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惩罚理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柏拉图的惩罚思想为研究对象。柏拉图一直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代表,这导致他对惩罚问题的思考长期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柏拉图基于自己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直觉,在当时雅典民主制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就惩罚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后来被思想史所证明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命题。他的惩罚思想对于他的伦理政治哲学十分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柏拉图的哲学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奥秘的解读离不开对其惩罚学说的分析。本文对柏拉图惩罚理论的研究,是从对惩罚道德进行一种“主体间本位”与“主体本位”的二分取向视角切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柏拉图并不是一个职业刑罚学家,他对惩罚问题的思考是他的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政治伦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城邦中构建主体间的道德秩序。由于希腊传统维护主体间道德秩序的报应观念有其固有的不足,容易受到以虚无主义为特色的智者运动的攻击,柏拉图改变了道德的教化策略,他主要不是直接用报应和严惩来维护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而是设法把主体间道德内化为主体道德,于是,基本的刑罚理论中,柏拉图反对报应论,提倡改造改造论。一方面,惩罚改造论是一种主体本位的道德论证方式,符合他的主体论道德哲学,另一方面,改造论通过提高改造主体的德性,也能间接促进主体间道德关系的形成。但是,柏拉图的思想并非那么简单。由于报应在保障主体间道德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当时公众眼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直觉,所以柏拉图又或明或暗地在其国家的刑罚体系学说中启用报应主义,从而在其的惩罚思想内部形成了改造与报应之间的一种张力结构。
     对这一主题的阐述分为五章进行。第一章提出了一个通观全文的模式:惩罚的政治伦理可以分为主体间本位与主体本位两种取向。以赔偿、报应、恢复为目的的惩罚属于以主体间性为道德本位的惩罚观,而以阻遏和改造为目的的惩罚观属于以主体性为道德本位的惩罚观。作者认为,首先从宏观上确定惩罚道德的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倾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柏拉图惩罚思想中的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
     第二章的主题是考察柏拉图惩罚思想产生的社会价值背景。作者分别考察了希腊传统的两种价值类型——主体一阶价值与主体间二阶正义道德——与惩罚思想之间的关系。在前一种范式之下,惩罚表现为通过报复来恢复或增强自己的time(地位、荣誉、利益),而后一种道德范式成为主流的价值观之后,惩罚则表现为以报应的形式(包括神的报应)对主体间道德秩序的维护。到了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智者通过启蒙和还原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同时他们的“启蒙”解构的说法却对刚刚确立的主体间正义道德关系形成了威胁,容易走向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摆在柏拉图面前的任务是反击智者以重新有力地建构主体间的道德关系。
     第三章介绍了柏拉图的主体道德理论,并指出这种主体道德理论对他的惩罚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柏拉图的道德理论以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作恶”为起点,强调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这样的思路使得柏拉图可以从理论上为作恶者“免责”,为否定惩罚报应论提供正当基础。在行为与品质之间,柏拉图更为强调品质的重要性,这决定了他的惩罚理论是着眼于改善作恶者的品性,而非报复他们的邪恶行为。而且柏拉图对犯罪心理的分析暗示对作恶者改造的手段必须是多重的:既包括认知,又包括教育、训练,甚至还有类似医疗的技术。
     第四章介绍柏拉图不同时期对话录中的惩罚理论。总的来说,从早期对话录对报应惩罚的批评,把惩罚规定为一种“善”,到后期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惩罚以改造为宗旨,柏拉图对惩罚问题的考虑与其主体取向的道德哲学是一致的,主要强调对人的灵魂的改造。其中《蒂迈欧篇》还暗中揭示了改造的生理学基础。但是,无论是早期对话录中还是晚期对话录中,柏拉图同时却又在或明或暗地启用报应主义的惩罚手段,在多部对话录的结尾神话中他更是公开肯定了报应论的惩罚观念。这形成了柏拉图的惩罚理论中最有特色的改造与报应之间的张力。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笔者先总结了赔偿、阻遏、改造与报应等思路在柏拉图惩罚思想中所处的地位,接着再从主体间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角度概括柏拉图惩罚思想的政治伦理教化策略转换意义,最后反思柏拉图的惩罚理论可能出现的残酷性严重问题。作者指出,由于一方面柏拉图把赔偿民事化,使得赔偿只是惩罚的预备性措施,另一方面他又用改造来限制阻遏,使阻遏在其惩罚理论中只是处于附属地位,所以改造在其惩罚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因为他肯定赔偿与阻遏而被动摇。报应说在柏拉图惩罚理论中的定位始终不是很肯定,虽然柏拉图在早期对话录中曾经明确地批判过报应,但是在其晚期的《法律篇》中,柏拉图却规定了与报应几乎完全相同的惩罚措施,而且柏拉图在几个末世神话中还公开地强调报应论惩罚。作者认为,柏拉图惩罚思想内潜藏的改造与报应之间的张力应该从政治道德教化的角度去理解。其实,柏拉图用改造来代替报应作为惩罚的目的并不是要反对报应所维护的主体间道德关系,这只是一种政治教化的策略转换:用提高被改造对象的德性来间接促进主体间的道德关系的形成。
     最后,作者反思了柏拉图的惩罚理论在实践上可能导致对犯罪人残酷惩罚的倾向。因为柏拉图的惩罚理论在讲对罪犯进行改造时,主要强调对其主体间道德关系的维系,允许伤害罪犯本人的生活性价值,这就可能导致在刑罚实践中鼓励对罪犯的身体、生命、生活等一阶价值的伤害,也就难以保证不出现不人道的结果。
Plato's theory of punishment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As Plato was se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idealism, scholars often tend to overlook his theory of punishment. However, I believe that t Plato's thought of punishment was very important for his philosophy. To some extent the whole secret of his political education lies in his theory of punishment. Plato was not a professional penologist, so we must understand his thought of punish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 political strategy overall.
