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宣传机构是党始终常设的关键机构,是党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组织载体,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承担着理论宣传、群众教育、文化建设、凝聚力量等重要职能。论文以党的宣传部系统为中心,以宣传机构发展史为基础,系统回顾、总结、概括党的宣传机构建设的丰富经验、基本规律、思想理论,对充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组织机构建设和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思想的理论资源。在机构建设方面包括组织系统性的要求、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等思想;在宣传工作方面包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阶级性和党性的定位、民本思想的引领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资源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共产党人在宣传机构设置、机构管理、确立机构建设原则、建设宏大宣传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时期(1921—1977年),中国共产党从宣传工作“完美系统化”客观要求出发,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学习苏联经验,实现了宣传部系统、新闻出版机构、部队宣传机构、群众宣传机构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到抗日战争时期,宣传组织机构系统基本成型。在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明确了“宣传家”、“鼓动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全党宣传”的重要思想。在机构管理方面,确立了“党管宣传”的原则,规定请示与报告制度,落实干部学习制度,在战时宣传阶段强调党的—元领导和中央集权,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党政分设、权限划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邓小平时期(1978—1989年),在经历“文革”浩劫、宣传部被诬为“阎王殿”遭砸烂、取消后,党的宣传机构首先面临的任务是恢复重建和整顿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开启的这一时期,改革思维也充分体现在宣传机构建设中。在职能建设上,强调党政分开;在机构设置上,提出“精简是一场革命”;在工作作风上,取消“四大”,提倡“三不”;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社会效益的最高原则。邓小平提出了宣传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建设目标,是对政治素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综合要求。
     江泽民时期(1989—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继续完善宣传机构设置,增设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机构,明确了宣传机构的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结合“三讲”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工作队伍。
     胡锦涛时期(2002—2012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新战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宣传机构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新阵地,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使宣传机构建设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立中央舆情信息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科学决策;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大宣传格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整个宣传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坚持党性第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时代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富有辩证性,反对“一点论”片面性;彰显民族性,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党的宣传机构建设发展体现出三大规律: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休戚相关、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同步前进、与世界科技浪潮同频共振。未来党的宣传机构建设将朝着民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Propaganda institution is always the standing key institution of the Party, is the core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ideological leadership for the Party,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Party's construction of "great project", undertaking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ory propaganda, mass educ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cohesive forces, and so on. This paper centered on the Party's propaganda depart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propaganda development, reviews, summarizes, and generalizes the rich experiences, basic laws, thoughts and theories of the Party's propaganda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systematically,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enrich Chinese Marxism Theory and guid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work of propaganda.
     The thoughts of Marx, Engels, Lenin and other classical writers abou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ories of propaganda work compose the theory resources of Chinese Marxism propaganda construction thought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oughts include organization systematic requirement, the organization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attention to the cadres team construction, etc. Thoughts of propaganda work include adherent to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theory, location of class nature and the party spirit, leading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etc. The theory of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arx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bining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theory resources with the realities of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creatively. Gener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king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as the core, propose rich thoughts and theories in the aspects of propaganda institution setting, system management,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 establishment, grand propaganda team construction, etc, which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Chinese Marxism.
     In the period of Mao Zedong (1921-1977),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minter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rts from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opaganda work "perfect systematization", studies the Soviet experiences, sets up and improves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system, press and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troops and masses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gradually. Till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system of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is formed very well. In the aspect of propaganda team construction, the target mission is to become a "propagandist" or "agitator",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whole party propaganda" is advanced. In the aspect of institution management, a "party manages propaganda" principle is established; the asking and reporting system and study system of cadres are implemented as well.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propaganda networks" are built testily in the country to establish a recurring propaganda work of the masses.
