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诗学渊源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盛、中唐交替之际著名诗僧皎然的诗学研究,虽然成果较多,但整体上还存在着抑扬过度和不够深入之类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皎然诗学中一些重要命题之内涵及其复、变、因、革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借鉴考据学“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的宗旨和方法,尽可能打破那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研究路子,在正确解读皎然诗学文本的基础上,对一些争议较大而研究不够深入的命题加以考辨,最大程度地将它们还原到其生成的时代、文化、思想背景之上,作纵横结合、细致入微的耙梳抉剔,就显得颇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构成。绪论主要对皎然诗学之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而有针对性的综述,并对本文之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作必要说明。正文共五部分,依次对皎然诗道观、自然观、复变观、齐梁文学观及“作用”和“取境”两说之内涵、成因等问题进行研究。皎然诗道观的内涵极其丰富,其中既有诗史观、复变观方面的含义,又有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方面的意蕴,同时,还与“诗教”和“风雅”等理论有不可分割之联系。皎然诗道观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佛教中道观和吴楚文化是两个不可忽略的要素。皎然对诗学中的自然问题,分析较为透辟。他对自然而然和工而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兼而论之,但对后者更为重视。皎然这种自然观的形成,既是他吸取道家自然思想和他之前重视自然之文学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他所处时代之文风嬗变有必然联系。对诗歌创作中的复、变问题,皎然持复、变兼顾而更重新变之观点。这种观点受中国古代哲学中常、变思想的影响,也与文论尤其是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观有一定关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皎然的复变观与刘勰的通变观在所面临问题、可资借鉴之资源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对齐梁文学,皎然一反先贤时彦普遍诟病之做法,极力为其辩护,表现出其诗学中最具创新色彩的一面。他的这种观点,一方面渊源于文坛风气和自己的创作理想,更重要的,与他朝夕俯仰其间的吴楚文化、兴于当时的类书编撰之风及联唱风气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用”说和“取境”说是皎然诗学中两个争议较多的理论。“作用”与“境”虽然都是本土语汇,但被佛典借用之后,便附着了许多佛学语义。皎然将它们引进诗论时,又赋予其以新内涵,因此其意蕴极为丰富。
     以上述命题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如下考虑:一是因为这些命题在皎然诗学体系中有着盘根错节之势,它们既是皎然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其它理论命题紧密相关;二是因为这些命题具有较大的普泛性,它们所关涉的问题,是不同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在不同程度上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对上述命题之内涵、外延及成因的细致辨析,通过对相关命题(如联句、游戏诗)之发展、演变历程的清晰梳理,我们既可以准确把握皎然之诗学精髓,了解其内在结构,彰显其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理清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为准确评估皎然诗学在文学思想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做好基础工作。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sults on researching of the poetics of JiaoRan, the famous poet-monk in Mid-Tang Dynasty, the most of them exists some insufficiencies sunch as praising and derogating excessively, stretching the facts insufficiently.To pursue its reason, mainly lies in not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some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poetics of JiaoRan, and lacking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in its receiveing, changing and innovation.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seems quite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t to use for reference from textual criticism, to study its aim and method such a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not believed without licences", to break the research pathway which attends to every details and speaks in generalities, but to study the proposition which researching not so deeply, reduce it to its era, culture, thought background which produce the greatest extent,and relate or analyze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whole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introduction and main body.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researching status of the poetics of JiaoRan and the resarching ideas,researching methods of the paper.The main body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JiaoRan PoetryDao. The connotation of JiaoRan PoetryDao is so abundant that it not only has the meaning related to the poem history,aesthetics and the thinking mode,but also has the inseparable contact with "poetic education" theory and "FengYa" theory.The formation of JiaoRan PoetryDao have many reasons,among them,Buddhism Mid-Dao theory and WuChu culture are two elements which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second part is to discuss JiaoRan's Poetry na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JiaoRan analyse this question thoroughly.He discuss the two views about natural natural and artificially natural in the same way.But in generally,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latter.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at JiaoRan's Poetry nature can be formed.The first one is that he absorbs natural thoughts from Taoist and earlier literary theory, meanwhile, thanks to the genius of the literary evolution in his age. The third chapter is a discussion of JiaoRan's Poetry Repristination and Variation.In this issue,JiaoRan holds the viewpoint that pay equal attention to Repristination and Variation,bu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latter.This view comes from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thoughts of permanence and variation,and ha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ry theory especially LiuXie Wen-Xin-Diao-Long.JiaoRan's view and LiuXie's view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in many facts such as the problems facing, available resources,etc.The fouth chapter is a researching of JiaoRan's view on QiLiang literature.In the issue, JianRan shows different from the sages and contemporary critics'practices,and try to defend for QiLiang literature strongly, showing the most innovative colour side of his poetics.The formation of this view has relationgship with literary ethos, and JiaoRan's ideal of creating.The more important is that WuChu culture which JiaoRan live in it daily, the ethos compiled general cyclopedia and Jointing reciting also have an affect on it. The last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Buddhism background of ZuoYong and Jing, which is the two controversial categories.Although the two words are the native vocabularies, but they produce many new meaning when they are used to Buddhist. While they are introduced to poetics by JiaoRan, many new connotations are formed.Therefore,the implication of the two categories is very abundant.
     To take the above proposition as the paper research object,mainly due to below consideration:on the one hand,these proposition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JiaoRan poetic system.They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JiaoRan poetics,and closely related with other theoretics propositions.On the other hand,these propositions has large universality which means that what they related to is th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in different times must to be faced in different degrees.Based on the meticulous discrimin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above mentioned,and the clear comb of the correlative propositions such as Joint Poems and Game Pomes, we can grasp the theory essence of JiaoRan poetics,underst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e, also can find its unique value,reveal its unique charm.On this basis,we can further clea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history,complete the basic work in order to assess the value and position of JiaoRan poetics accurately.
