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价值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突出象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精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突出象征,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精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曾经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原则,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它为当代中国人民提出了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大学生是青年的核心,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栋梁,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任务。当前,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同世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劣势下,在西方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不断渗透和侵袭下,这一任务尤为凸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精通与应用相统一的视角,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为重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目的,分析和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和培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共有引言和五章内容。
     引言部分,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指明了方向,并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影响以及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和分析,概述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分析和阐述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涵义。包括价值和价值观的涵义、核心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的涵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等。
     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主要分析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等。
     第三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包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融入等。
     第四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主要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相关问题。包括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发展趋势、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第五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本途径。主要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策略、理念和方法。构建的策略是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消解,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构建的理念是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形成意识形态同步的培养机制,实现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提升;构建的方法包括充分发挥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大力营造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积极制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约束举措、建立健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彰制度等。
     确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综合分析,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本途径。
Socialist value and socialist values are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theory,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 striking symbol of the soft power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core spirit of socialist system.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as first put forward and generalized in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hil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re further put forward and generalized in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put forward by the CPC ar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 striking symbol of China's socialist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core spirit of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significant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for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adhering to and completing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 once said that the theory of Marxism shall be mastered and used, and the purpose of mastering it lies in using it. This is a right principle in researching the theory of Marxis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A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hina's national ideolog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nurturing new generations of people for socialist system, which brings forward the common criterion for the people's values and behaviors as well as brings up many new generations of people in China. To fulfill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significant project facing the people and the CPC, which is of striking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a civilized, democratic, harmonious and strong socialist country.
     The youth are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Whoever wins the youth over can win in the future.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core of youth, the pillar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China's socialist undertaking. Their values not only affect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China's society to a large extent but also determine China's future and destiny to a large extent. Therefore, it is a key task to integrat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m to become qualified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for China's socialist undertaking. At pres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that socialism is at an inferior position compared to capitalism in the world, this task is very striking facing the continuous permeation and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value system and values.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as guidance,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constructing and nurturing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in this thesis, which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dheres to the perspective of unifying mastering and using, focuses on illust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well as aims at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an introd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utting forwar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nriches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eatly and shows a clear direction for constructing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ideological spher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main problems in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nalyzed, thu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s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content, method,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as well as the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in related fields.
     Section1The basic concep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is section, basic concept and its meaning are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ncluding the meaning of value and values, the meaning of core values and universal values, the mea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tc.
     Section2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is sec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ncluding the essence of value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ought on socialist value of classical Marxism writers, the thought on socialist value of main leaders of the CPC, etc.
     Section3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 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meaning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being the specific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guiding eff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etc.
     Section4The features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 sect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s well as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it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features of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the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etc.
     Section5The basic way of constructing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 section, the strategy, concept and method in constructing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discussed. The strategy is to dispel the conflicts caused by diversified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dominance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ncept is to put effort in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orm a cultivating mechanism with synchronized ideology as well as to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values' educating function; the methods includ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channel function of dissemin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putting effort to build a good environment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eparing the restricting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rrying out the commending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tc.
     Determining and implemen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is expounding the guiding eff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for socialist undert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oreover, the basic way of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ore value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s explored and research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引文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
    ②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①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3-114.
    ② 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
    ① 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②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5.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①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3-360.
    ②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③ 赵小娜.注重三个方面的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J].长白学刊,2010(3):44-45.
    ① 甘秋梅.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s1):46-47.
    ② 王淑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8(12):19-20.
    ③ 丁昌滔.关于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4):62-63.
    ④ 陶韶菁,王功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83-84.
    ⑤ 黄莹莹.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46-50.
    ⑥ 毛成.有机整合理论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47-48,66.
    ① 蒋晓丽、董子铭、曹漪那.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6-152.
    ② 刘波.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与内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107-110.
    ③ 董冰、唐秀明.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79-181.
    ④ 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91-92.
    ⑤ 张志祥、胡子鸣、张音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20-122.
    ⑥ 聂月岩、张家智.借鉴“品格教育”的方法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7(7):17-19.
    ⑦ 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8-11.
