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中的回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题目是《动荡中的回应——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术文化研究》。历来研究武术者大多是从武术源流、武术动作、套路等方面着手,迄今为止把武术放置在社会转型期,放置在农民运动中进行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武术作为中国最普及化、最大众化的非主流文化,其社会功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本科时考察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武术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训练作用、组织作用、宣传作用、作战作用等,因而产生了对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术进行考察的愿望。试图研究武术文化在社会转型期怎样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变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选题的范围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笔者肯定了前人学者对太平天国研究取得的成就,并指明其研究的局限性,从而展现本文独特的研究视角。
     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二章到第八章。其中第二章是背景介绍及分析。第三章到第五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术。第六章是对太平天国军事行动所涉及的地区的武术进行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太平天国不同阶段的武术的特点。第八章分析了太平天国对武术发展和传播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余论。余论分为两个小的部分,其一是强调太平天国对武术的传播没有改变武术的实质和作用;其二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在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通过传播进行调适。
     本文是从武术这种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研究太平天国。同时将武术放于太平天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研究,努力做到把文化与具体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探讨。笔者认为武术在太平天国时期并未在军事斗争中失去作用,而是由文化的自觉使其作用的方式和作用范围发生变化。在火器文化时代,冷兵器借助武术这种载体,在近、现代作战中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其作用的转化使武术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得到继承与发展。本文将武术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对非主流文化在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地位提升,对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与融通都作了探讨。
This article wants to discuss The response in the turbulence—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Wushu during Taiping Kingdom. Though all the ages, most researchers put their points on history or action of Wushu. There are not many papers which discuss it on the background, which is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r farmer movement. As the most popular non-mainstream culture of China, Wushu's society function has not been thought highly enough. When study the Yihetuan Movement, Author realizes the affection that Wushu has in training, organizing, promoting and fighting. So to study the Wushu during the Taiping Kingdom came into mind. And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how Wushu can fit for times by adjust and change itself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is article ha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the rest.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t is about the reason of choose this theme, the range and sense of i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way to study it.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uthor agrees with the achievements that already have. And then makes the limitation clear, so that the article can show its unique research angle of view. Author also brief the creation of the own way of study.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eighth. The second is to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le. The third to the fifth chapters introduce Wushu in Taiping Kingdom according to time sequence. The sixth chapter analyses Wushu in different areas which Taiping Kingdom had its Military ac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Wushu in period of Taiping Kingdom time. The eigh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ffection that Taiping Kingdom had on Wushu's growing and spreading.
     The third part is the rest of this article. It has two small parts. One emphasizes that the substance and affection of Wushu were not changed by Taiping Kingdom. The other, on the angle of cultural science, makes it clear that Wushu is adjusted by spreading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re are three innovation spots in this article. First is the research angle. When analyses Taiping Kingdom movement, author starts from the Wushu cultural, and puts it into the background which is Taiping Kingdom, and works hard on combining the culture and the very circumstances, so that the study can be unify. Second the author insists Wushu did not loose its effect in Military in Taiping Kingdom, it was changed in the effect of way and range because of the culture. In the firearm culture time, cold weapons had its independent existence significance in modern times by Wushu. And it can make Wushu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impact of external culture. Third is the research result.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Wushu in the history background. Discusses non-mainstream culture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discusses the resistance and fusion between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引文
[1]http://www.gf08.com/zgfxj/new_page_5.htm
    [1]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2]清·冯桂芬:《显志堂稿》卷11。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3]清·袁甲三:《端敏公遗集·奏议》,卷1。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4]《东华录》,雍正年卷5,第60页,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728年1月9日)谕旨。转引自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页。
    [2]《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九日直隶总督裕禄折》,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3]王明生、王施力:《瑶族历史揽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8页。
    [2]黄体正:《带江园杂著草》,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1页。
    [3]《清宣宗实录》,卷12。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4]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5页。
    [5]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6]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1]http://tieba.baidu.com/f?kz=246944584
    [1]原文说“即一般史册所谓烧炭工人三百余家起义者是”,据广西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说以烧炭为专业的人并不很多,“紫荆山里专门烧炭的人大约有十几二十家”,“烧炭佬有二、三百”(1962年第1版第125页),则所谓烧炭工人3百余家之说,当不确切。
    [2]《石达开自述》说:“道光二十九年,因本县土人赶逐客人,无家可归,同洪秀全……共六人聚众起事”(《太平天国》第2册第780页)。似石达开起义由于来土械斗失败。但洪、冯与石早已结识,石达开在贵县组织拜上帝会,毁家捐饷,为太平天国重要领导人,其非因无家可归而始参加革命,当可肯定。《自述》所云,原因何在,尚难考索。不过他所率领的一路人可能有一部分是来土械斗失败的客家人。
    [3]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5页。上一页的两项注释也引自本书。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2]广西省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第36页。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4]徐珂:《清稗类钞·义侠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04页。
    [5]徐珂:《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69页。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蒙时雍家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2页。
    [1]张德坚:《贼情汇篡》,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64页。
    [2]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3]王源静补注开心法要本《五部六册》,《苦功悟道卷》,“威音已前品,第十四”。转引自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4]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5]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一),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5页。
    [6]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一),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1]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洪门忌讳七字,所以用吉字代替。
    [3]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6页。
    [4]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02页。
    [1]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咸丰十年五月二十六日)。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1]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2]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1]张德坚编纂:《贼情汇篡》卷一。见《太平天国》第三册,第45页。转引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2]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二),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80页。
    [3]参见李毓麟、王湛恩:《从韦氏族谱看韦昌辉的祖籍及民族成分》,收入广东、广西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635页。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李秀成自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2页。
    [2](清)佚名《浔州府志》,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翻印(油印本)卷53第11-14页。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4页。
    [3]光绪十二年《贵县志》卷六第30-31页。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4页。
    [4]民国九年《桂平县志》卷二十九第2-3页。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2-13页。
    [5]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卷一第5-6页。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10页。
    [1]周伟良:《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探》。北京体育大学198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2]广西省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第72页。
    [1]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2]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1]《周天爵奏》。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2]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金田起义》编写组编:《金田起义》,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
    [1]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第二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6,第4页。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1]《杜受田奏》。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2]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3]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一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4]此处应读“苗”音,是湖南方言。铁锚即长枪。
    [1]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50页。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54页。
