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的生存是意义性生存。生存问题是时代的主题,职业教育是人的本真生存的开显,但现实职业教育却遗忘了人的本真生存。从本真生存对职业教育价值进行探讨很有必要。这种探讨对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改善职业教育生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建构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生存论揭示人的本真生存,借鉴生存论哲学研究方法论重建本真职业教育价值观,不仅能够弥补传统职业教育理论的缺陷,还能为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理论中“人”、“促进人的生存质量提升”等核心观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文除引言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本部分主要探讨生存论视阈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章从职业教育基本概念分析开始,提出职业教育是人的生存彰显这一命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对象是一定社会中具有追求自身价值的“特定学生”。本文所建构的职业教育与人文主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价值观以人的本真生存为根基,而后三者都是以“职业”为立足点。第二章通过对中外“人与职业教育”关系的考察,认为职业教育一直关注人的生存,但需要转换职业教育研究的思维模式。第三章论述生存论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从人的生存角度进一步探讨职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生存论哲学揭示人的生存,生存论意义上的“生存”是一个力求人的生存真谛之反省或反省性概念。“生存”并非简单的“生命存活”,而是“生成着的存在”。生存论揭示本真生存,职业教育引导人进入本真生存。生存论认为人的生存既不同于物的实存,也不是抽象人的存在,而是具体个人的存在。职业教育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幸福;在于激扬人的生命活力,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从职业教育与人的生存以及生活的关系角度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本真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生存论视阈中的职业教育不回避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价值;但职业教育更注重感性实践的人,并将人的生存与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职业教育重视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追求;职业教育立足于当下的生存,并诉求人之本真生存。
     第二部分:实存职业教育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具体分析,主要是第四章。传统职业教育是一种实存职业教育观,它将职业教育对象看作一种实际存在物。以“物”的方式看人,其内含三个隐喻,即职业教育是“机器人”的教育、“动物人”的教育和“次等人”的教育。此种职业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追求功利化教育目的、以“职业”规训课程内容,职业学校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职业教育遗忘人的生活世界,淡漠人的生存意义和追求;异化学生的个体生存;忽视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实存职业教育观形成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儒家文化的等级性造成中国教育的等级性,使中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儒家伦理使个体生存意识缺乏、生存主体性缺位;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将职业教育看成“就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谋生”教育。职业教育简单化成“能力本位”教育。传统教育观忽略人的生存意义。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的霸权,工具理性膨胀,掌握“技术/技能”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惟一的任务。职业教育最终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人沦为职业的“奴隶”。
     第三部分:改革职业教育的现实思考。论文第五章对生存职业教育改革策略进行多维度思考。借鉴德国、美国和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从职业教育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探索。本文以为,在观念层面,应树立生存职业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即人的尊严唤醒;职业教育课程即意义生成;职业教育评价即反思性实践。在实践层面,首先,应对生存职业教育目的重新定位:彰显个体价值和尊严;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受职业教育者在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情境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其次,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社会生活课程、职业取向课程和学生生活经验课程。最后,重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重新设置教育主体评价指标、教育活动评价指标和教育效果评价指标。
Existere i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xistere. But she is forgetting the human beings. Inquiring the values of her is inevitab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 correct direction, adjus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t and build basic theory of it. On existentialism, it is meaningful for u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values of it. This is able to borh eliminate a variety of unhealthy tendencies and understand the being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beings' life.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PartⅠ: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es include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existentialism. In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key wor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means existere.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istinguished. Chapter II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being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survival of a significant. Chapter III explores further w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rom human's existere.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re revealed the existere. Specifically.The existere on Existentialism is the concept of self-examination or reflection to grasp existere. Existere is not simply the substances, but that the existere of gen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show of existere. Existentialism revealed existere, vocational education guides to existere. It concerns about existere, different from existence, nor the abstract existence, but the existere of specific individuals.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losed with existere, ties with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imed at the happy life,to arouse people's vitality,to promote huma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en, it proves the basic oriented-value in an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 survival and life .In an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elf is life, it should be based on immediate survival in order to be human beings
