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焦竑学识宏富,在心学、老庄学、佛学、史学、文学、考证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在明清思想转型中拥有重要地位,很值得研究。然而目前学界对焦竑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笔者的专业是中国文学批评史,考察的主要对象是焦竑的文学思想,但要研究这样一位思想家的文学思想,先厘清他的儒、释、道三家之学非常必要,因为焦竑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本于道”,而他所谓的“道”,即是他的“性命之学”,他的“性命之学”则是由儒、释、道三家思想所构建。故本论文力图先明其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再谈他的文学思想。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概括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焦竑的道家思想。第一节为焦氏《老子翼》研究,旨在阐明焦竑注《老》的用意,其一是摈弃将《老子》神仙化的道教思想,还《老子》清静无为之道家哲学本来面目;其二是构建他“复性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为焦氏《庄子翼》研究,旨在阐明焦竑以儒解《庄》的宗旨,即辩明何为“圣人之道”。
     第二章:焦竑的佛教思想。第一节主要梳理焦竑在佛学方面的交游情况;第二节为焦竑四种《精解评林》研究;第三节为焦竑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的佛学思想,旨在考辩禅宗、禅教融合及净土思想对他的影响。
     第三章:焦竑的心学思想。第一节着重阐述焦竑“下学而上达”的“复性说”思想及其变化过程;第二节考辩焦竑“师从罗近溪”说的正确与否,并对比二人思想的主要差异;第三节探究焦竑“从容中道”学术品格的由来,旨在考辩王襞、李贽、耿定向三人对焦竑心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四章:焦竑的文学思想。第一节辨析袁宏道“性灵说”与焦竑“性灵说”的关系,梳理焦竑“性灵说”的变化过程,并探究焦竑晚年“性灵说”的内核;第二节探讨焦竑以禅意为最高境界的诗学观,梳理其“以禅为诗”诗学观的形成过程。
     结语部分,研究总结及后续研究初步想法。
Jiao Hong is wealthy in knowledge. His great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y of the mind、philosophy of Taoist, Buddhism,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extual research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deology transforming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which are worth of research. Nevertheless at present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has not done enough intensive study of Jiao. The author who majors in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studies principally Jiao Hong's literary ideology, and to clear his learning o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life",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Taoism" and in his so called core of literary ideology "literature bases on Taoism", consists of the ideologi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ence this text intends to study Jiao's literary ideology in the base of revelation on his learning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me, this text is constitut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ollowing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paper:
     Introduction:general introduction of origin,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me of the research on Jiao's literary ideology.
     Chapter one:Jiao's learning of Taoism.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Jiao's work "Lao zi Yi", which reveals his intention of explaining Lao zi. First, Jiao intends to throw away the thinking of immortalization in Taoism, and revert to Lao zi's original idea as the philosophy of inaction. And seco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his "Instinct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Lao zi Yi, which reveals Jiao's purpose to explain Zhuang zi with Confucianism, that is, he distinguishes what is the Sages'Philosophy.
     Chapter two:Jiao's learning of Buddhism. The first stanza introduces Jiao's communication with Buddhism Group. The second stanza refers to the research on Jiao's "Jing Jie Ping Lin" in four styles. The third stanza is the research on Jiao's learning of Buddhism whose philosophy core is "Tathagata garbha", reviewing 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the dogma integration of Zen Buddhism, and Pureland Buddhism Thought to his ideology.
     Chapter three:Jiao's learning of Philosophy of the mind. The first stanza is about Jiao's "Instincts" thinking which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learning accumul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econd stanza is talking over the accuracy of the saying "Jiao learns from Jinxi Luo" and compares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Jiao and Luo's philosophy. The third stanza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 scientific virtue "To achieve the doctrine of mean through time" advocated by Jiao, and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Bi Wang, Zhi Lee and Dingxiang Geng to the formation of Jiao'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Chapter four:Jiao's literary ideology. The first stanza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dao Yuan's "Xing Ling Theory" and that of Jiao's,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iao's "Xing Ling Theory", and explores its inner core when Jiao goes into his old age. The second stanza discusses Jiao's poetics which takes Thougts of Zen as the highest ideal, and reveal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which advocates "compose poem through Zen".
     Conclusion:sum up of th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 about succeed research.
引文
焦竑:《答乐礼部》,《澹园集》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3页。
    2陈懿典:《尊师澹园先生集序》,见《澹园集》附编二,同上,第1214页。
    3黄宗羲:《泰州学案四》之《文端焦澹园先生竑》,《明儒学案》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29页。
    4同上。
    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6容肇祖:《明代思想史》第七章,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以下引用皆出此处。
    7陈鼓应:《明清实学思潮史》卷十八,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8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同上,第283页。
    10同上。
    11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2此前对于焦竑的研究,一般将其思想定性为“三教合一”,如张学智《明代哲学史》中对焦竑的研究即采用此种说法。而刘海波“会通”一说的提出,旨在说明焦竑思想之融合性,不局限于儒释道三家,而是具有更为深广的融合性质,故而称为“这种态度可能会超出理论本身,而进入其他领域和影响王学以外的人”(见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一文,第6页。)
    1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4同上,第221-223页。
    15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6同上,第493页。
    17同上。
    18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9同上,第1页。
    20同上,第140-156页。
    21同上,第141页。
    22焦竑:《玉堂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3焦竑:《焦氏笔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4焦竑:《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25李剑雄:《焦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 Edward T.Ch'ien, "Chiao Hung and the Revolt against Ch'eng-Chu Orthodoxy, "收入(Wm.Theodore De Bary,ed.)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Col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pp.271-303。
    27 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 (New York:Col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28收入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一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9同上,第84页。
    30梅广:《钱新祖教授与焦竑的再发现》,《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年第二十九期,第1-37页。
    31谢京恩:《焦竑与佛教》,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
    32同上,第45页。
    33施锡美:《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9册之《焦竑<庄子翼>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4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35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6郭绍虞先生指出:“惟弱侯则于道所得者深,于学所得者博,而文又足以达之,……盖弱侯于道,以佛学为圣学,谓老、庄同孔,孟,所以与东坡之学为近。”又“焦氏也于濠上竺乾之趣,贯穿驰骋而得其精微,以发为文章,当然会有此种论文见解。”皆是从文、道关系着眼。见《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222页。
    37杜书瀛:《从“诗文评,,到“文艺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一期,第14页。
    38龚先生在《晚明思潮》一书中论述焦竑思想的一章称为《摄道归佛的儒者:焦竑》,是对焦竑总体思想的一个精准把握。但笔者不同意龚先生认为焦竑写作《老子翼》和《庄子翼》时也是基于“对死亡的恐惧”的观点,而是认为此时是焦竑构建其以儒家成圣情怀为旨归的性命之学的关键时期之一,详见笔者第一章所论。龚文见《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7-114页。
    39黄宗羲:《文端焦澹园先生竑》,《明儒学案》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9页。
    40焦竑:《答万纯初》,《澹园集》卷十三,本节: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4页。
    41《金陵通传·焦竑传》只说焦竑“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并未说焦竑师事罗近溪,其 说较为稳妥。转引自《澹园集》附编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32页。
    42焦竑《宗儒语略序》中提出“初心”:“夫学必有宗,如射之的也。仪的在前,持弓以赴之,蔑不中者。不知其的,将贸贸然,用力弥勤,而命中弥远。的者何?吾之初心是已。”见其《澹园集》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0页。
    43耿定向《寄白下友》一文中提到:昔焦弱候读《论语·志道章》为说曰:“道是没把捉的,德是没凭据的,仁是没依靠的,第于游艺之而已”。余为下一转语曰:“除却孝弟无道,除却言行无德,除却师友无仁,除却涵养道德而辅仁者,非吾孔氏之所谓艺”云云,莫不是拉足扯下地来也。见《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五,四库存目从书本,第132页。
    44袁宏道:《曹鲁川》,《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254页。
    45焦竑:《雅娱阁集序》,《澹园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999年版,第155页。
    46焦竑:《陈石亭翰讲古律手抄序》中讲:“古至屈、宋、汉、魏、六朝,律至三唐,而法具矣。……窃谓善学者不师其同,而师其所以同。同者,法也;所以同者,法法者也。”《澹园集》,卷十五,同上,第164页。
    47郭绍虞谓“以禅论诗,是就禅理与诗理的相通之点而言”,“以禅喻诗,是就禅法与诗法相类之点而比拟的”,见《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48《论语·里仁》篇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焦竑这个“一贯”之道,正是他的性命之学。
    49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3页。
    50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
    51。杜道坚(元):《道德玄经原旨》卷首张与材序,《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5页。
