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主义从理念到制度:瑞典与新加坡福利制度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通过合作主义的框架对瑞典和新加坡两国的福利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中心问题是:在瑞典和新加坡福利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理念和制度之间如何达成动态的均衡,并进而促进利益各方在福利政策上进行持续稳定的合作?
     本文认为,两国合作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与两国国家发展的核心理念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瑞典的合作主义福利制度具有鲜明的“共识政治”色彩,“平等、团结、自由、民主”是其核心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之下,瑞典劳资政三方合作具有明显的社会合作主义的特点。
     而相对于瑞典,新加坡的福利制度深受东亚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儒家价值观中对“权威”的重视,精英主义、实用主义、以及“父权社会”意识都对新加坡的福利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使得在新加坡的合作主义具有鲜明的国家合作主义的特点。
     本文认为合作主义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四个方面。
     一、合作产生的前提——制度安排与核心理念的互补在合作展开的三个领域——社会、市场和政府中,体制性安排应当与第一领域即社会领域的核心理念实现互补。合作主义制度的构建需要强调第一领域的核心价值理念——团结。这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行动,首先,在整个社会层面,一种以团结合作为主旨的共识文化的营造是重要的。其次在制度的层面,那些为大多数人所需要的,容易引起拥塞和竞争的商品或服务,应当尽可能地从第二领域——市场领域转移至第一领域社会或第三领域政府可以介入的领域,以此减少对紧缺资源或服务的竞争性占有,促进社会连接的紧密、巩固团结的共识文化。
     二、缓冲区——合作必须重视和展开的区域
     劳资政三方合作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市场和政府三个领域之间的博弈。以孤立的眼光看,每一个领域所关注的核心价值是不一样的。社会关注“团结”、“公平”、“平等”,市场关注“自由竞争”和“效率”,而政府则关注“权威”。而成功的合作必须在三种价值取向之间构建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就产生于合作的灰色区域——缓冲区。在缓冲区内,主导价值取向存在矛盾的三个区域有了共融的机会。缓冲区内的各种组织为不同区域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并提高了合作的透明度与可信度。缓冲区是合作必须重视和展开的区域。
     三、理念和制度之间的动态均衡是合作主义福利制度稳固发展的核心要义
     理念和制度之间保持动态均衡是合作主义福利制度稳固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将合作进行下去,一方面需要确保核心理念的主导价值是正向的,符合一国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大背景;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政治精英能够以历史的视角来发展核心理念,并能够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政治选择。
     瑞典和新加坡两国的核心理念与合作主义福利制度之间客观上达成了一种动态的均衡。一方面,两国核心理念的主导价值自始至终都在倡导一种“团结”、“合作”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成为两国合作主义福利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两国政治精英在内外压力之下所进行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从“量”的方面对原有的合作主义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并没有深层次触动原有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四、合作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劳资政三方的位势均衡
     在合作的过程中,作为合作的三方,劳资政的位势必须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这种均衡的状态首先意味着劳资政三方需要各司其职。作为协商、合作主体之一的政府必须能够确保为合作提供常规的制度支持,必须能够有效地发起合作并对合作的过程进行规制和督导。而作为社会一方,劳方组织和资方组织则必须遵循共同的谈判和协商规则,不逾矩,进行平和的互动。其次,有效合作的达成还意味着在社会层面上,劳方和资方组织的力量应当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之中。任何一方力量的单方面势强都不利于合作的进行。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welfare institution of Sweden with Singap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ism. The core question is tha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countries’welfare institution, how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idea and institution is form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ational idea links inextricab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countries’welfare institutions. The Swedish corporatism welfare institution has distinctive color of consensus politics, and equality, solidarity, freedom is its core values. Under this kind of value, th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between workers, entrepreneurs and government has obvious features of social corporatism.
     Comparing with Swede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 of Singapore has a strong color of East Asian Confucism. Authoritarianism, elitism, pragmatism, an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have a major impact on its welfare institution, which makes Singapore have a system of national corporatism.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core points of corporatism welfare institution lie in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premise of co-production lies in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the core ideas.
     In the three areas of cooperation, social, market and government,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hould be complementarily with the first area’s idea. The core value of solidarity in the first area should be emphasized. This requires action on two levels. First of all, on the level of society, a culture of consensus, which has a main theme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is critical. Secondly, on the system level, the goods or services that most people need and easily lead to congestion and competition,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second area - the market area to the areas where the area of social or government can interven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reby we can reduce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or services in competition, promote social closeness, and consolidate the unity of the consensus culture.
     Secondly, buffer zone is an area which must be emphasized.
     The fact behind the trilateral cooperation is the game among social, market and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in isolation, the core values of each sphere are not same. Social sphere concerns about solidarity, fair and equality. Marke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free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The Government concerned more about authority and regulation. And successful cooperation must be built on the equilibrium of values in three spheres. This equilibrium arose in the gray areas of cooperation - the buffer zone. In the buffer zone, conflicting values of the three spheres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he various organizations within the buffer zone construct a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different spheres, and increase the transparency and credibility of cooperation. Buffer zone is a sphere which must be emphasized and expanded.
     Thirdly, the core point of maintaining a solid corporatism welfare institution is to reach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idea and institution.