     The goal of Plato's political theory was to construct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s in the state. Retributivism, which was the main method to claim the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 in Greek tradition, was vulnerable to be criticized by Sophists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faults. So Plato changed his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Instead of using retribution as the measure to maintain the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 directly, Plato cultivated it by transforming the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 into the subjective morality. In philosophy of law, Plato preferred reform to retribution not only because reform accords with his subjective moral philosophy but also because reform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 indirectly by inhancing the agent's moral virtue.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justice of retribution was firmly rooted in the public mentality at that time, Plato implicitly approved the measures of retribution in his theory of punishment. So 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reform and retribution in Plato's thought of punishment.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In chapter 1, the author claims that the way of justifying the punish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ways. One is based on intersubjective standard morality and the other is based upon subjective standard morality. Understanding these two different ways of justifying the punishment is helpful to apprehend the problems Plato is facing and his strategy to solve them.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ontexts of Plato's thought of punishment, namely the relation between Greek social values and punishment. Under the aggressive values from Homer, the function of punishment was to restore the victim's time , while under the cooperative values since Hesiod , the purpose of punishment was to maintain the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s by retribution. In Plato's time, Sophists had enlightened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kin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subjective morale orders was deeply in threat by the rationale of subjectivity they advocated. The compelling task Plato has faced was to refute Sophists so as to re-establish the inter-subjective moral order.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introduces Plato's moral theory and its impact upon his theory of punishment. On one hand Socrates' imperative that "No one does wrong willingly" could exculpate the wrongdo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his insistence of Giving prior consideration on disposition over behavior indicated that punishment should be aimed at improving the wrongdoers' disposition rather than retaliating the wrongdoer for their behavior. Moreover. Plato's analysis of the wrongdoer's soul suggested that the methods to reform should be multiple: cognition, education, conditioning, even medicine could be used.
     In chapter 4, the author narrates Plato's theory of punishment in his different works at different period. Generally speaking, from criticizing retributivism and regarding punishment as "good" in early works to specifying reform as the end of punishment in later works, Plato's thought of punishment consistes with his moral theory that man's soul should be cared first. Whereas, retribution was implicitly used in either early works or later works, which indicated that Plato's theory of punishment has a tension between reform and retributio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firstly evaluates the status of restitution, deterrence, reform and retribution in Plato theory of punishment, then uncovers thepolitical senses of Plato's theory of punishment------transforming the strategy of moraleducation from inter-subjectivity to subjectivity, finally makes a reflection upon a problem of cruelty to which Plato's theory of punishment could give rise.
引文
1 Whitehead,A.N.:Process and Re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9,p53.转引自王晓朝:《希腊哲学简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46页。
    2 这方面的研究有:黄颂杰:“灵魂说: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刘同辉:“柏拉图之人格心理思想研究及其启示”,《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
    3 国内对惩罚问题作出了哲学思考的研究有两本专著,一为邱兴隆的《关于惩罚的哲学》,另一为王立峰的《惩罚的哲学》。前者以刑罚学为背景,立足于对刑罚根据的探讨,分析了刑罚报应论、一般预防论、个别预防论和刑罚一体论的源于流并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后者则对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惩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惩罚客体、内容和主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两本书都主要是分析边沁和康德以来的惩罚理论,对于柏拉图的惩罚理论则几乎没有涉及。
    4 例如Philip Shuchman:"Comments on the Criminal Codes of Plato's Law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63;Saunders:"Two Points in Plato's Penal Code",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13,1963;R.F.Stalley:"Punish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Timaeus",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6,1996.
    5 参看Adkins:Merit and Responsibi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pp3-5.
    6 如李斯特语“刑法是被告人自由的大宪章”。参看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的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有关用现代理性建构罪犯权利理论一个尝试,参看包利民、吴新民:“契约论视角下的罪犯权利”,《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 在这一方面最为成功的典型是福柯,他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对现代监狱规训机制的研究拓展并加深了人们对现代社会政治、法律与伦理的基本原则的认识。
    8 参看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2-505页。
    9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214.
    10 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 164.
    1 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张志铭、方蕾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页。今西方的刑罚一体论的兴起可谓这一现象的例证。参看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
    2 可以参看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49页;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23页。
    3 可以参看康德:《法的刑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64,165页。
    4 参看吴新民:“监狱法治的新视角:对规训的训--福柯的启示”,《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5期。
    5 参看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a.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页。
    6 参看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童世骏在这篇文章中认为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的正当性论证都离不开主体间性。
    7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a,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0页。
    8 参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3a;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页;并参看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506页;《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7页。
    9 柏拉图早期认为只要有好的教育,不需要惩罚,但在晚年的《法律篇》中又大量谈到惩罚在治疗罪犯恶性的重要作用。哈贝马斯后来也十分强调法律的强制性,指出强制和自由一起构成了法律有效性缺一不可的两个有效成分。参看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4-35页。
    10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77.
    11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1132a.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7页。
    12 Von Hirsch:Doing Justice,New York,1976,pp47ff.
    13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5页。
    14 现代法律把关于对受害人的赔偿的问题归到了民事法律中去了,如对于侵害个人的刑事案件可以附带民事诉讼。
    15 菲利:《实证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16 Sanford H.Kadishi and Monrad G Paulsen,Criminal law and Its Process,Boston:Little Brown,1969,p.64.1转引自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17 参看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第一章刑罚报应论,法律出版社,2002。邱兴隆在本书中总结报应经历了从私力到公权,从等害到等价、从等价到该当的嬗变。
    18 参看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02-304页。
    19 参看苏力:“复仇与法律”,《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59页。
    20 参看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20,221页。
    21 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张志铭、方蕾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2,23页。
    2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0页。有关对黑格尔法律报应论的介绍,参看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45.159页;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36-38页。
    23 我国法学界一般把“restorative justice”这一概念翻译为“恢复性司法”,本文在此强调这一概念作为 对伤害-惩罚如何处理的一种道德理念,故译为“恢复性正义”,而没有用“恢复性司法”这一具有司法实践意味的译法。
    24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25 参看Howard Zehr:Changing Lenses:a new focus for crime and justice,Scottsdale,PA:Herald press,p182.
