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挣脱社会主义无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桎梏,经济周期波动研究逐渐居于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心位置。研究周期波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利用反经济周期去削弱或抵消周期波动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国政府转变经济职能,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几起几落,周期波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反经济周期也必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因此,着力探讨和专门研究我国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急需和实践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论文全面研究了中国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反经济周期是一个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消除经济周期给国家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从而促进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调控经济行为。本论文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在中国转型期,经济周期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这不仅是市场运行本身的失灵所引起,而且是由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所引发的。这些矛盾的形成既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基本因素,也有中国转型期特殊的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等具体因素。
     本论文通过对一般经济条件下反经济周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结合中国转型期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了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基本框架;运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建立了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分析模型,并且具体研究了我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短期机制——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和长期机制——有效供给和需求管理,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以来反经济周期的绩效和经验教训。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全面探索了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战略问题,提出了反经济周期的一般战略问题,包括模式选择、调控对象、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等;研究了反经济周期的战略选择,包括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体系、反经济周期的系统性机制和反经济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如下: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问题,明确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由此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China didn't shake off the shackles of the theory on non-cyclical fluctuation in economy until 1980s. And the study on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gradually became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on macro economy. The purpose of the former study is to avoid the violent fluctuation and keep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ing in a continuous, rapid and healthy way. So anti-economic cycle should be applied to weaken and offse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It is also a primary content of the economic function transition and macro control improvement which are carried out by Chinese govern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ese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economic fluctuation. Cyclical fluctuation emerged its new characteristics. It can be certain that anti- economic cycle possesses its bright feature. Therefore, to the socialism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urgent to spare no effort to discuss and study the problem of anti- economic cycle in China's transition. It has got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essay concerns an overall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anti-economic cycle in China's transition. When it comes to carry out macro national control, anti-economic cycle is the main part. For the sake of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 we should adopt various economic
引文
1.刘永佶:《民主的权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刘永佶:《现代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刘永佶:《劳动历史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5.刘永佶:《主体辩证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6.刘永佶:《中国官文化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7.刘永佶:《民主中国 法制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8.许明达:《第三个台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9.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0.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1.刘永佶:《民权国有——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3.陈东琪等:《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14.周天勇:,《突破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5.塞疆:《阻力——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德重大问题》,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6.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喧嚣的九十年代》,张明等译,2005年1月第1版。
    17.邹东涛等:《所有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8.杨宜勇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9.周天勇等:《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0.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1.杨宜勇等:《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2.王秀模:《中国区域性支柱产业成长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3.崔友平等:《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24.潘德礼主编:《十年巨变——俄罗斯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5.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6.何卫主编:《十年巨变——新东欧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7.朱晓中主编:《十年巨变——中东欧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8.杨林林:《转型中国——顶级学者访谈》,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9.申晓纪:《低层次需求——中国民众的特征、问题何自我改造》,学林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0.卢锋编:《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1.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2.曹荣庆:《中国政府职能转型的财政学透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3.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5.胡键:《俄罗斯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6.郭庆旺等:《经济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7.尹永钦等:《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担待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8.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9.[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0.张育军:《国家竞争中的资本市场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42.陈共:《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财政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3.李武好:《中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44.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45.夏杰长:《反失业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46.江其务:《经济转型期德货币与金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7.庄起善:《俄罗斯转轨经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48.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第1版。