     In the period of Deng Xiaoping period (1978-1989), after having been smashed and cancelled in"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of the party has the first task of reconstruction and rectification.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opening up, the reform thinking is fully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 it emphasizes on distinguishing the party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it puts forward "downsizing is a revolution"; in the style of work, it cancels "Four Das" and advocates "Three Bu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we peruse the principle of the highest social benefit. Deng Xiaoping puts for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construction goal for the propaganda team:more revolutionary, younger, more professional and more knowledgeable, and this is the comprehensive requirements on the political quality, age structure, knowledge level,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he period of Jiang Zemin (1989-2002),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goal, facing the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peaceful evolution",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Jiang Zemin as the core, from the new world situation, national condition, party situation,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propaganda settings, clearly defines the four major tasks of propaganda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zes the propaganda team should be persistent in politics, proficient in professional work and moral integrity in the process of "Three Emphasis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Hu Jintao (2002-2012),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faces new challenges from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China entering "a period of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Hu 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sets up a central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bureau, guiding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and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cision; carries out "the project of Marxis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builds the pattern of "large propaganda" actively; continue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in terms of propaganda team construction, carries out "Three Theories Education" activities, adheres to the "Three Close-toes" principle, promotes the normalization of "Go-Shift-Chang" activities and a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mood, making the whole propaganda team's spiritual outlook have a new gratifying change.
     The theory of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arxism has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features:adhering to the Party's principles and keeping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carrying out constant innova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being dialectical and against one-sidedness; revealing nation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s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ree laws:relates to the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keeps synchronization wit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forward and the simultaneous resonance with the world wa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propaganda institutions will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democrat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① 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① 参见拙文:《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机构建设的历史考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 周振林:《实用宣传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241页。
    ② 孔玉芳:《宣传思想工作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29页。
    ③ 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0页。
    ④ 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2-354页。
    ⑤ 沈一之:《中国共产党宣传学概论》(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5页。
    ① 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1-352页。
    ② 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2页、第250页、第347页。
    ③ 刘江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7-107页。
    ④ 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述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① 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休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第202页。
    ② 陈志强:《宣传思想工作宏观管理导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224-225页。
    ③ 孔玉芳:《宣传思想工作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5-287页。
    ① 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页。
    ② 刘江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
    ③ 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述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④ 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⑤ 同上书,第17页。
    ① 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② 陈志强:《宣传思想工作宏观管理导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225-226页。
    ③ 孔玉芳:《宣传思想工作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7-285页。
    ④ 陈志强:《宣传思想工作宏观管理导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212-214页。
    ⑤ 刘江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闻管理思想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159页。
    ① 刘江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② 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③ 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1页、第274-275页。
    ④ 陈志强:《宣传思想工作宏观管理导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⑤ 吴琼:《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载《求实》,2000年第7期。
    ⑥ 黄传新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
    ⑦ 孔玉芳:《宣传思想工作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1-300页。
    ① 周宇在《凤凰周刊》撰文《永远不放松的工作:组织和宣传——中共的独特法宝》(2011年第18期第34页)指出,从中共诞生之日起,宣传和组织工作就是中共最核心的工作重点,迄今未变。宣传机构是党“水远的重要常设机构”,它深植于中共独特的组织方式之中。
    ② 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1-354页。
    ① 沈之一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学概论》(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2-265页。
    ② 周振林等主编:《领导与宣传:架起领导意图与下属实践的桥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294-296页。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第63-64页。
    ② “宣传者”作为政治宣传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其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由宣传机构和宣传人员两部分组成。参见: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① 列宁在1902年的《怎么办?》一文中系统阐述了“灌输理论”,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参见:《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7-318页、第363页、第366页。
    ② 如毛泽东讲:“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
    ③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是第一个强调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用“市民社会”(教会、学校、家庭等)作为制定和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机构的总称。阿尔都塞在葛兰西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和镇压性国家机器(主要包括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并立的现实,并列出了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和文化的8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指出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镇压性国家机器是“大量并首要地”运用暴力镇压来发挥功能,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量并首要地”运用意识形态来发挥功能。([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见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336页。)我国学者白文刚沿用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一概念,指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指国家政权及社会中负责传播、灌输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机构。”(白文刚:《应变与困境——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7页。)李全使用的是“意识形态机构”这一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机构指的是各种与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相连的具体机构与部门。(李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第139-143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66页。
    ⑤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24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71页。
    ②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0页。
    ④ Franz. Schurmann在Ideology and Org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中把意识形态分为“理论的思想意识”和“实践的思想意识”两个层次。据此,彭继红提出了“理论意识形态”和“实践意识形态”的区分。参见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武汉: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① 毛泽东:《<政治周报>发刊理由》(1925年12月5日)。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68页。
    ②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潮流。参见拙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对社会思潮的整合——以构建文化生态系统为视角》,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③ asswell.H.D.(1937).Propaganda.ln E.R.A. Seligman and Johnson (eds.),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12,PP.521-522.New York:Macmillan.
