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与内卷化理论视阈下云南农垦组织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垦组织是我国边疆区域长期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织,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带动与辐射作用举足轻重。本选题立足于云南农垦组织的发展与改革历程研究,运用调研、问卷、访谈以及文本、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农垦总局、分局、农场不同层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结构功能主义和“内卷化”作为理论工具,阐释农垦组织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整合与分化现象。选题的创新在于:“特殊公权力组织理性”设定,组织学理论疆域和农垦研究视域的拓展,“组织内卷化”概念创新,以及“宏观-中观-微观“的立体实证结构等。
     从理论角度来说,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结构功能主义集中于研究系统承载的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结构,强调分析每一特定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文中拟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从而可以通过组织的结构、功能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组织及其发展。另外,还引入了“内卷化”概念来对农垦组织改革状况进行描述。“内卷化”是一个可以用来回应、分析和解释许多层面现象和问题且尚未统一界定的概念,文中分别从经济层面有增长无升级,管理层面有汲取无控制,文化层面有惯习无突破来具体定性这一概念,归纳出基本的共性要素来进行相应的组织研究,使之成为本研究审视组织的重要理论工具。以上述结构功能主义与“内卷化”为基本理论支撑,两者在农垦组织的实证研究过程中最终达成有机契合,奠定了本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借鉴和使用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概念,如整合、分化、利益结构,制度学中的一些界定,如制度环境、非制度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等,同时,将社会结构功能主义对系统的理解引入组织理论的理解之中,综合融通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基本理论逻辑框架,研究整体思维进路为: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与组织所处的环境是紧密相联互为影响的,总要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当资源与利益分配失序时,组织的相关利益主体不能在现有组织结构功能体系下获得利益诉求的满足,就产生新的获利需求,进而推动组织变革以重获新的利益结构。具体到相应的变迁过程,则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在利益结构的解构与重构行动分析,如组织的成本收益比较、相关主体利益属性的多元性、利益博弈中的取舍动机、组织资源依赖等,来辨析宏观环境变迁下的组织变化情况,以及组织结构功能转型过程中的内卷化约束条件。即农垦组织作为一种特殊公权力组织,它的结构功能转型与内卷化是以特殊公权力组织理性为前提,在既有区域资源禀赋的条件限制下,以渐变的方式呈现出组织整合与分化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亦展示了组织变革结果与最初期望的悖离性,同时,相关的研究命题为下文的研究铺垫了理论基础。
     在实证方面,主要是从组织的形成环境与发生机制——组织结构功能演进——组织结构功能扩展过程来剖析云南农垦改制的组织变迁过程。云南农垦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公权力组织,是建国之初特殊的国际和国内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它作为国家边疆管理的特殊手段,肩负着对地方整合与国家认同等政治社会功能。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农垦组织也开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内容主要是改革传统的国有制和集权控制的资本组织形式,调整传统的国有所有制结构,使组织能够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并转化为相应市场主体。这段时期农垦组织从结构与功能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本研究选取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垦作为相应的实证样本。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发展实效却往往并不符合其发展预期,农垦组织的演进过程就证明了组织发展的这一困境。随着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组织原有的优势随之解体,组织逐渐陷入“内卷化”困境,表现为组织结构层面的行政取向与部门复制化,以及组织功能层面的目标模糊与劳动收益的人均递减。自2007年末开始,组织再现重构的端倪,云南省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使组织重构步入了探索阶段。而这种组织结构功能重构的探索由于其关注点的不一致,使得云南农垦组织未能完全摆脱内卷化困境,获得组织结构功能的现代性。
     随着云南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变迁,农垦组织需继续维持组织结构功能的比较优势,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相关结构体制、功能机制以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满足区域民众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建构农垦组织与当地发展的新场群关系。文章最后主要从内部与外部两种视角来探讨农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分别就新形势下农垦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的进行讨论,从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来寻求界定组织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继而深入组织内部,讨论组织本身的结构功能的逻辑形塑与安排,以及在今后发展中的完善途径;转向组织的外部环境建设,以组织发展的资源依赖与社会支持为对象,扩展分析组织与政策介入、与区域既有资源之间的互动机制和策略选择。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research of Yunnan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applies approaches such as investigation study,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s well as detailed text study and statistic data, aims toanalyze the situation in each bureaucratic level of the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Theresearch uses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theory as theoretical methods to explain the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and reform. The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it brings a newconcept: special public authority organization, which both expands the theoreticalfield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reclamation research, and serves to explain thenew phenomenon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s one of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sstructural-functionalism theory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s and the structure tosupport them, along with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 function and structure within acertain organization.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tries to uncover the operating rules ofpolitical system by analyzing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The dissertation triesto observe organization as a system, and discusses its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its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Besides, this research brings “involution”, aconcept that could be used to respond, analyze and explain many phenomenon andissues, to describe the reform status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definesthis concept from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and culture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asaccumulation without upgrading, abstraction without controlling, habitation withoutbreaking-through, concludes their common features to apply to relative organizationresearches, and makes the involution concept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ool for thisresearch to analyze organizations.