     Maintaining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idea and institution is a key points for corporatism welfare institution. Maintaining cooperation lies in two points. On the one hand , the dominant idea should be positive, consisten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ensure that the political elite can develop the core ideas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an make an effective political choice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reality.
     Sweden and Singapore, the core ideas and corporatism welfare institutions of both countries have reached a dynamic equilibrium objectively. On the one hand, the dominant values of both countries advocate unity, cooperation continuously. This idea becomes the base of legitimacy of two countries’corporatism welfare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forms of the two countries, which are carried out by the political elites under the pressure of inside and outside, are largely from the quantity of cooperation, and do not touch the deep-seated legitimacy of institution.
     Fourthly, another problem that cooperation must pay attention to lies in the positional equilibrium among workers, entrepreneurs and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the three part of cooperation must be in a state of equilibrium. This state of equilibrium means that every part must perform their own duties firstly. Government must be able to provide convention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initiate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and regulate or supervise the process. As the social side, labor organizations and employers organizations must follow the common rules of negotiation and consultation and have a peaceful interaction. Secondly, achieving effective cooperation also means that on the social level, the power of organizations of the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should be in dynamic equilibrium. The unilateral power of any party isn’t conducive to cooperation.
引文
1赵灵敏:《中国的“新加坡梦”》[J].南风窗,2009(3):20。
    3 [美]威廉姆H·怀科特、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法律出版社,2003:5.
    4黄子庭:新加坡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下的国家与社会团体互动之分析[D].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8。如刘芳芳的《新加坡式福利制度的形成——社会政治根源探析》。总的来说,大陆学者对于新加坡福利制度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的论文多集中于描述和介绍。
    7张静:法团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8。
    8郑秉文:论“合作主义理论”中的福利政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9。
    9郑秉文:论“合作主义理论”中的福利政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7。
    10 [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
    11郑秉文:合作主义:福利制度的测量与经济体制的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报告》(第1卷),方军主编、高翔、张冠梓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04-325。
    12郑秉文:论“合作主义理论”中的福利政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5(21):17。
    13郑秉文: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4(9):3。
    14郑秉文:“福利模式”比较研究与福利改革实证分析[J],学术界,2005(3):32。
    15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J].战略与管理(4),2001:110、111。
    16保罗·皮尔逊: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04:11。
    17林卡:北欧国家福利改革:政策实施成效及其制度背景的制约[M].欧洲研究,2008(3):110。
    18朱德米: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4):32。
    19《改变中的经济和经济学》,诺斯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讲演和讨论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EB/OL]. http://www.docin.com/p-43056585.html。
    20《改变中的经济和经济学》,诺斯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讲演和讨论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EB/OL]. http://www.docin.com/p-43056585.html。
    21 Hay, Colin, 2002, 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 pp. 194~215.
    22朱德米: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4):32。
    23阎克文:韦伯政治著作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
    24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52。义”、“统合主义”或“社团主义”。在这里,笔者将其译为“合作主义”,主要是为了强调在福利制度发展过程中,劳资政三方的伙伴合作关系。
    26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
    27 Williamson, J.B, Pampel, F.C.(1993), Old Age Secur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7.
    28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转引自,Pilippe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averly Hills; Sage, 1979, pp.7-52.
    29 Jo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 ,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Issue 33: 29-53.
    30 [美]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9。
    31 [美]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0。
    32 [加]R.米什拉:《瑞典和奥地利的福利制度特点:社会合作主义》,郑秉文译,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66):44。
    33 [加]R.米什拉:瑞典和奥地利的福利制度特点:社会合作主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1(66):46。
    34张平、孙敏:瑞典——社会福利经济的典范[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50。
    35刘波:社会民主主义并非瑞典的惟一经验[N].经济观察报:2007。
    36国务院参事室网站:借鉴瑞典政府运作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参事制度[EB/OL]. http://www.counsellor.gov.cn/Item/2760.aspx。
    37刘波:社会民主主义并非瑞典的惟一经验[N].经济观察报:2007。
    38江明修:各国公民社会组织初探[EB/OL]. http://www.nyc.gov.tw/chinese/all_in1/05_knowledge_detail.php?MainID=6&ID=166&Type=
    41此图和民主组合机制的定义根据Michele Micheletti所著“Civil society and state relations in Sweden”中the Swedish model的一章所做。
    42王茜:新加坡劳动三方机制对金融危机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07):162。
    46萧功秦:新加坡的“选举权威主义”及其启示,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29/01/5CUKLVBV00013FM3.html。
    47高奇琦、李路曲: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J].东南亚研究,2004(5):33。
    48 1969年,隶属职总的工会会员占新加坡全体工会会员的71%,1975年此比例就提高到95%。
    49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18。
    50庄素玉、杨玛利:高标挑战新加坡:新加坡如何预练二十一世纪[M].台北:天下杂志发行,1995:81~82。
    51孙景峰: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公共行政体系[J].河南大学学报,2005(2):37。
    5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党规规定,每个当选为议员的党员,每周都必须抽出一晚的时间接见选民,听取选民心声,为选民排忧解难。
    53孙景峰: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公共行政体系[J].河南大学学报,2005(2):39。
    54 [美]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0。
    55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J].山东大学学报,2005(2):2。
    56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234。
    57郑秉文等: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5。
    58郑秉文、史寒冰:论东亚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2):20。
    59郑秉文、史寒冰:论东亚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2):21。
    60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 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61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 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419.
