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学主义是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与向近代演进的中国学术思想相结合,在19世纪末期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特点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不仅影响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大大推动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介入下,逐步从传统“大语文教育”中解放出来,于1904年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而独立设科。自此,语文学科教育开始确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念,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考试、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迈向了科学化。本论文通过研究1904-1949年近现代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为学术界客观地评价科学主义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功过与利弊提供历史依据,而且为当今构建和谐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本论文从科学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力求对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问题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相关资料、现状与趋势,研究的对象、范围与相关概念的厘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追求等,力求对全文的写作有个宏观的把握。
     第二部分:理论观念部分。即第一章“科学主义对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影响界说”。简要阐述了西方科学主义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发展背景;系统分析了科学主义对近现代教育制度、内容、研究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科学主义介入语文和语文教育领域之后,传统语文教育面貌的革新及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确立情况。
     第三部分:教育实践部分。包括第二至六章。
     第二章“语文教育目标科学化的历史考察”。教育目标制订的前提是语文学科的独立开设,语文名称的变更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设置,这是首先要阐明的问题;接着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设置由笼统、片面到明确、具体的发展脉络,重点研究了语文教育目标诉求科学化的历程;最后就人们对语文教育目标的批评及建议作了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历史审视”。从语文课程设置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学内容日益走向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实用化的发展轨迹;重点研究了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由过去单一的文体分类和时代为序的编排方式逐步发展为比较科学的序列化、单元化的编排方式的嬗变规律;指出了语文教科书的批评和讨论与其编排相伴而生,大大影响了科学化的改革进程;最后对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的特点作出基于历史事实的总结和客观的评价。
     第四章“语文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历史反观”。在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历史追溯之后,详尽论述了西方教育理论与方法及其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并以实例阐明语文教育界对西方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实验和运用情况;重点研究了说话教学法、识字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写作教学法等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造情况;扼要地总结了现代语文教学方法演进的特征和规律,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地概括和归因分析。
     第五章“语文考试科学化的历史检讨”。主要从传统语文考试自身矛盾运动、教育测量运动的推动以及现代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语文考试形成的动因,归纳出现代语文考试的特点;重点阐述了选择、填空、问答、整理、改错、模仿、翻译等多种新式方法在语文考试中的运用情况,并以东南大学附中入学招生考试这一典型案例加以印证;具体考察了人们对语文考试功能发挥不足及考试实际问题的检讨情况。
     第六章“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历史钩沉”。简要梳理了实验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真剖析了其对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影响;从识字问题、写字问题、阅读问题、作文问题等四个方面,重点探讨了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具体表现;客观评价了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结语。通过对科学主义在语文教育观念和实践方面影响的考察,笔者认为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学科性质和目标上、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上、在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上都向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出现“唯科学”和“伪科学”倾向也产生了不少沉痛教训。基于以上客观历史事实,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语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必须恰当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妥善处理传承与借鉴的关系、切实搞好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唯有此,我国语文教育才能得到健康而和谐的发展,才会拥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明天!
Scientism is an important west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troduced into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Combining with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evolution, it gave shape to scientism thought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ntext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Its impact not only involve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but also great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at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sm education thoughts, which greatly accelerated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of modern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as, by means of scientism thoughts, concepts and methods, gradually libera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broad sense and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1904 after the "GuiMao Educational System". Since the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tarted to establish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ncept,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scientific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examination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tries to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1904 to 1949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basis for the objective academic evaluati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ientism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s well as some consultable experiences,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day.
     From an unique perspective of scientism and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is essay makes every effort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scientif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y means of historical document, comparison, case study etc., which falls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ntroduction. It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elated datum, present situations and trends, research object, scope and related definitions, theory and method, as well as the main issues and innovation of the topic to cast a foreshadow for the full essay.
     Part Two Theory concept. It contains chapter one "The impact of scientism o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which briefly elaborates on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scientism as well as on its spread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 modern China,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scientism on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etc., with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the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art Three Education practice. It contains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six.
     Chapter Two "Investigation on the scientification history of the objec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prime issue elaborated on is that Chinese language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s the premise of setting up education objective. The alteration of the name of Chinese language also influences the setup of course objective to some extent. Then,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scientification history of the objec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ased on that standard objec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evolves from a general, unitary type to a definite, concrete type. Finally, criticism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objec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re explored.
     Chapter Three "Historical survey on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 It elabo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track tha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systematic and pragmatic in terms of Chinese language knowledge; with study emphasis on the evolution that the compiling method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ing system evolves from old, unitary genre classification, time series type to scientific sequence-based and unit-based typ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iling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is accompanied by criticisms and discussions which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ation reform; and finally, historical fact-based summary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are give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hapter Four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By briefly historical trac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methods, the author emphasizes on the impact of western education theory and method 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elaborates on the experi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ield by giving examples. In this chapter, emphasis is attach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peaking instruction, character-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 of the evolu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re concluded,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re summed up and analyzed.
     Chapter Fiv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In this part,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are analyzed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the paradox m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 m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xamination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are conclude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new methods in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such as black filling, gap filling, question, trim, correction, imitation and translation etc. are elaborated on, which is verified by the classic case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 and the deficiency and reality problems of Chinese language examination are investigated.
     Chapter Six "Scientification History of research method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author briefly streamlin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thoughts, carefully analyses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especiall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explore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scient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such four aspects as character learning, character wr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bjectively evalu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ation reform of research method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art Four Conclus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impacts of scientism on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towards scientification in its nature, objec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profound lessons from the tendency of scientism and pseudoscience have also occurred. Based on the above objective history facts, the essay finally draws the conclusion: the thorough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depends on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discipline, proper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ing and borrowing, and conducting a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nly by so doing, ca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develop in a health and harmonious way and enjoy a bright future.