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and involution havereached organic consistency i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 whichis a significant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because the study of Yunnan reclamationorganiz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andmentioned above. This research also takes several more concepts used by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theory, such as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some conceptsfrom institutionalism such a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formal institutionalenvironment,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Besides,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someinterpretations of system from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The basic theoretical andlogical framework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made up by the concepts mentioned above.The general approach of this research is: since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organ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and interdependent with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nd will always change correspondingly with time and space, when the allocation ofresource and interest becomes disorderly in this process, relative interests and claimsof actors will not be realized with current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of the organization,and will generate new interest demands and will finally promote organizationaltransition to obtain new interest structu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hangeorganizational preferences and the restricting conditions of involution by analyzingthe behaviors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such as the cost-benefits analysis, interestdifferentiation of relative actors, their motives in each game and the resourcedependence of organizations. As a special public authority organization, the structureand functions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 are based on the rationality of specialpublic authority organization, and displays a gradually transitional process of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restrictions of currentresource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This process also exhibits the dispersion oftransitional outcome from original expectation, which functions as a theoreticalfoundation for the nex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generating environment andoperating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 its functional progress and structural-functionexpansion process, to analyze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 process in Yunnan. As aspecial public authority organization,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 was set up against theparticula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background at first. As a specialadministration agency,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in Yunnan shouldered a lot ofsocio-political functions from local integration to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commented responding reforms with social transition and evolution. The basic stepsof these reforms are to adjust traditional state ownership and change the centralized controlling of capital organization to gradually make organizations more competentmarket actor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haveprofoundly changed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research chooses reclamationorganizations in De-hong, Yunnan province as empirical case to prove that the effect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does not always meet its expectation during initiativereforms, and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illustrates thisdilemma. As the broa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original advantagesbegin to disintegrate and those organizations gradually slipped into “involution”, aphenomenon displays as administration orientation, department duplication,ambiguous objectives and average labor benefit progressively decrease. From the endof2007, reconstitution began to reappear in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as the localgovernment published a series of policies, but this exploring strategy has not deliver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out of involution difficulties or help them acquiremodernity either.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to maintai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organization with the regional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which demands a more thorough reform of the relative structural institutions,functional mechanisms and even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s to meetpeople’s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construct a new relationshipbetween local business and reclamation farms. The final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takesboth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anddevelopment of reclamation organization, and tries to find the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observes from inside to discuss the logicalshaping and arran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m in the future.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takes an outside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resource dependentand social support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expands the analysis to theinteracting mechanism between policy intervention and the present regional resourceas well as its strategy choice.
