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蒙古周边政策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处于中俄之间的蒙古是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国土面积156.50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约250万。蒙古不仅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而且冷战结束后成为美日俄等大国竞相争夺的对象。蒙古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当地调整了其周边政策。蒙古周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和安全意义。所以,本人选择新世纪初蒙古周边政策来作研究。论文首先论述独立后蒙古周边政策的演变,将其分为两个时间段亦即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后来进行分析。接着探讨新世纪初蒙古的周边政策,包括其成因、内容和特点以及对蒙古和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然后对未来十年左右蒙古周边政策的前景作些预测,认为蒙古现存周边政策将会基本上延续下去,但是在制定和推行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最后研究蒙古周边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影响,认为新世纪初蒙古周边政策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战略对策。中蒙两国只有走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以及共同发展的道路,东北亚地区才会出现和平和繁荣。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Mongolia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country. Its territory is about 1,565,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about 2, 500, 000. Mongoli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neighboring country to China, but also the marriage partner of the America、Japan、Russia and other Great Powers after the cold war. According to the several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Mongolia has adjusted its periphery policy properly.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of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safe significance to China. So I do a research to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Firstl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 after its independence and divides the process into two big time sections: in the Cold war period and after i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 in the new century, it includes the ca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s to the Mongolia、Pacific-Asia region and even to the whole world, then forecasts the prospect of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 in the coming ten years. I think the Mongolia existing periphery policy will last basically, but it will still face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At last the thesis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s implement, and thinks that the Mongolian periphery policy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will br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hina, on this foundation.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counterplan of China. Only when China and Mongolia both equally and mutually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and make mutual progress on the basis of cooperation, would the Northeast Asia appear peace and prosperity!
引文
[1]http://baike.baidu.com/view/19558.htm。
    [2]美国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65年版,第14-15页。
    [3]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访蒙时在蒙方欢迎宴会上的讲话,2006年3月21日http://www.olloo.mn。
    [4]引自:吴大辉:《世界地缘政治中的蒙古》,载《参考消息》,1999年7月14日。
    [5]赵承纲:《蒙古独立外因探源》,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449页。
    [7]宝音:《蒙古人民共和国》,内蒙古大学1991年10月版,第232页。
    [8]宝音:《蒙古人民共和国》,第233页。
    [9]宝音:《蒙古人民共和国》,第317页。
    [10]高连富著;《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洛杉矶时报》1981年7月20日。
    [12]新华社乌兰巴托1994年11月15日电。
    [13]新华社乌兰巴托1994年11月15日电。
    [14]1994年6月30日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中译本)。
    [15]转引自:高连福:《东北亚国家虽外战略》1994年6月30日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的《蒙古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中译本)第27条第2款。
    [16]娜琳:《蒙古国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刘清才主编《2l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陈山:《蒙古国的中立化道路》,http://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33,2008年4月29日。
    [18]王发臣,李慧君:《蒙古国对外战略格局分析》,载《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1期。
    [19]娜琳:《蒙古国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刘清才主编《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张广翠、于潇:《东北亚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21]娜琳:《中蒙经贸关系现状及其前景》,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
    [22]张广翠、于潇:《东北亚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23]娜琳:《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战略与大国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24]http://hi.baidu.com/815816/blog/item/58cbe11b7e1f7af9af513356.html。
    [25]《拉姆斯菲尔德访问蒙古,凸显美国重视同蒙古关系》,新华网,2005年10月25日。