     PartⅡ: Analysising the status and its reasons of existe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pters IV is included. The main problem in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xiste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hich existere were seen as existence. That's to say,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ies three metaphors: that is, vocational education equals to the robot education, animal-training and the second-class education. This ki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ursues substance, regulates the training courses by vocation, so school life is in the lack of vigor and vitality. It's forgetting life-world and existere, alienated individual students to survive, forget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functions in ontology. The reasons were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a's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had very profound negative impact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hierarchy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aused the entir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marginalized. Confucian ethics results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existere,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lack of thinking. Meanwhi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m.W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was ignor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be job-education, only for substance and capacity-based education. The basic shortcoming of the above three views is substantialism. The deep-seated reason lies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rational,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hegemon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o grab a means to life become al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uns as a means to both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PartⅢ: Countermeasures. Chapter V is included. This part carries on mainly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angle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experiences the developped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the U.S.A and Japan. Secondly, values of exsister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etted up. They include human dignity-awake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eans the generating-significance.The evaluation is reflective practice. Third, vocational education purpose is repositioned.The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values highlight the value and dignity of the exsistere, awaken and arouse the human being's life. It is to guide the educatedee to pursuit for a higher realm of life in the work-school.The promotion of existere can be achieved.The curriculum is adjusted, which include social life courses, vocational courses and student-experiencing courses.Finally,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reconstructed.
引文
[1]张曙光:《构建面向世纪的生存哲学》,《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1]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 1978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96-97页。
    [2]李家成:《回归生存——论“人之生存”语境下学校教育的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1]黄日强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1]孙云祥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建设职业教育》,2006年第3期。
    [2][德]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版,第109页。
    [3][德]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版,第83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译:《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93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70页。
    [1]瞿葆奎主编,钟启泉选编:《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1]杨云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论》,《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
    [2]明立军等:《职业教育价值研究》,《辽宁商职学报》,2005年第2期。
    [3]熊惠平:《关注“穷人经济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话语》,《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4]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9-14页。
    [1]张曙光:《生存与哲学的融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4期。
    [1]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169页。
    [2][英]麦克·杨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8页。
    [1][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页。
    [1]鲁洁著:《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13页。
    [2]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291页。
    [3]李文阁等著:《生命冲动——重读柏格森》,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4页。
    [1]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第3期。
    [1]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狄尔泰全集》英文版,黎克曼编,剑桥1976年版,P.89.
    [1]张曙光:《生存哲学在当代中国之缘起》,《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德]凯兴斯泰纳著,郑惠卿选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7页。
    [1]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1期。
    [2]周洪宇:《谁在近代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教育与职业》,1990年第9期。
    [1]《中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
    [2]《辞源》,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2537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第4763页。
    [4]《汉语新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6年版,第1092页。
    [1]参见摩尔(Moore,1988)对作为“行为的行业化”的“新职业化”的概念进行的说明。
    [2][台湾]叶至诚著:《职业社会学》,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版,第6页。
    [1]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ISCO-88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1990.p2.
    [2][法]李·泰勒著,张逢沛译:《职业社会学》,(台湾)复兴书局 1972年印行,原序第1页。
    [3][台湾]叶至诚著:《职业社会学》,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6页。
    [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322页。
    [2]参见:拉普的《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年版;汤德尔的《论“技术”和“技术哲学”的概念》,载于拉普的《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刘武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3][日]三木清:《技术哲学》(日文版),日本岩波书店 1942年版,第9页。
    [4]Mitcham,C.(1980).Philosophy of Technology.In Durbin,P.T.(1980)..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ocience,Technology,and Medicine,Collier Mcacmillan Publishers,London,p.306.
    [1]Pacey,A.(1983).The Culture of Technology.The Camelot Press Ltd,Southampton,p.6.
