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开埠之前,全国就已经形成以沿海沿江、口岸为连接点、以各区域间交通为骨架的对外贸易格局。云南虽然与临近国家就有着长期的以民间贸易为主的经济往来,但是没有开放,因而处于这一对外贸易格局的边缘位置。
     1889年,随着蒙自的开埠,云南对外贸易开始步入口岸贸易的新阶段。并随着思茅、腾越的相继开关,云南口岸贸易从1902年起形成了三关并立发展的新局面。而三关贸易特征与口岸贸易的演进既有共同点一面,当然也有很大不同的一面。本文主要探讨了区域腹地特征和外部市场网络对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塑造作用,认为:从贸易功能上讲,口岸实际上起着连接内(腹地)外(外部市场)两个扇面的节点的作用,口岸贸易特征的形成和演进恰恰是内外扇面共同塑造的结果。
     开埠之后,云南对外贸易开始处于全国对外贸易格局中前沿的位置,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而加强了云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但其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在全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并不突出,而且还是以单一资源输出主导下的畸形发展的对外贸易。近代对外贸易的研究,应该会对当前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Before opening trade ports, it has been formed that geographic pattern which coastal ports and Yangtze river ports were connection points, Traffic routes were skeleton in China. Although Yunnan and neighbors have long-term economic exchanges, it was in marginal location in this pattern with no open.
     With Mengtsz open port, Yunnan associated foreign trade enters into a new stage of trading ports in 1889. As Szemao and Tengyueh successively open, Yunnan port trade formed three ports development new situation from 1902.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trading ports had the same aspects,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aspects certainl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haping function from the hinterland of features and external market network to modern Yunnan trading por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rade features formation wa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from the hinterland of features and external market network.
     After opening trade ports, Yunnan begun in front position of the foreign trade pattern in the China, its foreign trade develope quickly. But, its foreign trade level was still low on the national scale, and its foreign trade was dominant by a single commodity output, was deform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current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has the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引文
①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岭南学报》新第3期,2006年9月。
    ②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 H.B Morse,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Yokohama&Hankou: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21(此书最早出版于1908年,1913、1921又先后出版第2版、第3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第1卷出版于1910年,第2卷、第3卷出版于1918年。
    ②附载于《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922—1931年(上卷)》,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32年。
    ③如,日清贸易研究所:《清国经济通商综览》,1891年;日本参谋部编、广智书局译:《东亚各港口岸志》,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东亚同文会1907—1908年:东亚同文会调查会编:《最近支那贸易》,东亚同文会,1916年;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1917-1920年;东亚同文会编:《新修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1941-194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北支那经济综观》,日本评论社,193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支那国际收支论丛》,日本评论社,1940年。等等。
    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⑤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⑧一名《中国四十年海关商务统计图表》,统计表时间上限为1876年,下限为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
    ⑨该统计时间上限为1864年,下限为1928年,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
    ⑩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1931年。
    1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2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3交通大学研究所,1937年。
    ① J. K.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arts, Camd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② Rhoads Murphey, Shanghai:Key to Modern China, Camd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③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④Ts'ui-jung Liu, Trade on the Han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1800-1900, Monograph Series, NO.16,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1980(原为1974年哈佛博士论文)。
    ⑤ Ramon H. Myers, The Chinese Pease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 pp.13-24,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⑥林满红:《茶、糖、樟脑与晚清台湾之经济社会变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76年硕士论文;戴宝树:《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1983年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谢淑芬:《九江贸易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77年硕士论文;雷慧儿:《东北的豆货贸易》,台湾师范大学1980年硕士论文;范毅军:《对外贸易与韩江流域手工业的变迁》,台湾师范大学1981年硕士论文;刘素芬:《烟台贸易之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82年硕士论文;叶淑贞:《天津港的贸易对其腹地经济之影响》,台湾大学经济研究所1983年硕士论文;张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对外贸易与工商业变迁》,台湾师范大学1982年硕士论文。详参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第869—926页。
    ⑦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页。
    ① William T. Rowe, 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第99页、第100页)。罗威廉另一部关于汉口研究的著作《汉口: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William T.Rowe, 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巾译本由鲁西奇、罗杜芳译,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虽然较少关注汉口的商业贸易,但在该书的研究主题内事实上作者更加注意讨论汉口与其紧邻腹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② Linda Cooke Johnson, Shanghai: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1074-1858,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美]林达·约翰逊:《上海:一个正在崛起的江南港口城市,1683—1840》,载其主编、陈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1—232页;Cartier Carolynlee:Mercantile cities on the South China coast:Ningbo, Fuzhou, and Xiamen,1840-193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1.参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易天津为中心(1867-1931)》,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8页。
    ③ [日]滨下武志:《亚洲价值、秩序与中国的未来——后国家时代之亚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所,200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中國近代经济研究:清末海关财政と荫开港埸市埸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近代中国の国际契机》,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美]乔万尼·阿里基、[日]滨下武志、[美]马克·塞尔登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①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吴松弟、方书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⑥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学代化进程》,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樊如森:《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王列辉:《驶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姚永超:《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⑦除去樊如森、王列辉、姚永超博士论文已先后出版外,其他的博士论文还有姜修宪《环境·制度·政府—晚清福州开埠与闽江流域经济变迁(1844—1911)》(2006)、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2006)、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2006)、张姗姗《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1862-1936)》(2007)、方书生《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岸与腹地(1842-1937)》(2007)、王哲《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的空间分析》(2010)等,以上均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
    ①吴松弟、方书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②关于“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和“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关系,吴松弟师《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有详细论述。在港口—腹地研究基础上的近代中国经济地理事实上已全面展开,9卷本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一书也将于不久之后面世。
    ③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史林》2003年第3期;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以天津为中心(1867-1931)》,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佳宏伟:《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④重庆:正中书局,1941年。
    ⑤昆明: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
    ⑥重庆: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39年。
    ①李埏:《重视云南经济史的研究》,《云南日报》1979年7月27日第3版。
    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另外,吴兴南还著有《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但其内容在云南古代贸易方面增加了内容外,关于近代的部分与《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历程》基本相同,故不对此书再作介绍。
    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48-151页、346-357页、516-525页。
    ⑤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32-146页。
    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340-374页。
    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4-118页。
    ⑧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0-11页、第44-47页、第70-75页。
    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6-69页。
    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2-169页。
    1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9年硕士论文,第45-90页。
    12《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①贺圣达:《《近代云南与中南半岛地区经济交往研究三题》,《思想战线》1990年第1期;郭亚非:《近代云南与周边国家区域性贸易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②《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③《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⑤郭亚非:王菊映:《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经营中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⑥《思想战线》2000年第1期。