引文
①皎然:《杼山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0页。
    ③刘曾遂:《唐诗僧皎然卒年考辨》,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第77-78页:漆绪邦:《皎然生平及交游考》,《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106-107页。
    ④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⑤周维德:《诗式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
    ①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6-101页。
    ②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贾晋华:《皎然年谱·皎然著作考》,第160页。周维德:《诗式校注》,第148页。
    ③陈晓蔷:《皎然与诗式》,《东海学报》,1967年第1期;卢盛江:《皎然<诗议>考》,《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
    ④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⑤贾晋华:《皎然年谱·皎然著作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⑥周维德:《(诗式)校注·<诗式)的版本及其他》,第141-15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5页。
    ②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③张少康:《皎然(诗式>版本新议》,《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41页。
    ④[日]兴膳宏著,戴燕译:《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皎然(诗式)的结构和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⑥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贾晋华:《皎然出家时间及佛门宗系考》,《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108-110页。
    ②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从王维到皎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180页。
    ③[日]河内昭圆:《诗僧皎然之佛教》,卢盛江等编:《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页。
    ④高万湖:《隐心不隐迹—一试论皎然的世界观》,《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第123-128页。
    ⑤张兮:《皎然(诗式>的诗歌美学思想》,《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第3-28页。
    ⑥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禅理、禅境和禅趣——皎然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孙昌武:《论皎然诗式》,《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第102-110页。
    ⑧张晶:《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第107-116页。
    ⑨韩泉欣:《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编委会编:《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姜光斗:《简论佛学对皎然诗学的影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周萌:《(诗式>与禅宗》,《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郜林涛:《皎然的佛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皎然的诗境与禅境》,《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⑩如刘莎硕士论文《心得道中情——皎然诗论与道家思想》([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就 对“真十情性”、“风流自然”等命题与道家的关系作了探讨,但论文为了突出道家对皎然的影响而得出的皎然思想以道家为主的结论,却未免失之偏颇。
    ①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李嘉佑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2-237页。
    ②贾晋华:《皎然论大历江南诗人辨析》,《文学评论从刊》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陈允锋:《皎然(诗式>评大历江南诗人辨疑》,傅承洲、白薇编:《文学与新闻传播研究》第3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2页。
    ④尚永亮:《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辑,第611-618页。
    ⑤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159页。
    ⑥赵运熙:《皎然诗学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第19-26页。
    ⑦徐安琪:《论皎然<诗式>的创作主体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68-72页。
    ⑧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吴洁仪:《诗论皎然<诗式>的理论体系》[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①申建中:《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座里程碑——皎然意境说新探》,《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1期。
    ②王志明:《皎然诗论诗作和意境说》,《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③古风:《皎然的“取境”说》,《文史知识》,1997年第5期。白小薇:《(诗式)意境说的艺术辩证法》,《阴山学刊》,1996年第1期。何静:《皎然的诗“境”说》,《开封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萧驰:《中唐禅风与皎然诗境观》,《中华文史论丛》第7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④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⑤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111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⑥王达津、陈洪选编《中国古典文论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⑦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续编·皎然诗式“明作用”试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格论》,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⑧王守雪:《皎然(诗式)“作用”论》,《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420-424页。
    ⑨张晶:《论皎然的“作用”说》,《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第141-144页。
    ⑩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331页。
    11张骏:《皎然“逸格”论及其隐逸文化精神》,《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48-51页。
    12韩泉欣:《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编委会编:《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5页。
    ①卢盛江:《皎然“格高”说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37-41页。
    ②孙学堂:《皎然诗论“逸”字辨》,《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3期,第119-121页。
    ③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④孟二冬:《皎然“复古通变”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孙学堂:《“风流自然”辨——试论自然的论诗宗旨》,《江海学刊》,1999年第10期。高东洋:《皎然“自然”观浅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郭太安:《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管窥》,《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⑤王梦鸥:《试论皎然诗式》,罗宗强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陈晓蔷:《皎然与诗式》,《东海学报》,1967年第1期。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
    ⑥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海明:《皎然<诗式>与盛唐诗学思想》,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罗春兰:《皎然<诗式>对鲍照的接受及原因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⑦周萌:《皎然诗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5年。
    ①段承校:《试论皎然诗学对权德舆诗论及诗作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张传峰:《试论皎然诗论对孟郊创作的影响》,《湖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许连军:《论皎然诗学理论对中唐诗人创作之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肖占鹏:《皎然诗论与韩孟诗派诗歌思想》,《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尹蓉:《皎然、司空图有关意境论之比较》,《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申元初:《“诗话”体裁的体式发端》,《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葛卉:《<诗式>与<人间词话>意境论之比较》,《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
    ①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1-97页。
    ①黄保真:《皎然诗学评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
    ②傅璇琮等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③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2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②详参拙文《皎然建安文学观新论》,《北方论丛》,2010年2期。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依次为第228、229、247、255、346、203页。
    ②“风裁”与“爽朗”一般都是用来评价人物的,如《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皎然用来描述文学特征,当指作品的整体风格体裁而言。
    ③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3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53页。
    ②这种秀句批评方法中,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作品本体意识或诗人本体意识。
    ③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页。
    ④贾晋华:《皎然论大历江南诗人辨析》,《文学评论丛刊》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⑤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①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皎然之诗道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5页。
    ②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于上引文字后,进一步论述道:“根据现存皎然与李嘉祜、皇甫冉等人诗歌酬唱的资料,可以看出皎然与李、皇甫等不但过往很密切,而且对他们的诗作是相当推崇的,他本人的作品与刘长卿、李嘉祜等,在所谓‘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一点上,也毫无二致。”
    ③关于皎然的新变精神,详参本文《皎然复变观考论》节。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52页。
    ⑤于頔《杼山集序》,释皎然撰:《杼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第2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3页。
    ②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③元好问:《陶然集序》,陶秋英选,虞行校订:《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447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依次为第234、235、236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9页。
    ③皎然:《杼山集·答权从事德舆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④陈允锋:《皎然诗道观》,见《中唐文论研究》,第28页。
    ⑤同上,第23页。
    ①卢照邻著,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5页。
    ②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83页。
    ①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②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66页。
    ③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70页。
    ④李白:《古风》其一,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102页。
    ⑤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165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2、227、233、238页。
    ②彭定球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依次为卷815,第9172页;卷817,第9210页。以下所 引《全唐诗》诗句均出此本。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经解》卷第五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8页。
    ②傅璇琮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诗学概念》“诗教”、“温柔敦厚”条,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这里所谈的“夙昔情”与他实际的诗歌理想有一些矛盾,这一问题牵涉到皎然复杂的创作心态问题,拟在下文作分析。
    ②孟郊著,韩泉欣校注:《孟东野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页226。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4、210、223页。