    [1]刘春生等著:《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8页。
    [2]欧阳河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把职业教育概念归结为“四说”,即“功能说”、“内容说”、“目标说”和“类型说”。周明星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一书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教育性”和“类型说”,参见该书第34-38页。
    [3]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第70页。
    [1]瞿葆奎主编:《贝利著,唐晓杰译<费尼克斯论意义>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8-149页。
    [1]黄政杰、李隆盛:《技职教育概论》,台湾师大书苑 1996年版,第7页。
    [1]周谈辉认为,职业教育“实际上,当时不是为了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职业而办教育。然而因其毕业后即从事实际工作,故勉强作为我国新式职业教育之开端。”参见周谈辉著《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三民书局1985年印行,第1页。
    [2]张惠芬等主编:《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408页。
    [3]孙毓堂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 1957年版,第1201页。
    [1]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99-200页。
    [1]关红,张人杰:《西方教育不平等社会学述评》,《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5期。
    [2]黄育馥:《当代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概貌》,《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7期。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2]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6-7页。
    [3]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1]顾建军:《试论以人为本与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8期。
    [1]余祖光:《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职业技术》,2006年第24期。
    [2]余祖光:《加强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7期。
    [1]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1页。
    [2][英]W·C·丹皮尔著,李衍译:《科学史》,商务印书馆 1975年版,第389页。
    [1][意]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62-63页。
    [2][意]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22-23页。
    [1][德]弗·鲍尔生著,滕大春、滕大生译:《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第38页。
    [2]转引自威廉·旌密特:《生活艺术与现代人文主义》,载《人文主义》,1999(2)德文版,第14页。
    [1]孙祖复等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页。
    [1]转引自W.Georg u.a:Sozialgeschichte der Berufserziehung S.37.
    [2]孙祖复等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22页。
    [1]《存学编·卷三》,《颜元集》,中华书局 1987年版,第75页。
    [2]方玉芬,余子侠:《论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3]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 1978年版,第10页。
    [1]王栻主编:《严复,“实业教育”》,《严复集》(一),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205页。
    [1]王栻主编:《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页。
    [2]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5-489页。
    [1]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第58页。
    [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第44页。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2032页。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69页。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2]马斌:《职业教育:破解富民难题的优效途径——江苏省职教富民的调查和启示》,《职教通讯》,2007年第12期。
    [1]王夫之:《周易外传》卷5。
    [2]《周易·系辞上》。
    [3][日]岩奇,允胤主编,刘奔译:《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认识》,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年版,第29页。
    [1][美]弗洛姆著,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北京三联出版社 1989年版,第71页。
    [2]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邹诗鹏著:《实践——生存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7页。
    [4]邹诗鹏著:《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44-45页。
    [1][美]弗洛姆著,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北京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30页。
    [2]梦海:《存在的两极:理性与生存——论雅斯贝尔斯的理性生存哲学》,《德国哲学论丛》(1996-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108页。
    [3][德]海德格尔著,陈映嘉等译:《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15页。
    [4][德]海德格尔著,陈映嘉等译:《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50页。
    [5]张曙光著:《生存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9页。
    [1]邹诗鹏著:《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286-334页。
    [1]孙周兴选篇:《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70-7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
    [3]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1]邹诗鹏著:《实践—生存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37页。
    [2][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49页。
    [3][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49-50页。
    [4][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49页。
    [5][美]让·华尔著,翁绍军译:《存在哲学》,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49页。
    [1][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426-427页。
    [2][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路标》,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第380页。
    [3]高秉江:《生存论思想的哲学史溯源》,《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法]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 1997,第4-5页。
    [5][法]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 1999,第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9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84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8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84页。
    [1]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张曙光著:《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4-135页。
    [1][奥]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编译:《本能的冲动与成功》,华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2页。
    [2]转引自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第26页。
    [1][美]威廉·巴雷特著,杨照明等译:《非理性的人》,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第119-1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7页。
    [3][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2000年版,第53页。
    [4][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2000年版,第15页。
    [5][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2000年版,第146页。
    [6][法]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53页。
    [1]黄玉顺:《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
    [1]张曙光著:《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4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169页。
    [1]参考何中华:《认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
    [2]舒志定著:《人的存在与教育》,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第27-41页。
    [3]有学者将Holistic Education译成“全面的教育”,在本文中,从生存论对生存的理解,笔者更倾向于“整体教育”这种称谓。
    [1]安桂清著:《整体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4页。
    [2]What Is Holistic Education?—2,http//www.neat.tas.edu.au/HENT/intro2.htm.
