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直隶方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直隶在清代曾经属于政治文化发达地区,因此这一区域地方志编修活动也十分繁荣,并且产生了许多的优秀作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代表着清代地方志编修的最高水平之一。以往学术界对于清代直隶方志的研究,只是从个别角度和浅层次进行探讨,缺乏从多角度、深层次进行综合性研究。主要表现在这些论文和论著是将直隶历代编修志书状况作为考察的对象,清代方志只是作为其中附属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清代直隶方志的史料价值,以及编修的创新之处等重要方面,则缺乏深入研究。同时近年来对于清代直隶方志文献的整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论著中所收录清代直隶方志的数量难言详尽,甚至有些论著中仅仅反映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不具广泛的代表性。再加上对有关方志的编修者姓名、卷数、刊印时间、版本存佚等内容的反映,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
     本文从整体上介绍清代直隶地区行政管辖区域的沿革,清代直隶方志的编修源流及其演变,编纂组织与经费保障,体例、理论与类型,志书的主要内容,续修和增修等状况。探讨清代直隶方志兴盛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方志编修产生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填补以往学术界对于清代直隶方志综合研究的空白,创新点主要集中表现在:
     运用大量的清代地方志资料,并且结合明清时期部分正史、文集、笔记等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清代直隶方志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详正史之略,补正史之缺,纠正史之误。”并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认真的探讨。
     清代是中国方志编修及方志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直隶方志自身也体现出这方面的特色。晚清社会的现实环境,促使很多直隶方志编修者更加注重发挥其本身具备的教化功能,注意结合社会现实。伴随着社会的逐步转型,西方进化论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注重经济,发展实业,也作为一条救国救民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逐步受到重视。因此方志编修者的理念,开始向“变法维新”、“振兴实业”的思想方向转变,目的就在于唤起全社会的忧患意识,改革积弊,救亡图存。这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旧志编纂仅仅侧重于资政辅治、训化臣民和供史籍取材等要旨的藩篱,是方志基本功能的一次升华。
     晚清直隶方志在体例和内容上,较之以往开始展示出创新和发展的迹象。体现在志书的编修上,补充了不少新的内容,设置了许多新的门类。如经济上有关铁路运输、邮政、电报、采矿等内容。政治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定不平等条约的过程及主要内容,西方列强在天津强行设立“租界”的情况,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施行“新政”,其中涉及“警政’等内容。教育上清末各类新式学堂的设立等内容,都开始见诸于直隶方志。而涵盖这些新内容的“经政”、“铁路”、“矿山”等,逐步成为方志编修中设立的新门目。这些内容和体例在旧志编修中都是不曾出现过的。本文对此也都给与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分析。
     目前学术界有关清代直隶方志整理的著述较多,每种著述收录清代直隶方志的数量多寡、内容详略程度各不相同。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1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河北大学地方志研究室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的《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以及由金恩辉、胡述兆主编,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为主要代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据《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统计,清代直隶地区现存志书达477种,另外还有佚书48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直隶地区现存的各类清代方志为430种,《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统计直隶地区现存的各类清代方志为440种。这些重要书目文献关于清代直隶方志的数量、卷数、编修者、编修刊刻时间以及版本,都存在许多缺漏和错误之处。笔者在继承学术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梳理,并参考其它有关文献的记载,对现存清代直隶方志种类、纂修者、卷数、版本、存佚情况,做一次比较全面的整理和考证。经过本人的考辨,并结合有关文献的记载,大体确定现存清代直隶各类地方志文献应为519种,另外还有佚书72种,高于学术界以往有关文献中的记载。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清代直隶方志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直隶方志既是中国古代方志编修活动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为研究中国古代方志的编修,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佐证;又是中国近代方志编修活动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直隶方志在内的晚清方志编纂出现的变化,为中国方志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铺垫和桥梁。而民国时期方志编纂的发展和成就,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取得的。
Zhili in the Qing Dynasty used to be a culturally prosperous region where the chorography thrived with many excellent works produced. Zhili local chronicles outnumbered many other regions,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level of chorography. Previous scholarship on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stopped at the superficial level without making an in-depth or comprehensive study. Most of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books attempted to give a general and chronological picture of Zhili chorography in which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is only a part, but failed to mak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value and innovation of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he documentary compilation of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imitation is manifested by the fact that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entering the relevant books are inexhaustible and unrepresentative.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Zhili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Zhili Chronicles, the organization for compilation and the funding support. It also studies the genre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its theory, types, mai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general picture upgrading. As well as the causes for its prosperity and its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fills in the blanks of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innovation can be summed up as:
     A large amount of reference documents about local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are employ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ir organization, financial support, genre setting, upgrading, content, causes for prosperity and the consequences they bring about. The focus is the in-depth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of some collected works and notes.
     Zhili Chronicles of this period is thu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ts didactic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bout social reality. Therefore, with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the Western concept of evolution began to take roots in people's consciousnes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ndustry is also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way to save the nation. The concept of the Chronicles compilers began to shift to "reform" and "develop industry," with the aim of awakening the whole society to the country's survival, redressing the long-established social evils and recuing the country. These important viewpoints have far transcended the shackles of the past local Chronicles which overemphasized the political assistance, subjects exhortation and material offering, thus marking the important distillation of the basic func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Chronicles showed sign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tyle and content.To be more specific, new contents and categories were added. Economically, the newly set up contents included railway transportation postal, telegraph, mining and so on. Second Opium War, how the western powers imposed "leased territories" on Tianjin, and the "New Deal"(including police policy) implement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s far as education is concern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 new kinds of schools found its place in Zhili Chronicles. To these content and style absent in the old Chronicles compli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pay special atten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academic texts about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but they disagree on the number of Zhili Chronicles and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in the density of information covered. The recognized authority books include "The Comprehens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edited by the Beijing Observatory and pu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in January of 1985,"The Catalogue of the Successive Local Chronicles of Hebei Province",edited by Annals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published by 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May of 1989, and "Synopsis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 with Jinen Hui and Hu Shuzhao as the chief editors, Chinese Taipei, the United States Book Co., published in December 1995. According to "The Catalogue of the Successive Local Chronicles of Hebei Province", the number of the extant Chronicles in Zhili of the Qing dynasty is up to 477, and that of the lost Chronicles is 48. The statistics by "The Comprehens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shows that there are 430 Zhili Chronicles in existence, and that born in "Synopsis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shows 440. These important documents are inadequate in terms of number, volumes, editor information and versions of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Research by the candidate shows that the figure is bigger than that in the past documents, roughly 519 kinds of Zhili Chronicles documents, in addition to the lost 72 Chronicles.