    ②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820,第9242页。
    ③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皎然<读张曲江集>义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57页。
    ④王褒:《四子讲德论》,张少康、卢永磷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页。
    ⑤班固:《汉书·礼乐志》,同上,第561-568页。
    ⑥司马迁:《史记·乐书》,同上,第395页。
    ⑦班固:《两都赋序》,同上,第583页。
    ①挚虞:《文章流别论》,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②同上。
    ③魏收撰:《魏书·乐志》卷109世宗永平三年冬刘芳上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32页。
    ④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论汉魏六朝诗教说的演变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6页。
    ⑤裴子野:《雕虫论》,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第325页。
    ⑥沈约《谢灵运传论》,同上,第296页。
    ⑦詹镁:《文心雕龙义证·辨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①王贞:《谢齐王索文集启》,严可均辑:《全隋文》卷27,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0页。
    ②王通撰,王雪玲点校:《中说·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卢照邻著,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01页
    ④杨炯:《王勃集序》,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65页。
    ⑤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62页。
    ⑥张九龄著,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75页。
    ⑦葛晓音《论南北朝隋唐文人对建安前后文风演变的不同评价——从李白(古风>其一谈起》认为,该诗实际上就是在对四杰、卢臧用、张九龄德等人意见加以去取的基础上,对王通一派建安文学观的一脉相承,其所谓“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是说骚人的哀怨意味着大雅正声的衰微;“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也是将建安看作六朝绮丽文风的源头。参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49页。
    ⑧参拙文《皎然建安文学观新论》,《北方论丛》,2010年第2期。
    ①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815,第9173页;卷816,第9197页;卷821,第9255页。
    ②李壮鹰:《诗式校注》,第6页。
    ③有关“作用”的具体内涵,详参本文《皎然“作用”说、“取境”说考论》节之《皎然“作用”说佛学背景考察》。
    ①钱钟书:《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29页。
    ③萧统:《陶渊明集序》,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④萧纲:《请尚书左丞贺琛奉述制旨毛诗义表》,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55页
    ⑤萧绎:《金楼子·立言》,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66页
    ①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70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9页。
    ③慈恰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0页。
    ④姚卫群著:《佛学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293页。,
    ①支娄迦谶译:《佛说遗日摩尼宝经》,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宝积部”第0053部,第20册,2008年印行,第619页。
    ②《佛说摩诃衍宝严经》,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宝积部”第0054部,第20册,第635-636页。
    ③佛驮跋陀罗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九·十忍品第二十四之一》,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3部,第24册,第499-506页。
    ④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89、492页。
    ①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第六·观众生品第七》,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此土著述”第1461部,第111册,第121页。
    ②龙树造,鸠摩罗什译:《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第1173部,第84册,第386页。
    ①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1页。
    ②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1页。
    ③一如等撰:《三藏法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4、224、225、225、225、226、226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2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331页。
    ①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第8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3页。
    ③同上,第204页。
    ④参本文之《皎然齐梁文学观考论》节。
    ⑤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第9-10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9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3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3页。
    ④详参本文之《皎然诗道观考论》节。
    ⑤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皎然之诗道观》,第23-24页。另,这种“诗家之中道”思维据“大抵而论,属于至解,其犹空门证性有中道乎”一句判断,当受佛家之“中道”观的启示而来。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21页。
    ②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4页
    ③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卷28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8页。
    ④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⑤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第148页。
    ①刘师培著:《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60页。
    ②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273,第3070页。
    ③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34页。
    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251,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51页。
    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33,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20页。
    ⑥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页。
    ⑦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821,第9265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5、236、237页。
    ②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159页。
    ③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99页。
    ④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7页。
    ⑤同上,第489页。
    ⑥姚思廉:《梁书》卷4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98页。
    ⑦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481,第5472页。
    ①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第144页。
    ②《全唐诗》卷821,第9266页。
    ③《全唐诗》卷818,第9221页。
    ④《全唐诗》卷820,第9249页。
    ⑤《全唐诗》卷821,第9267页。
    ⑥县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之三》,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大集部”,第0057部。
    ①《全唐诗》卷788,第8885页。
    ②《全唐诗》卷788,第8886页。
    ③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第150页。
    ④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引《杜臆》,第1599页。
    ⑤详参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皎然之高逸观》,第32-47页。
    ⑥王象之编:《舆地纪胜》卷68引,文海出版社影印咸丰五年刻本1971年版,第417页。
    ⑦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5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56页。
    ⑧孙光庭撰,林青、贺军平校注:《北梦琐言》卷3,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⑨孙光庭撰,林青、贺军平校注:《北梦琐言》卷6,第111页。
    ①王定保撰:《唐摭言》卷11“荐举不捷”条,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2页。
    ②张淏纂修:《宝庆会稽续志》卷8。
    ③《新唐书》卷196,第5608页。
    ④《新唐书》卷196,第5608页。
    ⑤《新唐书》卷196,第5611页。
    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三“朱湾”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⑦同上,第604页。
    ⑧如与陆羽,《陆文学自传》云:“泊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全唐文》卷433)《皎然传》也称:“与陆羽为莫逆之交。”再如与秦系,两人相交的具体年月,虽无可考,但皎然集中有与秦系相关的诗八首,秦系也有《奉寄昼公》(《全唐诗》卷260),可见出他们关系之密切。再如与张志和,据《新唐书·张志和传》载,颜真卿刺湖州时,张志和往谒。皎然集中有《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乌程李明府水堂观玄真子置酒张乐丛笔乱挥画武城赞》等诗,玄真子即张志和,于中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⑨李肇《唐国史补》载陆羽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唐国史补》卷中,第34页)秦系《山中赠诸暨丹邱明府》:“荷衣半破带霉苔,笑向陶潜酒瓮开。纵醉还须上山去,白云哪肯下山来。”(《全唐诗》,第2901页)
    ①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29,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8页。
    ②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6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6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2页。
    ⑤此原因详见本文之《皎然齐梁文学观考论》。
    ⑥刘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⑦黄宗羲:《南雷文定·平阳铁夫诗题辞》,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页。
    ⑧余嘉锡撰,周祖谟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页。
    ⑨余嘉锡撰,周祖谟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2,第145页。
    ⑩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9“镜湖”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58页。
    11詹镁:《文心雕龙义证·物色》,第1759页。
    12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38,第4473页。
    ①姚铉编:《唐文粹》卷9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1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8、203、346、226、232、208页。
    ②李壮鹰:《诗式校注》,第104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8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7页。
    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5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2、226、224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53页。
    ③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8、207页。
    ⑤同上,第238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4、276页。
    ②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卷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2页。
    ③《全唐诗》卷821,第9255页。
    ④《全唐诗》卷821,第9259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4、225、225、225、226页。
    ②《全唐诗》卷794,第8933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8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二十五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②同上,二十五章,第163页。
    ③同上,十七章,第130页。
    ④同上,二十三章,第157页。
    ⑤同上,五十一章,第261页。
    ⑥同上,六十四章,第309页。
    ⑦同上,三十七章,第209页。
    ⑧同上,三十二章,第194页。
    ⑨同上,十五章,第117页。