    [26]娜琳:《论蒙古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2期。
    [27]娜琳《感召蒙古》,载《世界知识》,2006年第14期。
    [28]方华:《蒙古与大国关系的变化》,载《当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7期。
    [29]引自娜琳《蒙古与日本的全面伙伴关系》,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1期。
    [30]娜琳《感召蒙古》,载《世界知识》,2006年第14期。
    [31]方华:《蒙古与大国关系的变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7期,第24页。
    [32]Edward Friedman,China's Rise,Asia's Future.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December 2006,No.6。
    [33]娜琳:《蒙古与日本的全面伙伴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1期。
    [34]“台军情局蒙古监听”,载《亚洲周刊》,2006年2月19日,第30页。
    [35]方华:《蒙古与大国关系的变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7期,第24页。
    [36]娜琳、常志中:《蒙古的“多支点"外交》,载《世界知识》,2003年14期。
    [37]陆俊元:《蒙古国地缘特性及其国际关系》,载《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
    [38]娜琳、常志中:《蒙古的“多支点”外交》,载《世界知识》,2003年14期。
    [39]同上。
    [40]同上。
    [41]任洪生:《蒙古:北约东扩的重点》,载《世界知识》2005年第十期。
    [42]中国外交部:《中国同蒙古国的关系》,2006年2月28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61/t5724.ht。
    [43]资料来源:根据历年蒙古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2006年第6期资料编制。
    [44]资料来源:根据历年蒙古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2006年第6期资料编制。
    [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6]娜琳:《蒙古国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刘清才主编《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1945年10月10日至20日,外蒙古聚会13000多次举行投票,共有选票381342张,结果是全部赞成独立。1946年1月5日中国国民政府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1953年2月25日,台湾立法院通过议案,决定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附件。也就是说,台湾废止了蒙古的独立条款。
    [48]娜琳:《蒙古国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刘清才主编《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中国外交部:《中国同蒙古国的关系》,2006年2月28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61/t5724.ht。
    [50]张秀杰:《蒙古的国家安全战略及中蒙安全战略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1期。
    [1](蒙)巴特巴亚尔主编:《90年国际关系趋向及蒙古与大国的关系》,乌兰巴托,1995年。
    [2]陈峰君著;《冷战后亚太国际》,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3](美)多尔蒂·普法尔茨格拉夫等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4](台湾)蒙藏委员会主编:《当代蒙古与亚洲地缘关系:民主、经济与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3年版。
    [5]高连富著:《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蒙古)呼尔梅特汗:《蒙美关系和美国研究》,乌兰巴托,2003年版。
    [7]刘清才著:《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楼耀亮著:《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9]许嘉主编:《冷战后中国周边国家安全态势》,北京:军事出版社,2003年。
    [10]赵传君著:《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叶自成等著:《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2]杨成绪等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3]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5][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65年。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刘学铫著:《外蒙古问题》,台北:南天书局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版。
    [18]杨庆山等著:《蒙古国地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宝音:《蒙古人民共和国》,内蒙古大学,1991年10月。
    [20]孙一先:《在大漠那边》,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保健云:《中国对蒙直接投资的特点及问题》,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6期。
    [2]冯志强:《从地缘看大国夹缝中的蒙古国》,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李大军、张建平、王辛:《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4]娜琳:《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战略与大国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5]娜琳:《蒙俄积极修复双边关系的北京剖析》,载《东北亚论坛》,2002第12期。
    [6]娜琳:《蒙美关系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1期。
    [7]娜琳:《蒙古与日本的全面伙伴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1期。
    [8]娜琳:《论蒙古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
    [9]娜琳、常志忠:《蒙古的“多支点”外交》,载《世界知识》,2003年第14期。
    [10]娜琳:《中蒙经贸关系现状及其前景》,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
    [11]娜琳《感召蒙古》,载《世界知识》,2006年第14期。
    [12]李玉潭:《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十二次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载《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6期。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4]吴太辉:《世界地缘政治中的蒙古》,载《参考资料》,1999年7月14日。
    [15]王发臣,李慧君:《蒙古国对外战略格局分析》,载《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1期。
    [16]徐世刚:《东北亚大国对蒙战略与蒙古的“多支点"外交战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17]张利军:《蒙古国的均势理论与地缘安全政策》,载《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1期。
    [18]张秀杰:《蒙古的国家安全战略及中蒙安全战略关系》,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1期。
    [19]图娅:《蒙古外长说蒙奉行多级外交政策》,新华社《参考消息》,1999年9月24日。
    [20]赵承纲:《蒙古独立外因探源》,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4期。
