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许可作为一项政府管制手段,它是“政府行政机构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为矫正市场失灵,基于法律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伴随其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微观层面上的干预和控制活动。”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使得许多行政许可监管机关已经认识到行政许可权范畴不仅包括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而且还包括行政许可准入以后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本文立足于对我国《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在制度建设、运行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以信息均衡为视角运用行政法治的一般原理努力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制度解决方案。
     由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得以构建的根本基础,因此,笔者首先是展开了对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的研究,笔者认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具有区别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熟人”背景性、中立性、线性动态性等特点。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差异决定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不可替代性。行政许可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为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对象筛选机制,而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则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反作用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起到保障与提升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效能的功能。基于基本理论的研究,笔者深入地对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信息不对称状态之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建设问题主要存在于监管组织设置层面、监管执法以及监管法律责任层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信息状态构成了重大影响,使得行政许可持有人的信息优势地位更加凸显。基于对行政许可持有人机会主义行为逻辑之考察,笔者认为,行政许可持有人在信息优势状态下所表现的一种违法状态就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正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社会公众不可能充分及时获得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行政许可的所有信息,因此,在特定情形下,行政许可持有人就可能会利用某些有利的信息优势来谋取不正当的私人利益。基于信息均衡的视角,笔者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路径设想。第一,政府义务型信息均衡机制即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规制的重点不仅要强调信息劣势方要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行为搜寻信息以增加决策信息量,缓解自身的信息劣势地位,而且还要一并构建信息优势方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作为以政府为信息供给义务主体的公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实现公众知情权、舒缓公权机关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政府监管信息公开程度直接决定了信息劣势方的信息获取量,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与行政许可监管机关、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能否得到舒缓。笔者提出了通过科学设置监管机构、构建行政许可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正当行政法律程序等来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第二,相对方义务型信息均衡机制即行政许可持有人强制信息披露机制。尽管,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供给量,但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缓解行政许可监管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单一地依靠政府供给机制来供给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实现良好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还需要建立新的监管信息供给机制。基于此,从平衡的角度来说,建立以信息优势方即行政许可持有人为义务人的行政许可持有人强制信息披露机制成为必然。笔者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价值、建立原则、参考要素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对强制信息披露内容确定参考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行政许可持有人强制信息披露机制的构建需要参考信息搜寻成本、信息披露成本、专业化程度、市场竞争度等要素来加以确定。第三,社会性信息均衡机制即公众参与监管机制。公众参与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机制对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均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从公众参与机制对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制度价值入手,对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公众参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设想。例如,培养公民意识、完善行政许可监管影响评价制度、完善悬赏举报制度等。
Administrative license,as a means of government control,is "the government executive bodies in the framework of market mechanisms,in order to correct market failures,based on the laws of the market,as well as the main economic activity accompanied by their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social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micro level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activities.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Law" leads many administrative licens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recognize that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includes not only access to the regulatory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but also include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arious issues that aris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Law" .In order to provide system solutions,author specifically make in-depth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from the balanced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Since the power of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is the foundation of making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ystem, therefore,first of all,Author launched a study of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pow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uthor believe that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quaintance" background, neutrality and linear features and other.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wer of the access regul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the power of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grants the irreplaceability of follow-up supervision,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ccess supervision and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is that the access supervision is the object screening mechanism of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and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i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value of the access supervision,and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 in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ccess counterproductive regulation play to enhance security and access for monit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function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author research som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nd its impact on the state of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rough research,author believe that follow-up monitoring problems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ystem mainly consist in the regulatory body of the set level,the supervision of law enforcement and regulatory aspects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of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body of information state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impact, mak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s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status become even more prominent.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s of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f the study of logic,author believe that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s in the state of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by the performance of an unlawful state dishonesty is a tendency of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t is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the public can not receive full and timely inform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s,therefore,in specific circumstances,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s may use a more favorabl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to gain improper personal benefit. Based on the balanced information perspective,author proposed the solution to improve follow-up monitoring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ystem envisaged in the path. First,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is the balanced information mechanism.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for making decision and ease the information status,author think the focus of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ystem is not only to emphasize that information inferior side should take own actions , but also to build information superiority'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s the main obligations of the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open system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y its very nature is a realization of the public right to know,the right to relieve information asymmetry state between the public authorities and the public.
     The extent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underdog,directly affects the stat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public ,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gencies , and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author put forward to set the scientific regulatory body, to build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regulatory information-sharing mechanisms , to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e-government,to establish "blacklist" system,to improve the du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law. Second,author study the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Despi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information to the whole community,author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ease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body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regulation legal relationship,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supply mechanism singly is far from sufficient to achieve a good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lso need to create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for information supply. Based on this,from a balanced point of view,author think it is inevitable to establish administrative license holder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author study the value of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he principle of establishment,the reference element,etc. and especially put forward that setting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need to make reference to the cost of searching information,the cost of disclosing information,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Third,author study the social balanced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hat i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regulatory mechanism.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It is good to the balanced information goals of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To this end,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valu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the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uthor carry out an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for example,fostering a sense of civic awareness,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and improving the reporting reward system.
引文
①刘文静:《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2008年5月10日引自中国公法网。
    ②应松年、杨解君主编:《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①关保英、梁玥:《论行政主体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生产安全更需要社会监督》,2008年12月10日引自新华网。
    ③陈忠华、刘砺平:《新华时评:人命关天的事拖不得》,2007年3月24日引自新华网。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到监管治理》,陈伟译,高世楫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
    ②刘泰洪:《委托代理理论下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王建:《地方政府辩》,2008年12月10日访自http://www.steelhome.cn。
    ②参见王建:《地方政府辩》,2008年12月10日访自http://www.steelhome.cn。
    ③参见王学辉、邵长茂:《从批判本能走向批判理性-行政许可法的自我实现机制分析》,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①叶必丰:《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参见杨会永:《从行政信息的不对称看行政公开制度之功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84页。
    ②钱弘道著:《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③丁社教著:《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页。
    ①参见靖继鹏等编著:《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参见夏业良著:《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②廖扬丽:《行政许可法的执行障碍分析》,《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③参见《关于印发<关于搞好已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后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审改发[2003]1号)。
    