    [3]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58页。
    [1]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58页。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6124页。
    [3]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4]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21-22页。
    [5]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丛》卷2,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2页。
    [6]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5,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42页。。
    [1]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0-81页。
    [2]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2,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21页。
    [3]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32-33页。
    [1]《粤匪纪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8页。
    [2]《向荣奏稿》卷3,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七),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2页。
    [3]张德坚《贼情汇篡》卷10,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2页。
    [4]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方略》卷72,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页。
    [5]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0页。
    [1]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7页。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二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448页。
    [3]王闿运:《湘军志》,岳麓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1]智亭是塔齐布的号。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2页。
    [3]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页。
    [1]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页。
    [2]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3]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4]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1]《贼情汇篡》,转引自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2]《贼情汇篡》,转引自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1]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02页。
    [2]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上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4页。
    [3]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页。
    [4]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1]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2]《被虏记略》,转引自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3]逆首指的是陆顺德和洪桂芳。
    [4]《上海新报》1865年11月7日。转引自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1]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三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6页。
    [2]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1]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
    [1]吕立、李卫国:《论中国近代武术的发展与演变》,《武术科学》2004年第1卷第5期。
    [2]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编:《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页。
    [3]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编:《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
    [1]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三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9页。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李秀成自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8页。
    [1]《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2]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8页。
    [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8页。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8页。
    [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5页。
    [2]《明史·戚继光传》,载《二十五史》卷十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2页。
    [3]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5页。
    [1]清·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卷1,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卷1第4-5页。
    [2]清·李翰章编纂:《曾国藩全集》第二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3]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页。
    [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李秀成自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5页。
    [1]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页。
    [2]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3]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页。
    [4]《贼情汇纂》卷4《伪军制上》《土营》,转引自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1页。
    [5]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698页。
    [1]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7-228页。
    [2]《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1]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1页。
    [1]《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82页。
    [3]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48页。
    [4]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92-93页。
    [1]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1]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4页。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李秀成自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2页。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李秀成自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1页。
    [3]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4]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编者的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5]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1]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2页。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三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4页。
    [3][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4][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1]叶蒸云:《辛壬寇纪》,邢凤麟、邹身城:《天国史事释论》,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400页。
    [2]王兴福:《太平天国在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4]黄体芳:《钱虏爰书》,马允伦编:《温州文献丛书·太平天国时期温州史料汇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5]黄体芳:《钱虏爰书》,马允伦编:《温州文献丛书·太平天国时期温州史料汇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6]王兴福:《太平天国在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1]徐珂:《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75页。
    [2]徐珂:《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52页。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408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
    [2]何启君、胡晓风主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1]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6107页。
    [1]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三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3页。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天王诏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页。
    [1]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5页。
    [1]《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3]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5页。
    [4]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马敏主编:《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页。
    [1]谭兆风、伍天慧、伍天花、吴洪革:《近代粤东北客家武术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2期。
    [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第十五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9页。
    [1][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1.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
    2.广西省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
    3.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
    7.清·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
    8.《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
    9.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马允伦编:《温州文献丛书·太平天国时期温州史料汇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版。
    12.清·李翰章编:《曾国藩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
    13.《二十五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4.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
    1.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金田起义》编写组编:《金田起义》,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广东、广西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王闿运:《湘军志》,岳麓出版社1983年版。
    6.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7.邢凤麟、邹身城:《天国史事释论》,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8.[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9.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何启君、胡晓风主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1.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任海:《中国古代武术》,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
    16.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7.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马敏主编:《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编:《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21.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编:《中国武术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4.王明生、王施力:《瑶族历史揽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5.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7.王兴福:《太平天国在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8.田秉锷:《大国无兵》,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吕立、李卫国:《论中国近代武术的发展与演变》,《武术科学》2004年第5期。
    2.谭兆风、伍天慧、伍天花、吴洪革:《近代粤东北客家武术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2期。
    1.周伟良:《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探》,北京体育大学1989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杨本升:《关于中国武术与军事、艺术关系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3.刘萍萍:《太平天国体育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母春生:《晚清人与武器思想的嬗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后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