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范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不仅在理论上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而且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备受推崇。但是相比其他热门的新闻传播学课题研究而言,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不多。
     而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媒介已成为儿童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冲击着儿童的感官,儿童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不仅是其规避不良信息的路径,而且是维护其自身权利,展现公民性及促进社会民主进程的有效机制。
     随着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理论层面和社会运动层面的双重发展,参与范式成为主流。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范式强调儿童的参与和互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来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同时,这种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赋权的过程,他能够帮助儿童表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声音,有利于儿童接近社会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发展。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促进儿童权益的实现。
     本文将把儿童视为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权利个体,探讨儿童媒介素养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范式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动机出发,观照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范式,建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内容。
Since its foundation from 1930s,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not only attract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study from theory, highly respected and advocated as a social movement. But compare to other hot research projec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re isn't much research on media attainment education especially of children's.
     With the change of media environment, the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life. The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of media and ubiquitous penetration crash the children's senses. Th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not only is best way to avoid those unhealthy information, but also is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protecting their own right, opening out the civilization and stimulating the social democracy process.
     With the dual development on academic theory and social movement of children's media attainment education, The participation canonical form has become the main stream. It emphasizes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advocat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edia attainment through movement up and down. At the same time, this kind of participa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self-empowerment, it helps not only the children express the feelings that's good to them, but also good for them to be in touch with social public space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ki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s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s of children.
     This essay is to regard the children as individuals with individualism and their own decision-making power, to explore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and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participation canonical form of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ontemplation of participation canonical form of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children's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al psychology.
引文
①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和中国语境[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5.
    ①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27.
    ②周大勇.在信息结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39—45.
    ①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54—60.
    ②林文灿等.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媒介素养差异比较—对京皖两所中学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220—240.
    ③何村.白悦.农村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启示与思考[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256—266.
    ④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267—279.
    ⑤http://xspace.eecn.cn/s sxs/?uid-36-action-viewspace-itemid-144.
    ⑥李月莲.香港传媒教育运动——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J].文化研究月报,2002.(20).
    ⑦谢静.陈俊美.媒介素养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J].当代传播,2008.(1).28—31.
    ①桑德拉·L.卡尔弗特.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②曾胜.论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J].兰州学刊,2007.(9).28—31.
    ①蔡骐.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教育的范式变迁[J].现代传播,2002.(1).22—24.
    ②张冠文.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成与范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4).14—16.
    ③陆晔.郭中实.媒介素养的赋权作用:从人际沟通到媒介参与意向[J].新闻学研究,2007.(92).
    ④周葆华.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151—172.
    ⑤陈韬文等.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13.
    ①陈韬文等.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13.
    ②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57.
    ①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7.
    ①笔者于2009年6—9月在岳阳市朝阳小学和岳阳市南湖小学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生55.2%,女生44.8%.问卷可信度94%
    ②W·施拉姆.W·彼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4:212—213.
    ①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2):26—29.
    ①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发展变化的历史.
    ②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27.
    ③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57.
    ①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273.
    ②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83.
    ①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新闻聚焦2002(1).
    ②衷菱.论媒介信息教育[J].声屏世界,2004.(4).26.
    ③张志安.‘沈国鳞.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
    ① Charkes F. Creme,, Philip O. Keirstead, Richard D. Yoakam, TelevionNews,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②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93.
    ①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22.
    ②笔者于2009年6—9月在岳阳市朝阳小学和岳阳市南湖小学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生55.2%,女生44.8%.问卷可信度94%
    ①郑杭生.李霞.关于库恩的“范式”—一种科学哲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4.(2).21—23.
    ①柳卸林.管理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J].中国软科学,1997.(2).121.—125.
    ①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
    ②伊莱休·卡茨于1959年首次提出了“使用与满足学说”.
    ①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
    ①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8.
    ②陈韬文等.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13.
    ①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57.
    ①陆晔.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4.
    ①李文君.新闻传播中的图像消费[J].现代传播.,2006.(6).146~147.