     In summar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Zhili Chronicles of the Qing Dynasty marks is both the peak of chorography of ancient China, providing a valuable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n Chronicles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beginning of chronicle compilation of modern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orograph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Zhili chronicle, paves the wa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ronicle study of China, which is evidenced by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引文
①瞿宣颖撰:《方志考稿(甲集)》“自序”,北平:京津印刷局1930年排印本。
    ②瞿宣颖撰:《方志考稿(甲集)》任凤苞序,北平:京津印刷局1930年排印本。
    ③瞿宣颖撰:《方志考稿(甲集)》余绍宋序,北平:京津印刷局1930年排印本。
    ①《清世祖实录》卷18。
    ②《康熙会典》卷18,《清朝文献通考》卷269。
    ③《清圣祖实录》卷30。
    ①《康熙会典》卷18。
    ②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卷17。
    ③《康熙会典》卷18
    ①(雍正)《畿辅通志》卷14
    ②《康熙会典》卷18
    ①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卷122“艺文志一”,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②纪昀等纂:《四库全书》史部433“目录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675册第210页。
    ③朱彝尊纂修:《日下旧闻》张鹏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峰阁刻本。
    ④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卷122“艺文志一”,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⑤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1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1版。
    ⑥缪荃孙纂:《顺天府志》八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次影印。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1-2页,中国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出版。
    ①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 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②薛柱斗修,高必大纂:(康熙)《天津卫志》吕盛跋,清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①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2-1页,中国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出版。
    ②朱奎扬、张志奇修,吴廷华等纂:(乾隆)《天津府志》朱奎扬序,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①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3—3页,中国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出版。
    ①万邦维、卫元爵,张重润纂:(康熙)《莱阳县志》卷首“奉上修志敕文”,康熙十二年(1673)修,十七年(1678)刻本。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89页,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出版。
    ③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第25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①赵秉恒等修,刘学海等纂:(光绪)《祁州续志》赵秉恒序,清光绪元年(1875)修八年(1882)刻本。
    ②赵秉恒等修,刘学海等纂:(光绪)《祁州续志》刘学海序,清光绪元年(1875)修八年(1882)刻本。
    ①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张福堂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②陈泳修,张惇德纂:(同治)《栾城县志》张惇德后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①纪弘谟等修,郭棻纂:(康熙)《保定府志》李霨序,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乾隆年间增刻本。
    ②李卫等修,陈仪等纂:(雍正)《畿辅通志》唐执玉序,影印清《四库全书》本。
    ③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见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①《清宣宗实录》卷387。
    ②吴大镛修,王仲甡纂:(同治)《续元成县志》卷首“续修县志示”,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①何崧泰、陈以培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卷首“叙传”,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②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刘钟英序,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③蔡志修等修,史梦兰纂:(光绪)《乐亭县志》李润霖跋,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①常善修,赵文濂纂:(光绪)《井陉县志》常善序,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①阎甲胤修,马方伸纂:(康熙)《静海县志》马方仲跋,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②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郑大纲后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③刘师峻纂修:(康熙)《曲阳县新志》卷首“凡例”,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④罗观骏修,李汝绍纂:(同治)《广宗县志》罗观骏序,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⑤罗观骏修,李汝绍纂:(同治)《广宗县志》卷首“捐资姓名”,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①赵秉恒等修,刘学海等纂:(光绪)《祁州续志》“修志职名”,光绪八年(1882)刻本。
    ②庆之金修,杨笃纂:(光绪)《蔚州志》“捐资助刊姓氏”,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③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刘钟英序,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①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助刊县志善士芳名”,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②苏玉修,杜霭、李飞鸣纂:(光绪)《唐山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③吴中彦修,胡景桂纂:(光绪)《广平府志》吴中彦序,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④罗观骏修,李汝绍纂:(同治)《广宗县志》卷首“捐资姓名”,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⑤周晋堃等修,赵万泰等纂:(光绪)《赞皇县志》卷首“续修赞皇县志姓氏”, 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①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助刊县志善士芳名”,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②罗观骏修,李汝绍纂:(同治)《广宗县志》卷首“捐资姓名”,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③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州志》“捐资助刊姓氏”,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④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堃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首“捐输姓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⑤陈洪书原本,李兆珍重修,陆宝善续修:(光绪)《望都县新志》卷一“重修姓氏”,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①罗观骏修,李汝绍纂:(同治)《广宗县志》卷首“捐资姓名”,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②庆之金修,杨笃纂:(光绪)《蔚州志》“捐资助刊姓氏”,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③黄成章、张大酋修纂:(康熙五十八年)《顺义县志》“捐修志书姓名”,康熙间刻本。
    ④傅振伦撰z《中国方志学通论》第106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①陈钊镗修,李其馨等纂:(道光)《赵州志》,旧序,张允随序;1937年石印本。转引自巴兆祥《方志学新论》第11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①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载田文镜等修,孙灏等纂:《河南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②万邦维卫元爵等纂修:(康熙)《莱阳县志》卷首“奉上修志檄文”,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
    ③徐时作修,胡淦等纂:(乾隆)《沧州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④徐时作修,胡淦等纂:(乾隆)《沧州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34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⑥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②巴兆祥著:《方志学新论》第120至121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①徐时作修,胡淦等纂:(乾隆)《沧州志》卷首“凡例”,乾隆八年(1743)刻本。
    ②赵知希纂修,张兴宗增修:(雍正)《馆陶县志》卷首“凡例”,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①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②朱廷梅修,孙振宗纂:(康熙)《霸州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③赵知希纂修,张兴宗增修:(雍正)《馆陶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④凌燮修,赫慎修、夏应麟纂:(光绪)《钜鹿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⑤周斯亿、温亮珠修,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⑥吴存礼修,陆茂腾纂:(康熙)《通州志》卷三“漕运志”、卷六“兵防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⑦朱乃恭修,席之瓒纂:(光绪)《怀来县志》卷十“军政”,卷十三“宦绩”,光绪八年(1882)刻本。
    ①张一魁纂修:(康熙)《景州志》四卷,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②张鸣珂纂修:(康熙)《续补景州志》四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③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卷首“凡例”,清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①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卷首“目录”,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②瞿宣颖撰:《方志考稿(甲集)》,北平:京津印刷局1930年排印本。
    ①章学诚撰:《方志立三书议》,《文史通义》卷六,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味堂刻本。
    ②周震荣修、章学诚纂:(乾隆)《永清县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①王者辅原本,张志奇续修,黄可润续纂:(乾隆)《宣化府志》卷首“凡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刻本。
    ②赵弼修,赵培基纂,卞三畏续修:(康熙)《平乡县志》卷首“志例”,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①贾汉复修,沈荃纂:(顺治)《河南通志》卷首“凡例”,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②穆彰阿、潘锡恩等纂:(嘉庆)《大清一统志》卷首“凡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③吴汝纶纂:《桐城吴先生日记》卷十五《纂录中》“采访志书条例十六条”,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戊辰五月莲池书社印行。
    ④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30“修书略例”,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①苏玉修,杜霭、李飞鸣纂:(光绪)《唐山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②陈崇砥修,陈福嘉纂:(咸丰)《固安县志》卷首“凡例”,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③周秉彝修,周寿梓、李耀中纂:(光绪)《临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④王大年修,魏权纂:(雍正)《直隶定州志》卷首“凡例”,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⑤董一博主编:《中国地方志大辞典·附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508页。