    [1]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版,第1189页。
    [1][德]萨特著,周煦良等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版,第12页。
    [2][美]Dr.Lerwick著,李声吼译:《技职教育哲学——多元概念的探讨》,(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2年版,第73-82页。
    [1][英]赫·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15页。
    [2][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7页。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273页。
    [4]凌龙华:《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1期。
    [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4页。
    [6][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357页。
    [1]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第298页。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2-9页。
    [3][美]罗伯特·B·塔利斯著,彭国华译:《杜威》,中华书局 2002年版,第54-55页。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55页。
    [1]高清海等:《论20世纪西方哲学变革的主题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2]邹诗鹏著:《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58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87-88页。
    [1]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8页。
    [2]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 1991年版,第4页。
    [1][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9页。
    [1][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265-266页。
    [1][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第131页。
    [2][德]布尔特曼等著,李哲汇译:《生存神学与末世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版,第8页。
    [3][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44页。
    [1][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67页。
    [2][法]狄德罗著,江天骥等译:《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0页。
    [3][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
    [4][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页。
    [5][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
    [1][法]霍尔巴赫著,王荫庭译:《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4页。
    [1][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21页。
    [2][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2页。
    [3][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页。
    [4]笔者不反对这种根据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教育内容方法。但完全不赞成的是把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得来知识和能力作为职业学校全部教育内容。
    [5]刘春生等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110页。
    [1][德]雅思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孙喜亭:《人的教育与劳动力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第3期。
    [3]孙喜亭:《人的教育与劳动力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第3期。
    [4]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5][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1][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2][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等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节选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3]黄日强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1][奥]伊万·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57-58页。
    [2][奥]伊万·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58页。
    [3][英]迈克尔·欧克肖特著,张汝伦译:《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法]福柯著,刘北成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4页。
    [2]李金奇等:《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3][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14页。
    [4][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8页。
    [1][法]福柯著,刘北成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75页。
    [2]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3页。
    [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0期(中)。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3]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4][法]福柯著,刘北成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4页。
    [1][德]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2][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著,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0页。
    [3]刘育锋:《论职业导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模式》,《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4]刘育锋:《从澳大利亚培训包看我国职教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3期。
    [1]刘育锋:《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教论坛》,2004年4月(上)。
    [1]许克维等:《贯彻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成人教育》,1996年第5期。
    [1]张智伟:《职业学校实践技能培训中的教学方法》,《农村职业教育》,2007年第6期。
    [2]刘春生等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3页。
    [1][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2][德]孙志文著,《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4页。
    [3][美]埃里希·弗洛姆著,蒋重跃等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4页。
    [4]黄仁贤:《职业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1期。
    [5][德]赫舍尔著,魏仁联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见该编委《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6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
    [2]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1]邓晓芒著:《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徐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http://www.tech.net.cn/research/total2/9827.shtml.