    ③ 邵培仁主编:《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与舆论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② [美]莱曼W·波特,格雷戈里A·比格利,理查德M·斯蒂尔斯:《激励与工作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③ Locke,E·A.Toward.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nnance, 1968(3).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②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1-07-02第2版。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1页、第47-48页。
    ①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洋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5页。
    ② 同上书,第58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88-689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② 同上书,第764-765页。
    ③ 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长沙:湖南大学出社.2011年,第97页。
    ①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是临时性领导机构出现的一个巅峰期。1941年7月,成立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存在了一年半。此后,陆续成立了清算过去历史委员会、干部审查委员会,以及为加强整风领导而设立的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为‘肃反’而设立的中共中央反内奸斗争委员会。”详见周宇:《六十年来党与国——从中共办事机构的兴替看执政理念变迁》,载《凤凰周刊》,2011年第18期。
    ② 清华大学的何兆武教授曾区别宣传机构与研究机构,指出宣传机构与研究机构有本质的不同:“研究机构结论是研究的结果。如果是宣传机构,你的结论是研究的前提。”宣传系统往往是接受命令进行宣传研究。http://news.qq.com/a/20110130/000826.htm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0页。
    ① 《列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15页。
    ① 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90/66153/4468799.html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9页。
    ③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④ 李爱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组织建设经验》,载《政法论丛》,2005年第2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3页。
    ①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② 刘彦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礼组织制度理论上的差异》,载《河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① 张万杰,王向华:《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五个提法论析》,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 《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8页。
    ①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保持党的纪律性》,载《求是》,2012年第5期。
    ② 蒯正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组织资源建设的思想》,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赵树海:《试论列宁“遗嘱”中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载《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④ 《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2页。
    ⑤ 《列宁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8页。
    ⑥ 李季泽:《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50-251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22年,第33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62-63页。
    ② 同上书,第63页。
    ③ 同上书,第53页。
    ④ 同上书,第63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② 同上书,第66页。
    ③ 同上书,第90-91页。
    ④ 同上书,第102页。
    ⑤ 同上书,第80页。
    ① 党性、党派性,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Partisan,两者大同小异。在宣传工作领域,前者一般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后者用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体。参见朱国圣,林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②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③ 同上书,第55页。
    ④ 朱庆跃:《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比较》,载《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⑤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② 同上书,第74页。
    ③ 同上书,第70页。
    ④ 同上书,第71页。
    ⑤ 同上书,第112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11页。
    ② 同上书,第118页。
    ③ 同上书,第131页。
    ④ 同上书,第133页。
    ⑤ 同上书,第1页。
    ⑥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 3-4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洋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
    ①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565页。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506-508页。
    ② 数据来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① 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② 同上书,第10-11页。
    ③ 毛泽东在1939年10月4日《(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党的幼年时期;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三阶段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573-576页。
    ① 参见拙文:《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宣传工作及其特点》,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4期。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20页。
    ③ 林之达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6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66-170页。
    ① 林之达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9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122-1123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宜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18-621页。
    ② 同上书,第1126页。
    ③ 王炎:《新中国历史上的宣传网制度》,载《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3期。
    ① 王中:《论宣传》,载《新闻大学》,1982年第3期。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③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24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来德论党的宣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29-40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75-176页。
    ② 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20页。
    ④ 同上书,第839-840页。
    ⑤ 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1页。
    ⑥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 习出版社,1996年,第1097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67-168页。
    ② 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4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1-12页。
    ④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参见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⑤ 列宁在《怎么办?》中讲:“这个报纸就会成为巨大的鼓风机的一部分,这个鼓风机能鼓动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义愤的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
    ⑥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一点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参见刘平斋,陈德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05-106页。
    ① 恩格斯:《一九七七年的欧洲工人(1878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9页。
    ② 恩格斯:《就(工人报)改为日报事给奥地利工人的贺信(1894年12月)》,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90页。
    ③ 列宁:《给一个同志的信,谈淡我们的组织任务(1902年9月)》,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7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243页。
    ⑤ 同上书,第257页。
    ⑥ 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⑦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353页。
    ⑧ 同上书,第555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55-556页。
    ② 同上书,第733页。
    ③ 陈有和:《与党同行的人民出版社》,载《北京党史》,2011年第3期。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⑤ 同上书,第40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洋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合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9-20贝。
    ③ 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第142页。
    ④ 严帆:《万里播火者——红军长征岁月的新闻宣传》,南昌:江西高校出社,2005年,第339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② 同同上书,第422页。
    ③ 同上书,第657页。
    ④ 同上书,第510页。