    ⑩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2页。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四十五章,第241页。
    12魏源:《老子本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9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08页。
    ①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大宗师》,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1页
    ②同上,第282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78页。
    ④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321页。
    ⑤同上,《缮性》,第551页。
    ⑥同上,第458页。
    ⑦同上,第537页。
    ⑧同上,第281页。
    ⑨同上,第50页。
    ⑩同上,第719页。
    ①郭庆藩撰,工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827页。
    ②同上,第828页。
    ③同上,第404页。
    ④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⑤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①王充著,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自然》卷18,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68页。
    ②其间虽也有一些有关自然的言论,但只是在阐发先秦老庄的基本思想,并未有多少新创,而且,大多也只县围绕政治问顾展开,与文艺没有多少关系。如《论衡·自然》重视自然的思想:“天道无为,听恣其性,故放鱼于川,纵兽于山,从其性命之欲也。不驱鱼令其上陵,不逐兽令入渊者,何哉?拂诡其性,失其所宜也。”同时,该文还提出了自然需要辅助的思想:“虽自然,然亦须有为辅助。耒耜耕耘,因春播种者,人为之者。”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时有老庄思想出现,如扬雄《太玄赋》、班固《通幽赋》、张衡《思玄赋》、高彪《清诫》,甚至出现了一些表现老庄人生境界的诗作,如仲长统《见志诗》:“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绕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优地下;数散五经,火(?)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翱翔太清,纵意容治。”(逯饮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5页。)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老庄主题并未成为文学创作的倾向,更不用说在文学创作中普遍表现此种人生理想了。
    ③房玄龄等撰:《晋书·傅玄传》卷47载《上晋武帝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17页
    ④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⑤同上,第46页。
    ⑥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31页。
    ①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十四)》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页。
    ②同上,《酒会诗》七首之四,卷1,第73页。
    ③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卷上,第81页。
    ④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卷5,第197页。
    ⑤同上,第208页。
    ⑥僧佑撰,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出三藏记集·法句经序》卷七,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72页。
    ⑦僧佑撰,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出三藏记集·摩诃钵罗若菠萝蜜经钞序》卷八,第290页。
    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第35页
    ②同上,第43页。
    ③同上,第53页。
    ④同上,第62页。
    ⑤同上,第120、121页。
    ⑥同上,第153、154页。
    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⑧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明诗》,第173页。
    ⑨詹镁:《文心雕龙义证·情采》,第1158页。
    ⑩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情采》,第1157页。
    ①詹镁:《文心雕龙义证·隐秀》,第1508页。
    ②詹锳:《文心雕龙义证·隐秀》,第192页。
    ③詹镁:《文心雕龙义证·丽辞》,第1294页。
    ④詹镁:《文心雕龙义证·定势》,第1115页。
    ⑤纪昀:《文心雕龙·隐秀》评语,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⑥纪昀:《文心雕龙·原道》评语,黄霖:《文心雕龙汇评》,第14页。
    ⑦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文章》,中华书局1996年版,页292。
    ⑧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97页。
    ⑨同上,第225页。
    ⑩同上,第171页。
    ①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第196页。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③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032页。
    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25页。
    ⑤胡仔纂,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杜少陵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8页。
    ⑥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49-50页。
    ⑦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10页。
    ⑧[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南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82页。
    ①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3页。
    ②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十一,第574页。
    ③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解闷十二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14页。
    ④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解闷十二首》,第1516页。
    ⑤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春日忆李白》,第52页。
    ⑥鲍照语,引自《南史》卷34《颜延之传》。
    ⑦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52页。
    ⑧陶秋英编选,虞行校订:《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⑨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①葛立方撰:《韵语阳秋》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②陶秋英编选,虞行校订:《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③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附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6页。
    ④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158页。
    ⑤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1页。
    ⑥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⑦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卷3,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⑧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页。
    ⑨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卷1,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25页。
    ①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卷一,注[2]引《读书后》卷三《书谢灵运集后》语,第25页。
    ②胡应麟著:《诗薮》外编卷二“六朝”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9页。
    ④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
    ⑤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9页。
    ①元结、殷瑶等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第62、67、109页。
    ②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132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5页。
    ④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810页。
    ⑤孟棨:《本事诗·高逸》,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⑥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卷上,上海古出版社,1978年版,第49页。
    ⑦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第72、77、81、98-99、58、95页。
    ⑧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兴间气集》,第290页。
    ⑨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兴间气集》,第271、275、278、280、289、270、269、269、295页。
    ⑩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弟138页。
    ①吴乔:《围炉诗话》卷3,商务印书馆据借月山房汇抄本排印,第71页。
    ②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
    ③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集论》,第41页。
    ④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21,第1850页。
    ⑤同上,卷3,第232页。
    ⑥同上,卷18,第1602页。
    ⑦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①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杜诗详注》“附编”,第2236页。
    ②元结、殷瑶等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第41页。
    ③元结、殷瑶等选:《唐人选唐诗·中兴间气集》,第303页。
    ④同上,评张继语,第289页。
    ⑤同上,评皇甫曾语,第297页。
    ⑥同上,评李希仲语,第270页。
    ⑦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明四声”条,第223页。
    ⑧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律诗”条,第276页。
    ①《全唐诗》,依次为:卷238,第2656页;卷149,第1544页;卷187,第1902页;卷248,第2784页;卷236,第2616页;卷148,第1523页。
    ②《全唐诗》卷812作清江、卷825作可止诗,蒋寅考订为戴叔伦,详考见《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③谢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④见蒋寅《大历诗风》的分析,及其《吏隐:谢胱与大历诗人》一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50辑。
    ⑤参见蒋寅:《大历诗风》,第107-110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331页。
    ②所谓“造父”,指古代善相马的御者,此处指善于鉴赏诗歌之人。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9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8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229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3页。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345、346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6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6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5页。
    ③《全唐诗》,依次为卷820,第9242页;卷821,第9256页;卷815,第9182页。
    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70页。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2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236、237、235页。
    ⑦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8页。
    ①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第九集以弘治本作底本,参校明嘉靖印活字版本、明刊唐十二家本、四库全书本、杨国桢本,计得诗一百二十八首。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徐鹏校本,所收陈诗与此数同。但是,其中的七绝《杨柳枝》,经韩理洲考证,实属误收晚唐胡曾《咏史诗》(详《杨柳枝非陈子昂所作考》载《西南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②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卢藏用:《陈氏别传》,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第252页。
    ④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⑤王夫之评选,王学太校点:《唐诗评选》卷2,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⑥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5页。
    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322页。
    ⑧赵儋:《旄德碑颂》自注,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32,第7549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卷3“论卢臧用《陈子昂集序》”条,第280页。