引文
[1]《序》,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版,第4-5页。
    [2]涂又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第1页。
    [1]韩军:《现代中国语文的两大痼疾》,《中学语文》2000年第3期,第14页。
    [2]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页。
    [1]潘庆玉:《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评析》,《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6期,第12页。
    [1]顾德希:《语文教学的病根》,《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7日。
    [2]张鸿苓:《21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46页。
    [3]于漪:《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习》1996年第8期,第4页。
    [1][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第28页。
    [2]M.Nakosteen,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he Ronald Company,1965.19.
    [1]潘新和:《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31-134页。
    [2]潘新和:《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128页。
    [1]潘新和:《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128页。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103页。
    [1]郑国民等著:《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第193页。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
    [2]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第23-24页。
    [1]孙喜亭主编:《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10-113页。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4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第579页。
    [3]转引自王铁军著:《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2页。
    [4]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3、17页。
    [5]周德藩:《跨世纪的战略选择——关于我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若干思考》,《江苏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第28页。
    [1]董菊初著:《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188页。
    [2]陈新、徐菁:《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第72页。
    [1][英]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第6页。
    [1]Tom Sorell.Scientism.philosphy and the infatudtion with Science,Routledge,London and NewYork,1991.4.
    [2][美]郭颖颐著、雷颐等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16页。
    [3][英]卡尔·波普尔著、杜汝楫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第38页。
    [4][美]郭颖颐著、雷颐等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17页。
    [5]余纪元主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903页。
    [6]李醒民:《有关科学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22页。
    [7][英]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325页。
    [8]Stenmark M.Scientism Science,Ethics and Religi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1.18.
    [1]郭贵春、魏屹东主编:《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19页。
    [1][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年版,第31页。
    [1]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1028页。
    [1]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46页。
    [2]同上,第29页。
    [3]《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下移》,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页。
    [4]马红霞:《浅析科学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6页。
    [1]《再论孔教问题(1917)》,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91页。
    [2]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0页。
    [3]参见李维武:《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百年回顾》,《哲学动态》1999年第12期,第17-19页;[美]郭颖颐著、雷颐等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19-20页。
    [1]《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胡适著:《胡适文存二集》(第2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第5版,第268页。
    [2]《实验主义》,胡适著:《胡适文存》(第2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第4版,第81页。
    [3]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郭梦良辑:《人生规之论战》(中),上海:泰东书局1923年版,第90页。
    [4]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A卷第2期,1923年。
    [1]任鸿隽:《吾国学术思想之未来》,《科学》第2卷第12期,1916年。
    [2]丁文江:《我的信仰》,《独立评论》第100期,1934年。
    [3]葛懋春等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1年版,第313页。
    [4]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1]毛亚庆著:《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9页。
    [2][美]弗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第499页。
    [3][德]拉伊著、金澍荣等译:《实验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年版,第148页。
    [1]康有为:《请开学校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1]高凤谦:《敬告教育部》,《教育杂志》第3年第11期,1911年。
    [2]陆费逵:《民国普通学制议》,《教育杂志》第3年第10期,1911年。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4]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2页。
    [5]朱叔源:《改良现行学制之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3期,1920年。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页。
    [2]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2]毛亚庆著:《论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科学主义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36页。
    [1]庄泽宣著:《教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261页。
    [2]徐德春编:《教育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246页。
    [3]盂宪承、陈学恂编:《教育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25页。
    [4]罗廷光编:《教育科学纲要》,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92页。
    [1]申小龙著:《中国语言的结构和人文精神》,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笫1页。
    [2]裘辽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无锡白话报》1898年5月11日。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6期,1917年。
    [2]胡适著:《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3]梁启超:《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958-959页。
    [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期,1918年。
    [1]《国文之将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8页。
    [2]《教育杂志》第12卷第2期,1920年。
    [3]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1995)》.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4]陈景磐著:《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页。
    [1]章炳麟:《驳中国改用万国新语说》,《国粹学报》第41-42期,1908年。
    [2]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33页。
    [1]张寿康:《五四运动与现代汉语的最后形成》,《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第246页。
    [2]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1958年1月10日。
    [3]《导言》,胡适等主编:《中国新闻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1-12页。
    [4]钱玄同:《减省汉字笔画底提议》,《新青年》第7卷第3期,1920年。
    [5]钱玄同、陈独秀、胡适:《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4卷第4期,1918年。
    [1]卢戆章著:《一日子然初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2]《自序》,劳乃宣著:《简字全谱》,1907年在南京出版,第1页。
    [3]陆费逵:《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教育杂志》第1卷第1期,1909年。
    [1]钱玄同、陈独秀、胡适:《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4卷第4期.1918年。
    [2]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1995)》,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3]同上,第63页。
    [4]同上,第64页。
    [1]高名凯著:《汉语语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2]转引自凌远征著:《新语文建设史话》,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1]朱德熙:《汉语语法从书序》,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3页。
    [2]陈承泽著:《国文法草创》.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12页。
    [3]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1936年。
    [4]《序言》,陈望道等著:《中国文法革新论从》.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1]杨猛:《论20世纪修辞学中的科学主义》,《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59-60页。
    [2]注:“本书”是指陈望道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3]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280页。
    [4]王易著:《修辞学通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8页。
    [1]《关于国文八百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义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2]《门外文谈》,鲁迅著:《鲁迅全集》(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2-93页。
    [3]转引自姜纬常:《古人也用标点符号》,《光明日报》1987年7月18日。
    [1]胡适:《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科学》第2卷第1期,1916年。