    ⑦《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2卷第2期,1990年12月。
    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⑨《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①吴松弟、方书生:《中国旧海关统计的认知与利用》,《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
    ③到目前为止,就笔者所见,只有杨斌硕士学位论文《近代云南个旧锡矿地理研究(1884-1949)》对海关资料有较为系统的利用。
    ④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⑤在同作者于2002年出版的《云南对外贸易史》一书中,这样的情况依然如故,并没有得到修改。
    ①王声跃主编:《云南地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②王声跃主编:《云南地理》,第35页;《云南省情》编委会编:《云南省情》(2008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13页。
    ③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①雍正《云南通志》卷29,艺文四。
    ②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③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05页。
    ④《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02:“康熙元年议准,缅甸贡道由云南。”《清史稿》卷528《属国·南掌》:南掌国五年一贡,贡使由普洱府入。
    ⑤《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10:“雍正二年议准:安南国贡使进京,广西巡抚给予堪合,由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南、山东、直隶水路行;回日由部照原堪合换给,仍由水路归国。”《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02:康熙六年议准“暹罗贡道由广东”。
    ⑥《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02,第5页。
    ①贺圣达:《缅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4页。
    ②艾伯特·费却:《缅甸的过去与现在》卷2,1878年,第96页。转自孙来臣:《明清时期中缅两国贸易关系及其特点》,《东南亚研究》1989年第4期。
    ③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⑤《(清实录)越南缅甸泰国老挝史料摘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8页。
    ⑥屠书濂纂修:《腾越州志》卷3《土产》,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46页。
    ①转引自贺圣达:《缅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4页。
    ② Henry Yule, Sir; Colesworthey Grant; Linnaeus Tripe; Arthur Purves Phayre, Sir., A narrative of the mission to the court ofAva in 185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p.148-149, p334.
    ③转引自戈·埃·哈威:《缅甸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48页。自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④[美]沈己尧:《东南亚——海外故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第59页。
    ⑤[英]戈·埃·哈威:《缅甸史》(下册),第548页。
    ③ Henry Yule, Sir; Colesworthey Grant; Linnaeus Tripe; Arthur Purves Phayre, Sir., A narrative of the mission to the court ofAva in 1855, pp.148-149, p334.
    ⑦傅恒等编纂:《皇清职贡图》,殷伟、徐大军、胡正娟点校,杭州:广陵书社,2008年,第35页。
    ⑧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①屠书濂纂修:《腾越州志》卷2《疆域》,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23页。
    ②陈宗海修、赵端礼纂:《腾越厅志》卷2《形势》,光绪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35页。
    ③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87-688页。
    ④刘毓珂等纂修:《永昌府志》卷8《风俗》,光绪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47页。
    ⑤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6页。
    ①束世澂:《中法外交史》,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20页。
    ②《光绪十五年北海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册,第215页。
    ③《申报》,光绪十年二月十二日。
    ①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1106页。
    ②Trade Reports.1884年,北海,第371页。
    ①苏月秋:《丝棉之路:清代至民国年间滇缅跨国互补区域经济初探》,《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②[美]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清史论丛》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0-102页;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
    ①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0-31页、第148-149页。
    ②郭亚非、张敏:《试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郭亚非:《近代云南三关贸易地位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③《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1页。
    ④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⑤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30页。
    ①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704页。
    ②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704页。
    ③韦安福:《近代法国的“环北部湾”战略布局探析》,《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④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96页。
    ⑤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7页。
    ⑥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8页。
    ⑦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7页。
    ⑧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706-707页。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64《外交考一》,第549-550页。
    ②《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6页。
    ③《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8页。
    ④《新纂云南通志》卷164《外交考一》,第547页。
    ⑤参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第323页。
    ⑥《新纂云南通志》卷164《外交考一》,第547页。
    ⑦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706-707页。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64《外交考一》,第547页。
    ②《新纂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一》,第14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7页。
    ④谢本书等:《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⑤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7页。
    ⑥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9页。
    ⑦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622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578-580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689页。
    ③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7-688页。
    ④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14页。
    ⑤郭亚非、张敏:《试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⑥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158页。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第4062页。
    ②云南省档案馆编:《昆明开埠》之一,《云南档案史料》第11期(1985年12月),第34页。
    ③《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3页。
    ④《外务部奏准开埠录旨照知咨》,《云南档案史料》第11期(1985年12月),第35-36页。
    ⑤《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3页。
    ①云南省档案馆藏:“海关档”(英文),昆明关(蒙自),训令及呈文类,致总税务司署呈文,No.2559:“呈报本关昆明办事处本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全宗号外01\目录号1\卷00201,296页。
    ②《长沙开埠纪事》,《东方杂志》第1卷第6期,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二十五日。
    ③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第343页。
    ④《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102页。
    ⑤郭亚非、张敏:《试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⑥《云南省志》卷32《海关志》,第33页。
    ⑦《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100页。
    ⑧《宣统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0册,第465-466页。前揭郭亚非、张敏《试论云南近代海关》以为1909年4月15日,蒙自关在碧色寨设立海关办事处,于次年4月29日将办事处改为分关,不知所据为何,但1909年海关贸易报告明确说于该年闰二月二十五日开办碧色寨分关,闰二月二十五日即4月15日,据此,郭说应有误。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104页。
    ②《云南省志》卷32《海关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5页。
    ③《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2页;《云南省志》卷32《海关志》,第36页。
    ④《光绪二十八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328页。
    ⑤《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2页。
    ⑥《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2页。
    ⑦《新纂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一》,第92页;《光绪二十八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328页。
    ⑧《光绪二十九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7页。
    ①《云南省志》卷32《海关志》,第37页。
    ①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述评》,《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②何廉《中国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率指数编制之说明1867—1930》(《经济统计季刊》1932年第1期)指出:“研究进出口贸易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必须有物量指数和物价指数以为根据。否则对于贸易之涨落,殊难得一极准确之测试”
    ③南开价格指数为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制的各种价格指数的统称。我们这里指的是其中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物量物价指数(1867~1937),该项指数分为未调节指数与调节指数两种。未调节指数是以某一固定时期为基期计算的进出口物量物价对基年的百分数。直接列入的商品项目一般占进(出)口总值的60~70%。未列入的商品则采用估算法进行推算,计算公式采用l.费希尔的“理想公式”。调节指数应用数学方法,采用二次方程抛物线作长期趋势线,与未调节指数进行对比计算求得离差值。
    ①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牛鸿斌、文明元、李春龙、刘景毛点校本,第7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第112页。
    ②《光绪二十一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3册,第247页。
    ①《DECENNIAL REPORT,1922.31》《中国旧海关史料》第册,第562页。
    ②《DECENNIAL REPORT,1922-31》,《中国旧海关史料》第册,第562页。
    ③《中华民国元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9册,第468页。
    ④《宣统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57页。
    ⑤《光绪二十三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6册,第267页。
    ⑥《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99页。
    ⑦《中华民国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6册,第154页。
    ⑧钟崇敏:《云南之贸易》,1939年油印稿,第275页。
    ①《DECENNIAL REPORT,1922-31》,蒙自,《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8册,第548页。
    ①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第285页。
    ②《中华民国六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59页。
    ①苏月秋:《丝棉之路:清代至民国年间滇缅跨国互补区域经济初探》,《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①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牛鸿斌、文明元、李春龙、刘景毛点校本,第7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②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1985年,第575页。
    ③参见:郭亚非:《近代云南三关贸易地位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李硅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150页。
    ①R. J. Johnston, etc.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USA: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96.