    ①陈伟等纂修:(康熙)《元城县志》卷首,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
    ②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纂:(光绪)《顺天府志》周家楣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③吴履福等修,缪荃孙等纂:(光绪)《昌平州志》卷十八“缪荃孙序录”,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④吴汝纶纂:《桐城吴先生日记》卷十五“纂录中” 《采访志书条例十六条》,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戊辰五月莲池书社印行。
    ①朱懋德修,田瑗纂:(雍正)《完县志》(又名《重修完县志》)卷首,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②周秉彝修,周寿梓、李耀中纂:《临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①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②何崧泰、陈以培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卷首“叙传”,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③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沈秉成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④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周家楣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①瞿宣颖撰:《方志考稿(甲集)》第一编,北平:京津印刷局1930年排印本。
    ①李逢亨撰:《永定河志》卷首“例略”,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①黄掌纶等纂修:《长芦盐法志》卷首“凡例”,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①陈昶修王大信等纂:(乾隆)《三河县志》方观承序,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①王涤心修,郭程先纂:(咸丰)《平山县志》史策先序,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
    ②李时茂修,赵永吉纂:(顺治)《曲周县志》王国章序,清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
    ③倪昌燮修,冯庆杨纂:(光绪)《吴桥县志》刘恩溥序,清光绪元年(1875)澜阳书院刻本。
    ④冼国斡修,张星法纂:(康熙)《武强县新志》张星法序,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①陈崇砥修,陈福嘉等纂:(咸丰)《重修固安县志》旧序五陈祝升序,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②戚学标纂修:(嘉庆)《涉县志》戚学标序,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
    ③黄开运纂修:(康熙)《定州志》卷十“艺文”,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④宋荫桐纂修:(光绪)《安国县新志稿》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⑤刘馨修,何运恒纂:(康熙)《抚宁县志》刘馨序,清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⑥刘征濂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郑大纲后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⑦许维梃修,束图南纂:(康熙)《武邑县志》许维梃序,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⑧雷鹤鸣修,赵文濂纂:(光绪)《新乐县志》雷鹤鸣序,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①胡景铨纂修:(康熙)《南宫县志》胡景铨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②陈崇砥修,陈福嘉纂:(咸丰)《重修固安县志》旧序六,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③韩耀光修,史梦兰纂:(同治)《迁安县志》卷末上“志余”,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④胡景铨纂修:(康熙)《南宫县志》魏裔介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⑤李秉钧吴钦修,魏邦翰纂:(光绪)《续永清县志》李秉钧序,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⑥纪弘谟等修,郭棻纂:(康熙)《保定府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乾隆间增刻本。
    ⑦王大年修,魏权纂:(雍正)《直隶定州志》卷首“凡例”,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①倪昌燮修,冯庆杨纂:(光绪)《吴桥县志》倪昌燮序,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②王士美、李大章等修,张墀纂(康熙)《东安县志》李大章序,清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
    ③李文耀修,张钟秀纂:(乾隆)《束鹿县志》李文耀序,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④陆陇其修,傅维枟纂:《灵寿县志》陆陇其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①陆陇其修,傅维耘纂:《灵寿县志》卷三“物产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②王者辅原本,张志奇续修,黄可润续纂:(乾隆)《宣化府志》卷首“凡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③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卷首“凡例”,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④周斯亿、温亮珠修,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凡例”,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⑤王曰翼修,高培纂:(康熙)《昌黎县志》高培序,清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⑥周斯亿、温亮珠修,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首“凡例”,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①施彦士纂修:(道光)《内邱县志》卷二“人纪”,清道光十二年(1832)增刻重印。
    ②王大年修,魏权纂:《直隶定州志》卷七“人物”门“鉴戒”目,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③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①韩志超、何云诰修,张璯、王其衡纂:(光绪)《蠡县志》韩志超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②凌燮修,赫慎修、夏应麟纂(光绪)《钜鹿县志》赫慎修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①陈昶修,王大信等纂:(乾隆)《三河县志》卷首“凡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②周秉彝修,周寿梓、李耀中纂:《临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③苏玉修,杜霭、李飞鸣纂:(光绪)《唐山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①陈崇砥修,陈福嘉纂:(咸丰)《固安县志》卷首“凡例”,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②和珅、梁国治纂修:(乾隆)《热河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③陈昶修,王大信等纂:(乾隆)《三河县志》卷首“凡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①吴惠元修,蒋玉虹俞樾纂:(同治)《续天津县志》卷七“河渠”,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②李梅宾、程凤文修,吴廷华、汪沆纂:(乾隆)《天津府志》卷六“山川志”,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③何崧泰修,马恂、何尔泰纂:(同治)《昌黎县志》卷二“地理志”、卷八“艺文志”、卷九“大事记”,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①吴翀修,曹涵、赵晃纂:(乾隆)《武清县志》卷四“物产”,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②罗以桂等修,张万铨、刁锦纂:(乾隆)《祁州志》卷八《赋役志》“物产”,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③杨桂森纂修:(道光)《保安州志》物部卷一“物产”,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①吴汝纶纂修:(同治)《深州风土记》记二十一“物产”,清同治十年(1871)纂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瑞书院刻本。
    ②和珅、梁国治纂修:(乾隆)《钦定热河志》卷九十五“物产四”,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①祖建明纂修:(顺治)《蠡县续志》卷三“祥异”,清顺治八年(1651)刻本。
    ②王建中修,宋锦纂:(雍正)《肥乡县志》卷二“灾祥”,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③黄可润纂修:(乾隆)《无极县志》卷三“灾祥”,清光绪十九年(1893)补刻本。
    ④薛柱斗修,高必大纂:(康熙)《天津卫志》卷三“灾变”,清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⑤宁完福修,朱光纂:(康熙十一年)《保安州志》卷二“灾异”,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⑥施彦士纂修:(道光)《内邱县志》卷三“疫疠”, 清道光十二年(1832)增刻重印本。
    ①陈昶修,王大信等纂:(乾隆)《三河县志》卷15艺文志上 任塾《地震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①张朝琮修,崔颜、邬棠等纂:(康熙四十三年)《蓟州志》卷一“疆域志”之“祥异”,有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
    ②游智开修,史梦兰纂:(光绪)《永平府志》卷三十一纪事下,清光绪五年(1879)敬胜书院刻本。
    ③丁祥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十六“杂识”,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④关廷牧修徐以观纂:(乾隆)《宁河县志》卷十六杂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①洪肇懋修,蔡寅斗纂:(乾隆)《宝坻县志》卷十八艺文下柯一腾撰《海烧记》,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②征瑞等纂修,沈延年绘图:《长芦盐法志》卷四“优恤”,抄本。
    ③黄掌纶等纂修:(嘉庆)《长芦盐法志》卷六“优恤”,嘉庆十年(1805)刻本。
    ①何道增等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卷三《赋役志》之“户口”,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①蔡寿臻修,钱锡案等纂:(光绪)《武清县志》卷四“田赋上”、卷五“田赋下”,清光绪七年(1881)稿本。
    ①杨朝麟修,胡淓等纂:(康熙)《文安县志》卷三《赋役志》“河渠目”《永定河考》,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①陈咏修,张惇德纂:(同治)《栾城县志》卷二“物产,”清同治十二年(1873)本。②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下“格致编”“矿物学”第一章第一课,清抄本。③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下“格致编”“矿物学”第一章第二课,清抄本。④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下“格致编”“矿物制造学”第一章第一课,清抄本。⑤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下“格致编”“矿物制造学”第一章第二课,清抄本。⑥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下“格致编”“商务学”第一章第二课,清抄本。⑦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下“格致编”“商务学”第一章第三课,清抄本。
    ①周登皡纂:《宁河县乡土志》上历史编第二章政绩第九课,清抄本。
    ②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卷十“五行”,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③傅修等纂:(乾隆)《遵化直隶州志》卷十一“风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
    ④何崧泰修,马恂、何尔泰纂:(同治)《昌黎志》卷十“志余”,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⑤洪肇懋修,蔡寅斗纂:(乾隆)《宝坻县志》卷七“风物志”之“风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⑥黄可润纂修:(乾隆)《无极县志》卷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①吴士鸿修,孙学恒纂:(嘉庆)《滦州志》卷一“风俗”,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②蔡志修等修,史梦兰纂:(光绪)《乐亭县志》卷十二《食货上》“田亩”,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③何崧泰、陈以培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卷十五“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①周登皡纂修:(光绪)《宁河乡土志》“历史编”第三章“兵事”第六课、第七课“本境战地,”清抄本。
    ①刘崇本编:(光绪)《雄县乡土志》卷十五“兵事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②戚朝卿修,周祜纂:(光绪)《邢台县志》卷三“经政志”之“前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宋荫桐纂修:(光绪)《安国县新志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①王养濂修,李开泰、米汉雯等纂:(康熙)《宛平县志》卷六《艺文志》“奏议目”,清抄本。