    52据熊铁基、马良怀等人所著《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初步统计,明、清《老子》注本共计190个,其中明代有97个,此后,熊铁基的学生韦东超在2004年的博士论文《明代老学研究》一文中,对这个数字重新进行了统计,指出目前所知的明代《老子》注书应该有105种。韦文收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中。
    5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4该文收入张其凡主编的《历史文献学论集》一书中,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352页。
    55该文为台湾东吴大学中文所1997年硕士论文。
    56韦东超:《明代老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第344页。
    57焦竑《老子翼序》中说:“因取家藏《老子》故,暨道藏所收遍读之,得六十四家。”见《老子翼》卷首,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
    58如郎擎霄《老子学案》(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版)中指出:“解老者歧说之多,不可胜计,据《老子翼》之所本,已六百有四家(按,应该是64家),盖窈冥诡幻,曼衍支离者为不少矣。自汉以来,有盖公、黄生之老子:有安期、羡门之老子;有王弼、何晏清谈放旷之老子;甚则有张角、张道陵辈种种惑世诬民之老子;隋唐以后,则又有禅家者之老子焉;至近则又有欧西哲学家之老子焉。”虽反对以释、道教注老,但也指出注《老》之不同理路。
    59焦竑:《老子翼序》,《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
    60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4页。
    61同上,上册,第1页。
    62北京大学哲学系选注:《崇有论》,《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2页。
    63焦竑:《老子翼》卷七《附录》,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511页。
    64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学者。
    65卢国龙:《中国重玄学》,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66转引自卢国龙《中国重玄学》一书,同上,第231页。
    67焦竑:《澹园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1-312页。
    68。杜光庭(850-933),括苍人,一说缙云(今属浙江)人,字宾圣,号东瀛子,茅山宗道士。
    69笔者此分类,采用卢国龙先生的分法,见《中国重玄学》,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85页。
    70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43页。
    71鸠摩罗什:(344-413),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父母俱奉佛出家,素有德行。罗什自幼聪敏,出家后,通大乘经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到中国长安,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前后所译经论,凡三百八十余卷,在秦弘始十五年(413)示寂于长安。罗什门下有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昙影、僧导等,名僧辈出,成三论与成实两学派。故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
    72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300页。
    73同上,第9-10页。
    74同上,第2页。
    75同上,第178页。
    76转引自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一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77同上,第243页。
    78同上,第238页。
    79同上,第245页。
    80鸠摩罗什:《注维摩诘经》卷二,《大正蔵》NO.0475。
    81鸠摩罗什:《注维摩诘经》卷三,同上。
    82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一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83蒙文通:“重玄之妙,虽肇乎孙登,而三翻之式,实始乎罗什,言老之别开一面,究源乎此也。”见于《蒙文通文集》第1卷,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43页。
    84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85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433页。
    86同上,第132页。
    87同上,第534页。
    88焦竑:《齐物论》,《庄子翼》卷二,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89同上,第132页。
    90同上。
    91所谓的“人性论史”,本徐复观、唐君毅、江恒源诸位先生的著述而言。
    92“复性”是焦竑重要的心学思想,笔者将在“心学思想”一章来系统论述,此处只谈焦竑在《老子翼》一书中所涉及到的“复性”思想。
    93通过仔细比较笔者发现,《老子翼》原文后各家注的先后顺序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如一般会按照苏辙注、吕惠卿注、息斋(李嘉谋)注的顺序来安排,但有一些关键的注焦竑会将之放在这三个注之前,如程俱的注被放在全文的第一个注的位置,是有特殊寓意的,笔者将随文解析这些注的独特性。
    94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11-12页。
    95同上,第233页。
    96同上,第293页。
    9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卷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98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越州山阴人,陆游祖父。
    99见《老子翼》卷七《附录》,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541页。
    100王安石:《性情论》,《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5页。
    101同上。
    102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96页。
    103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版,第53页。
    104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99-100页。
    105同上,第55页。
    106同上,第210页。
    107同上,第92页。
    108同上,第329页。
    109同上,第96页。
    110同上,第104页。
    111同上,第65页。
    112徐复观先生将《老子》的“无”分为两个层次来讲,第一个是普通意义上的有无的无,第二个即是指道的无。见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卷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113同上,第307页。
    114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9页。
    115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392页。
    116同上,第80页。
    117同上,第393页。
    118同上:《老子翼》序。
    119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焦竑用以贯穿文义的还是佛教的究竟说和方便说。
    120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121 《庄子翼》八卷,《南华真经余事杂录》二卷,《拾遗》一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庄子翼》八卷又《华南真经余事杂录》二卷又《拾遗一卷》,《明史》同,门人许吾儒《刻澹园集记》同,《世善堂藏书目录》记曰《老庄翼》十一卷。北大《善本》著录《庄子翼》八卷、《庄子阙误》一卷、附录一卷,于《阙误》后题为宋陈景元撰,明万历王元贞刻本。按:李剑雄老师《南华真经余事杂录》二卷,《拾遗》一卷另题为一书,疑误;《千顷堂书目》一书体例,凡同书正续集时以“又”字连缀,不分题属;又《阙误》一卷乃焦竑采陈景元撰附录于己书之后,非另有所著。是书成于万历十六年,体例一仍《老子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所采得庄子之意者为多,在儒家则属旁门,在道家犹不失本。然就彼法而论之,固较流俗注本为有根柢矣。末附《庄子阙误》一卷,乃全录宋陈景元《南华经解》之文,足以资考证。又附刻一卷。”可知。本文所采用版本为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据李剑雄先生对比,这个版本较佳。
    122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页。
    12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24焦竑有关《庄子》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庄子翼》、《澹园集》卷二十中《读(庄子)七则》、《焦氏笔乘》卷二中4条,其中,《庄子翼》有《笔乘》42条,《焦氏笔乘》中有2条内容与《庄子翼》中《笔乘》的内容重复。
    125焦竑:《读(庄子)七则》,《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2页。
    126如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一书即持此观点。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7《四库全书总目》云:“……《养生主》注引刘概一条,则概注有内篇,其说殆不可解。盖明人著书,好夸博奥,一核其实,多属子虚。万历以后,风气类然,固不足深诘也。至于支遁注庄,前史未载。其逍遥游义本载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乃没其所出,竟标支道林注,明人改头换面之伎俩,不足为凭。然明代自杨慎以后,博洽者无过于竑,其所引据,究多古书,固较流俗注本为有根柢矣。末附《庄子阙误》一卷,乃全录宋陈景元《南华经解》之文,足以资考证。又附刻一卷,列《史记·庄子列传》、阮籍《王安石庄子论》、苏轼《庄子祠堂记》、潘佑《赠别》、王雱《杂说》、李士表《庄子九论》。考南唐潘佑以直谏见杀,而此列苏轼、王雱之间,未审即其人否?李士表自陈振孙《书录解题》已不知为何许人,《宋史·艺文志》载其《庄子》十论一卷,此惟存其九,未喻何故。又此九论书中已采其《解牛》、《壶子》、《濠梁》三篇,而仍全录之于末,为例不纯。殆随手编纂,未及删并之故欤?”并未指出他杂糅佛学以成其说,这和对他《老子翼》、《焦氏笔乘》等书的评价颇为不同。
    128郭象(253-312),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好《老》、《庄》,能言善辩,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
    129以上观点见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一书,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9页。
    130焦竑:《焦氏笔乘》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4页。
    131同上,第55页。
    132焦竑:《读(庄子)七则》《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6页。
    133司马彪(?-306),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著有《庄子注》,陆德明《经典释文》著录为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司马彪为一名历史学家,其注《庄》不为当时玄学风气左右,轻义理,重字句训释。但此人好色薄行,注中多超越名教礼法的思想倾向。
    134焦竑:《读(庄子)七则》《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4页。
    135同上。(以下两处引号中内容皆出此处)
    136参见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1页。另外,方勇“(郭象)对《庄子》的改造性诠释”一节的结论是:“《庄子注》虽为千百年来的治《庄子》者所重视,但它却并不是一部能够比较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见该书第398页。
    137焦竑:《逍遥游》,《庄子翼》卷一,第1页,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38同上,卷四《秋水》篇郭注,(因版本问题,详细页码看不清楚)。
    139同上。
    140汤用彤:《儒学、佛学、玄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这一段有无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笔者采用汤用彤先生说。
    141同上,第259页。
    142参见汤用彤说:“郭注《逍遥游》一开始即讲读《庄子》须看其意,而不能单从文字上看。盖庄子‘寄言出意’。庄子攻击儒家之言甚多。郭注皆以为此乃寄言出意,真意并不反对孔子。”同上,第222页。
    143同上,第263页。
    144焦竑:《逍遥游》,《庄子翼》卷一,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45焦竑:《齐物论》,《庄子翼》卷一,同上。
    146郭象注为:“物皆自是,故无非是。物皆相彼,故无非彼,无非彼则天下无是矣。无非是,则天下无彼矣。无彼无是,所以玄同也。”引文出处同上。
    147朱熹讲:“‘因’者,君之纲。道家之说,此为最要。”焦兹的观点和此非常相似。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7页。
    148焦竑:《读庄子七则》,《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3页。
    149如《庄子》中“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的矢复覆沓,方矢复寓。”一段原文后郭注为:“盈贯,谓溢镝也。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适矢复沓者,矢适去,复歃杳也。方矢复寓者,言前矢去未至的,已复寄杯水于肘上,言其敏捷之妙也。象人,谓不动之至。挥斥,犹纵放也。夫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无远近幽深,所在皆明,故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不能明至分,故有惧。有惧而所丧多矣,岂惟射乎?”《笔乘》评价该注曰:“罗勉道云:适矢复沓者,矢去而复沓前矢也。方矢复寓者,矢方发而后矢复寓于弦上也。范无隐则谓:方矢,犹方舟之方,并也,言并执之矢。已寓于弦,非寓杯水于肘上也。郭论为非。”盖是句词考据,不关宏旨。见《庄子翼》卷五,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50同上。
    151焦竑:《渔父》,《庄子翼》卷七,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52同上。
    153褚伯秀,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详。一名师秀,号环中子,杭州人。博学通经术,性情介绝俗,寄迹黄冠。周密《浩然斋雅谈》云其:“道士褚伯秀,清苦自守,尝集注《庄》、《老》、《列》三子。”
    154焦竑:《逍遥游》,《庄子翼》卷一,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55转引自方勇《庄子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156焦竑:《读<庄子>七则》,《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3页。
    157焦竑所编《升庵外集》卷四十六《子部说》收入杨慎所著《庄子解》,凡七十三条,为札记体。
    158这里尚需辩驳一下四库馆臣对于焦竑“没其所出”的批评,如《逍遥游》题解中焦竑曾引杨慎说,但没有提到杨慎,概是因杨慎之《庄子解》即是焦竑所辑,标明为杨慎所著,此处何需再提?古人著述不似我们今天写论文,凡所引必注明出处;另外,杨慎关于真乐乃在民间的论述,焦竑在《庄子翼》中便已经标明是杨慎所说,他在之后的戏曲题辞中就没有再注明,这也不能苛责古人,因为他毕竟已经说明过一回。
    159焦竑:《盗跖》,《庄子翼》卷七,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60《读庄子七则》和向秀注的思想我们上文均已经进行过评述,此外《焦氏笔乘》卷二中尚收有两条谈《庄子》,即属于这42则之内。
    161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11页。
    162焦竑:《应帝王》,《庄子翼》卷二,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63焦竑:《逍遥游》,《庄子翼》卷一,同上。
    164焦竑:《应帝王》,《庄子翼》卷二,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65焦竑:《齐物论》,《庄子翼》卷一,同上。