    [3]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
    [1]孙云祥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建设职业教育》,2006年第3期。
    [2]王翠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1][美]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2]谢富胜,等:《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3]刘铁芳著:《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6页。
    [1]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的双重内涵(参见张廷:《重建经验世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4年版)。从经验层面而言,回到生活世界是指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从逻辑层面而言,回到生活世界是指回到“原始生活世界”或“纯粹经验世界”。
    [2][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3][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1]上官子目著:《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2]《半数技校生对课程不满意》,《教育文摘周报》2008-3-19-5。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8页。
    [2]王坤庆:《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3]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4]郑巧玲:《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策略》,《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周国平著:《守望的距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1]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25页。
    [2][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和你》,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6-57页。
    [3][德]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43页。
    [4][美]艾伦·布洛姆著,缪青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5][加]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衣俊卿著:《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2][美]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5页。
    [3]欧力同,等著:《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4][美]弗洛姆著,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1][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7页。
    [2][美]埃里希·弗洛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93页。
    [3][美]埃里希·弗洛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93页。
    [1]孙喜亭著:《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195页。
    [2][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页。
    [3]衣俊卿著:《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5页。
    [1]杨韶刚著:《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2]马庆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思考》,《职教论坛》,2007年第1期(上)。
    [1][美]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2]孔子:《论语·学而》
    [3]张世英:《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美]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4页。
    [1]《职业教育怎么办?——一位职高校长的理念和困惑》,《西北职教》,2006年第12期。
    [2][加]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1][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2][美]赫舍尔著,魏仁联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4][美]埃里希·弗洛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23页。
    [1][美]埃里希·弗洛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93页。
    [2]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1][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2][德]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4页。
    [3][法]埃里希·弗洛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社公司2003年版,第14页。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1页。
    [5][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马庆发:《人格本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职教通讯》,2003年第7期。
    [1][加]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3页。
    [1][意]奥雷利奥·佩西著,邵晓光等译:《人的素质》,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3]徐国庆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23页。
    [1][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主编,李永连译:《应用技术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2][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主编,李永连译:《应用技术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8页。
    [3][奥地利]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4][英]伯特兰·罗素著,张金言译:《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11页。
    [5][英]齐格蒙特·鲍曼著,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1][美]弗洛姆著,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页。
    [2][德]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卷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4页。
    [1]徐建新:《试谈校园文化》,《教育研究》,1989年第10期。
    [2]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方法》,1998年第12期。
    [3][德]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页。
    [4]辛旗:《商业文明之下的感觉文化》,《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6期。
    [1]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2][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4页。
    [3][俄]尼古拉·别尔加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年2002版,第241页。
    [1]王凤才:《批判与建构——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参见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318页。
    [1]参见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2]石伟平:《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第2期。
    [3][德]M.舍勒著,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12页。
    [1]张曙光:《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生存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6-917页。
    [1][德]凯兴斯泰纳著,郑惠卿选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6期。
    [2]Zabeck,J.Schl(u|¨)sselqualifikationen,ein Schl(u|¨)ssel f(u|¨)r eineantizipative Berufsbildung.Achtenhangen,F.DualesSystem 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Koln,1991.47-64.
    [3]Prim,R.."Schl(u|¨)sselqualifikationen" Ein Programm derberuflichen Bildung erreicht die Paedagogischen Hochschulen[EB/OL].http://www.uniheidelberg.de/stud/fsk/referate/hopoko/schluess.htm,2004-12-22/2005-09 -04.
    [1]Dubs,R..Entwicklung von Schl(u|¨)sselqualifikationen in der Berufsschu.Arnold,R.,Lipsmeier,A..Handbuch derBerufsbildung.Opladen,1995.171-182.
    [2]Lisop,I./Husinga,R.:Exemplareine Forderungder KMK.Handrechungen,In:Husinga,R./Lisop,.I./Speier,H.- D.:Lernfeldorientierung-Konstruktion und Unterrichtspraxis,Verlag G.A.F.B.,Frankfurt a.M.1999,S.183-185.
    [1]张家祥等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2]《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165页。
    [2]《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91页。
    [1]李琳琳:《试论黑格尔的“自由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体现》,《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期。
    [1][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译序第12页。
    [1]袁桂林:《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2][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9页。
    [1][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9-170页。
    [2][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页。
    [2]卢德斯·R·奎苏姆宾等:《价值观教与学的途径》,《中国德育》,2006年第12期。
    [1][美]大卫·阿姆斯特朗著,陈晓端主译:《当代课程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Schwab J.Science,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P287.
    [3]Schwab J.Science,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P35.