    
    ①参见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第13-15页。
    ②罗文燕:《行政许可权之法律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③刘鹏:《监管者独立性考量-FDA股票丑闻启示录》,《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4期。
    ④刘鹏:《监管者独立性考量-FDA股票丑闻启示录》,《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4期。
    
    ①参见刘鹏:《监管者独立性考量-FDA股票丑闻启示录》,《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4期。
    ②参见张兴祥著:《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①刘鹏:《监管者独立性考量-FDA股票丑闻启示录》,《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4期。
    
    ①参见应松年、杨解君主编:《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②参见刘文静:《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公法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参见K.C.Davis,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3.转引自梁森宏、刘文静著:《试论行政许可中的自由裁量权》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李东方:《政府监管的缺陷与证券监管的适度性分析》,《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①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年检课题组:《与行政许可相关的年检制度研究》,《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参见应飞虎:《对不年检公司执照被吊销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②参见张劲松、骆勇:《政策过程的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
    ③钱再见:《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④参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转引自龚翔荣:《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公共利益实现方式》,《唯实》2003年第8-9期。
    ①高景芳:《试论行政法利益平衡功能》,《行政与法》2005年第9期。
    ②杨寅:《公共利益的程序主义考量》,《法学》2004年第10期。
    ③参见徐超华:《宪政视野下的行政许可》,《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④朱芒:《日本行政许可——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外法学》1997年第4期。
    ⑤岳彩申、袁林:《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3期。
    ①刘莘:《利益平衡:行政许可法的关注重点》,《法学》2003年第10期。
    ②参见岳彩申、袁林:《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3期。
    ③余凌云:《对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的批判性思考—以九江市丽景湾项目纠纷案为素材》,《清华法学》2007年第4期。
    ④参见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①汪永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
    ①参见肖林:《试论市场进入管制的信誉替代效应-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
    ①晏扬:《如何反思重庆出租车罢运风波》,2008年12月10日引自http://www.jinbw.com.cn。
    ②童大焕:《重庆出租车罢运:经营体制该变了》,2008年12月10日引自www.thebeijingnews.com。
    ③晏扬:《如何反思重庆出租车罢运风波》,2008年12月10日引自http://www.jinbw.com.cn。
    ④参见理查德·吉乐伯特:《产业监管的范式及其政治经济学》,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13辑,第69页,转引自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参见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③梁荆江:《长江干流河道采砂许可成本分析》,《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①参见闫萍,郭世兰:《2002-2006年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行政许可情况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年第4期。
    ②参见胡建淼、汪成红:《论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深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章剑生:《行政许可审查标准:形式抑或实质――以工商企业登记为例》,《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刘文静:《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公法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应松年、杨解君主编:《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②王勇著:《行政许可程序理论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页。
    ②参见《信产部整肃码号资源37家ISP许可证被注销》,2008年10月3日引自http://www.chinabyte.com。
    ①参见李长健、张锋:《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①参见丰之余:《齐二药造假监管部门尽责了吗》,2006年6月5日引自央视国际网。
    ②周永坤:《评区域限批》,2007年12月13日引自周永坤法律博客。
    ①参见陈季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②参见钟开斌:《煤矿安全:转型期中国政府监管面临的挑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③参见笛音:《煤矿安全制度失灵的背后—从安平镇观音煤矿矿难看“监管”》,《商业文化》2007年第1期。
    ④参见陈季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①陈季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②参见肖兴志、宋晶主编:《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①张兴祥著:《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②参见王吉贤、李宗金:《浅谈药品广告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齐鲁药事》,2007年第2期。
    
    ①《中国拟推行大部门行政体制部门利益成最大梗阻》,2008年12月30日引自新华网。
    ②参见陇夫:《向“运动式执法”说不》,《法学家茶座》2003年第2辑。
    
    ①参见赵华军:《关于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综合思考—从某市整治“黑车”说起》,《人大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参见陈云良:《政府干预市场方法之批判》,《新东方》2002年第4期。
    ③参见赵华军:《关于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综合思考—从某市整治“黑车”说起》,《人大研究》2007年第4期。
    ①陈季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②付冷冷:《强势监管机构的现实困境及其洽理-以政府药品审批为对象的考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参见王锡锌:《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①《三鹿事件凸显企业标准化“软肋”》,2008年12月11日引自http://www.cngrowing.com。
    ②建设部于2006年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征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定>(征询意见稿)意见的函》。
    ③参见赵华军:《关于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综合思考—从某市整治“黑车”说起》,《人大研究》2007年第4期。
    
    
    ①韩德云:《食品领域应废除国家免检制度》,2008年12月11日引自http://view.QQ.com。
    ②李坚:《重新审视免检制度》,2008年12月11日引自http://view.QQ.com。
    ③潘多拉:《倒不如取消食品免检制度》,2008年12月11日引自http://view.QQ.com。
    
    ①参见《十余次检查堵不住“佰易黑洞”凸显监管存漏洞》,2008年12月10日引自搜狐新闻网。
    ②参见刘炯:《诚信的制度基础、供给机制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1页。
    ①参见王吉贤、李宗金:《浅谈药品广告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齐鲁药事》,2007年第2期。
    ②参见陈孟裕、江山宁、翁志平:《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构成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检验检疫科学》2007年第4期。
    ③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①张兴祥著:《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①参见叶陈刚、叶陈毅:《企业信用缺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财会月刊:综合版》2005年第6期。
    
    ①参见李孝猛:《责令改正的法律属性及其适用》,《法学》2005年第2期。
    ②周洪庆:《“大兴矿难”祸起“纸上监管”》,2008年12月30日引自浙江在线。
    ①高德步著:《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②Wi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The Free Press ,New York,p.47.转引自袁祝杰:《竞争性秩序的建构-行政性限制竞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③彭正穗:《民事法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防范》,《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参见罗能生:《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②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情报杂志》2007年第4期。
    ③参见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④See J. Landis,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p. 75。转引自王锡锌:《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参见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0页。
    ②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③刘彬:《信息不对称对保险业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4期。
    ④罗能生:《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⑤陈昆:《基于信息的信任一制度的生发机制探讨》,《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5期。
    ①杨永红:《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1期。
    ②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③易余胤:《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情报杂志》2007年第4期。
    ⑤参见杨会永:《从行政信息的不对称看行政公开制度之功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⑥参见杨会永:《从行政信息的不对称看行政公开制度之功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参见罗能生:《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②张泰:《对我国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分析与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7期。
    ③李留聚:《被注销的营业执照应收缴》,《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31日第5版。
    
