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英才辈出,前仆后继,记录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英模画面,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动中。英雄模范所展现出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使他们成为引领时代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旗帜。
     时势造就英模,时代需要英模,这是社会进步之必然,之必需。英模是时代的产物,它直接或间接地折射着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一个社会或是团体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一直以来,对于英模人物的研究,人们多是将其视为一种政治环境,从思想教育、政治宣传等角度来认识,而较少的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进行理性的学术解读。
     拨乱反正是党和政府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稳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它作为社会主义时期全党工作实现伟大转折的前奏和开端,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历史转型特色。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文革”时期的英模人物进行了拨乱反正,同时也对涌现出的大量的英模人物进行了表彰和宣传,像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优秀的科学家等等。通过对这些英模人物的归类整理,以英模人物谱系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构成英模文化的主体进行解读,从而揭示这一时期英模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机制。
     树立英模典型在中国已绝不是仅仅意味着一种普通的宣传方式,英模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经过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重大战略转移,对中国历史上的若干失误和错误进行了全面纠正,扭转了国内混乱的局面。英模文化也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复苏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英模文化是一种具有正面示范和激励功能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具有普世性的特点。结合拨乱反正这一时代背景,英模文化还表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色:英模人物类型多样化;对英模人物报道的真实性得到一定的回归;英模文化的宣传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英模人物的报道宣传,受众参与度提高等等。
     英模文化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缺陷。通过对英模文化各个方面详细的分析,认识和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进而尝试构建中共倡导的英模文化史学体系,深入探讨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流变。这一时期英模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模式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ccommodating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excellence men,fought, recorded an increase memorable images of heroes, left many preciousspiritual wealth.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t hadpenetrated into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daily operations.Heroic model ofthe show high ideals and dedication to make them lead the advance of the times,the vanguard of social progress flag.
     The times create heroes, and need heroes,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of the socialprogress, necessary. Heroes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It directly or indirectlyreflects a country or nation, a society or group human spirit and value orientation.Has been, for the study of the hero characters, most people will be regarded as apolit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politicalpropaganda, to understand, less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o a rationalacademic interpretation.
     Order out of chaos is a political reform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correct the erro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ange was chaos, so that thedomestic situation stabilized.As the party's work to achieve the socialist period, theprelude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itplayed an important role,and ha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transformation. This period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brought order out of chaos tothe hero charact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also to have emerged many heroescharacter undertook recognition and publicity,such as the hero of Self-defenseagainst Vietnam, the best scientists.Through to these heroes character classification,to a class character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reality of the main body of class culture, thereby revealing this period hero-modelcultur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echanism.
     Establish the heroes typical in China has not only means a common way ofpublicity, hero-model culture on Chinese society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After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the country has achieved the class struggle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focusof a major strategic shift, the number of Chinese history, a comprehensive errorsand error correction, reversing the domestic chaos.Heroes culture gradually on theright track, into the recovery period,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Heroes culture is a positive model and incentive features of cultural patterns,is also a unique Chinese social culture,and is the culture of the masses of thepeople, with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order outof chaos, the heroes culture also showed some new changes and new features:heroes character type diversification; some regression to the authenticity of thereport by the heroes characters;heroes promote a culture of the way for furtherdevelopment; hero figures reported publicity, and audience participation toimprove, and so on.
     Heroes culture has a positive social effect, but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alsowith some inevitable flaws.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ll aspects of heroescultur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cultural patterns of this particular historicalperiod, and then try to build a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system advocated by theheroes, in-depth study of the rheology of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 Studyingand researching heroes culture of this period , for new culture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 mod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spiritualcivilization also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636.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692.
    ③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书局,1983:1384.
    ④魏勇.新中国前十七年间英模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③[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M],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95.
    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文集第十四册。
    ⑤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1922:53.
    ⑥贺麟.文化与人生[M],商务印书馆,1947:32.
    ⑦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90.
    ①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4-1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537.
    ①列宁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58:602.
    ②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http://www.chuanmei.net,2009-9-13。
    ③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45.
    ④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6-277.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43.
    ⑥毛泽东.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A],毛泽东论新闻宣传[M],新华出版社,2000:141.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50-53.
    ②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37.
    ③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的祝词[A](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9:95.
    ④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A](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出版社,1994:
    134.
    ⑤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88.
    ①胡锦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4(30).
    ②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转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观念思考[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264.
    ③刘国强、朱清河.典型报道的生存根基初探[J],新闻知识,2005第3版,22.