引文
①《全国农垦生产建设综合情况》,中国农垦信息网,http://www.chinafarm.com.cn。
    ③《云南天然橡胶发展分析》,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http://www.yaa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86。
    ④数据来源,中投顾问发布《2010-2015年中国橡胶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http://www.100ppi.com/ba/detail-thread-7010-0.html。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0)4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10月11日。
    ②农垦发(2011)4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农业部,2011年9月9日。
    ①如史记:《平淮书》、《匈奴列传》;汉书:《赵充国传》、《晃错传》、《食货志》;后汉书:《光武帝纪》、《匈奴传》;三国志:《魏书·任峻传》、《赵俨传》《吴书·陆逊传》等。
    ②如《魏武帝集》(曹操集)、《魏武故事》、明实录(《太祖录》、《仁宗录》、《宪宗录》、《世宗录》、《神宗录》)等。
    ③如陈虬撰《治平通议》在《救时要义》卷,有富策强策治策,其经济思想在富策,如设官钞,定国债,开新埠,垦荒地;郑观应撰《盛世危言新编》四主题:富国、强兵、开源、节流,富国各节有组织垦荒文。
    ④如宋代:徐天麟撰《西议会要》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五论食货。李昉等敕撰《太平御览》第三三三卷兵部六四屯田。
    ①(宋)沈与求撰:《屯田集议》《龟溪集》十二卷:“尝取古今屯田利害,为集议二卷上之”。
    ②(南宋)王应麟:《玉海卷》,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87年版。
    ③张君约:《历代屯田考(上、下册)》新中国建设学会丛书,商务1939年6月;唐启宇:《历代屯垦研究(上、下)》,正中书局,1944年3月。
    ④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杨向奎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者集体编撰):《中国屯垦史》,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郭松义、张泽咸:《中国屯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①刘光华:《汉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运华:《中国西部屯垦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1992年版。
    ③陈旭:《论毛泽东屯垦戍边思想的形成》,《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④方英凯:《毛泽东论屯垦戍边》,《兵团党校论坛》,1995年第2期。
    ⑤杨峰节:《试论毛泽东屯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①王小平:《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②方英凯:《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涵义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2期。
    ③张振华、郑坤亮:《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实践典范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④郭宁、刘俊浩:《学习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几点体会》,《新疆农垦经济》,1997年第2期。
    ⑤李书卷主编:《毛泽东屯垦思想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⑥麻霞:《毛泽东思想指引农垦事业蓬勃发展》,《兵团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⑦刘炳峰:《毛泽东与共和国屯垦戍边事业》,《党史文苑》,2006年第5期。
    ⑧杨俊:《毛泽东屯垦戍边思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发展》,《军事历史》,2004年第6期。
    ⑨陈旭:《毛泽东屯垦思想在新疆成功地运用与发展》,《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4期。
    ⑩宗永平:《试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屯垦戍边”》,《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8期。
    11王小平:《毛泽东与当代新疆屯垦》,《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①李全玲:《论王震屯垦思想的形成》,《兵团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②张振华:《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期。
    ③李书卷:《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重大贡献》,《兵团党校论坛》,1997年地6期。
    ④湘平:《简论邓小平农垦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3期。
    ⑤李书卷、王瀚林:《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重大贡献》,《兵团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⑥乔韋力、吴重吞:《屯垦戍边与国家安全》,《兵团建设》,2004年第12期。
    ⑦张国玉:《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公共产品属性》,《新疆农垦经济》,2007年第12期。
    ⑧解素梅:《对屯垦与戍边关系的思考》,《兵团屯垦戍边理论研究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①薛坪:《和谐社会目标下关于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哲学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期。
    ②李丽:《再看屯垦与戍边关系》,《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③张振华、李瑞君:《兵团如何更好地发挥屯垦戍边的作用》,《兵团建设》,2007年第3期。
    ④金勇钢:《新时期兵团屯垦与戍边关系问题研究》,《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第9期。
    ⑤张安福、彭修建:《改革三十年:与时俱进的兵团屯垦理论与实践》,《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期。
    ⑥王新国:《农二师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扫描》,《兵团建设》,2008年第3期。
    ⑦周德臣:《农二师五十年屯垦戍边创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兵团建设》,2004年第12期。
    ⑧陈惠新:《弘扬兵团精神推动屯垦戍边新实践》,《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⑨王崇久:《兵团精神:新中国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兵团建设》,2007年第3期。
    ⑩张明胜:《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屯垦戍边水平》,《兵团建设》,2010年第12期。
