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文本之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作为《红楼梦》原著的接受者,形成了一部与《红楼梦》文字相对的《红楼梦》形象资料。这部以《红楼梦》原著为参照载体的形象作品,不仅保留了对原著的忠实摹写,而且存在对之刻意“误读”与“重构”之处。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独特与创新,而且呈现出对中国传统画种的继承与发展。
     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曾在民间产生巨大的文化效应。在具体的影响方面,它曾一度为人物画、花鸟画、界丽等中国传统画科的延承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抽象角度分析,它通过对原著的“接受”与“重构”方式,无形中实现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在几种不同文化形态的转换,比如,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使《红楼梦》原著文本这种“语言文化”向“图像视觉文化”转换;它特有普及与传播效应,又使《红楼梦》原著文本的接受群体从知识文人向普通大众扩延,进而促成了《红楼梦》“精英文化”形态向“大众文化”形态的转换。在这些文化形态转化的过程中,杨柳青《红楼梦》图像对《红楼梦》原著文本意义既存在互补作用,又产生了对其意义的冲击,以其巨大的渗透民间的力量,影响和改造着民间对于《红楼梦》原著的认知。
     本文从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红楼梦》原著的关系,以及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文人创作《红楼梦》插图的比较等角度,对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人物的服饰选择、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原著的接受与重构、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中国传统画科的继承发展和对不同文化形态转换效应进行解读,以求对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的历史面貌与价值作出更为全面的阐释。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as the accepter of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Red Mansion', constitutes the visualizing data against the letter data of the 'Red Mansion'. These visualizing data, refer to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Red Mansion', not only reserve the loyal counterdraw to the original work, but also behave the intented 'Misreading' and 'reengineering' to the original work, and bring forth their own speciality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ake on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ping to the subj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had brought large culture effect in the folk. Concretely speaking, They had created a plenteous space for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ping to the subj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such as portrait painting, flower-bird painting, measured painting and so on. Based on abstractly analysing, taking the 'accepting' and 'reengineering' to the original work,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unconsciously realized the literature masterpiece 'Red Mansion' to transform among the several different cultural form. For example, they transformed the letter 'language culture' of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Red Mansion' into 'image-vision culture', which has strong effect to popularize and spread abroad, with the result to extend the the letter-language acceptors of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Red Mansion' into general people from literators, and tranform the 'essential people culture' of the 'Red Mansion'into 'general people culture'.
     In the view of comparing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Red Mansion', and comparing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illustrating pictures of 'Red Mansion' painted by the literators, this paper unscramble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on the clothes choosing, the accepting and reengineering to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Red Mansion',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ping to the subj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and the effects to transform the different culture form, with the purpose to explain more comprehensively about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s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of 'Red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引文
1《图像晚清》,陈平原、夏晓虹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郑振铎著,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1《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余英时在《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一文中的推断,《红楼梦》最初只流传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有永忠的《读红楼梦》诗和弘旿对该诗的批语为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时《红楼梦》文本主要的流通方式即是依靠手抄。永忠在题目中写“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可见其时此书之不易得。他的第一首诗中有“可恨同时不相识”之句,则说明他以前看不到《红楼梦》显然是因为他不在雪芹的交游圈子内。弘旿的批语说“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其意是说它不是在社会上流传的书。
    2现收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甲戌本)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手抄过录本,此书原底本纪年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此后的三四十年中,《红楼梦》流传渐广,不断地被喜爱它的文人传阅、抄录和收藏。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萃文书屋《红楼梦》程甲本是第一本木活字印本。参见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中“红楼梦版本”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18-958页。
    3《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4同上。
    5《程伟元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影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程伟元序所言:“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
    1《程伟元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影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程伟元“序”。
    2《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郑振铎著,郑尔康编,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17页,
    3《后红楼梦》,遥子著,韩锡铎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序”。
    1《清代北京竹枝词·续都门竹枝词》,张子秋著,路工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62年版,第59页。
    2《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王树村著,天津杨柳青画社,1991年版,第214-215页。
    1《天津杨柳青小志》,七十八叟梫一山氏跋于天津,东莞张江裁次溪氏编,双肇楼校刊,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版,第1页。
    1《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5页。
    1《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第536页。
    7《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6页。
    8同上,第547页。
    1《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编辑说明”,一粟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页。
    2《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明]熊大木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序”:“武穆王《精忠录》,原有小说,未及于全文。今得浙之刊本,著述王之事实,甚得其悉。然而意寓文墨,纲由大纪,士大夫以下遽而未明乎理者,或有之矣。近因眷连杨子素号涌泉者,挟是书谒于愚曰:‘敢劳代吾演出辞话,庶使愚夫愚妇亦识其意思之一二!”