    ①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35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58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88-691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730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④ 同上书,第252页。
    ⑤ 同上书,第214页。
    ① 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3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宜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35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4页。
    ⑤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722页。
    ⑥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82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948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8-259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75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68-169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82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68-169页、第204页。
    ⑤ 同上书,第212页。
    ⑥ 同上书,第246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795-796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890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丁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62页。
    ③ 同上书,第656页。
    ④ 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⑤ 刘平斋,陈德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22页。
    ⑥ 同上书,第250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②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46年,第1214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合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14-115页。
    ④ 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⑤ 见《胡乔木会议毛洋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4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2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60-461页。
    ①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159-1161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98-700页。
    ③ 参见拙文:《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宣传工作及其特点》,载《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宜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55页。
    ②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492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宜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718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349页。
    ②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498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
    ④ 同上书,第54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宜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4-255页。
    ② 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经验》,载《北京党史》,2004年第2期。
    ③ 王炎:《新中国历史上的宣传网制度》,载《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3期。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96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
    ③ 同上书,第14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2页。
    ③ 同上书,第113页。
    ④ 同上书,第237页。
    ① 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新闻大学》,1995年春。
    ① 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52页。
    ② 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新闻大学》,1995年春。
    ①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3页。
    ② 同上书,第394页。
    ③ 江春泽:《在耿飚领导的中央宣传口的日子》,载《炎黄春秋》,2010年第4期。
    ①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②(1976-198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513-515页。
    ② 同上书,第517页。
    ①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②(1976-198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518-52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③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① 林彪、“四人帮”制造传播了大量反马克思主义谬论,如“天才论”、“一切从本本出发论”、“批判唯生产力论”、“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论”、“全面专政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论”、“社会主文时期只能反右不能反‘左’论”、“儒法斗争论”、“黑线专政论”、“三突出论”、“反对科学是生产力论”,等等。见:《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
    ③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68页。
    ④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②(1976-198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916页。
    ⑤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② 同上书,第144页。
    ③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51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⑤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①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②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9-570页。
    ③ 同上书,第569页。另有将此作风转变表述为: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见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新闻大学》,1995年春。
    ④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①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3页。
    ② 陈凤丽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② 同上书,第39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324页。
    ④ 同上书,第33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1-332页。
    ② 同上书,第410-411页。
    ③ 同上书,第193页。
    ④ 同上书,第225页。
    ⑤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71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② 所谓“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6页。
    ③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71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⑤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30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④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④(1988-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10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1页。
    ②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9-380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④ 同上书,第263页。
    ①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35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③ 同上书,第17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
    ② 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在20世纪末的最后20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详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③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86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9-340页。
    ② 涂昌波:《新中国60年来广播电视发展政策演进初探》,载《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第10期。
    ③ 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的建设及其历史经验》,载《北京党史》,2004年第2期。
    ①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638-63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6页。
    ③ 同上书,第397页。
    ④ www.people.com.cn/CB/shizheng/252/5580/5581/20010612/487205.html
    ④ 1978年7月,经中央同意,中央宣传部协助中央在业务上指导中央所属的人民日报社、红旗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编译局和国务院所属的文化部、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出版 局、国家文物局,共十个单位。各单位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事业发展规划(包括机构的设置),要向中央宣传部请示报告。参见《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②(1976-198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602页。
    ①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②(1976-198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945-94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0页。
    ② 同上书,第321页。