    26 参看Dennis Sullivan & Larry Tifft:"The healing dimension of restorative",in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edited by Dennis Sullivan & Larry Tifft,Routledge,New York,2006,p2.
    27 参看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11页。
    28 参看Michael L.Hadley ed:The Spiritual Roots of Restorative Justic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pp81-142.
    29 参看Paul McCold:"The recent History of restorative justice",in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edited by Dennis Sullivan & Larry Tifft,Routledge,New York,2006,p23.
    30 参看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四章“刑罚一体论”。
    31 参看:Feinberg:"Justice and Personal Desert",in Doing and Justice: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esponsibility,Princeston University Press,1970,p81.
    32 参看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四、五章。
    33 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很多人有不同于常识的看法,例如柏拉图,他认为犯罪伤害的不是受害人,而是犯罪人自己(《高尔吉亚篇》464f)。
    34 一般来说,偶然事件不是阻遏的对象,边沁认为之所以不能对一个非有意地犯罪的人作出惩罚,是因为这种惩罚的阻遏没有效果。参看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20,221页。
    35 参看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第十三章“不适于惩罚的情况”,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6-223页。
    36 参看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张志铭、方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9页。
    37 参看Rawls:"Two Concepts of Rule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64:PP3-32,1955.
    38 MM·Mackenzie甚至用“人道主义的惩罚”(humanitarian)一词来表示改造论;她认为改造最终是为了罪犯个人的好,因而这种惩罚是“人道的”。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35.
    39 参看本章第一节讨论的赔偿式理解的惩罚理论。
    40 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9b-c.
    41 可以想像如果人们将来发现了导致犯罪的基因密码,并有能力改变这些密码,改造将会简单有效。
    42 参看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53,354页。
    1 实际上,苏格拉底对自己受到败坏青年的指控所做的辩护中有一项就是提出某些人的败坏即使归到受到他的影响,但他却是无意的。参看柏拉图:《申辩篇》26a.
    2 参看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19,23页。
    3 研究古典希腊文化的著名学者阿德金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描述为“竞争性的”(aggressive)和“协作性的”(cooperative)道德。大致来说,荷马的世界中强者型道德占主导地位,而雅典的民主时代则是弱者型道德占主导地位。参看Adkins:Merit and Responsibi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p7.
    4 关于政治伦理的强者型与弱者型的两种方向可以参看包利民:“强者政治学与弱者政治学--论政治哲学中的两种方向”,《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有关价值(“好”)可以区分为生活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前者为一阶性的“好”,后者为二阶性的“好”,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格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导论第8-13页。
    5 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第5页。
    6 Adkins,"Honour and punishment in the Homens Poems." B.I.C.s.(1960):23-32.
    7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p86-87.
    8 Adkins,Merit and Responsibi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pp.34-35.
    9 价值(好、善)可以分为一阶的(生活之好)与二阶的(道德之善)。如果这么看,则古希腊称为“德性”、“好”的大量东西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美德”或“善”。
    10 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11 《理想国》中332d玻勒马霍斯对正义的一个定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KJ Dover指出在古典希腊时代,帮助朋友和伤害敌人两方面都做得好的人会受到人们的高度赞美,参看KJ Dover:Greek Popular Morality in the time of Plato and Aristotle,Basic Blackwell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p180.亦可参看Blundell:Help friends and Harm Enem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p26-27.
    12 参看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3 实际上,个体主义的罪责自负的原则只是在近代以来成为人们思考惩罚问题是无可质疑的公理,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采取家族主义或集团主义的责任制,即使到今天,群体连带承担责任的现实仍然普通存在,例如父亲作为罪犯入狱,家庭收减少、妻子和子女实际生活条件降低,这也就是间接地受到惩罚。以上参看苏力:“复仇与法律”,《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4 Thumos一词意思不只是愤怒。通过目睹冒犯者受难来满足自己的感情在今天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方式;但是,获得此种满足的要求是引起报复的强烈因素。麦金泰尔认为可以把它译成“灵魂”或“精神”,参看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万俊人等译,1996年,第23页。
    15 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6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p8,82.
    17 参看Saunders:Plato '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1,pp15,16.
    18 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0页。
    19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1981,pp81-82.
    20 参看 Adkins:Merit andResponsibili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p49.
    21 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530页。
    22 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第38,39页。
    23 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83b-c.
    24 荷马:《奥德赛》,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25 当然,这并不表明成义务论道德是其中主要人物的目的。
    26 Havelock,The Greek Concept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194.
    27 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9页。
    28 包利民指出,希腊悲剧对“公正、公正与公正的冲突、命运、人的尊严”的严肃思考教化了希腊人公民品格。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40-152页。
    29 参看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32a,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7页。
    30 参看亚里士多德:《诗学》1453a7ff,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7页。
    31 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2页。
    32 参看Blundell:Help friends andHarm Enem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p28.
    33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维系团体的主要道德之一。参看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6页。
    34 经过罗尔斯的《正义论》之后,现代正义的内涵主要是指分配正义,但是在古代惩罚报复则是正义的第一要求,是正义感的源头。参看密尔:《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35 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238,张竹明、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8页。
    36 参看希罗多德:《历史》9.93,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665页。
    37 参看 Dover:Greek Popular Morality in the time of Plato and Aristotle,Basic Blackwell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p146,147.
    38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是目的”时已经用主体理性预定了主体间性,别的主体和主体是一样的平等存在。
    39 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252-5,张竹明、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8页。
    40 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255-260,张竹明、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9页。
    41 参看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0-31页。
    4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3页。
    43 柏拉图:《理想国》398b.