    62杨玲玲:“人民之家”:瑞典社民党60年成功执政的理念[J].科学社会主义,2005(2):79。
    63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25。
    64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20。
    65林卡:论北欧学者对于其福利国家体制的研究、论争及其论争的逻辑基础[J].国外社会科学,2005(6):47。
    66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56。
    67李路曲:文化与民主:“亚洲式民主的再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2):25。
    
    68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94。
    69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95。
    70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95。
    71魏新文、吕元礼: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重基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6):105。
    72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33。
    73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32。
    74吕元礼:新加坡的王道:东方理性政治[J].绿叶,2009(7),89。
    75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137—138。
    76李总理向国大学生政治学会发表演说[J].联合早报,1990.7.24。
    77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08。
    78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59。
    79魏新文、吕元礼: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重基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6):105。
    80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237。
    81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58。
    82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1。
    83在组屋政策上,李光耀及其人民行动党政府清楚地看到,房子属于不动产,其价格须靠信心、稳定、秩序和发展前景来维持。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拥有房产的人必须确保其地产价值,使之不因愚蠢和轻率的行动而引起暴跌。而在中央公积金制度上,作为公民一项长期的强制储蓄,中央公积金制度要行得通,就必须保持人民对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储蓄不会因通货膨胀或国家金融体系其他为题而成为泡沫。
    84魏新文、吕元礼: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重基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6):108。
    85魏新文、吕元礼: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重基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6):108。
    86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03。
    87 Daun, ?ke,1996, Swedish Mentality,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88李路曲:文化、政治与腐败——关于亨廷顿新加坡有效治理腐败原因的一点质疑[J].东南亚研究,2005(1):6。
    89顾长永:东南亚政治学[M].台北市:巨流出版社,2005:153、233。
    90瑞典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889年,1917年首次入阁,1920年3月首次组成一党政府,1932年重新上台后,迄今累计执政已有70多年,是瑞典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也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社会民主党。
    91斯图亚特·汤普森: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识、治理与全球化[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24。
    92吕元礼: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
    93吕元礼: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3。
    94潘培新:关于瑞典模式[EB/OL].中国改革论坛,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2&id=35003&page=0&move=pre。
    95杨玲:美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5。
    96冯清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党的历史、组织和领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6—137。
    97 F.Deyo, Beneath the Miracle,pp.106-107.
    100吕元礼: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54。
    101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188。
    102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154。
    103 [加]R·米什拉: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4。
    104李路曲:新加坡的现代化之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29。
    105曹云华:“给政策注入人情味”——新加坡第二代领导人吴作栋的政治哲学初探[J].暨南学报,1997(3):12。
    106刘军:瑞典学界对瑞典模式的争论和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9(1):128。
    107高春芽:合作主义与“瑞典模式”的经济绩效[J].科学社会主义,2009(2):152。
    108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6。
    109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85。
    110 [英]斯图亚特·汤普森: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识、治理与全球化[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41。
    111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85。
    112 [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5。
    113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0。
    
    114 [加]R·米什拉: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M]. 2007:76。
    115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6。
    116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高雄:国立中山大学,2006:66。
    117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M].台北:世界书局,2000:94。
    118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M].台北:世界书局,2000:97。
    119 Peter S.J.Chen:新加坡发展政策与趋势[M].台北:“行政院经建会经济研究处”,1990:15-17。
    
    120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6。
    121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122李向民:新加坡劳资关系发展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7(4):8。
    123李向民:新加坡劳资关系发展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7(4):9。
    124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203。
    125李向民:新加坡劳资关系发展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7(4):9。
    126李向民:新加坡劳资关系发展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7(4):9。
    127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7。
    128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29。
    129章念生:今不如昔的感叹——瑞典福利制度透视之二[EB/OL]. http://web.peopledaily.com.cn/199809/23/wzb_980923001065_7.html。
    130杨玲:美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4。
    131杨伟、吕元礼: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改革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8):17。
    132杨伟、吕元礼: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改革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8):18。
    133熊跃根: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J].社会学研究,1999(3):61。
    134熊跃根: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J].社会学研究,1999(3):61。
    135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49-154。
    138李路曲: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J].武汉大学学报,2009(5):358。
    139高奇琦、李路曲: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J].东南亚研究,2004(5):33。
    140 LI GUANGYAO.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 . 9 - 10 November ,1991.
    141李路曲: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J].武汉大学学报,2009(5):358。
    142 [加]贝淡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之批判[J].求是学刊,2007(1):13。
    143姚朝森:“亚洲式民主”——来自新加坡的论点[J].东南亚季刊,1999(5):71。
    144薛建国:中国需要第三部门[J].社会,2000(3):25。
    
    145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7(5):10。
    146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7(5):10。
    147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7(5):10。
    148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7(5):11。
    149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7(5):12。
    150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7(5):13。
    151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32。
    152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20。
    153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26。
    154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0。
    155郭俊麟:新加坡的政治领袖与政治领导[M].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306。
    156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91。
    
    157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8。
    158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9。
    159吴作栋:吴作栋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N].联合早报,1986年1月1日。
    161曹云华:从复苏到新的增长—东南亚经济形势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4(5):6。
    162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国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176。
    163 Lee Hsian Loong, Help Measures for Singaporeans and Business, Parliament Statement Statement by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Finance, August 29,2003.