    3《红楼梦书录》,一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页。
    4《红楼梦戏曲集》上册,阿英,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版。
    5参看《红楼梦书录》,一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参看《红楼梦叙录》,胡文彬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2-317页:“《红楼梦传奇》,褚龙祥撰。稿本,16开,三册(前、中、后),天津图书馆藏。”然后叙录了作者的卷首自序,赵玺、边钟峰等人题词和该戏全部24出详目。
    7参看《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徐扶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3页。
    1《改琦评传》,何延喆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2《仕女图的研究与技法》,黄钧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1参照《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的明代服装图片,周汛、高春明,上海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
    1从《红楼梦图咏》原图收藏者、改琦好友李光禄所作序言:“其人物之工致……可与六如、章候抗行”和《改七芗红楼梦临本》所附简介“仕女绝妙……乾嘉名盛一时”以及《清史稿》中“嘉道后画人物,琦号最工”的评价,可看出当时改琦作品倍受推崇。
    2《红楼梦小考》,陈诏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红楼梦服饰描写与释源”部分,第261-277页。
    3《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4同上,第1015页。
    1汪圻《十二册页彩绘红楼梦》、费丹旭的《十二金钗图册》、晚清民初王钊的《红楼梦插图》,王墀《增刻红楼梦图咏》、李菊儕《石头记新评》画面资料参见《红楼梦古画录》,洪振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287页。
    2参见《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戴敦邦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玉壶山房词选·菩萨蛮》,改琦撰,(影印本)上海千顷堂书局,民国十七年版。
    2《玉壶山房词选·黄金缕》,改琦撰,(影印本)上海千顷堂书局,民国十七年版。
    1《孟子·粱惠王章句上》,[南宋]朱熹集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1页。
    2参见《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马恒君编,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部有所承述。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返”一词。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3参见《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同上,第148页。
    1《杨柳青年画研究·杨柳青年画史概要》,王树村,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86年版,第29页。
    2同上,第22页。
    3关于清代文人名士为杨柳青年画作坊绘制《红楼梦》粉本和画风转变的具体论述见本文第3章“3.1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文人人物画风格的融合”部分。
    1《误读图示》,哈罗德·布鲁姆著,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影响的焦虑》,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3同上。
    1《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2见《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中的图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2001年版。
    1《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页。
    1《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梅兰芳述、许姬传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1《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35页。
    2《唐朝名画录·妙品条》[唐]朱景玄著,温肇桐注,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1《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1《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1《影响的焦虑》,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册,王树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寒松阁谈艺琐录·卷六》,[清]张鸣珂著,丁羲元校点,唐金海复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侨居卖画公寿、伯年最为杰出。其次,画人物则湖州钱慧安。。。皆名重一时,流传最盛。”
    2《沪游杂记》,[清]葛元煦著,郑祖安、胡珠生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3《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钱慧安初学同乡画家费丹旭,后学华秋月和改琦。”,王树村,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91年版,第298页。
    4《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页。
    5同上,第695页。
    1《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王树村,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91年版,第301-305页。
    1沈太牟《春明采风志》记北京“画棚”,转引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版,第5页。
    1《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宋莉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梁廷柟:《曲话》卷三,上海有正书局1916年版,第1页。)
    2参见《小说闲谈》,阿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参见《子弟书总目》,傅惜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
    4参见《红楼梦书目》,一粟编,上海占籍出版社,1981年版。
    1《笔记小说大观·啸亭续录·卷一》,[清]昭梿著,江苏广陵占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323页:“如意馆在启祥宫南,馆室数楹,凡绘工、立史、雕琢、裱背贴轴之类诸工匠皆在焉。”
    2传真即肖像画,民间画工分为两类:活人传真渭之“行乐图”:死后画像叫“写影”。统称传真。清宫画家不擅长,需要时由杨柳青画工来应差。
    3参考《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王树村,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91年版,第292页:“同治五年(1866年)高桐轩32岁时清廷召杨柳青民间画师入内廷,为慈禧画像,当时内廷“如意馆”总管是管金安。管金安领命到了杨柳青后,因索贿过高,画工无人敢应,不得已找到了新挂“笔单“的高桐轩,因此他到了北京宫廷中作画。画像时为了填写背景,他曾随“如意馆”总管管金安浏览禁中三海胜迹,这对他以后创作年画中的景物格局是相当有影响的。”
    1《顾氏画谱》,“章允恭题苏汉臣浴婴图跋文”,[明]顾炳编,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1参考《中国民间画诀》第124页《色彩笔法》一节,王树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1参考《中国民间画诀·色彩笔法》,王树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2《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23页。
    1参见《红楼梦人辞典》中“红楼梦版本”部分,冯其庸、李希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18-958页。