    ①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18.
    ②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23.
    ①《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N],1977,2(7)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5(11)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A](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3、149.
    ①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355.
    ②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改革开放1977-1992[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4:28.
    ③新民主主义论[A](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694.
    ①《人民日报》1977年4月19日。
    ②《人民日报》1977年10月26日。
    ①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54、355.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5.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82:6.
    ①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讲到了所谓“两个估计”,这个《纪要》是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色专政”;只是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只是分子。
    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41.
    ①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87、89、91、97.
    ②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
    ①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
    ①谢春涛主编.转折中国1976-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225.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拨乱反正(中央卷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813.
    ①来源于《人民日报》,1977年5月20日。
    ②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1643.
    ①吉林对反对林彪“四人帮”、为刘少奇同志冤案鸣不平惨遭杀害的史云峰同志平反昭雪[N],人民日报,1980,4(19).
    ①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11.
    ②老知青薛喜梅应该解脱[M]编者按,人民日报,1979,5(23).
    ③宋连生著.农业学大寨始末[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175.
    ①宋连生著.农业学大寨始末[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265.
    ②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N],辽宁日报,1973,7(19).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拨乱反正(中央卷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798.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拨乱反正(中央卷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798、799.
    ①学习模范青年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团中央授予十一名青年“学雷锋树新风模范青年”的光荣称号[N],人民日报,1980,5(3):1.
    ①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的祝词(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中央文献研究室,1999,6:95.
    ①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名单[N],人民日报,1979,10(9):4.
    ①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77年12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79.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人民出版社,1987,3:26.
    ①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改革开放(1977-1992)[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4:25.
    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0.
    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7月),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12:131.
    ③列宁全集(第1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5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459—460.
    ①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1944年7月7日),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17.
    ①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6:1039.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633801.htm,2011年8月11日。
    ③《人民日报》,1979年3月31日第4版。
    ④姚福申主编.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61.
    ②列宁全集(第3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187.
    ③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①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14.
    ②聂茂、张静著.典型人物报道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6.
    ②《辽宁日报》,1979年6月19日。
    ③当代大学生的榜样[N],人民日报,1982,11(2):3.
    ④《礼记孔子闲居》。
    ①《论语泰伯》。
    ②《荀子劝学》。
    ①刘汉俊.在时代坐标中找准定位从典型事例中提炼主题——关于牛玉儒事迹宣传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5(1),9.
    ②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409.
    ①学好文件抓住纲[N],《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1977,2(7)
    ②宋连生著.农业学大寨始末[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265.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143.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82:12.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182.
    ①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191.
    ②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青岛出版社,1991,6:581.
    ③谢春涛主编.转折中国:1976-1982[M],人民出版社,2008,12:296.
    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41.
    ②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87、89、91、97.
    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
    ④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①军队要整顿(1975年1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
    ②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5.
    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6:899.
    ①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60.
    ①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209.
    ②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210.
    ③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50-53.
    ①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37.
    ②目前的形势与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255.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60.
    ①魏勇.新中国英模旌表制度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06.
    ①百度百科.英雄模范奖章,http://baike.baidu.com/view/464208.htm,2011年10月18日。
    ②百度百科.奖章,http://baike.baidu.com/view/768487.htm,2011年10月18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优抚安置局.优抚工作简况http://yaj.mca.gov.cn/article/ydfx/ywjs/200711/20071100003570.shtml,2007年11月10日。
    ①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②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79、387.
    ①总政治部发出通知给工作成绩优异的干部晋级[N],解放军报,1979,3(7)
    ②中国劳模评选标准变迁:管理者当选比例越来越高,http://news.163.com/05/0428/19/1IES96Q300011247.html,2005年
    4月28日.
    ①《文汇报》,1982年11月9日。
    ①[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1.
    ②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34.
    ①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N],光明日报,1981,2(25)
    ①李凌沙主编.湖南日报优秀作品丛书——新闻论文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344.
    ②刘汉俊.在时代坐标中找准定位从典型事例中提炼主题——关于牛玉儒事迹宣传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5(1):9.
    ①李丽辉.讴歌平实所蕴含的伟大——新时期的中国工人许振超采写体会[J],新闻战线,2004年(6),20.
    ①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147.
    ①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8:130.
    ①丁柏铨.新闻理论探索[M],新华出版社,1999:147.
    ①李良荣.宣传学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249.
    ①焦国标.新闻之外的敏感[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27.
    ②聂茂、张静著.典型人物报道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110.