    44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4页。
    45 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8页。
    46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53页。
    47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忍译,商务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48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49 普罗泰戈拉对于宗教和神的态度,历来有所争论。普罗泰戈拉是否相信神的存在?这个问题应该放到当时希腊社会现实以及普罗泰戈拉本人的哲学思想中考察。一方面,就当时希腊社会而言,疑神论之风是比较盛行的。无论是政治家伯里克利、哲学家巴门尼德,还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都有过疑神论思想的表述,处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普罗泰戈拉有着疑神论思想并不足为怪。另一方面,既然认识万物的尺度,普 罗泰戈拉从感性方面提出了两个认识上的障碍,一是认识对象的障碍--神的形象是模糊不清、晦涩的;二是人的认识能力的障碍--人不可能亲身感受或感觉到神的形状或性质。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还完全不可能脱离神话、史诗对希腊人的影响,要完全否认神的存在,无论从社会心理上还是思维习惯上都很困难,因此,即便普罗泰戈拉有着一些疑神论的言论,但要把其定位为一个无神论者仍然是不合适的,相反采用疑神论说比较可取。有关讨论参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188-201页。
    50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7-201页。
    51 柏拉图:《理想国》338e-339a,郭斌和、张竹明译,1986年,第19页。
    52 麦金泰尔指出,修昔底德所描述的社会界中,“只存在且只能有一种强者自利而立的正义,这一点在城邦国家内部和城邦国家之间的关系中也同样是真实无疑的”。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94页。可参看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414-417页。
    53 修昔底德揭示了国际之间只存在强力正义,不可能有道德。他认为雅典与斯巴之间产生战争的真正原因“常常被争执的言词掩盖了,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的恐惧”。参看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页。
    54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83c-d.参看Irwin:Plato Gorgia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57.
    55 当从强者的行动角度来看时,正义作为强者的利益与正义作为寻求他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为对他来说,寻求他人的利益将不会包括寻求强者自己的利益,而是弱者的利益。
    56 赫西奥德告诉人们正义比不正义强大,遵守正义最终要比行不正义有利。参看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10页。
    57 包利民认为希腊文化中真正伦理反思智慧的出现表现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活动:“不是停在表面,而是走向内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寻找统一,人除了有外在的、动物性的一面,还有内在的、人性的一面,那是真正的幸福之所在,唯有真知才能把握。”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1 参看Havelock:The Greek Concept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p13,14.
    2 如俄瑞斯忒斯和俄狄浦斯两人自身并没有道德过错,却要遭受命运的无情的打击。参看《罗念生全集》第二卷收录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奥瑞斯提亚》,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道德建构主义与道德实在论相对,它认为道德真理、道德事实与科学真理、科学事实不同,不是关于事物自然秩序的真理,而是关于理想社会秩序的真理。有关道德建构主义与道德实在论的区别可参看罗纳尔多·米罗(Ronald Milo)“契约式建构主义”,汪建、吴新民译,包利民编《当代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9-82页。
    4 参看本文第二章第二节。
    5 麦肯琪的分析认为《普罗泰戈拉篇》和《高尔吉亚篇》都很关注如何做才是明智的问题,两篇对话录中柏拉图对选择的分析表明所有的失败都是由于错误,成功的唯一道路是知识或技艺。参看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34.
    6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52c.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35.
    7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52d.
    8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57d.358c.
    9 参看Irwin:Plato's Eth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99-100.
    10 有关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目的论的讨论,可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77-182页。
    11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 139.
    12 参看Adkins:Merit and responsibi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p46-49.
    13 参看亚里士多德:《诗学》1453a,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7页。
    14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140.
    15 柏拉图对这个主张的证明用到了两种论证方式:一是恶行本身不利于行动者“灵魂的健康”的内好,从《高尔吉亚篇》到《理想国》主要都是这一论证思路,二是恶行的结果是严厉的惩罚,《法律篇》和早晚期对话录录中的末世神话都用到了这一办法。
    16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3.
    17 泰勒认为波卢斯是受当时流行的道德习俗的影响而承认作恶比受恶(比如冤枉别人比承受冤屈)更“不光彩”,参看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苗力田、徐鹏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卡利克勒也反击苏格拉底“依据自然,受恶更可耻,依据习俗,则是作恶更可耻”,苏格拉 底用重新讨论了对“强大”与“优秀”最终迫使卡利克勒承认“作恶比受恶更可耻”不仅是习俗的,也是自然的(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89b)。
    18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5a-e.
    19 柏拉图:《蒂迈欧篇》86b.
    20 柏拉图:《蒂迈欧篇》87b.
    21 参看R.F.Stalley:"Punish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Timaeus",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6,1996,368.
    22 卡斯代尔·布舒奇:《〈法义〉导读》,谭立铸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23 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146.
    24 关于对柏拉图把行为与行动者之间责任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的讨论,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145.
    25 这几乎是柏拉图的所有对话录都认可的观点,也是柏拉图的道德哲学的首要任务。
    26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83b.
    27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28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93a.
    29 参看Irwin:Plato's Eth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90.
    30 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64a.
    31 参看柏拉图:《理想国》577的一系列论证。
    32 比较《蒂迈欧篇》关于身体的疾病导致灵魂的失序。
    33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48-149.
    34 比如酗酒。
    35 J.Gosling:Plato,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3,p84.
    36 参看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49.
    37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728b-c.
    38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50.
    39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51.
    40 有关波普尔对柏拉图不人道的批评,参看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78页。
    41 柏拉图:《理想国》441c.
    42 R.Kraut,"Reason and Justice in Plato's Republic",in Lee et al.,Exegesis and Argument;Irwin,Plato's Moral Theory,Oxford:Clarendon,Press,1977,pp.205ff.
    43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54.
    44 参看柏拉图:《理想国》442e.
    45 参看Irwin:Plagto's Moral Theory,Oxford:Clarendon,Press,1977,p205.
    46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60b-c.
    47 柏拉图:《法律篇》863e.
    48 但是,本性高于行为却影响了柏拉图的犯罪的构成的概念,并暗示国家的预防性惩罚措施是合理的,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接受。比如《法律篇》第9卷讲到反政制罪、领导内乱和叛国罪时规定:只要有人宣称和追随叛国者和内乱分子,他就被宣布有罪,哪怕他还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因为在行动之前他的品性已经犯了罪。参看卡斯代尔·布舒奇:《〈法义〉导读》,谭立铸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9月,第59页。
    49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57.