    ①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1985年,第606页。
    ②《光绪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第229页。
    ①《光绪二十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4册,第259页。
    ②《光绪二十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4册,第259页。
    ③《MENGTSZ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 1896》,《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4册,第648—649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622页。
    ②《光绪二十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6册,第267页。
    ①《光绪二十七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09页。
    ①参本文第三章。
    ②经重庆、北海等口岸也有洋货运入这些地区,但数额极其有限,为便于考察蒙自、思茅对这些地区的贸易辐射力,姑且忽略不计。
    ①《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300页。
    ②《光绪二十六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第292页。
    ③《光绪二十七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09页。
    ④《SZEMAO TRADE REPORT,FOR THE YEAR 1898》,《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152页
    ④《光绪二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89页。
    ①屠书濂纂修:《腾越州志》卷2《疆域》,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23页。
    ②陈宗海修、赵端礼纂:《腾越厅志》卷2《形势》,光绪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35页。
    ③《TENGYUEH TRADE REPORT,FOR THE YEAR 1902》,《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284页。
    ④《TENGYUEH TRADE REPORT,FOR THE YEAR 1903》,《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298页。
    ①《光绪二十九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7页。
    ②《光绪三十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40册,第375页。
    ③[苏]B.H.米罗诺夫、3.B.斯捷潘诺夫著,黄立茀、夏安平、苏戎安译:《历史学家与数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
    ①《光绪二十八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36册,第330页。
    ②《光绪二十九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9页。
    ③《光绪二十九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9页;《宣统元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50册,第475页。
    ④《光绪三十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40册,第376页。
    ⑤《宣统元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51册,第472页。
    ①《宣统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54册,第485页。
    ②《宣统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54册,第485页。
    ③《中华民国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78册,第222页。
    ④林则徐等修、李希玲纂:《广南府志》卷1《疆域》,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30页。
    ⑤《中华民国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78册,第225页。
    ⑥《中华民国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60册,第462页;《中华民国四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70册,第189页。
    ⑦《中华民国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近海关史料》第63册,第778页。
    ⑧《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7册,第452页。
    ①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31页。
    ②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32页。
    ①郭亚非:《近代云南三关贸易地位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①[美]埃德加·M.胡佛著,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8页。
    ②马学强: 《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史林》2003年第3期。
    ③佳宏伟:《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④详参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章《地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14页。
    ①[美]葛勒石著、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第220-221页。
    ②[美]葛勒石著、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第220页。
    ③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1《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④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1《地理志》,第232-233页。
    ⑤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31页。
    ①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②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46页;王声跃主编:《云南地理》,2002年,第66页。
    ③刘清泉主编:《四川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④陈永孝主编:《贵州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2-13页。
    ⑤陈永孝主编:《贵州省经济地理》,第440页。
    ⑥《光绪二十九年腾越口华洋贸易圈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8页。
    ①《中华民国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0册,第209页。
    ②《中华民国元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9册,第471-472页。
    ③《光绪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第227页。
    ④《宣统二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91页。
    ⑤《中华民国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6册,第154页。
    ⑥《光绪三十四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48页。
    ⑦《中华民国二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2册,第813页。
    ⑧《中华民国三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6册,第169页。
    ①具体可参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第三章《1711-1911年云南雨季早晚的复原》,第50-71页。
    ②《光绪二十一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3册,第245页。
    ③《光绪二十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4册,第255页。
    ④《光绪二十四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77页。
    ①《光绪二十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01页。
    ②《光绪二十八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313页。
    ③《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47页。
    ④《中华民国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82册,第228页。
    ⑤《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99页。
    ⑥《光绪三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43页。
    ⑦《中华民国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0册,第209-210页。
    ⑧《中华民国六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46页。
    ⑨《中华民国五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4册,第241-242页
    ①《中华民国六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59-260页
    ②周琼:《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③民国《龙陵县志》卷15,《艺文志下》。
    ④《光绪二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86页。
    ①《光绪三十三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此路(咕喱戛至蛮线——笔者)天气之毒,有足令人可怖者。一年中自五月至于八月,或炎火流金,或大雨如注,骤晴骤雨,瘴疠逼人。本地人向处高原,此数月之内,断不敢下乔木而入幽谷,纵以重利饵之,不敢舍性命而轻于尝试。”见《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39页。
    ②李根源:《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1。
    ③民国《元江志稿》卷3,《建设志三·津梁》。
    ④《宣统二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91页。
    ⑤《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1,《甲线·甲三十一号·惠人桥》。
    ⑥《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2,《乙五号·练地上接蛮因》。
    ⑦《光绪二十八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329页。
    ①李文林:《到思普沿边去》,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714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76-477页。
    ②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863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199-201页。
    ③贺宗章:《幻影谈》下卷,《杂记》。
    ①《光绪二十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6册,第267页。
    ②《光绪二十七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13页。
    ③《宣统二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91页。
    ④东亚同文书院第19期学生调查:第16回支那调查报告书,第9卷资江、北江经济调查,第4编云南省之交通,第5章云南陆路的状况,调查时间:1922年,第31页。
    ⑤东亚同文书院第20期学生调查:第16回支那调查报告书,第21卷西江流域的经济调查,第1编西江流域的经济调查旅行日志,第34页。
    ⑥东亚同文书院第20期学生调查:第16回支那调查报告书,第21卷西江流域的经济调查,第1编西江流域的经济调查旅行日志,,第33-34页。
    ①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3卷《云南省》,东京:东亚同文会发行,1917年,第235-236页。
    ②(清)田雯:《黔书·序》,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刻本。
    ③祥参陈永孝主编:《贵州省经济地理》第一章第1节《地貌特点及其评价》,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7-11页。
    ④《支那省别全志》第16卷《贵州省》,1920年,第164页。
    ⑤《支那省别全志》第5卷《四川省》,1917年,第235页。
    ⑥滇越铁路原计划采用西线方案,即自河口,经蒙自、临安府、通海、晋宁而达于昆明,但最终却采用了自河口,由南溪而上,经阿迷州、宜良县,再到昆明的东县。西线经过地区居民点密集,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东线则不然,缘何改线就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传统上认为是因为沿途各地群众的强烈反对,但有可靠资料表明在蒙自以下屏边新现河谷一段遇到的地质问题,即“发现河谷存在着异常的危险,从地质的承受力看,纯属红粘土一类,同时完全缺乏所需的建筑材料”是改线的重要原因。详参石俊杰:《近代云南红河区域经济地理研究(1889-1949)》,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57-59页。
