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中蒙两国交流日益密切,在蒙古逐渐出现汉语热。但学习汉语的蒙古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在词汇使用方面存在较多偏误。虽然针对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词汇偏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专门针对蒙古学生汉语词汇偏误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对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词汇偏误深入细致的研究亟待展开。
     本文基于在蒙古国本土采集的二十余万字的汉语中介语语料,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分别对语料中的名、动、形词语偏误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归纳词汇偏误类型及特点,分析导致偏误的症结并提出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文章首次采取了多词类词语偏误对比观察的研究视角,对三类词汇偏误的类型、特点、分布、致误原因等进行对比,以探明三类词语偏误在上述诸方面的共性及特点。希望本研究能够帮助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蒙古学生的汉语词汇学习难点,为蒙古国汉语词汇教学、蒙汉学习词典的编纂和改进以及蒙汉词语对比研究提供参考,并为研究其他语别背景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词汇问题提供可资参鉴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论文第二、三、四章分别考察了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的主要类型、偏误分布情况、误用词与当用词的词际关系及误用方向,进而对致误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名词偏误主要分为名词性词语误用和自造名词性词语。从语义着眼,名词性词语误用分为义近误用和义远误用,其中义近误用较多。误用名词和当用名词的词际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4种情况,其中“一对一”误用最多,“一对多”最少。从误用方向来看,单向误用多于双向误用。蒙古学生名词偏误原因主要是:1)汉语相同语素的影响;2)蒙古语有些时间词的词汇意义兼表时段和时点;3)不适当地利用蒙古语或汉语构词规则;4)蒙古语名词性词语的字面直译;5)蒙古语名词复数词缀的负迁移。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优先给出与蒙古学生生活相关的汉语名词,加强对汉语表时名词的辨析,加强对蒙汉表人词缀差异及汉语表人词缀特点的分析,注意讲解蒙汉不同的复数表达方式。
     动词偏误主要有动词性词语误用、自造动词性词语、“动词态”和“参见”类偏误以及“V+有”偏误。动词性词语误用分为义近误用和义远误用,其中义远误用最多。误用动词和当用动词的词际关系及误用方向与名词相同,“一对一”误用最多,单向误用多于双向误用。动词偏误主要源于蒙古语助动词的直译、蒙古语和汉语多义词词义系统的不对应、套用蒙古语词语的搭配关系等,更值得提出的是,相当一部分动词偏误是受蒙汉工具书的负面影响。解决相应动词偏误的有效方法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动宾常用搭配的内容,引导蒙古学生克服以母语作为中介学习汉语的习惯,同时要对《蒙汉辞典》存在的问题加以修订和改进。
     形容词偏误主要有形容词性词语误用和自造形容词词性词语两类。此外,还有当用形容词而使用形容词性语素的情况。形容词词语误用分为义近误用和义远误用,其中义远误用最多。误用形容词和当用形容词的词际关系和误用方向与名词、动词相同,“一对一”误用最多,单向误用多于双向误用。蒙古学生形容词偏误主要源于不了解单音节形容词搭配关系、受蒙古语多义形容词的影响、区分不清单音节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语素、蒙古语和汉语的某些表达关注的焦点不同等。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增加形容词常用搭配的内容,注意讲解汉语多个形容词对应蒙古语一个形容词的情况,培养蒙古学生的汉语语素意识,将会对减少形容词性词语的偏误有一定帮助。
     论文第五章将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及其致误原因进行对比,发现:
     三类偏误都有词语误用和自造词的情况,但动词性词语偏误类型较为复杂,除此之外还有“动词态”和“参见”类偏误、“V+有”类偏误。从三类误用词的数目来看,名词最多,动词居次,形容词最少。从平均误用频次来看,动词最高,形容词次之,名词最低。统观三类词语误用情况,名、动、形三类词语都有义近误用和义远误用的情况。名词性词语误用中义近误用高于义远误用,但动词性词语误用和形容词性词语误用的情况却相反。三类词语误用中,均出现跨类误用的情况,名词、形容词词语误用中跨类误用情况较多。名、动、形三类词中,从当用词与误用词的词际关系来看,“一对一”均最多,其他三类词际关系所占比重均较小,且看不出明显差异。三类词语的误用方向均以单向误用为多数。三类词语偏误各具特点,名词偏误中自造词数量远高于动词和形容词中的自造词:“动词态”和“参见”类偏误以及“V+有”偏误是动词所特有的;形容词偏误的特点则表现为单音节形容词的泛化。三类词语偏误有共同的致误原因,也有各自特有的原因。要从整体上提高蒙古国汉语词汇学习的质量,必须从教师、学生、工具书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loser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increased day by day,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Mongolia. However, the Mongolian students' Chinese level generally stays low,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the use of vocabulary. Although the study of lexical errors of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native language learners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researches aiming at Mongolian students are quite weak, more in-depth and meticulous researches are badly needed.