    164李显龙会成为他父亲的翻版么?[EB/OL]. http://www.fortunechina.com/magazine/content/2004-11/01/content_1090.htm。
    165保健储蓄计划年中调整重病者可动用更多金额[N].联合早报,2003年2月20日。
    166李副总理:即使社会政治更开放,外人不准扮演领导者的角色[N].联合早报,2004年1月8日。
    167李显龙会成为他父亲的翻版么?[EB/OL]. http://www.fortunechina.com/magazine/content/2004-11/01/content_1090.htm。
    168李显龙强调加强劳资融洽关系,延续新加坡优势,[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gj/yt/news/2007/01-25/。
    169吕元礼:新加坡的王道:东方理性政治[J].绿叶,2009(7):89。
    170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1。
    171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0。
    172北欧政治向右转,社会福利仍挂帅,参见中国评论网,http://chinareviewagency.net/doc/1003/8/8/9/100388988.html?coluid=48&kindid=0&docid=100388988。
    173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83。
    174林卡:论北欧学者对于其福利国家体制的研究、论争及其论争的逻辑基础[J].国外社会科学,2005(6):51。
    175刘军:瑞典学界对瑞典模式的争论和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5(6):129。
    176刘军:瑞典学界对瑞典模式的争论和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5(6):128。
    177李路曲:新加坡国家意识心态的变迁[J].武汉大学学报,2009(5):356。
    181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5。
    182吕元礼:新加坡的王道:东方理性政治[J].绿叶,2009(7):89。
    183丁仁方:威权统合主义——理论、发展与转型[M].台北:时英出版社,1999:13-14。
    184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487。
    185陈子明:合作主义与国民意识形态[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3085。
    186杜维明:儒家思想是中国与东亚文明的代表[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902/11481937957.shtml
    187朱贻庭:有序—和谐:“和为贵”文本解读[EB/OL]. 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6-08/09/content_7066402.htm。
    188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59。
    189陈子明:合作主义与国民意识形态[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3085。
    190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487。
    191赵宝煦:和谐社会:不断克服矛盾的政治发展过程,外交学院“中国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讨会发言,2006·12·9。
    194王振耀:未来三年——中国的福利蓝图[J].绿叶,2010(1):182。
    195 [加]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3。
    196常宗虎:学术综述: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有益探索——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127。
    197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487。
    198王振耀:未来三年——中国的福利蓝图[J].绿叶,2010(1):185。
    199韩德强:未来一定是分蛋糕为主的三十年[J].绿叶,2010(1):38
    200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和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14。
    201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
    202陈子明:合作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3085。
    203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和NGO的发展与现状[EB/OL]. http://www.wiapp.org/spapers/jiaxj012.pdf。
    204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和NGO的发展与现状[EB/OL]. http://www.wiapp.org/spapers/jiaxj012.pdf。
    205萧功秦: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J].绿叶,2009(7):76。
    206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J].战略与管理,2001(1):54。
    207陈峰:在国家和劳工之间: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角色冲突[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41.html。
    208陈峰:在国家和劳工之间: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角色冲突[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41.html。
    209王向民:工人成熟与社会法团主义:中国工会的转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155。
    210陈峰:在国家和劳工之间: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角色冲突[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41.html。
    211萧功秦: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J].绿叶,2009(7):76。
    212郑秉文:合作主义:中国福利制度框架的重构[J].经济研究,2002(2):77。
    213田艳芳: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7(4):182。
    
    214田艳芳: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7(4):182。
    215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40。
    216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40。
    
    1、J.A.阿尔蒙德、C.维巴:公民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R·米什拉: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阿列克斯·乔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7、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安德生:瑞典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9、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保罗·皮尔逊主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曹云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3、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5、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
    16、陈祖洲:新加坡:“权威型”政治下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7、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8、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9、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1、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2、丁开杰、林义等编:后福利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3、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4、菲利普·怀曼:瑞典与“第三条道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评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5、冯清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6、弗兰茨—克萨维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7、福尔默·威斯蒂主编:《北欧式民主》,赵振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
    28、顾俊礼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9、郭俊麟:新加坡的政治领袖与政治领导[M].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306。
    30、敬东:北欧五国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1、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2、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转变中的福利国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3、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5、李光耀: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36、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经济腾飞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7、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8、李路曲:东亚模式与价值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9、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与文化选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0、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41、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东亚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2、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43、梁光严:列国志——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4、梁祖彬,颜可亲:权威与仁慈:中国的社会福利[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6。
    45、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46、凌翔,陈轩:李光耀传[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47、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8、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9、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0、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1、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2、罗荣渠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3、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主编: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任军锋:《超越左与右?———北欧五国政党政治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5、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6、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88。
    57、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58、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9、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60、斯蒂格·哈登纽斯:《20世纪的瑞典政治》,戴汉笠许力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61、斯图亚特·汤普森: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识、治理与全球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62、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3、汤益诚:促进社会和谐的瑞典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4、田村庆子:超管理国家——新加坡[M].台北:东初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993。
    65、托马斯?亚诺斯基,(英)亚历山大?M.希克斯:福利国家的比较政治经济学[M].