    ⑦《支那省别全志》第3卷《云南省》,第418页。
    ①参见《云南省志》卷34《铁路志》,第130-133页。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第404-405页。
    ②石俊杰:《近代云南红河区域经济地理研究(1889-1949)》,第108页。
    ③东亚同文书院第26期学生调查:第23回支那调查报告书,第51卷云南交通编,调查时间:1929年,第40页。
    ①黄恒蛟主编:《云南公路运输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②《支那省别全志》第3卷《云南省》,第236页。
    ③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④《支那省别全志》第3卷《云南省》,第236页。
    ⑤解乐三:《云南马帮运输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65年,184页。
    ⑥解乐三:《云南马帮运输概况》,187页。
    ⑦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辑:《云南杂志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78-179页。
    ①刘瑞斋:《思茅商务盛衰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第286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第81页。
    ④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第83-84页。
    ⑤刘绍川:《寻甸县两个回族村社会经济调查》,《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北京:民族出版社,第33页。
    ⑥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第92页。
    ①参杨聪:《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86-87页。
    ②《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鹤庆马》,转见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第92页。
    ③马子华:《滇南散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页、第14页。该书初版由云南丛书社于1946年出版。
    ④施次鲁:《福春恒的兴起发展及其没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22页。
    ⑤参董孟雄、陈庆德《近代云南马帮初探》(《经济问题探索》1988年第6期)、董孟雄、郭亚非《近代云南的交通运输与商品经济》(《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王志芬《普洱茶的兴盛与近代云南马帮》(《农业考古》2003年第4期)等。
    ⑥需要说明的是,1909年三关贸易总值比1908年有较大增长,而运货骡马数来却急剧下降,这是因为滇越铁路的部分修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骡马的需求所致。
    ①《光绪二十九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33页。
    ②《光绪二十九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1页。
    ③尹秉义:《后裕乡尹家马帮》,载《玉溪市文史资料》,转自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第92页。
    ④《中华民国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22页,第230页。
    ⑤东亚同文书院第15期学生调查:第11回支那调查报告,第3卷云南省,第3编云南之交通,调查时间:1917年,第72-73页。
    ⑥《光绪二十九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347页。
    ①《宣统元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0册,第472页。
    ②《宣统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85页。
    ③东亚同文书院第8期学生调查:第4回支那调查报告书,第1卷地理,第3编交通运输,调查时间:1910年,第15页。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调查时的运价,应该说具体价格在不同的时期内是有所差异的。
    ①《宣统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0册,第465页。
    ②《宣统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85页。
    ①束世澂:《中法外交史》,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20页。
    ①《光绪三十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0册,第361页。
    ②[英]G.L.克拉克等编、刘卫东等译:《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0页。
    ③《MENGTZU TRADE REPORT.FOR THE YEAR 1889》,《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册,第574页。
    ④《光绪二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85页。
    ⑤详参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二章第一节,31-45页。
    ⑥《光绪三十三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41页。
    ⑦东亚同文书院第24期学生调查:第21回支那经济调查报告书,第9卷云南事情调查,第7编交通调查,调查时间:1928年,第20页。
    ⑧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17页。
    ⑨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45页。
    ①《中国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7册,第587页。
    ①《宣统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0册,第461页。
    ②《宣统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86页。
    ③《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49页。
    ④龚自知:《法帝国主义利用滇越铁路侵略云南三十年》,《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⑤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45页。
    ⑥《光绪三十二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3册,第412页。
    ⑦《中国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7册,第570页。
    ①契波拉:《欧洲经济史》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89页。
    ①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正中书局,1940年,第4页。
    ②《DECENNIAL REPORT,1922-1931》,SZEMAO.《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7册,第561页。
    ①《光绪三十四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47页。
    ①《光绪三十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29页。
    ②《光绪二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88页。
    ③《宣统二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98页。
    ④《光绪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第228页。
    ⑤《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50页。
    ⑥《光绪三十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28页。
    ①《光绪三十三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40页。
    ②《光绪十九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1册,第239页。
    ③《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50页。
    ④《光绪三十四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50页。
    ⑤《中华民国五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4册,第211页。
    ①《DECENNIAL REPORT, 1922-1931》,TENGYUEN,《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7册,第579页。
    ②《DECENNIAL REPORT, 1922-1931》,SZEMAO,《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7册,第562页。
    ③《DECENNlAL REPORT, 1922-1931》,MENGTSZ《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7册,第547页。
    ①陈征平:《云南工业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5页。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云南棉花产量不多“其原因以夏秋之交,雨水太多,棉桃不能开放以至于腐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7页。
    ②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70页。
    ③《光绪二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87页。
    ④《光绪二十六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第291页。
    ⑤《光绪二十七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09页。
    ⑥《光绪二十八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323页。
    ⑦《光绪三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44页。
    ⑧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65页。
    ⑨《光绪二十七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09页。
    ①《光绪三十四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39页。
    ②《宣统二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88页。
    ③《光绪二十一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3册,第247页。
    ④《光绪三十一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1册,第413页。
    ⑤《光绪三十三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38页。
    ⑥《光绪二十八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第322页。
    ⑦《MENGTZU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 1889》,《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册,第673页。
    ⑧《光绪二十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6册,第267页。
    ⑨《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99页。
    ⑩详参本文第六章。
    11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59页。
    12钟崇敏、朱寿仁:《四川蚕丝产销调查报告》,重庆: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印行,1944年,第1页。
    ①钟崇敏、朱寿仁:《四川蚕丝产销调查报告》,第5页。
    ②如1900年、1903年、1908年、1911年、1916年、1919年蒙自贸易负增长,1900年、1903年、1913年、1916年思茅贸易负增长,1911年、1916年腾越贸易负增长,据海关贸易报告的记述,均与该年或其前后腹地区域社会的震荡和治安的不良直接相关。
    ③《昆明教案方苏雅难脱干系》,云南省档案馆编:《清末民初的云南社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5年,第8.12页。
    ④《光绪二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第287页。
    ⑤《光绪二十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第307页。
    ①《光绪二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第284页。
    ②《光绪二十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第289页。
    ③《光绪二十九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33页。
    ④《光绪二十九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33页。
    ①《光绪二十九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第341页。
    ②《光绪三十四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40-441页。
    ③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113页。
