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管理:演变和方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出口优惠和鼓励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其经济贸易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引致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入世后,WTO的原则和协议以及中国入世承诺则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这一优惠政策措施的运作空间,锁定了其向偏向中性的出口促进政策转换的路径。同时,竞争优势的缺乏、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海外市场对华不公平贸易使得中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和严重威胁。故此,构建新型出口促进体系,以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Since the year 1978, China's traditional export stimulation featuring the mercantile doctrine has entailed urgent and major problems while contributing much to the high speed expand of it's economy and foreign trade , and it's WTO membership commits itself to the rules and agreements which ultimately aims at the liberalization of world trade, thus the former preferential policy concerning export regulation is under pressure of adjustment to a more neutral one, which will instead focus on the facilitation and promotion of it's export. Meanwhile, the lack of competitive edge has frequently exposed it's labor-intensive and low value-added export to the menace of the prevailing new protectionism and the trade dispute or friction. Therefore, new export policy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should be fabricated in such a way a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foreign trade.
引文
1 Brink Lindsey. Job Losses and Trade: A Reality Check. Trade Briefing Paper, No. 19, Washington: Cato Institute, 2004
    2 Dorn, James A., ed. China in the New Millennium: Market Reform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Cato Institute, 1998
    3 S.M. Shafaeddin. The Impact of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on the Expor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UNCTAD Discussion Papers No. 160, 2002
    4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Promise of the Doha Agenda.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2
    5 United Nations.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and Geneva, 2002
    6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2003 Repor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nce. Washington. December 11, 2003
    7 WTO. World Trade Report 2002.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2
    8 WTO. World Trade Report 2003.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3
    9 World Bank. China 2020: China Engaged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World Bank, 1997
    10 Yuefen Li.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Exaggerated Fears? UNCTAD Discussion Papers No. 165, 2002
    1 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第一版.北京:中国会融出版社,2003
    2 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第一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 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6 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7 国家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法律与实务.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8 何茂春.对外贸易法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的全面改革.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英联邦秘书处.世界贸易体系商务指南.第二版.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 李双元,蒋新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第一版.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11 林汉川,田东生.WTO与中小企业发展.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2 刘舒年.国际金融.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13 马楚.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第一版.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4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
    15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
    16 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司.WTO争端解决机制.第一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7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第一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8 王允贵.WTO与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9 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 余永定等.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1 张伟.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 赵瑾.全球化与经济摩擦.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3 周汉民.与WTO规则的融合.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4 朱立南.国际贸易政策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5 陈东琪.政府怎样参与和管理对外经济——由“入世”引发的一点想法.财贸经济.2000(9)
    26 陈家勤.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7)
    27 陈岩.不完全竞争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03)
    28 董俊英.建立促进出口政策支持体系的思考.国际贸易论坛.2002(1):29—32
    29 冯雷.大国条件下招致的关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动态变化及未来贸易摩擦重点领域.国际贸易.2003(6):10—15
    30 傅东辉,邹惠.挑战世贸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在反倾销案中的市场经济地位
    
    问题.国际贸易.2002(11):4—7
    31 高桂鸿.“坎昆”之后话农业出口.对外经贸实务.2004(2)
    32 关志雄.摆脱重商主义—反思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国际贸易.2003(3):23—25
    33 郭克莎.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9-10)
    34 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联动效应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2)
    35 郭婷婷.并非优惠补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辨析.国际贸易.2000(6):23-26
    3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国尤为艰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国际贸易.2002(5):16-20
    3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管理世界.2001(4)
    38 何帆,姚枝仲,张静春.重新思考美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战略与管理.2003(6)
    39 洪银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经济学动态.2002(12)
    40 简军波.落后国家与依附性发展.战略与管理.2002(3):78—83
    41 赖明勇,阳小晓.出口贸易与内尘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1):58—62
    42 李若冰.日美欧非关税壁垒的研究.外贸调研.2002(7)
    43 李雨时.扼制出口削价竞争的国际比较和政策研究.外贸调研.2002(11)
    44 梁丹.美国的“国家出口战略”及对我们的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
    45 廖建成.从国际惯例思考我国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国际贸易.1996(2):28—31
    46 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2)
    47 卢锋.消除补贴误解加快入世进程—我国入世谈判的农业补贴僵局分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2001(2)
    48 路剑,杜晓力,李小北,张明.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其对策.农业经济.2003(5)
    49 罗丙志.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行为与产业成长.国际贸易.1996(4)
    50 马颖.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求是.2003(3)
    51 潘文卿.90年代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变化及21世纪的抉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动态.2000(45)
    52 任保平,洪银兴.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述评.学术月刊.2004(4)
    53 宋泓.谨慎应对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经济参考报.2004(5)
    54 孙金鹏.出口退税政策的目标冲突与重新定位.对外经贸实务.2004(2)
    
    
    55 孙毅,查胜举.外贸信息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世界经济文汇.2000(3):14—19
    56 汤尚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计划与市场.2001(03)
    57 佟家栋.转向隐性贸易保护—WTO成员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国际贸易.2002(12):32-34
    58 外经贸部政研室“出口低价竞销”课题组.兼治源头与末端——我国出口低价销问题成因及治理.国际贸易.2003(2):25—27
    60 王海英.益于广开言路——WTO诉讼的第三方介入.国际贸易.2003(3)
    61 王耀中,欧阳海泉,陈羽.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及其启示.求索.2003(2)
    63 王勇.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集团.战略与管理.1998(6)
    64 魏龙,白雪.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调整策略.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7)
    65 邢厚媛.浅析对外贸易法修订的进步与不足.中国经贸.2004(5)
    66 许统生.对新贸易理论政策的批评.当代财经.1998(11)
    67 薛荣久.国际管理贸易的兴起、影响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1996(2):28-33
    68 闫奕荣.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分析及国际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03(6)
    69 杨鹏.产业政策在中国的境遇——一位基层官员的实践体会.战略与管理.2001(2)
    70 杨圣明,赵瑾.论我国外贸中介组织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尘院学报.1999(6)
    71 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国际贸易.2004(3)
    72 尹翔硕.逐步转向自由贸易.国际贸易.2003(4)
    73 余晖.WTO体制下行业协会的应对策略.现代管理科学.2003(3)
    74 张岸元.中美关系中的跨国公司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
    75 张承惠.转换运作机制—政府在发展商会问题上应有新思路.国际贸易.2003(3):11—13
    76 张曙光,赵农.迈向公正规则下的竞争性经济:加入WTO及其应对方略.战略与管理2001(3)
    77 朱立南.从出口大国走向出口强国.财贸经济.2004(3)
    78 朱立志,方静.印度绿箱政策及相关农业补贴.世界农业.2004(3)
    79 左大培.偏向富人的政策.光明观察周刊,2003(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