    ②桑德拉·L.卡尔弗特.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61.
    ①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7.
    ②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87:257.
    ③桑德拉·L.卡尔弗特.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63.
    ①张志俭.香港传媒教育的发展[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116.
    ②陈宪奎.美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12.
    ③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J].今传媒,2007.(3).33—35.
    ①王玲宁.张国良.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5,25(3):32—40.
    ②笔者于2009年6—9月在岳阳市朝阳小学和岳阳市南湖小学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生55.2%,女生44.8%.问卷可信度94%
    ①2007年1月23日《重庆晚报》
    ②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3:81.3.
    ③桑德拉·L.卡尔弗特.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1.
    ①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茨.周晓红.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7.
    ①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1.
    ② Jenkins, Richard.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Rutledge.
    ③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48.
    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①黄芳铭.在学青少年手机消费忠诚度——消费者社会化的观点[J].量化研究学刊,2007.(1).27.
    ①桑德拉·L.卡尔弗特.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9
    ①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3:1018.
    ①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2:613.
    ①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3:1025.
    ①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2 :637.
    ①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2 :636.
    ②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275.
    ③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57.
    ①陆晔.郭中实.媒介素养的赋权作用——从人际沟通到媒介参与意向[J].新闻学研究,2007.(92).
    ②林崇德.李其维.董奇.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卷3:1025/.
    ①台湾媒体识读推广中心网站http://www.tvcr.org.tw/teachl.htm
    [1]林崇德.李其维.董奇著儿童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方建移.胡芸.程昉著 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范红主编媒介素养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鲁道夫·谢弗著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约翰·斯道雷著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丹尼斯·麦奎尔著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奇著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儿童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10]桑德拉·L卡尔弗特著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让·鲍德里亚著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查尔斯·泰勒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13]W·施拉姆W·彼特著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4]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茨著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阿瑟·阿萨·伯杰著媒介分析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单晓红主编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7]David ·R. Shaffer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8]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9]张开著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0]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朱智贤.林崇德著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87
    [1]陈韬文.陈世敏.卜卫.潘忠党.李月莲.吴翠珍.刘雪雁.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传播学评论 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和中国语境[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陆晔.郭中实.媒介素养的赋权作用——从人际沟通到媒介参与意向[J].新闻学研究2007
    [5]黄芳铭.在学青少年手机消费忠诚度——消费者社会化的观点[J].量化研究学刊2007 第一卷 第一期
    [6]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
    [7]周大勇.在信息结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R]林文灿等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媒介素养差异比较—对京皖两所中学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
    [9]何村 白悦 农村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启示与思考[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11]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J]. 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2]李月莲.香港传媒教育运动——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J].文化研究月报2002
    [13]谢静.陈俊美.媒介素养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J].当代传播2008(1)
    [14]张志俭.香港传媒教育的发展[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5]贾碧峰.雷黎萍.贾媛.杜向涛.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J].今传媒2007(3)
    [16]李文君.新闻传播中的图像消费[J].现代传播.2006,(6)
    [17]曾胜 轮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J].兰州学刊2007(9)
    [18]蔡骐 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教育的范式变迁[J].现代传播2002(1)
    [19]张冠文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成与范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20]柳卸林.管理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J].中国软科学1997(2)
    [21]周葆华.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2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新闻聚焦2002(1)
    [23]衷菱.论媒介信息教育[J].声屏世界2004(4)
    [24]张志安.沈国鳞.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
    [1]刘畅.我国台湾地区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及其对大陆的启示.[ED/OL] http://xspace.eecn.cn/s sxs/?uid-36-action-viewspace-itemid-144.
    [2]台湾媒体识读推广中心网站[ED/OL]http://www.tvc r.org.tw/teach1.htm
    [1]Charke s F.Creme,,Philip O.Keirstead,Richard D.Yoakam,Televion News, New York:McGraw—Hi ll,1996
    [2]Jenkins, Richard.1996. Social Ident i ty. London:Rut ledg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