    ①丁灿修,王堉德纂;张煐续修,范翰文等续纂:(光绪)《续修故城县志》卷三“学校志”之“学规目”,清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刻本。李秉钧吴钦修,魏邦翰纂:(光绪)《续永清县志》卷一“皇言纪”之“明伦堂卧碑顺治九年二月十六日永清县教谕张国桢敬书,”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②吴高增纂修,文有试补纂:(乾隆)《行唐县新志》卷十五“艺文志下”之“学规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
    ①李培祜等修,张豫垲纂:(光绪)《保定府志》李培祜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②王鼐纂修陈可宗续修郎鉴再续修:(顺治)《钜鹿县志》郎鉴序,顺治十八年(1661)刻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刻本。
    ③雷鹤鸣修,赵文濂纂:(光绪)《新乐县志》雷鹤鸣序,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①周秉彝修,周寿梓、李耀中纂:《临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②李培祜等修,张豫垲等纂:(光绪)《保定府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③李培祜等修,张豫垲等纂:(光绪)《保定府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①吴中彦修,胡景桂纂:(光绪)《广平府志》卷三十四略二十一“艺文”之“方志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②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卷首“凡例”,清同治十年(1871)修,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③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22“艺文志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刻本。
    ①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23“艺文志二”至卷126“艺文志五”,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②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26“艺文志五”,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③郑伟章撰:《文献家通考》第479页,中华书局1999年6月出版。
    ④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22“艺文志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①穆彰阿、潘锡恩等纂:(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十七“天津府”,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②沈锐纂修:(道光)《蓟州志》卷三“建置志”之“坛庙”,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①夏子鎏修,李昌时纂,丁维续纂:(光绪)《玉田县志》卷十一“建置志“之“坛庙”,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②郑士蕙纂修:(同治)《静海县志》卷二“建置志“之“坛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①黄掌纶纂修:《长芦盐法志》卷三“天章一”,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②洪肇懋修,蔡寅斗纂:(乾隆)《宝坻县志》卷十八“艺文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③钟和梅纂修:(乾隆)《临榆县志》卷三“秩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①钟和梅纂修:(乾隆)《临榆县志》卷十三“艺文中”,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②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卷十一“金石志”之“碑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①工建中修,宋锦纂:(雍正)《肥乡县志》卷二“风俗门”之“邪教目”,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①存禄修,刘自立纂:(同治)《曲周县志》卷十一“兵纪”,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①秦兆阶纂修:(光绪)《赞皇县乡土志》,清抄本。
    ②谢恺纂修:(光绪)《宣化县乡土志》“宗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
    ①李钟俾修,穆元肇、方世熙纂:(乾隆)《延庆州志》卷一“凡例”,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②李钟俾修,穆元肇、方世熙纂:(乾隆)《延庆州志》卷八“边防”,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③左承业纂修:(乾隆)《万全县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①和砷、梁国治纂修:(乾隆)《钦定热河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②海忠纂修:(道光)《承德府志》卷十九“寺观”,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①黄可润纂修:(乾隆)《口北三厅志》卷首“黄可润序”,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②黄可润纂修:(乾隆)《口北三厅志》卷六“台站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①黄可润纂修:(乾隆)《口北三厅志》卷六“考牧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①郑士蕙纂修:(同治)《静海县志》卷一“地理志“之“风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②瞿宣颖:《方志考稿》甲集第一编(直隶)《深州风土记》条,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京津印刷局排印本。
    ③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卷十五纂录中“采访志书条例”,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戊辰)五月莲池书社印行。
    ①吴汝纶纂修:(同治)《深州风土记》记十二下“人潜”,清同治十年(1871)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瑞书院刻本。
    ②何崧泰、陈以培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卷六十“杂传”之“方技”,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③翟慎行修, 翟慎典纂:(道光)《重修武强县志》卷十“杂稽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①傅振伦著:《中国方志学通论》第14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②吴惠元修,蒋玉虹俞樾纂:(同治)《续天津县志》卷首“凡例”,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①洪肇懋修,蔡寅斗纂:(乾隆)《宝坻县志》卷九“选举志”“人物目”,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477列传264“循吏二”,第13005130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一版。
    ③郑士蕙纂修:(同治)《静海县志》卷九“乡贤”,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66列传53,第994699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一版。
    ①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记与戴东源论修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味堂刻本。
    ①常善修,赵文濂纂:(光绪)《井陉县志》常善序,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②陈詠修,张惇德纂:(同治)《栾城县志》张惇德“后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①吴大镛修,王仲牲纂:(同治)《续修元城县志》卷首“凡例”,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②朱彝尊纂修:(康熙)《日下旧闻》姜宸英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
    ①于敏中、英廉等修,窦光鼐、朱筠等纂:(乾隆)《日下旧闻考》“凡例”,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武英殿刻本。
    ①苏性纂修,吴沂增订:(同治)《平乡县志》苏性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增刊本。
    ②苏性纂修,吴沂增订:(同治)《平乡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十二年(1886)增刊本。
    ①魏邦翰纂:(光绪)《续永清县志》卷第十四“修志誊言”,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②陆陇其原本,刘赓年续纂修:(同治)《灵寿县志》刘赓年序,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①赵弼修,赵培基纂,卞三畏续修:(康熙)《平乡县志》赵培基“重修平乡县志叙”,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②赵弼修,赵培基纂,卞三畏续修:(康熙)《平乡县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③杨乔纂修:(乾隆)《平乡县志》卷首“凡例”,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①薛天培修,陈洪谟纂:(雍正)《密云县志》卷首“凡例”,清雍正元年(1723)刻本。
    ①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22“艺文志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①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第6页至第7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②同上书第14页至第15页。
    ①李秉钧、吴钦修,魏邦翰纂:(乾隆)《续永清县志》卷首“禀帖”,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①李钟俾修,穆元肇、方世熙纂(乾隆)《延庆州志》卷三“田赋”,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②黄成章修,张大酋纂:(康熙)《顺义县志》卷一“疆域”之“旗庄”,民国四年(1915)刻本。
    ①嵇璜、刘墉等撰:《清朝通志》卷八十二“食货略二”之“田制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②伊桑阿、王熙等撰:(康熙)《大清会典》卷150“内务府二”之“会计司”,康熙二十九年(1690)内府刻本。
    ①(乾隆)《大清会典》卷首《御制序》。
    ②(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光绪二十五年(1899)八月石印本。
    ③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三十三“榷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①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首“凡例”,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②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90“实业考13”之“工务”、“矿产”,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①郝增祜修,周晋堃续修纂:(光绪)《丰润县志》卷九“杂记”, 民国十年(1921)铅印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①吴翀修,曹涵、赵晃纂:(乾隆)《武清县志》卷二“剥船”,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②吴翀修,曹涵、赵晃纂:(乾隆)《武清县志》卷十“艺文”,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③吴翀修,曹涵、赵晃纂:(乾隆)《武清县志》卷二“剥船”,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①载龄等纂修:(光绪)《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72“外河拨船”,清光绪间刻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2月影印出版。
    ②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九“户部则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①宋荫桐纂修:(光绪)《安国县新志稿》“历代兵事第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②《清穆宗实录》卷222。
    ③《清穆宗实录》卷223。
    ①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卷九十四“经政略田赋,”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②王政修,张珽、陈瑺纂:(康熙)《唐县新志》元部卷三“疆域志”之“满洲屯”,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①《清世祖实录》卷30。
    ①《清史列传》大臣划一传档正编十二卷十五《史贻直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出版。
    ②《清史稿》卷303列传九十《史贻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出版。
    ③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四十“宦绩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324列传101《方观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出版。
    ⑤李元度撰:《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名臣”,清同治八年(1869)循陔草堂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第 538册。