    ④《光绪三十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本年发雨甚迟,黍稷稻粱均未应时下种,大有饥荒之象,是以百物腾贵压于全球……本年天时不顺,即本埠各生意不成就……本关并所属各分卡共进出子口货物尚着短少,若以估价而论,约关平银九百五十三万六千四十两,比去年短少关平银一百二十八万八千四百二十两云。”《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5册,第427页。
    ⑤《光绪三十四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云该年贸易“比去年约多关平银五十万两”(《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37页),但这只是海关估价,本文第二章对海关统计修正表明,事实上,本年贸易为2.30%的负增长。
    ⑥起义发动的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因此被称之为“重九起义”
    ⑦《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47页。
    ⑧《宣统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59页。
    ⑨当然除了反正,滇越铁路因雨水中断、因片马事件而起的抵制英货也是造成该年贸易萎缩的重要原因。
    ①《中华民国五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4册,第209页。
    ②《中华民国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4册,第228页。
    ③《中华民国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22页、第230页。
    ④《中华民国六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46页。
    ⑤《中华民国六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60页。
    ⑥《光绪三十一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1册,第411页。
    ⑦《光绪三十一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1册,第401页。
    ⑧郭亚非、宋明彪:《民国时期云南匪患及特点研究》,《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①《中华民国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82册,第231页。
    ②《中国海关民国十六年华洋贸易报告书》,蒙自,《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02册,第80页。
    ①[日]安田雪:《网络分析》,新曜社,1997年,第29-33页。参[日]古田和子著、王小嘉译:《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十九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
    ②[日]古田和子著、王小嘉译:《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十九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第183页。
    ③见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870册,北京: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480页。
    ④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75页。
    ①参张晓辉:《香港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56-98页。
    ②[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35页。
    ③[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与近代亚洲经济圈》,第234页。
    ④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2辑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①毛利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辑。
    ②毛利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辑。
    ①贺圣达:《缅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7页。
    ②赵松乔:《缅甸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183页。
    ③海伦·德拉基:《外国人所看到的缅甸》,第126、133页,转引自贺圣达:《缅甸史》,第187页。
    ④赵松乔:《缅甸地理》,第184页。
    ⑤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⑥[英]格兰特(W. J. Grant)著,沈錡译述:《新缅甸》,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6页。
    ⑦赵松乔:《缅甸地理概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第74页。
    ①参见贺圣达:《缅甸史》第255-256页,第295页。
    ②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第312页。
    ③卡迪:《缅甸现代史》,第155页。转引自贺圣达:《缅甸史》第293页。
    ④B.R.迈克尔:《国际历史统计资料:非洲和亚洲》,第505页。转引自贺圣达:《缅甸史》第294页。
    ⑤貌盛:《1886-1914年缅甸的运输和对外贸易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05页。转引自贺圣达:《缅甸史》第295页。
    ⑥赵松乔:《缅甸地理》,第162页。
    ⑦赵松乔:《缅甸地理》,第173页。
    ⑧赵松乔:《缅甸地理概述》,第79页、第81页。
    ①以:《缅甸》,上海:新知·读书·生活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第17页。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第108页。
    ②《新纂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一》,第14页。
    ③《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第108页。
    ④《新纂云南通志》卷57《交通考二》,第17页。
    ⑤《宣统三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7册,第447页。
    ⑥《光绪二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册,第页。
    ①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26-28页。
    ②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7-688页。
    ③刘瑞斋:《思茅商务盛衰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第284页。
    ①《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97页。
    ②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6页。
    ③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687页。
    ④《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97页。
    ⑤[英]戴维斯著,李安泰、何少英等译:《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⑥《光绪二十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97页。
    ⑦《光绪二十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6册,第268页。
    ①《宣统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6册,第485页。
    ①《宣统二年腾越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3册,第498页。
    ①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1940年,第268页。
    ②钟崇敏:《云南之贸易》,1939年,云南档案馆藏资料,第208页。关于大锡经香港中转,详见下文。
    ①张竹邦:《滇缅交通与腾冲商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152页。
    ②《光绪二十四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287页。
    ③《中华民国三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6册,第154页。
    ④《中华民国五年思茅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4册,第228页。
    ⑤[英]戴维斯著,李安泰、何少英等译:《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47-48页。
    ②《SZEMAO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 1898》,《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8册,第153页。
    ②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第463页。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46《矿业考二》,第139页。
    ②杨寿川:《近代滇锡出口述略》,《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③陈征平:《云南工业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④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3页。
    ⑤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第10页。
    ⑥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第48页。
    ①杨寿川:《近代滇锡出口述略》,《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②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第48页。
    ③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个旧之锡矿》,1940年,第88页。
    ④《蒙自道商会呈英转香港分局取消禁止个旧锡进入香港》,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编:《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1890-1949)》(上),1987年,第220页。
    ①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个旧之锡矿》,1940年,第88页。,第91-92页。
    ①张肖梅:《云南经济》,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十二章L五。
    ②石青阳:《藏事纪要》,油印本,1933年。
    ③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80,目录号2,案卷号88。转引自杨志玲:《近代云南茶叶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
    ①杨志玲:《近代云南茶叶经济研究》,第100页。
    ②张肖梅:《云南经济》,第十二章L一
    ③杨志玲:《近代云南茶叶经济研究》,第139页。
    ④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第11页。
    ⑤《光绪十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第229页。
    ①杜昌丁:《藏行纪程》,转引自陈汎舟、陈一石:《滇藏贸易历史初探》,《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
    ②陈一石、陈泛舟:《滇茶藏销考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3期。
    ③马家奎:《回忆先父马铸材经营中印贸易》,《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
    ①参陈一石、陈泛舟:《滇茶藏销考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3期。
    ②李拂一:《西藏与东里的茶叶贸易》,《新亚细亚月刊》第2卷第6期。转自陈一石、陈泛舟:《滇茶藏销考略》。
    ①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以天津为中心》,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2页。
    ②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42页、52页、63-64页、73页、86页、99-100页。
    ①郭亚非:《.近代云南与周边国家区域性贸易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郭亚非:《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的早期经济交往》,《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第111页。
    ②《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第111页。
    ③《续云南通志长编》卷74《商业一》,第584页。
    ④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3页,第117页。
    ①《宣威县志稿》卷7《建设》,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687页。
    ②[美]戴维·纽金特:《封闭的体系和矛盾:历史记载中和记载外的克钦人》,云南民族研究所编印:《民族研究译丛》,1983年,第152页。
    ①《光绪三十四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7册,第439页。
    ②《中华民国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22页。
    ③《光绪二十五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第289页。