    66、托马斯与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7、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殷叙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祖茂:《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北欧诸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威廉姆H·怀科特、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0、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71、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东亚之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72、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联邦出版社供稿: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
    73、阎克文译:《韦伯政治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4、杨玲:美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公共管理博士文库[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5、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6、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7、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国企职代会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8、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9、张平、孙敏:瑞典--社会福利经济的典范[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80、张契尼、潘琪昌主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81、郑秉文等: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2、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3、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4、周弘主编:国外社会福利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85、庄礼伟:亚洲的高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86、庄素玉、杨玛利:高标挑战新加坡:新加坡如何预练二十一世纪[M].台北:天下杂志发行,1995。
    1、Alex Josey , Democray in Singapore , Asia Pacific Press Pte Ltd , 1970.
    2、Allardt , About Dimensions of Welfare :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Comparative Scandinavian Survey , Research Report 1 , Helsinki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1973.
    3、Allardt , E. et al. ( eds. ) , Nordic Democracy ,Copenhagen :Det Danske. Selskab, 1981.
    4、Amitai Etzioni, The Spirt of Community[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1993.
    5、Beng-Huat Chua , Communitarian Ideology and Democracy in Singapore , London and New Yerk : Routedge , 1995.
    6、Beng-Huat Chua,Communitarian Ideology and Democracy in Singapore,Routledge, 1997.
    7、Carolyn Choo, Singapore: The PAP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Succession,[M].Prin-Ads Press, Malaysia, 1988.
    8、Chan Heng Chee , The Dynamics of One Party Dominance : The PAP at theGrass-roots,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 Pte. Ltd , 1976.
    9、Chan Heng Chee, The Dynamics of One Party Dominanc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0、Chen heng chee , Democracy Evolution Implementation : An Asian Perspectives , In Democracy , Asian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 es.
    11、Chris Lydgate, Lee’s Law: How Singapore Crushes Dissent, Melbourne: Scribe Publications, 2003.
    12、Christopher Lingle, Singapore’s Authoritarian Capitalism, Barcelona, Edicions Sirocco, 1996.
    13、Christopher Tremew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Control in Singapore, London:MacMlilan, 1994.
    14、Daniel A. Bell, Beyond Liberal Democracy: Political Thinking for an East Asian Contex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Daun, ?ke ,1996, Swedish Mentality,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6、Dennis Bloodworth ,The Tiger and the Trojan Horse , Singapore , 1986.
    17、Diane K. and R.S.Miline, Singapore Politics Under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Routledge, 2002.
    18、Esping Andersen , Politics against Marke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Gavin Peebles and Wilson ,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 Past and Future , Edward Elgar , Cheltanham , UK. Northampton , MA ,USA., 2002.
    20、Gillian Koh,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Gough, Ian: Social Policy Regim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ldershot: Edward Elgar, 2003.
    22、Henry Milner, Sweden: Social Democracy in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0.
    23、Henry Milner, Social democrac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and beyond,London:Routledge, 1998.
    24、Huber , E. & Stephens , Development and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25、Huber, E. and Stephens, Development and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26、Hussin Mutallib, Parties and Politics: A Study of Opposition Parties and the PAP in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tis Press, 2003.
    27、Kautto ,M. et al. (eds. ) , Nordic Welfare States in the European Context ,London :Routledge, 2001 ,
    28、Kevin Hewison , Richard Robison and Garry Rodan (eds) , Souyheast Asia in the 1990s:Authoritarianism ,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 Australia : Allen & Uwin Pty, 1993.
    29、Klaus Misgeld, Karld Molin, and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0、Korpi, The Working Class in Welfare Capitalism: Work, Unions and Politics in Swede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31、Korpi, W. (The Working Class in Welfare Capitalism: Work, Unions and Politics in Swede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32、Lee Kuan Yew,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HarperCollins, 2000.
    33、Lin, Ka: Confucian Welfare Cluster: 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Welfare, Tampere: University of Tampere, 1999.
    34、Marquis Childs,Sweden: The Middle Way,London: Faber& Faber,1936.
    35、Michele Micheletti,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Relations: the Swedish Model, Aldershot: Avebury, 1995.
    36、Mikko Kautto, Nordic social policy: changing welfare states,London :Routledge. 1999.
    37、Olsson Hort, S. E.“Welfare Policy in Sweden”, Scandinavia in a New Europe, 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8、P.S.J.Chen(ed), Singapore Development Politics and Trends, Singapore: Oxford Press.
    39、Pippa Norris & Ronald Inglehart: Sacred and Secular: Religion and Politics Worldwid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R. Erikson, E. J?rgen-Hansen, S. Ringen and H. Uusitalo (eds.), The Scandinavian Model: Welfare States and Welfare Research, New York: M. E. Sharpe, 1987.
    41、Roger Goodman, Gordon White and Huck- ju Kwon (ed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1998.
    42、T.j. Bellews ,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of Singapore : Emergence of A Dominant Party System , New Haven , 1970.
    43、T.J.Bellows,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of Singapore: Emergence of Dominant Party System, New Haven, 1970.
    44、T.J.S. George, Lee Kuan Yew’s Singapor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4.
