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日渐盛行,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女性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的结合,它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家的有力武器。简言之,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发端于上个世纪的欧洲,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广大女性的观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受到夫权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针对第三世界女性的理论建构又存在着文化霸权的倾向。再一方面,无论中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多是近现代和当代的文本,生硬地割裂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文本,还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解构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即菲勒斯逻各斯(phallologocentrism,男性词语中心主义)必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话语体系与审美体系的变化甚至逆转,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话体系与审美标准难以建立起来,会形成思想上的混乱与行为上的失措;将传统的文学文本绝对化地视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产物而不注意辨别、细分,不注意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其中积极的成分,这都使得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女性主义视角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重新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尤其是建构中国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本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必要性,提出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是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的需要。在绪论中还介绍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的缺乏,同时介绍了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的理论。
     第一章对女性主义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各种流派和理论,包括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派女权主义诗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诗学、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等;对本论文所运用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介绍了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不同,包括历史渊源不同、身份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思想基础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五个大的方面。第二章从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入手,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及其主体身份在社会、家庭婚姻中消解的原因和过程,同时用女性主义理论重新解读了汉代《女诫》和《列女传》两部关于女性的专著,指出了两部著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的作用,从而指出不应该将其视为男权中心主义和奴化女性的帮凶而予以完全否定和批判;第三章从西方传统知识论中的“主体——客体”论和女性主义对西方传统的知识论的改写出发,分别论述了女性的三种社会身份——女儿、妻子及母亲,探讨了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置于这些社会身份中,如何在逆境下获取自己的权力;第四章研究了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对《诗经》、《楚辞》和汉代文学中审美特征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双性体验”和“双性同体”现象进行了研究;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并论述了这三大现象的源头在于先秦时期儒道的情色观。
     本论文有四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首次系统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发现了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并指出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二是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性与社会身份及其权利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女性主体地位逐渐丧失的过程,通过对《女诫》和《列女传》的重新解读,发现了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所起的作用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从而发现了女性在逆境中通过“道德的力量”实现“自我崇高”的路径;三是将“双性同体”的概念引入了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弃妇诗”及“拟女性写作”的创作手法研究中;四是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三大身体消费”的概念,并揭示了其与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的渊源。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学史、美学史、思想史形成的时期,也是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特征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研究锁定这一时期,借用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情感、家庭与社会中定位分析,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历史风貌,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存状态、权力地位和情感意识与西方女性的不同,重新解读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之以一种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研究或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者的进一步研究、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In the past decades of years the theories of the Feminism are gradually popular and wide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critique,which,provides a new visual angle for us to research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new wa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The Femi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1980s and as it was integrated with various post-modern theories its influence in China is getting broader and broader,the visual angle based on the gender has been never used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critique.On the other side,the Feminism was founded in the Europe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re was less concern about the women in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whom were suffered the obliges both from their husbands and the imperialism,th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Feminism has a tendency of cultural hegemony. And,either the western or Chinese feminists used to fix their eyes upo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exts but ignoring the abundant ancient literature texts.While the Feminism deconstruction of the man-centred literature history(i.e phallologocentrism) will unavoidably lead to the changing even reversing of the morality,value and aesthetics system,before a new system is built people may be feeling confused in 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s.The Feminism regards the calssic literary texts as the phallologocentrism and ignores the forming background of the man-centred society and the active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gets itself various of problems. Restudy the literature of the Dynasties Pre-Qin,Qin and Han will do bett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 the Feminism,especially construct the Double-Sex Harmony Poetics.
     The essay is consist of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s exordia,is on the necessary of the study the literary features in the classic literature texts of Dynasties Pre-Qin,Qin and Han,ChapterⅠis on the concept of the Feminism,and introduces the beginning, developing and various schools and theories of the Feminism,and introduces the main theories used in the theis;ChapterⅡis on the founding,developing and deconstructing of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woman features before Qin Dynasty and that of Qin and Han Dynasty,and restudies the two classic books The Commandments of Women and The Heroines in Han Dynasty on the Feminism visual angle;ChapterⅢis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emale features in the literature before the Qin Dynasty and in Han Dynasty, and researches the way of the women of the times to get their power in the adversity; ChapterⅣis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and studies the "Double-sex Experiences" and the "Double-sex,One Body" phenomena in the period; ChapterⅤis on the three phenomena of the "Body Consumed" by the men to women,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a are the views to the feelings and sex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Taoism before Qin Dynasty.