    ④《光绪十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7册,第231页。
    ⑤《光绪十七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7册,第233页。
    ⑥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80页。
    ①时怀铭:《个旧印象》,《旅行杂志》1944年第18卷第1期。
    ②时怀铭:《个旧印象》,《旅行杂志》1944年第18卷第1期。
    ③郝景盛:《个旧锡业前途之隐忧与矿区造林》,《益世报》,1939年10月9日。转引自谭刚:《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1890-194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辑。
    ④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⑤《个旧县志》卷8《实业部·林业》,1933年。
    ⑥建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建水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26页。
    ⑦李朝闻等辑:《阿迷劝学所造报征集地志编辑书》,1916年。
    ⑧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73页。
    ⑨《中华民国六年蒙自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78册,第229页。
    ①白恩培:《加快假设桥头堡推动云南新跨越》,《求是》2010年第22期。
    ②参白恩培:《加快假设桥头堡推动云南新跨越》
    [英]戴维斯著,李安泰、何少英等译:《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19
    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丁文江:《漫游散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3卷《云南省》(1917年)、第5卷《四川省》(1917年)、第16卷《贵州省》(1920年)。
    [日]东亚同文书院:《第四回支那调查报告书》(1910年)、《第十一回支那调查报
    告书》(1917年)、《第十六回支那调查报告书》(1922年)、《第二十一回支那经济调查报告书》(1928年)、《第二十三回支那调查报告书》(1929年)。
    [日]东亚同文书院编:《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志》,第4卷(1911年)、第8卷(1915年)、第11卷(1918年)、第13卷(1921年)、第15卷(1923年)、第16卷(1924年)、第17卷(1926年)、第19卷(1928年)、第20卷(1929年)、第21卷(1930年)、第23卷(1932年)、第27卷(1936年)、第28卷(1937年)。
    法国里昂商会:《晚清余辉下的西南一隅——法国里昂商会中国西南考察纪实(1895-1897)》,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法]亨利·奥尔良著,龙云译:《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个旧之锡矿》,1940年。
    李文林:《到思普沿边去》,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714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马子华:《滇南散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蒙自关监督署辑:《蒙自海关志料》,1932年。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王钟麒:《全国商埠考察记》,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编:《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1890-1949)》,1987年。
    云南省档案馆:《清末民初的云南社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云南省档案馆编:《昆明开设商埠》之一、之二,载《云南档案史料》第11、12期,1985年12月、1986年5月。
    云南省档案馆藏:“海关档”(英文),昆明关(蒙自),训令及呈文类,致总税务司署呈文,No.2559:“呈报本关昆明办事处本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全宗号外01\目录号1\卷00201
    云南省公署枢要处第四课编:《云南对外贸易近况》,1926年。
    云南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局编:《云南省公路建设三年计划》,1946年。
    云南省通志馆汇辑:《云南省通志馆征集云南省各县商务资料》,昆明:云南通志馆,1931-1934。
    云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四十七年来云南省出口锡统计册》,1936年。
    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863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张肖梅:《云南经济》,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
    郑子健:《滇游一月记》,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86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
    蔡谦、郑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1958、1961年。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许道夫:《中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云南杂志选辑》,北京:科学城版社,1958年。
    陈宗海修、赵端礼纂:《腾越厅志》,光绪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崇谦等修:《楚雄县志》,宣统二年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建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建水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林则徐等修、李希玲纂:《广南府志》,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刘毓珂等纂修:《永昌府志》,光绪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牛鸿斌、文明元、李春龙、刘景毛点校本,第7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檀萃辑,宋文熙、李东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屠书濂纂修:《腾越州志》,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宣威县志稿》,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1985年。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32《海关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1《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鑑安修、寸晓廷等纂:《龙陵县志》,民国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5年。
    张培爵修,周宗麟纂:《大理县志稿》,民国五年铅字重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4年。
    张维翰修、童振藻纂修:《昆明市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马家奎:《回忆先父马铸材经营中印贸易》,《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刘瑞斋:《思茅商务盛衰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解乐三:《云南马帮运输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65年。
    施次鲁:《福春恒的兴起发展及其没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65年。
    张竹邦:《滇缅交通与腾冲商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英]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美]埃德加·M.胡佛著,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埃里克·谢泼德[美]、[加拿大]特雷弗·J.巴恩斯主编,汤茂林等译:《经济地理学指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俄]B.H.米罗诺夫、3.B.斯捷潘诺夫著,黄立葬、夏安平、苏戎安译:《历史学家与数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日]滨下武志:《亚洲价值、秩序与中国的未来——后国家时代之亚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所,2000年。
    [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日]滨下武志著,王玉茹等译:《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美]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32年
    [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日]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3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陈永孝主编:《贵州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陈征平:《云南工业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程厚恩:《云南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鞍钢:《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戴逸等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董孟雄:《云南近代地方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董孟雄、郭亚非:《云南地区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樊如森:《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方书生:《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岸与腹地(1842-193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7年。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伏润民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云南案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学代化进程》,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G.L.克拉克、[美]M.P.费尔德曼、[加拿大]M.S.格特勒主编,刘卫东等译:《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英]格兰特(W. J. Grant)著,沈錡译述:《新缅甸》,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
    [美]葛勒石著,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
    [日]古田和子著,王小嘉译:《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19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郭庠林:《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1999年。
    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1940年。
    [英]哈麦德金著,林尔、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英]哈威著,姚梓良译:《缅甸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韩渊丰等主编:《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贺圣达:《缅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贺圣达等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大泽编著:《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胡阳全:《云南马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黄恒蛟主编:《云南公路运输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
    J. K. 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arts, Camd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易天津为中心(1867-1931)》,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贾植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姜修宪:《环境·制度·政府—晚清福州开埠与闽江流域经济变迁(1844—191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6年。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小兵、田宪生主编:《西方史学前沿研究评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梁双陆:《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达·约翰逊主编、陈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林满红:《茶、糖、樟脑与晚清台湾之经济社会变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6年。