    1参见《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册:“特别是《红楼梦》题材的杨柳青年画,还流入北京各王府中张贴和秘赏,尤为奇事。”王树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余英时在《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一文中的推断,《红楼梦》最初只流传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有永忠的《读红楼梦》诗和弘昨对该诗的批语为证。永忠在题目中写“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可见其时此书之不易得。他的第一首诗中有“可恨同时不相识”之句,则说明他以前看不到《红楼梦》显然是因为他不在雪芹的交游圈子内。弘昨的批语说“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其意是说它不是在社会上流传的书。
    2《程伟元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影印本),程伟元序言,北京书目文献出版,1992年版。
    1[加拿大]《阅读史》,阿尔维托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21页。
    2参见《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册:“特别是《红楼梦》题材的杨柳青年画,还流入北京各王府中张贴和秘赏,尤为奇事。”王树村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3《潜研堂文集·卷17·正俗》,[清]钱大昕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250页。
    1《红楼梦》第四十回,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1《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 高鹗著,(以程乙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页。
    2J·U·费希纳《论普洛旺斯抒情诗中的空白》(《德语-罗曼语月刊》和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等文中提出“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概念,意指文本中未定的意义,“空白点”指文本中悬而未决的可联系性。成为接受美学常用的术语。
    3同上。
    1《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6页。
    1《阿英美术论文集》,阿英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
    2《民间珍品图说红楼梦》,王树村著,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五年版,第10页。
    3《图像传播:经典文学的大众文化的辐射》,孙逊撰,《光明日报》,2004年5月26日。
    1《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宋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2《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宋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3《<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李根亮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天津杨柳青小志》,东莞张江裁次溪氏编,双肇楼校刊,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版,
    2、《杨柳青年画研究·杨柳青年画史概要》,王树村著,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86年版。
    3、《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2001年版。
    4、《民间珍品图说红楼梦》,王树村著,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五年版。
    5、《杨柳青年画》,毛再生,天津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6、《杨柳青红楼梦年画集》,阿英,天津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7、《中国年画发展史略》,阿英,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版。
    8、《杨柳青木刻年画选集》,张映雪编,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9、《改琦评传》何廷喆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0、《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王树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1、《高桐轩》,王树村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
    12、《红楼梦图咏》,改琦绘,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3、《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戴敦邦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枣窗闲笔》,[清]爱新觉罗·裕瑞著,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15、《北平笺谱》,鲁迅、郑振铎编,荣宝斋出版社,1958年版。
    16、《郑振铎美术文集》,郑振铎著,张蔷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17、《中国民间美术史》,王树村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中国民间年画选》,薄松年编选,江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9、《寒松阁淡艺琐录》,[清]张鸣珂著,丁羲元校点,唐金海复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沪游杂记》,[清]葛元煦著,郑祖安、胡珠生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1、《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历史故事》,李志强、王树村编,天津杨柳青画社,1992年版。
    22、《苏联藏中国民间年画珍品集》,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苏联阿英乐尔出版社,王树村、[苏]鲍·李福清、刘玉山编,佟景韩译,1989年版。
    23、《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周心慧著,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24、《程伟元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影印本),曹雪芹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乙卯本)曹雪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6、《中国历史妇女妆饰》,周汛、高春明著,上海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
    27、《清代北京竹枝词》,路工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62年版。
    28、《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王树村著,天津杨柳青画社,1991年版,
    29、《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委员会编,西苑出版社,1996年版。
    30、《中国美术全集 绘画编 版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31、《仕女图的研究与技法》,黄均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2、《增评加注全图红楼梦》,王希廉、 张新之评,1925年上海石印本。
    33、《啸亭续录》,[清]昭梿边,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34、《顾氏画谱》,[明]顾炳编,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35、《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36、《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著,温肇桐注,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7、《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38、《图像晚清》陈平原、夏晓虹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9、《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第18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40、《古典文学研究资汇编·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