    [2]陈望道:《标点之革新》,《学艺》第1卷第3期,1918年。
    [3]陈望道:《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上日刊》笫1-5期,1919年。
    [1]《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胡适著:《胡适文存》(第1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第4版,第174页。
    [1]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周敦颐著:《通书文辞》。
    [2]郝经著:《陵川集·原古录序》。
    [3]唐彪著:《读书作文谱》。
    [4]程端礼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5]张百行辑:《养正类编》。
    [1]唐彪著:《读书作文谱》。
    [2]曹洪顺著:《语文教育漫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0-311页。
    [4]张志公著:《张志公自选集》(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5]同上,第172-174页。
    [1]《序》,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2]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3]《总序》:徐梓著:《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1]黄济主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8-408页。
    [2]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81页。
    [3]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1]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页。
    [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无锡白话报》1898年8月7日。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7页。
    [4]胡适:《国语的进化》,《新青年》第7卷第3期,1920年。
    [5]程其保:《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教育杂志》第23卷第9期,1931年。
    [5]叶圣陶:《专供应用的书籍》,《中学生》第46期,1934年。
    [1]《认识图文教学——(图文杂志)发刊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88页。
    [2]孟起:《中学生底国文》,《中学生》第55期,1935年。
    [1]洪镇涛:《语文教学百年回顾》,《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第11-12页。
    [2]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306页。
    [3]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18页。
    [4]张之洞:《劝学篇》,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975页。
    [1]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述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版,第88页。
    [2]陆费逵:《小学学堂章程改正私议》,《教育杂忐》第1卷第8期,1909年。
    [1]陆费逵:《中等教育之三大派别》,《中华教育界》第8卷第3期,1918年。
    [2]江恒源编:《高级中学国文读本分周教学方法纲要》(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3页。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414页。
    [2]同上,第429页。
    [3]同上,第501页。
    [4]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00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493页。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221页。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446页。
    [1]《语文教育书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0页。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195页。
    [2]同上,第197页。
    [3]同上,第217页。
    [4]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5月,第87页。
    [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页。
    [6]同上,第187页。
    [7]同上,第194页。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页。
    [2]同上,第225页。
    [3]同上,第227-228页。
    [4]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影印版,第9页。
    [5]同上,第8页。
    [6]同上,第8页。
    [1]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影印版,第8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202页。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415页。
    [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801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卷: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2]同上,第69页。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4]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义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281页。
    [2]注:本课程标准足为“设六年制中学,不分初高中”的学校设计。1941年9月公布,并“指定国立中学数校及令川渝等11省市教育厅局指定成绩优良之公私立中学一二校”开始实验。其教育目标是:“(壹)养成用语体文及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贰)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及读解古书之能力。(叁)培养欣赏文艺之兴趣,及陶冶文学上创作之能力。(肆)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与发扬民族精神。”(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3]《论中学国课程的修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
    [1]转引自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周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1]王国元编著:《小学说话教学法》,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6-8页。
    [2]阮真编著:《中学国文教学法》,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3-7页。
    [1]《教育杂志》第12卷第2期,1920年。
    [1]朱自清:《中等学校国义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期,1925年。
    [1]沈仲九:《初中国文教科书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10期,1925年。
    [2]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3]周谷城:《文字与教育》.《东方杂志》第30卷第24期,1932年。
    [1]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教育从刊》第2集,1920年。
    [2]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授》,《教育杂志》第11卷第7期,1919年。
    [3]杨贤江:《初中学生学习国文底旨趣》,《学生杂志》第10卷第11期,1923年。
    [4]杜佐周:《关于新课程标准实验方法的意见》,《教育杂志》第22卷第3期,1930年。
    [1]王季思:《中学国文教学问题》,《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3期,1948年。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3]余冠英:《坊间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白话文教材之批评》,《国文月刊》第17期,1944年。
    [1]龚启昌:《中学国文教学问题之检讨》,《教育杂志》第32卷第9期,1948年。
    [2]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教育从刊》第2集,1920年。
    [3]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苦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7-58页。
    [1]穆济波:《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1923年。
    [1]周予同:《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教育杂志》第14卷第1期,1922年。
    [1]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授》,《教育杂志》第11卷第7期,1919年。
    [1]沈仲九:《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教育潮》第1卷笫5期,1919年。
    [1]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1期,1920年。
    [2]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订正3版,第12页。
    [1]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期,1925年。
    [1]程其保:《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教育杂忠》第23卷第9期,1931年。
    [2]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3页。
    [3]同上,第538页。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吊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5]同上,第120页。
    [6]同上,第199页。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22页。
    [2]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教育从刊》第2集,1920年。
    [1]周予同:《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教育杂志》第14卷第1期,1922年。
    [2]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教育从刊》第2集,1920年。
    [1]阮真著:《中学国文各学程教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48-49页。
    [1]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5-6页。
    [2]同上,第127-128页。
    [1]《旧式文选型教科书的突破》,顾黄初著:《语文教育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2]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文学》第7卷第1期,1936年7月。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1]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出版周刊》第156号,1935年。
    [2]《编辑大意》,朱树人编:《蒙学课本》,上海:南洋公学1897年版,第1页。
    [3]《编辑大意》,朱树人编:《蒙学课本》(修订本),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版,第2页。
    [4]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第134页。
    [1]《约旨》,俞复、丁宝善编:《蒙学读奉》,上海:文明书局1907年第21版,第1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252-253页。
    [1]谭彼岸著:《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页。
    [2]同上,第20页。
    [1]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出版周刊》第156期,1935年。
    [2]《序例》,序俞等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第1页。
    [3]《例言》,高凤谦等编:《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第1页。
    [1]《(新制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之编辑旨趣》,《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9期,1913年。
    [2]《例言》,吴曾棋编:《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第1页。
    [1]注:辛亥革命后,中学校学制四年,该套课本经许国英重订后改为8册,约定俗成84课。继续供中学使用。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522页。
    [3]《旧式文选型教科书的突破》,顾黄初著:《语文教育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1]《教育杂志》第12卷第2期,1920年。