    ①庆之金修,杨笃纂:(光绪)《蔚州志》卷十四《史传上》“魏象枢传,”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②佚名撰:《满汉名臣传》之《汉名臣传》卷一“魏象枢传”,清北京正阳门琉璃厂荣锦书坊刻本。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63,列传卷50“魏象枢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出版。
    ①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堑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六“政事”,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339列传126“郑源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出版。
    ③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堃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首“凡例”, 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①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堃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首“凡例”, 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①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公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①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44,民国十八年(1929)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抄本。
    ②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45,民国十八年(1929)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抄。
    ①蔡济清修.刘崇本纂:(光绪)《雄县乡土志》“兵事录”第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刻本。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十四日上谕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①《申报》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至十五日(1878年1月16日至17日)版第3页。
    ②《申报》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至十六日(1878年1月17日至18日)版第3页。
    ③《申报》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878年1月21日)版第3页。
    ④《申报》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78年1月4日)版第2页。
    ①杨文鼎修,王大本、吴宝善纂:(光绪)《滦州志》卷十三“矿务”之“开办开平煤矿总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①杨文鼎修,王大本等纂:(光绪)《滦州志》卷十三“矿务”《开办开平煤矿总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稿本。
    ②李光庭撰:《乡言解颐》卷二“地部”之“市集”,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从刊》。1982年8月出版。
    ③洪肇懋修,蔡寅斗纂:(乾隆)《宝坻县志》卷六“乡闾”之“市集”,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①刘瑜修,赵瑞纂(康熙)《高邑县志》中卷“人物志”之“列传”,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②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3,列传131“赵南星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①刘瑜修,赵瑞纂:(康熙)《高邑县志》中卷“人物志”之“列传”,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②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3,列传131“赵南星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③吴汝纶纂:(同治)《深州风土记》“记十一下之上” “金石下”“明洪武学校格式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峰书院刻本。
    ④吴汝纶纂:(同治)《深州风士记》“记十一下之上” “金石下”“明洪武学校格式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峰书院刻本。
    ⑤张廷玉等撰:《明史》卷69志第45“选举一”, 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①,吴汝纶纂:(同治)《深州风土记》“记十一下之上”“金石下”“明洪武学校格式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峰书院刻本。
    ②张廷玉等撰:《明史》卷69志第45“选举一”, 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③吴汝纶纂:(同治)《深州风土记》“记十一下之上”“金石下”“明洪武学校格式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峰书院刻本。
    ④吴汝纶纂:(同治)《深州风土记》“记十一下之上”“金石下”“明洪武学校格式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峰书院刻本。
    ⑤张廷玉等撰:《明史》卷69志第45“选举一”, 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①陈天植等修,佘一元纂:(康熙)《山海关志》卷九《艺文志》,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
    ②刘昀等撰:《旧唐书》卷160,列传110“韩愈传”,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76,列传卷101,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④何崧泰修,马恂、何尔泰纂(同治)《昌黎县志》卷三“建置志”之“坛庙祠宇”目,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①郭建章修,康如琏续修,刘士麟续纂,朱宝林补纂:(康熙)《晋州志》卷一“区别地里”之“沿革志”,清咸丰十年(1860)补刻本。
    ②郭建章修,康如琏续修,刘士麟续纂,朱宝林补纂:(康熙)《晋州志》卷一“区别地里”之“骊域志”,清咸丰十年(1860)刻本。
    ①麻兆庆撰:(光绪十六年)《昌平外志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京都琉璃厂文光斋刻本。
    ②麻兆庆撰:(光绪十六年)《昌平外志稿》,清光绪十八年(1892)京都琉璃厂文光斋刻本。
    ③麻兆庆撰:(光绪十六年)《昌平外志稿》后录,清光绪十八年(1892)京都琉璃厂文光斋刻本。
    ④麻兆庆撰:(光绪)《昌平外志》袁琥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京都琉璃厂文光斋刻本。
    ⑤陶颖发纂修,陈大玠增修:(雍正)《临漳县志》卷首“凡例”,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雍正九年(1731)增刻本。
    ①唐执玉李卫修,陈易田易纂:(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六“疆域”,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
    ②关廷牧修,徐以观纂(乾隆)《宁河县志》卷二“疆域”,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①朱廷梅修,孙振宗纂:(康熙)《霸州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②刘昆修,陈僖纂:(康熙)《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丁思孔序,民国二十六年(1937)《束鹿县五志合刊》本。
    ③刘昆修,陈僖纂:(康熙)《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首“目录”,民国二十六年(1937)《束鹿县五志合刊》本。
    ④陆陇其修,傅维枟纂:(康熙)《灵寿县志》陆陇其“序”及“凡例”,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①王朝佐修,房循矱等纂:(康熙)《安州志》卷九“艺文中”,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②王政修,张珽、陈瑺纂:(康熙)《唐县新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③王政修,张珽、陈瑺纂:(康熙)《唐县新志》王政序,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④王政修,张珽、陈瑺纂:(康熙)《唐县新志》卷首“目录”,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①秦兆阶纂修:《赞皇县乡士志》“题辞”,抄本。
    ②宋荫桐纂修:(光绪)《安国县新志稿》张祖咏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③童光照纂修:(光绪)《昌黎县乡土志》卷首“凡例,”抄本。
    ①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卷十五“纂录中”之“采访志书条例”,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戊辰五月莲池书社印行)。
    ②刘师培撰:《刘师培全集》第3册《左庵外集》卷11《编辑乡土志序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③秦兆阶纂修:《赞皇县乡土志》“商务”,抄本。
    ④李翰如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第九章“实业”之第四课“农之新业”,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⑤李翰如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第九章“实业”之第六课“工之新业”,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①李翰如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第九章“实业”之第七课“商之旧业”,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②李翰如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第九章“实业”之第八课“商之新业”,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③李翰如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第九章“实业”之第八课“商之新业”,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④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30,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⑤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130,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⑥周斯亿、温亮珠修,董涛纂:(光绪)《曲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①宋荫桐纂修:《安国县新志稿》第七“历代兵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①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堃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九“杂记,”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②戚朝卿修,周祜纂:(光绪)《邢台县志》卷三“经政”之“驿传”,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严书勋纂修:(光绪)《获鹿县乡土志》“道路”,抄本。
    ④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舆地六”之“公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⑤戚朝卿修,周祜纂:(光绪)《邢台县志》卷三“经政”之“驿传”,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舆地六”之“公廨”,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②杨文鼎修,王大本、吴宝善纂:(光绪)《滦州志》卷十三“矿务”之“开办开平煤矿总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①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堃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九“杂记,”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②吴汝纶纂:(同治)《深州风土记》“记二十一物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峰书院刻本。
    ③何崧泰等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卷十五“风俗”,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①何崧泰等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卷十五“风俗”,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②刘峙纂修:(光绪)《固安志》“商务”,民国间抄本。
    ③周登皡纂修:《宁河县乡土志》下“格致编”第一章“植物制造学”第四课“布”,清抄本。
    ④周登皡纂修:《宁河县乡土志·商务学第一章第七课》,清抄本。
    ①(清)佚名辑:《直隶风土记》“交通”,清末抄本。
    ②黄成章修,张大酋纂:(康熙)《顺义县志》卷二“形胜志”之“集镇”,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③韩耀光修,史梦兰纂:(同治)《迁安县志》卷八“市集”,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④杨文鼎修,王大本纂:(光绪)《滦州志》卷八“封域中”之“市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①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舆地六”之“公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①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67“故事三”之“兵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②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舆地六”之“公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①吴惠元修,蒋玉虹、俞樾纂:(同治)《续天津县志》卷六“海防兵制附海运、海道、海口通商”,清同 治九年(1870)续修刻本。