    ③ 同上书,第39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6页。
    ⑤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94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0页。
    ② 同上书,第4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6页。
    ②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79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②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2页。
    ③ 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
    ① 《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56页。
    ② 同上书,第385页。
    ③ 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
    ①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32-33页。
    ① 王传寿、许厚今研究指出,江泽民同志是新时期最重视新闻宣传事业的领导人,他任中央总书记后先后十多次就新闻宣传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深刻阐述。见王传寿、许厚今:《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规划研究室:《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① 《和平演变教育十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① 丛英民:《反和平演变中的对外宣传工作》,载《科学社会主义》,1991年第2期。
    ② 辛灿主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7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7-288页。
    ① 朱步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宣传》,载《群众》,1995年第3期。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规划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① 曾庆红:《关于党的建设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年,第383-384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规划研究室:《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③ 同上书,第2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0页。
    ⑤ 江泽民:《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载《上海交通大学 学报》,1989年第6期。
    ① 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0年8月22日第1版。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0页。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113-114页。
    ② 习少颖:《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1949-1966)》,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序言。
    ③ 如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5月25日中央发布《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指出,“中共在全国以致世界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共每一负责同志和领导机关之一言一动在全国以致全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影响,政治形势之紧张,敌人谋我之尖锐,党派斗争之激烈,都要求我党统一对外宜传及采取慎重处事的态度”,因此中央决定:“一切对外宣传机构应服从党的政策和中央决定”,“一切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应统一于宣传部”。见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36页。再如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21日中共宣传部下达了“关于对美宣传中的政策问题的通知”,指出为了争取更多美国人民与进步官员对我的了解与同情,“我们在一切宣传中必须严格掌握美国的政府与人民(后者一般地一贯同情支持我国民主势力)之间的区别;美国政府人员中的帝国主义分子与民主分子之间的区别:美国政府人员中决定政策者与不决定政策者之间的区别:甚至同一个人(如杜鲁门马歇尔)今天与明天态度的区别;同一个人同一个机关所发表的同一篇声明或谈话中不同语句中的区别;不要笼统反对,更不要笼统反美。”见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629页。
    ④ 习少颖:《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1949-1966)》,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5-76页。
    ①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926页。
    ②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④(1988-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936页。
    ① 江泽民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掌握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索质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参见《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② 《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江洋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③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8月8日第1版。
    ① 《中国成立“防范和处理邪教办公室》http://news.sohu.com/43/30/news144193043.shtml
    ① 《江洋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
    ② 同上书,第389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6页。
    ③ 江泽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4年7月1日。
    ① 宋贵伦:《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搞好邓小平理论研究》。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117/4714247.html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9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551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4页。
    ③ 王传寿,许厚今:《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T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⑤ 1989年有人提出要进行三个所谓“反思”:反思七十年前五四运动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来对不对:反思四十年前即建国后确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不对;反思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不对。参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⑥ 1991年7月,有的同志主张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反和平演变,在基本路线上出现了“一个中心”和“多中心论”的争议。具体参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6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1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216页。
    ③ 王传寿,许厚今:《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3页。
    ⑤ 同上书,第503页。
    ①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605页。
    ② 《毛洋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65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42-43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5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6页。
    ② 同上书,第56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⑤ 优秀精神文化作品“五个一T程”,即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电视剧。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7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4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② 同上书,第307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25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6-567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③ 同上书,第134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7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4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7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宜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09-111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24-25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③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干部的十二条要求:(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牢牢把握一个根本方针,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四)树立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五)政治要敏锐,旗帜要鲜明;(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七)议大事、抓大事,增强全局观念;(八)心胸要宽广,自觉拥护团结;(九)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十)工作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十一)严于律己,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十二)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详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63-171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55-75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② 中共河北省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104-105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6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38页。
    ① 汪志强,王梅枝:《新媒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挑战与对策》,截《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 Loah A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 London:Sage,2004,p1-16.