    ①宋希仁:《论信用和诚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②杨海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政府改革》,《东吴法学》2002年号。
    ③刘培俊:《行政执法的博弈分析-兼论行政法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河北法学》2007年第4期。
    ④罗能生:《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①参见肖建:《诚信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参见肖建:《诚信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②周阳上:《纳税不遵从的解读与治理》,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9页。
    ③封寿炎:《伦理道德是制约商业欺诈的重要力量》,2008年10月1日引自新华网。
    ④此处关于机会主义形成原因的观点参见张文健、孙绍荣:《浅谈机会主义行为预测与制度设计》,《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期。
    ⑤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转引自李友根:《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机制研究—兼论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①参见占美柏:《有限政府之合法性论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第8期。
    ②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①杨君武:《诚信的三个限度》,《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参见徐超华:《宪政视野下的行政许可》,《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③杨君武:《诚信的三个限度》,《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④参见杨君武:《诚信的三个限度》,《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②参见罗能生:《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1页。
    ④参见叶陈刚、叶陈毅:《企业信用缺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财会月刊:综合版》2005年第6期。
    ①谢邦宇等著:《行为法学》,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②参见叶陈刚、叶陈毅:《企业信用缺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财会月刊:综合版》2005年第6期。
    ③此处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从总体上分为监管规范信息与监管事实信息两个部分的思路参照了叶必丰教授对于价格听证信息所作出的分类。参见叶必丰:《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参见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0页。
    ①刘凤根:《信息公平与公平信息披露制度—以证券市场为例》,《情报杂志》2008年第4期。
    ②王锡锌,莫于川,程洁:《解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众参与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永续推动力》,《理论导报》2008年第5期。
    ③高德步著:《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④参见宋功德:《寻找均衡——行政过程的博弈分析》,《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
    
    ①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81页。
    ②参见李挚萍:《美国排污许可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保护机制》,《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③参见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参见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9页。
    ②参见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9页。
    ①王远明、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②刘爱芳:《以平衡论为视角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③王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理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④[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著:《法和经济学》,施少华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转引自王勇:《政府信息公开论》,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50页。
    
    ①费广胜、陈伟:《政府信用的经济学思考》,《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6期。
    ②参见周淑云、陈书华:《信息寻租问题浅析》,《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③冯晓青:《信息产权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之正当性》,《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参见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7页。转引自刘文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②李红、何坪华、刘华楠:《美国政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与经验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4期。
    ③王锡锌:《呼唤“信息开放型”的公共治理思维》,2009年1月10日引自北大公法网。
    ④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⑤托马斯·萨斯曼:《电子政府与人民的知情权的辩证分析》,《当今要论》2001年第11期。转引自侯琦:《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参见(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宋华琳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②[日]杉原泰雄著:《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吕旭,渠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转引自张龙:《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85页。
    ③参见王锡锌,莫于川,程洁:《解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众参与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永续推动力》,《理论导报》2008年第5期。
    ④参见林爱琚:《知情权的法律价值》,《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4期。
    ⑤纪建文:《知情权及其保护的比较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294页。转引自张龙:《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66页。
    ⑥邢兆良:《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2008年5月8日引自新华网.
     ①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94-95页。转引自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②张娟:《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年23期。
    ①参见[美]斯蒂格利茨著:《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宋华琳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②Padover,Saul,(ed.),1953.Complete Madison,New York:Harper .转引自[美]斯蒂格利茨著:《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宋华琳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③参见刘爱芳:《以平衡论为视角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④杨会永:《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基础: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展开》,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9页。
    ①笪素林、孔繁斌:《监管型政府:必要与可能》,《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②徐迅雷:《被动摇的政府监管基础——评“郑筱萸死刑”》,2008年12月30日引自金羊网。
    ③任森春:《论信用制度与政府作用》,《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④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
    ⑤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 New York: Viking Books, 1965. p256.转引自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第2期。
    ①参见A·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刘守英译,载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63页以下。转引自宋功德:《寻找均衡——行政过程的博弈分析》,《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
    ②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47页。
    ③刘爱芳:《以平衡论为视角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④王勇:《政府信息公开论》,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56页。
    ⑤[美]法兰克·K·索能伯格:《凭良心管理——如何通过正直诚实、信任和全力以赴的精神来改进公司的运作》,游自珍、郑启鸣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转引自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①关玫:《司法公信力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30页。
    ②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③参见童大焕:《政府信息公开应与民众“互动”》,2008年8月5日引自新华网。
    ①曹林:《舆论永远站在善于公开信息的人那边》,引自2007年4月10《中国青年报》。
    ②徐济成:《留得青山在》,2008年8月20日引自http://bigxu.blog.sohu.com/97630584.html。
    ③黄之英编:《中国法治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转引自虞崇胜:《从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④张兴祥著:《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⑤张兴祥著:《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⑥樊纲:《市场中的政府》,《参考文选》2003年第5期。
    
    
    ①参见章志远:《行政撤销权法律控制研究》,《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5期。
    ②参见彭石头:《保障公民知情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不二法门》,2009年1月10日引自中国人大新闻网。
    ③傅达林:《信息公开是政府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12日引自新华网。
    