    11王小平,安晓平:《论新疆屯垦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新疆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2龚战梅:《论兵团的屯垦戍边与社会整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1期。
    13王照明:《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确保新疆长治久安》,《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14王小平:《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促进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兵团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15方贵山:《玛纳斯地区的屯垦》,《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3月第1期。
    ①杨振华著:《市场经济与屯垦戍边》,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②尤飞、李红梅:《新时期农垦改革问题研究》,《开发研究》2010年第5期。
    ③王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屯垦戍边理论的创新及特点》,《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④贾大明:《我国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稳定的思路与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7期。
    ⑤范芝:《云南农垦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2期。
    ⑥郑有贵:《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⑦陈晓彤等:《关于农垦盈利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3期。
    ⑧赵剑鹏,陈葵:《云南农垦橡胶生产队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中国农垦经济》,2001年第1期。
    ⑨目前能够涉及到中国边疆屯垦影响研究有:Frederick Newell.1909."What May Be Accomplished by Reclamation."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33(3):174-179;Morris Bien.1909."The Legal Problems of Reclamation of Lan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33(3):180-192;Paul Sears.1952."Comparative Costs of Restoration and Reclamation of Land."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81:126-134;Edward Renshaw.1957."Reclamation and the American Sugar Policy: A Case of Compounding Misallocation."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0(4):858-863;Millard Peck.1929."Reclamation Projec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42:177-185.
    ①Williams 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1964—1965. AAS,2002:67-68;William Geddes:Peasant Life in Communist China. 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1963:45-60.
    ①Richard L Cole.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cy Research. New York:Benford/St.Martin’s,1995:26-27.
    ①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Alfred.Radcliffe-Brwon.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Essays and Addresses. New York: Free Press,1965:178-205.
    ①Gabriel Almond.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New Jers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30-34
    ②Talcott Parsons.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2nd Edition.New York: Free Press,1967:50-52.
    ①Talcott Parsons.Social System.London:Routledge,1991:45-138.
    ①Jeffrey Alexander.”Neofunctionalism: An Introduction”.in Jeffrey Alexander,ed., Neofunctionalism.Sage Publications,1985:7-20;“Neofunctionalism Today: Re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Tradition, with P. Colomy”,in G. Ritzer ed., Frontiers of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33-67.
    ②Jeffrey Alexander:《行动与它的环境》,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8页。Jeffrey Alexander. Action and Its Environmen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308.
    ①[美]芒奇:“微观互动和宏观结构在一个复杂的与偶然的制度秩序中的相互渗透”,载亚历山大等编《微观—宏观之环》,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322页。
    ②[美]亚历山大和柯罗米:《社会分化和集体行为》,载亚历山大:《行动与它的环境》,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198页。
    ③[美]艾森斯塔德和库雷诺:《社会的形式》,纽约:威利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369页。
    ①[美]亚历山大:“论新功能主义”,《国外社会学》,1991年第3期,第3页。
    ①[美]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页。
    ②[美]亚历山大:“论新功能主义”,《国外社会学》,1991年第3期,第1页。
    ①参见[美]柯罗米:《功能主义变迁理论的最近发展》,载《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第290~292页;柯罗米:《分化理论的修正和进步》,载亚历山大和柯罗米编:《分化理论与社会变迁》,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8~469页。
    ①[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6~67页。
    ②盛平主编:《学生辞海》,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5页。
    ①[美]亚历山大:“论新功能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页。
    ①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80.