    ③聂茂、张静著.典型人物报道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110.
    ④吕梁.按照新闻规律做好典型宣传,中国新闻年鉴:198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8.
    ①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M],第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92.
    ②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穆青论新闻[M],新华出版社,2003:358.
    ①时统宇.关于典型报道的各种观点[A],中国新闻年鉴:198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2.
    ②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载中国共产党新闻文件汇编(下卷)[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256.
    ①马葆青.让先进人物唱主角[J],新闻爱好者,1996年11月,20-21.
    ①共青团中央命名表彰全国一百五十五个新长征突击手(队)标兵名单[N],人民日报,1979,9(20).
    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三八”红旗集体标兵名单[N],人民日报,1979,9(22).
    ①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名单[N],人民日报,1979,12(29).
    ①84名受表彰运动员、教练员名单[N],人民日报,1981,3(2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
    [3]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4]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
    [5]毛泽东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
    [7]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
    [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0]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5]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彭德怀军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18]陈毅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
    [19]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陈云文集(全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1]《论语卫灵公》.
    [22]《礼记孔子闲居》.
    [23]《论语泰伯》.
    [24]《荀子劝学》.
    [1]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革命回忆录(第19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2]胡乔木著.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112
    [3]《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编.老战士诗文集(第三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4]董保存主编.往事:1976写真[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5]杨里昂主编.革命名人自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
    [6]张国焘著.我的回忆(3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
    [7]陈湃著.越战亲历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8]胡风著.胡风回忆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9]沈醉著,沈美娟主编.沈醉回忆作品全集[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3月.
    [10]于光远著.文革中的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11]孔慧云著.知青生活回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
    [12]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7年.
    [13]陈先义,陈瑞跃主编.往事.1978写真[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14]陈小津著.我的“文革”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15]邬吉成,王凡著.红色警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回忆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16]秦风著.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
    [17]季羡林.牛棚杂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18]汪东兴著.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
    [19]杨里昂主编.爱国名人自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
    [20]邓瑞全主编.名士自白:我在文革中(上、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向守志著.向守志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22]陈建功,周国平等著.我的1977[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
    [23]胡乔木著.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周克口述,顾训中整理.风雨七十年:时代大潮中的我和我的一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
    [25]唐筱菊主编.在“五七干校”的日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26]徐向前著.徐向前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27]陈锡联著.陈锡联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28](加)切斯特·朗宁著;孙法理译.朗宁回忆录:从义和团到人民共和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
    [29]朱树松著.风雨十年知青路:1968.12-1978.12[M],香港:中国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
    [30]木斋著.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
    [31]张琦主编.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32]邓鹏主编.无声的群落:续:“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上下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1—53辑)[M],中共党史出版社.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文件选集(第1—18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3]郑新立、王瑞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三卷)[M],红旗出版社,1993年11月.
    [4]方厚枢、魏玉山著.中国出版通史:9中华人民共和国卷[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
    [5]刘国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一、二卷)[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6]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陈明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8]郭大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
    [9]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中下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11]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1—3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M],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下)[M],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共十册)[M],军事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2000年.
    [15]姜思毅主编.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第2卷)[M],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组编.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李健编著.中南海大事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全纪录上[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18]李艳编.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上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1141998年.
    [19]刘宋斌著.走向大转折的年代:1976—1978年的中国[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转折中国: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
    [21]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改革开放1977-1992[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22]谢春涛主编.转折中国:1976—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薛庆超.中国现代史论:第十卷-拨乱反正改革开放[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拨乱反正(中央卷上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23]徐庆全著.文坛拨乱反正实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郝瑞庭著.教科书的春天:科教文化界拨乱反正[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张岳琦,李次岩主编.冲破禁锢:拨乱反正篇[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薛庆超著.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7]定宜庄著.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
    [28]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与奖励工作条例[M],人民出版社,1964年.
    [3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M],人民出版社,1964年.
    [3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3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4]宋连生著.农业学大寨始末[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文集第十四册.
    [3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37]贺麟.文化与人生[M],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8]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9]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0]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41]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新闻年鉴:198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孙燕然.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M],通俗读物出版社,1958年.
    [2]毛泽东思想育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雄事迹选编[G](共四辑),江西省新华书店,1970年.
    [3]忻才良编.火红的战旗-“硬骨头六连”英模、标兵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4]中共柳州地委宣传组织部编.对越自卫还击英模赞E,图书出版社不详.