    166他在《齐物论》一篇中讲道:“无适焉,因是已言自无适。有者识风鼓浪展转不穷,为是为非,竟无了歇。无适者自有适无者也,适无则无是非,而因人之是非以为是非,故日因是已。此句篇中凡数见而解者,俱失之以不知是已为语词,而连因字读之故也。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吵也。”突出强调一个因字。又《养生主》中讲:“道无封,言无常,圣人何恶于封与常哉,为其立于是非之畛也。左、右、伦、义、分、辩、竞、争,此八德皆谓之吵。圣人存而不论,论而不辩,辩而不议,则超然是非之表,而何至于有吵哉。然圣人非但不论、不辩、不议为无吵也,即其有时而论、而辩,不得谓之吵也。圣人心无分别,分即谓之不分,辩即谓之不辩。所以者圣人以不见为辩,众人以相示为辩,此其所以异耳。不称、不言、不仁、不赚、不忮,历引古语以证之,五者至德浑成,名相不立,此所谓园也。若道昭、言辩、仁常、康清、勇忮,则圭角太露,而近于方矣。方即吵也。噫,世知不知之为至,而知知而不知为尤,至所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是也。此则有即无,色即空,岂非注而不满,酌而不竭,不知其所由来之天府乎?葆光即知而不知之谓。”进一步解释因的作用为“知而不知”等。
    167焦竑:《养生主》,《庄子翼》卷一,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68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3页。
    169焦竑:《人世间》,《庄子翼》卷四,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70对于如何达到养生的境界,焦竑的解释是:“为天使,为人使,与未始得使及得使之使相应。颜子闻虚为心斋也。而霍然有悟,故曰:回之不能运动如意者,有我也。能运动如意者,无我也。夫子叹其尽善而又告之曰:汝能游其樊而无动于名,意合则言,不合则止,广大而无门,澹泊而无毒,一处之以不得已焉,则几矣。几者,几于无我也。绝迹以下重发此义。不行而绝述则易,行而不践地则难。为人使,则有我,故是伪。为天使,则无我,故难伪。夫知不以知,如人之行不以步,鸟之飞不以翼者,天使之也。此所谓虚也,室虚则白生,心虚则道集,盖非有吉祥也,而吉祥莫大焉,人之安身栖志,释此无归矣,而犹然不止,非坐驰而何?坐驰,如言陆沈之类,盖人心自止而横执以为不止,是犹之马伏槽坜,而意惊千里,即拱默山林祗滋其扰耳。夫耳目内通则无闻见,外于心知则无思为,如此则可以言虚而鬼神来舍矣,况于人乎?此所以命万物之化而不化于物,古圣人所为服行终身者也。”是篇是言颜回成圣的过程。不为名,无我,心虚则道集,不坐驰。见《庄子翼》卷一,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71见《人世间》,《庄子翼》卷二《笔乘》:“叶公之忧在利害,然害之极不过死亡而已。故夫子以生死次之忠孝,人犹能言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则未易言也,盖事心则身忘,身忘而哀乐无所错矣,恶能施乎其前哉?故卒之曰: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子悦生而恶死。悦生恶死即所谓哀乐者也,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须溪云:只此一语慷慨明达,谈笑有余。夫不可奈何,非衰飒之谓也。其自次如此。”
    172焦竑:《德充符》,《庄子翼》卷二,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73焦竑:《天道篇》,《庄子翼》。卷四,同上。
    174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2页。
    175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2页。
    176焦竑:《大宗师》,《庄子翼》卷二,同上。
    177同上。
    178同上。
    179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5页。
    180同上,第71页。
    181焦竑:《应帝王》,《庄子翼》卷二,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82同上。
    183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03页。
    184焦竑:《天地篇》,《庄子翼》卷三,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185焦竑:《知北游》,《庄子翼》卷五,同上。
    186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83页。
    187同上。
    188谢京恩:《焦竑与佛教》之《绪论》,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189龚鹏程先生有《摄道归佛的儒者:焦竑》一文(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3一117页),论述精辟,但龚先生倾向于从道家角度来进行论述,惜乎对于焦竑的佛学思想只是点到为止。
    190余英时:《重访焦竑的思想世界》,《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191谢京恩:《焦竑与佛教》,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5页。
    192同上。
    193王琅:《焦竑年谱》,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论文,1991年,第15页。
    194谢京恩:《焦竑与佛教》,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0页。
    195同上。
    196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97同上。
    198同上。
    199彭绍升:《居士传》,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200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201陶望龄:《歇庵集》卷十二《登第后寄君爽弟书》中大篇幅的讨论如何写好时文,如第三通书信中言: “时文虽小伎,然有神机,须悟得之,云云”,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0页。
    202彭绍升:《居士传》·《传四十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586页。
    203陶望龄:《甲午入京寄君爽弟书》之第五通书信,《歇庵集》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4页。
    204彭绍升:《居士传》,《传四十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563-564页。
    205袁宗道:《李卓吾》,《白苏斋类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206袁宗道:《李卓吾》,《白苏斋类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223页。
    207龚鹏程:《晚明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5页。
    208袁宏道:《募建青门庵疏》,《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页。
    209彭绍升:《居士传》·《传四十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590页。
    210同上,第598页。
    211同上,第564页。
    212释祩宏:《弥陀疏钞·一》,收于《莲池大师全集·一》,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3年版,第837页。
    213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三卷·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页。
    214释见哗:《从稳健派看晚明佛教之发展》,收于《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版,第112页。
    215释见晔指出:“笔者归纳其(力劝人要往生西方)因有二:一是明代佛教之弊病……二是祩宏认为这世间是五浊恶世,在修行上多诸退缘,使人退道而行,往生西方净土则不然。”《从稳健派看晚明佛教之发展》,收于《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第116-117页。
    216释广润:《云栖本师行略》,收于《莲池大师全集·四》,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3年版,第5164页。
    217释德清:《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收于《莲池大师全集·四》,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3年版,
    第5121页。
    218释见晔:《从稳健派看晚明佛教之发展》,《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版,第107页。
    219释祩宏:《竹窗二笔·莲社》,《莲池大师全集·四》,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3年版,第3809页。
    220释祩宏:《云栖大师遗稿·答嘉兴包仪甫邑令大炳》,《莲池大师全集·四》,同上,第4541页。
    221彭绍升:《居士传》,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590页。
    222如陶望龄《书普度庵新凿放生池卷》中称:“云栖当时创放生会于武林,凿上方、长寿二池,以栖水族”云云,见《歇庵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71页;又回应祩宏之放生论作《放生辩惑》,力主放生,文章出处同上,第372页。
    223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224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5页。
    225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226同上,第282页。
    227陆符:《紫柏尊者传》,见《紫柏尊者别集附录》,《续蔵经》,127册,第73页。
    228释见晔《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一书中,将云栖祩宏、藕益智旭划分为稳健派;憨山德清与紫柏达观划分为前进派。
    229钱谦益撰:《紫柏尊者别集·附录》,收于《续蔵经》,127册,第148页。
    230憨山编阅:《紫柏尊者全集·卷首》,收于《续蔵经》,126册,第632页。
    231释见晔:《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第六章《从前进派看晚明佛教之发展》,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版,第235页。
    23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91页。
    233陶望龄:《紫柏和尚像赞》,《歇庵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60页。
    234陶望龄:《与董玄宰年兄》,《歇庵集》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6页。
    235焦竑:《答王仔肩》,《澹园集》·《续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63页。
    236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37同上。
    238陶望龄:《与焦弱侯》第六通书信,《歇庵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9页。
    239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称:“春(万历庚子),河漕总督刘东星以漕务巡河到南京,接李贽去山东济宁。三月二十一日,到达济宁,寓居刘东星济宁漕暑的近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7页。
    240释德清:《云栖大师了义语序》,《憨山老人梦游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241释普度:《庐山莲宗宝鉴序》,《大正蔵》NO.1973。
    242耿定向:《与刘调甫》,《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四,四库存目丛书本,第106页。
    243陶望龄:《与焦弱侯》第七封书信,《歇庵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10页。
    244袁宏道:《陶石篑书至》,《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61页。
    245袁宏道:《答陶周望》,《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同上,第1277页。
    246袁宏道:《云栖》,《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同上,第437页。
    247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第三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5页。
    248管志道:《答焦翰撰漪园丈》,《问辩牍》·《亨集》,四库存目从书本,第678页。
    249同上,第678页。
    250同上,第680页。
    251同上,第681页。
    252同上。
    253同上。
    254同上。
    255管志道:《答周符卿二鲁丈书》,《问辩牍》·《亨集》,第682页。又,管氏在给另外一个朋友的信中将当今儒者之弊端分为三种:“一创于拘儒之不善学程朱者,影性真而讹天道,此非所以究竟圣学也;再创于狂儒之不善学阳明者,染禅解而忽庸德,此非所以维持圣学也;三创于霸儒之不善学心斋者,张学帜而煽游风,此非所以收藏圣学也。之三者,皆自以为洙泗正传,而不该不遍,不中不庸,总是圣学之流弊。”为管志道拘儒与狂儒说之注脚,见管志道:《答吴处士熙宇书》,《续问辩牍》卷四,第176页。
    256焦竑:《广东按察司佥事东溟管公墓志铭》,《澹园集》·《续集》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47页。
    257焦竑:《答管东溟》,《澹园集》·《续集》卷五,同上,第860页。
    258焦竑:《广东按察司佥事东溟管公墓志铭》,《澹园集》·《续集》卷十四,同上,第1047页。
    259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8页。
    260焦竑:《广东按察司佥事东溟管公墓志铭》,《澹园集》《续集》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47页。
    261蔡淑闵:《阳明学派游学活动研究》,2005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62页。
    262同上。
    263焦竑:《支谈上》,《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6页。
    264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五年(1577)举进士。累官至刑部右侍郎。后魏忠贤窃政,不合求去。卒,谥忠介。
    265邹元标:《焦弱侯太史七十序》中称:“吉郡诸同志谓邹子与先生莫逆,嘱邹子为祝辞。”《愿学集》卷四,四库全书本,第158页。
    266邹元标:《答管东溟佥宪》,《愿学集》卷二,同上,第59页。
    267邹元标:《答冯少墟侍御》,《愿学集》卷二,同上,第68页。
    268邹元标:《答粤中友》,《愿学集》卷三,同上,第72页。
    269邹元标:《别无念禅师》,《愿学集》卷一,同上,第30页。
    270邹元标:《书心斋先生语略后》,《愿学集》卷八,同上,第289页。
    271焦竑:《又答耿师》,《澹园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1页
    272焦竑:《支谈上》,《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同上,第283-284页。
    273焦兹:《支谈上》,《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同上,第286页。
    274焦竑:《崇正堂答问》,《澹园集》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9页。
    275焦竑:《支谈下》,《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2页。
    276焦竑:《明德堂答问》,《澹园集》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5页。
    277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6页。
    278焦竑:《答耿师》,《澹园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2-83页。
    279周汝登:《南都会语》,《周海门先生文录》,卷二,四库存目丛书本,第177页。
    280蔡淑闵:《阳明学派活动研究》,2005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64页。
    281林素英:《焦竑之三教观》,花莲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第147-176页。
    282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283同上。
    284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之五,四库禁毁从书本,第26页。