    ②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82.
    ①[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页。
    ②[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8页。
    ③[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页。
    ④[美]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76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5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②《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1页。
    ③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82.
    ④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4~207页。
    ⑤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80.
    ①[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版,第108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5页。
    ②Prasenjit Duara.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1stedi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51-85.
    ①[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7、427页。
    ①侯杨方:“‘过密化’论质疑—以盛泽为例的个案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53,59~63页。
    ②畲纪国:“‘过密化’条件下小农家庭风险:防范与启示”,《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5~29页。
    ③宋欣欣:“内卷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6期,第149页。。
    ④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194~246页。
    ⑤单云军,崔月琴:“内卷化: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内蒙古G村为例”,《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27~30页。
    ⑥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41~56页。
    ⑦王国伟:“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内卷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7年。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2页。
    ①甘满堂:“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33~38页。
    ②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社会》,2004年第4期,第4~7页。
    ③夏金梅:“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内卷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6期,第(97)27~28页。
    ④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4~110页。
    ⑤徐斯俭:“中国大陆城市基层民主与城市治理的民主化意涵”,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4-24。
    ①塞维斯认为内卷化也是一种革新的形式,不过这种革新试图保存现存的结构,通过“修补”来解决新问题。[美]赛维斯(Elman Rogers Service):《文化进化率》,(黄宝玮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9~12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8页。
    ①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社会》,2004年第4期,第4~7页。
    ②王申贺:“阶层‘内卷化’现象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65~68页。
    ③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第5~12页。
    ④陈坚:“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7期,第31~34页。
    ⑤邹哲桥:“‘国际先进’的中国高等教育只不过在‘内卷化增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70e8360100078t.html。
    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②[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①[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②[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页。
    ③[美]亚历山大:《论新功能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页。
    ①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与论文,可反映出来其理论建构的经验基础。[美]亚历山大:《结构和意义》(1989年);亚历山大:《行动和它的环境》(1988年);[美]亚历山大和柯罗米:《分化理论与社会变迁》(1990年);[美]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1963年),[美]芒奇:《帕森斯与行动理论》(1980年);[美]芒奇:《微观互动和宏观结构在一个复杂的与偶然的制度秩序中的相互渗透》(1987年);[德]卢曼:《社会分化》(1984年)等。
    ②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Lewis. A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London: Harper&Row,1955:146.
    ①Oliver Williamson.Organization Theory: From Chester Barnard to the Present and Beyo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72-207.
    ②James March and Herbert Simon.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1993:21-23.
    ③Peter Blau and Richard Scott. Formal Organizations.London: Routledge.1966:5.
    ①[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9页。
    ①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5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5页。
    ①[法]弗朗索瓦·夏特莱著:《理性史》,(冀可平,钱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②[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5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0页。
    ②[英]约翰·穆勒:《论政府经济学的定义》第321页;转引自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8~69页。
    ①[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②王振海:《公共职位论纲——政府职位的属性与配置机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③[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页。
    ②Anthony Downs.An Econamic Theoy of Democracy.New York: Harper&Row,1957:295.
    ③[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①国内外政治学权威学者对政府定义的界定,体现着权力在政治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拉斯韦尔和卡普兰明确指出:“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的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政府行为则是觊觎权力而采取的行为。”参见Harold 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78.
    ②Harold 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78.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①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②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③关于这一逻辑,是林毅夫先生用来论述沿海经济发展的路径的,即中国25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轨迹。参见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而这个逻辑在西部农垦组织的变革中同样有所体现,本文借用并有所修改。
    ①[美]亚历山大和柯罗米:《走向新功能主义》,载柯罗米编《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埃加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9页。
    ②[美]艾森斯塔德:《制度化与社会变迁》,《美国社会学评论》第29卷,第246页。
    ①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1998年版,第24~31页。
    ①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视角下,由于存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集体行动是一件困难的事,除非是小集体或是存在有选择的奖惩机制。本研究中一个新的变量可助于解释集体行动何以成立,即制度安排长期处于低效状态,行动者产生对低效制度之变迁冲动,这一冲动有助于实现区域政府——组织的联合,形成集体行动,突破宏观计划经济秩序限制。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页。
    ②Alfred Radcliffe-Brown. A Natural Science of Socity.Illinois: Free Press,1957:28.