    [5]三三○工程局政治部创作组编.英雄谱:报告文学集[G],(出版地不详),1979年9月.
    [6]陈进玉、黄耀道著.劳动模范的成长道路[M],工人出版社,1983年5月.
    [7]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8]常校诊选编.英雄模范人物日记选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9][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M],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10]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编.热血颂:解放军英模事迹[M],新华出版社,1985年11月.
    [11]李永田.英雄与祖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12]瞭望编辑部编.红军女英雄传[M],新华出版社出版,1986年1月.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新时代的英模:全军英模代表大会集萃[G],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14]刘德明、裘兴荣.当代军魂:建国以来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事迹选粹[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15]任大霖.中外著名少年英雄谱[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6月.
    [16]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7]刘春建主编.中华英杰谱[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18]石魁、史立成编著.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G],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月.
    [19]吕宁海、付润华、李延江.光辉的楷模[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20]《党建》杂志社编.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M],学习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
    [21][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22][英]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和英雄崇拜[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江忠源.浩然正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房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2月.116
    [25]赵庆环.军魂:解放军著名英模谱[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26]雷京娜、汪鹤林.英烈千古——解放战争英雄谱[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27]威武文明之师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谱[M],香港红蓝出版公司,1999年.
    [28]卢瑞华.共和国英雄谱[M],花城出版社,1999年.
    [29]苗晓平、赵万须编著.国之根:新中国英模叙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30]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志愿军英雄传编委会.志愿军英雄传(三集)[M],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8月.
    [32]毛泽东.毛泽东论新闻宣传[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3]姚福申主编.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35]李凌沙主编.湖南日报优秀作品丛书——新闻论文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
    [36]黄涛.红军英雄传[M],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7月.
    [37]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8年.
    [38]聂茂、张静著.典型人物报道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39]林之达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40]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青岛出版社,1990年.
    [41]陶克、王跃生.中国雷锋现象—共和国精神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42]李康平著.中华民族精神,江西教育出版社[M],1994年.
    [43]俞祖华、王国洪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44]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45]刘晶芳主编.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建设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6]俞祖华、王国洪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47]苏颂兴、胡振平著.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48]屈明、季仲新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概论[M],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
    [49]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50]李斌雄著.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52]王成光编著.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53]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夏伟东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55]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56]张云、张广宇、韩洪泉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遗产[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
    [57]郑师渠主编.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58]李方祥著.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59]丁柏铨.新闻理论探索[M],新华出版社,1999年.
    [60]许恩国.中西文化回眸[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1]焦国标.新闻之外的敏感[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62]穆青.穆青论新闻[M],新华出版社,2003年.
    [1]《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新华日报》、《党的教育》、《解放日报》、《文汇报》、《百年潮》、《辽宁日报》
    [2]《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党史文汇》、《党史博览》、《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党史博采》、《党史纵览》、《红旗》(《求是》)、《炎黄春秋》、《纵横》、《中国青年》、《新闻战线》
    [1]郭化若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刘洪安、王生炳.中华青年英烈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陈建宇、化冰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大辞典[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
    [4]范宝俊、朱建华.中华英烈大辞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著名烈士[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6]黄文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M],档案出版社,1989年.
    [7]中国近现代史大典编委会.中国近现代史大典(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8]梁德主编.共和国成就大辞典[M],红旗出版社,1993年.
    [9]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主编.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
    [10]林建公主编.雷锋辞典[M],白山出版社,1992年版.
    [11]周行健主编.华夏妇女名人辞典[M],华夏出版社.
    [12]王通乐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辞典[M],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M],军事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
    [14]东方红编.中华英模大典(上下册)[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1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6]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书局,1983年版.
    [1]路文忠.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及其时代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阎治才,2006年.
    [2]尚晓梅.汉魏之际的英雄观[D],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师:赵国华,2006年.
    [3]王迎新.英雄史观的历史合理性[D],山东大学,指导教师:刘玉峰,2008年.
    [4]孟庆莉.关于目前我国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指导教师:杨宏雨,2009年.
    [5]张彬鹏.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及其社会影响[D],西北大学,指导教师:杨洪,2009年.
    [6]董顺擘.试论冀东地区朝鲜民族抗日英雄周文彬[D],延边大学,指导教师:金成镐,2009年.
    [7]魏勇.新中国前十七年间英模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田海林,2009年.
    [8]王弘.“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田海林,2011年.
    [9]黄玲.1942—1945年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指导教师:梁星亮,2010年.