    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刘清泉主编:《四川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陆韧主编:《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罗群:《近代云南商人与商人资本》,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年。
    罗荣渠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罗兹·墨非著,章克生等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马曜:《云南简史》(新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6年。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秦和平:《云南鸦片问题与禁烟运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8年。
    [英]R.J.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己尧:《东南亚——海外故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施坚雅著,陈桥驿等译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石俊杰:《近代云南红河区域经济地理研究(1889-1949)》,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束世澂:《中法外交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孙敬之:《西南地区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城版社,1960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唐凌:《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6年。
    [美]托马斯·莱昂斯著,毛立坤等译:《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昆明:新云南从书社,1946年。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王列辉:《驶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声跃主编:《云南地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王哲:《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的空间分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10年。
    王铮等:《理论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吴兴南:《近代西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肖良武:《云贵区域市场研究1889-1945》,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谢本书、李江主编:《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谢本书、温贤美主编:《抗战时期的西南大后方》,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谢本书主编:《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年。
    杨斌:《近代个旧锡矿地理研究(1884-1949)》,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论文,2009年。
    杨聪:《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杨寿川:《云南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
    杨志玲:《近代云南茶叶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姚永超:《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以:《缅甸》,上海:新知·读书·生活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
    袁国友:《近代滇港贸易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云南经济研究所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文集》,昆明: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1988年。
    云南日报理论部编:《云南百年》,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云南省情编委会编:《云南省情》(2008年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怀渝主编:《云南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张其昀:《中国地理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张姗姗:《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1862-1936)》,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7年。
    张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对外贸易与工商业变迁》,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2年。
    张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张仲礼等主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赵松乔:《缅甸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郑起东、史建云主编:《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郑友揆:《1840—1948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钟崇敏:《云南之贸易》,重庆: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1939年。
    周琼:《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以滇西北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白恩培:《加快假设桥头堡推动云南新跨越》,《求是》2010年第22期。
    [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蔡云辉:《战争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要素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5期。
    蔡泽京:《云南近代工业特点述论》,《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车辚:《近代云南地缘战略地位形成的基本要素迁》,《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车辚:《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观念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车辚:《近代云南经济史中的若干计量经济模型——以滇越铁路经济走廊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车辚:《晚清昆明自开商埠的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陈岗:《近代四川猪鬃产业开发史述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陈继东:《近代西藏经亚东口岸与印度的贸易结构》,《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
    陈联、蔡小峰:《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5 期。
    陈茜:《试论近现代云南的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陈茜:《云南对外贸易的历史概述》,《思想战线》1980年第3期。
    陈炜、杨辉:《近代珠江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学术论坛》2007年第11期。
    陈一石:《清末印茶与边茶在西藏市场的竞争》,《思想战线》1984年第12期。
    陈一石、陈泛舟:《滇茶藏销考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3期。
    陈征平:《滇越铁路与云南早期工业化的起步》,《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陈征平:《二战时期云南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及特点》,《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陈征平:《近代云南的矿业工业化与社会扩散效应》,《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戴鞍钢:《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论析》,《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戴鞍钢:《清末新政与新疆、西藏、川边地区经济的演变——兼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戴时清:《关于云南省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主要桥头堡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1期。
    [美]戴维·纽金特:《封闭的体系和矛盾:历史记载中和记载外的克钦人》,云南民族研究所编印:《民族研究译丛》,1983年
    樊如森: 《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中的天津因素》, 《复旦学报》2001年6期。
    樊如森: 《近代天津外向型经济体系的架构》, 《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樊如森:《论近代中国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樊如森:《开埠通商与西北畜牧业的外向化》,《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樊卫国:《近代中国口岸中心市场与统一市场》,《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范同寿:《清末贵州交通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3期。
    方书生:《近代岭南商埠格局的变迁(1843—193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方书生:《口岸开放与晚清经济区的形成——岭南经验以及全国尺度》,《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方素梅:《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沿江经济向西部民族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傅建成:《近代中国鸦片种植与农村经济的危机》,《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高言弘:《西南军阀与鸦片贸易》,《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
    龚荫:《清代滇西南边区的银矿业》,《思想战线》1982年第8期。
    顾继国、杨金江:《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郭亚非:《近代云南开放与少数民族经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郭亚非:《近代云南三关贸易地位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郭亚非:《云南近代转口贸易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郭亚非、张敏:《试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郭亚非:《再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郭亚非、王菊映:《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经营中的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郭亚非:《近代云南与周边国家区域性贸易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何廉:《中国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率指数编制之说明(1867—1930)》,《经济统计季刊》1932年第1期。
    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四川大学校报》2006年第5期。
    贺圣达:《近代云南与中南半岛地区经济交往研究三题》,《思想战线》1990年第1期
    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佳宏伟:《近20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佳宏伟:《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贾学政:《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思考》,《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
    姜修宪:《开埠通商与腹地商业——以闽江流域墟市的考察为例》,《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14期。
    蒋枝偶:《论近代变革中的昆明城市居民婚嫁消费》,《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
    况浩林:《鸦片战争前云南铜矿生产性质再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
    李伯重:《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百年沧桑》,《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李硅:《云南陆系地方官僚资本的原始积累》,《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李培林:《近代西藏茶叶市场之争与云南茶叶的地位》,《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李培林:《云南近代小城镇发展略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李埏:《重视云南经济史的研究》,《云南日报》1979年7月27日第3版。