     The thesis has four innovative points:A.For the first time it researches fully and systemically the woman features in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Dynasties Pre-Qin,Qin and Han with theories of Feminism,in which it fi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eminism and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western Feminism,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eminism can get deeper development by researching the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B. The thesis discovers the process of losing of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women in Dynasties Pre-Qin,Qin and Han by researching the subject and social status and the relations to power of the literature features of the time,as well,the thesis discovers the very positive side of the books The Commandments of Women and The Heroines by re-reading them,then discovers the way how women at that time realized their "self-sublimation" by the "power of morality" in adversity.C.Using the concept of "androgyny" to research the "the poems of the woman divorcees" and the "way of writing poems imitating a woman".D.For the first time the thesis shows the concept of "Three Body Consump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researches their relations to the views about the Lus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Pre-Qin Dynasties.
     Dynasties Pre-Qin,Qin and of Han is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in which the history of thoughts,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began,as well the important period when the views of value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s of the classic literature features were formed.The thesis fixes on the period and discovers the living status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men in the time by analyzing their status in the emotions,families and societies,then to discovers the differences of those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women,the research may do help to the Chinese feminists for their further study and constructing the "Double-sex Harmony" poetics system.
引文
[1]黄汉清、周作秋、何邦泰评注:《女诗人诗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第126页。
    [1]宋素风:《多重主张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53页。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第1页。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第4页。
    [2]乔纳森·卡勒(Johnathan Culler):《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载于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第96页。
    [3]Jonathan Cullar,On 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London and Henley,1985,p.30.乔纳森·卡勒:《论结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1]载《世界文学》1981年第4期。
    [1]钱德拉·塔尔帕德·莫汉蒂:《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17页。
    [1]李爱云:《“雌雄同体”的文化阐释及现代性》,《中国女性文化》(第二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02页。
    [1]孙绍先著:《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30页。
    [2]刘慧英著:《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第215页。
    [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出版。
    [1]叶嘉茕:《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2]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4]叶嘉莹:《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上)》,台湾,《中外文学》1992年第8期,第16页。
    [1]Langer,C.L."Aginst the Grain:A Working Gynergenic Art Criticism:in Raven,Langer & Frueh",Feminist Art Criticism Ann Arbor,Michigan:UMI Research Press,P.117.
    [2]Christa Wolf,"A Letter" in Ecker,Gisela(ed.)Feminist Aesthetics,Boston:Beacon Press,1985.P.107.
    [1]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9页。
    [2]波伏瓦:《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73页。
    [3]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86.
    [4]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75.
    [5]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87.
    [6]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87.
    [7]约翰·奥尼尔:《身体的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89页。
    [1]Mary Astell,Serious Proposal to the Ladies,parts 1 and 2,Pickering & Chatto 1997.
    [2]Mary Astell,Some Reflections Upon Marriage,NY:Source Book Press,1970.
    [1]Bryson,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2.
    [2]参见Allegheny College 官方网站:www.allegney.edu.women and literature,group 4.
    [1]董云虎、董芝:《中国的妇女人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9页。
    [2]雪莱著有《弗兰肯斯坦》,系沃斯通克拉夫特排斥的哥特小说。
    [1]阿尔毕丝杜尔和阿尔莫扎特:《中世纪以来法国妇女运动史》,《外国女权运动文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出版,第273页。
    [2][日]富士谷笃子:《女性学入门》,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出版,第3页。
    [1]Hurwitz,The International Sisterhood.Women in European History,Boston,Hughton Mifflin,1977,p.331.
    [2]潘克赫斯特曾经被捕多达14次.
    [1]Lucretia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贞洁女神的名字。莫特的介绍参见Pomona College(普蒙那学院,果树女神学院)网站:http://www.pomona.edu。
    [2]1900年安东尼说服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招收女生。参见安东尼官方网站:http://www.susanbanthonyhouse.org及罗彻斯特大学网站:http://www.rochester.edu。
    [3]王政:《女性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页。
    [4]李银河:《女性权利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1]A writer's Diary,ed.Leonand Woolf,London.Hogarth Press.1953,p.75.
    [2]V.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王怀译,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第129页。
    [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序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1]波伏瓦在实践着“契约式婚姻”的同时被认为有同性恋的气质,参见《波伏瓦与双性气质》,[英]玛丽亚姆·弗雷泽著,崔树义译,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1]《波伏瓦谈女性》,载《科技潮》杂志,1993年第3期。
    [1]Ed:Butler,J.& Scout,J,W,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Routledge,NY and London,1992,p.243.