     Based on the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which is collected from Mongolia and covers more than 200,000 words, and from the aspect of lexical semantics, firstly, this dissertation pursues a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lexical errors of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of our corpus, then, conclud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ategory, in the end, tries to analysis the causes of error and propose our solutions.
     We hope this research is likely to be applied in the area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aiming at Mongolian students, compilation of the learners' Mongolian-Chinese Dictionary, contrast of Mongolian and Chinese words, also we hope it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is issue that refer to learners of other language background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4 parts.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are separately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main types of lexical errors, the distribution of error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misused words and proper words, and their misuse directions of the lexical errors of nouns,verbs and adjectives of Mongolian Students in Chinese Interlanguage. The noun errors include the misuses of nominal group and self-coin nominal group. The verb errors include the misuses of verbal group, self-coin verbal group, errors related to the voice of verb, bibliography methods, and special format as verb+yǒu are also included. The adjective errors include the misuses of adjective group and self-coin adjective group, moreover, the condition of misusing an adjective morpheme for an adjective verb is included.
     The fifth chapter contrasts the lexical errors of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of Mongolian Students and the misusing reasons of them. By contrast, we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types of verb errors are the most complicated, however, noun errors amount to the top in quantity. Besides, the misusing reasons are verified; we need to improve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students, reference books, and so on.
引文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研究所(1999)《蒙汉词典》(增订本),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2005)《汉蒙词典》(第三版),北京:民族出版社。
    宝利德巴特尔(2003)《蒙汉辞典》,蒙古:乌兰巴托市。
    宝利德巴特尔(2003)《汉蒙辞典》,蒙古:乌兰巴托市。
    邓守信(1994)《汉英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丁熙翰等纂修(1984)《同义词辨识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陈炳昭(1997)《近义词应用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刘乃叔 敖桂华(2003)《近义词使用区别》,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淑娥等(1983)《近义词辨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刘叔新主编(2004)《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三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月华等(200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卢福波(2000)《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 吕文华主编(2006)《商务馆学习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燕华 庄莹(2002)《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琮 郑怀德 孟庆海 蔡文兰(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新蒙汉词典》编委会(1999),《新蒙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寄洲 贾永芬(2005)《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张清源主编(1994)《同义词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志毅主编(1981)《简明同义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志毅 张庆云(2005)《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崔健(2002)《韩汉范畴表达对比》,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戴庆厦主编(1998)《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论集》(第三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戴庆厦主编(2004)《双语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
    符淮青(2004)《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淮青(200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2)《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葛本仪(2001)《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双宝(2002)《易混易错词语辨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贾彦德(2002)《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仁孝(1983)《蒙汉语比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刘叔新(200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叔新 周荐(1992)《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清格尔泰(1991)《蒙古语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清格尔泰(1998)《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珣(200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唐吉思(2004)《汉蒙翻译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
    特格希都楞(2006)《蒙古语构词法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王惠(2004)《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建勤主编(199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王珏(2001)《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永德(2004)《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的比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吴丽君等(2002)《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才名 文英(2003)《蒙汉比较与翻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俞理明(2004)《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和生主编(2006)《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起旺 王顺洪主编(1999)《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永言(1982)《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Carpenter,E.(1993)《Confusable Words》(易混淆词)[M].顾明华译,(2000)北京:外文出版社。
    Evelyn Hatch & Cheryl Brown(1996) 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版,2001。
    包双喜(1989)浅谈蒙古族学生的汉字读音,《汉语学习》第6期。
    包双喜(2007)蒙古国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陈绂(2006)从“有名”与“知名”谈辨析同义词的角度,《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陈绂(2007)简析汉语集合性复合词,提交“第四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创刊20周年笔谈会”论文,北京。
    陈若凡(2002)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程娟 许晓华(2004)HSK单双音动词同义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崔健 朴贞姬(2003)汉日空间移位终点的表达形式对比,《汉语学习》第1期。
    戴国华(2000)日本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6期。
    戴庆厦 金海月(2006)有关非亲属语言语法比较的一些方法伦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戴炜栋 束定芳(1994)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外国语》第5期。