    [10]肖澎.还原人性视角下的英雄人物形象重塑[D],上海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高宏明,2010年.
    [11]苗春凤.典型中国—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活动研究[D],上海大学,指导教师:陈新汉,2009年.
    [12]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伦,2010年.
    [1]张洁.略论英模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以辽宁英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4期.
    [2]钟治德.32111钻井队英雄集体[J],红岩春秋,2010年第4期.
    [3]万昆盛洁.用真实和新闻的力量感染人——《人民英模》创作启示[J],电视研究,2010年第4期.
    [4]公方彬.英模生态:折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
    [5]原菱.时代的领跑者——京华英模60年回顾[J],工会博览,2010年第2期.
    [6]彭怀祖.论榜样与偶像的差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8期.
    [7]李莎,眭国荣.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探索榜样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8]薛晓萍,王海霞.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轨迹及现代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9]薛晓萍,王海霞,张泽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第3期.
    [10]王群欢.地市党报如何成功打造平民英模[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年08期.
    [11]林蔚.吁建英模纪念馆[J],瞭望,2009年30期.
    [12]卢庆洪;刘晓鸣.以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英名命名的乡镇名称[J],党史博采(纪实),2009年03期.
    [13]王薇.中国文化之英雄格调研究[J],湘潮(下半月),2009年3月.
    [14]姜建蓉.论榜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实现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15]李冀.新中国榜样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5期.
    [16]才立琴.多元化时代的榜样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1期.
    [17]李琳.试论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25卷第8期.
    [18]肖艳霞.对英模困窘处境的法律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12期.
    [19]魏勇.新中国英模旌表制度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0]崔华.新时期榜样教育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120
    [21]刘军、李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英雄模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期.
    [22]袁卫民、周娜.从少儿英雄形象看爱国主义情怀——再谈“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3]刘本锋.塑造英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薪技术企业,2008年23期.
    [24]潘天强.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5]丁增义.在浩瀚军史中追寻激越旋律——<解放军报>“军营记忆80年——追寻英模”专栏编辑感悟[J],军事记者,2007年09期.
    [26]肖仲辉.关于我国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之异同的理性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7]崔子修;丁四海.儒家英雄主义思想的现代启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0卷第6期,2005年12月.
    [28]成云雷.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J],毛汗东邓小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29]刘国强、朱清河.典型报道的生存根基初探[J],新闻知识,2005年第3版.
    [30]朱德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雄”理念的逻辑演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31]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一种道德教育的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2]王丽荣.试论毛泽东的榜样教育———从学习雷锋好榜样谈起[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第20卷第6期.
    [33]廖小平.简论道德榜样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理论周刊BI版.
    [34]王磊.模范人物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发展论坛,2002年第7期.
    [35]张彤.浅谈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J],开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6]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7]康长福.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J],齐鲁学刊,2000年第6期.
    [38]曾长秋.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榜样教育[J],探索,1999年第5期.
    [39]王立胜;颠三汉.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的精神世界(上中下)[J],党史博采,1999年第9、10、11期.
    [40]曾长秋.论社会主义时期榜样教育的社会功效[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41]李万发.新时期英模人物的价值导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2]龚鹏飞.从近年来典型人物的宣传看舆论导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6期.
    [43]温玲进.论典型人物报道对社会的教化作用,[J]当代传播,1997年第3期.
    [44]回俊才.大力弘扬英雄革命主义[J],政工学刊,1996年第11期.
    [45]杜渺.愿学习英模重显巨大社会力量[J],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4期.
    [46]俞正山.革命英雄主义在军人道德中的地位[J],道德与文明,1993第4期.
    [47]梁黎,郑明.群英谱——云南、广西边防民兵英模剪影[J],中国民族,1987年第3期.
    [1]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共产党员网:http://www.cpmembers.org.cn/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4]中国共青团网站:http://www.ccyl.org.cn/
    [5]中国军网网站:http://chn.chinamil.com.cn
    [6]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站:http://www.acftu.org/
    [7]走进军事博物馆网站:http://www.pladaily.com.cn/item2/jb/
    [8]民族魂网站:http://mzh.china5000.cn/
    [9]中华英雄网网站:http://www.china-hero.org/
    [10]中国楷模网:http://www.chinakaimo.com/
    [11]中共党史网:http://www.zgdsw.com
    [12]中国文明网:http://www.godpp.gov.cn
    [13]中国红故事:http://www.honggushi.com/index.html
    [14]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15]中华知青网:http://www.zhzqw.net1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