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健身气功推广是一项立足于现实的应用研究,其主旨在于系统梳理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健身气功推广提供策略支持,为现实工作需要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的展开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二是需要有意识的打破学科界限,坚持开放的理论视野,充分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将“知识整合”与健身气功推广的社会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从多元和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基于上述需要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健身气功推广现状出发,在全面把握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指导对健身气功推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健身气功推广的策略,以促进健身气功发展。
     ?本研究在上述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健身气功推广的策略:
     (一)系统与阶段统筹兼顾策略。健身气功无论是国内推广还是国外推广均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人类信息接受的相关理论及我们工作的实践表明,将健身气功推广分为不同的阶段,制定各个阶段相应的计划和目标,而且每一阶段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措施,这对于促进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扩大宣传策略。加大宣传的力度与频度是产生认同、接受的重要一环。通过研究后认为健身气功推广应以人类的健康诉求为中心,现阶段应打造以健康为主、文化为辅的信息传播策略,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宣传手段。
     (三)适宜的消费者满意水平策略。消费者满意是产生消费忠诚的前提,因此健身气功推广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开展习练者需求调查;加大健身气功科学研究力度;切实改善教练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健身气功的功法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健身气功附加产品、各类组织、法律法规、海外基地建设;加强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的品牌建设力度;坚持海外推广的民间化道路等。
     (四)实施差异化推广策略。目前健身气功推广的工作重心应该是高校大学生和中老年人这两大人群,以后逐渐扩大目标受众群,完善健身气功内容体系,等到时机成熟、市场需要的时候再向外推广。
     (五)国家实施的非营利营销策略。国内推广坚持国家主导下的公益事业推广模式,海外推广应与合作者逐步协商,增加健身气功自身的“造血”功能。
     (六)海外推广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的宣传理念、方式、策略应有所差别,尤其在推广的后期;加大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的组织建设,拓展海外合作伙伴的来源,充分拓展与国内外文化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健身气功海外宣传应日常化、经常化,形成持续效应,以构建健身气功品牌。
? Popularization of Health Qigong is an applied study based on reality, which is intended to systematically look into and sor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s popularization, provide strategic support for it by employing theoretical ideas from relevant subjects, and serve the reality and serve the country. To accomplish the study, priority is given to 1) drawing up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2) consciously breaking the scientific boundary, remaining open-minded,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ssociat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popularization of Health Qigong and adopting a pluralistic and dialectical approach. Accordingly, by way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consul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proceed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us a panoramic picture of Health Qigong, analyz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ealth Qigong with knowledge from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and sociology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popularizing Health Qigong.
     ?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ealth Qigong, this study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1) Systematic and periodic planning. It is a gigantic systematic project to popularize Health Qigong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ories about human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nd our teaching experiences show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which call for corresponding plans and goals as well as feasible methods and measures, which makes the whole project pertinent and operable
     (2)Promoting strategies of publicity. Promoting publicity in strength and frequen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ke people identify with and accept the popularization. The study claim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should center upon health complaints, and at present, and that health-oriented and culture-assist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t also puts forth corresponding concrete publicity strategies.
     (3)Appropriate strategie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Consumers’satisfac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consumer loyalty. therefore, the populariz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vestigating practitioner needs; intensify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ing coaches’qualities and teaching; perfecting th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staff of Health Qigong; furth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y-products of Health Qigong, various kinds of organization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overseas bases; accelerating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 Health Qigong Association; sticking to the non-governmental route of its popularization abroad.
     (4)Implementing strategies of difference popularization. The current focus of the popularization i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old generation, which will gradually target a wider range of consumers, and improve its content system, and which will be promoted abroad when it is the right time and markets are in need.
     (5)State implemented non-profitable strategies. The domestic popularization is the non-profit public affair popularization model by the state, while the oversea popularization needs gradual negotiation with partners, enhancing the“blood producing”function of Health Qigong itself.
     (6)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overseas popularization. There should be differences in promotion mentality, approach and strategy when Health Qigong is popularized abroad, which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later stages. To achieve this end, the following must be carried out: furthering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expanding the sources of overseas partners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cultural depart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realizing the optimize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making overseas publicity on a daily and regular basis, and forming continuous effects to establish the brand of Health Qigong. Key words: Health Qigong; popularization; strategy
引文
[1]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2]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3]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
    [4]张其成.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气功科学,1999(1):16-17.
    [5]张洪林.气功面面观(上)[J].医学与哲学,1996,17(1):9-11.
    [6]吕继光.“气功”一词的由来及其健身的科学原理[J].体育文史,2000(1):56-57.
    [7]张其成.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气功科学,1999(1):16-17.
    [8]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
    [1]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D].上海体育学院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7.
    [2]宋孔智.气功活动中愚昧、迷信现象剖析[EB\OL] http://www.cnfxj.org/Html/xsjl/2007-5/7/131408152.html
    [3]马艺华.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王国琪、周荔裳谈健身气功[J].中华养生保健,2005,(1):4.
    [4]参见中国体育信息网[EB/OL]http://www.chinasfa.net/zfgw/gmtz/zgqztyxzdcjgbg.htm.
    [5]于滨.健身气功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J].瞭望,1997,(47):36-37.
    [1]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2]关春芳.登上健康快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
    [3]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J].人口学刊,2001,(2):18-24.
    [4]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N].文汇报,2007-5-25:4.
    [1]洪银兴,孙志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两个率先”——江苏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探索[EB\OL] http://www.arq.gov.cn/Article/Class89/200604/3350.html
    [2]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5-47.
    