    ①戚朝卿修,周祜纂:(光绪)《邢台县志》卷三“经政”之“兵防”,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卷二“建置志”之“公署”,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③佚名纂修:(光绪)《祁州乡土志》第三章“历代兵事”第二十四节“巡警防盗”,抄本。
    ①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 “舆地六”,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零七,志八十二“选举二”之“学校二”, 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出版。
    ②周秉彝修,周寿梓、李耀中纂:(光绪)《临漳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③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卷二“建置志“之“公署”,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①佚名纂修:《永年县乡土志》“地理”,抄本。
    ②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卷一“地理志”之“风俗”,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①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卷首“凡例”,清同治十年(1871)修,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②戚朝卿修,周祐纂:(光绪)《邢台县志》卷首“凡例”,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杨文鼎修,王大本、吴宝善纂:(光绪)《滦州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①杨文鼎修,王大本、吴宝善纂:(光绪)《滦州志》卷十“建置志”、卷十三“赋役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②戚朝卿修,周祜纂:(光绪)《邢台县志》卷三“经政”之“兵防”,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佚名纂修:(光绪)《祁州乡土志》第三章“历代兵事”第二十四节“巡警防盗”,抄本。
    ④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卷首“目录”,清同治十年(1871)修,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⑤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卷首“凡例”,清同治十年(1871)修,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⑥吴惠元修,蒋玉虹、俞樾纂:(同治)《续天津县志》卷首“凡例”,清同治九年(1870)续修刻本。
    ①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修纂姓氏”,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②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卷首“修纂姓氏”,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①何道增等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卷首“凡例”,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②戚朝卿修,周祜纂:(光绪)《邢台县志》卷首“凡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佚名纂修:(光绪)《延庆乡土志》卷首“州全境总图”,清抄本。
    ①刘师培撰:《刘师培全集》第3册《左庵外集》卷11《编辑乡土志序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②张凤台修,李中桂纂:《束鹿乡土志》序,民国二十六年(1937)《束鹿五志合刊》本。
    ①佚名纂修:《延庆乡土志·例言》,清末稿本。
    ②谢恺纂修:(光绪)《宣化县乡土志》序,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③严书勋纂修:《获鹿县乡土志》二卷,抄本。
    ④佚名纂修:(光绪)《赵州乡土志》,清光绪末年修,抄本。
    ⑤佚名纂修:(光绪)《祁州乡土志》卷首“凡例”,抄本。
    ①李席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民国十七年(1928)抄本。
    ①周登皡纂修:《宁河县乡土志·商务学第一章第七课》,清抄本。
    ①秦兆阶纂修:《赞皇县乡土志》“商务”,抄本。
    ②谢恺纂修:《宣化县乡土志》谢恺序,光绪三十三(1907)年抄本。
    ③刘崇本纂修:《雄县乡土志》刘崇本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④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卷首“凡例”,抄本。
    ⑤童光照纂修:《昌黎县乡土志》“实业”,抄本。
    ⑥陆宝善、陆是奎编:(光绪)《望都县图说》卷首“例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曾学传纂修:(宣统)《温江乡土志》叙,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①任先觉修,杨萃纂:(康熙)《吴桥县志》任先觉序,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②刘赓年纂修:(同治)《重修灵寿县志》刘赓年序,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①白为玑修,冯樾纂:(康熙)《东光县志》白为玑序,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②凌燮修,赫慎修、夏应麟纂:(光绪)《钜鹿县志》赫慎修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③傅振伦撰:《中国方志学通论》第108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①吴大镛修,王仲牲纂:(同治)《续元成县志》卷首“续修县志示”,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②倪昌燮修,冯庆杨纂:(光绪)《吴桥县志》倪昌燮序,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③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郑大纲“后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①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卷首“凡例”,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②陆福宜修,多时珍纂:(雍正)《重修阜城县志》多时珍“后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③唐执玉、李卫修,陈仪、田易纂:(雍正)《畿辅通志》李卫序,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
    ④张松孙、谢泰宸纂修:(乾隆)《蓬溪县志》张松孙序,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①吴士鸿修,孙学恒纂:(嘉庆)《滦州志》吴士鸿序,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①周斯亿、温亮珠修,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周斯亿序,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①凌燮修,赫慎修、夏应麟纂:(光绪)《钜鹿县志》赫慎修序,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②韩志超、何云诰修,张璯、王其衡等纂:(光绪)《蠡县志》韩志超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③傅振伦著:《中国方志学通论》第86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①郑士蕙纂修:(同治)《静海县志》卷八“郭光庭跋”,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①粱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
    ②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见《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③寿鹏飞著:《方志通义》一卷,民国三十年(1941)据得天庐稿本铅印。
    ①周震荣修、章学诚纂:(乾隆)《永清县志》“禀帖”顺天府南路厅永清县知县周震荣请禀,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①章学诚撰:《章氏遗书》卷十八《周筤谷别传》,民国十一年(1922)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②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光绪)《重修定兴县志》“鹿传霖序”,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③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47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出版。
    ④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载《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
    ①傅振伦著:《中国方志学通论》第53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③来新夏著:《方志学概论》第8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③张朝琮修,邬棠等纂:(康熙四十三年)《重修蓟州志》卷首“凡例”,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
    ④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修志十议》,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①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与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②傅振伦著:《中国方志学通论》第6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③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外篇《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味堂刻本。
    ④方苞撰:《方望溪先生全集·文集》卷四《畿辅名宦志序》,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万有文库本第一册第70页。
    ⑤(雍正)《殊批谕旨》卷七十三之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库全书》第419册。
    1祖建明纂修:(顺治)《蠡县续志》四卷,清顺治八年(1651)刻本。
    2李时茂修,赵永吉纂:(顺治)《曲周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
    3贾汉复修,沈荃纂:(顺治)《河南通志》五十卷,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4陈天植修,余一元纂:(康熙)《山海关志》十卷,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
    5刘昆修,陈僖纂:《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十卷,清康熙十年(1671)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束鹿县五志合刊》本。
    6刘师峻纂修:(康熙)《曲阳县新志》十一卷,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7张一魁纂修:(康熙)《景州志》四卷,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8黄开运纂修:(康熙)《定州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9宁完福修,朱光纂:(康熙)《保安州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10王政修,张珽、陈瑺纂:(康熙)《唐县新志》十八卷,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11胡胤铨纂修:(康熙)《南宫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2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康熙)《献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3阎甲胤修,马方伸纂:(康熙)《静海县志》四卷,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4李之栋纂修:(康熙)《威县志》十六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5朱廷梅修,孙振宗纂:(康熙)《霸州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16薛柱斗修,高必大纂:(康熙)《天津卫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17王日翼修,高培纂:(康熙)《昌黎县志》八卷,清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18陈伟等纂修:(康熙)《元城县志》六卷首一卷,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
    19王士美、李大章等修,张墀纂:(康熙)《东安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1873)修十六年(1677)刻本。
    20万邦维、卫元爵,张重润纂:(康熙)《莱阳县志》十卷,康熙十二年(1673)修,十七年(1678)刻本。
    21刘馨修,何运恒纂:(康熙)《抚宁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22赵弼修,赵培基纂,卞三畏续修:(康熙)《平乡县志》六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23纪弘谟等修,郭棻纂:(康熙)《保定府志》二十九卷,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乾隆年间增刻本。
