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从分裂到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英国思想家查尔斯·斯诺明确提出两种文化及其分裂的命题之前,关于不同文化立场引起了的文化争论和思想论战就早已出现,如英国的赫胥黎与马修·阿诺德的辩论、1923年在中国发生的“科玄之战”等。
     两种文化分裂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两种文化分裂的现状是复杂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在两种文化分裂成为一种事实的背景下,探讨两种文化及其发展趋就显得十分必要。两种文化究竟是会越走越远,还是逐步走向融合?从两种文化分裂带来的严重后果来看,两种文化的融合是非常之必要;从两种文化的内在关系、两种文化的人文价值、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文化趋势、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伦理约束、人文关怀以及人类对两种文化的反思来看,两种文化的融合具有现实可能性,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学科整合、加强科技工作者与人文学者的沟通与对话、推动教育的文理交融、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分析,实现两种文化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两种文化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解放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文化基础,也是人类努力的方向。因而深入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统一关系及其融合的途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efore British ideologist Charles Snow clearly stated the proposition of two cultures and their divide,the war raised by different culture standpoints had lasted for quite some time. For example,the debate between Thomas Huxley and Mathew Arnold in Britain,The War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Science in 1923 in China,etc.
     The divide of the two cultures is a product of its age,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Born with various reasons,it has aroused complecated situations and severe results. Facing the grim fact of this divide,we find it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Will they drift apart,or go gradually to a merge?Considering the severe situation,the merge of the two cultures seems to be extremely necessary, and also practically possible,as we can observ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nner connection of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ir humanistic value;the humanistic tendency of modern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thereby demand of moral restriction ; the humanistic conside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wo cultures,and the advocation of all-round education. This merge also has various approaches to realize,as we consider aspects like integrating subjects,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fields,promoting amalgamation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persis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practice,etc。
     The merge of two cultures is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ecessary result of humane liberation; it also lay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human beings to advance from realm of necessity to realm of freedom, and points out the right way for human effort. In sum, to launch a intensive research into the approach of finding the consistency in the two cultures would be extremely meaningful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引文
①[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陈恒六.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7:9
    ②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7
    
    
    ①参见: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光明日报[N].2005-9-15
    ②[英]C·P·斯诺:两种文化[M].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9
    ③[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陈恒六等译.1989:125
    ④[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陈恒六等译.1989:141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②参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03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36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72
     ①[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陈恒六.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7:3
    
    
    ①参见:索卡尔:“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M].蔡仲.邢冬梅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7-97
    ②参见: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06):23-31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甘阳.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3
    
    
    ①参见:陈昌曙.王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与结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 17(4):1-4
    ②[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陈恒六.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7:32
    ①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01
    ②马克思等: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M].社科院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编译.北京:华大学出版社.1983:279
    ③[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05
    ④[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39
     ①[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M] .李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74:35
    
    ①[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岑鼎山.何宏江.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121
    ②黄晴:核时代的囚徒困境.人民日报[N].2005-5-27 (7)
    ③[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5
    ④董桥:乡愁的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991:175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范岱年.赵中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82
    ②[美]H.杜卡期.B.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61
    ③[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39
    ①[美]威廉·弗莱明:艺术和思想[ M] .吴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18
    ①[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M] .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15
     ①范虹:一柄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5):19-21
    ②H. Marcus. Industrialization and Capitalism in the Work of Max Weber in Negations, Essays in Critical Theory (M).Boston: Beacon Press.1968: 223.
     ①转引自王丛霞: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22-2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128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2-375
    ①[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42
    ①徐冠华: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3-5-16
    
    ①转引自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58-6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7
    ③列宁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9-190
    
    ①[美]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1-52
    ②[美]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2.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5
    ①[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1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3
    ②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4-4-5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4-4-5
     ①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离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04(6):23-31
    [1]肖峰: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吕乃基:科学与人文的足迹[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吕乃基.樊浩: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侯样祥:科学与人文对话[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6]殷登祥:时代呼唤:高科技与人文因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8]张书珩:人文经典快读书系(第二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9]叶宝生:科学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0]高策.刘大椿:跨越界线走向圆融[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1]欧阳康:科技与人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吴伯田:科技哲学问题新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3]吴伯田:现代科技革命论[M] .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14]林德宏.陈文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夏松基: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陈爱华:科学与人文的契合[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8]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19]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0]中宣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5]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6]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7]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8] [瑞士]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9] [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0] [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31] [英]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2] [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陈恒六.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7
    [3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之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5] [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范岱年.赵中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7] [美]杜卡期·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38] [德]H. Marcus:Industrialization and Capitalism in the Work of Max Weber in Negations, Essays in Critical Theory (M).Boston:Beacon Press.1968
    [39] [美]威廉·弗莱明:艺术和思想[ M] .吴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0] [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M] .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41] [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黄瑞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何以可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2]廖清胜: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趋势—兼论“两种文化”统一之路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3]仇金彪:科学的命运.人的命运——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J].思想理论.2002(2)
    [4]彭纪南:现代信息科技革命与两种文化的融合[J].自然辩证法.2001(6)
    [5]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J].哲学动态.1995(4)
    [6]王永辉: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7]肖玲: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辨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
    [8]孟建伟: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6)
    [9]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10]宋荣:论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6)
    [11]许珍琼:科技异华与科技人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7)
    [12]王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人文价值探析[J].中国水运.2008(1)
    [13]杨爱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8)
    [14]宋成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冲突根源探析[J].理论月刊.2001(4)
    [15]张芳喜: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原因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6(4)
    [16]申仁洪:论科学的人文特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7]林建成: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2)
    [18]韩忠浩.田育耕: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 3(2)
    [19]陈昌曙.王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与结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 17(4).
    [20]杨叔子: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1]张乾:试析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J].前沿.2008(1)
    [22]吴绪玫: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文反思[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4)
    [23]唐爱芳:现代科技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4]朱耀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统一何以可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7(4)
    [25]吴圣正:科学技术的人文归宿[J].济南大学学报.2005. 14(6)
    [26]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 .江汉论坛.1997 (12)
    [27]熊霖.潘灵霞: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台声.2005(10)
    [28]高淑桂:科技对人文的意义探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29]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
    [30]宋瑞芝: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关系略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1]蔡乾和:科学史教育的向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4)
    [32]肖玲:从分化到汇合:科学与人文的历史走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5)
    [33]宋瑞芝.黎海波:刍议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J] .肇庆学院学报.2003(6)
    [34]李建珊:论对科学技术的文化史考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2)
    [35]贺善侃:论科技的人文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36]王延锋:“科学大战”与正在进行的一场争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
    [37]常新:科技与人文关系在中国历史的演化轨迹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2)
    [38]刘大椿:论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J].成人高教学刊.2002(5)
    [39]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9(2)
    [40]张纯成:现代科学革命的人文精神[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6)
    [41]刘亚刚: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42]曾祥基:新科技革命的特点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3)
    [43]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离走向融合[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04(6)
    [44]赵玲: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途径问题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20)
    [45]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