    285袁宗道:《李卓吾》,《白苏斋类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223页。
    286陈懿典:《为假满赴京中途患病恳宽恩假调理疏》,《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二十,四库禁毁丛书本,第356页。
    287陈懿典:《拟明学术正人心疏》,《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二十,四库禁毁从书本,第365页。
    288陈懿典:《寄焦老师》,《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三十三,四库禁毁从书本,第595页。
    289陈懿典:《焦老师》,《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三十五,四库禁毁从书本,第637页。
    290陈懿典:《焦老师》,《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三十,四库禁毁从书本,第549页。
    291同上。
    292焦竑:《崇正堂答问》,《澹园集》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4页。
    293焦竑:《楞伽阿跋多罗宝法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1册。
    294同上,第195页,以下简称《楞伽经精解评林》。
    295吴信如:《楞伽经讲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吴老此书讲解精良,为《楞伽经》难得的好注本。本节观点多蒙吴老此书开示。
    296同上,第88页。
    297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一上,《大正蔵》第39卷,NO.1789,第344页。
    298“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见吴信如:《楞伽经讲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 页。
    299同上。
    300同上,第199页。
    301同上。
    302同上,第215页。
    303同上,第233页。
    304同上,第232页。
    305同上。
    306同上,第263页。
    307同上,第264页。
    308吴信如将《楞伽经》的正宗分部分分为:甲、说如来藏;乙、修离垢证如来藏;丙,证如来藏三部分,今从之。
    309同上,第494页。
    310同上,第577-586页,这一大部分都是在讲密意、密法等。
    311焦竑:《楞伽阿跋多罗宝法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1册,第198页。
    312吴信如:《楞伽经讲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313钱谦益:《全室禅师泐公》,《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66页。
    314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大正蔵》第39册,NO.1789,第343页。
    315宋濂《新刻楞伽经序》中所引朱元璋言,见于《宋学士文集》卷四十五《芝园集》卷五,四部丛刊本,第539页。
    316朱元璋有《拔儒僧入仕论》,见于《明太祖文集》卷十,四库全书本,第193页。
    317焦竑:《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4册。
    318吴信如先生言:“觉救(佛陀多罗)一译,得圭峰诸疏而盛行,震旦所传,遂无异本。”见《大乘诸经述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319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320同上,第39页。
    321同上,第71页。
    322吴信如:《圆觉经述要》,见《大乘诸经述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323同上,第161页。
    324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8页。
    325同上,第787页。
    326焦竑:《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4册,第16页。
    327焦竑:《大乘妙法莲华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3册。
    328赖永海主编:《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6页。
    329同上,第149页。
    330同上,第259页。
    331同上,第484页。
    332同上,第527页。
    333吴信如:《法华奥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334释素闻:《法华经导读》,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27页。
    3351.行简子曰。此经二十八品。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
    2.行简子曰:“声闻乘为羊车;辟支乘为鹿车;大乘为牛车。”
    3.行简子曰:“南华谓弱丧,正是此说。”
    4.行简子曰:“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广学万行,故言逼迫。”
    5.行简子曰:“但息一切人当求,是名除粪秪如今求佛求菩提,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
    6.行简子曰:“由旬此方一驿地也。即四十里,又云十六里。”
    7.行简子曰:“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因];二无色想观外诸色;三净胜解身作证;四超色想灭有时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超];五超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六超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所;七超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处也。”
    8.行简子曰:“七宝者:金轮宝、白象宝、如意宝、玉女宝、主藏宝、主兵宝、绀马宝也。”
    9.行简子曰:“弃其至宝。而营营外索者,天下比比是也,不深可哀哉。列子好忘之喻类此。”
    10.行简子补注曰:“佛灭度后,遗法有正、像、末三等。正法五百年,像法二千年,末法二千年。”
    11.行简子曰;“六波罗密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又名六度。”
    12.行简子曰:“法华种种譬喻,种种皆入妙,余开世方便较然矣。此与火宅之喻,同出机轴。”
    13.行简子曰:“人情常忽于所赖,常感于去思,往往如此。”
    14.行简子曰:“此门字,即圆觉所谓陀罗尼门,得出一切是也。”
    15.行简子曰:“清净肉眼,有生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证诸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见,若离前尘,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虚之远,不知其几千万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缘,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知。则六根之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16.行简子曰:“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一发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匝,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遍六处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里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17.行简子曰:“阿修罗无端正也,是为非天神。”
    18.行简子曰:“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肉髻顶其一。”
    19.行简子曰:“上言佛为王说法,下言王舍法(?)心。”
    20.行简子曰:“夜叉勇健鬼也;罗刹捷疾鬼也;鸠盘茶魔鬼也,其形似瓮;毗舍阁颠鬼也。”
    336见上注第16条。
    337吴信如:《法华奥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338同上,第328页。
    339但不见得焦竑同意法华宗的性具善恶说。
    340及南:《妙法莲花经解序》,见《法华经要解》,《续蔵经》30册,第265页。
    341同上
    342戒环:《法华经要解》,《续蔵经》30册,第539页。
    343以上据元代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二十一、二十二总结,《续蔵经》132册。
    344有些研究者认为祥迈的注是经由元、明承袭传抄,由后人追加上去的,如日本的水野弘元在他的《戒环<法华经要解>研究》中提到过,见京都:平乐寺书店,1972年版,第396页。
    345焦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0册,以下简称《楞严经精解评林》。
    346元惟则会解、明传灯疏:《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序》,《楞严经圆通疏》,《续蔵经》21册,第281页。
    347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页。
    348同上,第24页。
    349李治华:《(楞严经>与中国宗派》,台北:《中华佛学研究》第二期,1998年,第207-229页。
    350焦竑:《楞严经精解评林》,《续蔵经》90册,第163页。
    351同上。
    352同上,第167页。
    353同上,第237页。
    354如青岛大学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中特立行为方式的思想史意义》一文,将温陵理解为李贽。见《东方论坛》,2007年第二期,第83页。
    355“禅则天台之天如”,见虞淳熙:《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序》,《续蔵经》19册,第200页。
    356同上,第201页。
    357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续蔵经》21册,第42页。
    358同上。
    359同上。
    360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江西安福人。隆庆庚午举人,万历中官至礼部主事,是耿定向所喜爱的弟子,耿氏文集即其所辑。
    361耿定向:《与刘调甫》,《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四,四库存目丛书本,第106页。
    362焦竑:《赠吴礼部序》,《澹园集》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5页。该《序》中称许《华严经》为圆极一乘之书。
    363以上三处引号皆见于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364龚鹏程:《佛学新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365释印顺:《中国禅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30页。
    366吴信如:《楞伽经讲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367释印顺:《中国禅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3页。
    368焦竑:《崇正堂答问》,《澹园集》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4页。
    369同上,第712页。
    370焦竑:《书唐子张卷》,《澹园集》卷二十二,同上,第289页。
    371五门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进入宋之后,临济分化为临济宗黄龙派和临济宗杨歧派,合称“七宗”。
    372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8页。又《澹园集》卷四十七另有一处也提到:“谓学以静入则可,然才有所重,便成窠臼,不可小知。……禾必静之小为邪也。”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0页。
    373汉月法藏:《三峰蔵和尚语录》卷七。
    374圣严法师:《明末中国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华岗佛学学报第七期,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第52页。
    375焦竑:《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2页。
    376焦竑:《赠吴礼部序》,《澹园集》卷十七,同上,第195页。
    377同上。
    378焦竑:《牛首山新建华严阁碑》,《澹园集》卷十九,同上,第227页。
    379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5页。
    380石峻、楼宇烈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381法藏著,方立天校释:《华严经金师子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
    382焦竑:《支谈中》,《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3页。
    383焦竑:《原学》,《澹园集》卷四,同上,第18页。
    384同上。
    385焦竑:《答耿师》,《澹园集》卷十二,同上,第80页。
    386同上,第82页。
    387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6页。
    388赞宁:《大宋魏府卯斋院法圆传》,《宋高僧传》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4页。
    389焦竑:《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3页。
    390焦竑:《华严新论序》,《澹园集》·《续集》卷二,同上,第787页。
    390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清光绪刻本,第152页。
    392潘桂明:《中国佛学思想史稿》,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6页。
    393焦竑:《支谈中》,《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96页。
    394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页。
    395如焦竑在《古城答问》中提到:“小人率性而已,自以为中庸,而复无忌惮,此正如近世之谈无碍禅者”,见于《澹园集》卷四十八,第737页。又“近世一种谈无碍禅者,一知半解,自谓透脱,至其立身行己,一无可观,毕竟何益?此正小人而无忌惮者。”见该书第736页。
    396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397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下,同上,第1083页。
    398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90页。
    399同上,第292页。
    400永明:《宗镜录》卷七,《大正蔵》48册,NO.2016,第455页。
    401同上。
    402同上,第415页。
    403同上,第425页。
    404有将以第一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直至第九十三章为“问答章”者,如中国佛教协会编的《中国佛教》一书。
    405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1页。
    406同上,第290页。
    407同上,第305页。
    408同上,第303页。
    409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410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5页。
    411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8页。
    412此两种分类均见于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一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413同上,第228页。
    414彭际清:《居士传》卷四十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598页。
    415如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一书中第二章《焦竑生平著述与学术渊源》中提到焦竑晚年“归心于佛,修念佛三昧”,所引用的就是彭际清的这则材料,见潘美月、杜洁祥主编《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编,第19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16彭际清:《居士传》卷四十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594-598页。