    24张鸣珂纂修:(康熙)《续补景州志》四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25王朝佐修,房循矱等纂:(康熙)《安州志》十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
    26任先觉修,杨萃纂:(康熙)《吴桥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增刻本。
    27穆尔赛等修,刘梅、温敞纂:(康熙)《山西通志》三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28于成龙等纂修:(康熙)《江西通志》五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29刘瑜修,赵瑞纂:(康熙)《高邑县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30王养濂修,李开泰、米汉雯等纂:(康熙)《宛平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31陆陇其修,傅维枟纂:《灵寿县志》十卷末一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32朱彝尊纂修:(康熙)《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
    33白为玑修,冯樾纂:(康熙)《东光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34冼国斡修,张星法纂:(康熙)《武强县新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35许维梃修,束图南纂:(康熙)《武邑县志》六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36吴存礼修,陆茂腾纂:(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37郭建章修,康如琏续修,刘十麟续纂,朱宝林补纂:(康熙)《晋州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咸丰十年(1860)补刻本。
    38杨朝麟修,胡涝等纂:(康熙)《文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39张朝琮修,邬棠等纂:(康熙)《蓟州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
    40宋琬纂,张朝琮增修,徐香、胡仁济增纂:(康熙)《重修永平府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41王鼐纂修陈可宗续修郎鉴再续修:(顺治)《钜鹿县志》八卷,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42黄成章、张大酋修纂:(康熙)《顺义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
    43薛天培修,陈洪谟纂:(雍正)《密云县志》六卷,清雍正元年(1723)刻本。
    44任在陛原修,李柱明原纂,项景倩续修:(雍正)《平谷县志》三卷,清雍正六年(1728)增刻本。
    45陶颖发纂修,陈大玠增修:(雍正)《临漳县志》六卷首一卷, 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雍正九年(1731)增刻本。
    46朱懋德修,田瑗纂:(雍正)《完县志》(又名《重修完县志》)十卷,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47王建中修,宋锦纂:(雍正)《肥乡县志》六卷,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48王大年修,魏权纂:(雍正)《直隶定州志》十卷,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49陆福宜修,多时珍纂:(雍正)《重修阜城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50李卫等修,陈仪等纂:(雍正)《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
    51朱奎扬、张志奇修,吴廷华等纂:(乾隆)《天津府志》四十卷,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52李钟俾修,穆元肇、方世熙纂:(乾隆)《延庆县志》十卷首一卷,乾隆七年(1742)刻本。
    53吴翀修,曹涵、赵晃纂:(乾隆)《武清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七年(1742) 刻本。
    54徐时作修,胡淦等纂:(乾隆)《沧州志》十六卷,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55洪肇懋修,蔡寅斗纂:(乾隆)《宝坻县志》十八卷,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56左承业纂修:(乾隆)《万全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57李士宣修,周硕勋纂:(乾隆)《延庆卫志略》一卷,清乾隆十年修(1745)抄本。
    58杨乔纂修:(乾隆)《平乡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59罗以桂等修,张万铨、刁锦纂:(乾隆)《祁州志》八卷,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60钟和梅纂修:(乾隆)《临榆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61王者辅原本,张志奇续修,黄可润续纂:(乾隆)《宣化府志》四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62黄可润纂修:(乾隆)《口北三厅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63陈昶修王大信等纂:(乾隆)《三河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64刘统修,刘炳王应鲸纂:(乾隆)《任丘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65李文耀修,张钟秀纂:(乾隆)《束鹿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66李奉翰、顾学潮修,王金英纂:(乾隆)《永平府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67吴高增纂修,文有试补纂:(乾隆)《行唐县新志》十六卷,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
    68关廷牧修徐以观纂:(乾隆)《宁河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69周震荣修、章学诚纂:(乾隆)《永清县志》二十五篇,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70和珅、梁国治纂修:(乾隆)《热河志》一百二十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71张松孙、谢泰宸纂修:(乾隆)《蓬溪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72于敏中、英廉等修,窦光鼐、朱筠等纂:(乾隆)《日下旧闻考》一百六十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武英殿刻本。
    73傅修等纂:(乾隆)《遵化直隶州志》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
    74戚学标纂修:(嘉庆)《涉县志》八卷,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
    75任衔蕙修,杨元锡纂:(嘉庆)《枣强县志》二十卷,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76掌纶等纂:《长芦盐法志》二十卷附编十卷,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77瑞等纂修,沈延年绘图:《长芦盐法志》,抄本。
    78吴士鸿修,孙学恒纂:(嘉庆)《滦州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79李逢亨纂修:《永定河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80周拭修,陈柱纂:(道光)《南宫县志》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81沈锐纂修:(道光)《蓟州志》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82海忠纂修:(道光)《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83管庭芬纂修:(道光)《漷阴志略》一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修稿本。
    84翟慎行修, 翟慎典纂:(道光)《重修武强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85章学诚撰:《文史通义》,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86施彦士纂修:(道光)《内邱县志》四卷,清道光十二年(1832)增刻重印本。
    87杨桂森纂修:(道光)《保安州志》八卷首一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88穆彰阿、潘锡恩等纂:(嘉庆)《大清一统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89吴长元撰:《宸垣识略》十六卷,咸丰二年(1852年)藻思堂刻本。
    90王涤心修,郭程先纂:(咸丰)《平山县志》八卷,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
    91陈崇砥修,陈福嘉等纂:(咸丰)《重修固安县志》八卷,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92何崧泰修, 马恂何尔泰纂:(同治)《昌黎县志》十卷,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93孙其逢撰:《畿辅人物考》八卷,清同治八年(1869)兼山堂刻本。
    94存禄修,刘自立纂:(同治)《曲周县志》二十卷,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95吴惠元修,蒋玉虹俞樾纂:(同治)《续天津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96吴大镛修,王仲甡纂:(同治)《续修元城县志》六卷首一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97陈泳修,张惇德纂:(同治)《栾城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98韩耀光修,史梦兰纂:(同治)《迁安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99郑士蕙纂修:(同治)《静海县志》八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00罗观骏修,李汝绍纂:(同治)《广宗县志》十二卷,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01陆陇其原本,刘赓年续纂修:(同治)《灵寿县志》十卷末一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102赵秉恒等修,刘学海等纂:(光绪)《祁州续志》四卷,清光绪元年(1875)修八年(1882)刻本。
    103常善修,赵文濂纂:(光绪)《井陉县志》三十六卷,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104倪昌燮修,冯庆杨纂:(光绪)《吴桥县志》十二卷,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105李秉钧吴钦修,魏邦翰纂:(光绪)《续永清县志》十四卷,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106庆之金、贾孝彰修,赵文濂等纂:(光绪)《正定县志》四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107韩志超、何云诰修,张璯、王其衡等纂:(光绪)《蠡县志》,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108周晋堕等修,赵万泰等纂:(光绪)《赞皇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 光绪二年(1876)刻本。
    109茂堂纂:(光绪)《卢龙县志采访稿》,清光绪二年(1876)稿本。
    110庆之金修,杨笃纂:(光绪)《蔚州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111蔡志修等修,史梦兰纂:(光绪)《乐亭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年(1877)刻本。
    112游智开修,史梦兰纂:(光绪)《永平府志》七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敬胜书院刻本。
    113屠秉懿、何道增等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114丁祥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十六卷,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115苏玉修,杜霭、李飞鸣纂:(光绪)《唐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116蔡寿臻修,钱锡宷等纂:(光绪)《武清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七年(1881)修稿本。
    117朱乃恭修,席之瓒纂:(光绪)《怀来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光绪八年(1882)刻本。
    118朱其诏纂修:《永定河续志》十六卷,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119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同治)《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120夏子鎏修,李昌时纂,丁维续纂:(光绪)《玉田县志》三十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121雷鹤鸣修,赵文濂纂:(光绪)《新乐县志》六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122丁灿修,王堉德纂:张煐续修,范翰文等续纂:(光绪)《续修故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刻本。
    123李培祜等修,张豫垲纂:(光绪)《保定府志》七十九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124万青藜、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一卷,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125凌燮修,赫慎修、夏应麟纂:(光绪)《钜鹿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126吴履福等修,缪荃孙等纂:(光绪)《吕平州志》十八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121苏性纂修,吴沂增订:(同治)《平乡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增刊本。
    128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光绪)《重修定兴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129何崧泰、陈以培修,史朴等纂:(光绪)《遵化通志》六十卷首一卷,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30郝增祜、牛昶煦纂修,周晋堃续纂修:(光绪)《丰润县志》卷六,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31麻兆庆撰:(光绪)《昌平外志》六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京都琉璃厂文光斋刻本。