    45、Tim Tilt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Through the Welfare State to Soci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46、Walker, Alan & Wang Chack- kie (eds):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 in Transition 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2005.
    47、Will Kymilicka, Liberalism,Community and Culture,Oxford, 1989.
    1、迟福生: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辽宁大学,2008。
    2、福利国家的制度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的改革与选择,博士论文2005。
    3、黄子庭: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统合主义的分析[D].台湾:国立中山大学,2005。
    4、李艳霞:福利国家的政治学分析:以公民资格为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04。
    5、厉莹:瑞典、丹麦、挪威养老保障制度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6、民主社会主义的嬗变与福利国家制度的变迁[硕士论文] /沈根犬著,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
    7、谭龙芳:论瑞典社会民主党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及启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8、袁群: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
    1、[加]贝淡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之批判[J].求是学刊,2007(1)
    2、阿弗纳·格雷夫:《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角度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3、埃伦·M.伊梅古特:《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年06期。
    4、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J].《战略与管理》,2001(1)。
    5、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J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
    6、曹云华:“给政策注入人情味”——新加坡第二代领导人吴作栋的政治哲学初探[J].暨南学报,1997(3)。
    7、曹云华:从复苏到新的增长—东南亚经济形势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4(5)。
    8、常征:新加坡:权威主义,还是精英民主[J].东南亚研究,2005(4)。
    9、常宗虎:学术综述: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有益探索——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10、陈峰:在国家与劳工之间: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角色冲突[J].中国季刊,2003(4)。
    11、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04期。
    12、陈楠:共同承担责任是中国通往未来之路——专访瑞典驻华大使林川[J].商务周刊,2009(18)。
    13、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14、高春芽,.专制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经济绩效——试论奥尔森的经济政治观[J].理论导刊,2010(1)。
    15、高春芽:集体行动困境与合作演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2)。
    16、高春芽:集体行动理论思想渊源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9(1)。
    17、高春芽:利益集团、合作主义与经济增长——试论奥尔森的共容组织思想[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8、高春芽:选择性激励与利益集团的形成机制——奥尔森“副产品”理论批判[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9、高春芽:合作主义与“瑞典模式”的经济绩效[J].科学社会主义,2009(2)。
    20、高春芽: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21、高春芽:利益集团形成机制探索:从多元主义到集体行动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2、高春芽:利益集团寻租与民主制度的僵化[J].浙江学刊,2008(3)。
    23、高春芽:社会发展视阈中的政治动荡及其经济效应——奥尔森制度僵化思想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8(11)。
    24、高春芽:社会资本视域中的集体行动机制变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6)。
    25、高锋: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26、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
    27、高奇琦、李路曲: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J].东南亚研究,2004(5)。
    28、韩德强:未来一定是分蛋糕为主的三十年[J].绿叶,2010(1)。
    29、何建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
    30、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载《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31、黄锐波,吕元礼:新加坡“托管式民主”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4(6)。
    32、贾丽敏: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设保障和谐的法律制度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
    33、卡罗尔·索尔坦:《新制度主义:制度与社会秩序》,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年06期。
    34、凯瑟琳·丝莲,斯文·史泰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学派[J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5)。
    35、李路曲:文化与民主:“亚洲式民主”的再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6、李路曲:新加坡的权威主义政治与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97(1)。
    37、李路曲: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J].武汉大学学报,2009(5)
    38、李路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国家合作主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9、李路曲: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作用[J].现代国际关系,1997(3)。
    40、李炜:瑞典福利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41、李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亚太,2005(1)。
    42、李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亚太,2005(5)。
    43、林卡:北欧国家福利改革:政策实施成效及其制度背景的制约[J].欧洲研究,2008:3。
    44、林卡:论北欧学者对于其福利国家体制的研究、论争及其论争的逻辑基础[J].国外社会科学,2005(6)。
    45、刘军:瑞典经济学家林德贝克论福利制度[J].国外社会科学,2009(6)。
    46、刘军:瑞典学界对瑞典模式的争论与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1)。
    47、吕元礼,黄锐波,魏军妹:新加坡执政党“一分为三”的领导思维分析[J].理论探讨,2003,(4)。
    48、吕元礼,黄卫平:一党独大,仍要随需而变——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运作揭密(上)[J].南风窗,2009(11)。
    49、吕元礼,张超鑫:新加坡政府执行力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50、吕元礼,张春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何以“屹立不倒”——基于三重扎根力的分析[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
    51、吕元礼: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模式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5(1)。
    52、吕元礼:新加坡如何解放思想[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1)。
    53、吕元礼:新加坡的“高薪养廉”[J].特区展望,2003(2)。
    54、吕元礼:新加坡的王道:东方理性政治[J].绿叶,2009(7)。
    55、吕元礼: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的领导方式分析[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3(0)。
    56、吕元礼:政治理性与东方智慧:邓小平、李光耀思维方式之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57、珀·奥尔森,葛晶晶,.瑞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瑞典模式的起落[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58、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经验研究[D].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9、孙立平:断裂——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J].当代中国研究,2002(3)。
    60、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61、王金红:工会改革与中国基层民主的新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直选的案例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62、王茜:新加坡劳动三方机制对金融危机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07)。
    63、王向民:工人成熟与社会法团主义:中国工会的转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