    [1]郑国民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109页。
    [2]《教科书之发刊概况》,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5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128页。
    [1]《编辑大要》,序适编:《新法国语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1页。
    [2]《编辑大纲》,魏冰心编:《高级国语文读本》,上海:世界书局1925年版,第2页。
    [1]《谈语文读本s——(笔记义选读)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4-185页。
    [2]同上,第185页。
    [3]《(开明新编图文读本)[甲种]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1]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再版,第45-46页。
    [2]黎锦熙、王恩华著:《三十年来中等学校国文选本书目提要》,北京: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1937年版。第35页。
    [1]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1]《(国文八百课)编辑大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页。
    [2]《目录》,夏丐尊、叶圣陶编:《图文八百课》(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1-2页。
    [3]《关于(国文八百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3]同上,第180-181页。
    [1]注:《中等国文》原计划编6册,但由于全国解放仅出版3册,张家口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年出版前两册,石家庄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出版第3册。
    [2]《说明》,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中等国文》(第1册).张家口: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年版,第1页。
    [3]转引自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1]《(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167页。
    [2]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叶圣陶、冰心等编:《我和儿童文学》,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1]袁嘉谷著:《卧雪堂文集》第8卷。
    [2]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1]《绍介批评六种》,《教育杂志》第1卷第3期,1909年。
    [2]同上。
    [3]梁启超:《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教育公报》第4年第2期,1917年。
    [4]缪文功:《国文教科书之批评及改良办法》,《中华教育界》第4卷第6期,1915年。
    [5]昆仑客:《现今教授之缺点》,《教育杂志》第5卷第11期,1913年。
    [1]余家菊:《国语科的几个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12期,1920年。
    [2]沈子善:《小学教科书的功用与革新》,《小学教科书评论》,上海:中正书局1936年版.第68页。
    [3]阮真:《论高中文科读文教学》,《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6期,1925年。
    [4]薛竞:《中学校图文教授的我见》,《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5期.1922年。
    [5]张震南等编著:《中学图文述教》,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5页。
    [6]阮真:《初中国文教材研究》,《教育研究》第16期,1929年。
    [1]马若谷、程粟一:《三种现行初级国语教科书的评论》,《小学教科书的评论》,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77页。
    [2]刘御:《我对陕甘宁边区抗战期间的三部初小国语课本的认识》,《人民教育》第1卷第6期,1950年。
    [3]浦江清:《论中学国文》,《语文月刊》第1卷第3期,1940年。
    [4]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1]祝世德:《初中国文教学经验谈》,《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1-2期,1934年。
    [2]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1]余冠英:《坊间中学国文语教科书中白话文教材之批评》.《国文月刊》第17期,1944年。
    [2]转引自龚启昌:《中学国文教学问题之检讨》,《教育杂志》第32卷第9期,1948年。
    [1]龚启昌:《中学国文教学问题之检讨》,《教育杂志》第32卷第9期.1948年。
    [2]张弘:《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私议》,《中华教育界》复刊第4卷第3期,1950年。
    [3]潘树声:《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教育杂志》第4卷第8期,1912年。
    [4]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1920年。
    [1]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问题》,《教育杂志》第14卷第1期.1922年。
    [2]杜佐刷:《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5卷第7期,1923年。
    [1]庞翔勋:《我的中学读义教学绛验》,《国文月刊》第25期。1944年。
    [2]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新青年》第4卷第1期,1918年。
    [1]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授》,《教育杂志》第11卷第7期,1919年。
    [2]何仲英:《白话文教授问题》,《教育杂志》第12卷第2期,1920年。
    [3]何仲英:《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教育杂志》第12卷第11期.1920年。
    [1]周予同:《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教育杂志》第14卷第1期,1922年。
    [2]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期,1925年。
    [3]沈仲九:《初中国文教科书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10期,1925年。
    [4]朱文叔:《关于小学国语读本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1]周予同:《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教育杂志》第14卷第1期,1922年。
    [2]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1]庞翔勋:《我的中学读文教学经验》,《国文月刊》第25期,1944年。
    [2]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1920年。
    [1]沈仲九:《初中国文教科书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10期,1925年。
    [2]张文昌:《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1]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2]《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鲁迅著:《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页。
    [3]《人生识字糊涂始》,鲁迅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版,第37页。
    [1]《编辑例言》,夏丐尊、叶吊陶等编:《开明国文讲义》(第1册),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页。
    [1]王建军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2]同上,第313页。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
    [4]余冠英:《坊间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白话文教材之批评》,《国文月刊》第17期,1944年。
    [1]梁实秋著:《梁实秋雅含散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
    [2]杜佐周:《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及现在一般儿童读书能力的测验》,《教育杂志》第15卷第7期,1923年。
    [3]徐珍编著:《中外教学法的演进》,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5页。
    [4]刘正伟:《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方法之嬗变及特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合刊,第2页。
    [1]俞子夷遗作:《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57页。
    [1]俞子夷遗作:《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58页。
    [2]《部批商务印书馆请审定教科书批二则》,《教育杂志》第1年第12期,1909年。
    [3]天民:《国文教材之处理法》,《教育杂志》第7卷第6期,1916年。
    [1]俞子夷遗作:《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54页。
    [2]李晓农、辛曾辉编:《乡村小学教学法》.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6-27页。
    [1]俞子夷遗作:《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77页。
    [2]郑朝熙:《单级教授之要领》.《教育杂志》第5卷第9期,1913年。
    [3]《学记》,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8-99页。
    [4]叶圣陶、朱自清著:《国文教学》.上海:开明书店1945年4月版,第78-83页。
    [1]李晓农、辛曾辉编:《乡村小学教学法》,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6-33页。
    [2]张文昌:《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1]沈雷渔编:《小学组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42-43页。
    [2]张文昌:《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3]瞿葆奎、丁证霖:《“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34页。
    [1]孟宪承著:《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29版,第116页。
    [2]中央大学实验小学校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3版,第9页。
    [3]沈百英编:《设汁教学演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9页。
    [1]刘百川:《旅行设计里的国语教学》,《小学教育月刊》第2卷第10期,1923年。
    [2][美]波特著、孟宪承译:《现代教育学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96-97页。
    [3]崔唐卿:《怎样补救设计法的缺点》,《教育杂志》第16卷第6期,1924年。
    [4]《道尔顿制与设计教学》,《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7期,1923年。
    [5]俞子夷编著:《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页。
    [1]《序》,舒新城编:《道尔顿制讨论集》.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第4版,第1页。
    [2]常道直:《对于我国教育现状之危言》,《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1期,1925年。
    [3]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49页。
    [1]熊明安主编:《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2]舒新城:《道尔顿制与小学国语教学法》,《教育杂志》第16卷第1期,1924年。
    [3]赵廷为:《道尔顿制与教师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9期,1925年。
    [4]廖世承编:《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73-176页。
    [5]同上,第168页。
    [1]俞子夷:《小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1925年。
    [1]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2]同上,第27-28页。
    [1]庾冰:《言文教授论》,《教育杂志》第4卷第3期,1912年。
    [2]潘树声:《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教育杂志》第4卷第8期,1912年。
    [3]张士一著:《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第6版,笫53-54页。
    [1]黎锦熙:《国语科“活法”教学的新案》.《教育杂志》第14卷第4期,1922年。
    [2]同上。
    [3]叶圣陶:《说话训练——产生与发展的总枢纽》,《教育杂志》第16卷第6期,1924年。
    [1]吴研因、吴增芥编:《小学教材及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70-171页。