    ③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④Paul DiMaggio and Walter Powell.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8:147-60.
    ①[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97年版,第20页。
    ②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edited,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New York: RussellSage Foundation,pp.1-16.
    ③《人民日报》,2004年03月16日第二版。
    ①《人民日报》,2004年03月16日第二版。
    ②洪银兴:《新苏南模式及其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207~212页。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著:《权力与繁荣》,(苏长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美]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Galbriel Almond and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2nd edition.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8:77-90.
    ②刘斌,杨杜著:《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30页。
    ①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735页。
    ①社会企业联盟(The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UK】)为社会企业提供的定义。
    ①贾大明:“浅议我国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稳定的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7期,第15~18页。
    ②贾大明:“浅议我国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稳定的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7期,第15~18页。
    ①[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②[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0页。
    ①Arthur 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Evanston:Principia Press,1949:211.
    ②[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页。
    ②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9页。
    ①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3页。
    ①云南省地方志编志编纂委员会总编:《云南省志》第39卷,云南:云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①云南省地方志编志编纂委员会总编:《云南省志》第39卷,云南:云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91页。
    ①1962年《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①1979年《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条例》。
    ①《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七章,1979年8月1日。
    ①云政复(2003)13号文《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中简称2003《实施意见》。
    ①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9页。
    ①云南省地方志编志编纂委员会总编:《云南省志》第39卷,云南:云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37页。
    ①勐养农场:《勐养农场志》,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613页。
    ①云南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党委:《关于体制改革后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1983年9月24日。
    ①Rikard Larsson.1993.”The Handshake Between I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 Intemtional Studies ofManagement&Organization.23:1.
    ①汪波:“间隔性制度变迁与比较制度优势——诺斯‘路径依赖’理论之中国区域经验实证检验”,《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65~69页。
    ①Andrew Walder. Communist Neo-traditiond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Californi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96:20-28.
    ①和渊:《西双版纳:二十一世纪整合中的中国边疆》,[硕士学位论文],云南:云南大学,2000年。
    ①和渊:《西双版纳:二十一世纪整合中的中国边疆》,[硕士学位论文],云南:云南大学,2000年。
    ①[美]詹姆斯.M.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①2009年12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维护垦区稳定的若干意见》,文中简称2009《意见》。
    ①[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②[美]D.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②Andrew Walder.Communist Neo-traditiond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Californi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6:22-28.
    ①《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北京: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年2月20日。
    ①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01年版,第542页,
    ①Douglas North.1994“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54.
    ②王绍光:“从财政资金流向看中国政府政策调整”,《战略管理》,2004年第2期,第51~60页。
    ③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①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区域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2004年版,第804页。
    ①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8页。
    ②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③杨叙:《北欧社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①《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维护垦区稳定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09)19号,2009年12月30日。
    ①杨杜、刘斌著:《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页。
    ①魏后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第10~13页。
    ①[美]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三联出版杜1991年版,第121页。
    ①Jean Oi and Andrew Walder.eds..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99:13.
    ①万解秋:《政府推动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②Jean Oi.The Collective Foundation for Rapi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in Eduard Vermeer, FrankPieke and Woei Lien Chong eds..Cooperative and Collective in China’s Rural Develoment. New York:M.E.Sharpe,1998:95.
    ①Jean Oi.The Collective Foundation for Rapi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in Eduard Vermeer, FrankPieke and Woei Lien Chong eds..Cooperative and Collective in China’s Rural Develoment. New York:M.E.Sharpe,1998:95.