    [2]顾燕翎主编:《女权主义理论与流派》,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87页。
    [3]安德烈·莫鲁瓦《西蒙娜·德·波伏瓦》,李清安等选编《西蒙娜·德·波伏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637页。
    [4]阿尔格伦语,引自《波伏瓦与双性气质》,[英]玛丽亚姆·弗雷泽著 崔树义译,中华书局,2004年6月出版。
    [1]梁春芳主编,贝蒂·弗里丹著,《女性白皮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梁春芳主编,贝蒂·弗里丹著,《女性白皮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第394-395页。
    [3]凯特·米利特:《性政治》,钟良明将此书译为《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出版。
    [1]凯特·米利特《性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第36页。
    [2]凯特·米利特《性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出版,第36-37页。
    [1]在此米利特提供了研究憎恶女人的文学的最好的研究文本:Katherine M.Rogers所著的The Triublesome Helpmate,A History of Misologyny in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6。
    [1]玛丽亚姆·弗雷泽:《波伏瓦与双性气质》,崔树义译 中华书局2004年6月出版,第37页。
    [1]载于玛丽·雅各布斯(Mary Jacobus)编辑的《妇女写作与描写妇女》,Reding Woman:Essays in Feminist Criticism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2]玛丽·雅各布斯(Mary Jacobus):《阅读妇女(阅读)》,《阅读妇女:女性主义批评论文集》(Reading Woman:Essays in Feminist Criticism.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玛丽·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2003年版,第57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2003年版,第76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2003年版,第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58页。
    [1]Joseph Childers,Gray Hentzi ed.,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1]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15页。
    [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乔纳森·卡勒:《论结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30页。
    [1]瓦勒里·布赖森(Valerie Bryson):《女权主义政治理论引论》,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5页。
    [2]班纳:《现代美国妇女》,东方出版社,1986年出版。
    [3]Lynne Huffer,Maternal Pasts,Feminist Futures:Nostalgia,Ethics,and the question of Difference,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张晓玲:《妇女与人权》,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93页。
    [2]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
    [3]《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出版。
    [4]顾燕瓴主编:《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台湾,台湾女书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
    [1]邱宗仁:《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20页。
    [1]徐坤:《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03页。
    [2]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页。
    [1]柏棣:《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第5页。
    [2]杜洁:《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载《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4期。
    [3]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昨日,今日和明日》,九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0页。
    [4]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1]钱德拉·塔尔帕德·莫汉蒂:《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1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21页。
    [2]《世纪·帝系篇》(张澍稡集补注本)。
    [3]《天平御览》卷4《遁甲开山图荣氏解》。
    [4]《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嗥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1]《初学记》引《诗·含神雾》。
    [2]《周易·卷四·序卦传》。
    [3]《楚辞·天问》。
    [1]《太平御览》引《孝经钩命决》。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辑《归藏·启筮》。
    [2]关于“广义的文学性”的论述,参见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1]谭正璧著:《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2-43页。
    [1]指班婕妤与班昭.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第47页。
    [2]叶舒宪著:《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第73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2页。
    [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54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第138页。
    [1]周文柏著:《中国礼仪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3页。
    [1]玄峻:《联想与印证》,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
    [1]学界对刘向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此处依据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该文刊于《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
    [1]林存秀:《沉默在历史背后的聒噪--(列女传)的社会性别研究》,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17卷第一期。
    [2]张廷琛:《接受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页。
    [3]史马迁:《史记》卷38,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4]杨伯峻:《春秋左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1]张涛:《刘向(列女传)思想与学术价值简论》,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葛志毅:《(列女传)与古代社会的妇女生活》,载《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
    [1]此节中所涉《列女传》七卷与八卷的问题,所谓八卷含传七颂一。今本是经宋代苏颂、王回、蔡骥整理,参见张涛《刘向(列女传)的版本问题在》.载《文献》1989年第3期。
    [1]《史记·孝文帝本纪》,《集解》引张晏说。
    [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杜,1978年出版,第39-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50-51页。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63页。
    [7]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3页。。
    [8]杨雄:《宗正卿箴》。
    [1]《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帝王世纪》。
    [2]《国语·晋语》
    [3]《史记·殷本纪》。
    [4]《史记·殷本纪》。
    [5]《书·牧誓》
    [1]《史记·殷本记》。
    [2]分别参见《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83年第1期;《藁城台西商代遗址》,《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载《文物》1988年6期。
    [1]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第53页。
    [2]《周易·鼎卦》。
    [1]荒林:《两性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7页。
    [2]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3页。
    [1]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433页。
    [1]Irigaray,L.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Trans,Gillian C.Gill.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224。
    [2]Hekman,S.:Gender and Knowledge.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0,p.80.
    [1]Foucault,M.Power/Knowledge.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0,p.117.