    49.姜作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德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50.李九江主编:《过剩经济——我国市场格局的表象、原因及对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51.吕江林:《中国转轨时期德货币政策》,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2.刘锡良:《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3.刘斌等:《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54.陆百甫:《大调控——20年宏观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55.庄起善等:《过渡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56.薛万祥:《中国货币调控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57.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创造》,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58.王志伟:《中国经济周期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版。
    59.凌涛:《中国通货膨胀的体制特征与演变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60.冯芷艳:《中国村庄的文化传统与企业管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61.宋则行:《转轨中的经济运行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62.王自力:《中国货币供应波动理论与实证的考察》,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
    6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1版。
    64.张军:《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65.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66.赵海宽主编:《经济转轨时期德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6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1版。
    68.财科所编:《现实财经重大问题的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1版。
    69.刘朝明:《经济非均衡与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3月1版
    70.张问敏等编:《中国经济大论战》,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年1月1版。
    71.胡鞍钢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1版。
    72.徐诺金:《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结构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年11月1版。
    73.沈利生:《中国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年11月1版。
    74.徐诺金:《经济结构与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75.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5年10月1版。
    76.冯忠铨:《经济预测与决策》,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77.郑家亨等:《中国经济的波动与调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年9月1版。
    78.张幼文:《双重体系的扭曲与外贸效益》,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8月1版。
    79.张塞主编:《中国经济波动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年6月1版。
    80.孙可娜:《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81.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4月1版。
    82.陆建:《政府与市场——美、英、法、德、日市场经济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83.罗季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2月1版。
    84.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
    85.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86.[美]约翰·G.格利:《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
    87.樊纲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1版。
    88.王小波等:《经济周期与预警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89.王洛林等:《经济周期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90.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1—2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1版、1993年12月1版。
    91.陈玉森等:《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1版。92.厉以宁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5月1版。
    93.维托·坦齐编:《经济转轨中的财政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4月1版。
    94.维托·坦齐:《经济转轨中的财政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95.[德]G.加比希等:《经济周期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2月1版。
    96.薛敬孝等主编:《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预测》,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
    97.卢建:《中国经济周期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
    98.[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
    99.[英]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1版。
    100.[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3月1版。
    101.马建堂等:《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1版。
    102.林叶等:《中国经济增长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1版。
    103.[苏]H.费多连科等主编:《社会主义经济最优运行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月1版。
    104.[英]J.E.米德:《国际收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
    105.[法]莫里斯·阿莱:《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
    106.魏杰:《宏观经济政策学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
    107.毕大川、刘树成主编:《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1版。
    108.方加春等:《中国的经济恶性波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
    109.《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1版。
    110.[美]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1版。
    111.[美]R.索洛:《经济增长论文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1版。
    112.贾凤和等:《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2月1版。
    113.[日]佐和隆光:《数量经济分析基础》,中国统计版社,1987年8月1版
    114.[英]凯恩斯:《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6月1版。
    115.[英]布赖恩·摩根:《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1版
    116.国际关系研究所编:《世界经济形势与经济危机》,时事出版社,1983年12月1版。
    117.[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2版。118.《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1版。
    11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1版。
    120.[英]马歇尔:《经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1版。
    121.[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1版。
    122.[美]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年7月1版。
    123.哈伯勒:《繁荣与萧条》,朱应庚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7月第1月。
    124.谢明元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年》,人民出版社。
    12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各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
    126.《十年来影响中央高层经济决策的论点汇编》(上、下册)。
    127.苗迎春编著:《财政投资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28.许新主编:《转型经济的产权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9.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编,王玉清等译,《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30.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31.李金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研究成果》,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32.樊丽明:《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33.陈共、昌忠泽:《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34.董书通:《精神价值与中国经济转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35.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36.尹颜林:《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37.刘溶沧:《转轨中的中国财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38.梁正等:《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39.戴家龙等:《中西经济思想纲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41.吕炜:《经济转轨的过程与效率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42.徐波:《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43.高长春:《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验为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44.李景阳:《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东方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45.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46.解三明编著:《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47.杨龙:《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48.汤在新等:《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49. North D. C., Institu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Inquiry, July 1987.