    [1]参见“四种健身气功获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EB/OL] http://jsqg.sport.org.cn/home/dt/2006-06-02/91433_2.html.
    [2]马济人.实用中医气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
    [3]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总课题组.健身气功新功法的编创及其健身效果的研究[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3.
    [2]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11.
    [3]参见《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文件资料汇编》[EB/OL]http://www.sport.gov.cn/zhuanlan/ty115.html.
    [1]苧心.健身气功如何发展——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采访记[J].现代养生,2002(3):4-6.
    [2]冯建中.推进健身气功事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在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jsqg.sport.org.cn/home/gg/2006-02-10/81705.html.
    [3]宫志峰.主题主线主渠道——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3-8.
    [1] [美]赖特·米尓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上海:三联书店,2001:218.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导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3.
    [3] [美]埃弗里特·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30.
    [4] [美]菲利普著,吴忠等译.社会科学中的整体论思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77.
    [5]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6.
    [6]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导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1]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经营(序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
    [2]高宣杨.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
    [1]虞定海,陈文鹤,张素珍等.五禽戏练习对中老年女性体质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3):309-310.
    [2]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04-1506.
    [1]吴京梅,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74-1076.
    [2]章文春,钟志兵,伍庆华等.健身气功易筋经延缓中老年人智能老化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9):27-30.
    [3]王松涛,朱寒笑,张禹等.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64-66.
    [4]王卫东.气功热点面面观[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1994.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77.
    [2]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06.
    [3]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5.
    [4]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486-487.
    [5]李土生.儒道释论养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
    [6]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56.
    [7]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提要
    [8]田和禄.医易养生保健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9]张欧.气功的中医文化内涵[J].中国气功,2000(9):27-29.
    [10]李平.中国文化散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1]参见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参见《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2001年)[EB/OL]http://www.sport.org.cn/ziliaoc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
    [3]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总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
    [4]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五禽戏(总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
    [5]虞定海,牛爱军.健身气功在构建上海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66-69.
    [6]钟琳琳,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构建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组委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北京:2004:887.
    [7]吕韶钧,彭芳,邝华利.现代健身气功的传播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20-1122.
    [8]姚琼,左家伟,牛爱军.体育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122-124.
    [1]虞定海,李卫民.上海市健身气功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72-77.
    [2]王沂.关于健身气功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7,4(2):82-83.
    [3]张斌,邓跃飞.健身气功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方向[J].武术科学,2006,3(7):69-71.
    [4]刘莉,王润斌.新时期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组织发展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组委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北京:2004:97.
    [5]胡晓飞,侯恩毅,庄永昌等.对我国近20年健身气功科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48-1051.
    [6]参见连辑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C].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一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7]参见连辑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C].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一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8]吉娜薇.不辱使命努力工作、推动健身气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A].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一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内蒙古:2006.
    [1]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9.
    [1]参见“健身气功扶桑行—访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副主席邹积军”[EB/OL] http://jsqg.sport.org.cn/home/dt/2004-12-03/57439.html.
    [2]参见“健身气功扶桑行—访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副主席邹积军”[EB/OL] http://jsqg.sport.org.cn/home/dt/2004-12-03/57439.html.
    [3]参见“健身气功扶桑行—访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副主席邹积军”[EB/OL] http://jsqg.sport.org.cn/home/dt/2004-12-03/57439.html.
    [4]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1]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2005:1.
    [2]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2005:1.
    [3]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3.
    [4]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03-1605.
    [5]但爱兰,李晓红.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42-44.
    [6]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17.
    [7]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4-128.
    [8]武东.跨世纪太极拳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第23卷论文集.
    [1]孟祥太.浅析现代传播媒介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6,3(3):34-35.
    [2]韩雪,韩爱芳.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6,3(4):27-29.
    [3]陈正雷.二十一世纪太极拳发展的思考[J].中华武术,1998(12):12-13.
    [4]张广华.推进太极拳发展的几点思考[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19(6):90-92.
    [5]冯小军.我国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1):126-128.
    [6]孙立志,蒋凡高,廷波.对人口老龄化后太极拳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的价值研究[J].武术科学2006,3(12):26-29.
    [1]杨瑞彬.21世纪人类养生的重要法宝——太极拳运动的文化地位及健身价值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5):117-118.
    [2]曹一民.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文化思考[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上海体育学院,2003.
    [3]姜娟.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思考——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的建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上海体育学院,2003.
    [4]孟祥太,赵秋菊.太极拳国际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武术科学,2005,2(9):27-29.
    [5]高娅.当代太极拳运动在日本的发展——以“日本武术太极拳连盟”个案为中心的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65-68.
    [1]朱晓光等.太极拳运动的兴盛和发展趋势——社会武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03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武汉体育学院,2003.
    [2]温力.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15-18.
    [3]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J].体育学刊,2000,7(5):118-120.
    [4]王俊.木兰花香溢人间——访木兰拳创始人应美凤[J].上海妇女,2005(10).
    [5]李子.木兰拳运动的再发展[EB/OL]http://qttjw.com/show_hdr.php?xname=CQ0FF01&dname=3R6FF01&xpos=26, 2005-09-05.
    [1]韩丽云,范燕美.从体育的价值透析木兰拳运动的发展方向[J] .武术科学,2005,2(3):24-26.
    [2]姜娟,勾庆华.对辽宁地区木兰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90.
    [3]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J].体育学刊,2000,7(5):118-120.
    [4]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8-133.
    [5]马波.跆拳道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23-24.
    [1]孟庆波,赵峰.从跆拳道的发展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2):33-35.
    [2]潘晓波,黄强.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21(2):82-84.
    [3]吴国光.从跆拳道看武术的发展[J].武当,2005,(6):3-4.
    [4]孙茂君.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1):47-50.
    [5]陈怀明,张子雄.借鉴跆拳道的发展道路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152.
    [6]赵岷,李翠霞.跆拳道的全球运作模式对散手步入国际化的启示[J].武术科学,2004,1(1):58-61.
    [7]王林.跆拳道的推广传播对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启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51-54.
    [8]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4-48.
    [1]任彦.加紧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国际盗版印度1500种瑜伽姿势申请专利[N].环球时报,2005-10-28:22.
    [2]石新.瑜伽概况及在中国的传播[J].长寿,2005(4):8.
    [3]高丽华.印度软件:活在当下[EB/OL]http://www.ccw.com.cn/news2/it/htm2006/20061110_222168.shtml.
    [1]杨永芹.瑜伽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N].重庆日报,2005-9-20:15.
    [2]董颖,杨曼.瑜伽健身怪现状[N].市场报,2005-8-22:4.
    [3]庞宇,王晓芳.对瑜伽在我国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5,21(4):88-90.
    [4]史艳莉.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799-800.
    [5]贺慨.对北京健身俱乐部中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100-112.
    [1]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EB/OL]http://jsqg.sport.org.cn/news/2008-12-25/229342.html
    [1]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32-36.
    [1]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50.
    [1]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6.
    [1]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7-108.
    [1]参见[美]安德鲁·斯特拉桑著,王业伟,赵国新译.身体思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
    [2]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4-99.
    [3]蒋信伟.文学路在何方?[N].文汇报,2007-4-22:8.
    [4]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29-32.
    [5]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3-44.
    [1]美举行瑜珈世界锦标赛开幕式表演令人难以置信[EB/OL] http://news.sina.com.cn/s/2003-09-27/13151828153.shtml
    [1] 2006年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EB/OL] http://jsqg.sport.org.cn/home/dt/2007-03-12/113538.html
    [1]虞定海,崔永胜.健身气功?五禽戏编创的新理念[EB/OL]http://jsqg.sport.org.cn/home/js/2006-02-10/81706.html.
    [1]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媒介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1):17-20.
    [2]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179.
    [1]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
    [2]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5.
    [1]郑斗汉.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武术竞技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9.
    [2]王小舒,王纹成.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再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新文化[J].东方丛刊,1996(2):240-256.
    [3]戴国斌.体悟:对武术的解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61-63.
    [4]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4):22-25.
    [1]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32-36.
    [1]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2]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6-357.
    [1]王震.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 .体育科学,2005,25(7):49-52.
    