    ①参见胡敏洁:《调整与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中国药品监管》,《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6期。
    ②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6期。
    ③喻国明:《信息开放是一种世界潮流》,2008年12月30日引自21世纪新闻网。
    ①参见邢兆良:《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2008年5月8日引自新华网。
     ①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参见陈季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②陈季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③参见张兴祥:《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62页。
    ①参见邱思胜:《诚信建设要抓根本》,《湖北日报》2002年10月10日,第11页。
    ②参见张维迎:《互联互通难在何处》,《中国信息界》2003年第10期。
    ③参见赵海霞、姜雷:《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的社会动因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第1期。
    ④参见黄炳坤:《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7期。
    ⑤参见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
     ①参见余正琨、吴义太:《论行政许可监管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参见江苏省扬州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于2007年9月20日制定的《关于开展药品经营企业远程监管工作的通知》(扬食药监市〔2007〕115号)。
    ①参见张麟、柴雄、陈以桢:《基于信用模型的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系统研究与设计》,《信息化建设》2008年第6期。
    ②参见张维迎:《互联互通难在何处》,《中国信息界》2003年第10期。
    ③参见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
    ④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新视野》2002年第2期。
    ①彭向刚:《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建设》,《行政与法》2002年第6期。
    ②参见孙国锋、苏竣:《国外“电子政府”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11期。
    ③参见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④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新视野》2002年第2期。
    ⑤张强:《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改革点—银行不良债权的公开信息披露》,《重庆金融》2002年第2期。
    ⑥参见顾景行:《信息流通与信息不对称原理》,《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
    
    ①参见张仰谦、叶民强:《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分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20期。
    ②《荷兰:用药管理规范事故罕闻》,2008年12月10引自北京市卫生信息网。
    ③参见非洛克:《网络民意,政府善治的建设性力量》,2008年12月25日引自中国新闻网。
    ①参见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第2期。
    ②陈波、王浣尘:《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③Jerry Bertman. Techology and Democracy. Social Research, 1997, (3)。转引自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第2期。
    ④参见冯果:《由封闭走向公开——关于商事信用的若干理论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参见任森春:《论信用制度与政府作用》,《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②参见林永泉:《谁有权确定“黑名单”》,2008年2月28日引自搜狐网。
    ③刘平、史莉莉:《行政“黑名单”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2月23日引自中国公法网。
    ④任建明:《“黑色信息”,曝光之后怎么办?》,2008年2月28日引自http://www.jfdaily.com。
    
    ①刘平、史莉莉:《行政“黑名单”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2月23日引自中国公法网。
    ②陈庆超:《诚信体系建构中诚信的伦理定位:正当优先性》,《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1期。
    ①参见冯果:《由封闭走向公开——关于商事信用的若干理论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②参见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①参见刘平、史莉莉:《行政“黑名单”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2月23日引自中国公法网。
    
    
    ①《建设部要求及时公布建筑市场不良行为信息》,《广州建筑》2008年第1期。
    ②参见邱思胜:《诚信建设要抓根本》,《湖北日报》2002年10月10日第11版。
    ①参见马怀德著:《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②McNabb V. United State,318U.S,332,347(1943).转引自马怀德著:《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③江必新、周卫平:《行政程序法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④Shanghnessy V. United State,Ox Rel ,Mezei,345U.S,206,244(1953).转引自马怀德著:《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⑤参见姜明安:《行政程序:对传统控权机制的超越》,《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参见章剑生:《现代行政程序的成因和功能分析》,《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①章志远:《行政撤销权法律控制研究》,《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5期。
    ②叶必丰:《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参见马英娟著:《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①章剑生著:《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①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②吴娟:《行政许可撤回应建立个案阐释与听证制度》,2008年3月18日引自杭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网。
    ③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转引自李兵《论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①参见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转引自郝静:《行政许可撤回的法律规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肖雯慧:《学了车没车开有了本儿不审9万司机驾驶证被注销》,2002年3月6日《北京日报》。
    ①参见孔繁红:《邮寄告知尽快办手续北京给将被注销驾照者提醒》,《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6年1月21日第001版。
    ②参见李金泽、刘楠:《商业登记法律制度研究》,载王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转引自应松年、杨解君主编:《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③应松年、杨解君主编:《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④所谓非主体资格类行政许可是指行政许可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行政许可持有人基于行政许可决定而只能是获得某种具体的单项资格或者从事某种具体单项活动的资格。这类行政许可往往是具有特定性,行政许可持有人仅限于从事特定活动、获得某项特定权利或者特定资格。
    
    ①参见李留聚:《被注销的营业执照应收缴》,2002年1月31日《人民法院报》第005版。
    ②叶平:《行政公告研究》,《法学》2005年第3期。
    ③叶平:《行政公告研究》,《法学》2005年第3期。
    ④[美]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
    
    ①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②参见刘智:《强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发展》,2008年12月10日引自人民网。
    