    [2]Fricker M & Hornsby,J.(ed)Feminism in Philosoph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16.
    [1]Harding S.:Feminism & Methodolog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p.181.
    [2]Hekman,S.:Gender and Knowledge.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0.p.p.30-31.
    [1]Hekman,S.:Gender and Knowledge.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0,p.136.
    [2]Alcoff,L.& Potter,E.(ed)Feminist Epistemologies.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1993,p.p.3-14.
    [3]Harding S.:Feminism & Methodolog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p.p.6-8.
    [1]Harding S.:Feminism & Methodolog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p.9.
    [2]Alcoff.L.& Potter.E.(ed)Feminist Epistemologies.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1993.p.p.5-6.
    [3]鲁迅:《而已集》,《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1页。
    [4]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23-24页。原文出现涓、娟不一致,此处统一为“涓”。
    [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资治通鉴》卷十五《汉纪》七。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21页。
    [1]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Hesiod,Works and Days),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1]《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1]谭正璧著:《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0页。
    [1]谭正璧著:《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76页。
    [1]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75页。
    [1]范晔:《后汉书·列女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723页。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第313页。
    [2]范晔:《后汉书·列女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721页。
    [3]范晔:《后汉书·列女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723页。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第41页。
    [1]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1页。
    [2]潘绥铭著:《神秘的圣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20-121页。
    [3]潘绥铭著:《神秘的圣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20页。
    [1]朱自清:《朱自清选集》卷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12页。
    [1][日]笠原仲二:《中国古代人的美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35页。
    [1]《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192页。
    [1]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137页。
    [1]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页。
    [2]马茂元:《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24页。
    [1]郝志达、王锡三主编:《东方诗魂》,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75页。
    [1]波伏瓦.《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73页。
    [2]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86.
    [3]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75.
    [4]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87.
    [5]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t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187.
    [6]凯特·米利特:《性政治》,钟良明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9页。
    [1]约翰·奥尼尔,《身体的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89页。
    [2]朱迪斯·巴特勒:《重要的身体》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 Press,1993,p.30.
    [3]朱迪斯·巴特勒:《重要的身体》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 Press,1993,p.30。
    [1]莫伊拉·戈登斯:《想像的性别:道德、权利与身体》,伦敦及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1-35页.
    [2]简·阿瑟,吉恩·格林肖编:《女人的纪律与出轨》,伦敦及纽约。卡塞尔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59页。
    [3]简·阿瑟,吉恩·格林肖编:《女人的纪律与出轨》,伦敦及纽约,卡塞尔出版社,1999出版.第52页。
    [4]托马斯·拉奎尔:《性的建构:从希腊神话到弗洛伊德的身体与性别》,麻省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第88页。
    [1]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出版。
    [1]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1]郭梨华:《儒家简帛佚籍中“德”与“色”的辨析》,载《湖南博物馆馆刊》2004年7月第一期。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出版,第369页。
    [1]唐怡:《论道教戒律伦理思想的特色》,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1]徐连达:《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第178页。
    [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3-24页。
    [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下),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第559页。
    [1][明]曹大章:《燕都妓品》。
    [2][五代]王仁裕:《天元天宝遗事》。
    [1][宋]周密:《武林旧事》。
    [1]刘逸生:《艺林小札》,广州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37-138页。
    [1][日]今道友信,《关于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第133页。
    [1]李楠摄影、冯冀才、柯基生文:《绝世金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第16页。
    [1]潘绥铭:《神秘的圣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25页。
    [2]参见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出版。
    [3]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67页。
    [1]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10期。
    [2]原引自《摩西与一神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7页。
    《第二性》,(法)西蒙德·波伏瓦著 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英)玛丽亚姆·弗雷泽著 崔树义译 中华书局2004年版
    《西蒙娜·德·波伏瓦》,安德烈·莫鲁瓦著 李清安等选编《西蒙娜·德·波伏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波伏瓦》李亚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工作与时日》(Hesiod,Works and Days)赫西俄德著 张竹明、蒋平译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古希腊的妇女》裔昭印著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刘文明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妇女和小说》,V·伍尔芙《现代随笔译丛·伍尔芙随笔集》,孔小炯,黄梅译,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
    《一间自己的房子》,V.伍尔芙著 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V.伍尔芙著 王怀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弗吉尼亚·伍尔夫》福斯特著 瞿世镜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易晓明煮2002年版
    《中世纪以来法国妇女运动史》阿尔毕丝杜尔和阿尔莫扎特著《外国女权运动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
    《性的政治》(美)凯特·米利特著 钟良明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女性白皮书》,贝蒂·弗里丹著 梁春芳主编 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女性学入门》,[日]富士谷笃子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玛丽·伊格尔顿编 胡敏等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女性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李银河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酷儿理论》李银河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结构人类学》(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法)爱弥尔·涂尔干著 汲喆 付德根 渠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妇女与社会主义》奥古斯特·倍倍尔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希腊哲学史》第2卷 汪子嵩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 宋庆文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版