    ②尽管这种现象受到后世诟病,并成为杨慎、李攀龙等“子昂无古诗”论者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如杨慎《升庵诗话》卷四“高棅选唐诗正声”条批评高棅所选古诗时,就举陈子昂“故人江北去,杨柳春风生”等诗例,说这些诗“皆律也,而谓之古诗,可乎?譬之新寡之文君,屡醮之夏姬,美则美矣,谓之初笈室女,则不可。”(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但不可否认,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
    ③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卷1《内篇》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④黄子云:《野鸿诗的》,沈林德辑:《昭代丛书壬集》卷48,第25页。
    ⑤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陈拾遗集》,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891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7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4页。
    ②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76页。
    ①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132页。
    ②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287贝。
    ③翁方纲:《石州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④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理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依次为卷1,弟52页;卷4,第256页;卷4,第259页。
    ⑤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依次为卷3,第179页;卷1,弟387页;卷1,第412页;卷2,第480页。
    ⑥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前言”。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依次为第264、271、284、288、292、294、300页。
    ③陈鼓应注译:《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
    ⑤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⑦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形势》,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页。
    ⑧同上,《七法》篇,第106页。
    ⑨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①董仲舒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11,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3页。
    ②范哗著,李贤等注:《后汉书·仲长统传》卷49,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50页。
    ③王充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自纪篇》,古籍出版社(北京)1957年版,第586页。
    ④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1页。
    ⑤同上,楼宇烈释,第592页。
    ⑥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页。
    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通变第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①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通变论》,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自序》,天津新懋印书局1925年,第4页。
    ③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0页。
    ④孟二冬:《皎然“复古通变”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87页。
    ⑤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定势》,第1134页。
    ⑥詹镁:《文心雕龙义证·风骨》,第1066页。
    ⑦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定势》,第1140页。
    ⑧詹锳:《文心雕龙义证·辨骚》,第163页。
    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通变》,第1094页。
    ⑩詹镁:《文心雕龙义证·通变》,第1102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6页。
    ②刘勰所论为广义之“文”,而皎然所论为狭义之诗。
    ③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41页。
    ④裴子野:《雕虫论》,《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25页。
    ⑤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1页
    ⑥详参本论文之《皎然齐梁文学观考论》节。
    ①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第77-86页。
    ②重点参看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和蒋寅《大历诗风》。
    ③自然,复的目的是为了变,陈子昂、元结等人的目的无不如此。只是,在为变而复的过程中,该如何把握复的尺度,这是问题的关键,皎然批评陈子昂似乎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④参看钱志熙《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中对初唐诗家构建诗史的有关论述。
    ⑤元结著,杨家骆编:《新校元次山集·箧中集序》卷7,世界书局,第100页。
    ⑥同上,《二风诗论》, 第10页。
    ⑦同上,《刘侍御月夜宴会序》,第36页。
    ①需要说明的足,这时期,主张并寻找新变的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风气。其表现就是《中兴间气集》的编成。据是书《序》,此选集“起自至德元首,终于大历暮年,述者数千,选者二十六,诗总一百三十二首。”其入选标准是:“体状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则朝野通取,格律兼收。”这里所突出的正是元结等复古派所反对的。这也说明,在大历时期,追求新变的声音在朝野都是一致的,只不过,他们所变的内容和方向不同而已。
    ②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第56页。
    ③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第82页。
    ④详见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⑤《诗式》的写作时间当在贞元五年前不久,此时皎然已经是闻名遐迩的诗僧。
    ⑥詹锳:《文心雕龙义证·通变》,第1106页。
    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第1088-1094页。
    ②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页。
    ③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54页。
    ④徐中玉:《文章且须放荡——发扬我国指导青年创作“必须放”的优良传统》,《学术月刊》,1979年第2期。
    ⑤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68页。
    ⑥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40页。
    ⑦纪昀评《通变》眉批,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⑧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4卷《文心雕龙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①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卷52,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7页。
    ②陆厥的批评把沈约之前不自觉的自然声律与沈约首创的人为声律混同了。陆机等人对诗的声律之美虽然有所体会,但还没有从理论的高度给以规律性的总结。他们只是一般地知道“宫商”、“微羽”的差别,对 于“十字之文,颠倒相配”的具体声律原则和分法,则并未掌握,而沈约之功正在于此。
    ①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第106、111
    ②[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序》,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页
    ③[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西卷《论病》,第887页。
    ④李延寿撰:《南史》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7页。
    ⑤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依次为第125、143-144、145页。
    ⑥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中评颜延之语,第267页。
    ⑦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录:《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页。
    ⑧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页97。
    ⑨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中任昉评语,第306页。
    ⑩李延寿撰:《南史·任昉传》卷59,中华书局,第1455页。
    11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三《王僧孺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74页。
    ①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第93-97页。
    ②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③同上,第341页。
    ④以上资料均引自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依次为第28、35、121页。
    ⑤裴子野:《雕虫论》,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325页。
    ①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2、10、62、70、72、98、115页。
    ①卢照邻:《乐府杂诗序》,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54页。
    ②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第17、43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4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齐粱诗”条,第304页。
    ②皎然批评陈子昂主要在于他们的诗学有诸多分歧(参见笔者拙作《论陈子昂与皎然的诗学分歧》)齐梁文学观上的分歧,也是其中之一。引文中皎然所列举的自魏迄梁的代表作家,就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文学中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论卢藏用《陈子昂集序》”条,第280页。观,也表明了在齐梁文学问题上,两人的不同立场。
    ④吴乔著:《围炉诗话》卷3,商务印书馆,据借月山房汇钞本排印,第69页
    ①《全唐诗》,依次为:卷263,第2921页;卷316,第3557页;卷362,第4094页;卷381,第4278页;卷297,第3368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331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7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议》,第205页。
    ⑤孟棨:《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
    ⑥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附录”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之三,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1508页。
    ①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第403页
    ②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怀赠江夏太守良宰》卷11,第567页。
    ③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卷18,第861页。
    ④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31“附录”李阳冰《草堂集序》,第1445页
    ⑤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戏为六绝句》卷11,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0页
    ⑥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陪裴使君等岳阳楼》卷22,第1949页。
    ⑦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解闷十二首》卷17,第1515页。
    ⑧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戏为六绝句》卷11,第898页。
    ⑨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春日忆李白》卷1,第52页。
    ⑩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附编”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第2235-2236页。
    11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12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附编”樊晃《杜工部小集序》,第2237页。
    13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7页。
    14《唐人选唐诗·中兴间气集》,第303页。
    ①《唐人选唐诗·中兴间气集》,第269页。
    ②同上,第271页。
    ③同上,第275页。
    ④同上,第279页。
    ⑤同上,第290页。
    ⑥同上,第303页。
    ⑦根据律诗的入律情况,判断的严格程度不同,结果也会有不同。
    ⑧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 1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中序”条,第244页。
    ②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278,第3154页。