    [2]《序》,王国元编著:《小学说话教学法》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1页。
    [3]叶苍岑:《对中学新生谈国文学习》,《国文杂志》第1卷第2期,1942年。
    [4]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1]王筠著:《教童予法》。
    [2]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5页。
    [3]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沈百英:《小学读文教学的新贡献》,《教育杂志》第19卷第8期,1922年。
    [2]《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两个人问题》,辛安亭著:《论语文教学及其他》(增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3]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3页。
    [1]黎锦熙:《国语科“话法”教学的新案》,《教育杂忠》第14卷第4期,1922年。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3]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页。
    [4]刘儒编:《国语教学法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69页。
    [5]《拉丁化中国文字》,《金陵学志》第5卷第4期,1950年。
    [1]《书法教授规程》,《小学校》第10期,年月不祥。
    [2]赵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2-15页。
    [1]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人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2]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授》,《教育杂忠》第11卷第7期,1919年。
    [1]沈仲九:《对十中等学校围义教授的意见》,《教育潮》第1卷笫5期,1919年。
    [1]何仲英:《白话文教授问题》,《教育杂志》第12卷第2期,1920年。
    [2]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义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第438页。
    [1]吴研因、吴增芥编:《小学教材及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281-284页。
    [2]沈荣龄编:《小学国语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3年版,第81页。
    [3]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人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37页。
    [1]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2]《〈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朱自清著:《精读指导举隅》,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1-15页。
    [3]龚启昌:《中学困文教学问题之榆讨》,《教育杂志》第32卷第9期,1948年。
    [1]《〈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朱自清著:《略读指导举隅》,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1-17页。
    [2]同上,第1页。
    [3]同上,第2页。
    [4]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1]《自序》,袁哲编著:《国语读法教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
    [2]《垣内序》,袁哲编著:《国语读法教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1]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2]姚铭恩:《小学作文教授法》,《教育杂志》第7卷第6期,1915年。
    [3]范祥善:《缀法教授之根本研究》,《教育杂志》第11卷第4期,1919年。
    [1]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
    [2]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再版,第44页。
    [1]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再版,第50-51页。
    [2]夏丐尊:《教学小品文的一个尝试》,《学生杂志》第10卷第11期,1923年。
    [3]叶圣陶著:《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7-19页。
    [1]黎锦熙:《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上海教育》第3卷第9期,1947年。
    [1]王森然:《国文教师的责任》,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448页。
    [2]阮真:《新教授法之研究》,《教育杂志》,第4卷第6期,1913年。
    [3]陶行知:《教学合一》,《世界教育新思潮》第1期,1919年。
    [1]王森然:《国文教师的责任》,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448页。
    [2]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25年出版,第44-45页。
    [3]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教育从刊》第2集,1920年。
    [4]张文昌:《中学国义教学底几个根奉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1]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1920年。
    [1]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困》第2卷第1期,1920年。
    [1]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2]姚铭恩:《小学作文教授法》,《教育杂志》第7卷第6-7期,1915年。
    [3]天民:《自习主义读法预习法》,《教育杂志》第9卷第11期,1917年。
    [4]沈仲九:《初中国文教科书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10期,1925年。
    [1]魏冰心编:《初小国语教学法》(第6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3年版,第1-9页。
    [1]程今吾著:《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版,第58页。
    [2]黎锦熙:《国语教育上应当解决的问题》,《教育杂志》第13卷第2期,1921年。
    [3]沈颐:《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教育杂志》第1卷第1期,1909年。
    [4]太冲:《分团式之作文教授》,《中华教育界》第5卷第4期,1916年。
    [5]吴研衡:《革新主义之作文教授》,《中华教育界》第5卷第1期,1916年。
    [6]种因:《对于现在中学国文教授的批评及建议》,《教育杂忠》第12卷第5期,1920年。
    [1]孟宪承:《初中作义教学法之研究》,《教育杂志》第17卷第6期,1925年。
    [2]范祥善:《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教育杂志》第10卷第1期,1918年。
    [3]王森然著:《中学图文教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第92页。
    [4]周谷平著:《近代两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第85页。
    [5]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编:《21世纪语义对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版,第34页。
    [1]阮真:《国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1期,1933年。
    [2]徐中玉:《中学生论中学国义学习的问题》,《中华教育界》复刊第3卷第10期,1949年。
    [3]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教育杂志》第14卷第1期,1922年。
    [4]范样善:《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教育杂志》第10卷第1期,1918年。
    [5]王季思:《中学国文教学问题》,《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3期,1947年。
    [6]沈仲九著:《国文科试行道尔顿制的说明》,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第5页。
    [7]阮真:《时代思潮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1期。
    [1]晁哲夫:《国文教学必须改造》,《冀南教育》,1946年3月17日。
    [2]太玄:《关于写生文之考察》,《教育杂志》第13卷第2期,1921年。
    [3]黎锦熙:《中等学校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述要》,《国文月刊》第51期,1946年。
    [4]陈燮勋:《改进国文教学的先决条件》,《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1923年。
    [5]云六:《现行师范学制的流弊及其改革法》,《教育杂忠》第25卷第7期,1935年。
    [6]孟宪承:《初中中国文之教学》,《新教育》第9卷第1-2期合刊,1924年。
    [1]周谷城:《文宁与教育》,《东方杂志》第30卷第24期,1933年。
    [2]阮真:《中学国文教学目的之研究》,《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5期,1934年。
    [3]种因:《对于现在中学国文教授的批评及建议》,《教育杂志》第12卷第5期,1920年。
    [4]《中学国文教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91-95页。
    [1]张义昌:《中学国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1]《学记》,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第97-98页。
    [1]杨学为:《漫评科举考试》,《教育研究》1989年第11朋,第69页。
    [2]陈振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生、考试、录取和防舞弊措施》,瞿葆奎主编:《教育文集·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20页。
    [1]顾炎武著:《日知录》,第16卷。
    [2]同上。
    [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上海:中华书局 1958年版,第5392页。
    [1]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固教育年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192页。
    [1]宋伏秋、梅克主编:《我国普通教育评价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年版,第11页。
    [2]王书林著:《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第54页。
    [3]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194-198页。
    [4]艾伟编著:《阅读心理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69-72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67-73页。
    [2]赵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122页。
    [1]廖世承、陈鹤琴编:《测验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第135页。
    [2]同上,第136-137页。
    [1]谢青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 1995年版,第480页。
    [2]《记事》,《教育杂忠》第4卷第9期,1912年。
    [3]谢青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 1995年版,第559页。
    [1]《教育杂志》第25卷第1期,1935年,第9页。
    [2]《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2期,1933年,第98-90页。
    [3]谢青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 1995年版,第613-618页。
    [1]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196页。
    [1]吴研因、吴增芥编:《小学教材及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5年版,第303-306页。
    [1]赵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54-59页。
    [1]中华书局编:《国文测验举例》,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版,第2-14页。
    [1]潘仁:《国常成绩考查的实际方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新1卷第4期,1946年,第8-11页。
    [1]谢青等土编:《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 1995年版,第545-553页。
    [1]《国义试题与科举精神——(中学生)卷首言》,《中学生》第30期,1932年。
    [1]杨学为等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 1992年版,第720页。
    [2]浦江清:《论中学国文》,《国文月刊》第1卷第3期,1940年。
    [1]阮真:《国文科考试之日的及方法》,《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5期,1932年。
