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在博物馆学习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博物馆的功能除了传统的展示、研究、收藏之外,还形成了一个工作重点,即对博物馆体验活动的关注。而设计引人入胜的博物馆体验项目是博物馆学习的一个有效实现方式,不仅达到“教育传播”的作用,获得公众的好感,而且使博物馆真正实现由单一的信息传递到互动积极的信息交流的转变,开创新世纪博物馆发展的辉煌时代。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学习教育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理论,来分析博物馆学习的特点、体验在博物馆观众学习中的意义、影响博物馆体验项目的要素等,并分类探讨适合不同观众的博物馆体验项目,树立博物馆在社会上的积极形象,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中心和全面体验中心,尽力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The function of the museum contains traditional exhibit, research and collecting .Besides, it has been formed a main point to work at the moment, that is the attention to the museum experience activities. Contriving attractive museum experience projects as effective information medium can not only accomplish the purpose of trul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ttains the public's favorable impression, but also makes the really complete the conversion for the museum from dull transference to active inter-play in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order to found the brilliant era of museum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so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nnect related theories, such as learning education, cognitive educ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etc,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 of museum lear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ce project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useum experience projects, and finally discuss various kinds of museum experience projects suitable to different audience, build up the museum's active image in the society to make the museum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enter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center, try to achieve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museum and the audiences.
引文
[1]转引自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2]美国“迎接新世纪的博物馆”编委会,宋向光译:《博物馆的促进学习的新责任》,《迎接新世纪的博物馆》第三章,未刊稿,1995年。
    [3][美]尼尔·科特勒,宋向光译:《提供体验:博物馆全部财富的营销》,原载美国《博物馆新闻》,未刊稿,1999年第3期。
    [1]参见耿凤英《虚与实:新世纪博物馆的展示趋势》,《博物馆学季刊》,2006年第1期。
    [2]参见[日]高桥信裕,王卫东译《博物馆的展示设备与装置》,《博物馆展示法》,日本雄山阁,未刊稿,2000年。
    [1]参见李维《学习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2]参见施明发《如何规划博物馆教育活动》,“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0年,第5页。
    [1]李维:《学习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2]宋向光:《博物馆教育工作应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中国博物馆》,1995年第2期。
    [1]参见[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夏业良,鲁炜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1]参见楼锡祜《略论博物馆教育的参与》,《北京文博》,2004年6月。
    [2]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性质与价值取向》,《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2期。
    [3]参见宋向光《博物馆教育工作应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中国博物馆》,1995年第2期。
    [4]鲁忠义,杜建政:《记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1]参见附录:中国丝绸博物馆观众调查问卷分析。
    [2]严建强:《计算机网络时代博物馆展示的传播与体验》,《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3期。
    [1]耿凤英:《质与量——台湾博物馆特展现状之剖析》,《博物馆学季刊》,2003年第1期。
    [1]参见日本美工图书社《博物馆展示设计》,邯鄣出版社,1993年,第2页。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
    [1]引自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网络主页 http://www.nmns.edu.tw/。
    [2]引自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网络主页 http://www.nmns.edu.tw。
    [1]引自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网络主页http://www.nmns.edu.tw/。
    [1]大英自然史博物馆编著,陈宏京编译:《教育陈列设计》,2004年,未刊稿,第131页。
    [1]楼锡祜:《略论博物馆教育的参与》,《北京文博》,2004年6月。
    [1]参见美国博物馆协会编,桂雅文译《零障碍博物馆》,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0年,第17页。
    [1]黄俊夫:《以客为尊: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之研究》,《科技博物》,1999年,第52页。
    [1]转引自刘婉珍:《透视博物馆剧场:博物馆知识建构的真实世界》,王崇山主编,《博物馆、知识建构与现代性》,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2005年。
    [2]刘婉珍:《透视博物馆剧场:博物馆知识建构的真实世界》,王崇山主编,《博物馆、知识建构与现代性》,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2005年。
    [3]圆参见G·Eill Burcaw,张誉腾等译《博物馆这一行》,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1997年全球中文版,第248页。
    [1][美]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潘守永等译:《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参见林志隆《陪着观众成长的展示厅:科博馆的物质世界展示区》,《博物馆学季刊》.2004年第1期。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2]冯承柏:《“博物馆信息学”札记》,《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4期。
    [1]参见附录:中国丝绸博物馆观众调查问卷分析。
    [2]转引自许世璋,陈淑宝《太鲁阁国家公园泰雅展示馆游客参观行为之研究》,《博物馆学季刊》,2004年第1期。
    [1]陶宏彬:《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述评》,《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1]约翰·赫·福克,林恩·迪·戴尔金,宋向光译.博物馆体验[M].未刊稿,1994(8).
    [2]大英自然史博物馆编著,陈宏京编译.教育陈列设计[M].未刊稿,2004(4).
    [3]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
    [4]陈媛.博物馆四论[M].台北:国家出版社,2002(10).