    417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明代传记丛刊》,卷十三《南直隶应天府》,第310页。
    418彭希涑:《净土圣贤录》,《续蔵经》135册,第95页。
    419望月信亨著、释海印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第273页。
    420龚鹏程:《晚明思潮》一书中焦竑研究一节命名为“摄道归佛的儒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21同上,第91页。
    422见焦竑:《许蒲塘七十序》,《澹园集》卷十八,第200页。是年焦竑25岁。案,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焦竑22岁),冬,耿定向以监察御史督学南畿,焦竑受学于门下,深受其器重,从此,焦竑终身师事天台,谨执弟子礼。同时耿定向“石交”史惺堂任南京府学博士教谕,焦竑也从之问学。王学流行,讲会频仍,相较而言以吉安府和宁国府为多,而当时的南京讲会却是沉寂多年,耿定向的到来肩负着重振学风的重任,其实也就是重振王学。焦竑《崇正堂问答》记曰:“向来论学,都无头脑。吾师耿先生至金陵,首倡识仁之宗,其时参求讨论,皆于仁上用力。久之,领悟者渐多。吾辈至今稍知方向者,皆吾师之功也。”又嘉靖四十五年六月,耿定向于南京建崇正书院,延焦兹主其教,代师授学,焦竑记曰:“建崇正书院成,著会仪,遴十四郡髦士群而鼓铸之,属小子某领其事。余时奉先生之教,与二三子传习其中。当是时,文贞以理学名卿首揆席,设簇待贤,下及管库,视先生不啻天符人瑞。而先生踞师儒之任,六年于兹,摩荡鼓舞,陈言邪说,披剥解散,新意芽甲,性灵挺出。士苏醒起立,叹未曾有,皆转向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者,藉耿氏,海内士习,几为之一变。”耿定向此时的名望极高,正是由于耿定向的提拔奖掖,年仅26岁的焦竑已经号称东南名士,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42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424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
    425焦竑:《原学》,《澹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页。
    426从前面《老子翼》、《庄子翼》之注解安排上也能看出这点来。
    427焦竑盛赞司马迁为文之用心为“权衡审矣”,见其“史公权衡”条,《焦氏笔乘》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5页。
    428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0页。
    429江恒源:《中国先哲人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30页。
    430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版,第9页。
    431江恒源:《中国先哲人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70页。
    43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页。
    433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页。
    43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435同上,第125-126页。
    436“性论”为《焦氏笔乘》中第351条,“文子”为第353条,挨得很近。“文子”一条中,焦竑自称“余立朝几十年……归来岩栖采蕨”云云,应当是作于辞官后不久,按照焦竑文集排列顺序的惯例,再参诸文义,“性论”一条应该作于此前不久。
    437范浚(1102-1150),人称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兰溪人。范浚开浙东学派之先河,范浚的理学思想对金华乃至浙江理学的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朱熹对范浚理学的评论是:“其学甚正”。
    438焦竑:“性论”,《焦氏笔乘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7页。以后凡引自该文的不再单独标注,从略。
    439焦竑:《答钱侍御》,《澹园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4页。
    440关于此点,笔者下节详论。
    441焦竑:《陵阳会馆记》,《澹园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0页。
    442焦竑:《程子序》,《澹园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9页。
    44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以下引用自该处的不再单独标注。
    蝴陈懿典:《尊师澹园先生集序》,收录于焦竑《澹园集》附编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14页。
    445金励:《澹园续集序》,收录于焦竑《澹园集》附编二,同上,第1218页。
    446李贽:《批下学上达语》,《焚书》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39页。
    447焦竑:《答耿师》,《澹园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0页。
    448李贽:《批下学上达语》,《焚书》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39页。
    449焦竑:《答冯少墟侍御》,《澹园续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68页。
    45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451焦竑:《国朝理学名公祠记》,《澹园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26页。
    452焦竑:《桐川会馆记》,《澹园续集》卷四,同上,第830页。
    453转引自《澹园集》附编三,同上,第1230页。
    454同上,第1232页。
    455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3页。
    456吴震:《泰州学案刍议》,《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页
    457耿定向:《与周柳塘》,《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三,四库存目从书本,第86页。
    458耿定向:《与焦弱侯》,《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三,四库存目从书本,第73页。
    45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417页。
    460耿定向:《与周柳塘书》,《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三,四库存目从书本,第85页。
    461耿定向:《祭罗近溪》,《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二,同上,第318页。
    462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463耿定向:《寄示里中友》,《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六,四库存目从书本,第171页。
    464罗汝芳:《二子小传》,《罗明德公文集》卷四,《罗汝芳集》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页。
    465同上。
    466同上。
    467吴震先生持此说,笔者也未能发现进一步证明二者是同一人的材料,此处姑且从吴先生说。
    468净明道是宋元问兴起的一个道教流派,是天师道(符篆派)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新道派,是在儒家理学盛行的影响下产生的道派。重封建伦理道德并行之以符策禁呪之术;对丹道炼养之术则较轻忽,一反唐宋道教重丹法及主静的教义,该流派极有力于封建帝王维护其统治。以上概述参见李养正《道教概论》一书,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4页。
    469王畿:《祭胡东洲文》,《王畿集》卷十九,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82页。
    470耿定向:《纪怪》,《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四库存目从书本,第475页。
    471耿定向:《与周柳塘书》,《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三,同上,第87页。
    472焦竑:《答万纯初》,《澹园集》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4页。
    473焦竑:《经籍志论》之《道家》,《澹园集》卷二十三,同上,第312页。
    474李贽:《与焦漪园太史》,《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307页。
    475曹胤儒:《盱坛直诠》下卷,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67年版,第166-167页。
    476曹胤儒《肝坛直诠》,记录此次会面云:“万历癸酉,师应诏起复过留都,儒时游辟雍,谒师汀干。留都诸缙绅毕集,儒与澹园焦君,秋潭翟君,及秋官大夫卓吾李公,乾斋甘公俱。”同上,第207页。
    477容肇祖:《容肇祖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弟405页。
    478李剑雄.《焦竑评传》。第342页。李剑雄先生没有列出焦竑列入门墙的材料,笔者在搜集过程中也没有发现相关的证据,不知李先生所本为何,从现在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材料中,并未见焦竑有仟何将罗汝芳称为“师”的地方,所以估计只是焦竑从之间学较为频仍,并禾正式列入门墙。
    479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3页。
    480曹胤儒:《盱壇直诠》,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67年版,第26页。
    481黄宗羲:《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明儒学案》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2页。
    482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483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4页。
    484王畿:《与狮泉刘子问答》,《王畿集》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485王守仁:《夜坐》,《阳明先生集要》文章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07页。
    486邓艾民:《传习录注疏》,基隆:法严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487同上,第284页。
    488程颢、程颐:《程氏遗书》,《二程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页。
    48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302页。
    490黄宗羲:《太常史玉池先生孟麟》论学语,《明儒学案》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74页。
    491王守仁:《传习录》,《王文成全书》卷二,四库全书本,第23页。
    492同上,第9页。
    493杨复所:《当下吟》,《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卷八,四库存目丛书,第385页。
    494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495焦竑:《题杨复所先生语录》,《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5页。
    496曹胤儒:《盱壇直诠》,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67年版,第208页。
    497罗汝芳:《卷射》,《近溪子集》,《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498罗汝芳:《近溪子续集》卷下,《罗汝芳集》,同上,第37页。
    499同上,第36页。
    500同上,第38页。
    501同上。
    502马一浮:《泰和(?)山会语》卷一.《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503罗汝芳:《一贯编·孟子下》,《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504同上,第21页。
    505同上,第34-35页。
    506同上,第33页。
    507同上,第4页。
    508同上,第32-33页。
    509曹胤儒《盱坛直诠》卷下,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67年版,第167-168页。这封信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的《罗汝芳集》中的《盱坛直诠》中并为收入。
    510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0页。
    511同上,第264页。
    512焦竑:《古城答问》,《澹园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7页。
    513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9页。
    514焦竑:《崇正堂问答》,《澹园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1页。
    515焦竑:《焦氏笔乘》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3页。
    516焦竑此文作于李贽辞官后、耿定理去世前。李贽万历八年(1580年)七月辞官,耿定理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底去世,加之,《焦氏笔乘》卷三末文章作于万历十一(1583)年,可知此文作于其间。
    517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4页。
    518王襞:(1511-1587)字宗顺,号东崖。
    519焦竑:《赠王东崖先生五首》,《澹园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7页。
    520焦竑:《奉怀王东崖先生却寄》,《澹园集》卷四十一,同上,第642页。
    521王襞:《载道而南·诗引》,《新镌东崖王先生遗集》卷上,四库存目从书本,第675页。
    522焦竑:《王东崖先生墓志铭》,《澹园集》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94页。
    523同上。
    524耿定向:《观生纪》,《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第5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525黄宗羲:《处士王东崖先生襞》,《明儒学案》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9页。
    526李贽:《与焦漪园太史》,《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7页。
    527黄宗羲:《心斋语录》,《明儒学案》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1页。
    528同上,第714页。
    529耿定向:《伊尹先觉论》,《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七,四库存目从书本,第178页。
    530同上,第179页。
    531耿定向:《王心斋先生传》,《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四,四库存目从书本,第352页。
    532耿定向:《与赵汝泉》,《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六,同上,第162页。
    533焦竑:《王东崖先生墓志铭》,《澹园集》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95页。
    534牟宗三名乐学一派为“曾点传统”。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53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296页。
    536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9页:“曾皙之志似虚而实,三子之志似实而虚。有勇、知方、足民、小相,皆实用也,而不能无待。待之未至,则我之目前皆成空阙矣。曾皙者,暮春即可乐,不择时也;童冠即可与,不择仁也:浴沂风雩即可为,不择地也。彼其有所待哉?”