    李英铨、严鹏:《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的变动及其原因》,《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美]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清史论丛》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连心豪:《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内地》,《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
    梁宏志:《蒙自开关与近代云南市场结构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梁家贵:《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民营工业起落原因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梁民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兼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体系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效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林刚:《中国国情与早期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林文勋:《从历史看云南大市场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第1期。
    林文勋:《再论云南国际大市场的构建》,《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刘方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沿海厂矿的大规模内迁》,《重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鲁克亮、陈炜:《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陆韧:《抗日战争中的云南马帮运输》,《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
    罗群:《略论近代云南旧式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向》,《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罗守贵:《中心地-腹地系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6 期。
    马丽娟:《近代云南回民对外贸易活动研究》,《思想战线》2000年第1期。
    马世雯:《清末以来云南蒙自与蔓耗口岸的兴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马小军:《云南近代工业经济发展概述》,《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第6期。
    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史林》2003年第3期
    280、毛磊、项晨光:《抗战时期西南农村经济的矛盾发展》,《档案史料与研究》1998年第1期。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毛立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
    毛立坤:《试析晚清时期(1869—1911)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期。
    牛鸿宾、彭晓星:《1884-1949年的云南近代工业》,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1年。
    牛鸿斌:《中国云南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历史》,《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
    潘先林:《“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与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潘先林:《近代化历程中的滇川黔边彝族社会—对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理论问题的思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潘洵、杨光彦:《近代西南地区经济开发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彭南生:《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任放:《论印度茶的崛起对晚清汉口茶叶市场的冲击》,《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民族出版社出版,1987年。
    [日]石岛纪之:《近代云南的地域史》,《读书》2006年第4期。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地理科学》2005年第3期。
    苏月秋:《丝棉之路:清代至民国年间滇缅跨国互补区域经济初探》,《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孙大江:《试论近代昆明的城市化》,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第36辑,1995年。
    孙来臣:《明清时期中缅两国贸易关系及其特点》,《东南亚研究》1989年第4期。
    谭刚:《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1890-194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辑。
    谭刚:《滇越铁路与云南矿业开发(1910-194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1期。
    唐巧天:《近代北方口岸与上海间外贸埠际转运变迁》,《史学月刊》2008年第10期。
    唐巧天:《上海与宁波的外贸埠际转运变迁(1866—1930)》,《史林》2008年第4期。
    唐巧天:《上海与汉口的外贸埠际转运》,《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田东林:《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4期。
    汪良平:《滇越铁路对云南近代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汪戎:《近代云南对外经济关系》,《思想战线》1987年第5期。
    王福明:《近代云南区域市场初探(1875—1911)》,《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王文成:《约开商埠与清末云南对外经济关系的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王玉芝、王红晓:《滇越铁路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王志芬:《普洱茶的兴盛与近代云南马帮》,《农业考古》2003年第4期。
    韦安福:《近代法国的“环北部湾”战略布局探析》,《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韦国友、陈炜:《近代南部边疆地区省际间的经贸交往——以珠江流域为考察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吴松弟、方书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吴松弟、方书生:《中国旧海关统计的认知与利用》,《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吴松弟:《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吴松弟:《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
    吴松弟:《港口—腹地与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载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武晓芬:《清代及民国云南盐政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夏光辅:《近代云南经济概述》,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6年第2期。
    肖良武:《近代云贵区域棉纱市场分析》,《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肖艳:《近代化进程中的云南地方财团企业经营活动与地区发展研究》,《学术探索》2002年第4期。
    肖艳:《云南经济近代化进程中地方财团实业投资分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谢本书:《近代时期西南地区近代化问题的历史考察》,《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1期。
    杨家文、周一星:《虚拟腹地:中国大陆口岸地位的度量与解释》,《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杨寿川:《近代云南商品经济述论》,《经济问题探索》1989年第3期。
    杨寿川:《近代滇锡出口述略》,《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杨寿川:《抗战时期的云南矿业》,《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杨永明:《民国时期的滇缅边境贸易》,《云南档案》2002年第4期。
    杨煜达:《滇西民族商业资本的转化与近代云南社会》,《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杨煜达:《试析腾越海关与近代滇缅贸易》,《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年第2期。
    杨煜达:《试析近代滇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保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姚永超:《开港贸易、腹地纵深与新“东北”区域的塑造(1861—1931)》,《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袁国友:《论近代前期的滇港经贸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张锦鹏、韦永宣:《对云南趣味的再认识与实施走向大海战略的思考》,载《西南
    边疆民族研究》第4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轲风:《从“障”到“瘴”:“瘴气”说生成的地理空间基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张利民:《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以近代城市为例》,《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张文:《地域偏见与种族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张笑川:《本土环境与西方冲击互动中的中国通商口岸——(局外人:西方在印度和中国的经历〉述评》,《史林》2006年第1期。
    张笑春:《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交通的开发》,《云南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
    张笑春:《试论滇越铁路在近代云南经济中的地位》,《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7期。
    张笑春:《云南的近代纺织工业》,《云南日报》,1987年6月26日。
    张旭东:《试论英国在缅甸的早期殖民政策》,《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
    张永帅:《近代的通商口岸与东西部经济现代化》,《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
    张竹邦:《腾冲对外贸易今昔》,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5年第1期。
    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赵铨:《外国资本在近代云南的投资》,《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赵仁平:《近代云南外资的输入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赵仁平:《论近代云南金融业的变迁与产业结构》,《学术探索》1999年第2期。
    赵世林:《东方汇理银行对云南的经济侵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赵旭峰:《滇越铁路与滇东南民族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赵小平:《明清云南边疆对外贸易与国际区域市场的拓展》,《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2期。
    赵育红:《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2期。
    郑忠:《长江下游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动力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郑正伟:《中法越南问题交涉与英国“中国通”的居间作用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周琼:《清代云南瘴气环境初论》,《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周琼、李梅:《清代云南生态环境与瘴气区域变迁初探》,《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口岸城市外向型腹地研究》,《地理科学》2001年第6期。
    周智生:《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西藏研究》2003年第1期。
    周智生:《族际商贸交流与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的经济生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岭南学报》新第3期,2006年9月。
    朱英:《网络结构:探讨中国经济史的新视野——第三届中国商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庄维民:《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