    50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59e-360d.
    51 Dodds,Plato:Gorgias,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p19.
    52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60b.
    53 Dodds试图用传统的希腊价值背景来解释此处的困难:“自荷马以降,考虑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不是根据意志而是根据知识决定的,意志概念在早期希腊人的思维中根本不存在……优秀者(Agathos)是事情做得好的人,而“做得好”是指“知道如何做”(Dodds:Plato:Gorgias.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p19,转引自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60.)
    54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2c.参看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1页。
    55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93a.
    56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62.
    57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4d.
    58 参看刘同辉:“柏拉图之人格心理思想研究及其启示”,《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第1258页。
    59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9d-e.
    60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65-166.
    61 参看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54c.
    62 不矛盾的原则是指:同样的事物不可能同时在同一方面、同样关系中以相反的方式行动。参看柏拉图:《理想国》436b.
    63 还有一点应该进一步引起注意,那就是对激情的解释意味着在儿童身上对激情的训练不应该晚于对理智的教育。
    64 参看柏拉图:《理想国》441d-442d.
    65 参看黄颂杰:“灵魂说: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第67页。
    66 强调对欲望的控制要先于对理智的训练的观点在柏拉图的其他对话录中也被提到过,如《菲多篇》66.;《蒂迈欧篇》44b.
    67 柏拉图:《菲德罗篇》246b.
    68 柏拉图:《法律篇》858d.
    69 柏拉图:《法律篇》688b.
    70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863a.
    71 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64a.
    72 柏拉图:《理想国》444c.
    73 有关对恶类比为疾病的批评,参看Saunders:Plato'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1,p164.
    74 柏拉图:《蒂迈欧篇》86b-87b
    75 Gosling:plato,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3,p84.
    76 柏拉图:《蒂迈欧篇》86c.
    77 柏拉图:《法律篇》735e.
    1 参看本文第一章1.2.
    2 参看本文第二章。2.3.
    3 这种正义观曾是广泛地统治希腊人的传统的一般见解,参见柏拉图:《美诺》71e。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3页。
    4 例如,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4.5.10)中提到助益朋友和击败敌人被看作是带来“最大快乐”的一件事情;《伊利亚特》(18.109)中阿克琉斯把受到伤害所激起的愤怒描述为“比滴下来的蜜还要甜”。亚里士多德《修辞学》(1370b30)也说到“复仇是甜蜜的”。《伊利亚特》常讲到一个荷马式英雄的死亡能为他所伤害的人以及受伤的亲友们带来安慰。修昔底得指出这样的快乐是众所公认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7.68.1f.)。参看Blundell:Help friends and Harm Enem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pp26-27.
    5 参看 Blundell:Help friends and Harm Enem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pp28-29.
    6 参见麦金泰尔《德性之后》6-9,16以下.有关现代伦理争论与客观性的外观相结合的冗长的特点。他认为现代伦理问题的根源是使用了概念上不可比较的道德要求,而这些道德要求又包括了不同的价值术语。然而希腊道德争论的明显的特色是广泛不同的内容被归属到了同样的一套道德术语之中(现代道德争论决不缺少这一特点)。但是报复的正义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即使争论方就术语的意思有共同的理解,仍然正好因为其意义易于产生无休止的争论。
    7 参看Blundell:Helping Friends and Harming Enemies,pp272,273.
    8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32a,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7页。
    9 有关对复仇、惩罚正义走过头的一个讨论可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44-146页。
    10 柏拉图:《理想国》335c-e,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页。
    11 参看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50,51页;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6-223页。
    12 参看塞涅卡:“论愤怒”,载塞涅卡的《强者的温柔》,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9页。
    13 参看《法律篇》862d,柏拉图此处实际上是把赔偿或恢复作为惩罚之前的预备措施。
    14 参看Saunders:Plato '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Oxford,1991,p162-163.
    15 施特劳斯认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有两面性。当苏格拉底要批评别人的观点时,他总是“某某是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地回答,他以此种方式把事实呈现在对话者面前,但是当他要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他就从大众认可的意见开始,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同意。参看Strauss:The City and Ma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p53.瓦莱克指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技艺目的是要提高反思理智在人的行动中的权威,也就是要把灵魂的价值看得高于肉体的价值。参看John R.Wallach:The Platonic Political art,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1,p111.
    16 “居中的‘善'”则是一种妥协:既不伤害别人,又不受到别人的伤害(《理想国》359)。”
    17 柏拉图:《理想国》359a,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页。
    18 这组类比是修辞对正义的关系就好比烹调对医学,智术对立法的关系就好比美容对体育,柏拉图的意思是每一组对比中,前者都是对后者的冒充。比如修辞是对于正义的冒充。参看《高尔吉亚篇》464b-465d。
    19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2d,此处用王晓朝译文,《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6、425页。
    20 参看MM·Me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8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35a.
    21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1981,p182.
    22 《法律篇》的教化对象则不仅包括贵族,也包括普通民众,所以《法律篇》中有很多严酷的刑法律条,与改造无关。
    23 柏拉图:《法律篇》662c,707d,此处译文用的是张智仁、何勤华中译本《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111页。
    24 柏拉图:《理想国》506d-507a,译文来自郭斌和、张竹明《理想国》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1页。
    25 柏拉图:《理想国》591b,译文用郭斌和、张竹明《理想国》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4、385页。
    26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80a.
    27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4.
    28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9e,《理想国》444d
    29 比较《普罗泰戈拉篇》325a,“如果一个人缺乏美德,无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或是儿童,都必须接受训导或矫正,直到通过惩罚改过自新,无论谁拒绝接受惩罚和训导,都必须当作不可救药者从城邦里驱逐出去或处死。”。
    30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865a-874c.
    31 麦肯琪因此认为柏拉图的惩罚理论中虽有报应和阻遏的一面,但总的要求仍是改造。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204.
