.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60.孙绍振.对大地形而上的感恩.名作欣赏,2008(21).
    61.吴延生.唤醒对土地神圣的记忆——赵本夫小说《无土时代》人物解读.名作欣赏,2008(24).
    62.梁鸣.回归失落的土地——读关仁山新作《民风》.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
    63.杨婷.走不出的高密东北乡——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土地情结.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4.邹云虹.挥不去的乡土情结——孙继泉乡土散文与赵本夫《无土时代》的比较阅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5.雷东辉.寻找失去的世界——读赵本夫的《无土时代》.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6.黄毓璜.一个恋土者跟城市的对视——面对《无土时代》.扬子江评论,2009(3).
    67.申霞艳.消费社会,为大地而歌的人——石舒清论.南方文坛,2009(4).
    68.沈玲.论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意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9.吴景明.守望大地:苇岸散文的生态意识.文艺争鸣,2009(6).
    70.李红英.“地母’崇拜在文学艺术中的“回归”主题.文学教育,2009(7).
    71.张鹏.天人信仰·忧患意识·拯救大地——当代文坛生态书写的三个方向.宜宾学院学报,2009(8).
    72.柴玉洁.无言大地的生命悲歌——浅谈莫言作品的主题意蕴.学理论,2009(9).
    73.冯晶.张炜小说创作中植根民间大地的文学观探索.东岳论丛,2009(9).
    74.李遇春.符号的行旅——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化的一个历史轮廓.南方文坛.2010(3).
    75.罗振亚.麦地与水:海子诗歌的主题语象透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3).
    76.王晖.远去的背影——李学辉的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印象.小说评论,2010(4)
    77.肖晓堃.当敬畏消失之后——评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文艺争鸣,2010(8).
    78.程光炜、杨庆祥、江丽、崔秀霞.大地行吟与历史书写——张炜《你在高原》研讨会实录.当代文坛,2011(2).
    79.邱华栋.故乡、世界与大地的说书人——莫言论.文艺争鸣,2011(3).
    80.程丽华、江腊生.土地上的孤独与传奇——浅析《缱绻与决绝》的土地情结.名作欣赏,2011(3).
    81.梁鸿.行走在大地上的书写——读《忆阿雅》和《曙光与暮色》,理论与创作,2011(3).
    82.何镇邦.土地的史诗文明的追问——重读赵本夫的“地母”三部曲.小说评论,2011(4).
    83.吴晓、尚斌.土地黑夜悲剧——论海子抒情诗歌审美意识的“三位一体”.甘肃社会科学,2011(5).
    1.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杜正乾.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范耀华.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许玉庆.远逝的村庄——新时期文学中的“村庄”意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樊淑敏.审美视域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邵敏.海子诗歌的意象谱系及相关问题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研究,2004.
    2.焦仕刚.乡村·土地·母亲·恋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杨小兰.从“麦地”到“太阳”.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张霭霞.论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乡村小说叙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娜.悲凉的生存无奈的选择——论李锐对生存困境的书写.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李艳.从天空回归大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尚斌.土地情怀·黑夜意识·悲剧精神——论海子抒情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精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涂听.张炜小说中的结构层次与“大地”意象.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田媛媛.论路遥文学叙事中的地母原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杜德华.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土地叙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薛贞洁.历史之外的恒常人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张康.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张乔.新时期小说“地母”原型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