    [1]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9.
    [2]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1.
    [3]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9.
    [4]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4-25.
    [1]冀运希等.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策略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7.
    [1]暴风雪阻挡不住的热情—气功加拿大首次考试[EB/OL] http://jsqg.sport.org.cn/news/2008-03-10/223712.html
    [2]刘静,余汉桥.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889-891.
    
    [1]焦润明.东北亚跨文化认同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应对[J].日本研究,2005(1):79-85.
    [2]冀运希等.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策略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9.
    [3]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55.
    [1]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1]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8.
    
    [1]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
    [2]李景峰.信息与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3]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64.
    [4]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339.
    
    [1]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4.
    [2]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6.
    [3]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7.
    [4]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6.
    [5] [美]N.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9.
    [6]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47.
    [7] [英]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
    [8]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7.
    [1]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
    [2]参见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49-151.
    [3] [美]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熊婷婷译.有效传播(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9-120.
    [2] J. T. Bertrand. Selective Avoidance on Health Topics:A Field Test[J].Communication Research,July 1979:271-294.
    [3]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8.
    [1]王军.从谈话节目看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J].现代视听,2008(1):58-60.
    [2]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5.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7.
    [2]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6.
    [3]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6-147.
    [1]吴晓枫,李连志.从信息论的角度论广告创意与信息的传播[J].中国广告,2006(10):93-95.
    [2] [美]保罗·M.莱斯特著,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3.
    [3]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4]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2.
    [5]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9.
    [1] [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98.
    [1]吴晓枫,李连志.从信息论的角度论广告创意与信息的传播[J].中国广告,2006(10):93-95.
    [1]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8.
    [2]高宣杨.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3.
    [3]王玮,金萍华.中国企业海外大众传播策略探讨[J].新闻界,2006(6):44-45.
    [4]此观点来源于健身气功·六字诀编创专家张明亮先生在2008年6月27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会议室召开的“健身气功海外宣传推广座谈会”上的讲话。
    [1]此观点来源于健身气功·六字诀编创专家张明亮先生在2008年6月27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会议室召开的“健身气功海外宣传推广座谈会”上的讲话。
    [2]卢德平.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0.
    [3]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52.
    [1]范明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非物质文化抢救之忧虑[J].上海工艺美术,2006(3):16-17.
    [2]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EB/OL]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1155/node326033/node326050/userobject15ai4422647.html.
    [3]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51.
    [4]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09.
    [1]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
    [2]王怡红.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4):72-79.参见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118-121.
    [3]段京肃,罗锐.基础传播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91.
    [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
    [5]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95.
    [6]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7.
    [7]黄晓忠等.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3.
    [8]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5.
    [9]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67.
    [1]陈朝锋.市场推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51.
    [2]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5.
    [1]关于人类信息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划分主要参阅[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5.
    [2]王军.从谈话节目看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J].现代视听,2008(1):58-60.
    [3]吴振华,田雨普.市民体育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80-84.
    [4] [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8.
    [5]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8.
    [1]体验课这一说法在健身气功海外推广中并没有提及,只是本研究展开与论述的需要,笔者对于这一类型课程的暂时称谓,所谓体验课是指为了宣传推广健身气功项目,在某一俱乐部、社区、广场等地方开展的针对某一功法而进行的一小时或二小时的授课活动,由于授课时间较短,因此根本无法讲清功法技术动作的内涵与健身价值,只能浅尝辄止,这种推广方式在健身气功在某一地域的开拓期使用得较为普遍、广泛。
    [2]转引自张春华.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9.
    [1]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78.
    [2]教军章,刘双.组织传播:洞析管理的全新视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5.
    [3]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80-281.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29.
    [1]这一结果统计时间截止到2008年6月,主要依据2008年6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召开的“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29.
    [2]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10.
    [3]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9-310.
    [1] [美]约翰·菲力普·琼斯著,孙连勇,李树荣译.广告与品牌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2.
    [2]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校.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07-608.
    [3]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王海涛等.品牌竞争时代[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36.
    
    [1]王连森.基于符号学的“整体品牌”概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2-76.
    [2]陈小平.品牌的认知进化和模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3):6-8.
    [3]王新新.品牌本体论[J].企业研究,2004(8):25-27.
    [1]余明阳,舒咏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3):63-68.
    [2]余明阳,舒咏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3):63-68.
    [3]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有限,目前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工作主要依赖于海外合作者进行,主要涉及海外的武术(太极拳)学院、进步的爱国组织、经营性的健身场馆等。
    [1]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97-103.
    [2]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97-103.
    [3]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3.
    
    [1]孔子学院.[EB/OL]http://www.hanban.org/cn_hanban/content.php?id=3258.
    [2]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111-116.
    
    [1]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83.
    [2]转引自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83.
    [3] [美]梅尔文·德弗勒,[英]埃弗雷特·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
    [1]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
    [2]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52.
    
    [1]纪荔.澳大利亚民间环保组织的传播策略[J].世界环境,2008(3):70-73.
    [2]纪荔.澳大利亚民间环保组织的传播策略[J].世界环境,2008(3):70-73.
    [1]陈朝锋.市场推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48-49.
    [1]吴思华.策略九说——策略思考的本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1.
    [2]邱丕相.“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4,1(2):1-2.
    [3]温家宝向默克尔介绍太极柔力球的玩法[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6-05/22/content_4583146.htm
    [4]王辉.普京庆祝56岁生日推出柔道教学片[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8-10/09/content_7088480.htm
    [5]大家一起练瑜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10/03/content_10144923.htm.
    [1]王玮,金萍华.中国企业海外大众传播策略探讨[J].新闻界,2006(6):44-45.
    [1]王曼,白玉苓,王智勇.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2]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
    [3]转引自王曼,白玉苓,王智勇.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1]王瀚骏,李莉.营销,理解消费者万岁[J].销售与管理,2004(9).参见营销,理解消费者万岁[EB/OL]http://www.xinxihua.cn/marketing/2004-09/264734.htm
    [2]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的价值如何实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5.
    [1] Backman,S.J.,& Crompton,J.L.Differentiating between High,SPurious,Latent,and Low Loyalty Participants in Two Leisure Activities[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99la,9(2),1-17.
    [2] Backman,S.J.,& Crompton,J.L. The Usefulness of selected Variables for Predicting Activity Loyalty [J].Leisure Sciences,1991b,13,205-220.
    [3]庄德.参与性体育消费者忠诚研究——影响因素与测评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3.
    [4]转引自王华.苏州市城区中年群体参与型体育消费行为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2.
    [5]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0-151.
    