    ③ 《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载《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5日第7版。
    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 新闻执政力(Governing with news)是指党和政府通过科学地掌握、管理和运用媒体,从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详见向颖铁:《媒体动力圈中的控制革命》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311
    ③ 《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截《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5日第7版。
    ④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版。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5页。
    ① 中共河北省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65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15页。
    ① Teresa Wright.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State-Society Relation in China's Reform Er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6-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50-551页。
    ③ 中共河北省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88页。
    ④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⑤ 张兆辉,郭子建:《舆论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90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87-688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56贝。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4-87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01-502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5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02页。
    ② “党委统一领导”,主要是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把文化体制改革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政府组织实施”,主要是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强化宏观管理,规范行政执法。“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主要是牵头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具体指导改革工作,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主要是落实改革方案,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任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要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改革相衔接。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85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① 龙新民:《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载《百年潮》,2012年第8期。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45-74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45-746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76-777页。
    ① 中共河北省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88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24页。
    ③ 同上书,第725页。
    ④ 同上书,第727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5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43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45页。
    ① 刘云山:《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2期。
    ② 同上。
    ① 刘云山;《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2期。
    ①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6页。转引自:刘李胜,时水松主编:《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① 参见陆维中等:《新闻宣传的党性和人民性》,载《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② 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工人报’读者的告别信》,见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71页。
    ③ 《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20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0页。
    ⑤ 刘少奇:《人的阶级性》。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3583/73601/74108,5039672.html
    ① 吴冷西:《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35页、第36页。
    ②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毛洋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③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49页。
    ④ 转引自陆维中等:《新闻宣传的党性和人民性》,载《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① 李长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负责人培训班材料汇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②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 赵凯荣:《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中)。
    ① 刘平斋,陈德言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宜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③ 同上书,第27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②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③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汇编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103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209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7页。
    ⑥ 同上书,第769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7页。
    ② 1995年1月21日,丁关根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讯,指出宣传T作中有许多需要很好处理的关系, 主要有:(1)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2)全局和局部;(3)主旋律和多样化:(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6)务虚和务实;(7)继承和创新;(8)战略和技术;(9)原则性和灵活性;(10)市场机制和加强管理;(11)对外交流和防止渗透;(12)形成合力和发挥特色,等等。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129-13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
    ② 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47页、第63贝。
    ① 转引自:陆维中,邹本德,蔡国栋:《新闻宣传的党性和人民性》,载《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70-771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① 陆维中,邹本德,蔡国栋:《新闻宣传的党性和人民性》,载《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② 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有570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2100多家文艺院团、16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陆续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参见《“十六字诀”引领文化体制改革》,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1日第6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67-768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69-770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载《党的文献》,2012年第4期。
    ③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15-116页。
    ④ 同上书,第116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下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251页。
    ① 杨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是怎样调整的》,载《北京日报》,2010年8月23日。
    ② 曾铁元:《浅谈宣传工作的科学化》,载《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38-141页。
    ① 《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703页。
