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结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犯罪构成是犯罪论的核心和灵魂,其设立的目的主要是对罪刑法定主义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为立法和司法的具体操作而设立的一种规格和模型。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犯罪构成体系,都是一直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大陆法系国家的构成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成体系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又主要体现在犯罪构成的结构上以及内容之中。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两个体系均有着各自的特色。比较而言,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有的构成体系难以与立法和司法的思维规律和具体操作要求相符合,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和立法、司法的合理操作。笔者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社会主义国家犯罪构成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比较三大构成体系的结构模式和各自的具体内容,同时总结和借鉴我国国内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区分立法上和司法上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以及立法上和司法上所设立构成的不同依据和两者各自的思维规律的差别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种立法上犯罪构成与司法上犯罪构成双层次的犯罪构成模式。
    立法上的犯罪构成中应包括客体、主体、构成要件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内容是依客体—主体—构成要件形式呈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其体系的设立是依据立法上将某类行为纳入刑法之中并对之设立罪名的思维角度进行的。笔者认为,客体应当作为立法上犯罪构成之中的必要要件而存在,它在立法上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与立法上需要对行为加以政治性的评价的要求分不开的。体现客体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是客体之对象,而客体之对象与行为之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主体是作为立法上犯罪构成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而存在,主体应该作为立法上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容,主体的具体内容包括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两个部分,并在主体之中对主体的资格和主体的身份做了严格的区分。在立法
    
    上的犯罪构成体系中,构成要件是作为第三个层次的内容而存在。在立法者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的实施者做出严格的限定之后,就需要对行为的主客观方面做出评价的设立。在构成要件中,笔者依行为样态的不同,将构成要件分立为基本的构成要件和修正的构成要件。基本的构成要件是对行为基本样态的设立,通过对行为的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的设立对行为的主客观方面进行评价。此外笔者将排除犯罪性行为的内容纳入构成要件之中,使之作为一个与成罪内容相对立的内容而存在,充分发挥立法犯罪构成的功能,笔者认为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构成体系将这一内容排除于体系之外问题的合理解决。在修正的构成要件之中,笔者将行为的特殊样态作为其主要的内容,即未完成形态的构成与共同犯罪的构成共同构成修正的构成要件的内容。
    区别于立法上的构成体系,司法上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构成要件。这是基于司法上在对某一具体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衡量时,并不需要对行为进行政治性评价的要求而设立的。因此笔者将客体这一体现政治性评价的内容排除出司法上的构成之外。笔者认为,司法上对某一具体行为是否成立犯罪、成立何种犯罪的评价,只需要对行为的主客观方面依据司法上的构成进行规范的、法条的评价即可。因此将司法上的构成体系设立为主体、构成要件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将客体排除于司法上的构成体系之外的体系结构符合司法上的思维规律和具体操作程序的。
    最后,笔者认为,立法上的构成体系与司法上的构成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体系结构。立法上的构成是司法上构成的来源、前提和设立的依据,立法上的构成体系对司法的构成体系的具体运用起指导作用。而司法上的构成体系起着促进立法上犯罪构成体系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作用。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各自所体现出的功能上等方面的差别。
    理论上所要研究的是立法上犯罪构成体系和司法上犯罪构成体系。理论既要
    