    ③对联句的起源有不同说法,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个:虞廷赓歌说。认为《尚书·虞书·益稷》所载:“帝……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为联句之祖,如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七《唱和联句》云:“唱和联句之起,其源远矣。自舜作歌,皋舞踢言赓载,及《柏梁联句》。”另有出《诗三百》说。如宋人吴聿《观林诗话》云:“刘向《列女传》以为《式微》之诗,二人所作。一在中露,一在泥中,卫之二邑也。或以为联句之始。”(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页)吴景旭《历代诗话》中也认同刘向之言,“其理或然,此则联句所起也”。(吴景旭《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80页。)程俊英在《诗经译注》则以为《女曰鸡鸣》“是一首新婚夫妇之间的联句诗。……实开汉武帝柏梁体,为后人联句之祖。”(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5-236。)另有《左传》说。如焉化志认为“庄公与姜氏的赋诗,则的确可视为联句形式的滥觞”。(焉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综合诸家观点,再结合颜延之《庭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的相关论述,我们以为,不管柏梁诗是否为汉武帝君臣所作,从时间和体式来说,该诗为联句诗之祖的地位似乎定不移的。其形式是人各一句,句句押韵。另,对联句发展的梳理,还可参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之“大历之前的联句历史”节,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7-150页。
    ④《全晋诗》卷2。
    ①《全唐诗》卷1。
    ②《全唐诗》卷2,仅存高宗首唱“屏欲除奢政返淳”一句。
    ③《全晋诗》卷2。
    ④《全唐诗》卷2。
    ⑤而且,该联句已是大历三年的作品了。
    ⑥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卷788至794收联句诗7卷,共135首;卷1、2收柏梁体联句 4首;《全唐诗补编》补收10首;另据贾晋华在《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中的统计,又增录严维等人的联句4首;此外,《郡斋读书志》卷17下载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亦乃“一日,诸名士集秘省联句”时浩然所作,惜乎他人联句不存。独孤及《毗陵集》卷一四收有《仲春裴胄先宅宴集联句赋诗并序》,但仅存其序,原诗已佚。综上,再考虑到统计中的疏漏问题,唐代近三百年间,现存或可考联句约160余首。
    ⑦贾晋华考辑《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得诗38首,又考浙西诗人群得《吴兴集》存诗58首,除去其中皎然和颜真卿自作唱和诗得22首,合起来共有60首。考虑到有各种原因造成的遗漏的存在,其数量可能会更多。
    ⑧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83-84页。
    ⑨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0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48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5,第2044页。
    ③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06-425页。
    ④《全唐诗》卷789。
    ⑤《全唐诗》卷307。
    ⑥《全唐诗》卷307。
    ⑦《全唐诗续拾》卷17。
    ⑧如浙东鲍防等《酒语联句各分一字》写馋嘴、醉酒的形态:“耳鸣目眩驷马驰(谢良辅),口称童羖腹鸱夷(严维)。兀然落帽灌酒卮(沈仲昌),太常吏部相对时(严维)。藉糟枕麴浮酒池(丘丹),瓮间篱下卧不移(吕渭)。叫呼不应无事悲(郑概),千日一醒知是谁(陈元初)。左倾右倒人避之(迥)。”(《全唐诗》卷789,第8888页。
    ⑨这种诗风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还可参看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的论述(《赵昌平自选集》,第155-159页
    ⑩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卷18,第1602页。
    ①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又示宗武》卷21,第1850负。
    ②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卷3,第232页。
    ③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93页。
    ④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9页。
    ⑤赵翼:《陔馀从考》卷28,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583页。
    ⑥这一点,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2页。)辨之甚详,可参。
    ⑦据《登科记考》卷11,建中二年条按语:“次年进士试《学官箴》,是罢诗、赋自三年始。第不知复于何年用诗赋。考《文苑英华》载贞元四年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大约贞元之初,即复旧制。”
    ⑧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7载赵匡《举选议》,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19页。
    ⑨范摅《云溪友议》上《古制兴》亦云:“文宗元年秋,诏礼部高侍郎锴复司贡籍,……其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所谓“依齐梁体格”者,主要是考验应试的士子对于声病规律的掌握情况,如果不能过关,则可能遭致落选。沈亚之《与京兆试官书》云:“去年始来京师,与群士皆求进,而赋以八咏,雕琢绮言声病,亚之习未熟,而又以文不合于礼部,先黜去。”这种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得仕进之士莫不对
    声律体格加以简练揣摩。
    ⑩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4页。
    ①皎然诗美理想的与汉魏古诗也有着密切关系。《诗议》“论文意”条所云:“古诗以讽兴为宗,直而不俗,丽而不巧,格高而词温,语近而意远,情浮于语,偶像则发,不以力制,故皆合于语,而生自然”,《诗式》“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对李陵、苏武及古诗的高度评价,就已表明了两者间之联系。但从皎然诗文及《诗式》、《诗议》的实际情形来看,齐梁文学对其诗美理想的影响似乎更为直接。
    ②此统计据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③《全唐诗》,依次为卷815,第9170页;卷815,第9171页;卷815,第9177页;卷815,第9172页:卷815,第9172页;卷815,第9176页;卷815,第9173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09页。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9页。
    ①皎然《答俞校书冬夜》,《全唐诗》卷815,第9173页。
    ②此期诗人中有很多以“清”论诗的例子,如“诗清立意新”(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不意清诗久零落”(《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理论著作中也多以“清”论诗,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崔国辅“婉娈清楚”,崔署诗“清意悲凉”,称“李颀发调既清”。其《丹阳集》也称丁仙芝诗“婉丽清新”,蔡希寂“词句清迥”。
    ③吴淇撰:《六朝选诗定论》卷1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11册,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齐鲁书社出版2001年版,第332页。
    ④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1407页。
    ⑤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卷7,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86页。
    ⑥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秋日夔府泳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卷19,第1705页。
    ⑦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文章》,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8页。
    ⑧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汉魏六朝下”引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页。
    ①姚思廉:《梁书·吴均传》卷4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98页。
    ②《唐人选唐诗·中兴间气集》,第265页。
    ③同上,第269页。
    ④同上,第270页。
    ⑤同上,第289页。
    ⑥同上,第297页。
    ⑦蒋寅:《古典诗学中的“清”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55-157页。
    ⑧浆寅:《大历诗人研究》,第331-332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44页。
    ②《全唐诗》,依次为卷815,第9173页;卷815,第9174页;卷815,第9183页;卷816,第9186页;卷817,第919 9页;卷821,第9257页;卷820,第9243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诗有七至”条,第226页。
    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24,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4页。
    ⑤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卷3,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35页。
    ⑥萧子显:《南齐书》卷47,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25页。
    ⑦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①类似的表达还有“诗情缘境发”之类。见《秋日遥和卢使君》,载《全唐诗》卷815。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条,第261页。
    ①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条,第242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明势”条,第222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诗有四深”条,第224页。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重意诗例”条,第233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条,第242页。
    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第1048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3页。
    ③《全唐诗》卷794,第8933页。
    ④见本文之《皎然自然观考论》节。
    ⑤钟嵘著,王叔珉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中评沈约语,第310页。
    ⑥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0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29,第5373页。
    ②颜真卿:《颜鲁公集》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5-87页。
    ③颜真卿:《颜鲁公集》卷4,第19页。
    ④颜真卿:《颜鲁公集》卷13,第83页。
    ⑤《全唐诗》卷820,第9245页。
    ①皎然:《杼山集》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②王应麟纂:《玉海》李桓《序》,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6页。
    ③详参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38页。
    ④贾文见《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另可参张振谦:《唐代三部类书对唐诗的影响》,《中华文史论坛》2008年1期;吴夏平:《论类书与唐代“檃括体诗”》,《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3期。
    ⑤上官仪、元兢、崔融三人是高宗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廷修书学士。元兢、上官仪参修《芳林要览》,崔融参修《三教朱英》、元兢撰《古今诗人秀句》。皎然预撰颜真卿主编《韵海镜源》。考证详参贾晋华《高宗武后时期三大修书学士群:律诗定格与类书泛滥》与《(吴兴集>与大历浙西诗人群》,载《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8-483、86-101页。
    ①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5,第3435页。
    ②唐雯《(艺文类聚>、(初学记)与唐初文学观念》(《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1期)一文与本文所做统计结果一致。另,黄俊杰对《艺文类聚》与《初学记》所引用各朝文人数进行统计结果是:“《艺文类聚》引南朝244人,占全部总数的33.6%,两晋为215人,占29.5%,整个六朝占63.1%;《初学记》引南朝204人,占26.8%,亦居首位,两晋167人,占21.9%,整个六朝占48.7%。两晋及南朝的文人引用数,在《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所占比例均最高。”与本文所作统计显示的结果是一样的。详参黄俊杰《从(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的引文看初唐的文学传播》,《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第2期。
    ①元兢:《古今诗人秀句集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49页。
    ②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困学纪闻》卷14《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70页。
    ③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州本卷14、袁州本卷3下)。
    ④郭长城:《敦煌写本兔园策府叙录》所录杜嗣先《序》,《敦煌学》第8辑,1984年,第53页。
    ⑤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影印民国二十五年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5-2016页。
    ⑥孙光宪撰,林青、贺军平校注:《北梦琐言》,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⑦欧阳修等撰:《新五代史》卷5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32页。
    ⑧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3页。
    ⑨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第49页。
    ①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是日本学者花房英树,参《白居易研究》,世界思想社1971年版,第168-171页。
    ②贾晋华:《唐代诗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301页。
    ③贾晋华:《唐代诗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306页。
    ④《全唐诗》卷268,第2991页。
    ⑤贾晋华:《皎然年谱》,第39页。
    ①《全唐诗》卷794,第8933页。
    ②贾晋华:《皎然年谱》,第39页。
    ③皎然:《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凭一首》,《全唐诗》卷815,第9171页。
    ①皎公思想观念的变化详参拙著《对皎然(诗式)“中序”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中旬刊第4期。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243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280、304页。