    ①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3页。
    ②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③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④参见李宪普:《在自由与管制之间》,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49页。
    ①参见侯作前、陆卫红:《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1期。
    ①参见小约翰·科菲著:《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徐菁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①朱永亮:《美日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及借鉴》,《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②邵剑兵:《声誉模型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效率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③参见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④杨占虹、林月兵:《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新东方》2002年第5期。
    ①王延川:《自律与他律:旅游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兼论西安地区旅游行业法律制度构建》,《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②参见李长健,张锋:《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③参见王延川:《自律与他律:旅游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兼论西安地区旅游行业法律制度构建》,《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①王人博、程燎原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②[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页。
    ③邵剑兵:《声誉模型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效率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④邵剑兵:《声誉模型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效率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②孟祥娟:《论利益平衡的法律控制》,《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③李林:《论立法价值及其选择》,载张文显主编《法理学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④参见刘莘:《利益平衡:<行政许可法>的关注重点》,《法学》2003年第10期。
    ⑤肖泽晟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的规范与控制-来自美国莫诺湖案的几点启示》,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⑥参见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①侯作前、陆卫红:《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1期。
    ②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①参见郝银钟、席作立:《宪政视角下的比例原则》,《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①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②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2页。
    ③参见盛学军:《证券公开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44页。
    ④参见盛学军:《证券公开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44页。
     ①参见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①参见盛洪著:《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②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2页。
    ③盛学军:《证券公开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43页。
    ④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①查先进主编:《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②刘志铭:《竞争、知识与发现:竞争性市场过程理论及其政策含义》,《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③参见王雄元、刘焱:《产品市场竞争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④参见查先进主编:《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许明月、林全玲:《信息不对称、附随义务与缔约过失责任》,《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
    ②参见McAfee P, McAillan J. Auction and bidd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7, 25(8): 699-738.。转引自李长杰、王先甲、范文涛:《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用水许可证拍卖制度设计》,《运筹与管理》2006年第6期。
    ③参见郑鑫尧编著:《拍卖法基础》,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④王智斌:《行政许可法的制度创新与私权潜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参见郑奇宝:《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60页。
    ②[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钱家俊、周维富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3页。
    ③参见David Uewellyn:“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1,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April 1999.转引自高斯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探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8-9页。
    ①朱海英:《论程序理性的政治意蕴》,《探索》2004年第5期。
    ②参见任平:《公共哲学》,《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③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④张锐昕:《信息技术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冲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版,第73页。转引自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行政的实现》,《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⑥陈国权、李院林:《论责任政府的基本属性》,《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①岳书敬:《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提高与公众参与》,《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②参见杨建顺著《政务公开和参与型行政》,载杨解君主编:《2001年海峡两岸行政法学术研讨会实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转引自杨建顺、高秦伟:《参与型行政:政风建设的理念与制度保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③参见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5页。
    ①刘飞:《美国环境行政许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建立公众参与型环境许可制度》,东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4页。
    ②参见岳书敬:《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提高与公众参与》,《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①杨建顺著《政务公开和参与型行政》,载杨解君主编:《2001年海峡两岸行政法学术研讨会实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223页。转引自杨建顺、高秦伟:《参与型行政:政风建设的理念与制度保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参见王周户、柯阳友:《行政听证制度的功能探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③王锡锌:《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①丁社教著:《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②丁社教著:《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③冀祥德:《论控辩平等的功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①尤迪:《.宪政主义的意义》,1989年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论文。转引自王英津:《论程序政治——对我国民主道路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②孙莉:《程序·程序研究与法治》,《法学》1998年第9期。
    ③姜明安:《行政程序:对传统控权机制的超越》,《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④姜明安:《行政程序:对传统控权机制的超越》,《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参见王英津:《论程序政治——对我国民主道路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②参见张锐昕:《信息技术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冲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③参见章剑生著:《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④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⑤参见郭松民:《靠公民社会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07年7月27日引自新华网。
    ①参见杨建顺著《政务公开和参与型行政》,载杨解君主编:《2001年海峡两岸行政法学术研讨会实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转引自杨建顺、高秦伟:《参与型行政:政风建设的理念与制度保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第2期。
    ③徐迅雷:《开启官智是尊重民意的基础》,2008年1月3日引自新华网政治版。
    ④芮国强、常静:《公共精神型塑下的行政转型》,《学术界》2007年第6期。
    ⑤参见王丛虎:《开放政府论》,《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⑥陈国权、李院林:《论责任政府的基本属性》,《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⑦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⑧谭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探索》2002年第4期。
    ①参见芮国强、常静:《公共精神型塑下的行政转型》,《学术界》2007年第6期。
    ②参见龙兴海:《大力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0期。
    ③参见冯军、王海波、丁振君:《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2008年3月30日引自新华网。
    ④冯军、王海波、丁振君:《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2008年3月30日引自新华网。
    ⑤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转引自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⑥参见龙兴海:《大力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0期。
    ①韩志明:《权力的恣意与权利的贫困:建构和谐社会的二维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②冯军、王海波、丁振君:《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2008年3月30日引自新华网。
    ③杨耕身:《告别“运动式执法”》,载2004年9月2日《南方周末》。转引自赵华军:《关于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综合思考—从某市整治“黑车”说起》,《人大研究》2007年第4期。
    ④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38页。
    ①吴碧林、眭鸿明:《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其法治价值》,《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②参见汤伯兴:《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年第6期。
    ③所谓社会中间层组织是指,以供给准公共产品为主要取向,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不具有强制性,实行自愿和自治式运作,独立于政府主体和私人主体之外的组织机构。(此概念参见李长健、张锋:《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④参见李长健,张锋:《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⑤参见王淑敏、纪威:《信托风险及风险规避问题探讨》,《现代财经》2002年第10期。
    ①钟勇:《发达国家如何监管证券市场》,《资料信息》2007年第9期。(摘自《暸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3期)
    ②罗能生、谢里、洪联英:《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③[美]罗金斯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④参见《北京地铁线路加站尊重民意尚不足》,2008年1月3日引自新华网。
    ⑤参见郭道晖:《论法的时代精神》,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299页。
    ⑥参见方洁:《参与行政的意义—对行政程序内核的法理解析》,《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王四新:《结社自由简论》,《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②吴玉章:《公法权利的实践结社现象的法学意义》,《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③参见刘伟忠:《从公共利益的实现到社会多元利益的均衡-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政策目标导向的位移》,《理论探讨》2007年第3期。
    ④[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转引自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行政的实现》,《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⑤参见吴碧林、眭鸿明:《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其法治价值》,《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①参见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转引自吴碧林、眭鸿明:《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其法治价值》,《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②戴桂斌:《第三部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调控作用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③[美]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转引自杨会永:《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基础: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展开》,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8页。
    ④参见叶必丰:《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张晓红、李程伟:《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加入WTO与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②蔡丽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32页。
    ③参见李长健、张锋:《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①参见高明、吴育华、王金祥:《行业自律性监管有效性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学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②茅铭晨著:《政府管制法学原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③参见郭松民:《靠公民社会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07年7月27日引自新华网。
    ④张晓红、李程伟:《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加入WTO与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⑤参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到监管治理》,陈伟译,高世楫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2页。
    ⑥参见王延川:《自律与他律:旅游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兼论西安地区旅游行业法律制度构建》,《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①参见陈华:《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与发展路径-公共管理视角的阐释》,《求索》2007年第3期。
    ①哈尔滨市司法局:《关于律师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关系的认识与探讨》,2008年10月5日引自哈尔滨司法局网。
    ②杨寅、韩磊:《行政许可法实施中的困境》,《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①张平:《论民间组织的异化风险及其防范》,《学术界》2007年第1期。
    ①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②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行政的实现》,《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③参见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④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⑤参见景云祥:《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9—117页。转引自程关松、王国良:《对行政互动关系的法律回应》,《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参见张世诚:《如何对行政许可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行政许可法解读之五》,《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③参见冷眼如风:《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评价制度研究》,2006年9月10日引自http://coldwind.fyfz.cn。
    ①参见马英娟著:《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7页。
    ③参见占美柏:《有限政府之合法性论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第8期。
    