    Barzel. Y. Economics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9.
    150.[日]百百和等:《经济计划论》,三和书房 1982年版。
    1.赵长茂:《防止两极分化的三道屏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5年3月总第76期。
    2.孙福珍、崔宗涛:《应加大更新改造投资力度》,《投资研究》 1997年3期。
    3.韩文秀:《我国是否需要一个外资替代政策》,《宏观经济管理》 1997年7期。
    4.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学科课题组:《改革的累积效应和一致性稳定政策选择》,《经济研究》 1997年9期。
    5.许毅:《对国家、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再认识》,《财政研究》 1997年5期。
    6.姜月忠:《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联系通道》,《嘉应大学学报》 1995年4期。
    7.钱放:《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及其与利率的关系》,《金融研究》 1997年7期。
    8.刘光灿、蔡学军:《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与建议》,《金融研究》 1996年1期。
    9.赵海宽:《当前货币形式和应采取的对策》,《金融研究》 1996年1期。
    10.温铁军:《经济周期与发展》,《中国软科学》 1996年9期。
    11.陈宗胜:《论中国经济运行的大背景——双重过渡》,《天津社会科学院》 1995年6期。
    12.钟文:《经济建设波浪式前进现象的理论探析》,《当代财经》 1995年12期。
    13.张卓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 1997年6期。
    14.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通货膨胀问题课题组:《保持经济适度持续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合理均衡》,《经济改革与发展》 1995年12期。
    15.[美]劳伦斯.H.萨默斯、温诺尔.托马斯:《发展中的新问题》,《开放导报》 1995年4??期。
    16.张杰:《中国的货币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经济研究》 1997年8期。
    17.张曙光等:《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 1992年2期。
    18.岩华:《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编译参考》 1997年8期。
    19.苌景州:《国家开发银行发展战略问题分析与思考》,《财政研究资料》 1997年23期。
    20.黄衍电:《构造现代企业制度的税收政策取向》,《财政研究》 1997年9期。
    21.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路》,《财政研究》 1997年7期。
    22.陈学彬:《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博弈分析》,《经济研究》 1997年7期。
    23.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融资》,《经济研究》 1997年4期。
    24.李扬:《96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及问题》,《金融研究》 1997年2期。
    25.吴玉奉:《论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经济研究》 1995年9期。
    26.张慎修等:《对金融宏观调控几个问题的探讨》,《金融研究》 1997年5期。
    27.刘成相:《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走势及建设》,《投资研究》 1996年6期。
    28.李晓西:《试论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趋势》,《金融研究》 1996年4期。
    29.巴曙松:《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与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投资研究》 1997年8期。
    30.鲍明:《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的投资问题》,《投资研究》 1997年8期。
    31.陶增骥、柯小星:《对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矛盾的分析及对策建设》,《投资研究》 1997年6期。
    32.刘瑞波:《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缺陷及其矫正》,《学术论坛》 1997年1期。
    33.闻潜:《论投资运行与经济运行》,《金融研究》 1997年3期。
    34.孙明春、张萍:《人民币汇率、利率与套利资本流动》,《金融研究》 1997年8期。
    3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 1996年5期。
    36.柯小星:《财政投融资在我国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财政研究资料》 1997年11期。
    37.财政部财政科研所课题组:《关于我国中长期财政支出政策的研究》,《财政研究资料》 1997年7期。
    38.张继民:《国有企业债务状况成因及对策》,《财政研究资料》 1997年8期。39.沈伟:《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必要性》,《辽宁日报》 1996年5月22日。
    40.谷书堂、聂惠:《关于转轨时期经济剧烈波动的剖析及其对策》,《南开学报·哲学版》 1996年1期。
    41.刘邦驰、余小林:《论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研究》 1997年1期。
    42.董正平:《经济增长方式与通货膨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2期。
    43.戴述初:《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任务》,《求是学刊》 1996年4期。
    44.小文:《财政类型转换中的规模刚性分析》,《市场与发展》 1996年3期。
    45.[世界银行]克劳斯·斯克米特·荷贝尔等:《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经济译文》 1997年2期。
    46.戴双美:《关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运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 1995年4期。
    47.石小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改革纵横》 1995年11期。
    48.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经济学动态》 1997年4期。
    49.刘瑞波:《对财政投融资几个问题的认识》,《投资研究》 1997年5期。
    50.盛松成等:《国债运作可作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上海经济研究》 1997年1期。
    51.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现状分析与战略构想》,《财政研究》 1997年4期。
    52.王兆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难处》,《理论研究》 1996年2期。
    53.梁国勇:《中国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1997年6期。
    54.吴敬琏:《当前经济形势:情况与趋势》,《经济改革与发展》 1996年3期。
    55.[德]H.J.布尔哈特:《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活力:若干失败原因》,《国外社会科学》 1995年12期。
    56.何盛明:《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及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97年3期。
    57.张珩:《财政投融资的理论界说》,《投资研究》 1996年11期。
    58.于海:《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6年6期。
    59.杨树信:《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几点启示》,《社科纵横》 1996年2期。
    60.蒙飞:《“庙穷方丈富”的经济学思考》,《改革时报》 1996年12月5日。
    61.蒙飞:《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取向》,《宏观经济管理》 1997年2期。
    62.蒙志鹏:《试论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沿革与缺陷及其表现》,《湖南商学院学报》 1997年??4期。
    63.蒙飞:《当前我国房地产及财政金融政策取向》,《中国经济问题》 1997年2期。
    64.蒙飞:《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日报》 1997年12月29日。
    65.蒙志鹏:《第五轮经济周期为股市攀升定调》,《中国市场经济报》 1998年1月2日。
    66.蒙志鹏:《关于西部人才结构调整的意见》,《人民日报》内参2000年39期,总533期。
    67.蒙志鹏:《关于加快西部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思考》,《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 2001年第1期。
    68.蒙志鹏:《关于西部大开发新疆的人才问题》,《中国西部大开发——领导专家论述新疆人才大开发》,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69.蒙志鹏:《运用超常思维,推动乌鲁木齐大发展——对当前乌鲁木齐市财经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载《新疆日报》 2001年5月1日。
    70.蒙志鹏:《规范地方政府竞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红旗》文稿 2005年10月第10期。
    71.蒙志鹏:《企业合约:不完全合约与企业所有权》,《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第5期。
    72. The Estimation of Incid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of Abnormal Income: the Case of China, Nankai Economics Studies; Vol.Ⅰ.NO.Ⅱ;该文最初于1992年美国东北部大学发展讨论会上宣读(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