    [2]浦江清:《论中学国义》,《国文月刊》第1卷第3期,1940年。
    [3]邰爽秋:《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教育杂忠》第14卷第8期,1922年。
    [1]叶圣陶:《国文常识试题》,《中学生》第192期,1947年。
    [2]于在春:《国文成绩考查述例》,《国文杂志》第1卷第8期,1941年,第33页。
    [1]阮真:《国文科考试之目的及方法》,《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5期,1932年。
    [2]《〈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朱自清著:《精渎指导举隅》,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2年版,第16页。
    [1]《〈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朱自清著:《略读指导举隅》,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3年版,第19-20页。
    [2]阮真著:《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 1929年版,第54页。
    [3]《中山大学颅科入学国文试卷研究》,阮真著:《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 1929年版,第187-190页。
    [1]王秀南:《实验教育发微》,《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8期,1932年。
    [1]毛亚庆著:《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4页。
    [2][德]拉伊著、金澍荣等译:《实验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年版,第148页。
    [1]黄公觉:《最近教育思潮的趋势》,《教育杂志》第14卷第9期,1922年。
    [2]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箍》(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 1991年影印版,第181页。
    [1]王克仁:《测量儿童智力之必要和方法》,《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2期,1921年。
    [2]许春生等:《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8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3页。
    [2]同上,第13-14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29页。
    [2]同上,第47-48页。
    [3]陈鹤琴著:《语体文应用字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年版,第115-116页。
    [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年版,第748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48-49页。
    [2]同上,第52-56页。
    [3]赵欲仁:《小学国语科教学的三种新趋势》,《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12期,1930年。
    [4]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49-51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57-58页。
    [2]赵欲仁:《小学国语科教学的三种新趋势》,《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12期,1930年。
    [1]俞子夷:《关于书法科学习心理之一斑》,《教育杂志》第18卷第7期,1926年。
    [2]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210-214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牛书局 1949年版,第209页。
    [2]同上,第203页。
    [3]邢绮庄:《小学生练习中楷采用映写与自由写的实验研究》,《教育杂志》第25卷第4期,1935年。
    [4]龚启昌:《书法初步练习临写与描写之比较》,《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9期,1936年。
    [5]朱慕周:《中学书法临映试验研究》,《教育杂志》第21卷第5期,1929年。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204页。
    [2]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 1991年影印版,第190页。
    [3]同上,第189页。
    [4]龚启昌:《中文阅读心理研究之现阶段》,《教育杂志》第32卷第3期,1947年。
    [1]艾伟著:《阅读心理·周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13-14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22-23页。
    [2]艾伟著:《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台北:国立编译馆 1979年第13版,第95-97页。
    [3]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31-32页。
    [1]沈有乾:《诵读时眼球跳动之观察》,《心理》第4卷第1期,1925年。
    [2]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笫162页。
    [3]同是,第194页。
    [1]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第200页。
    [1]艾伟著:《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台北:国立编译馆 1979年第13版,第64-72页。
    [2]注:1939年艾伟在重庆沙坪坝创办了第一个学习心理实验班,从事中学各科的学习心理实验。
    [3]转引自李庆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2版,第223页。
    [1]艾伟著:《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台北:国立编译馆 1979年第13版,第86页。
    [2]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40页。
    [3]艾伟著:《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台北:国立编译馆 1979年第13版,第23-43页。
    [4]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100-101页。
    [5]同上,第94页。
    [1]艾伟:《中学国文理解程度之研究》,《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11期,1930年。
    [1]权伯华编:《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2年版,第39-54页。
    [2]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130页。
    [1]吴震春:《作文指导方法的比较实验》,《教育杂忠》第25卷第4期,1935年。
    [1]张文昌:《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2]权伯华编:《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2年版,第61-64页。
    [3]于在春:《“集体习作”》,《国文月刊》第48期,1946年,第66页。
    [4]同上,第66-67页。
    [1]于在春:《“集体习作”》,《图文月刊》第48期,1946年,第68页。
    [2]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 1991年影印版,第187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年版,第283页。
    [3]同上,第29页。
    [4]李廉方:《最经济的合科教学法》,河北教育厅1946年自刊本,第3页。
    [1]熊明安、周洪字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313页。
    [2]王秀南:《实验教育发微》,《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8期,1932年。
    [1]王建军:《论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第55页。
    [1]《自序》,艾伟:《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第1页。
    [1]俞子夷:《小学教学法上的新旧冲突》,《教育杂忠》第15卷第9期,1923年。
    [1]张文昌:《中学国义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1927年。
    [2]周正逵:《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8页。
    [3]《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87页。
    [1]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22页。
    [2]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7期,第25页。
    [3]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1页。
    [1]黄玉峰:《还我琅琅书声——兼论四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误区》,《语义学习》1992年第12期,第11页。
    [1]余应源:《西化——百年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第16页。
    [2]桑志军:《百年语文教育研究的反思》,《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8期,第6-7页。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人词典》(第1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第1033页。
    1.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5月。
    2.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5年版。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年版、1981年第2版。
    4.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7.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8.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 1991年影印版。
    9.杨学为等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 1992年版。
    10.李桂林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11.李杏保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北京:高等教育山版社 1996年版。
    12.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1995)》,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年版。
    13.顾黄初土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4.语文出版社组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人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年版。
    1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7.李树编:《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郭梦良辑:《人生观之论战》,上海:泰东书局 1923年版。
    2.胡适著:《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3年第4版。
    3.胡适著:《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年第5版。
    4.葛懋春等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1年版。
    5.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2版。
    6.鲁迅著:《鲁迅全集》,北京:人比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7.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
    8.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9.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0.沈百英编:《设计教学演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年版。
    11.舒新城编:《道尔顿制讨论集》,上海:中华书局 1932年第4版。
    12.程今吾著:《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版。
    1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14.辛安亭著:《辛安亭论教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15.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2版。
    16.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年版。
    1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徐特立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2版。