    [1]Schwab J.Science,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p34
    [2][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3][美]赫舍尔著,魏仁莲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
    [4]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89页。
    [1]高清海著:《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2]张曙光:《建构面向21世纪的生存哲学》,《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1][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美]莱夫,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2]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1]张胤,杨启亮:《对于“知识口袋”式课程的若干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1]石鸥等:《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2][加]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3][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余祖光译:《学会做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康,等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3]Tyler,R.W.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6,10(1).
    [1]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53-64页。
    [2][法]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3][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4][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8-79页。
    [1]郭扬:《高职院校评估如何从“水平评估”转向“工作评估”》,《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1]杨应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践回顾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
    [2][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2]《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http://www.tech.net.cn/page/2008091900008.html.
    [1]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2][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3][前苏]克鲁普斯卡雅著,卫道治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4页。
    [1][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2]杨丹妮:《营销类课程的专业教学法》,《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5期。
    [3][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页。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4页。
    [2]单中惠:《论杜威的新职业教育观》,《职教论坛》,2002年第7期。
    [3]杨丹妮:《在校大学生职业角色印象整饰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余祖光译:《学会做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8页。
    [1][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1]台湾师范大学研究所主编:《西洋教育思想》,台湾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546页。
    [2][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编著,余祖光译:《学会做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张华:《“实践的课程范式”及其应用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5期。
    [3]See Pinar,W.et al.(1995),Understanding Curriculum,New York:Peter Lang,Chapter8,Chapter9,Chapte 10.
    [1]蒋乃平:《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8月(中旬刊)。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78年版,第74页。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法]让·华尔著,翁绍军译:《存在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6.[美]菲力浦·劳顿等著,胡建华等译:《生存的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意]奥雷利奥·佩西著,薛荣久译:《人类的素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8.[前苏]鲍·季·格里戈里扬著,汤侠声等译:《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9.[日]岩崎,允胤主编,刘奔译:《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10.[美]A.J·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德]·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奥]维特根斯坦著,汤潮等译:《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92年版。
    13.[美]唐纳德·蒙罗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4.[美]E·O·威尔逊著,林和生等译:《论人的天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托马斯·内格尔著,万以译:《人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17.[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8.[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陈太胜等译:《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19.[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俄]弗兰克著,方珊等选编:《人与世界的割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2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等译:《未发现的自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版。
    2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等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24.[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怀特海著,刘放桐译:《思维方式》,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6.[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27.[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美]埃里希·弗罗姆著,蒋重跃等译:《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29.[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0.[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31.[美]威廉·巴雷特著,杨照明等译:《非理性的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2.[法]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等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4.[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5.[英]罗索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6.[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著,蒋庆等译:《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美]罗洛·梅著,冯川等译:《人寻找自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印度]阿肖克·高勒克里著,王鹭译:《人性的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39.[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0.[美]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41.[英]休谟著,吕大吉译:《人类理智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2.[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3.[意]巴蒂斯塔·莫迪恩著,李树琴等译:《哲学人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6.[美]理查德·罗蒂著,李幼燕译:《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7.[美]威廉·詹姆士著,陈羽纶等译:《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8.[法]让·保尔·萨特著,杜小真译:《自我的超越性》,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9.[德]伊曼努尔·康德著,沈叔平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0.[英]L.T.霍布豪斯著,汪淑钧译:《形而上学的国家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1.[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洪天福译:《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3.[法]吉尔·德勒兹著,冯炳昆译:《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4.[德]哈贝马斯著,郭官义等译:《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德]H·李凯尔特著,涂纪亮译:《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6.[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7.[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8.[美]B·C·范·弗拉森著,郑祥福译:《科学的形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9.[美]欧内斯特·内格尔著,徐向东译:《科学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60.[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版。
    61.[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上、下)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版。
    62.[意]康帕内拉著,陈大维等译:《太阳城》,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版。