    537同上,第252页:“曾子少孔子五十三岁,群弟子之最少者也。孔子晚年得之,了此大事,一贯之唯,口耳俱丧。”
    538焦竑:《崇正堂答问》,《澹园集》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5页。
    539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7页。
    540焦竑:《国朝理学名公祠记》,《澹园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26页。
    541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澹园集》卷二十八,同上,第409页。
    542张学智:《李贽的童心说》,《明代哲学史》第二十章,卜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543同上。
    544左东岭:《童心说与李贽的人生价值观》,《明代的心学与诗学》,卜键: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5页。
    545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7页。
    546卜键在1986年《文学遗产》的第一期上发表题为《焦竑的隐居、交游与其别号龙洞山农》一文,可资参考,2004年黄仕忠先生《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一文证实了卜键的想法,见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二期,第47-53页。
    547黄仕忠、金文京(日)等编:《重校琵琶记附重校北西厢记》,《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十四册),第287-288页。
    548这里也不排除李贽以为焦竑所讲的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从而进行评价的可能性,但是即便如此,焦竑的初心与李贽的童心还是有内在区别的;同时,焦竑分疏此二心,也是有现实的针对性,所以本节展开论述之。
    549他提掇“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但其归宗还是“真”。
    550焦竑:《焦氏笔乘》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3-86页。
    551焦竑:《李宏甫解官卜筑黄州寄赠》,《澹园集》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55页。
    552李贽:《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十秩华诞序》,《续焚书》卷二,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336页。
    553焦兹:《老子翼》卷七,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581页。
    554李贽:《与焦弱侯》,《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93页。
    555焦竑:《尊师天台耿先生六十序》,《澹园集》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9页。
    556李贽:《与弱侯焦太史》,《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300页。
    557同上。
    558李贽该封信称:“自去秋八月定林到此,得接翰教,今十余月矣。四序再更,而音耗缺然,兄其不复教我乎?然弟之念兄深矣。”出处同上。
    559焦竑:《送刘审理还亭州兼简宏甫二首》,《澹园集》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7页。
    560见李贽《与焦弱侯太史》一信中:“此月初一日,弟已随柳老与定林、无念诸僧同登江舟,欲直至建昌,然后由浙江至秣陵会兄。大叙所怀矣,乃忽尔疾作,遂复还旧隐。”《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95页。
    561同上。
    562同上,第296页。
    563同上。
    564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0页。
    565万历七年九月二日何心隐被湖广巡抚王之垣杖杀于狱中,时人多指为张居正授意所为。
    566左东岭:《耿、李之争与李贽的晚年的人格心态巨变》,《明代的心学与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567李贽:《答马历山》,《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81页。
    568李贽:《与焦漪园太史》,《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308-309页。
    569李贽:《何心隐论》,《焚书》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89页。
    570李贽:《和韵·十》,《续焚书》卷五,同上,第396页。
    571李贽:《与明因》,《焚书》卷二,同上,第61页。
    572李贽:《答邓明府》,《焚书》卷一,同上,第15页。
    573焦竑:《老子翼》,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308-309页。
    574李贽:《论政篇》,《焚书》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87页。
    575李贽:《心经提纲》,《焚书》卷三,同上,第99页。
    576李贽:《圣教小引》称:“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 见《续焚书》卷二,同上,第347页。
    577李贽:《三教品序》中称:“三教圣人,顶天立地,不容异同明矣。”见《三教品李卓吾遗书本》,转引自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第254页。
    578李贽:《阳明先生年谱后语》,《阳明先生道学钞》卷八附录,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579李贽:《观音问》,《焚书》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70页。
    580李贽《解经文》,《焚书》卷四,同上,第136页。
    581同上。
    582同上。
    583李贽:《心经提纲》,《焚书》卷三,同上,第100页。
    584张学智:《李贽的童心说》,《明代哲学史》第二十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585焦竑:《宗儒语略序》,《澹园集》卷十四,第130页。另,《读孟子》中如下一条材料,可说明焦竑之初心即是赤子之心:“问:‘赤子无知,何以应务?’曰:‘应务不赖知也。《庄子注》云: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首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知以致之哉?世人不知知之自知,又为知以知之:不见见之自见,又为见以见之,皆附赘悬疣也。”,见《焦氏笔乘》·《续集》卷一,第279-280页。
    58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87焦竑:《庄子翼》卷四,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588焦竑:《原学》,《澹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页。
    589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47页。
    590焦竑:《支谈上》,《焦氏笔乘·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3页。
    591焦竑:《庄子翼》卷一,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592同上。
    593焦竑:《老子翼》卷四,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252页。
    594焦竑:《古城答问》,《澹园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8页。
    595焦竑:《庄子翼》卷四,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596同上。
    597顾宪成指出:“良能不学而能,概以不学而能。”《小心斋剳记》,《顾文端公遗书》卷十,台北:广文书局,1975年版,第819页。
    598焦竑:《刻小学序》,《澹园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7页。
    599焦竑:《小学衍义序》,《澹园续集》卷一,同上,第758页。
    600焦竑;《程子序》,《澹园续集》卷一,同上,第759页。
    601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释道复兴运动》·《导论》:“一个人或一个学派如何取营构其思想体系的某种内在倾向性,称作他们的行动取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602同上,第18页。
    603焦竑:《祭耿天台尊师》,《澹园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66页。
    604耿定向:《与焦弱侯》,《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三,四库存目从书本,第72页
    605同上。
    606同上,第76页。
    607耿定向:《观生纪》,《观生纪》,《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第5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608同上,第43页。
    609何心隐:《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1页。
    610邹元标:《梁夫山传》,见《何心隐集》附录,第120页。
    611黄宗羲:《泰州学案一》,《明儒学案》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4页。
    612何心隐:《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5页。
    613耿定向:《里中三异传》,《耿天台先生文集》十六,四库存目从书本,第405页。
    614同上。
    615同上,第407页。
    616两人和解于耿定向极力称赞一篇李贽赞人学佛的文章:《读若无寄母书》,见于《焚书》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39页。
    617焦兹:《天台行状》,《澹园集》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2页。
    618管志道:《祭先师天台耿先生文》,《惕若斋集》卷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第2页。
    619耿定向:《与焦弱侯》,《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三,四库存目从书本,第87页。
    620耿定向:《寄白下友》,《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五,同上,第132页。
    521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52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523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9页。
    624焦竑:《与友人论文》,《澹园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93页。
    62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626焦竑:《雅娱阁集序》,《澹园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5页。
    627李贽:《续焚书》,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326页。
    628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诗笺校》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629龚鹏程:《晚明文学思潮》第四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9页。
    630同上,第130页。
    631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页。
    632周群:《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台北:《中华佛学研究》2002年第6期,第383-471页。
    633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08页。
    634同上。
    635同上,第709页。
    636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
    637林兆恩:《九序摘言》,《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四库禁毁丛书本,子部,第19册,第116页。
    638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3页。
    639彭际清:《居士传》卷四十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603页。
    640袁中道:《告伯修文》,《珂雪斋集》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87页。
    641袁中道:《解脱集序》,《珂雪斋集》卷九,同上,第451页。
    642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同上,第755页。
    643袁中道:《珂雪斋集》附录二,同上,第1475-1489页。
    644按,钱笺将此次问答定为万历十八年,容肇祖《李贽年谱》也本此说,但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对这个时间存疑,笔者以为钱笺说为正确,按,小修对此次会面的时间记载有两说,其一为《柞林纪谭》中记为“庚寅春”,即万历十八年,而另一处是在《游居录》卷十第154条中记为“壬辰岁”,即万历二十年:《柞林纪谭》写于问学后不久,而《游居录》卷十的写作时间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年代久远,误记的可能性较当时的记录大很多;此外,中郎《敝箧集》中有一篇题为《得李宏甫先生书》的诗,钱笺本定为万历十八年作,中郎文集是严格按照写作时序来排列的,前后混淆二年的可能性很小,故此处应以钱笺万历十八年说为准。
    645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5页。
    646周群:《袁宏道评传》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7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2页。
    648袁宏道:《金屑编序》,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649袁宏道:《金屑编》第6页左。
    650赜藏主编:《古尊宿语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3页。
    651临济宗黄龙派之祖黄龙慧南每设‘生缘’、‘佛手’、‘驴脚’三问,以接化学人,称为黄龙三关。第一问为:“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问:“我脚何似驴脚?”黄龙平生发此三问,以试学人,三十余年无人能契合其要旨。天下丛林称之为黄龙三关。
    652袁宏道:《金屑编》,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第30页右。
    653收录于《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见《大正蔵》卷四十七。
    654见《林间录》卷下,《续蔵经》第148册。
    655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6页。
    656同上。
    657袁宏道:《怀龙湖》,《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658袁宏道:《王以明》,《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同上,第223页。
    659袁宏道:《家报》,《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同上,第204页。
    660笔者在“焦竑的佛学思想”一章中提到过,袁宗道在北京期间写给李贽的信中称:“眼见同衙门同年同时皈依佛乘者,已被无常擒去一二人。此时虽欲不发愿努力,不由我也。不肖疎慵,交游极少:独坐兀兀,又苦懒倦。寻的三四朋友,同办此事,数日辄会,会时不说禅说道,惟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自警警人。”同时李贽也批评焦竑不关心生死的问题,可见他们都是基于龚鹏程所说的怕死心理来论学,和焦竑当时的关注点不一致。
    661袁宏道:《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同上,第233页。
    662袁宏道:《瞿太虚》,《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同上,第220页。
    663兜率从悦:(公元1044-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虔州(江西赣县)人,俗姓熊。法号从悦。学通内外,能文善诗,率众勤谨,远近赞仰。
    664袁宏道:《曹鲁川》,《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254页。
    665袁宏道:《丘长孺》,《袁宏道集笺校》卷六,同上,第284页。
    666袁宏道:《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六,同上,第279页。
    667惠洪:《题让和尚卷》,《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禅宗全书》第95册。
    668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三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669袁宏道:《珊瑚林》卷上,北图藏明万历刻本,第41页。
    670袁中道:《宗镜摄录序》,《珂雪斋集》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18页。
    671袁宏道:《西方合论》,《大正蔵》卷四十七,第394页。
    672袁中道:《告伯修文》,《珂雪斋集》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88页。
    673焦竑:《题寄心集》,《澹园续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11页。
    674黄宗羲:《文端焦澹园先生竑》,《明儒学案》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28页。
