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我们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推波助澜的时候,当我们为高校教育改革而殚精竭虑的时候,当我们为当今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掉进所谓“后现代”的陷阱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众多有识之士的思维触媒愈益汇聚到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适应民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公民素质的高低,不但支配着其一生的实际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发展方向。可见,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对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高校公民素质教育为研究主旨,为求比较客观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为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沿着从理论到现实,从原因到对策的逻辑路线,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厘清公民、公民素质、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概念的含义以及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本文的“公民”是指:在民主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中充分体现人的基本属性,自由、自主、自决地参与公共事务,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具有与其身份和地位相适应的品性、态度和德行的个人。本文的“公民素质”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它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价值观和技能。本文着重考察了大学生如下的公民素质: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有爱国素质、政治参与素质、规则素质、权利素质;在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中有独立自主素质、社会参与素质、勤俭素质、自强素质;在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有友善素质、诚信素质、合作素质、宽容素质。本文的“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公民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社会之间的异同,以便于更清楚地把握本文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阐述与厘定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以及参考相关调查成果等途径,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了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实状况。基于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个人与集体访谈信息以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十二项公民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说明。我们发现,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的推进与发展,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现状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洪流中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逐步得到了提高。其总体现状体现出如下特点:(1)大学生不同公民素质水平有高低之分,相同公民素质的不同方面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有些公民素质水平很高,如友善素质、规则素质;有些公民素质水平则比较低,如勤俭素质;还有些公民素质的不同方面也表现出高低不同,如权利素质、独立自主素质。(2)大学生的有些公民意识倾向与公民行为选择呈错位态势。比如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独立自主行为之间、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参与行为之间就存在错位。(3)大学生的有些公民素质还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状态,有待于提升到自觉、意识状态。比如规则素质、节约素质。
     第三,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狭义)等环境因素在何种向度与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在研究分析基础上,本文得出一系列结论,比如,性别仅仅影响着大学生在爱国、独立自主、勤俭、社会参与、友善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而不影响他们在其它公民素质方面的表现。同时,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女性就比男性差,而是各自有其好坏不均的表现;年级(大一、大二、大三)仅仅影响着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政治维权、独立自主、节俭、友善、诚信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而不影响他们在其它公民素质方面的表现。同时,这种影响不表现为年级越高,大学生的上述公民素质水平就越高,而是视具体方面而定;专业(人文社科管理类、理工农医类)影响着大学生多方面的公民素质水平。总的说来,在爱国理性、独立自主意识、勤俭、社会参与意识、友善、诚实素质方面,文科生较理科生有更好的表现。而在政治参与行为、独立自主行为方面,理科生较文科生有更好的表现;政治面貌(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水平影响不大。学生党员仅在国家个人利益观、政治参与行为、节约资源、友善方面比学生共青团员、学生群众有更好的表现;学校类型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状况。总的说来,部属院校学生在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方面有非常好的表现,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省属本科院校学生在独立自主、节约、信用、宽容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而在爱国、权利、规则方面表现比较差。民办高校、高职高专学生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其独立自主、信用、宽容方面又表现得比较差;等等。
     第四,提出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应当确立的教育理念,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有效的、可行的策略选择。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路径有很多条,而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高校要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树立民主和实践的教育理念,遵循针对性原则、知识意识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他养与自养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还应该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1)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促进德育的现代转型;(2)加强民族精神培育,铸造大学生公民的“民族魂”;(3)加强法制教育,营造校园法制环境;(4)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5)搭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的立体通道。
When we add fuel to the flames for the socialism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when we rack our brai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when we are worried about the college students' slipping into the so-called "post-modern " trap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many men of insight focus their thoughts o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 education for all - rou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is a special group of Chinese citizen, whose citizenship quality to adapt to democratic socialist life not only dominates their life style, but also has influence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qua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It's clear that the training of citizenship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basic project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So, it's meaningful to do the research in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im in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will objectively mast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citizenship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vide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policies for the carrying out of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better, the dissertation will deploy the argument in several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route from the theory to the reality, from the reason to the countermeasure.