    [21]张海滨:“日本要当蒙古的第四邻国”载《国际先驱报》,2006年3月31日,第4版。
    [21]邢鄢:《中蒙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载《和平与发展》,2003年第4期。
    [23]林晓光陈红:《蒙古的内政与外交》,载《东北亚论坛》,1999年第1期。
    [24]吴再政:《蒙古的安全战略与大国关系--解析蒙古国的中立外交路线》,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5]方华:《蒙古与大国关系的变化》,载《当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7期。
    [26]陆俊元:《蒙古的地缘特性及其国际关系》,载《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
    [27]张广翠,于潇:《东北亚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28]杨云母:《蒙古:富有潜力的投资市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9]任洪生:《蒙古,北约东扩的终点?》,载《世界知识》,2004年第10期。
    [30]那顺:《蒙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新华社《参考消息》,1995年。
    [31]阮次山:《蒙古在21世纪中何去何从》,《联合早报》,2001年8月31日。
    [32]娜琳、恩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蒙经济合作的构想》,载《当代社会主义问题》,1992年第三期。
    [33]张秀杰:《俄蒙经贸合作的特征及潜力》,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
    [34]张秀杰:《俄罗斯重塑俄蒙关系》,载2002年第6期。
    [35]巴特尔:《今年蒙古国经济形势分析》,载《当代亚太》,2002年第10期。
    [36]杨鲁慧:《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
    [37]吴楚克:《论蒙古国在东北亚稳定中的作用》,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8]娜日斯:《蒙古国政治转型与新政府的走向》,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
    [39]孙娜:《蒙古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0]张利军:《中俄关系新格局的构筑与蒙古国外交战略的制衡和互动》,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的第5期
    [41]梁云祥:《冷战后亚太安全结构的现状与设想》,载《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 期。
    [42]龚荣进:《蒙古的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关系》,载《世界经济》,2002年第2期。
    [43]恩和:《蒙古对外经济新格局》,载《世界经济》,1998年第6期。
    [44]李正义:《蒙古国“汉语热”的成因及对策》,载《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5]巴特尔:《蒙古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及发展趋势》,载《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5期。
    [46]巴特巴雅尔:《1990年代蒙古对外关系的发展》,载巴特巴雅尔主编《21世纪前夕蒙古的革新及未来发展模式》,乌兰巴托:蒙古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版。
    [47]刘先鸣,张建:《关于推进中蒙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载《内蒙古农业大业学报》2006年第2期。
    [1]《洛杉矶时报》1981年7月20日。
    [2]《亚洲周刊》2006年2月19日。
    [3]杨涛:《大规模合作成为主流中国和蒙古关系越走越近》,《环球时报》,2004年6月18日。
    [4]1998年12月25日[蒙]《今日报》。
    [5]1998年12月2日[蒙]《政府信息报》。
    [6]李正信:“看重中国一美国亚洲战略调整之我见”,《世界知识》1998年第10期。
    [7]杨涛:“美压蒙古接受朝鲜人”,《环球时报》,2004年11月24日,第3版。
    [8]《拉姆斯菲尔德访问美国,凸显美国重视同蒙古关系》,新华网,2005年10月25日。
    [9]新华社乌兰巴托1994年11月15日电。
    [10 思海:《美国悄悄走进蒙古渗透中亚牵制中俄两国》,2004年11月15日http://www.news tom.com.
    [11]美国国务卿贝克第四次访蒙古时在蒙古欢迎宴会上的讲话,2006年3月21日,http://www.olloo.mn.
    [12]布什访问蒙推动蒙美关系新进展.www.XINHUANET.com 2005年11月25日。
    [13]Mongolia,countryprofile,economistintellidenceunit,2006,p16,http://www.s tore.eiu.com.
    [14]"Nepal.Mongolia,bhutan," country report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may 2006,p30,het//www.eiu.com.
    [15]Mark magbnier."Mongolia looks a far in itd quest for new neigghtbors",los angeles tines,nov,12 2004,A.3.
    [16]Janes brooke,Mongolia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na instead of russia." the new york tines,july,9,2005.
    [17]“中国驻蒙使馆中蒙双边关系”,http//euiopa eu net/comm./extemal-relation/mongolia/intio/.
    [18]Edward cody,"feeling the sequeeze of china and russia,mogolia courts u.s " the washington post feb 12,2006.h 27.
    [19]http://hi.baidu.com/huanghexiao/blog/item/lad8bd777c26e31bb051bgee.html.
    [20]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61/t5724.htm.
    [1] Alicia J. Campi, Modern Mongolian-Chinese Strategic Relations: Challenges for the New Century.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and Mongolia,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Ulaanbaatar, No. 21, 2004.
    [2] James Brooke, Mongolia : China's Canada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ecember 10, 2004.
    [3] Ts. Batbayar, Mongolian-Russian Relations in the Past Decade. Asian Survey, Vol. XLIII, 6, 2003.
    [4] "Nepal, Mongolia, Bhutan" , Country Report,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May 2006.
    [5] Edward Friedman, China's Rise, Asia's Future.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December 2006, No. 6.
    [6]Ts. Batbayar, Mongolian-Russian Relations in the Past Decade. Asian Survey, Vol. XLIII, 6, 2003.
    [7]James Brooke, Mongolia : China's Canada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ecember 10, 2004.
    [8]Alicia J. Campi, Modern Mongolian-Chinese Strategic Relations: Challenges for the New Century.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and Mongolia,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Ulaanbaatar, No. 21,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