    32 现代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花了大量的精力来避免引起痛苦。在麻醉药出现之前,医生确实认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使那时,造成痛苦也不是他们的目的。
    33 Saunders:Plato '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Oxford,1991,p164,
    34 参看《理想国》554c-e.但是最为头疼的是如何解释《普罗泰戈拉篇》中认为作恶只是对快乐与痛苦的错误计算,从而德性是对快乐和痛苦的正确计算。泰勒认为这只是为了证明“德性是知识”,“善的知识”和计算快乐与痛苦之间的混淆,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象其余对话录中一样,是针对“普通人”混淆的现状提出来的,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参看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苗力田、徐鹏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71页。
    35 参看 Saunders:Plato '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1,p171
    36 柏拉图:《蒂迈欧篇》86b-87b.此处用的是王晓朝:《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中的译文,并参考了谢文郁的译文。
    37 参看 Saunders:Plato '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1,p168,
    38 柏拉图:《蒂迈欧篇》87b.
    39 参看 R.F.Stalley:"Punish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Timaeus",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6,1996,p366-367.
    40 柏拉图:《蒂迈欧篇》90b-c,此处采用的是谢文郁的译文,参看《蒂迈欧篇》,上海人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41 参看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56d-158b。
    42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631d-632c.
    43 John R.Wallach认为早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就肯定了惩罚是训练人的德性的手段之一。参看John R.Wallach:The Platonic Political art,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1,p162.
    44 柏拉图:《蒂迈欧篇》71b.
    45 柏拉图:《理想国》440a-d.
    46 参看R.F.Stalley:Punish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Timaeus,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6,No.2.(1996),p370.
    47 柏拉图:《第七封信》334c-d
    48 参看柏拉图:《第七封信》337d.
    49 卡斯代尔·布舒奇指出,医术形式从《高尔吉亚篇》到《法律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高尔吉亚篇》中,医生是以一种令人痛苦的方子治病,似乎痛苦就是医术的某种保证,而在《法律篇》中,医生尽可能将愉快与效果调和起来,如同“把良药拌到佳肴里让病人舒服的服下”。卡斯代尔·布舒奇:《<法义>导读》,谭立铸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9月,第183页。
    50 柏拉图:《法律篇》855c.
    51 柏拉图:《法律篇》859d-860a.
    52 柏拉图:《法律篇》862a-c.
    53 这方面典型的比如在体育比赛中或军事训练中致人死亡者和无意地治死了病人的医生等。参看柏拉图:《法律篇》865a-b.
    54 虽然柏拉图也认为不好的教育是导致灵魂邪恶的原因(《蒂迈欧篇》87b),但他强调的是对罪犯的灵魂的教化,而不像现代社会学家那样为犯罪免责。
    55 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148.
    56 比较957e立法者的工作:除去恶人的amathia(无知)、不能自制、胆怯和普遍的不正义。
    57 有关 J.Roberts的分析,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149.
    58 有关对雅典法庭中惩罚目的的详细介绍,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102.
    59 参看本文第一章第一节第3点。
    60 参看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208页。
    61 Philip Shuchman:"Comments on the Criminal Code of Plato's Laws",Journal of History Ideas,Vol.24,No.1(1963),p32.
    62 比如现代刑罚采用让罪犯劳动的办法来改造他们。
    63 参看吴新民:“古希腊监狱制度”,《中国监狱学刊》,2007年第5期。
    64 参看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1第对“酷刑”的定义。
    65 柏拉图:《法律篇》907e.
    66 参看《法律篇》862-863a,855a,728c,942a,957e-958a;《理想国》410a;《菲多篇》113e;《高尔吉亚篇》525c.
    67 参看桑德斯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p182,183.
    68 普鲁塔克认为“那些罪行被揭露并当场受到惩罚的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所受到的折磨没有那么严厉,而且时间也不长……相反,有些人以高尚美德的名声掩饰自己,终生遥法外,此刻却被另外一群官吏包围着,他们的灵魂被强迫从内朝外反常地翻出,……承受令人恐怖之极的痛苦。”但是,他也没有表示这些惩罚对灵魂有什么治疗的功能。参看普鲁塔克:“论神的惩罚的延迟”,《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普鲁塔克文选》,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121页。
    69 《法律篇》737b.这里毫无疑问是对《高尔吉亚篇》的呼应。
    70 加此处的难点是确定谁蒙受了timoria--是没有经过治疗的人还是被执行死刑的人。723c4-5说:“逃避了timoria和遭受了它的人都是不幸的,前者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治疗,后者是因为救其他人而死。”Saunders认为既然timoria不属于柏拉图意义上的改造,那么就是没有得到治疗的人遭受着timoria;而在另一方面,逃避它的人变得不可救治而被国家执行死刑。按这一解释,两种人都是因为没有得到治疗而不幸。第二种人甚至比第一种人更不幸,因为他还被执行死刑,但是这段话的意思是他们是同样不幸。所以MM·Meckenzie提出timoria指某种刑罚,最为可能的是对第二种人执行的死刑。
    71 柏拉图对死刑的看法非常复杂。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182.
    72 参看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2-505页。
    73 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174-178.
    74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97.
    75 例如,《法律篇》862c.
    76 柏拉图:《法律篇》863a-864c.参看本文第三章4.2。
    77 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53.
    78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25d,526c,
    79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25c.
    80 柏拉图把好分为三类:第一类不因为其结果,而是本身就好;第二类本身和结果都好;第三类本并不好,因为它能带来好的结果所也属于好。参看柏拉图:《理想国》357b4-d3.
    81 柏拉图:《理想国》615c,615e.
    82 柏拉图:《理想国》619c.
    83 谢文郁认为各种动物的形式的功用都是神的惩罚工具。参看柏拉图:《蒂迈欧篇这》,谢文郁译,第7页,注10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4 柏拉图:《法律篇》872e.