    ①[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9~75页。
    ①盛平主编:《学生辞海》,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3121~3122页。
    ①《云南日报》http://www.yunnan.cn,2011-09-21。
    [1][美]V.奥斯特罗姆著:《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陈幽泓、谢明、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美]保罗·A·萨巴蒂尔著:《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钟开斌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4][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著:《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鲍威尔,迪马吉奥著:《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1年版。
    [7][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美]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10][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罗伯特·A·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罗伯特·杰克曼著:《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L·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美]科斯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2003年版。
    [1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美]罗伯特·杰克曼:《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C·W·沃特森著:《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公民与国家》,王建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海斯著:《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帕米尔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2][美]罗伯特·K·殷著:《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1页。
    [23][美]罗伯特·A·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在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28][加拿大]威尔·金利卡著:《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加拿大]威尔·金利卡著:《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沈亚平著:《转型社会中的系统变革:中国行政发展30年》,2008年版。
    [32]沈亚平、王骚编著:《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常健著:《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金东日编著:《组织理论与管理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6]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黄宗智著:《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8]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9]黄宗智著:《小农经济理论和探讨的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40]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1]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42]张永宏著:《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方铁著:《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4]马大正著:《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5]姜文盈、刘成林著:《屯垦戍边五十年》,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梁晓声著:《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47]关凯著:《族群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郝时远著:《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9]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0]林耀华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于建嵘著:《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2]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宁骚著:《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5]刘斌,杨杜著:《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阮西湖著:《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7]于建嵘著:《底层政治——对话与演讲》,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58]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59]王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60]王铁志等主编:《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61]王建娥等著:《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谢岳著:《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5]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张静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向德平编:《城市社会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68]周平著:《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周平著:《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郑欣著:《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周平著:《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2]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74]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75]曹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兼论其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
    [76]周平:《我国边疆的治理研究》,《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
    [77]张海翔:“论我国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78]方铁:《应重视研究古代治理与开发边疆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79]方英凯:《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涵义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2期。
    [80]贾大明:《我国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稳定的思路与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期。
    [81]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视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2]潘新刚:《简论屯垦戍边主体的多元性》,《新疆社科论坛》,1999年第3期。
    [83]高文进:“自由发展观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城市化”,《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
    [84]张安福、彭修建:《改革三十年:与时俱进的兵团屯垦理论与实践》,《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期。
    [85]张振华、郑坤亮:《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实践典范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6]马戎:“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87]王小平:《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3月第23卷第2期。
    [88]张时空:“城市化对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9]尤飞、李红梅:《新时期农垦改革问题研究》,《开发研究》,2010年第5期。
    [90]郑有贵:《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3月第12卷第2期。
    [91]卢守亭:“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92]郑有贵:《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93]李万奎、于靖媛、赵爱华:《辽宁农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9期。
    [94]范芝:《云南农垦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2期。
    [95]赵剑鹏、陈葵:《云南农垦橡胶生产队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中国农垦经济》,2001年第1期。
    [96]崔燕:“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7]毛克明、赵育华、周旭辉:《云南农垦天然橡胶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热带农业科技》,2003年第26期。
    [98]张振华:《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1卷第3期。
    [99]陈晓彤、明星、彭剑良:《关于农垦盈利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3期。
    [100]张红霞:《对规范农垦企业公司制的思考》,《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9期。
    [101]余志荣:《推进农垦资源向农垦资本转变》,《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5期。
    [102]湘平:《简论邓小平农垦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5月第23卷第3期。
    [103]许祖元:《谈农垦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四个关系》,《中国农垦》,2006年第1期。
    [104]李鹏:《以屯垦戎边构建边疆安全长效机制》,《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9期。
    [105]陈葵:《依托优势产业云南农垦非公经济发展步入新起点》,《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12期。
    [106]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107]都永浩:“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民族理论研究》,1990年第1期。
    [108]王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屯垦戍边理论的创新及特点》,《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22卷第6期。
    [109] Almond, Gabriel.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New Jersy: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66.