    First, make clear the concepts of citizen, citizenship quality,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everal relevant concepts. The "citizen" refers to the a person who adequately embodies human's basic attributes in the basic social relation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ho takes part in common affairs freely, independently and consciously, who takes legal rights, bears legal obligation and has proper character, attitude and moral. The "citizenship quality" refers to the citizen's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skill of understanding his own right and oblig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 the society and other citizens and making judgments and choices and practicing. This dissertation will review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atriotism quality, politics participation quality, rule quality and right quality, which belong to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nation; Independence quality, society participation quality,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quality and struggle quality, which belong to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society; friendliness quality, honesty quality, cooperation quality and tolerance quality, which belong to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 certain citizen and other citizens. The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activity that colleges carry out with definite aim and plan, which is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for fine citizenship quality to adapt to democratic social life. Meanwhile, the dissertation also distinguishes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tizenship moral education and
     citizen society to master the core concept more clearly.
     Second,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dividual interview, group interview and some relevant investigating results,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general factual scen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s,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12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ies in detail. We find out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ies have a brand of times and more or less have improve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general status embodie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citizenship quality in different qualities (For example, friendliness quality and rule quality are high,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quality are low)or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quality such as right 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quality.(2)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ir citizenship behavior such as their independenc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3) Some of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ies are not conscious such as rule quality and frugality quality.
     Third, 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 What's more, it explores the orientation and extent of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such as college, family and society on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This dissertation draws a series of conclusions. For example, gender only has influence on som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quality, independence quality,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quality, social participation quality and friendliness quality. Female students are not certainly worse than male students in above perspectives; instead, male and female both have good and bad aspects. Grades (freshman, sophomore, junior students) only influence som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ndependence, frugality, friendliness and honesty. And it's not the higher the grade, the better the quality. Major (humanities and natural science) has impact on many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In general, students majoring in humanities have better patriotism, independence,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social participation, friendliness and honesty quality than those majoring in natural science. However, students majoring in natural science have bett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ndependence quality than those majoring in humanities. Political visage (Party member, Communist youth league member and mass) has little impact. Party member only have better citizenship quality in the viewpoint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politic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frugality and friendliness than communist youth members and others. The type of colleges profoundly influences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In general, students in colleges belonging to the educational ministry have much better citizenship quality in the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citizen; Also, they have better citizenship quality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nation. Undergraduates in colleges belonging to provinces are better in independence, frugality, credit and tolerance, but they are worse in patriotism, fight and rule.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have better citizenship quality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nation, but they are worse in independence, credit and tolerance.
     Forth, the dissertation advances the idea, principle and feasible and effective policies to carry out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ways to advance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and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citizenship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hould have democratic and practical educational ideas, abide by the principles of pertinence, the principle of and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skill, the principle of the coalescence of internal education and extern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colleges also should strengthen the following jobs: (1)Attach much attention to and carry out citizenship qualityeducation, adv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2)Enforce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spirits to make citizens of college students found "national pneuma"; (3)Reinforce law education, construct law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4)Build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ship quality in practice; (5)Build stereo channel for the connection of college, society and family.
引文
① 毛寿龙著:《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①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 John. J. Cogan and Paul Morri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s Values: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5(2001):1-9.
    ② Totney-Purta, Schwille and Amadeo(edus.), Civic Education across Countries: 24 case Studies from the IEA Civic Education Project. Amsterdam: Eburon Publishers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IEA), 1999.
    ③ John. J. Cogan and Derricott(edus.),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re, 1998.