    63.[美]理查德·罗蒂著,李幼燕译:《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4.[美]理查德·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65.[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迷失的范失:人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美]艾温·辛格著,郜元宝译:《我们的迷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法]亨利·柏格森著,姜志辉译:《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版。
    69.[美]A·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0.[美]穆蒂莫·艾德勒著,郗庆华等译:《六大观念》,三联书店1991年版。
    71.[美]杜维明著:《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72.[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黄正东等译:《文化和价值》,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3.[美]约翰·杜威著,胡适译:《杜威五大演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4.[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等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法]贝尔内·斯蒂格勒著,裴程译:《技术与时间》,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6.[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尔等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美]阿尔温·托夫勒著,任小明译:《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8.[美]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9.[加]尼科·斯特尔著,殷晓蓉译:《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80.[美]A·H·马斯洛主编,胡万福等译:《人类价值新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1.[德]F·拉普著,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82.[德]哈贝马斯著,李黎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83.[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等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4.[美]成中英著:《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85.[法]埃德加·莫兰著,吴泓缈等译:《方法:天然之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法]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7.[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8.[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
    89.[英]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90.[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91.王玉樑著:《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2.王玉樑著:《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3.张书琛著:《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94.杨国荣著:《理性与价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5.俞吾金著:《生存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
    96.俞吾金著:《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7.张曙光著:《生存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8.邹诗鹏著:《实践——生存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9.邹诗鹏著:《人学的生存论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邹诗鹏著:《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1.江畅著:《走向幽雅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2.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3.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4.唐君毅著:《人文精神之重建》(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06.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7.高青海著:《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8.张祥龙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9.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0.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1.赵汀阳著:《一个或所有的问题》,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2.张立文著:《新人学导论》,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 13.张凤阳著:《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张汝伦著:《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115.张汝伦著:《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6.严春友著:《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7.王前主编:《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8.张之沧著.《后现代理念与社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9.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0.徐崇温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1.李连科著:《价值哲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2.李德顺著:《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3.卢风著:《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4.赵馥洁著:《价值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5.杨国荣著:《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6.[英]赫·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7.[英]托·亨·赫胥黎著,单中惠等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8.[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9.[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0.[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13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余祖光译:《学会做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7.[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8.[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犬学的理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9.[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丞著,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版。
    140.[美]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1.[美]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2.[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3.[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44.[德]底特利希·本纳著,彭正梅等译:《普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5.[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46.[德]布列钦卡著,杨明全等译:《教育知识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7.[美]伊斯雷尔·谢佛勒著,石中英等译:《人类的潜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9.[德]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0.[美]克里大·贝克著,戚万学等译:《优化学校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1.[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2.[美]Lowell P.Lerwick著,李声吼译:《技职教育哲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153.[日]细谷俊夫著,江丽临译:《技术教育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54.[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5.[德]弗·鲍尔生著,滕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56.[澳]W·F·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7.[前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萧勇等译:《论劳动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58.[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9.[美]李·泰勒著,张逢沛译:《职业社会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72年版。
    160.[日]日本职业教育研究会编,李永连等译:《六国技术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1.[美]大卫·阿姆斯特朗著,陈晓端主译:《当代课程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62.[德]海因茨·G·格拉斯著,陈用仪等译:《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上、下),劳动人事部培训就业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85(内部发行)。