    675邓利华:《王世贞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76前文已引,此处从略。
    677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32页。
    678李贽与袁宏道的区别还在于李贽认为别人是假,一己是真,故其着力点是冲破牢笼;而袁宏道佛教造诣高于李贽,他所关注的是真本身,故而主于立。
    679焦竑:《题寄心集》,《澹园续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11页。
    680焦竑:《弗告堂诗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同上,第169页。
    681焦竑:《题华秘书集》,《澹园集》卷二十二,同上,第284页。该文约写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
    682焦竑:《陈孟常学士集序》,《澹园集》附编一,同上,第1190页。该文写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
    683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第490页。以下凡引自该文的不再单独标出。
    684钟惺:《与高孩之观察》,《隐秀轩集》,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685焦竑:《南游草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4页。
    686焦竑:《高孩之二集序》,《澹园集》附编一,同上,第1191-1192页。
    687按,万历十四年,周柳塘自楚黄访罗近溪,二人联舟偕游白下,与焦竑、李登、汤显祖等谈学城西永庆禅室。后又成鸡鸣寺凭虚阁大会。汤显祖心学思想近近溪,其戏曲理论主南曲,重才情,和焦竑戏曲思想不一致,焦竑的戏曲思想详见下节;有关汤显祖之论,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笔者拟另文详论。
    688焦竑认为李贽与杨复所“二老同得法于吁江”见焦竑:《题杨复所先生语录》,《澹园集》卷二十二,同上,第285页。
    689焦竑:《古城答问》,《澹园集》卷四十八,同上,第728页。
    690同上。
    691参见徐复观先生说:“在现实环境中所作的改良性的主张,这是孔子的‘大义’。不考虑现实环境,而直就道理的本身立说,这是孔子的‘微言”。并进一步讲“读古人之书,尤其是读《论语》,若不把上面这些分际弄清楚,便会以自己的混乱,看成古人的矛盾。”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解读焦竑的文章,有时他所论的前后矛盾之处,正是因为有不同针对对象的缘故,而能发现其矛盾又能把握住焦竑的哪一个说法是他的“微言”的唯一途径就是熟知并理解你所研究的这个对象,有关此点,徐先生给我的启发很大。
    692焦竑:《古城答问》,《澹园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8页。
    693焦竑:《陶靖节先生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同上,第169页。
    694焦竑:《弗告堂诗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同上,第169页。
    695同上。
    696焦竑:《由庚堂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同上,第167页。
    697焦竑:《刻晋游草序》,《澹园续集》卷二,同上,第773页。
    69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699焦竑:《使楚集序》,《澹园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74页。
    700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一书中,如此评价王通之论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701王通认为沈、谢之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是“营营驰骋乎末流”之弊的由来,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702焦竑:《三秀亭诗草序》,《澹园续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75页。
    703王通的原文是“今言政不及化,是天下无礼也;言声不及雅,是天下无乐也;言文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所谓“雅”,郭绍虞先生解释为“正声”,是和俗乐相对而言。结合起来看,王通的认为乐必须要符合正声,如同文章必须要符合理道一样,故而,和焦竑的观点正好相反,引文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页。
    704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3页。
    705焦竑:《毛诗古音考序》,《澹园集》卷十四,第128页。
    706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页。
    707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同上,第109页。
    708杨慎:《古音猎要序》,《古音丛目》,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709吴械,字才老(约公元1100-1154)宋同安人,宣和六年进士,著有《韵补》五卷。械始究古韵,升庵继之,开清人音学先路。《四库提要》以为:“自宋以来,著一书以明古音者,实自械始……棫书虽抵牾百端,而后来言古音者,皆从此而推阐加密。”以示其筚路蓝缕之功。
    710杨慎:《升庵诗话新笺证》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10页。
    711焦竑:《毛诗古音考序》,《澹园集》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8页.
    712焦竑:《竹浪斋诗集序》,《澹园续集》卷二,同上,第778页。
    713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页。
    714焦竑:《陈石亭翰讲古律手抄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4页。
    715焦竑:《刘元定诗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同上,第173页。
    716董逌:《广川书跋》卷七,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717焦竑:《庄子翼》卷四,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718焦竑:《焦氏四书讲录》论上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7页。
    719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0页。
    720焦竑:《题沈启南秋江待渡图》,《澹园续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07-908页。
    72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722焦竑:《刘元定诗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3页。
    723焦竑:《题陈少明诗》,《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9页。
    724以上三处都出于焦竑《书葛万悦制义》一文,见《澹园集》卷二十二,同上,第280页。
    725焦竑:《题嵇叔夜帖》,《澹园集》卷二十二,同上,第281页。
    726徐复观语,见其《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727焦竑:《读孟子》,《焦氏笔乘》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0页。
    728同上,第254页。
    729焦竑:《庄子翼》卷一,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730焦竑:《老子翼》卷五,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第391页。
    731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7页。
    732同上,第30页。
    733同上,第33页。
    734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同上,第108-109页。
    735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同上,第67页。
    736谢京恩:《焦竑与佛教》第五章,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6页。
    73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738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739谢恩京在整个论文中的每一部分都要先列出论述此部分所援引的资料,称之为“资料检讨”。
    740杨慎辑,焦竑批点:《古诗选九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47年琅琊焦氏刻本。
    741该刻本题名下标有:“琅琊焦竑批选,茂苑许自昌校”字样。
    742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743周维德先生言:“明代性灵说的倡导者焦竑和李贽是中坚人物,他们著有《焦氏诗评》和《骚坛千金诀》。”但是整部《全明诗话》中只收了李贽的《骚坛千金诀》,题为《李卓吾先生秘书八种》,是研究李贽文学思想少见的重要资料,而并不见焦竑的《焦氏诗评》一书,笔者无从访查,深为遗憾。
    744该年曾给李贽看过《焦氏笔乘》的正集部分,结集应该是更早些时候的事情。
    745周维德:《明代诗话发展之由来》,《全明诗话》前言,第1页。
    746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页。
    747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同上,第158页。
    748杨慎撰、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
    749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2页。
    750焦竑:《答沈座师》,《澹园集》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0页。
    75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77页。
    752同上,第378页。此时焦竑年甫弱冠,尚未改字。
    753焦竑:《陕西按察司副使霓川沈先生行状》,《澹园集》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40页。
    754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6页。
    755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2页。
    756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757同上。
    758焦竑:《三秀亭诗草序》,《澹园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75页。
    759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页。
    760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同上,第135页。
    761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同上,第36页。
    762同上,第35页。
    763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同上,第21页。
    764如焦竑曾说“古今称诗,莫盛于李、杜。”,见《青豁山人诗集序》,《澹园集》卷十六,第172页。
    765整本《焦氏笔乘》只提到过李白两处,一处是“黄牛峡“一条:“《古歌》:‘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上峡舟行之难也。太白衍为五言:‘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然观太白诗,益见古语之妙。”见《焦氏笔乘》卷一,第27页。另外一处是“太白诗误”一条:“太白诗:‘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按《史记》:‘子房授书圯上。’注:‘圯音怡,楚人桥为圯。’一字不应复用。”则是有批评李白之意。见该书,第21页。
    766上节已经详论,此处不再赘言。
    767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6页。
    768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同上,第152-153页。
    769郭绍虞先生曾指出:“他(严羽)虽以禅喻诗,然而对于禅学并没有弄清楚。他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大历为小乘禅,晚唐为声闻辟支果,殊不知乘只有大小之别,声闻辟支也即在小乘之中。他称:‘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已还之诗者,曹洞下也。’是又不知禅家只有南北之分,而临济元禅 师,曹山寂禅师,洞山价禅师,三人并出南宋,原无高下胜劣可言。何况临济、曹、洞俱是最上一乘,而现在分别比喻,似乎又以曹、洞为小乘了。这些话都见陈继儒《偃曝谈余》,钱谦益《唐诗英华序》及冯班《沧浪诗话纠谬》。所以方楘如《偶然欲书》中称之为野狐禅,也不为苛刻之论。”又说“沧浪的错误即在不曾深切研究(禅)”。郭先生认为严羽不通透禅,并不为病,因为“沧浪所论并不是要把禅义混到诗中间去。把禅义混入诗中,结果成的寒山、拾得一流之诗。即使不然,如李邺嗣《慰弘禅师集天竺语诗序》所举唐人妙诗,‘若《游明禅师西山兰若诗》,此孟襄阳之禅也,而不得耑谓之诗。《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诗》,此常徵君之禅也,不得耑谓之诗。《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此韦苏州之禅也,不得耑谓之诗。此数诗由诗思言,诚入禅关,即孟、常、韦诸人之学诚能默契禅宗。”郭先生这里所举孟、常诸人之禅诗,正笔者所谓焦竑所推举的禅诗。而焦竑对于禅宗研究之深入自不待言,故而笔者有此论。郭先生所论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4页。
    770此点留待下节详谈。
    771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0页。
    772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图著:《与王驾评诗书》,《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773同上,第193页。
    774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6页。
    775王运熙、杨明:《晚唐五代批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79页。
    776同上。
    77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778焦竑:《弗告堂诗集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9页。
    779焦竑:《答傅太史》,《澹园集》卷十三,同上,第111页。
    780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252页。
    781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页。
    782该文认为“他们一方面‘性耽赏适’,追求世间之乐;一方面又‘研精性命’,寄情尘嚣之外。这样一种似乎矛盾的生活态度正是‘元神活泼’的表现。”同上,第483页。
    783同上。
    784焦竑:《刻两苏经解序》,《澹园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0-751页。
    785焦竑:《刻苏长公集序》,《澹园集》卷十四,同上,第142页。
    786焦竑:《答茅孝若》,《澹园续集》卷五,同上,第854页。
    787焦竑:《刻坡仙集抄引》,《澹园集》附编一,同上,第1185页。
    788焦竑:《刻苏长公集序》,《澹园集》卷十四,同上,第142页。
    789云栖:《云栖法汇》,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三十三册No.B277。
    790该文之所以定为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因为文中题为“御史康公以鹾使至”,而焦竑的在另一篇《扬州修复三塘碑记》的文章中,明确提到“岁戊申,御史康公以鹾使至”,可知此文当作于是年。这位康鹾使名丕扬,字士遇,山东陵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万历三十七年致仕,和该文的刊刻时间比较吻合。
    791焦竑:《刻苏长公外集序》,《澹园集》·《续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1页。
    792焦竑:《刻白氏长庆集钞序》,《澹园集》卷十五,同上,第146页。
    793焦竑:《大司成冯公具区集序》,《澹园集》附编一,同上,第1189页。
    79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223页。
    795焦竑:《焦氏笔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0页。
    796同上。
    797龚鹏程:《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798焦竑:《陈石亭翰讲古律手抄序》,《澹园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4页
    799焦竑:《题古诗选九种》,《古诗选九种》卷首,因版本问题.以下凡引自该书的不再单独标出。
    800焦竑:《焦氏笔乘》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1页。
    801焦竑:《答友人问》,《澹园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6页。
    802焦竑:《崇正堂答问》,《澹园集》卷四十七,同上,第725-726页。
    803焦竑:《古城答问》,《澹园集》卷四十八,同上,第728、730页
    804焦竑:《穆玄庵先生集序》,《澹园续集》卷一,同上,第762页。
    805焦竑:《神交馆集序》,《澹园续集》卷一,同上,第790页。
    806焦循撰:《孟子·离娄下》,《孟子正义》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58页。
    807同上。
    808焦竑:《书李君焕卷》,《澹园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0页。
    809焦竑:《诗名物疏序》,《澹园集》卷十四,同上,第127页。
    810同上,第128页。
    811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7页。