    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主编:《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民国72年出版,73年再版。
    ② 陈光辉、詹栋梁著:《各国公民教育》,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③ 张秀雄主编:《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年版。
    ④ 卓播英著:《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向》,台北:中正书局,民国69年出版。
    ⑤ 林清江等著:《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内涵及实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69年出版。
    ⑥ 蓝顺德著:《公民教育的内涵》,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民国75年出版。
    ① [英]帕特丽夏·怀特(Patficia White)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美]玛多娜·墨菲(Madonna M.Murphy)著,周玲、张学文译:《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③ 高力克:《卢梭的公民观》,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④ 蒋勤:《公民资格与全民福利——T·H·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述评》,载《社会福利》,2003年第1期。
    ⑤ 吴文侃主编:《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梁景和著:《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③ 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张锡勤:《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载《求是学刊》,1994年第1期。
    ② 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 马振清著:《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 褚松燕:《公民资格理论——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年,第2—3页。
    ⑤ 检索日期为2006年3月31日。
    ① 检索日期为2006年3月31日。
    ② 刘鑫淼:《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③ 欧世龙、刘小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④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葛荃、韩玲梅:《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载《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1期。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⑤ 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⑥ 李丽:《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胡艳蓓:《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第16页。
    ② 吴文侃主编:《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③ 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载《学术研究》,1997年第4期。
    ④ 朱晓宏著:《公民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⑤ 胡艳蓓:《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4页。
    ⑥ 赵晖:《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20—126页。
    ⑦ 刘国华、张积家:《对学校公民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⑧ 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⑨ 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 张昱:《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胡穗、李屏南:《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和途径》,载《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载《求实》2005年第1期。
    ② 胡艳蓓:《从发展阶段埋论谈公民教育的实施》,载《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罗少良、彭庆红:《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思考》,载《求索》,2001年第4期。
    ① [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直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① [美]科恩著,聂崇信、宋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3页。
    ② [美]科恩著,聂崇信、宋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页。
    ③ [美]科恩著,聂崇信,宋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④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
    ①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 [美]科恩著,聂崇信、来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页。
    ③ [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6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 陈振明:《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① [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②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71页。
    ②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①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2000年第1期。
    ②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2000年第1期。
    ③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2000年第1期。
    ① J·G·A·波考克著,吴冠军译:《古典时期以降的公民理想》,载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② 盖尤斯,罗马最重要的法理学家之一,约生活于公元130—180年,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公元前384—222年。盖尤斯比亚里士多德约晚了五个世纪。
    ③ J·G·A·波考克著,吴冠军译:《古典时期以降的公民理想》,载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
    ④ 朱晓宏著:《公民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141页。
    ① [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0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07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0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3页。
    ① 苗力田著:《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 苗力田著:《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③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① Paul Monroe, Sourc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Period, New York, 1915, pp. 429-430.
    ① Paul Monroe, Sourc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Period, New York, 1915, p. 436.
    ② Paul Monroe, Sourc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Period, New York, 1915, p. 429.
    ① 林火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教育》,载《训育研究》(台湾),1994年第1期。
    ① Richard Pratte, The Civic Imperative: Examining the need for Civic Education, pp. 53-78.
    ① 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3页。
    ① Cairns. Alan, and Williams. Cynthia, Constitution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ety in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p.43.
    ② Galston. William, Liberal Purposes: Goods, Virtues, and Duties in the Liberal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p.109.
    ③ 在史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的时限划分有多种说法。本文使用这一名词,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
    ①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② 参见梁廷楠:《合省国说》,见《海国四说》,道光年间刻本,第1—2页。转引自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 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页。
    ② 陈独秀:《说国家》,载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③ 陈独秀:《说国家》,载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56页。
    ④ 《禁谈国事》,《苏州白话报》,第3册,1901年。
    ⑤ 默之魂:《地方自治之精神》,载《云南》,1906年,第1号。
    ① 严复:《原强》,转引自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② 康有为:《公民自治篇》,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版,第180页。
    ③ 陈天华著,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④ 亚粹:《论法之国》,载《政法学报》,1903年第1期。