    85 关于《蒂迈欧篇》中把女人的自然构造低于男人一等的观点,谢文郁的一个解释很有道理。他认为,《理想国》中涉及男女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时,柏拉图很强调彼此的平等,《蒂迈欧篇》也不应该歧视女性。他指出,此处只提到男女的性功能方面的不同,而且男性的传种欲望和女性的怀胎欲望都是不听从理性的,从理性灵魂的角度来看,男女性功能不同并不能说明他们在构造上的高低。他认为,柏拉图心目中,理性是追求善,而主动的追求要高于被动的接受,而男性的传种欲望有主动性,因而高于只有接受性的女性怀胎欲望。参看谢文郁译《镑迈欧篇》第87页,注104,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6 一些新柏拉图主义者甚至认为神的末世惩罚本质上也是治疗与改造,与柏拉图总的改造论惩罚观是一致的。有关新柏拉图主义对神的惩罚观念的看法,参看Dominic J.O'Meara: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Late Antiquity,Clarenon Press,Oxford,2003,pp107-115.
    87 智者用人的理性论证神的存在不可信,从而破除人的神的信仰,柏拉图柏拉图则从理性出发证明神是存在的,他主要地通过对运动和变化的考察来完成的。柏拉图对神的存在的论证过程可以参看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重印本,第1074-1080页。
    1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862b.
    2 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12a.《法律篇》854c,d.
    3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735-6.
    4 柏拉图:《法律篇》863a.
    5 柏拉图:《法律篇》735e.参看Saunders: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352.
    6 有关柏拉图著作中存在显白的教诲和隐讳的教诲的观点,可参看甘阳:“政治哲人斯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作为导言载于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2003年,第62页。
    7 参看Dominic J.O'Meara: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Late Antiquity,Clarenon Press,Oxford,2003,pp107-115.
    8 参看第二章第二节。
    9 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刑的兴起是近代17世纪后的事。
    10 柏拉图:《克里托篇》49b-e.51a.
    11 柏拉图:《理想国》375b-376c.参看施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12 有关道德的分层,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4-22页。
    13 按照严格的报应主义,俄瑞斯特斯最后应该伤害自己替母亲报仇。参看第四章第一节。
    14 参看第四章第二节。
    15 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182.
    16 《法律篇》的教化对象则不仅包括贵族,也包括普通民众,所以《法律篇》中有很多严酷的刑法律条,与改造无关。
    17 参看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9页。
    18 参看第四章第四节。
    19 参看第二章第二节。实际上,神的惩罚是古典政治哲学中的非常重要论题,在希腊化时代,曾鲁塔克就曾与伊壁鸠鲁就神对恶人惩罚的延迟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而形成了著名的“论神的惩罚的延迟”一文,受到后世基督徒的盛赞。参看《古典共精神的捍卫--普鲁塔克文选》,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4-122页。
    20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p59.
    21 《高尔吉亚篇》、《菲多篇》、《理想国》末尾和《法律篇》《菲德罗篇》中的神话都有末世报应论观点。参看第四章第四节。MM·.Mackenize认为柏拉图的神话中的末世报应不是一种惩罚理论,只是表明柏拉图对于正义普遍存在的信念。参见MM·.Mackeniz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239.
    22 第二章第三节。
    23 第四章第2节。
    24 瓦莱克(Wallach)甚至认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不是为了提出什么确定的“理论”或“知识”,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不过是伦理教化的工具,柏拉图的哲学虽然名叫“哲学”,但是其伦理和政治任务没有变。参看John R.Wallach:The Platonic Political art,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1,pp111,211.
    25 包利民指出,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辩证法构成了“教化美德”的根本方法。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26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88,498,504。
    27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49bcd.
    28 船从高到低依次是神、灵魂、身体、财富。参看柏拉图:《法律篇》728d,870b
    29 柏拉图撰写的苏格拉底新悲剧与希腊老悲剧是不同的,有关讨论,可以参看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8页。
    30 柏拉图:《斐多》59.
    31 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31,108页。
    32 伯尔曼甚至用“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来强调信仰对法律的重要性。参看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33 柏拉图:《法律篇》885b.
    34 参看Saunders:Plato 'Penal Code,Clarendon press,Oxford,1991,p205.
    35 阿拉伯世界的大哲阿尔法拉比也提醒人们注意柏拉图在进行道德教化时对不同的对像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特权阶层用苏格拉底的方法,对青年人和大众用色拉叙马霍斯的方法。参看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52页。
    36 要注意《高尔吉亚篇》中,谈话的听众是一群贵族青年,他们都想成为强者,成为优秀的人。而且对话录末尾的神话中把最恶者规定为犯下各种恶行的僭主。
    37 R.F.Stalley,Punish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Timaeus,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6,No.2.(1996),p370.
    38 参看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4页;包利民、李春树:“塞涅卡的突破:斯多亚的新政治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9 关于孔子如何把外在的“礼”转化为内在的“仁”的讨论,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40 Sachs和Vlastos就曾指出,虽然柏拉图把正义定义为精神的和谐并诉诸我们内在的品性,但他既没能说明一个灵魂和谐的人将实际上对其他人做正义的行为,也没有说明正义的行为将有助于我们灵魂的和谐。参看R.Kraut:"Reason and Justice in Plato's Republic",in Lee et al.,Exegesis and Argument;Irwin,Plato's Moral Theory,pp.205ff.
    41 参看Irwin:Plato's Eth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260.
    42 柏拉图:《理想国》550b,553b-c,561a-b.
    43 麦肯琪把这些批评归纳为九条:其中第1到4条是关于立法者与法官的认知能力的问题,这在柏拉图的理论框架内不成问题;第6条关于个人权利的问题,是一个现代问题,与柏拉图无关,参看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214-215.本文只讨论第七、八、九条关于制度,责任、正义的批评。
    44 柏拉图:《法律篇》720c-d,857c-d,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80页,第616页。
    45 《法律篇》859a.。
    46 《法律篇》862d.。
    47 柏拉图:《理想国》617e.。
    48 柏拉图:《法律篇》862a-c.。
    49 参看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56d-158b。
    50 参看第四章第四节。
    51 柏拉图:《法律篇》862b-c.此处采用了王晓朝的译文。《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623页。
    52 MM·Mackenzie:Plato on punish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205.
    53 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8cd,见《柏拉图图全集》第一卷,第363页;《理想国》591b,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4、385页。
    54 参看柏拉图:《理相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14,15页。
    55 参看柏拉图:《法律篇》874c.