    ②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组长:李长春;副组长:刘云山、刘延东、陈奎文:成员:雒名刚、王晨、蔡武、冷蓉、欧阳淞、张研农、项兆伦、王伟光、白克明、徐冠华。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洋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631页。
    ② 王传寿,徐厚今:《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 王玉荣:《论意识形态对治理模式的建构功能》,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2-335页。
    ① 叶蓬编:《党和国家知名文献出台记》,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3年,第1153-1154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57-1992)》,北京:学习出版社,1993年,第62-63页。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3-284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43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规划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② 同上书,第16页。
    ③ 同上书,第16页。
    ④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189页。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12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98页。
    ① 转引自朱国圣、林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01页。
    ②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洋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③ 同上书,第49页。
    ④ 朱国圣,林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01-302页。
    ⑤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605页。
    ⑥ 朱国圣,林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02页。
    ⑦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年,第215页。
    ① 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47页。
    ② 同上书,第276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④ 1978年,全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仅为300万台,而到1988年,全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已达到1.43亿台。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事业又登上了新台阶。到1997年,全国已有电视接收机3.17亿台,经过正式批准的各级电视台3000多座。参见雷跃捷、哈艳秋主编:《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① 时统宇:《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电视发展的深远影响》,参见雷跃捷、哈艳秋主编:《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99-200页。
    ①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26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44-745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新探索》,2007年,第9页。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年,第146-147页。
    ① 寇成茂:《机构也要现代化》,载《经济月刊》,1999年第11期,第50页。
    ② 刘建军:《当代政府发展已从价值理念转向工具理念》,载《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第29页。
    ③ 《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载《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5日第7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7页。
    ② 倪志华:《传播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39页。
    ① 在美国与拉丁美洲的国际电视节目双向传动中,每1000分钟的节目量,美国就占了999分钟,这种双向传送实际上是单向的传送。见倪志华:《传播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40-141页。
    ② 倪志华:《传播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40页。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7]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5,58,84-8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2
    [9]中共秦皇岛市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秦皇岛市组织史资料(第四卷)(2001.7-2006.7).秦皇岛: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200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列宁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李季泽.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4卷)(1986-1883).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22
    [16]刘平斋,陈德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宣传.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7]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0]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合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6]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④(1988-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②(1976-198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2]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4]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规划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
    [3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8]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9]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十五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件选编.石家庄:新科技印刷厂,2003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3]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新实践新探索.2007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9]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0]刘少奇.人的阶级性.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51
    [51]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
    [52]党的宣传工作文件汇编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5]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57-1992).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56]宣传文化政策法规选编.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57]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1]刘李胜,时永松.政治宣传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沈之—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学概论(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3]周振林等主编.领导与宣传:架起领导意图与下属实践的桥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见: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白文刚.应变与困境——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社,2008
    [6]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7][美]莱曼w·波特,格雷戈里A·比格利,理查德M·斯蒂尔斯.激励与工作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9]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朱国圣,林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1]严帆.万里播火者一红军长征岁月的新闻宣传.南昌:江西高校出社,2005
    [12]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4]光辉的成就(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6]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7]反和平演变教育十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8]曾庆红.关于党的建设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
    [19]习少颖.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1949-1966).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0]王传寿,许厚今.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2]张兆辉,郭子建.舆论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23]吴冷西.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24]李长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负责人培训班材料汇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25]叶蓬.党和国家知名文献出台记.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6]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新探索.2007