    ①参见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5页。
    ②肖兴志,宋晶主编:《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①张晓红,李程伟:《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加入WTO与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①参见傅红伟著:《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②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①参见姬亚平:《论行政奖励法制的完善》,《科学·经济·社会》2006年第3期。
    ②参见傅红伟著:《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③参见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④参见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著:《信访学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⑤参见陈斌彬,余惠林,余绍山:《论我国刑事悬赏制度的完善—从法律经济学的规角》,《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参见应飞虎:《我国悬赏举报制度建立之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参见常鹏翱:《悬赏广告的适用范围》,《法学》2001年第6期。
    ①参见傅红伟著:《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②参见应飞虎:《我国悬赏举报制度建立之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参见杨峰、常鹏翱:《悬赏广告法律效力制度论略》,《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④种明钊:《信息、权利(力)与制度绩效》。引自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⑤参见田义贵:《对“悬赏"的解析》,《新闻界》2004年第2期。
    ⑥邹小芃、吴佳漪、罗旋:《悬赏举报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①参见李飞:《刑事悬赏问题探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第6期。
    ②参见应飞虎:《我国悬赏举报制度建立之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参见陈斌彬、余惠林、余绍山:《论我国刑事悬赏制度的完善—从法律经济学的规角》,《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④参见常鹏翱:《悬赏广告的适用范围》,《法学》2001年第6期。
    ①参见余正琨、吴义太:《论行政许可监管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参见张文蔚:《创新市场监管方式积极应对入世挑战》,《中国工商管理》2002年第4期。
    
    ①参见汪宛夫:《国外是如何保护举报人的》,《保密工作》2007年第9期。
    ②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③参见《报复举报人案件十年翻番举报人权益盼立法保护》,2009年3月14日引自腾讯网。
    