    [5][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夏业良,鲁炜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
    [6]G·Eill Burcaw,张誉腾等译.博物馆这一行[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1997(10).
    [7]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M].台北:南天书局,2000(7).
    [8]John H.Falk,Lynn D.Dierking,林洁盈等译.博物馆经验[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1(4).
    [9][美]玛格丽特·霍尔.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
    [10]桂雅文.爱上博物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11]阎宏斌,郑智.社会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
    [12]萧瑶友.博物馆完全导览[M].台北:户外生活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8).
    [13]黄光男.博物馆行销策略[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10).
    [14]吕理政.博物馆展示的传统与展望[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9(9).
    [15]葛兰恩·塔柏伊,林洁盈译.博物馆教育人员手册[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9).
    [16]林明美.博物馆有什么价值[M].台北:台北县立十三行博物馆,2006(2).
    [17]郭长江.时空落子——博物馆展示设计实务[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3(11).
    [18]黄光男等.博物馆之营运与实务——以国立历史博物馆为例[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1).
    [19]刘婉珍.美术馆教育理念与实务[M].台北:南天书局,2002(7).
    [20]黄光男.新世纪的博物馆营运[M].台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2(5).
    [21]周幸,李晓蕾.博物馆的性格[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
    [22]李俊明.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
    [23]黎先耀.博物观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4).
    [24]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
    [25][美]特里·A·布里顿,戴安娜·拉萨利,王成,龙潜译.体验——从平凡到卓越的产品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2).
    [26]美国博物馆协会,桂雅文译.零障碍博物馆[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0(5).
    [27][日]高桥信裕,王卫东译.博物馆的展示设备与装置.博物馆展示法[M],日本雄山阁,未刊稿,2000.
    [28][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29]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30]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0).
    [31]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32]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5).
    [33][美]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潘守永等译.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2).
    [34]鲁忠义,杜建政.记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3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36]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37]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
    [38]王璐.博物馆——世界的情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9).
    [39]美国“迎接新世纪的博物馆”编委会,宋向光译.迎接新世纪的博物馆第三章[M],未刊稿,1994.
    [40]谢英宗.台湾博物馆“台湾犀化石”观众行为初探[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1(7).
    [41]王崇山.科技、社会与博物馆[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1).
    [42]洪樱纯.博物馆与休闲规划:闲暇时间与自由感[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7).
    [43]陈慧娟.沟通策略与博物馆展示设计[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3(1).
    [44]张崇山.博物馆特展的根本问题与策略规划[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3(1).
    [45]左曼熹.以展示参观活动单为媒材的博物馆教学活动设计:以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经验 为例[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3(4).
    [46][美]尼尔·科特勒,宋向光译.提供体验:博物馆全部财富的营销[J].美国博物馆新闻,未刊稿,1999(3).
    [47]耿凤英.虚与实:新世纪博物馆的展示趋势[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1).
    [48]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性质与价值取向[J].中国博物馆,2005(2).
    [49]黄钊俊.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展演活动之类别探讨[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1998(10).
    [50]宋向光.博物馆教育工作应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J].中国博物馆,1995(2).
    [51]冯承柏.“博物馆信息学”札记[J].中国博物馆,2001(4).
    [52]jim lavilla havelin,王维梅译.儿童博物馆中的角色扮演[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1998(10).
    [53]陈慧娟.“碳酸钙矿物展”观众行为研究[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1(7).
    [54][美]米哈里·斯科金特米哈里伊,金·赫曼森,宋向光译.博物馆学习的内在动机——什么因素规定着观众要学习什么[J].美国博物馆新闻,未刊稿,1995(4).
    [55]严建强.计算机网络时代博物馆展示的传播与体验[J].中国博物馆,2004(3).
    [56]Geraint Thomas,叶诗雅译.贾维斯先生、真空吸尘器与比利时火车头[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1998(10).
    [57]宋向光.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及相关问题[J].中国博物馆,1999(1).
    [58]楼锡祜.略论博物馆教育的参与[J].北京文博,2004(6).
    [59]陈慧玲.特展教育活动的评析[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3(1).
    [60]林志隆.陪着观众成长的展示厅:科博馆的物质世界展示区[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4(1).
    [61]许世璋,陈淑宝.太鲁阁国家公园泰雅展示馆游客参观行为之研究[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4(1).
    [62]耿凤英.质与量——台湾博物馆特展现状之剖析[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3(1).
    [63]林慧娴.一个适合儿童的互动展示——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加州县志”展[J].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1(7).
    [64]台湾历史博物馆.文化·观光·博物馆——2002年博物馆馆长论坛论文集[C].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2(12).
    [65]Neil Kotler and Philip Kotler.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M].New York: JosseyBass, 1998.
    [66] Hooper-Greenhill Eilean. Meseum, Media. Message[M]. London: Routledge, 1995.
    [67] Hooper-Greenhill Eilean.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68]Tony Bennett.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M]. 1995.
    [69]Peter Vergo. The New Museology[M]. New York: Reaktion Book Ltd, 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