    41、《红楼梦考证》,胡适著,上海书店,1980年版。
    42、《中国服饰文化》王维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中国服饰史》,黄能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4、《老子》,马恒君编,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45、《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
    46、《孟子》,[南宋]朱熹集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
    47、《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赵景深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8、《红楼梦叙录》,胡文彬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9、《红楼梦子弟书》,胡文彬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50、《红楼梦说唱集》,胡文彬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1、《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中华书局,1960年版,
    52、《后红楼梦》,遥子著,韩锡铎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3、《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科院文研所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55、《鲁迅选集》(四卷本),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6、《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7、《中国京剧二十讲》,骆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59、《红楼梦戏曲集》,阿英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60、《红楼梦戏曲集》上册,阿英著,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版。
    61、《京津风土丛书》,东莞张江裁编,双肇楼校印,民国二十七年版
    62、《红楼梦小考》,陈诏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3、《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梅兰芳述、许姬传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4、《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
    65、《荀慧生演出剧本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6、《小说闲谈》,阿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7、《子弟书总目》,傅惜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
    68、《红楼梦书目》,一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9、《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丰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70、《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71、《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勘》,郑庆山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72、《红楼梦风俗淡》,邓云乡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73、《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徐扶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4、《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宋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6、《红楼梦书录》,一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7、《中国小说美学》,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78、《红楼梦研究》,俞平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79、《晚清小说史》,阿英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80、《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编,中华书局,1960年版。
    81、《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白维国、朱世滋主编,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
    82、《红楼梦曲艺集》,天津市曲艺团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83、《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吕启祥、林东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陈平原著,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85、《<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李根亮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6、《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述卓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李承贵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9、《文化研究读本》,罗岗、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批评的踪迹》,张旭东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91、《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李艺、刘成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92、《文学批评原理》,王先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接受之维》,丁宁著:,百化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94、《接受反应文论》,金元浦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5、《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6、《艺术原理》,[英]科林伍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7、《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截维斯著,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8、《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9、《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瓦尔特·本雅明著,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00、《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1、《视觉文化读本》,罗岗、顾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美学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著,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解放 传媒 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探讨》,尼古拉斯·加汉姆著,李岚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04、《误读图示》,哈罗德·布鲁姆著,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5、《影响的焦虑》,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106、《作品、文学史与读者》,[德]瑙曼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07、《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