    ⑧ 刘艳.从微观层面构建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理论建设,2010(1):64-67.
    ⑨ 杨业华著.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⑩ 王晓翌、杨静怡、刘荣.加强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86-87.
    11 王文珍.基于和谐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版)[J].工学院学报,2009(6):80-83.
    ① 覃轶珊、朱百里.试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91-93.
    ② 熊荣伍.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4-147.
    ③ 陈宝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3):35-38.
    ① 辞海编委会.辞海珍藏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6.
    ②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及其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8(7):6-7.
    ① 韩怡.质的研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9(26):125.
    ①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45.
    ②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③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① 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② 袁贵仁.价值观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③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④ 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
    ⑤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
    ①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② 袁贵仁.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12-24(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255.
    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68.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麦金生主编.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读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16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8.
    ④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14-15.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8.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⑧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⑨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⑩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8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995.172.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0.
    ④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2.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⑧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⑨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9.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9.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9.
    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⑧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⑨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7.
    ④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1.
    ⑤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8.
    ④ 列宁.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
    ⑤ 列宁.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2.
    ⑥ 列宁.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⑦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8.
    ①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0.
    ② 列宁.列宁全集[M]: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④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0.
    ⑤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5.
    ⑥ 列宁.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① 列宁.列宁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4.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3.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⑤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⑥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⑦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①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1.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⑤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M]: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08.
    ⑥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M]: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01.
    ⑦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M]: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
    ② 毛泽东.毛洋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④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⑤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5-136.
    ⑥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M]: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59.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⑥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8.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5.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911.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0.
    ⑤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2.
    ⑥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6.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③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④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③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1.
    ④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7.
    ① 胡锦涛.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03-09-03(1).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24.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83.
    ①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3.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① 同上.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① 袁贵仁.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12-24(2)
    ①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8.
    ②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2.
    ③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84.
    ④ 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05-05(]).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1).
    ② 吴昌德.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09-02-11(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② 查少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21-24.
    ③ 黄莹莹.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6):47.
    ④ 于俊如.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思想理论教育,2012(6):14.
    ①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5.
    ①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85.
    ②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286.
    ③ 王云坤.以创新精神迎接新世纪[N].人民日报,2000-12-12.
    ④ 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
    ① 宫志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32.
    ①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5.
    ① 杨雄.“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3):16.
    ① 赵永富.嬗变与导向:全球化与中国青年价值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6.
    ② 王丽丽,张森林.建国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规律及其教育方法探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177-180.
    ③ 列宁.列宁全集[M]: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7.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① 华红琴、翁定军、陈友放.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1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993.327.
    ① 邱卫东.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对策[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3):65.
    ①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寻"COOL一代”:中国沿海城市中学生社会文化特征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0(3):22.
    ② 中学思想政治课增强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1(7):20.
    ① 路得、郑雄.青春的轨迹:90年代中国内地青少年时尚热点概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0(1):2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① 鲁洁.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6.
    ② 王丽丽、张森林.情感元素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的作用研究[J].学术探索,2012(8):9-11.
    ① 王丽丽、张森林.情感元素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的作用研究[J].学术探索,2012(8):9-11.
    ① 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J].学术探索,2011(5):1-7.
    ② 王丽丽、张森林.情感元素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的作用研究[J].学术探索,2012(8):9-11.
    ① 鲁迅.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3.
    ② 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491.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④ 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2-95.
    ⑤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① 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2-95.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③ 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2-95.
    ④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①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译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7.
    ① 田海舰,邹卫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3.
    ① 田海舰,邹卫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1-198.
    ① 宇文利,周晔等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程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35-139.
    ②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3.
    ③ 罗剑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5):8-12.
    ④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
    ① 列宁.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3.
    ② 列宁.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60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④ 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J].新视野,2007(9):9-11.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② 刘泽华、张分田.思想的门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90.
    ① 青连斌.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重在机制建设[N].文汇报,2006-10-23.
    ① 田海舰,邹卫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7.