    ④《颜鲁公集》卷11,第75页。
    ①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作用”条注释;李壮鹰《诗式校注》,也承郭绍虞的解释而来,认为“本指用意思维所造成的意念活动”,“皎然所说的‘作用’,意指文学的创造性思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此说由徐复观最早提出,后张伯伟又引用晚唐五代诗格中的事例作进一步阐述。详见徐复观《皎然诗式“明作用”试释》,载《中国文学论集续编》,台湾学生书局;张伯伟《佛学与晚唐五代诗格·作用》,见《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版,第47、48、49页;又见《唐诗美学意味》,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①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0001部,总第10册,2008年印行,第365页。
    ②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5部,总第27册,第366页。
    ③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小乘论”第1258部,总第94册,第373页。
    ④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第1191部,总第86册,第660、661、664页。
    ⑤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此土著述”第1561部,总第137册,第714页。
    ⑥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596页。
    ①慈怡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6-2777页。
    ②于凌波居士:《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③玄奘译:《解深密经卷第五·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43部,第39册,第133页。
    ①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一·决择分中法品第二之一》,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第1172部,第84册,第215-216页。
    ②慈怡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5646页。
    ③于凌波居士:《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④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①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五十七《孟子七·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章》,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48页。
    ②赜藏主编集,萧萐父、吕有祥点校:《古尊宿语录》卷九《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页。
    ③一如等撰:《三藏法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①上引诸例中,最后两句分别出《全唐诗》卷815,第9173页;卷816,第9189页。其余均出自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依次为第222、222、223、224、227、228、229、252-253、261页。
    ①傅璇琮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诗学概念》“势”条,第27页。
    ②李壮鹰:《诗式校注》“注”(5),第12页。
    ①李壮鹰:《诗式校注》,第31页。
    ②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王安石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47页。
    ③自然,这些含义也是“作用”一词所有过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中。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式》,第241页。
    ②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一三下,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290页。
    ③慈怡编著:《佛光大辞典》,第5765页。
    ④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境”条注释,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7页。
    ①皎然:《山月行(一作关山月)》,《全唐诗》卷821,第9266页。
    ②皎然:《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从事方舟颜武康士骋四十二韵》,《全唐诗》卷815,第9174页。
    ③皎然:《夏日与綦毋居士、昱上人纳凉》,《全唐诗》卷817,第9207页。
    ④皎然:《晚冬废溪东寺怀李司直纵》,《全唐诗》卷816,第9189页。
    ⑤以上均出自《全唐诗》,依次为卷815,第9173页;卷815,第9179页;卷815,第9181页;卷815,第9175页:卷815,第9179页;卷815,第9173页;卷816,第9186页:卷816,第9197页;卷817,第9199页;卷817,第9207页;卷816,第9185页;卷820,第9249页。
    ①皎然:《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全唐诗》卷821,第9255页。
    ②皎然:《周长史防画毗沙天王歌》,《全唐诗》卷821,第9258页。
    ③皎然:《酬秦系山人题赠》,《全唐诗》卷816,第9195页。
    ④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之作用)之一。又作所取分,即外界之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
    ⑤慈怡编:《佛光大辞典》“境”条注释,第5765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331页。
    ⑦《全唐诗》卷818,第9214页;卷816,第9187页。
    ⑧孙昌武:《论皎然(诗式)》,《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第105页。
    ⑨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2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32页。
    ②安慧菩萨造,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广五蕴论一卷》,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第1169部,第83册,第538页。
    ③李壮鹰:《诗式校注》,第40页。
    ④皎然:《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剔上人房论涅槃经义》,《全唐诗》卷815,第9175页。
    ⑤皎然:《送顾处士歌》,《全唐诗》卷821,第9265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
    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乾隆大藏经》,2008年印行。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2年版。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校点本1972年版。
    [唐]皎然:《杼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颜真卿:《颜鲁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五代]刘煦等:《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谈钥:《嘉泰吴兴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彭定球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王叔珉:《钟嵘诗品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维德:《诗式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许清云:《皎然诗式辑校新编》,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
    许清云:《皎然诗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少康、卢永磷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陶秋英编选、虞行校订:《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云琴编著:《一代诗僧皎然》,昆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9年版。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
    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袁行霈:《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石峻、楼宇烈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姚卫群:《佛学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华书局2005年版。
    陈允锋:《唐诗美学意味》,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版。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董乃斌等:《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葛晓音:《汉唐文学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晓敏:《中唐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晶:《禅与唐宋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壮鹰:《禅与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萧元:《书法美学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日]船津富彦:《(诗式)校勘记》,《东洋文学研究》1956年4期。
    陈晓蔷:《皎然与诗式》,《东海学报》(8卷1期)1967年。
    钱仲联:《皎然<诗式>简论》,《艺林丛录》五编,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刘曾遂:《唐诗僧皎然卒年考辨》,《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4期。
    敏泽:《皎然<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1期。
    徐复观:《皎然诗式“明作用”试释》,《中国文学论集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王梦鸥:《试论皎然(诗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文治:《皎然<诗式>蠡谈》,《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2期。
    郑文:《释皎然的诗歌主张》,《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3期。
    张少康:《皎然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4期。
    董丁诚:《左右相瞰适度为美——从皎然(诗式>“气高而不怒”说起》,《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6期。
    张寅彭:《古代诗论意境说的肇始作——皎然(诗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4期。
    曦钟:《皎然诗论并未涉及意境》,《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
    贾晋华:《皎然论大历江南诗人辨析》,《文学评论丛刊》22辑1984年。
    赵昌平:《读皎然<赠包括中丞书>札记》,《唐代文学论丛》第5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申建中:《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座里程碑:皎然意境说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1期。
    董丁诚:《皎然(诗式)浅说》,《唐代文学》第6辑,1985年。
    王宗浚:《湖州诗僧咬然吟湖诗选注》,《湖州师专学报》1985年4期。
    韩泉欣:《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史双元:《皎然诗议中的“色”非指“颜色”》,《光明日报》1985年1月15日。
    黄保真:《略说“境象”与“意境”的关系》,《光明日报》1985年5月7日。
    陈晓蔷:《关于诗式》,《台湾学者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孙昌武:《论皎然诗式》,《文学评论》1986年1期。
    王英志:《皎然“自然”说诗例一则——简析<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名作欣赏》1986年12期。
    陈曦钟:《皎然诗论版本小议》,《中国文学论集》第16辑1987年版。
    庄世根、马青云:《皎然的诗学理论初探》,《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1期。
    张兮:《皎然<诗式>的诗歌美学思想》,《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2期。
    黄新亮:《皎然诗歌对佛门禁锢的突破及其因由》,《益阳师专学报》1988年4期。
    赵盛德:《论皎然的境界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赵昌平:《皎然诗谒韦应物辨误》,《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9期。
    张靖龙:《皎然生卒年考》,《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9月。
    程亚林:《诗禅关系认识上的重要一环——读皎然、齐己诗》,《文学遗产》1989年5期。
    高万湖:《隐心不隐迹一一试论皎然的世界观》,《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4期。
    肖占鹏:《皎然诗论与韩孟诗派诗歌思想》,《文学遗产》1989年4期。
    贾晋华:《皎然出家时间及佛门宗系考述》,《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1期。
    查清华:《皎然、司空图美学思想辨异》,《江海学刊》1990年6期。
    陈金泽、毕万忱:《荟萃前人 滥觞后世——论皎然的诗歌艺术思想》,《社会科学艺术战线》1991年3期。
    王运熙:《皎然诗学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91年1期。
    王运熙:《皎然诗学述评》(续),《贵州大学学报》1991年2期。
    王志明、潘世秀:《皎然诗论诗作和意境说》,《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1期。
    陈向春:《释皎然早年事迹略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5期。
    漆绪邦:《皎然生平及交游考》,《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3期。
    王欣欣:《“无形画”与“有形画”的艺术效应——<观王右丞维沧州图歌赏>析》,《名作欣赏》1991年4期。
    申建中:《评皎然的“复古通变”说》,《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3期。
    黄华强:《论皎然(诗式)的文学批评观点》,《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
    蒋寅:《皎然诗禅论》,《学人》1992年12期。
    申建中:《评皎然的“复古通变”说》,《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9月。
    黄华强:《论皎然《诗式》的文学批评观点》,《许昌学院学报》1992年9月。
    蒋寅:《大历诗僧漫议》,《广西大学学报》1993年2期。