    1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19.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2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21.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22.许春生等编:《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3.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4.陈景磐、陈学恂主编:《消代后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5.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6.季蒙、谢泳编:《胡适论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27.夏丐尊著:《夏丐尊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8.宣浩平编:《大众语文论战》,上海:启智书局 1935年版。
    29.沈百英著:《小学国语教学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年版。
    3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31.叶圣陶、冰心等编:《我和儿童文学》,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0年版。
    32.辛安亭著:《论语文教学及其他》(增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33.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3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3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37.庄文中编:《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改革》,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38.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39.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版。
    40.顾黄初著:《语文教育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41.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42.张志公著:《张志公自选集》(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3.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44.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45.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编:《21世纪语文对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版。
    46.郭戈编:《李廉方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6年版。
    47.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1.《无锡白话报》,裘廷梁等主编,1898年创刊。
    2.《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发行,1904年创刊。
    3.《教育杂志》,商务印书馆发行,1909年创刊。
    4.《中华教育界》,中华书局发行,1912年创刊。
    5.《教育公报》,北洋政府教育部主办,1914年创刊。
    6.《新青年》,陈独秀等主编,1915年创刊。
    7.《科学》,中国科学社主办,1915年创刊。
    8.《少年中国》,北京少年中国学会主办,1919年创刊。
    9.《新教育》,新教育共进社主办,1919年创刊。
    10.《教育潮》,沈仲九、夏丐尊、刘大白主编,1919年创刊。
    11.《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协进社主编,1921年创刊。
    12.《新教育评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办,1925年创刊。
    13.《教育研究》,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主编,1928年创刊。
    14.《中学生》,夏丐尊、叶圣陶主编,1930年创刊。
    15.《国文月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中文系主办,1940年创刊。
    16.《国文杂志》,吕叔湘、叶圣陶等主编,1942年创刊。
    1.[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2.[英]卡尔·波普尔著、杜汝楫等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3.[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4.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5.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6.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7.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9.毛亚庆著:《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0.元青著:《杜威与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1.[英]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
    12.刘德华著:《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13.郭贵春、魏屹东主编:《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4.庄泽宣著:《教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 1932年版。
    15.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4年版。
    16.罗廷光编:《教育科学纲要》,上海:中华书局 1935年版。
    17.[德]拉伊著、金澍荣等译:《实验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年版。
    18.孟宪承著:《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第29版。
    19.孟宪承、陈学恂编:《教育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年版。
    20.徐德春编:《教育通论》,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
    21.[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年版。
    22.陈景磐著:《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23.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24.[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25.黄济主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6.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7.谢青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 1995年版。
    28.孙喜亭主编:《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9.周谷平著:《近代两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人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大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31.涂又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2.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3.周洪宇、刘居富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4.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5.余子侠著:《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6.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7.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8.王铁军著:《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9.郑金洲著:《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41.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2.金林祥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43.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4.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5.郑金洲、瞿葆奎著:《中国教育学百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6.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7.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8.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9.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年版。
    50.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51.朱永新著:《沟通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52.熊明安、喻本伐主编:《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53.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54.田正平、肖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55.廖世承编:《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
    56.廖世承、陈鹤琴编:《测验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
    57.中央大学实验小学校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上海:中华书局 1930年第3版。
    58.沈雷渔编:《小学组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59.王书林著:《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60.吴研因、吴增芥编:《小学教材及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5年版。
    61.李晓农、辛曾辉编:《乡村小学教学法》,上海:黎明书局 1936年版。
    62.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5年版。
    63.徐梓著:《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64.徐珍编著:《中外教学法的演进》,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6年版。
    65.王建军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66.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67.张传燧著:《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68.熊明安主编:《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年版。
    69.吕达著:《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70.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71.黄书光、王伦信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2.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3.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编:《中小学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74.黄书光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75.申国昌、史降云著:《中国学习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6.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年版。
    77.倪海曙著:《中国语文的新生》,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 1949年版。
    78.卢戆章著:《一目了然初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6年版。
    79.谭彼岸著:《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80.高名凯著:《汉语语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年版。
    81.陈望道等著:《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版。
    82.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与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83.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新1版。
    84.陈承泽著:《国文法草创》,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85.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86.周有光著:《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87.申小龙著:《中国语言的结构和人文精神》,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