    [1]庄德.参与性体育消费者忠诚研究——影响因素与测评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2-3.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8-79,93-94.
    [3]庄德.参与性体育消费者忠诚研究——影响因素与测评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4.
    [1]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EB/OL] http://jsqg.sport.org.cn/home/dt/2008-09-20/213398.html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 http://www.chinasfa.net/show/title.asp?TID=355
    [1]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4.
    [2]凯洛格公司为美国一主要生产麦片、米粉片等早餐速食冲泡食品的食品公司,文中所说的6年时间、20年时间是指凯洛格公司在各国培育一个规模客观的早餐市场所耗费的时间,目前该公司正在开拓印度的早餐市场。
    [3] [美]埃里克·阿诺德,琳达·普奈斯,乔治·津克汗,[中]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
    [4]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5.
    [1] [美]埃里克·阿诺德,琳达·普奈斯,乔治·津克汗,[中]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5.
    [2]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6.
    [3]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6.
    [1]参见[美]埃里克·阿诺德,琳达·普奈斯,乔治·津克汗,[中]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2-23.
    [2] [美]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俞文钊,肖余春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8.
    [3] [法]多米尼克·夏代尔,[印]拉祖著,李屹松,王飙译.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1.
    [4] [美]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俞文钊,肖余春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47.
    [5]张光璘.新时期文坛骁将(2)[EB/OL]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72763223_jixianlin/147.shtml
    [1] [法]多米尼克·夏代尔,[印]拉祖著,李屹松,王飙译.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2.
    [2]陶国富.消费行为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66.
    [3]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7.
    [1] [美]埃里克·阿诺德,琳达·普奈斯,乔治·津克汗,[中]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5.
    [1]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7-293.
    [2]江志强.参与式品牌营销[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6):134-136.
    [1]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9-290.
    [1]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91.
    [2] [美]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俞文钊,肖余春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5-506.
    [3]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79.
    [4]李荣芝,虞重干.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84-86,83.
    [1] [美]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俞文钊,肖余春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
    [1]郭鑫.价值细分——基于客户终身价值的市场细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6):89-90.
    [2] [美]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俞文钊,肖余春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
    [3]刘建民.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J].刊授党校,1996(Z1):30-34.
    [4] [法]多米尼克·夏代尔,[印]拉祖著,李屹松,王飙译.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79.
    
    [1]高金城.关于市场细分的新思考[J].当代经济,2006(7)下:43-44.
    [2]肖嵘,刘春丽.对我国体育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必然性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18(3):13-14.
    [1]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1.
    [2]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3] George Milne ,William Sutton ,and Mark McDonald ,“Niche Analysis: A Strategic Measurement Tool for Manager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vol.5,no.3 (1996),17-21.
    [4] Martin G. Letscher,“Sports, Fads and Trends,”American Demographics, vol.19,no.6(June 1997),53-56.
    [1]郭俊伟,孙志勇.基于市场细分的顾客价值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24-129.
    [2] Oliva Terence A. ,Oliver Richard L., MacMillan Ianc C..A Catastrophe Model for Develop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trategie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83-95.
    [1]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108.
    [2]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109.
    [3]甘刚.新世纪中国社会阶层的体育行为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48-49.
    
    [1]王震.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25(7):49-52.
    [2]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的价值如何实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
    [1]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7-108.
    [2]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
    [3]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流派,主要面对多数普通市民读者,题材多样,使用白话文,以爱情为主,故事情节通常是“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之套路,故被称作鸳鸯蝴蝶派。通常先在报刊连载,流传较广。单行本发行数量可观,可盈利,是较为成功的商业文学。五四运动时期受到鲁迅等激进主义阵营的批判。1949年后,大陆提倡文学创作为政治服务,该流派消失。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严独鹤等。有种说法认为张爱玲继承了该派传统。
    [4]刘扬体.鸳鸯蝴蝶派作品选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5]高丽琴.被“遗忘”的参与者——商业化倾向与文学现代化关系之考察[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5(4):6-7,12.
    [1]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的价值如何实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9-60.
    [2]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的价值如何实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6.
    [3]蔡新春.国际市场细分的思路[J].国际市场,1999(9):36-37.
    
    [1]王海忠,赵平.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市场细分研究[J].管理世界,2004(5):88-96.
    [2]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的价值如何实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0.
    [1]全民健身条例(征求意见稿)[EB\OL] 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081105/00123f3c47870a7bdde401.doc
    [2]同上
    [3] [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4] [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5] [法]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40.
    [6] Anthony, Young. 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5thed), Richard D. Irwin, INC, 1994:47.
    [7] L. salamon. The rise of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1994,73(4):111-124.
    [1]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营销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
    [2] [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25.
    [3] [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
    [4] [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
    [5]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6]参见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7.
    [7]参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90-395.
    [8]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
    [1]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
    
    [1]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7.
    [2]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48.
    [3]陈志宏.国际商战全球企业经营新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1.
    [4]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48.
    [1] [英]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1.
    
    [1]李烽,陈正红.音乐,抚慰心灵的“良药”[N].经济参考报,1999-06-27:3.
    [2]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70.
    [3]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2.
    [4]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2-53.
    [1]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31.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80.
    [2]王成兵,孙秉文.人,多层次需要的凝结体——评现代西方学者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2):114-119.
    [3]罗道友.需要——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一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人的发展[D].湘潭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21.
    [4]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27.
    [5]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7.
    [6]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2.
    [1]孙中山.民生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75.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9.
    [2]薛原.健康也需要经营[N].健康报,2006-8-18:3.
    