    64、王振耀:加强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适当的社会福利制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65、王振耀:未来三年,中国的福利蓝图[J].绿叶,2010(Z1)。
    66、王振耀:未来三年——中国的福利蓝图[J].绿叶,2010(1)。
    67、魏新文,吕元礼: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重基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3)。
    68、萧功秦: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J].绿叶,2009(7)。
    69、许和隆:政治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制度选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0、薛建国:中国需要第三部门[J].社会,2000:25。
    71、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2、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家经济行为的政治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年04期。
    73、姚朝森:“亚洲式民主”——来自新加坡的论点[J].东南亚季刊,1999(5)。
    74、袁群: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观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75、张宏斌: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演进的几点启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76、张骥,刘建文:论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77、郑秉文、史寒冰:论东亚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2)。
    78、郑秉文:“福利模式”比较研究与福利改革实证分析——政治经济学的角度[J].学术界,2005(3)。
    79、郑秉文:合作主义:中国福利制度框架的重构[J].经济研究,2002(2)。
    80、郑秉文: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思考——国际比较的角度[J].理论参考,2007(4)。
    81、郑秉文:论“合作主义”理论中的福利政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5(11)。
    82、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3、郑秉文:西方工会功能定位的启示[J].领导之友,2004(1)。
    84、朱德米: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4)。
    85、庄礼伟:“好政府”模式及其社会效应[J].当代亚太,2001(10)。
    1、Abrahamson , P. , 1999 , The Scandinavian model of welfare ,in Bouget ,D. & Palier ,B. ( eds. ) , Comparing Social Welfare Systems in Nordic Europe and France :Copenhagen Conference ,Vol. 4. Paris :MiRe2DREES.
    2、?ke Daun,“Swedish Culture in a Globalized World: Modernity and National Pride, Xenophobia and Self-Devaluation”, Conference in Stockholm 22-24 August, 1998 organized by Stockholm University and Tamkang University.
    3、Allardt , E. , 1973 , About Dimensions of Welfare :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Comparative Scandinavian Survey , Research Report 1 , Helsinki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4、Andersen ,G. J . et al. ,1999 ,The legitimacy of the Nordic welfare states : trends , variations and cleavages , in Kautto, M., et al., (eds.) , Nordic Social Policy :Changing Welfare States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Blomberg, H. and Kroll, C. (1999),‘Do structural contexts matter? Macrosociological factors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s public welfare services’, Acta Sociologica, 42: 4, 319-36.
    6、Blom-Hansen, J. (2000),‘Still corporatism in Scandinavia? A survey of recent empirical findings’,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3: 2, 157-81.
    7、Cox, R. (2004),‘The path dependency of an idea: why Scandinavian welfarestates remain distinct’,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38: 2, 204-19.
    8、Edlund, J. (2000),‘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taxation: Sweden 1981-1997’,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3: 1, 37-65.
    9、Elvander, N. (2002).‘The labour market regime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5: 2, 117-38.
    10、Fahlbeck, R. (2000),‘Open heart surgery: reform of labour mediation regime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16: 4, 409-27.
    11、Flora, P. (1985),‘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Welfare States’, In Eisenstadt, S N. and Ahimeir, O. (eds.): The Welfare State and Its Aftermath, London and Sydney: Croom Helm.
    12、George, V. and Wilding, P. (1994), Welfare and Ideolog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3、Gould, A. (1993a),‘The end of the middle way?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in C. Jones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4、Henriksen, J.P. (1987),‘Some perspectives on Scandinavian welfare research’, Acta Sociologica, 30: 3/4, 379-92.
    15、Hernes, G. (1991),‘The dilemmas of social democracies: the case of Norway and Sweden’, Acta Sociologica, 34: 4, 239-60.
    16、Hernes, H. M. (1988),‘Scandinavian citizenship’, Acta Sociologica, 31: 3, 199-216.
    17、Holliday, Ian (2000):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 Political Study, Vol. 48:706- 723.
    18、Hort, Sven E. O. and Kuhnle, Stein (2000): The Coming of East and South -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 10 (2): 162- 184.
    19、Huber, E. and Stephens, J.D. (1998),‘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theSocial Democratic model: crisis and future prospect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1: 3, 353-97.
    20、Jacobs, Didier (1998): Social Welfare Systems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cluding Private Welfare , CASE papers, CASE/10,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1、Jacobs, Didier (2000): Low Public Expenditure on Social Welfare: Do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a Secr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Vol. 9: 2- 16.
    22、Jeon, Jei Guk (1995): Exploring the Three Varieties of East Asia' s State- Guided Development Model,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30(3):70- 88.
    23、Jo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 ,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Issue 33: 29-53.
    24、Jones - Finer, Catherine (1993): The Pacific Challenge: Confucian Welfare States, pp.198 - 217, in Jones - Finer, Catherin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25、Kangas, O. and Palme, J. (1993),‘Statism eroded? Labour-market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o the Scandinavian welfare states’, in E. J?rgen-Hansen, S. Ringen, H. Uusitalo and R. Erikson (eds.), Welfare Trends in the Scandinavian Countries, New York: M. E. Sharpe.
    26、Kautto, M., Heikkil?, M., Hvinden, B., Marklund, S. and Ploug, N. (1999),‘Introduction: the Nordic welfare states in the 1990s’, in idem (eds)., Nordic Social Policy: Changing Welfare States, London: Routledge.