    88.中小龙丰等:《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20世纪中国语言学思辨录》,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9年版。
    89.凌远征著:《新语文建设史话》,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90.胡适著:《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91.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92.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北京: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8年版。
    93.刘儒编:《国语教学法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年版。
    94.中华书局编:《国文测验举例》,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版。
    95.陆衣言编:《黎锦熙的国语讲坛》,上海:中华书局 1923年第3版。
    96.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25年再版。
    97.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
    98.张震南等编著:《中学国文述教》,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
    99.沈仲九著:《国文科试行道尔顿制的说明》,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版。
    100.陈鹤琴著:《语体文应用字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年版。
    101.江恒源编:《高级中学国文读本分周教学方法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年版。
    102.叶圣陶著:《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103.阮真著:《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 1929年版。
    104.阮真著:《中学国文各学程教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 1930年版。
    105.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订正3版。
    106.赵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
    107.宋文翰编:《小学作文教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年版。
    108.权伯华著:《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2年版。
    109.张十一著:《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3年第6版。
    110.沈荣龄编:《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33年版。
    111.魏冰心编:《初小国语教学法》,上海:世界书局 1933年版。
    112.顾子言著:《小学国语教学法》,上海:大华书局 1933年版。
    113.曹凤南编:《高小国语教学法》,上海:大华书局 1933年版。
    114.阮真编著:《中学国文教学法》,上海:正中书局 1936年版。
    115.王国元编著:《小学说话教学法》,上海:正中书局 1936年版。
    116.袁哲编著:《国语读法教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117.黎锦熙、王恩华著:《三十年来中等学校国文选本书目提要》,北京: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 1937年版。
    118.蒋伯潜著:《中学国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 1941年版。
    119.叶圣陶、朱自清著:《精读指导举隅》,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2年版。
    120.叶圣陶、朱自清著:《略读指导举隅》,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2年版。
    121.叶圣陶、朱自清著:《国文教学》,上海:开明书店 1945年版。
    122.叶圣陶、夏丐尊著《阅读与写作》,上海:开明书店 1947年版。
    123.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8年版。
    124.艾伟编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上海:中华书局 1949年版。
    125.艾伟著:《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台北:国立编译馆 1979年第13版。
    126.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年版。
    127.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128.李伯棠著:《小学语文教材简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129.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30.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131.曾祥芹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132.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133.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134.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135.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136.郑国民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37.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38.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139.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140.邰启扬、金盛华等著:《语文教育新思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141.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142.陈黎明、林化君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43.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44.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45.曹洪顺著:《语文教育漫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46.韩立群著:《中国语文革命:现代语文教育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版。
    147.刘古泉著:《汉语文教材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48.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49.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150.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151.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52.郑国民等著:《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153.韩军著:《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54.张驰著:《语文教育人文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155.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6年版。
    156.刘永康主编:《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57.于源溟著:《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
    158.耿红卫著:《语文教育新论》。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7年版。
    1.朱树人编:《蒙学课本》,上海:南洋公学 1897年版。
    2.朱树人编:《蒙学课本》(修订本),上海:南洋公学 1901年版。
    3.庄俞等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4年版。
    4.俞复、丁宝善编:《蒙学读本》(第一编),上海:文明书局 1907年第21版。
    5.高凤谦等编:《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8年版。
    6.吴曾祺编:《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8年版。
    7.庄适编:《新法国语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年版。
    8.魏冰心编:《高级国语文读本》,上海:世界书局 1925年版。
    9.叶圣陶编:《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上海:开明书店 1932年版。
    10.孙俍工编:《初级中学国文》,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32年版。
    11.傅东华编:《初级中学国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12.江苏省教育厅编:《初中当代国文》,上海:中学生书局 1934年版。
    13.夏丐尊、叶圣陶等编:《开明国文讲义》,上海:开明书店 1934年版。
    14.夏丐尊、叶圣陶编:《国文八百课》,上海:开明书店 1935年版。
    15.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中等国文》(第一册),张家口: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 1946年版。
    16.叶圣陶、周予同等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本),上海:开明书店 1946年版。
    17.叶圣陶、朱自清等编:《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上海:开明书店 1948年版。
    1.黄小燕:《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998 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2.宋封喆:《西方科学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湘潭大学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施红玉:《科学主义思潮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5.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刘正伟:《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方法之嬗变及特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
    2.李静蓉:《近代语文教育实验的历史回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
    3.吴洪成、彭泽平:《自学辅导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上、下),《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4、5期。
    4.冯敏:《“五四”前后的教育改革与中国近代学校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5.徐林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8-9期。
    6.吴洪成、彭泽平:《分团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1期。
    7.曹洪顺:《“语文”单独设科——兼谈“语文”学科名称的变化》,《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
    8.潘庆玉:《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评析》,《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6期。
    9.潘新和:《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上、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2002年第1期。
    10.田本娜:《百年识字教学的历史及创新》,《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9期。
    11.郊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李良品:《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近代化》,《学术论坛》2005年第3期。
    13.李良品、李屹亚:《论中国近代语文教科书的特征与贡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4.耿红卫:《我国百年汉字识字教学改革述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10期。
    15.耿红卫:《语文课程的特点略论》,《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
    16.耿红卫:《我国识字教学的历史同顾与思考》,《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年第5期。
    17.耿红卫:《近30年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