    [1]刘继同.健康需要的基本特点与医疗卫生政策涵义[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68-69.
    [2]尚保春.健康需求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6(5):176-177.
    [3]于德法.关于经济发展与体育消费需求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7)下旬刊:246.
    [4]参见刘继同.健康需要的基本特点与医疗卫生政策涵义[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68-69.
    [1] [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3.
    [2]该排行榜图片来自作者于2008年10月10日在卓越网上的截图,网址如下:http://www.amazon.cn/mn/channel?ref=GT&pageletid=xinjiang&uid=168-9937276-1709063&channelCode=book
    [3]尚保春.健康需求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6(5):176-177.
    [1]李晓鹏.简单生活,健康之本[N].浙江日报,2005-10-20:11.
    [2]陈光玖.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武术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77-79.
    [3]何浩.社会体育需求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7):99-100.
    [4]黄泽民,张颖.基于心理需要层次的体育关注力迁移规律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125-128.
    [5] Frederick, C.M., Ryan, R.M, Self-determination in Sport: A Review Using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J].1995,26(1):5-23.
    [6]张春华.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1-32.
    
    [1]黄泽民,张颖.基于心理需要层次的体育关注力迁移规律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125-128.
    [2]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5-868.
    [3]黄泽民,张颖.基于心理需要层次的体育关注力迁移规律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125-128.
    [1]陈国验.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5-12.
    [3]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转引自戴晓东.民族认同与全球化[A].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1]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117-121.
    [2]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2008,34(3):87-91.
    [3]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4]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5] [希腊]塞莫斯·古里奥尼斯著,沈健译.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3.
    
    [1] [希腊]塞莫斯·古里奥尼斯著,沈健译.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1.
    [2]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121-123.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75.
    [1]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
    [2]转引自王玉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
    [3]转引自王玉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
    [4]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9.
    [5]转引自薛永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参见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70-27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7]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45.
    [8]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张小林,白晋湘,刘少英等.少数民族村落现代化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求的实证研究——来自湘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声音与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98-10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小林,白晋湘,刘少英等.少数民族村落现代化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求的实证研究——来自湘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声音与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98-103.
    [4]陈朝锋.市场推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48-49.
    [5]李柱,赖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J].体育学刊,2007,14(3):53-56.
    
    [1] http://www.chinasfa.net/zfgw/gmtz/zgqztyxzdcjgbg.htm.
    [2]曹世潮.文化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
    [3]曹世潮.文化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5.
    [4]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88.
    [1]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
    [2]秦子来,王林.影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J].体育学刊,2008,15(4):96-100.
    [3]尹韵公.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传媒观察,2005(3):23-25.
    [1]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2]王成兵,张志斌.认同危机:一个现代性问题[J].前沿,2005,(4):3-5.
    [3]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49.
    [4]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7.
    [1]宋植友,刘承华.从事实性认同到建构性认同——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反思[J].安徽史学,2002(2):73-76.
    [2]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3]宋植友,刘承华.从事实性认同到建构性认同——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反思[J].安徽史学,2002(2):73-76.
    
    [1]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0.
    [2]李庆本.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EB/OL]http://www. zisi net.
    [3]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4] [美]弗洛姆著.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5.
    [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4.
    [2]吴志超.不认同文化传统,就是不认同历史[N].第一财经日报,2005-2-25:D05.
    [3] [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1.
    
    [1]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49.
    [2]曹瑞刚.试论现代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内在机制[J].中国广告,2006(4):67-68.
    [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 [美]林德布洛姆著,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4.
    [2] [法]马塞尔·冒斯著.礼品[M].格兰科:自由出版社,1954:1-3.转引自[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5.
    [1]参见青连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N].学习时报,2006-3-27:6.
    [2]饶旭鹏.论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兼与霍曼斯比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28-130.参见[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第4节主要应用理论[EB/OL]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sex/1112669881_xinghuoban/39.shtml参见方刚.中国多性伙伴个案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宋刚.交换经济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2.
    [3]瞿力著.交换定律:人际交往的成功之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2.
    
    [1] [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0.
    [2] [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7.
    [3] [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8.
    
    [1]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15.
    [2]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192.
    [3] [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9.
    [1]韩松,黄燕.国家战略新落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7,(11):20-23.
    [2]郑定欧.汉语国际推广三题[J].汉语学习,2008(3):90-97.
    [3]汉语需求与日俱增中文成中国大宗“出口产品”[EB/OL] http://www.jyb.com.cn/xwzx/gjjy/zgsj/t20061226_57102.htm.
    [4]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8-29.
    [1]汉语需求与日俱增中文成中国大宗“出口产品”[EB/OL] http://www.jyb.com.cn/xwzx/gjjy/zgsj/t20061226_57102.htm.
    [2]易杳.瞭望新闻周刊对话许琳:汉语文化“软推广”[J].瞭望新闻周刊,2008(19).
    [1]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7(6):75-81.
    [2]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7(6):75-81.
    [1]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
    
    [1]转引自[英]A.肯顿.行为互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2.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3]参见[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第七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4.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5.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6.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6.
    [2]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6-127.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8.
    [4]参见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67-268.
    [5]转引自安德鲁·克里塞尔,电台广播符号,见保罗·莫利斯,苏·桑纳姆.媒介研究读本[M].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99:210-219.
    [1]张春华.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9.
    [2]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
    [3]李燕京.消费者仍然相信广告[N].中国消费者报,2008-3-15:B03.
    [1] [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43.
    [2] [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7.
    [3]由于时间关系,本统计时间截止至2008年6月上旬。
    [1]各国孔子学院照片来源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EB/OL]http://www.hanban.org/cn_hanban/kzxy_list.php?ithd=gzky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2-123.
    [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7.
    [3]高宣杨.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0.
    [1]高宣杨.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1.
    [2] [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3]高宣杨.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3.
    [1]孙展.以“流氓”勾勒中国文化乱象[J].中国下新闻周刊,2007,(3):71-72.参见朱大可:以“流氓”勾勒中国文化乱象[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08oj.html
    [2]从蒋博士之死谈华人新移民的精神抑郁[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f3a700100ao7o.html?tj=1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17.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24.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24.
    [2]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2.
    [3]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8-13,124.
    [4]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8-13.
    [5]于光远.论“玩”[J].消费经济,1997,(6):4-10.
    [6]欧阳静仁.后现代语境下的休闲体育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82-85,89.
    
