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占卜拉扎布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从文学的微观研究角度以夏·占卜拉扎布的《金色的商都草原》,《沙漠风尘录》,《贝勒三包》等三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埘象,对人物形象的内涵外延以及其生存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蕴含进行了探讨研究。
     论文由导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导论中主要交代了选题的原因、意义、目的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
     主体部分有两章。第一章,归纳和分析了夏·占卜拉扎布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即根据夏·占卜拉扎布小说特征,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划分为故事前线形象和故事背后形象两部分。从而在第一部分,研究分析了青壮年和富豪官僚的形象;第二部分解析总结了喇嘛形象和女性形象。通过以上分析与评论笔者力图体现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价值。
     第二章从对比研究视角,对夏·占卜拉扎布小说和其他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对比。在横向对比中,首先,对夏·占卜拉扎布的长篇小说《沙漠风尘录》和度嘎目摘森的《小关布》进行了比较。此两部长篇小说虽以同一个历史人物为原模型而撰写,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很大区别。怎样把历史现实变为艺术真实是其中所讨论的问题;其次,对夏·占卜拉扎布的长篇小说和阿勇嘎的长篇小说《僧俗人间》中的喇嘛形象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了相关问题。在纵向对比当中,对比研究了夏·占卜拉扎布的长篇小说和《17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中以乌兰巴干的长篇小说《草原烽火》为《17年》小说的代表作而主要引用。虽均为历史题材小说,但由于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本章通过对比研究,主要体现了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演变与发展。
     结论部分,对夏·占卜拉扎布的小说做概括的同时对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作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述。
This thesi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terature's microcosmic study,take the characters of the long novels of Sha. Jambaljab.And study from the figure'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e meanings.
     There are preface,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thesis. In the main body there are two parts,namely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In the chapter one,classify and comment the figures in the works and aimed to draw lesson from the stories.In the second chapter,mainly used the measure of contrast,compared the characters of Sha.Jambaljab's novels and other novels. Although they are all the historical fiction,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writing background and aim.This chapter emphatically point out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literature.
     The conclusion highly generalized the whole paper' s content,and look closely at the whole Mongolian novels of 20~(th) century.
引文
[1]#12
    [2][5]#12
    [3]#12
    [4]#12
    [6]#12
    [7][8][9]#12
    [10][11][12]#12
    [13]#12
    [14]泰戈尔,《历史小说》,见《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华夏出版社1995年,p12-13
    [15]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p230
    [16]张冬梅,胡玉伟著,《历史叙述的重组与拓展》,见《中国当代文学论集》p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17]#12
    [18]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p23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八次印刷
    [20][22][23][26]#12
    [21][24]#12
    [25]#12
    [27]#12
    [28]#12
    [29]#12
    [30][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关于批评的讲话.第一篇论文》见《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p573
    [31][35]#12
    [32][33]#12
    [34]#12
    [36]#12
    [37]#12
    [38]#12
    [39]#12
    [40]朱晓进等著,《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p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41]#12
    [42]#12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11.#12
    12.#12
    13.#12
    14.#12
    15.#12
    16.#12
    17.#12
    18.#12
    19.#12
    20.#12
    21.#12
    22.#12
    23.#12
    24.#12
    25.#12
    26.#12
    27.《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8.《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
    29.《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
    30.《非文学的世纪》,朱晓进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31.《中国当代文学论集》,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2.《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3.《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4.《文化人类学》,林慧祥,商务印书馆,1996年
    3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36.《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吴秀明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9
    37.《文学与人类学》,叶舒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3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