    ①法之:《云南支部生活》2006年第8期。
    ②法之:《云南支部生活》2006年第8期。
    ③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323页。
    ④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①参见张艳蕊著:《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兼论民事诉讼机能的扩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转引自韩静:《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适格原告》,《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
    ②余少祥:《论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③参见陈广仁、李德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构想-以对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规制为视角》,2005年《公益诉讼、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73页。
    ④史长青:《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论》,2005年《公益诉讼、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31页。
    ①SeeCAA.§304 or 44U.S.C.A.§§7604.转引自李挚萍:《美国排污许可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保护机制》,《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参见蔡巍:《美国“公私共分罚款之诉”及其评析》,《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③吴小隆:《公益诉讼研究-从比较民事诉讼法的角度》,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187页。
    ④余少祥:《论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①参见王太高:《行政公益诉讼与我国宪法实施》,2005年《公益诉讼、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4页。
    ②王太高:《行政公益诉讼与我国宪法实施》,2005年《公益诉讼、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4页。
    ③余少祥:《论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④张小军:《论环境参与权》,《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7期。
    ⑤朱谦:《论环境保护中权力与权利的配置——从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关系的角度审视》,《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①陈国权、李院林:《论责任政府的基本属性》,《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②参见莫纪宏:《审视应然性-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③参见吴英姿:《诉权理论重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④参见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⑤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⑥参见朱谦:《论环境保护中权力与权利的配置——从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关系的角度审视》,《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①李郁芳:《政府规制失灵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7-78页。
    ③丁社教著:《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136页。
    ④参见李友根:《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机制研究—兼论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⑤[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页。
    ①参见胡肖华、倪洪涛:《论行政权的宪法规制》,《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②参见李友根:《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机制研究—兼论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③参见李挚萍:《欧洲环保团体公益诉讼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①参见胡肖华、倪洪涛:《论行政权的宪法规制》,《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②参见[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体系的构成》,《法学译丛》1989年第3期。
    ③参见刘金程:《现实与出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展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④丁社教著:《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⑤参见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①See 528 U.S.167(2000).转引自李挚萍:《美国排污许可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保护机制》,《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①参见顾爱平:《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研究—<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思考》,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②参见肖金明:《行政许可制度的反思和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6期。
    1、应松年、杨解君主编:《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兴祥著:《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汪永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勇著:《行政许可程序理论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7、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高德步著:《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袁祝杰著:《竞争性秩序的建构-行政性限制竞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斯蒂格利茨著:《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年版;
    12、查先进主编:《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陈端洪著:《中国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著:《法和经济学》,施少华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冯国基著:《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0、[日]杉原泰雄著:《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吕旭、渠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马英娟著:《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美]法兰克·K·索能伯格:《凭良心管理——如何通过正直诚实、信任和全力以赴的精神来改进公司的运作》,游自珍、郑启鸣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3、黄之英编:《中国法治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钱家俊、周维富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人博、程燎原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张文显主编:《法理学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何美欢著:《公众公司与股权证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0、盛洪著《: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1、郑鑫尧编著:《拍卖法基础》,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32、[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版;
    33、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杨解君主编:《2001年海峡两岸行政法学术研讨会实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丁社教著:《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章剑生著:《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马怀德著:《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美]罗金斯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2、郭道晖著:《论法的时代精神》,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美]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4、鲁篱著:《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5、茅铭晨著:《政府管制法学原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到监管治理》,陈伟译,高世楫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7、[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8、张艳蕊著:《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兼论民事诉讼机能的扩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0、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5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3、袁持平著:《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5、[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辞典编委会编:《法律辞典简明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7、江帆、孙鹏主编:《交易安全与中国民商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9、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0、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著:《信访学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61、[日]南博方著:《日本行政法》,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2、徐苏宁、顾大松主编:《<行政许可法>案例解读及实务操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3、[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4、[美]罗金斯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5、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6、孙笑侠著:《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郭道晖著:《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70、湛中乐主编:《行政许可法实用解答》,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71、沈荣华编著:《现代行政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肖兴志、宋晶主编:《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张春生、李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4、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编:《机关公文写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版;
    75、马俊驹著:《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2、廖扬丽:《行政许可法的执行障碍分析》,《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3、罗文燕:《行政许可权之法律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4、刘鹏:《监管者独立性考量-FDA股票丑闻启示录》,《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4期;
    5、岳书敬:《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提高与公众参与》,《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6、宋华琳:《监管之公在于独立》,《中国药店》2007年第3期;
    7、李东方:《政府监管的缺陷与证券监管的适度性分析》,《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8、刘文静:《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公法研究》2005年第4期;
    9、肖林:《试论市场进入管制的信誉替代效应-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
    10、梁荆江:《长江干流河道采砂许可成本分析》,《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11、李长健、张锋:《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2、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年检课题组:《与行政许可相关的年检制度研究》,《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张劲松、骆勇:《政策过程的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
    14、钱再见:《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5、龚翔荣:《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公共利益实现方式》,《唯实》2003年第8-9期;
    16、高景芳:《试论行政法利益平衡功能》,《行政与法》2005年第9期;
    17、杨寅:《公共利益的程序主义考量》,《法学》2004年第10期;
    18、徐超华:《宪政视野下的行政许可》,《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9、朱芒:《日本行政许可——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外法学》1997年第4期;
    20、余凌云:《对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的批判性思考—以九江市丽景湾项目纠纷案为素材》,《清华法学》2007年第4期;
    21、彭正穗:《民事法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防范》,《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2、罗能生:《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3、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情报杂志》2007年第4期;
    24、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25、刘彬:《信息不对称对保险业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经济与管理》2006年和4期;
    26、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27、陈昆:《基于信息的信任一制度的生发机制探讨》,《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5期;
    28、杨永红:《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1期;
    29、易余胤:《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0、杨会永:《从行政信息的不对称看行政公开制度之功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1、胡晓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成本和价值选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2、张泰:《对我国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分析与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7期;
    33、肖建:《诚信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34、宋希仁:《论信用和诚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5、杨海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政府改革》,《东吴法学》2002年号。
    36、刘培俊:《行政执法的博弈分析-兼论行政法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河北法学》2007年第4期。
    37、李友根:《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机制研究—兼论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38、杨君武:《诚信的三个限度》,《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9、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情报杂志》2007年第4期;
    40、张晓红,李程伟:《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加入WTO与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41、叶陈刚、叶陈毅:《企业信用缺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财会月刊:综合版》2005年第6期;
    42、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43、宋功德:《寻找均衡——行政过程的博弈分析》,《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
    44、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45、刘莘:《利益平衡:行政许可法的关注重点》,《法学》2003年第10期;
    46、王锡锌、莫于川、程洁:《解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众参与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永续推动力》,《理论导报》2008年第5期;
    47、刘炯:《诚信的制度基础、供给机制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48、陈孟裕、江山宁、翁志平:《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构成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检验检疫科学》2007年第4期;
    49、岳彩申、袁林:《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3期;
    50、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1、李挚萍:《美国排污许可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保护机制》,《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52、王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理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53、夏义、:《论政府信息共享的路径选择》,《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3期;
    54、马英娟:《监管与经济激励:中国行政法学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5、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6、刘爱芳:《以平衡论为视角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57、费广胜、陈伟:《政府信用的经济学思考》,《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6期;
    58、周淑云、陈书华:《信息寻租问题浅析》,《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59、冯晓青:《信息产权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之正当性》,《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0、王学辉、邓华平:《走出权力效用悖论的行政许可法》,《法治论丛》2006年第3期;
    61、李红、何坪华、刘华楠:《美国政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与经验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4期;