    对立法上的犯罪构成的结构、内容等方面做出研究,以更好地指导立法的完善。同时,理论也要对司法上的犯罪构成的具体运用做出理论上的指导,进而指导司法实践的具体进行。简言之,即理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促进实践的合理化,立法和司法实践反过来也推动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完善,这就是笔者所认为的立法上的犯罪构成和司法上的犯罪构成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are core and souls of the crime theory,its mainly purpose is specifying to legal doctrine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at the same time, for legislat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concrete operation set up a kind of specification and model. Regardless of law department in the continent or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of the socialist state, regar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it all. The composition system of law department's country of continent and composition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state are widely differen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is embodied on the structure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and conten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they have each characteristic individually. In the speaking of comparatively,a great deal of questions exist in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in our country, the existences of question make existing composition disagree with legislation and the thinking laws of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system,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law theory of our country and rational operation of the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o a certain extent so. Author comb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in socialist state theory and American and Great Britain departments forming process, compare three kinds of structure modes of forming the system and each concrete content, summarize and draw lessons from our country's domestic and existing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theories, different from the problems that are solved on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distinguishing legislat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setting up different basis and each thinking form at the foundations of differences of law,propose and set up a pair of levels modes including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on legislation and the one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on legislating, it include the object, subject and composition. These three pieces of content are to depend on the object - subject - composition logic structure formed of going forward one by one type. Its set up to be according to legislative general bring a kind of behaviors into criminal law and set up charge that angle go on thinking to it. Author think, object should exist as the essential composition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s on legislating, the position in its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in legislating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at need the requisition on appraisal with political behavior on legislating.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embodying this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the object is the target of object, the target of the object and target of the behavior are connections as well as concept distinguished. The subject is to exist as the second level in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the subject should be as legislating content of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includes general subject and special subject , and it has done strict differentiation to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in the subject .In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in legislating composition is to exist as the content of the third level .After the person who legislates make strict limited to social harmfulness and implementer of the behaviors,the ones made and appraised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spect to the behavior. In composition, the author depends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style attitude of behavior, form the basic composition and revised composition. The basic composition is setting up to basic style attitude of behavior, to set up essential composition and selective one to apprais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spect of the behavior.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justific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mposition, to make the content of justification the one of the composi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legislative
引文
一、著作类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学原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5.高铭暄主编:《刑法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杨春洗主编:《刑法基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樊凤林主编:《犯罪构成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8.何秉松著:《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9.刘生荣著:《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李海东著:《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1.宣炳昭,黄志正编:《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刑法学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3年版。
    12.金凯编著:《比较刑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甘雨沛、何鹏著:《外国刑法学》(上册、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5.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肖中华著:《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青锋著:《犯罪本质研究——罪与非罪界说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赵秉志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4.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周振想著:《当代中国罪与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鲍遂献主编:《刑法学研究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刘树德著:《宪政维度的刑法思考》,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张小虎著:《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29.陈兴良著:《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0.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1.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范忠信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张明楷编著:《刑法学(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5.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李光灿、龚明礼、张文著:《刑法因果关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8.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卷、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张明楷著:《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0.张明楷著:《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陈兴良著:《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喻伟主编:《刑法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曾宪信、江任天、朱继良著:《犯罪构成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5.[台]韩忠谟著:《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台]陈朴生编著:《刑法总论》,台北中正书局1970年版。
    47.[台]高仰止著:《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48.[台]洪福增著:《刑法理论之基础》,三民书局1978年版。
    49.[台]林山田著:《刑法通论》,三民书局1990年版。
    50.[台]蔡墩铭著:《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版。
    51.[台]陈朴生著:《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8年版。
    52.[前苏联]A.H.特拉伊宁著:《犯罪构成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53.[日]大土冢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4.[日]小野清一郎著:《犯罪构成要件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5.[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6.[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权周译,上海翻译1991年版。
    57.[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8.[日]野村稔著:《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邓又天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9.[日]大土冢仁著:《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美]罗斯何·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1.[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2.[德]弗兰茨·冯·李斯特著:《刑法学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二、论文类:
    1.薛瑞麟:《关于苏联犯罪构成的几个问题》,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1期。
    2.姜伟:《犯罪构成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5期。
    3.吴大英、濮稼先:《论犯罪构成》,载《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4.宁汉林:《犯罪构成理论由来浅说》,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1期。
    5.李守芹:《犯罪构成的要件》,载《河北法学》1983年第3期。
    6.张文:《犯罪构成初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7.顾永忠:《犯罪构成理论新探》,载《政法论坛》1985年第3期。
    8.李洁:《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9.周光权:《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扩展性思考》,
    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0.肖中华:《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概念的再探讨——为犯罪构成‘法定说’所作的论证》,
    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
    11.王世洲:《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双重结构和功能》,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2.许道敏:《犯罪构成理论重构》,载《中国法学》2001第5期。
    13.肖中华:《犯罪构成要件及相关范畴辨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4.冯亚东:《刑法学研究的层面划分》,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5.杨兴培:《论犯罪构成的结构及其基本要素》,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6.刘艳红:《晚近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五大误区》,载《法学》2001年第10期。
    17.肖中华:《论犯罪构成要件类别的界定》,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18.杨兴培:《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
    19.杨兴培、董翠、王强之:《论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基本要素》,载《华东政法学院
    学报》2002年第2期。
    20.杨兴培:《再论我国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弊端》,载《法学》1999年第9期。
    
    
    21.傅家绪:《犯罪主体不应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载《法学评论》1982年第2期。
    22.胡正谒:《对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探索》,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
    23.张明楷:《论犯罪构成要件》,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24.陈小青:《对犯罪客体的新认识》,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25.周荣生:《论犯罪客体》,载《研究生法学》1989年第2期。
    26.邓定一:《关于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载《西南政法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27.敖俊德:《试论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载《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28.叶俊南:《犯罪结果概念研究》,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
    29.朱华荣、苏惠渔:《略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载《求是学刊》1980年第3期。
    30.何秉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
    31.段立文:《试论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概念》,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6期。
    32.李洁:《论犯罪对象的体系性地位——兼论犯罪构成体系性特征对各构成要件要素定
    位的影响》,刑事法学》,1997年第8期。
    33.徐振华:《犯罪客体新探——兼谈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载《法商
    研究》2002年第2期。
    34.胡学相:《要件挑选原则与犯罪主体》,载《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4期。
    35.赵秉志、肖中华:《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比较》,载《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第2期。
    36.李静:《再论犯罪客体——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质疑》,载《山东法学》1992年版第2期。
    37.唐世月:《犯罪客体不应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6期。
    38.杨兴培:《犯罪构成的立法依据》,载《法学》2002年第5期。
    39.杨兴培:《论我国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缺陷》,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0.宋振武:《犯罪客体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41.杨兴培:《犯罪主体的重新评价》,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42.陶积根:《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载《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6期。
    43.周荣生:《应当重新认识犯罪客体理论》,载《政法论坛》1989年第3期。
    44.何秉松:《关于犯罪客体的认识》,载《政法论坛》1988年第3期。
    45.杨家贵:《关于犯罪构成的客体与对象之浅见》,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6期。
    46.张智辉、赵长青:《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体系》,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6期。
    47.储槐植:《刑法例外规律及其他》,载《中外法学》1990年第1期。
    48.张小虎:《刑法法律关系主体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49.劳东燕:《罪刑法定视野中的犯罪构成》,倪培兴:《犯罪客体论》,许永安:《客观归责理论及时对我国犯罪构成意义》,卢宇蓉:《犯罪的加重构成》,载《刑事法评论》2001年第8卷。
    50.陈忠林:《论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质及辩论关系》,《刑事法评论》2001年第8卷。
    51.[前苏联]A.H.特拉伊宁:《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载《苏维埃刑法论文选择》第1辑。
    52.[日]上野达彦:《苏维埃犯罪构成要件论发展史——以A.H.特拉伊宁的理论为中心》,《批判资产阶级犯罪构成要件论》,载《国外法学》1974年第5期、第6期。
    53.《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法学会刑法学2002年年会论文汇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