    《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林树明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宋素凤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罗婷著 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罗婷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志红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版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盛英著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女性主义》丛书(1-6)荒林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2006年
    《家庭革命》陈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现代戏剧中的母亲身份研究》刘岩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美学衍论》任一鸣著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英语世界中的女性解构》施曼著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与女性主义亲密接触》魏开琼选编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女性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单艺斌著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禹建湘著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美学与性别冲突》文洁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女性伦理与礼仪文化》易银珍 蒋璟萍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文学中的妓女形象》陈思和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王凤华 贺江平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叶嘉莹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文学精神》王培元 廖群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武则天传》雷家骥著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性伦理学》王伟 高玉兰著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著 王宇根译 三联书店1999年版
    《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戴锦华著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柏棣著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文学精神》王洲明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著 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王庆节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婚姻史》汪玢玲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身体:思想与修行》周与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夏商社会生活史》宋镇豪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诗经 楚辞》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诗苑英华 屈原卷》王培源注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朝文化史》徐连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女性文学史》谭正璧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 刘纲纪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变化中的中国人》(美)E.A.罗斯著 公茂虹 张皓译 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妇女史》刘士圣著 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罗宗强 陈洪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郭丹编著 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张弘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的妇女人权》董云虎 董芝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鲁迅全集》第9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联想与印证》玄峻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郑慧生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李玲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西文学与文化论稿》杜萌若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西京杂记》卷三 葛洪著 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尼采文集》尼采著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身体的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约翰·奥尼尔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女诗人诗选》黄汉清 周作秋 何邦泰评注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古代妇女诗一百首》苏者聪选注 岳簏书社1984年版
    《战争阴影下挣扎的弗·伍尔夫》林树明《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女权主义文学的代表形态:平权与霸权--夏洛蒂·勃朗特与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女权思想比较》,王珂《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姜云飞《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殷国明 《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近年来女性文学研究思路批判》武新军《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李娅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0卷第3期
    《试论唐代女性文学》 陈燕 《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5期
    《试析唐代女性的家庭教育意识》 杨忠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3卷第1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杜洁《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4期
    《波伏瓦谈女性》《科技潮》杂志,1993年第3期
    《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上)》叶嘉莹[台湾],《中外文学》1992年第8期
    《论道教戒律伦理思想的特色》唐怡《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9卷第4期
    《“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其局限》 黄文祥 《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26卷第5期
    《“色”与“礼”的关系》 曹峰 《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
    《班昭(女诫)的教育思想探析》 苏萍 《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解构“母亲神话”与重建“母性关怀”》 王虹艳 《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31卷第2期
    《唐代女性家庭角色及其地位》 段塔丽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
    《“折柳送别”解》 李亚军 《阴山学刊》2006年第19卷第4期
    《论班氏两位女作家的汉赋创作》 李彤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论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战争观》 张雪梅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7卷第1期
    《从比较的角度看性别研究与全球化》孙康谊《文史知识》2004年12期
    《妇女权利思想的历史沿革》邹晓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8期
    《情在“闺房”之外》张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11期
    《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消费》方英《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7期
    《从缠足陋习看宋明理学对女性的摧残》李洪 高飞寅《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怀疑与追问--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能否成为可能》赵勇《文艺评论》1996年第6期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姚文放《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儒家简帛佚籍中“德”与“色”的辨析》郭梨华《湖南博物馆馆刊》2004年7月第一期
    Mary Astell,Serious Proposal to the Ladies,parts 1 and 2,Pickering & Chatto 1997.
    Mary Astell,Some Reflections Upon Marriage,NY:Source Book Press,1970.
    Bryson,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2.
    Three Guineas,New Feminist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edited by Jane Marcus,the Macillan Press,1981.
    Rosalind Miles,The Female Form:Women Writers and the Conquest of the Novel,London,1990.
    A writer's Diary,ed.Leonand Woolf,London,Hogarth Press,1953.
    Reading Woman:Essays in Feminist Criticism.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Harding S.:Feminism & Methodolog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Hekman,S.:Gender and Knowledge.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0.
    Mimi Chan,Through the Western Eyes:Images of Chinese Women in Anglo-American Literature,joint Publishing Co.,Ltd,HK,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