    [110]Alexander, Jeffrey.”Neofunctionalism: An Introduction”.in Jeffrey Alexander,ed.,Neofunctionalism.Sage Publications,1985.
    [111]Ander, Lecours.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and Analysis. Toronto: 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2005.
    [112] 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Difference, London: George Allen﹠Unwin,1969.
    [113] Cashmore, Ellis. Dictionna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fourth edition), New York:Published in the Taylor&Francis e-Library,2003.
    [114] Clark, Barry and Joe Foweraker.The Encyclopedia of Democratic Thought. London:Routlege,1995.
    [115] Farley, John. Majority-Minority Rel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5.
    [116] Galston, William. The Implications of Value Pluralism for Political Theory andPrac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17] Garbaye, Romain. Getting Into Local Power, The Poli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British and French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118] Glazer, Nathan and Daniel Moynihan.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119] Gordon, Milt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20] Hutchison, Ray and Jerome Krase. Ethnic Landscapes in An Urban World. Oxford:JALpress,2007.
    [121]Kaltman, Blaine. Under The Heel of The Dragon: Racism, Crime, and The Uighur inChina, Ohio University press,2007.
    [122] Kivisto, Peter. Multiculturalism in a Global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2.
    [123] O’Brien,Kevin and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6.
    [124] O’Brien,Kevin. Popular Protest in China.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25] Ostrom,Elinor.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6] Parekh, Bhikhu.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2000.
    [127] Park, Robert and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
    [128] Perry, Elizabeth. 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2007.
    [129] Radcliffe-Brwon Alfred.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Essays andAddresses. New York: Free Press,1965.
    [130]Rex, John and Dvid Mason, 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31] Shiffman, Dan.Rooting Multiculturalism: The Work of Louis Adamic. 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2003.
    [132] Weisberg,Herbert ed..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New Jersy: AgathonPress,1986.
    [133] Zaret,David. Origins of Democratic Culture. New Jers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134] Blauner, Robert.1969.“Internal Colonialism and Ghetto Revolt.” SocialProblems.16(4):393-408.
    [135] Bonacich, Edna.1972.“A Theory of Ethnic Antagonism: The Split Labor Marke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7(5):547-599.
    [136] Cai,Yongshun.2004.“Managed Participation in China.”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19:425-451.
    [137] Driedger, Leo.1979.“Maintenance of Urban Ethnic Boundaries: The French in St.Boniface.”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1):89-108.
    [138] Esser, Hartmut.1986.“Social Context and Inter-Ethnic Relations: The Case of MigrantWorkers in West German Urban Area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1):30-51.
    [139] Huang,Yasheng.1995.”Administrative Monitoring in China.” The ChinaQuarterly.143:828-843.
    [140] Katzman, Martin.1969.“Opportunity, Subculture an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Urban Ethnic Groups.”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8(4):351-366.
    [141] Kivisto,Peter.2004.“What is the Canonical Theory of Assimilation.” Journal of the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40(2):149-163.
    [142] Luehrmann,Laura.2003.“Facing Citizen Complaints in China,1951-1996.” AsiaSurvey.43:845-866.
    [143] Nelli, Humbert.1967.“Italians in Urban America: A Study in Ethnic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3):38-55.
    [144] Parsons, Talcott.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2nd Edition.New York: Free Press,1967.
    [145] Ross, Marc.1995.“Psycho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Peacemaking in EthnicConflicts.” Political Psychology.16(3):523-544.
    [146] Selznick, Philip.1996.”Institutionalism: Old and New.” 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41:270-277.
    [147] Smith,Ryan and James Elliott.2002.“Does Ethnic Concentration InfluenceEmployees' Access to Authority: An Exa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Urban Labor Markets.”Social Forces.81(1):255-2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