    董茜(2006)越南留学生汉语中介语偏误合成词的情况分析,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骆小所教授指导。
    杜艳青(2006)韩国学生汉语词语偏误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符淮青(2000)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3期。
    高箬远(2004)日本学生汉语习得中的汉字词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2期。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7)《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郭玉琴(2005)蒙古语五畜称谓的汉译表达法探微,《内蒙古师大学报》第4期。
    何一薇(2003)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之偏误分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胡翔(2004)语料库在语言教学的作用,见赵金铭主编《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燕(2005)韩国学生初级词偏误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永场副教授指导。
    季瑾(2003)HSK甲级单双音同义动词替换类型与原因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娟副教授指导。
    江新(2007)蒙古学生汉语量词的习得与教学,《“面向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蒙古:乌兰巴托。
    姜自霞(2005a)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博教授指导。
    姜自霞(2005b)留学生使用“女人”的偏误倾向及原因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4期。
    全香兰(2004)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3期。
    全香兰(2006)谈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李华(2003)现代汉语表人名词后缀、类后缀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博教授指导。
    李华(2005)对汉语中介语表人名词“-人”的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期。
    李慧 李华 付娜 何国锦(2007)汉语常用多义词在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义项分布及偏误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李燕洲(2006)越南留学生汉语离合词偏误成因初探,《语言教学研究》第5期。
    刘春梅(2004)HSK甲乙丙三级名词准同义组研究与探讨,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娟教授指导。
    刘春梅(2007)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刘红英(2004)韩国学生汉语词汇使用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振平(2007)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赵金铭教授指导。
    刘智伟(2007)含同义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鲁健骥(1984)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鲁健骥(1987)-(1987)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鲁健骥(1992)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鲁健骥(1993a)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汉语学习》第1期。
    鲁健骥(1993 b)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鲁健骥(1994)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鲁健骥(1996)中介语研究十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陆俭明(1991)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吕必松(1992)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吕必松(1993)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吕滇雯(2000)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汉语学习》第5期。
    吕文华(1999)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那仁(2003)对蒙古进行汉语语音教学的若干问题,《汉语教师协会成立大会暨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蒙古:乌兰巴托。
    其木格(1998)蒙古授课学生运用介词的病句类型及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第2期。
    卿雪华(2004)留学生汉语习得近义词偏误研究——以泰国学生为例,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袁炎教授指导。
    萨仁其其格 周琳(2008)从蒙古学生的汉语词语误用现象看蒙汉辞典存在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宋刚(2001)汉语名词习得中的中介词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建勤教授指导。
    苏留华(2000)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苏英霞(2000)同义词辨析的几种方法,《汉语学习》第2期。
    苏英霞(2004)浅谈对外汉语教材“词语例释”的编写,《汉语学习》第4期。
    孙德坤(1993)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习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王建勤(1994)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建勤(2000a)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建勤(2000b)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第3期。
    王瑞敏(2005)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9期。
    王斯琴(1996)浅谈汉语和蒙语对比教学中的补语,《内蒙古师大学报》第3期。
    王永德(2003)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3期。
    萧频(2005)印尼学生部分甲级汉语单音节动词使用情况考察及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博教授指导。
    萧频 李慧(2006)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萧频 张妍(2005)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谢世涯 苏启祯(1993)构词能力与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邢红兵(2003)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红兵(2007)中介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提交“第四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创刊20周年笔谈会”论文,北京。
    许晓华(2003)HSK甲乙级动词同义组研究与探讨,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娟教授指导。
    杨宗雄(2006)泰国学生汉语常用名量词习得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袁炎教授指导。
    叶步青(1997)汉语书面词语的中介形式,《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永春(1999)论语言迁移规律在“蒙汉”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大学报》第4期。
    游红明(2006)初级阶段韩国学生汉语动词词组偏误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永场副教授指导。
    翟艳(2004)日本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赵金铭教授指导。
    张博(1996)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机制,《语言研究》第2期。
    张博(2004)本义、词源义考释对于同义词教学的意义,见赵金铭主编《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博(2005)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载郑定欧主编《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张博 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义词义项收录排列的基本原则及其 实现条件,收入郑定欧、李禄兴、蔡永强主编《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
    张博(2007a)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张博(2007b)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第四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创刊20周年笔谈会论文。
    张博 萨仁其其格(2007)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中时段时点词语混用的深层原因及表现形式,《“面向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蒙古:乌兰巴托。
    张博(2008)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汉语学习》第1期。
    张力军(2007)蒙古汉语教学基本现状,《“面向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蒙古:乌兰巴托。
    张妍(2006)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博教授指导。
    赵金色(2006)蒙古留学生学习汉语特点及对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朱瑞平(2005)“日语汉字词”对对日汉语教学的负迁移作用例析,《语言文字应用》第9期。
    朱志平(2004)双音词偏误的词汇语义学分析,《汉语学习》第2期。
    朱志平(2006)双音节复合词语素结合理据的分析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周琳(2007)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博教授指导。
    周小兵(1995)谈汉语时间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