    56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72d,译文见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第366、425页。
    57 参看吴新民:“古典惩罚伦理学范式的突破:从柏拉图到塞涅卡”,《中南大学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8 参看Samuel R.Freeman:"Reason and Agreement in Social Contract View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19,no.2,Spring 1990,sections 1,2.
    1.Hamilton,Edith,and Caims,Huntington,Editors.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2.Jowett,Benjamin.The Dialogues of Plato.3d ed.5 vols.Oxford:Clarendon press,1953.
    3.laws,(12vols),R.G.Bury,Litt.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6.
    4.Euthyphro Apology Crito Phaedo Phaedrus,G.P.Goold,PH.c.1914,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5.The laws of Plato,Pangle,basic Books,1980.
    6.The Timaeus of Plato.translated with a running commentary,by Cornford,Francis MacDonald,London:Kegan Paul,1937.
    7.Republic,Robin Waterfie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8.Hubbard,B.A.E Plato's Protagoras.London:Gerald Duckworth &Co.Ltd.1982.
    9.Gorgias,Terence Irw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0.Plato:Phaedrus.Wit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by CJ.Rowe.Warminster:Aris &Philips Ltd,1988.
    11.Plato:Phaedo.Eited with instruction an commentary by Row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2.《巴门尼德斯篇》,陈康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3.《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14.《政治家篇》,黄克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15.《政治家篇》,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蒂迈欧篇》,谢文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18.《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译/疏,华夏出版社,2007年。
    19.《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0.《柏拉图全集》1到4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申辩 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22.《斐多篇》,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25.Adkins(阿德金):Merit and Responsibilti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26.Aeschylus(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三部曲》,灵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27.Al farabi(、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Aristotle(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
    30.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
    3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
    33.包利民、斯戴克豪斯:《现代性价值辩证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
    34.Barker(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Beccaria(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36.Bentham(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37.Blundell(布伦戴尔):Helping Friends and Harming Enemies:a study in Sophocles and Greek Eth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8.George M.Calhoun(卡尔霍恩):The Growth of Criminal Law in Ancient Gree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27.
    39.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2002年。
    40.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
    41.程志敏:《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华夏出版社,2005年。
    42.Conford(康福德):From Religion to Philosophy,New York,1957.
    43.Conford:Principium Sapientia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2.
    44.Cooper,John M(库珀):"The Psychology of Justice in Plato," American Philosophycal Quarterly 14(1977):151-7.
    45.KJ Dover(都福尔):Greek Popular Morality in the time of Plato and Aristotle,Basic Blackwell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46.Durkhem(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
    47.涂尔干:《道德教育》,陈金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8.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9.菲利:《实证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50.Foucault(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
    51.Gagarin.Michael(加加林),Woodruff(伍德鲁夫).Paul:Early Greek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omer to the Sophis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2.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
    53.Gosling(高斯灵):Plato,Routledge& Kegan Paul London and Boston,1973.
    54.Habermas(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
    55.Harold,Chemiss(赫洛尔德):"The sources of Evil According to Plato." Por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98(1954):23-30.Reprinted in Plato.Vol.2,Ethics,politics,and Philosophy of Art and Religion,Edited by Gregory Vlastos,244-58.Garden City,N.Y.:Anchor books,Doubleday,1971.
    56.Hart(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张志铭、方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57.Havelock(哈维罗克),The Greek Concept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8.Herodotus(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59.Hesiod(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60.Hirsch(赫希):Doing Justice,New York,1 976
    61.Hobbes(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62.Homer(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63.荷马:《奥德赛》,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64.Hegel(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6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66.Irwin(伊尔文):Plato's Eth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7.John R.Wallach(瓦莱克):The Platonic Political art,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1.
    68.Kant(康德):《法的刑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69.康德:《道德刑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0.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71.卡斯代尔.布舒奇:《法义导读》,谭立铸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
    72.Kerferd(科佛德):The Sophistic Movement,Cambridge University,1981.
    73.Kraut,Richard(克劳特):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74.刘小枫:《刺猬的温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75.林国华:《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6.Lock(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77.MacIntyre(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8.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79.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80.Maine(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81.Mill(密尔):《功利主义》(英汉对照),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
    82.Nietzsche(尼采):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83.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84.尼柯尔斯:《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王双洪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85.Nussbaum,Martha C(纽丝邦):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Lucki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86.O'Mera,J.Dominic(奥米拉):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Late Antiquity,Clarenon Press.Oxford,2003.
    87.Popper(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8.Posner(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2年。
    89.波斯纳:《正义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90.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91.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
    92.邱兴隆:《罪与罚讲演录》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
    93.Rawls(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9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95.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的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96.Sabine(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97.Saunders(桑德斯):Plato's Penal Cod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98.Saunders:"Two Points in Plato's Penal Code",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13,1963.
    99.Seneca(塞涅卡):《强者的温柔:塞涅卡伦理文选》,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0.R.E Stalley(斯塔莱):An Introduction to Plato's Laws,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3.
    101.R.F.Stalley:"Punish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Timaeus",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6,1996.
    102.Leo Strauss(施特劳斯):The City and Ma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103.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年。
    104.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上),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5.Shriver,JR(施里弗):An Ethic for Enem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06.Philip Shuchman(舒克曼):"Comments on the Criminal Codes of Plato's Law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63.
    107.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苗力田、徐鹏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8.Vlastos(弗拉斯托斯):Platonic studies.2d.e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109.Vlastos:plato: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Garden City,N.Y:Anchor Books,Doubleday 1971.
    110.汪子蒿、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2004年重印本。
    111.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忍译,商务出版社1997年。
    113.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4.Xenophon(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115.西原春夫:《刑法的哲学与根基》,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116.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7.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18.杨适:《哲学的童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19.赵文明:《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