    812陶望龄:《徐文长三集序》,《歇庵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9页。
    813黄汝亨:《徐文长集序》,《寓林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2页。
    814袁宏道:《徐文长传》,《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16页。
    815前文我们提到焦兹批评孟浩然“学究”口吻的诗,和此处他盛赞孟浩然并不冲突,因为此处他评价孟浩然高的地方是指他”日清日远”,“冲淡肃散”的诗风,而并非是他学究类口吻的诗。
    81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817同上。
    818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819同上。
    820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7-138页。
    821见陈允吉《略辨杜甫的禅学信仰》一文,《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1-327页。
    822陈允吉:《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页。
    823同上。
    824陈允吉:《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同上,第195页。
    825赵殿最:《王右丞集注序》,《王右丞集注》卷首题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26焦竑:《玉露堂稿序》,《澹园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1页。
    827《论语·里仁》篇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焦竑“一贯”之道,正是他的性命之学。
    829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一书中,认为思想史上的人分为三种,焦兹即属于幸前有名.身后无闻
    828罗宗强、邓国光:《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的一种,笔者从其说。见《晚明会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830焦竑:《君子冀序》,《老子冀》,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
    《焦氏四书讲录》,[明]焦竑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国朝献征录》,[明]焦竑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国史经籍志》,[明]焦竑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钱塘徐象橒曼山馆刻本。
    《老子翼》,[明]焦竑撰,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版。
    《庄子翼》,[明J焦竑撰,民国三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
    《澹园集》,[明]焦竑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焦氏笔乘》,[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古诗选九种》,[明]杨慎辑、焦竑批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七年琅琊焦氏刻本。
    《楞伽阿跋多罗宝法经精解评林》,焦竑纂,《续蔵经》,91册。
    《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精解评林》,焦竑纂,《续蔵经》94册。
    《大乘妙法莲华经精解评林》,焦竑纂,《续蔵经》93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精解评林》,焦竑纂,《续蔵经》90册。
    《王弼集校释》,[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宗密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唐]司空图著,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广川书跋》,[宋]董逌撰、[明]毛晋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四库全书本。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史》,[清J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编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金陵通传》,[清]陈作霖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
    《宋学士文集》,[明]宋濂撰,四部丛刊本。
    《王文成全书》,[明],王守仁著,四库全书本。
    《怀星堂集》,[明]祝允明撰,四库全书本。
    《徐渭集》,[明]徐渭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升庵诗话新笺证》,[明]杨慎撰、王大厚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古音丛目》,[明]杨慎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何心隐集》,[明]何心隐著、容肇祖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王畿集》,[明J王畿著、吴震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耿天台先生文集》,[明]耿定向著,四库存目丛书本。
    《观生纪》,[明]耿定向著,《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第5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罗汝芳集》,[明]罗汝芳著,方祖猷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盱坛直诠》,[明]罗汝芳撰、曹胤儒编次,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67年版。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著,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
    《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明]杨复所著,四库存目丛书本。
    《歇庵集》,[明]陶望龄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管子惕若斋集》,[明]管志道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问辩牍》,[明]管志道撰,四库存目从书本。
    《愿学集》,[明]邹元标撰,四库全书本。
    《周海门先生文录》,[明]周汝登撰,四库存目丛书本。
    《东越证学录》,[明]周汝登撰,四库存目丛书本。
    《寓林集》,[明]黄汝亨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陈学士先生初集》,[明]陈懿典撰,四库禁毁丛书本。
    《味水轩日记》,[明]李日华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仁和葛氏刻本。
    《黄太史怡春堂逸稿》,[明]黄辉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明]林兆恩著,四库禁毁丛书本。
    《瞿同卿集》,[明]瞿汝稷撰,四库存目丛书本。
    《汤显祖诗文集》,[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白苏斋类集》,[明J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金屑编》,[明]袁宏道著,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珊瑚林》,[明]袁宏道著,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西方合论》,[明]袁宏道著,《大正蔵》。
    《珂雪斋集》,[明J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隐秀轩集》,[明J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莲池大师全集》,[明]释祩宏著,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3年版。
    《紫柏尊者别集·附录》,[明]释达观著、[清]钱谦益撰,《续蔵经》,127册。
    《紫柏尊者全集》,[明]释达观著、释德清编阅,《续蔵经》,126册。
    《憨山老人梦游集》,[明]释德清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寓圃杂记》,[明]王锜撰、张德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花当阁丛谈》,[明]徐复祚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客座赘语》,顾起元撰、张惠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居士传》,[清]彭绍升编,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编,《续蔵经》135册。
    《中国净土教理史》,(日)望月信亨著、释海印译,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国先哲人性论》,江恒源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老子学案》,郎擎霄著,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儒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蒙文通文集》,蒙文通著,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
    《庄子纂笺》,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代思想史》,容肇祖著,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
    《徐复观文集》,徐复观著、李维武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禅宗史》,释印顺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日]冈田武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唐君毅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版。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唐君毅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道教概说》,李养正著,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楞伽经讲记》,吴信如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大乘诸经述要》,吴信如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华奥义》,吴信如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佛教各宗大义》,吴信如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末佛教研究》,圣严法师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圣严法师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余英时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明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老学史》,熊铁基、马良怀等人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楼宇烈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陈允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全明诗话》,周维德集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北京大学哲学系选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焦竑评传》,李剑雄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潘桂明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居士佛教史》,潘桂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晚明思潮》,龚鹏程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佛学新解》,龚鹏程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明代的心学与诗学》,左东岭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佛教史》明代卷,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重玄学》,卢国龙著,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黄卓越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法华经导读》,释素闻著,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版。
    《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释见晔著,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版。
    《阳明后学研究》,吴震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吴震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明代哲学史》,张学智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与晚明的释道复兴运动》,邓志峰著,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贽年谱考略》,林海权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周群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王世贞年谱》,邓利华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重校琵琶记附重校北西厢记》,黄仕忠、[日]金文京等编,桂林:《日本所藏
    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十四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庄子学史》,方勇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何宗美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何宗美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公安派结社考论》,何宗美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焦竑(庄子翼)研究》,施锡美撰,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历史文献学论集》,张其凡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北宋<老子>注研究》,尹志华著,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Edward T.Ch' ien, "Chiao Hung and the Revolt against Ch' eng-Chu Orthodoxy, "收入(Wm.Theodore De Bary,ed.)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Col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明末中国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圣严法师撰,台北:《华岗佛学学报》,1984年第七期。
    《阳明学与明代佛学》,(日)荒木见悟著、如实译,《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附录三。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
    《焦竑的隐居、交游与其别号“龙洞山农”》,卜键撰,北京:《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
    《焦竑年谱》,王琅撰,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论文,1991年。
    《焦竑之三教观》,林素英撰,花莲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
    《(楞严经)与中国宗派》,李治华撰,台北:《中华佛学研究》1998年,第二期。
    《钱新祖教授与焦竑的再发现》,梅广撰: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年第二十九期。
    《焦竑与佛教》,谢京恩撰,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论焦竑的<老子翼)及其老学思想》,韦东超撰,该文收入张其凡主编的《历史文献学论集》一书中,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周群撰,台北:《中华佛学研究》,2002年第6期。
    《泰州学案刍议》,吴震撰,《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黄仕忠撰,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二期。
    《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刘海滨撰,上海: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明代老学研究》,韦东超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阳明学派游学活动研究》,蔡淑闵撰,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5年博士论文。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杜书瀛撰,北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一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