    [1]季桂保.博德里拉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9(2):52-55.
    [2]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52-61.
    [3]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5.
    [1]该图来源于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52-61.注:“超前消费”的含义:其一是指“超前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消费”,也可以被理解为“引导社会消费的消费”;其二是指“超过自己现有消费能力的消费”。图14中自变量“我赞成超前消费”的赋值为:“1”=“很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一般同意”;“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消费阶层的赋值为:“1”=最贫困阶层;“2”=贫困阶层;“3”=中下阶层;“4”=中间阶层;“5”=中上阶层;“6”=富裕阶层;“7”=最富裕阶层。
    [2]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2008,15(9):31-35.
    [3]吴振华,田雨普.市民体育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80-84.
    [4]吴振华,田雨普.市民体育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80-84.
    [1]王海忠,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J].Markets﹠Demographic Analysis.1996(3):25-27.
    [2]吴振华,田雨普.市民体育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80-84.
    [3]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7-19.
    [4]周进国.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我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7,14(1):138-140.
    [5]“炫耀说”流派认为社会上层参与体育活动的主旨在于展现其雄厚的经济资本与崇高的社会声望;“社会区隔论”流派认为上层阶级热衷于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方式人为地将自身与社会其它阶层区隔开来,一旦其他阶层通过模仿这种模式打破这种区隔,他们就会制造出新的区隔形式;“不平等论”流派认为尽管法律规定所有项目对所有人平等开放,但是大众体育参与由于存在价格及一些人为门槛的设置,使得大众参与这类体育运动项目时感到不平等;“冲突论”流派更倾向于将“体育参与”视为一种表达阶层之间与阶层内部冲突、敌意、对抗的形式或手段;“社会流动说”流派认为体育可以作为进入上一阶层或上流社会的途径于手段。关于这五大流派的详细资料或者对这方面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2008,15(9):31-35.
    [1]陈华,吕树庭.社会分层——体育消费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体育学刊,2007,14(1):134-137.
    [2]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7-19.
    [3]吴振华,田雨普.市民体育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80-84.
    [4]但华香.“在办公室里谈高尔夫,在高尔夫球场上谈生意”[J].中国新时代,2003(4):93-94.
    
    [1]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7-19.
    [2]孙立忠.增大草根阶层话语权防止社会断裂[N].中国经济时报,2006-9-26.
    [3]卢德平.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总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
    