    齐益寿:《皎然诗式论用事初探》,《王叔珉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大安出版公司1993年版。
    张传峰:《试论皎然诗论对孟郊创作的影响》,《湖州师专学报》1994年4期。
    张少康:《皎然<诗式)版本新议》,《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徐安琪:《论皎然<诗式)的创作主体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3期。
    孟二冬、耿琴:《皎然的“复古通变”论》,《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1期。
    梅新林:《元结与皎然:中唐诗歌复兴的南北先导》,《浙江学刊》1995年2期。
    王志强:《评皎然的风格观》,《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期。
    白小薇:《皎然复古通变论的艺术辩证法》,《阴山学刊》1996年1期。
    予默:《关于皎然(诗式>序的一段推论》,《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3期。
    戴盟:《皎然——“茶禅一味”的诗僧》,《浙江佛教》1996年3期。
    陈国球:《诗的本质和作用:皎然诗论初探》,《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5期。
    陈桥生:《皎然何以尤重谢灵运诗》,《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1期。
    徐文明:《唐代诗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古风:《皎然的“取境”说》,《文史知识》1997年5期。
    曹文彪:《论诗歌摘句批评》,《文学评论》1998年1期。
    张文勋:《禅理、禅境和禅趣一皎然的诗论和诗歌创作》,《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志明、潘世秀:《皎然诗论诗作和意境说》,《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1期。
    孙学堂:《皎然“文章宗旨”发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5期。
    孙学堂:《风流自然”辨——试探皎然的论诗宗旨》,《江海学刊》1999年5期。
    孙学堂:《皎然诗论“逸”字辨》,《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3期。
    王欣欣:《一首“三至”散律诗一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名作欣赏》1999年11月。
    于翠玲:《论古代摘句评诗的方法》,《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3期。
    陈允锋:《皎然(诗式>中的“作用”说》,《唐诗美学意味》,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尹蓉:《皎然、司空图有关意境论之比较》,《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2期。
    卓希惠:《浅析皎然中和之美的辩证思想》,《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6期。
    兰华增:《许印芳论皎然、司空图、严羽平议》,《云南文史丛刊》2000年1期。
    刘卫林:《中唐诗学造境说与佛道思想》,《唐代文学研究》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段承校:《试论皎然诗学对权德舆诗论及诗作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5期。
    吕瑞荣:《释皎然的诗艺追求管窥》,《学术论坛》2001年6期。
    牛月明:《唐代诗境创造论和类型论》,《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3期。
    胡淑慧、李刚:《关于唐五代诗格中的诗歌体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3期。
    刘卫林:《真于性情和尚于作用》,《谢灵运国际研讨会》2001年版。
    周萌:《(诗式)与禅宗》,《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4期。
    何静:《皎然的诗“境”说》,《开封大学学报》2002年4期。
    尚永亮:《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第10辑2002年版。
    陆永峰:《唐代诗僧概念》,《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期。
    朱学东:《意静神王与妙用无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别解》,《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期。
    王梦鸥:《试论皎然诗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申元初:《“诗话”体裁的体式发端》,《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5期。
    姜光斗:《简论佛学对皎然诗学的影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陈新璋:《简评皎然的唐诗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吴定泫:《诗僧皎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丁彩云:《大历贞元吴中诗风与皎然诗歌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3年。
    李剑锋:《皎然、韦应物等大历诗人对陶渊明的新发现》,《东方丛刊》2003年2期。
    刘来春:《谈皎然文伦中儒家中庸之道与佛家中道思想的沟通》,《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4期。
    郜林涛:《狂而不荡外谐内庄——读皎然(答李季兰)诗》,《名作欣赏》2003年8期。
    郜林涛:《皎然的佛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期。
    王守雪:《皎然<诗式)“作用”论》,《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4期。
    姜光斗:《论佛学对对皎然诗学的深刻影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
    查屏球:《由皎然与高仲武对江南诗人的评论看大历贞元诗风之变》,复旦学报2003年6期。
    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1期。
    袁向彤:《皎然的文势观》,《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4期。
    巫唐:《皎然与韦应物的“第二次握手”》,《学习时报》2004年12月13日。
    郭太安:《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管窥》,《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6期。
    嵇发根:《颜真卿湖州联句与中唐“吴中诗派”》,《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期。
    袁向彤:《皎然与禅》,《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高东洋:《皎然取境说浅论》,《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3期。
    张海明:《皎然(诗式>与盛唐诗学思想》,《文学评论》2005年2期。
    许连军:《皎然(诗式>与中国诗学之转型》,《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3期。
    时凤玲:《皎然诗境说的辩证思维探析》,《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期。
    高东洋:《皎然意境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期。
    卢盛江:《皎然“格高”说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
    丁彩云:《皎然“三格四品”说与“吴中诗风”》,《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
    罗春兰:《皎然(诗式)对鲍照的接受及原因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5期。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述评及未来构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6期。
    萧驰:《中唐禅风与皎然诗境观》,《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郜林涛:《皎然的诗境与禅境》,《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8期。
    景遐东:《论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诗酒文会》,《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吴洁:《诗论皎然<诗式)的理论体系》[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丁娜妮:《论皎然<诗式)的两点局限》,《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5期。
    丁彩云:《“吴中诗风”与皎然“三格四品”说》,《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周萌:《(诗式)“西北有浮云”条疏证》,《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1期。
    周萌:《皎然<诗式>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大学,2005年。
    丁国强:《大历湖州文人集团联句活动考论》,《浙江学刊》2006年2期。
    高东洋:《皎然“自然”观浅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期。
    赵欣:《皎然诗学范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温新瑞:《皎然诗歌诗论中“高”的诗学美学观》,《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4期。
    高东洋:《皎然“自然”观浅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期。
    付水怒:《空灵诗论浅探—对<诗式>及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把握》,《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张晶:《论皎然的“作用”说》,《学术研究》2006年8期。
    马岩:《论皎然诗学的审美建树》,《社科纵横》2006年8期。
    杨芬霞:《论释皎然的世俗诗和中唐佛教的世俗化》,《宗教学研究》2006年4期。
    高东洋:《皎然意境理论在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3期。
    林宇宾:《杼山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6年。
    叶美芬:《诗僧皎然的生平及湖诗的考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期。
    李新玲:《皎然与茶道》,《农业考古》2006年10月。
    柳倩月、张金梅:《“妙悟”论的诗学根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葛卉:《<诗式>与<人间词话>意境论之比较》,《名作欣赏》2006年12月。
    兴膳宏:《皎然<诗式>的结构和理论》,《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永辉:《皎然诗家中道观浅谈》,《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4期。
    张晶:《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文学遗产》2007年6期。
    牛延锋:《诗僧皎然的诗禅境界》,《佛教文化》2007年4期。
    许连军:《论皎然“五格”品诗及其唐诗观》,《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4期。
    许连军:《论皎然诗学理论对中唐诗人创作之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6期。
    曾磊:《杜甫和皎然题画诗中的立意观》,《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陈允锋:《皎然<诗式>评大历江南诗人辨疑》,《文学与新闻传播研究》第3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温新瑞:《世外云木秀独鹤自往还——皎然诗歌中“独”的审美意象及其文化意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3期。
    李显卿、温新瑞:《永夜寄岑寂清言涤心胸——论唐释皎然的诗学美学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
    赵欣:《分论皎然的“境”与“意”》,《求索》2008年6期。
    郜林涛:《洪州禅与大历江南诗人的诗歌创作》,《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期。
    张骏、李文玉:《皎然“逸格”论及其隐逸文化精神》,《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3期。
    惠慧:《皎然集探微》[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高东洋:《皎然意境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赵欣:《皎然诗学的诗美观》,《山东大学研究学志》,2008年6期。
    袁向彤:《皎然与姜白石的“韵”论思想比较》,《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2期。
    郜林涛:《略论大历诗僧的诗歌创作及与文人的交往》,《名作欣赏》2008年2期。
    许连军:《论胶然<诗式)的理论体系》,《江汉论坛》2008年1期。
    许连军:《论皎然<诗式)的诗人批评》,《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2期。
    成亚林:《诗僧皎然名字考辨》,《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屈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评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期。
    丁国强:《唐中叶“湖州文人集团”成因探析》,《学术交流》2008年9期。
    许连军:《论皎然<诗式)的诗人批评》,《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2期。
    陈允锋:《皎然<读张曲江集>义证》,《文学与新闻传播研究》第4辑,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陈允锋:《皎然<诗式>“高逸”观述论》,《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卢盛江:《皎然(诗议>考》,《南开学报》2009年4期。
    [日]河内昭圆:《诗僧皎然之佛教》,《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张敏:《(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
    徐涛:《如来清净禅对皎然诗歌的影响》,《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2期。
    张敏、肖伟:《(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
    赵丽梅:《论皎然“诗家之中道”》,《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1期。
    刘莎:《心得道中情——皎然诗论与道家思想》[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闫月珍:《皎然论情境——“诗情缘境发”主旨辨正》,《人文杂志》2010年1期。
    赵国乾:《论皎然“风流自然”诗学观及其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3期。
    王世海:《皎然“明作用”释解》,《殷都学刊》2010年3期。
    张丹卉:《浅析皎然诗论中的自然观》,《文学界》2010年8期。
    周璐璐:《论皎然<诗式>中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的统一》,《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