    27、Korpi, W. (1989),‘Power, politics, and state aut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tizenship: social rights during sickness in eighteen OECD countries since 193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3, 309-28.
    28、Kosonen, P. (1987),‘From collectivity to individualism in the welfare state?’, Acta Sociologica, 30: 3/4, 281-93.
    29、Kosonen, P. (1999),‘Activation, incentives and workfare in four Nordic countries’, in D. Bouget and B. Palier (eds.), Comparing Social Welfare Systems in Nordic Europe and France: Copenhagen Conference, Vol. 4.
    30、Lin, K. (2004),“Sectors, Agents and Rationale: A Study of the Scandinavian Welfare Sta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Welfare Society Model”, Acta Sociologica, Vol. 47 (2).
    31、Lindbeck, A. (1997),“The Swedish Experi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5 (3).
    32、Lindbom,A.,2001 ,Dismantling the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Model? Has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Lost Its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 in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Vol. 24(3) .
    33、MacGregor, S. (1999),“Welfare, Neo-Liberalism and New Paternalism: Three Ways for Social Policy in Late Capitalist Societies”, Capital and Class, Issue 67.
    34、Michael D. Barr: Lee Kuan Yew’s Fabin phas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Volume46, Number1. 2002.
    35、Moene, K.O. and M. Wallerstein (1995),“How Social Democracy Worked: Labor-Market Institutions”,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23 (2).
    36、Olsen , G.M.,1999,Half empty or half full ?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in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36(2) .
    37、Olsson Hort ,S. E. ,1993 ,Welfare policy in Sweden ,in Boje ,T. P. &Olsson Hort ,S. E. (eds. ) , Scandinavia in a New Europe ,Ols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38、Olsson, S. E. (1987),“Welfare State Research Inc.– The Growth of a Crisis Industry”, Acta Sociologica, Vol 30 (3/4).
    39、Palme, J. et al. (2003),“A Welfare Balance Sheet for the 1990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 31 (supplement).
    40、Partanen, J. (1978),“Welfare, Politics, and Way of Life: ResearchOrientations in Scandinavia”, Acta Sociologica, Vol. 21 (supplement)..
    41、Pontusson , J . & Kuruvilla. S. , 1992 , Swedish wage earner funds : an experiment in economic democracy ,in 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 ,Vol. 45(4) .
    42、Pontusson , J . , 1992 ,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road :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in crisis , in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20(3) .
    43、Pontusson, J. (1992),“At the End of the Third Road: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in Crisis”,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20 (3).
    44、Powell ,M. & Hewitt ,M. ,1998 ,The end of the welfare states ? in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 32(1) .
    45、Rajakru, Dang (1996): The State, Famil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Singapore Ca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26(1): 3- 27.
    46、Ramesh, Mishra. (1992): Social Security in Singapore, Asian Survey, Vol. XXXII (12):1093- 1108.
    47、Rothstein,B.,1987,Corporatism and reformism: the social democratic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lass conflict , in Acta Sociologica ,Vol. 30(3P4) .
    48、Torfing ,J . ,1999 ,Workfare with welfare : recent reforms of the welfare state , in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 9(1) .
    49、Torfing, J. (1999),“Workfare with Welfare: Recent Reforms of the Welfare State”,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 9 (1).
    1、保健储蓄计划年中调整重病者可动用更多金额[N].联合早报,2003年2月20日。
    2、李副总理:即使社会政治更开放,外人不准扮演领导者的角色[N].联合早报,2004年1月8日。
    3、吴作栋:吴作栋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N].联合早报,1986年1月1日。
    4、刘波:社会民主主义并非瑞典的惟一经验[N].经济观察报; 2007。
    5、潘培新:关于瑞典模式[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2&id=35003&page=0&move=pre。
    6、国务院参事室网站:借鉴瑞典政府运作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参事制度[EB/OL].http://www.counsellor.gov.cn/Item/2760.aspx。
    7、韦红:新加坡的民主社会主义[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7247。
    8、江明修:各国公民社会组织初探[EB/OL].http://www.nyc.gov.tw/chinese/all_in1/05_knowledge_detail.php?MainID=6&ID=166&Type=。
    9、萧功秦:新加坡的“选举权威主义”及其启示[EB/OL].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29/01/5CUKLVBV00013FM3.html。
    10、陈峰:在国家和劳工之间: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角色冲突[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41.html。
    11、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和NGO的发展与现状[EB/OL].http://www.wiapp.org/spapers/jiaxj012.pdf。
    12、李显龙会成为他父亲的翻版么?[EB/OL].http://www.fortunechina.com/magazine/content/2004-11/01/content_1090.htm。
    13、李显龙强调加强老子融洽关系,延续新加坡优势[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gj/yt/news/2007/01-25/。
    14、北欧政治向右转,社会福利仍挂帅[EB/OL].http://chinareviewagency.net/doc/1003/8/8/9/100388988.html?coluid=48&kindid=0&docid=100388988。
    15、朱贻庭:有序—和谐:“和为贵”文本解读[EB/OL]. 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6-08/09/content_7066402.htm。
    16、陈子明:合作主义与国民意识形态[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3085。
    17、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EB/OL].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4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