    132赵知希纂修,张兴宗增修:(雍正)《馆陶县志》十二卷,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133黄可润纂修:(乾隆)《无极县志》十一卷末一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补刻本。
    134吴中彦修,胡景桂纂:(光绪)《广平府志》六十三卷首一卷,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135杨文鼎修,王大本等纂:(光绪)《滦州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稿本。
    136赵炳文、徐国桢修,刘钟英、邓毓怡纂:(光绪)《大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137沈家本荣铨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138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八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味堂刻本。
    139章学诚撰:《章氏遗书》十七种五十一卷,民国十一年(1922)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40周秉彝修,周寿梓、李耀中纂:(光绪)《临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141周斯亿、温亮珠修,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二十卷,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142陈洪书原本,李兆珍重订:(光绪)《望都县新志》十一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143陆宝善、陆是奎编:(光绪)《望都县图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144查美荫、谢霖博纂修:(光绪)《围场厅志》十四卷首一卷,稿本。
    145宋荫桐纂修:(光绪)《安国县新志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稿本。
    146(佚名)辑:《直隶风土记》,清末抄本。
    147谢恺纂修:(光绪)《宣化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
    148佚名纂修:《永年县乡土志》,抄本。
    149佚名纂修:(光绪)《赵州乡土志》,清光绪末年修,抄本。
    150童光照纂修:(光绪)《吕黎县乡土志》,抄本。
    151佚名纂修:(光绪)《延庆乡士志》,清抄本。
    152佚名纂修:(光绪)《祁州乡土志》,抄本。
    153刘峙纂修:(光绪)《固安志》不分卷,民国抄本。
    154曾学传纂修:(宣统)《温江乡土志》,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155李翰如纂修:(宣统)《晋县乡土志》,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156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续修,刘书旂续纂:(宣统)《任县志》八卷,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
    157(光绪)严书勋纂修:《获鹿县乡土志》二卷,抄本。
    158张凤台修,李中桂纂:(光绪)《束鹿乡土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束鹿五志合刊》本。
    159瞿宣颖著:《方志考稿》甲集,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京津印刷局排印本。
    160(清)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八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次影印。
    16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点校:(民国)《河北通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1《清世祖实录》
    2《清圣祖实录》
    3《清世宗实录》
    4《清高宗实录》
    5《清宣宗实录》
    6《清穆宗实录》
    7《清史列传》
    8《满汉名臣传》
    9《清史稿》
    10(康熙)《大清会典》
    11(雍正)《硃批谕旨》
    12(乾隆)《大清会典》
    13(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14(光绪)《大清会典》
    15《清朝通志》
    16《清朝续文献通考》
    17(同治)《筹办夷务始末》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9《明史》
    20《旧唐书》
    21《新唐书》
    1(清)纪昀等纂:《四库全书》
    2(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清)方苞撰:《方望溪先生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万有文库本。
    4(清)吴汝纶纂:《桐城吴先生日记》十六卷,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戊辰(1929年)5月莲池书社印行)。
    5(清)章学诚撰:《文史通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味堂刻本。
    1林延清著:《明清史探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郑天挺著:《清史》(上编),香港:中国图书刊行社,1994年7月第1版。
    3刘师培撰:《刘师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4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47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出版。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89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出版。
    6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见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7梁启超撰:《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3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9傅振伦著:《中国方志学通论》,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0黎锦熙撰:《方志今议》,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民国丛书》第二编81册。
    11钱实甫撰:《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1版。
    12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协会刊印的《中国地方志分论》。
    131985年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协会编辑:《中国地方志详论丛书》中,冯秉文著《北京方志概述》、魏东波著《天津地方志考略》、于鸿儒著《河北省方志概要》。
    14刘光禄著:《中国方志学概要》,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
    15冯尔康著:《清史史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16冯尔康著:《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7来新夏著:《方志学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18薛虹著:《中国方志学概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19黄秀芳等编:《北京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0陈光贻著:《稀见地方志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8月第1版。
    21董一博主编:《中国地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22邸富生著:《中国方志学史》,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23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11月第1版。
    24刘纬毅著:《中国地方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5张革非著:《中国方志学纲要》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26黄苇等著:《方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7吕志毅著:《方志学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8陈光贻著:《中国方志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9周迅著:《中国的地方志》,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第1版。
    30许卫平著:《中国近代方志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1巴兆祥著:《方志学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2黄道立著:《中国方志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10月第1版。
    33张英聘著:《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
    34林衍经著:《方志学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
    35王德恒著:《中国方志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
    1邸富生著:《试论清代方志的编修》,《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4期。
    2吴仁安著:《清代江南社会生活与风俗民情浅说——从清代方志笔记中反映的江南社会风貌一斑》,《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3郑祖鲲著:《中国古代方志及其文化价值》,《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5期。
    4黄桂枢著:《思普区明清以来地方志修纂史考说》,《思茅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第2期,2000年6月。
    5胡芳、孔繁华著:《清末民初徐州地方志中<列女>的理学观念及其嬗变》,《徐州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2期,2000年6月。
    6徐桂兰著:《清代方志大家——杨笃》,《沧桑》2001年第2期。
    7钞晓鸿著:《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8巴兆祥著:《论(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5月第3期。
    9陈蕴茜、曲兵著:《论清末民初士绅与江浙地方志的变化》,《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10刘文鹏、乐嘉辉著:《明末清初的驿传差役制度变革》,《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6期。
    11王迎喜著:《明清时期安阳地方志的编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2刘正刚、刘文霞著:《从清代方志看河南人与台湾开发的关系》,《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1期。
    13张慧芝著:《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潇河河道迁徙的原因》,《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6期。
    14朱琳著:《明清徽州女子婚龄浅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05年第6期。
    15史五一著:《明清时期方志中的图学思想简述》,《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1期。
    16张勇著:《论西学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黑龙江史志》2006年8月。
    17傅辉著:《明清方志的编纂特征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中的价值》,《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4期。
    18莫晓霞著:《清初文化政策对地方志纂修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6期。
    19师冰洁著:《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晋商的宗亲慈善活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5期,2007年9月。
    20沈承宁著:《从地方志的考察中看明清人的奢靡观》,《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9期。
    21师冰洁著:《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中小晋商的民间慈善活动》,《晋中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07年10月。
    22郑世连、张翠兰著:《清代方志所见洋琴史料丛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3莫超著:《(秦音>及清代方志中的甘肃方言》,《河西学院学报》24卷2008年第3期。
    24冯玉荣著:《明末清初社会变动与地方志的编纂——以<松江府志>为例》,《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7期。
    25乔素玲著:《从地方志看明清广东的水权纷争及其解决》,《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9期。
    26谢宏维著:《文本与权力:清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地方志分析》,《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
    27温春香著:《明清之际畲族民风的改变——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1期。
    28史五一著:《简析清代方志中的舆图》,《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