    [2]陈卫东.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5,18(2):27-28.
    [3]卢德平.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6.
    [1] [荷]奈尔斯·罗林著,王德海,郎大禹译.推广学——农业发展中的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7-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67.
    [3] [荷]奈尔斯·罗林著,王德海郎大禹译.推广学——农业发展中的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43.
    [4]转引自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77.
    [5]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77.
    [6]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77.
    [1] [荷]奈尔斯·罗林著,王德海郎大禹译.推广学——农业发展中的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49-50.
    [1]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80.
    [1]转引自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96.
    [1][英]A.肯顿著,张凯译.行为互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美]D.P.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美]J.格雷戈里·迪斯,杰德·埃默森,彼得·伊科诺米著,颜德治,徐启智等译.企业型非营利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俞文钊,肖余春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美]N.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胡继华译.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美]埃弗里特·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美]埃里克·M·艾森伯格,小H·L·古多尔著,白春生,王秀丽,张璟译.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第三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9][美]埃里克·阿诺德,琳达·普奈斯,乔治·津克汗,[中]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0]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白全贵.信息传播——穿梭时空的无极之旅[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13][美]保罗·M.莱斯特著,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4][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保罗·莫利斯,苏·桑纳姆.媒介研究读本[M].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99.
    [16]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7]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8][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9]曹世潮.文化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的价值如何实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3]陈朝锋.市场推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4]陈国验.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5]陈晓春.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6]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7]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8]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9]陈志宏.国际商战全球企业经营新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0][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1]戴晓东.民族认同与全球化[A].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32]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33][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4][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5]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营销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6]段京肃,罗锐.基础传播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37][法]多米尼克·夏代尔,[印]拉祖著,李屹松,王飙译.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8][美]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著,孟延春等译.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9][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0][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1][美]菲利普著,吴忠等译.社会科学中的整体论思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42]冯健伟.信息的传播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43][美]弗洛姆著.为自己的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4]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5]关春芳.登上健康快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46]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7]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8]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9]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0]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5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2][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3]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经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5]黄晓忠等.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6][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7]教军章,刘双.组织传播:洞析管理的全新视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8]瞿力著.交换定律:人际交往的成功之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9]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0][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1][美]赖特·米尓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上海:三联书店,2001.
    [62]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4]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5]李景峰.信息与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6]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67]李平.中国文化散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68]李土生.儒道释论养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69]李蔚东.卫生与发展建设全民健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0]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1]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72]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3]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4]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5]刘扬体.鸳鸯蝴蝶派作品选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76]卢德平.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7]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8]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79][美]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杰里·G·史蒂文森著,邓国胜等译.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1][英]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2]马济人.实用中医气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3]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6]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7][法]马塞尔·冒斯著.礼品[M].格兰科:自由出版社,1954.
    [88][英]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9][美]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邱招义,于静译.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0][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91][美]迈克尔·E·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92][美]梅尔文·德弗勒,[英]埃弗雷特·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3][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95][希腊]塞莫斯·古里奥尼斯著,沈健译.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6]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7]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8]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99]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100][美]史蒂夫·莫滕森著,胡兴,关世杰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2]宋刚.交换经济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03]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04]孙中山.民生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5]陶国富.消费行为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06][美]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熊婷婷译.有效传播(第七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7]田和禄.医易养生保健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8]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109][法]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0]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1]王海涛等.品牌竞争时代[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112]王曼,白玉苓,王智勇.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3]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4]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15]王卫东.气功热点面面观[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1994.
    [116]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17]王玉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8][美]威廉·詹姆斯著,田平译.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19]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
    [120]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1]吴思华.策略九说——策略思考的本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2]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3]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124]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25]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6][美]约翰·菲力普·琼斯著,孙连勇,李树荣译.广告与品牌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27]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28][美]詹姆士著,唐钺译.心理学原理(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0]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1]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3]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35]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36]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7]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38][日]竹内郁郎著,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89.
    [139][荷]奈尔斯·罗林著,王德海郎大禹译.推广学——农业发展中的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蔡新春.国际市场细分的思路[J].国际市场,1999(9):36-37.
    [2]曹瑞刚.试论现代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内在机制[J].中国广告,2006(4):67-68.
    [3]陈光玖.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武术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77-79.
    [4]陈华,吕树庭.社会分层——体育消费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体育学刊,2007,14(1):134-137.
    [5]陈怀明,张子雄.借鉴跆拳道的发展道路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152.
    [6]陈青.本土文化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历时性阻力——以中华武术为例[J].体育学刊,2008,15(4):92-95.
    [7]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117-121.
    [8]陈小平.品牌的认知进化和模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3):6-8.
    [9]陈正雷.二十一世纪太极拳发展的思考[J].中华武术,1998(12):12-13.
    [10]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04-1506.
    [11]戴丹.从功利主义到现代社会交换理论[J].兰州学刊,2005(2):197-199,114.
    [12]戴国斌.体悟:对武术的解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61-63.
    [13]但爱兰,李晓红.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42-44.
    [14]但华香.“在办公室里谈高尔夫,在高尔夫球场上谈生意”[J].中国新时代,2003(4):93-94.
    [15]范明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非物质文化抢救之忧虑[J].上海工艺美术,2006(3):16-17.
    [16]冯小军.我国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1):126-128.
    [17]高金城.关于市场细分的新思考[J].当代经济(下),2006(7):43-44.
    [18]高丽琴.被“遗忘”的参与者——商业化倾向与文学现代化关系之考察[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5(4):6-7,12.
    [19]高娅.当代太极拳运动在日本的发展——以“日本武术太极拳连盟”个案为中心的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65-68.
    [20]宫志峰.主题主线主渠道——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3-8.
    [21]郭俊伟,孙志勇.基于市场细分的顾客价值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24-129.
    [22]郭鑫.价值细分——基于客户终身价值的市场细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6):89-90.
    [23]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4-48.
    [24]韩丽云,范燕美.从体育的价值透析木兰拳运动的发展方向[J].武术科学,2005,2(3):24-26.
    [25]韩松,黄燕.国家战略新落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7,(11):20-23.
    [26]韩雪,韩爱芳.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6,3(4):27-29.
    [27]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5-47.
    [28]何浩.社会体育需求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7):99-100.
    [29]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5-12.
    [30]贺慨.对北京健身俱乐部中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100-112.
    [31]胡河宁,胡昭阳.组织传播的几种理论模式及其讨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138-145.
    [32]胡晓飞,侯恩毅,庄永昌等.对我国近20年健身气功科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48-1051.
    [33]胡银玉,胡河宁.我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20年来组织传播研究综述(1988-2007)[J].今传媒,2008(6):36-37.
    [34]黄泽民,张颖.基于心理需要层次的体育关注力迁移规律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125-128.
    [35]纪荔.澳大利亚民间环保组织的传播策略[J].世界环境,2008(3):70-73.
    [36]季桂保.博德里拉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9(2):52-55.
    [37]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10-16.
    [38]江志强.参与式品牌营销[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6):134-136.
    [39]姜娟,勾庆华.对辽宁地区木兰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90.