    ②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列宁.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列宁.列宁全集[M]: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7]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2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张森林.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4]张森林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张森林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6]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1]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0年(1991-2001)科研成果精选(调研报告卷)[M]: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2]袁贵仁.价值观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鲁迅.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4]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5]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6]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辞海编委会.辞海珍藏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8]陈章龙、周莉.价值观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9]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0]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1]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2]王桂兰等: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43]刘泽华、张分田.思想的门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44]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5.
    [46]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M].北京:三联书店,2009.
    [47]岑国桢.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8]华红琴、翁定军、陈友放.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49]鲁洁.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0]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5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2]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53]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4]麦金生主编.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读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55]张一兵.西方人学第五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56]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57]孙伟、张森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的综述与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58]戚畅、张森林.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11(8)
    [59]张森林.“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系列理论研讨会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00(6)
    [60]李忠军、张森林.大学生组织归属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61]李忠军、张森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8 (2).
    [62]刘莉、张森林.论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J].福州大学学报,2008(4).
    [63]孙明哲、张森林.中国政治文明超越西方政治文明[J].求是,2013(3).
    [64]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65]张志祥、胡子鸣、张音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66]聂月岩、张家智.借鉴“品格教育”的方法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67]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68]刘艳.从微观层面构建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理论建设,2010(1).
    [69]王晓翌、杨静怡、刘荣.加强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
    [70]王文珍.基于和谐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版)[J].工学院学报,2009(6).
    [71]覃轶珊、朱百里.试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72]熊荣伍.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3]陈宝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3).
    [7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及其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75]韩怡.质的研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9(26)
    [7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
    [7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78]王玉琼.荷兰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2).
    [79]刘琳.英国德育评述及其对我国的德育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6(4).
    [80]孔国庆.论建国初期大学生思想的彷徨及新旧碰撞[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81]夏杏珍.1949年至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J].党的文献,2007(2).
    [82]孔国庆.论建国初期大学生思想的彷徨及新旧碰撞[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83]熊复.第一个五年计划与青年一代的责任[J].中国青年,1955.15
    [84]向青.我系是怎样开展新闻学学术批判运动的[J].教学与研究,1960(Z1).
    [8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办学经验总结专号),1958(S1).
    [86]钱里群.四十年前的“历史叙述”——关于“我的大学时代”[J].读书,2000(11).
    [8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J].安徽教育.1958(7).
    [8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办学经验总结专号),1958(S1).
    [89]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J].新视野,2007(9).
    [90]杨雄.波动中的主题变奏[J].当代青年研究,1998(4).
    [91]杨雄.“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92]赵永富.嬗变与导向:全球化与中国青年价值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93]王丽丽,张森林.建国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规律及其教育方法探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94]邱卫东.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对策[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3).
    [95]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寻"COOL一代”:中国沿海城市中学生社会文化特征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96]中学思想政治课增强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1(7).
    [97]路得、郑雄.青春的轨迹:90年代中国内地青少年时尚热点概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0(1).
    [98]王丽丽、张森林.情感元素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的作用研究[J].学术探索,2012(8).
    [99]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J].学术探索,2011,(5).
    [100]潘宛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学习月刊,2012(2).
    [101]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102]罗剑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5).
    [103]赵小娜.注重三个方面的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J].长白学刊,2010(3).
    [104]甘秋梅.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s1).
    [105]王淑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8(12).
    [106]丁昌滔.关于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4).
    [107]陶韶菁,王功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
    [108]黄莹莹.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109]毛成.有机整合理论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110]蒋晓丽、董子铭、曹漪那.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11]刘波.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与内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112]董冰、唐秀明.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113]Kaestle C F.Moral Education and Common Schools in America:a Historian's View[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84,13(2):101.
    [114]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5]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116]袁贵仁.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12-24(2).
    [117]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05-05(1).
    [118]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1).
    [119]吴昌德.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09-02-11(7).
    [120]孙闻.开国大典-来自天安门城楼的记忆[N].新华每日电讯,2009-09-14(3).
    [121]青连斌.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重在机制建设[N].文汇报,2006-10-23.
    [122]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2.
    [12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