    16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6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65.卫道治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66.郑惠卿选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7.[加]大卫·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8.[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9.[英]伯特兰·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0.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1.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2.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3.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4.涂艳国著:《走向自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5.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6.董泽芳著:《百川归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7.郭元祥著:《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8.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9.王啸著:《教育人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0.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著:《西洋教育思想》(上、下),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181.刘春生等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2.梁忠义,金含芬主编:《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83.刘桂林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4.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协会主编:《世界技术职业教育改革动向》,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
    185.周谈辉著:《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三民书局1986年版。
    186.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7.林清江著:《教育的未来导向》,台湾书店印行1988年版。
    188.叶至诚著:《职业社会学》,台湾五图出版公司2001年版。
    189.孙震瀚主编:《21世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前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90.马庆发著:《当代职业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2.王金波著:《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93.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194.周明星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5.黄克孝主编:《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196.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197.徐国庆著:《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8.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9.欧阳河等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0.李其龙编著:《德国教育学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01.杨金土主编:(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2.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3.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4.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5.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6.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7.孙喜亭著:《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8.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9.杨小微著:《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0.朱小蔓著:《教育问题的挑战与应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1.吴康宁著:《转向教育的背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2.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3.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4.石鸥著:《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5.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6.舒志定著:《人的存在与教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17.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8.吴式颖,任中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9.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20.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2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2.李守福编著:《职业教育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3.林玉体著:《教育价值论》,文景出版社1986年版。
    224.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25.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26.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7.陆有铨主编:《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9.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30.唐莹著:《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1.李家成著:《关注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2.Richard W.Burns(Compiler),Joe Lars Klingsted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ns une 1973
    233.Chris Weaver.Competency-Based Sex Education Illustrated(Paperback)Vantage Pr(November 1995)
    234.William Graves Perry.How to Develop Competency-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kken Pubn (March 1982)
    235.W.Robert Houston.Competency-based teacher education:Progress,problems,and prospects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1972)
    236.William G.Spady.Outcome 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pril 1995)
    237.Willliams,P.J.(2000) Design:the only methodology of technology?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VOI.11 NO.2.
    238.Young,M.(2002)Bring knowledge back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to be published.
    239.Stevenson.J.(2001) Vocational knowledge and its specific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ol.53,No.4.
    240.Zabeck,J.Schl(u|¨)sselqualifikationen,ein Schl(u|¨)ssel f(u|¨)r eineantizipative Berufsbildung.Achtenhangen,F..DualesSystem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Koln,1991.
    241.Prim,R.."Schl(u|¨)sselqualifikationen" Ein Programm derberuflichen Bildung erreicht die Paedagogischen Hochschulen[EB/OL].http://www.uni-heidelberg.de/stud/fsk/referate/hopoko/schluess.htm,2004-12-22/2005-09-04.
    242.Dubs,R..Entwicklung yon Schl(u|¨)sselqualifikationen in derBerufsschu.Arnold,R.,Lipsmeier,A..Handbuch derBerufsbildung.Opladen,1995.
    243.Lisop,I./Husinga,R.:Exemplar- eine Forderungder KMK- Handrechungen,In:Husinga,R./Lisop,.I./Speier.H.- D.:Lernfeldorientierung- Konstruktion und Unterrichtspraxis,Verlag G.A.F.B.,Frankfurt a.M.1999,S.
    244.Charles S.Benson.New Vocatio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Potential Problems aud Outlook.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7,(3).
    245.Dewey,John(1913).An Undemocratic Proposal,Vocational Education,Volumn,Number 5.
    246.Dewey,John(1916).Democray and education.New York:Maclillan Co.
    247.Dewey,John(1916a).Manual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Vol.17.February. Cited from:Emily Robison(1918).The Handbook Service Vocational Education.New York:W.H.Wilson.
    248.Dewey,John(1939).Learning and doing.John Dewey's philosophy.The Modern Library.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249 Hirst P H.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Press,1971.
    250.Schwab J.Science,Curriculum,and Libe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251.Eisner E W,Vallance E.Five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Conflicting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New York:New York Macmilan Press,1974,.
    252.Leonard Cantor.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developped countries.Biddies Ltd,Guildford and King's Lynn.1989.
    253.Tony Nasta.How to design a vocational curriculum.London.Biddies Ltd,Guildford and King's Lynn.1994.
    254.Jack.W.Fuller & Terry O.Whealon.Career Education:A Lifelong Process.Nelson-Hall Inc,325West Jackson Boulevard,Chicago,Illinois 60606.1979.
    255.Larry J.Bailey;Ronald W.Stadt.Career Education:New Approaches to Human Development.McKnight Publishing Company,Bloomington Illinois,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