    [40]焦润明.东北亚跨文化认同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应对[J].日本研究,2005(1):79-85.
    [41]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97-103.
    [4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8-13.
    [43]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7(6):75-81.
    [44]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52-61.
    [45]李荣芝,虞重干.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84-86,83.
    [46]李柱,赖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J].体育学刊,2007,14(3):53-56.
    [47]刘继同.健康需要的基本特点与医疗卫生政策涵义[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68-69.
    [48]刘建民.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J].刊授党校,1996(Z1):30-34.
    [49]刘京林.论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中介作用——兼介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5):10-13.
    [50]刘静,余汉桥.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889-891.
    [51]吕继光.“气功”一词的由来及其健身的科学原理[J].体育文史,2000(1):56-57.
    [52]吕韶钧,彭芳,邝华利.现代健身气功的传播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20-1122.
    [53]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7-19.
    [54]马波.跆拳道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23-24.
    [55]马艺华.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王国琪、周荔裳谈健身气功[J].中华养生保健,2005,(1):4.
    [56]孟庆波,赵峰.从跆拳道的发展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2):33-35.
    [57]孟祥太,赵秋菊.太极拳国际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武术科学,2005,2(9):27-29.
    [58]孟祥太.浅析现代传播媒介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6,3(3):34-35.
    [59]潘晓波,黄强.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2):82-84.
    [60]庞宇,王晓芳.对瑜伽在我国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5,21(4):88-90.
    [61]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5-868.
    [62]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03-1605.
    [63]邱丕相.“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4,1(2):1-2.
    [64]饶旭鹏.论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兼与霍曼斯比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28-130.
    [65]阮志孝.“组织传播力”也是一种生产力[J].今传媒,2006(10):20-21.
    [66]尚保春.健康需求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6(5):176-177.
    [67]石新.瑜伽概况及在中国的传播[J].长寿,2005(4):8.
    [68]史艳莉.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799-800.
    [69]舒咏平,周扬.组织传播中的“事件驱动”开发[J].现代传播,2003(1):17-21.
    [70]宋植友,刘承华.从事实性认同到建构性认同——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反思[J].安徽史学,2002(2):73-76.
    [71]苏林森,李立.组织传播中组织内外传播的区别与联系[J].新闻界,2006(2):57-58.
    [72]孙立志,蒋凡高,廷波.对人口老龄化后太极拳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的价值研究[J].武术科学2006,3(12):26-29.
    [73]孙茂君.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1):47-50.
    [74]孙展.以“流氓”勾勒中国文化乱象[J].中国下新闻周刊,2007,(3):71-72.
    [75]滕朋.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我国突发事件传播模式研究[J].新闻前哨,2007(7):95-97.
    [76]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77]王成兵,孙秉文.人,多层次需要的凝结体——评现代西方学者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2):114-119.
    [78]王成兵,张志斌.认同危机:一个现代性问题[J].前沿,2005,(4):3-5.
    [79]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4):22-25.
    [80]王海忠,赵平.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市场细分研究[J].管理世界,2004(5):88-96.
    [81]王瀚骏,李莉.营销,理解消费者万岁[J].销售与管理,2004(9).
    [82]王敬浩.健身气功——一个身体文化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2):43-45.
    [83]王军.从谈话节目看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J].现代视听,2008(1):58-60.
    [84]王俊.木兰花香溢人间——访木兰拳创始人应美凤[J].上海妇女,2005(10).
    [85]王连森.基于符号学的“整体品牌”概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2-76.
    [86]王林.跆拳道的推广传播对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启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51-54.
    [87]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32-36.
    [88]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媒介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1):17-20.
    [89]王松涛,朱寒笑,张禹等.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64-66.
    [90]王玮,金萍华.中国企业海外大众传播策略探讨[J].新闻界,2006(6):44-45.
    [91]王小舒,王纹成.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再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新文化[J].东方丛刊,1996(2):240-256.
    [92]王新新.品牌本体论[J].企业研究,2004(8):25-27.
    [93]王沂.关于健身气功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7,4(2):82-83.
    [94]王怡红.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4):72-79.
    [95]王震.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25(7):49-52.
    [96]魏永征.关于组织传播[J].新闻大学,1997(3):31-34.
    [97]温力.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15-18.
    [98]吴国光.从跆拳道看武术的发展[J].武当,2005,(6):3-4.
    [99]吴京梅,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74-1076.
    [100]吴晓枫,李连志.从信息论的角度论广告创意与信息的传播[J].中国广告,2006(10):93-95.
    [101]吴振华,田雨普.市民体育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80-84.
    [102]武东.跨世纪太极拳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第23卷论文集.
    [103]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2008,15(9):31-35.
    [104]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2008,34(3):87-91.
    [105]杨瑞彬.21世纪人类养生的重要法宝——太极拳运动的文化地位及健身价值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5):117-118.
    [106]姚琼,左家伟,牛爱军.体育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122-124.
    [107]衣俊卿.论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J].求是学刊,1992(1):5.
    [108]易杳.瞭望新闻周刊对话许琳:汉语文化“软推广”[J].瞭望新闻周刊,2008(19).
    [109]尹韵公.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传媒观察,2005(3):23-25.
    [110]于滨.健身气功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J].瞭望,1997,(47):36-37.
    [111]于德法.关于经济发展与体育消费需求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8(7):246.
    [112]于光远.论“玩”[J].消费经济,1997,(6):4-10.
    [113]余明阳,舒咏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3):63-68.
    [114]虞定海,陈文鹤,张素珍等.五禽戏练习对中老年女性体质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3):309-310.
    [115]虞定海,李卫民.上海市健身气功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72-77.
    [116]虞定海,牛爱军.健身气功在构建上海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66-69.
    [117]虞定海.五禽戏新功法的编创及实验效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2):55-58.
    [118]翟玉.从“组织传播”到“魅力传播”——《百家讲坛》成功原因探析[J].现代视听,2008(2):76-77.
    [119]张斌,邓跃飞.健身气功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方向[J].武术科学,2006,3(7):69-71.
    [120]张广华.推进太极拳发展的几点思考[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19(6):90-92.
    [121]张洪林.气功面面观(上)[J].医学与哲学,1996,17(1):9-11.
    [122]张欧.气功的中医文化内涵[J].中国气功,2000(9):27-29.
    [123]张其成.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气功科学,1999(1):16-17.
    [124]张小林,白晋湘,刘少英等.少数民族村落现代化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求的实证研究——来自湘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声音与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98-103.
    [125]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J].人口学刊,2001,(2):18-24.
    [126]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J].体育学刊,2000,7(5):118-120.
    [127]章文春,钟志兵,伍庆华等.健身气功易筋经延缓中老年人智能老化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9):27-30.
    [128]赵岷,李翠霞.跆拳道的全球运作模式对散手步入国际化的启示[J].武术科学,2004,1(1):58-61.
    [129]郑定欧.汉语国际推广三题[J].汉语学习,2008(3):90-97.
    [130]周进国.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我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7,14(1):138-140.
    [131]周也.交换方式的变迁[J].中外企业文化:清华管理评论,2000(5):52-56.
    [132]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111-116.
    [133]苧心.健身气功如何发展——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采访记[J].现代养生,2002(3).
    [134]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29-32.
    [135]虞定海,王林.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65-68,73.
    [136]虞定海.健身气功竞赛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68-71.
    [1]罗道友.需要——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一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人的发展[D].湘潭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2]王华.苏州市城区中年群体参与型体育消费行为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3]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4]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D].上海体育学院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5]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6]张金岭.“法”眼看中国——文化想象中的“他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7]赵双园.消费分层的制度变迁解释——以高消费阶层为例[D].吉林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8]郑斗汉.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武术竞技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9]庄德.参与性体育消费者忠诚研究——影响因素与测评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董颖,杨曼.瑜伽健身怪现状[N].市场报,2005-8-22:4.
    [2]蒋信伟.文学路在何方?[N].文汇报,2007-4-22:8.
    [3]李烽,陈正红.音乐,抚慰心灵的“良药”[N].经济参考报,1999-06-27:3.
    [4]李晓鹏.简单生活,健康之本[N].浙江日报,2005-10-20:11.
    [5]李燕京.消费者仍然相信广告[N].中国消费者报,2008-3-15:B03.
    [6]青连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N].学习时报,2006-3-27:6.
    [7]任彦.加紧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国际盗版印度1500种瑜伽姿势申请专利[N].环球时报,2005-10-28:22.
    [8]吴志超.不认同文化传统,就是不认同历史[N].第一财经日报,2005-2-25:D05.
    [9]薛原.健康也需要经营[N].健康报,2006-8-18:3.
    [10]杨永芹.瑜伽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N].重庆日报,2005-9-20:15.
    [11]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N].文汇报,2007-5-25:4.
    [1]冀运希等.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策略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7.
    [2]曹一民.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文化思考[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上海体育学院,2003.
    [3]吉娜薇.不辱使命努力工作、推动健身气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A].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一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内蒙古:2006.
    [4]姜娟.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思考——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的建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上海体育学院,2003.
    [5]连辑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C].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四种健身气功——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一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6]刘莉,王润斌.新时期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组织发展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组委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北京:2004:97.
    [7]钟琳琳,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构建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组委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北京:2004:887.
    [8]朱晓光等.太极拳运动的兴盛和发展趋势——社会武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03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武汉体育学院,2003.
    [9]总课题组.健身气功新功法的编创及其健身效果的研究[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3.
    [1]Anthony, Young. 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5thed), Richard D. Irwin, INC, 1994:47.
    [2]Backman,S.J.,& Crompton,J.L. The Usefulness of selected Variables for Predicting Activity Loyalty [J].Leisure Sciences,1991b,13,205-220.
    [3]Backman,S.J.,& Crompton,J.L.Differentiating between High,SPurious,Latent,and Low Loyalty Participants in Two Leisure Activities[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99la,9(2),1-17.
    [4]George Milne ,William Sutton ,and Mark McDonald ,“Niche Analysis: A Strategic Measurement Tool for Manager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vol.5,no.3 (1996),17-21
    [5]J. T. Bertrand. Selective Avoidance on Health Topics:A Field Test [J]. Communication Research,July 1979:271-294.
    [6]L. salamon. The rise of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1994,73(4):111-124. Martin G. Letscher,“Sports, Fads and Trends,”American Demographics, vol.19, No.6 (June 1997),53-56
    [7]Oliva Terence A. ,Oliver Richard L., MacMillan Ianc C..A Catastrophe Model for Develop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trategie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 83 - 95.
    [8]Philip Gleason, "Identifying Identity: A Semantic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83,69(4):910—9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