    [27]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大参考编写组编.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28]陈志强.宣传思想工作宏观管理导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29]孔玉芳.宣传思想工作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0]丁柏铨.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1]刘建明.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32]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北京:中国传媒 大学出版社,2008
    [33]傅学敏.1937—1945国家意识形态与国统区戏剧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4]中共中卫县委宣传部.中卫宣传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6]胡隆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7]阎志民.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8]史华慈,陈玮.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9]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1][英]丹尼斯·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2][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3][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2版.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4][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上、下).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5][美]罗斯.社会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6][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7]Loah A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 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London:Sage,2004: 1-16
    [48]T.Wright.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State-Society Relation in China's Reform Er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6-7
    [49]L-Althusser.Essays on ideology.London:Verso,1976
    [50]Franz Schur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1]周宇.永远不放松的工作:组织和宣传——中共的独特法宝.凤凰周刊.2011(18)
    [2]李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3]才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整合——以构建文化生态系统为视角.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07-02(02)
    [5]陈有和.与党同行的人民出版社.北京党史.2011(3)
    [6]江春泽.在耿飚领导的中央宣传口的日子.炎黄春秋.2010(4)
    [7]肥东县委宣传部http://www.feidong.gov.cn/info.asp?base_id=10&third_id=49
    [8]周宇.六十年来党与国——从中共办事机构的兴替看执政理念变迁.凤凰周刊.2011(18)
    [9]李爱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组织建设经验.政法论丛.2005(2)
    [10]刘彦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在组织制度理论上的差异.河南社会科学.1992(2)
    [11]张万杰,王向华.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五个提法论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保持党的纪律性.求是.2012(5)
    [13]蒯正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组织资源建设的思想.广州社会主义学院报.2010(1)
    [14]赵树海.试论列宁“遗嘱”中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青海社会科学.1985(3)
    [15]朱庆跃.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比较.理论探索.2010(3)
    [16]才华.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宣传工作及其特点.河北学刊.2011(4)
    [17]王炎.新中国历史上的宣传网制度.中共党史资料.2007(3)
    [18]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20/content_2358191.htm
    [19]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经验.北京党史.2004(2)
    [20]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新闻大学.1995年春
    [21]江春泽.在耿飚领导的中央宣传口的日子.炎黄春秋.2010(4)
    [22]涂昌波.新中国60年来广播电视发展政策演进初探现代电视技术.2009(10)
    [23]丛英民.反和平演变中的对外宣传工作.科学社会主义.1991(2)
    [24]辛灿主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31
    [25]朱步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宣传.群众.1995.3
    [26]江泽民.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9.6
    [27]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8月22日第1版
    [28]江泽民.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学术研究.2002.6
    [29]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8月8日第一版
    [30]中国成立“防范和处理邪教办公室http://news.sohu.com/43/30/news 144193043.shtml
    [31]江泽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7月1日
    [32]宋贵伦.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搞好邓小平理论研究http://www.bsqv.gov.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93
    [33]汪志强,王梅枝.新媒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挑战与对策.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4]刘瑞生.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5日第7版
    [35]向颖铁.媒体动力圈中的控制革命.媒体学术网2007-04-23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311
    [36]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1版
    [37]龙新民.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启示.百年潮.2012(8)
    [38]刘云山.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2)
    [39]陆维中,邹本德,蔡国栋.新闻宣传的党性和人民性.浙江社会科学.1991(2)
    [40]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41]赵凯荣.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人民论坛.2011(5)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党的文献2012(4)
    [43]杨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是怎样调整的.北京日报.2010年8月23日
    [44]曾铁元.浅谈宣传工作的科学化.广东社会科学.1997(6)
    [45]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46]寇成茂.机构也要现代化.经济月刊.1999(11)
    [47]刘建军.当代政府发展已从价值理念转向工具理念.探索与争鸣.1998(7)
    [48]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5日,第7版
    [49]钟德涛.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与演变——20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0]刘江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06
    [51]郭云峰.共和国初期中共宣传机制研究(1949—1956年)——以北京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2]梁伟峰.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另一个视角.长春:吉林大学,2008:113-115
    [53]马龙闪.苏联的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俄罗斯研究,2004(2)
    [54]王树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宣传工作思想述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
    [55]李宗建.“宣传的时代”:国际视野与中国内涵.社会主义研究.2013(1)
    [56]倪志华.传播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
    [57]邓的荣.新传播时代受众新闻期待的转向.新闻实践,2010(8)
    [58]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
    [59]Locke,E·A.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8(3):157-189
    [60]Lasswell.H.D.(1937).Propaganda.In E.R.A. Seligman and Johnson (eds.),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2,PP.521-522.New York:Macmilla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