    62、刘文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63、侯琦:《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4、托马斯·萨斯曼:《电子政府与人民的知情权的辩证分析》,《当今要论》2001年第11期;
    65、[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宋华琳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66、笪素林、孔繁斌:《监管型政府:必要与可能》,《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67、任森春:《论信用制度与政府作用》,《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68、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
    69、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第2期;
    70、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71、[美]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
    72、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73、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74、叶平:《行政公告研究》,《法学》2005年第3期;
    75、胡敏洁:《调整与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中国药品监管》,《中国处方药》2007年第6期;
    76、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6期;
    77、虞崇胜:《从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8、周佑勇:《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79、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新视野》2002年第2期;
    80、彭向刚:《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建设》,《行政与法》2002年第6期;
    81、孙国锋、苏竣:《国外“电子政府”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11期;
    82、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3、张强:《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改革点—银行不良债权的公开信息披露》,《重庆金融》2002年第2期;
    84、顾景行:《信息流通与信息不对称原理》,《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
    85、陈波、王浣尘:《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6、张维迎:《互联互通难在何处》,《中国信息界》2003年第10期;
    87、赵海霞、姜雷:《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的社会动因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第1期;
    88、黄炳坤:《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7期;
    89、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
    90、张仰谦、叶民强:《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分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20期;
    91、樊纲:《市场中的政府》,《参考文选》2003年第5期;
    92、冯果:《由封闭走向公开——关于商事信用的若干理论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3、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94、张麟、柴雄、陈以桢:《基于信用模型的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系统研究与设计》,《信息化建设》2008年第6期;
    95、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96、陈庆超:《诚信体系建构中诚信的伦理定位:正当优先性》,《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1期;
    97、杨占虹、林月兵:《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新东方》2002年第5期;
    98、王延川:《自律与他律:旅游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兼论西安地区旅游行业法律制度构建》,《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99、小约翰·科菲著,徐菁译:《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100、叶必丰:《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1、侯作前、陆卫红:《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1期;
    102、朱永亮:《美日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及借鉴》,《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103、邵剑兵:《声誉模型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效率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04、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105、孟祥娟:《论利益平衡的法律控制》,《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106、郝银钟、席作立:《宪政视角下的比例原则》,《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107、刘志铭:《竞争、知识与发现:竞争性市场过程理论及其政策含义》,《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108、王雄元、刘焱:《产品市场竞争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109、许明月、林全玲:《信息不对称、附随义务与缔约过失责任》,《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
    110、王智斌:《行政许可法的制度创新与私权潜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11、朱海英:《论程序理性的政治意蕴》,《探索》2004年第5期;
    112、任平:《公共哲学》,《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113、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114、张锐昕:《信息技术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冲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5、杨建顺、高秦伟:《参与型行政:政风建设的理念与制度保障》,《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16、王周户、柯阳友:《行政听证制度的功能探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17、尤迪:《宪政主义的意义》,1989年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论文。
    118、孙莉:《程序·程序研究与法治》,《法学》1998年第9期;
    119、姜明安:《行政程序:对传统控权机制的超越》,《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20、王英津:《论程序政治——对我国民主道路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21、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122、芮国强、常静:《公共精神型塑下的行政转型》,《学术界》2007年第6期;
    123、王丛虎:《开放政府论》,《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24、陈国权、李院林:《论责任政府的基本属性》,《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125、谭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探索》2002年第4期。
    126、龙兴海:《大力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0期;
    127、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28、胡启勇:《论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信用构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9、肖金明:《行政许可制度的反思和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6期;
    130、韩志明:《权力的恣意与权利的贫困:建构和谐社会的二维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31、章剑生:《现代行政程序的成因和功能分析》,《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132、赵华军:《关于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综合思考—从某市整治“黑车”说起》,《人大研究》2007年第4期;
    133、吴碧林、眭鸿明:《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其法治价值》,《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134、汤伯兴:《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年第6期;
    135、钟勇:《发达国家如何监管证券市场》,《资料信息》2007年第9期。(摘自《、自新闻周刊》2007年第23期)
    136、赵宏:《试论行政合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37、王淑敏、纪威:《信托风险及风险规避问题探讨》,《现代财经》2002年第10期;
    138、罗能生、谢里、洪联英:《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9、方洁:《参与行政的意义—对行政程序内核的法理解析》,《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40、吴玉章:《公法权利的实践结社现象的法学意义》,《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41、周玉琴:《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行政论坛》2007年第5期;
    142、戴桂斌:《第三部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调控作用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43、张晓红、李程伟:《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加入WTO与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144、高明、吴育华、王金祥:《行业自律性监管有效性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145、张晓红、李程伟:《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加入WTO与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146、吕久琴、田同辛:《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机制的借鉴与启示》,《审计月刊》2004年第4期;
    147、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行政的实现》,《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48、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149、景云祥:《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150、韩静:《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适格原告》,《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
    151、张小军:《论环境参与权》,《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7期;
    152、蔡巍:《美国“公私共分罚款之诉”及其评析》,《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153、莫纪宏:《审视应然性-一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54、吴英姿:《诉权理论重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155、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法商研究》,2000第5期;
    156、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57、朱谦:《论环境保护中权力与权利的配置——从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关系的角度审视》,《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158、李郁芳:《政府规制失灵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
    159、胡肖华、倪洪涛:《论行政权的宪法规制》,《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60、[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体系的构成》,《法学译丛》1989年第3期;
    161、刘金程:《现实与出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展自》,《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62、应飞虎:《对不年检公司执照被吊销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3、赵金楼、韩玉珍、齐英:《信息不对称下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管行为失效分析》,《管理科学》2007年第6期;
    164、高红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5第10期;
    165、柯华庆:《科斯命题的博弈特征与法律实效主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6、占美柏:《有限政府之合法性论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第8期;
    167、张梓太:《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168、王克稳:《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与立法》,《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169、张成福:《论政府治理工具及其选择》,《中国机构》2003年第1期;
    170、陈云良:《政府干预市场方法之批判》,《新东方》2002年第4期;
    171、刘泰洪:《委托代理理论下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72、陈斌彬,余惠林,余绍山:《论我国刑事悬赏制度的完善—从法律经济学的规角》,《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73、应飞虎:《我国悬赏举报制度建立之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74、汪宛夫:《国外是如何保护举报人的》,《保密工作》2007年第9期;
    175、常鹏翱:《悬赏广告的适用范围》,《法学》2001年第6期;
    176、田义贵:《对“悬赏"的解析》,《新闻界》2004年第2期;
    177、、小、、吴、、、罗、:《悬赏举报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178、李飞:《刑事悬赏问题探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第6期;
    179、蒋大兴:《重整退市程序:善后工作如何完成》,《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180、章志远:《行政撤销权法律控制研究》,《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5期;
    181、林莉红、孔繁华:《论违法行政行为》,《河南省政法管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82、叶必丰、张辅伦:《论行政行为的补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1期;
    183、王远明、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184、姬亚平:《论行政奖励法制的完善》,《科学·经济·社会》2006年第3期;
    185、黄学贤:《行政诉讼中的情况判决探讨》,《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86、张梓太、吴卫星:《行政补偿理论分析》,《法学》2003年第8期;
    187、姜明安:《行政补偿制度研究》,《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
    188、王芳:《对运用行政指导手段规范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的思考》,《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第3期;
    189、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90、杨峰、常鹏翱:《悬赏广告法律效力制度论略》,《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2、周阳上:《纳税不遵从的解读与治理》,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王勇:《政府信息公开论》,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4、张龙:《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关玫:《司法公信力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6、李宪普:《在自由与管制之间》,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7、杨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控机制》,重庆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8、盛学军:《证券公开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9、郑奇宝:《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10、高斯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探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1、刘飞:《美国环境行政许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建立公众参与型环境许可制度》,东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2、蔡丽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3、吴小隆:《公益诉讼研究-从比较民事诉讼法的角度》,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14、杨晓玲:《终止性行政行为-撤销、撤回、吊销、注销许可辨析》,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5、吴亚琼:《总量控制下排污权交易制度若干机制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6、殷志诚:《药品市场监管的行政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7、李兵:《论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8、李琦:《行政许可效力新论-行政过程论的研究进路》,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9、章志远:《行政行为效力论》,苏州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20、顾爱平:《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研究—《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思考》,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1、孙丽岩:《授益行政行为及其法治化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Wi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8;
    2、Padover,Saul,ed.,Complete Madison,New York:Harper Publication,1953;
    3、Hannah Arendt.,On Revolution,New York: Viking Books,1965;
    4、Jerry Bertman,Techology and Democracy,(3)Social Research,1997;
    5、David Uewellyn,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1,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1999;
    6、McAfee P.,McAillan J.,Auction and Bidding,25(8)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7;
    7、McNabb V. United State,318U.S,332,347(1943);
    8、Shanghnessy V. United State,Ox Rel,Mezei,345U.S,206,244(1953);
    9、SeeCAA.§304 or 44USCA.§§7604;
    10、Russell.C.S, W Harrington,W.J.Vaughn, Enforcing Pollution Control Laws,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