    ⑤ 梁启超:《论义务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⑥ 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⑦ 陈天华著,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6页。
    ⑧ 梁启超:《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页。
    ① 梁启超:《服从释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16页。
    ② 支那子:《法律上人民之自由权》,载《浙江潮》,1903年第10期。
    ③ 《为外人之奴隶与为满洲政府之奴隶无别》,载《童子世界》,1903年第24号。
    ④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⑤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⑥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⑦ 《论救中国必先培养国民之公德》,载《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第7期。
    ⑧ 不戁子:《教育学》,载《浙江潮》,1903年第2期。
    ⑨ 梁启超:《古议院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页。
    ① 龚海泉等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0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③ [苏]科瓦列夫著,张耳译:《苏联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5—726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5—726页。
    ③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2054页。
    ① Wolfe, D., 'vision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9: 25(3).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0页。
    ① 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②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付德根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① 在统计分析时,本人作了这样的处理:将情人节、圣诞节作为第一组。春节、中秋节作为第二组。如果被调查者的捧序是第一组在前,第二组在后,本人将这一类命名为“西中”,认为这一类被调查者更喜欢西方节日;如果被调查者的捧序是第二组在前,第一组在后,本人将这一类命名为“中西”,认为这一类被调查者更喜欢中国节日;如果被调查者的排序是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交错进行,例如捧序为“情人节、中秋节、圣诞节、春节”,本人将这一类命名为“其它”,不对它们做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这一类被调查者处于中立态度。表2—3中的“其它”还包括了没有填答的样本个数。
    ② 《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22日,转引自《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第94页。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青年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应有作用很重要,有40%的青年认为有一些作用,只有1%的青年认为可有可无;有54%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30%的人认为中国文化将会在全球化的洗礼下完成涅磐。
    ①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综合组调研成果汇编》(内部报告),第44页。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直相信”和“现在相信”“田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比例相加达72.6%。
    ② 问卷第11题。这个题目采取连环答题的方式,可能大学生们不太适应,所以有二百多(即23.%)的学生的答题方式错了,在数据录入时,将这些答错的题计为缺失值。这种现象在其它连环答题的题目也存在。虽然有259个大学生答错了这道题,但是还有869个大学生的答题是有效的,样本仍比较大,不至于影响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③ 刘江、毕霞:《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其评价》,载《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2004年第2期。该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老而又现实的爱国主义格言持高度赞同态度。许多大学生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写到:“国兴我荣、国衰我耻”、“愿祖国明天更美好”等等。
    ① [美]科恩著,聂崇信,宋秀贤译著:《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3页。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99页。
    ① 问卷第30题,被调查者选“特别关注”得5分,依次递减,选“完全不关注”时得1分。所以,五题总分为25分。
    ② 江苏省“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问卷中所列的15项国内外时事热点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件及工作表示“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非常高,其中关注率在85%以上的多达13项。见刘江、毕霞:《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其评价》,载《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2004年第2期。
    ① 图3—7中“第一选项”指代“政治是国家的事,公民个人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第二选项”指代“参与只是形式,最终领导说了算”。“第三选项’指代“公民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
    ① 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该调查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对“选举基层人民代表”表示选举自己信得过的人仅占57.3%,持“无所谓”、“随大流”以及候选人以外的人分别占21.4%、11.3%、2.4%。对“自己所在选区人民代表活动的情况”表示不大了解的占49.2%,一无所知的占40.9%。
    ① 戴秀丽:《近十年大学生法律意识变化研究》,载《“廿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优秀论文集》,2005年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会议论文。
    ①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大学生维权意识方面的评价上,大学生选择“强(很好)”、“较强(较好”、“一般”、“较弱(较差)”、“很弱(很差)”的比例分别为10.5%、33.5%、39.5%、14.5%、2.0%。
    ② 万俊人:《整体把握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载《光明日报》,1993年7月26日。
    ① [美]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
    ① 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载《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该调查结果显示:环境闯题虽然已经引起了大学生们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他们所了解的环境知识很薄弱,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比如,对于“把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回答中,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自己能这样做”,有64%的大学生选择“偶尔会这样做”,有8%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做过或没想过这个问题”。
    ② 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载《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11月16日。
    ② 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主政治》,纽约,1921年版,第1卷,第132页。
    ① 问卷第30题,被调查者选“特别关注”得5分,依次递减,选“完全不关注”时得1分。
    ② 刘江、毕霞:《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其评价》,载《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2004年第2期。
    ① 问卷第10题。这是一个连环问答题。首先问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干部等一般是如何产生的,若是老师指定,就不存在这类选举活动。数据显示,有37.3%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是老师指定。另外,没有回答或答错这一题的比例较高,达17.6%,这主要受题目设计形式的影响。
    ② 转引自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梁绿琦等:《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3、137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154、196—197页。
    ③ 转引自[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④ 转引自[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⑤ 转引自[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8页。
    ② 参见[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① [日]川岛武宜著,申政武等译:《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修订版,第26页。
    ② 契约也是一种承诺,它以书面形式存在,并具有法律意义。日常交往中还存在许多口头上的不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契约的履行一般依靠法律约束力和道德约束力,主要是前者;而承诺的履行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力。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6页。
    ③ [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吴岳添译:《小爱大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④ 邹吉忠:《竞争与宽容——兼论现代宽容的哲学基础》,载《现代哲学》,1998年第3期。
    ⑤ [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载于王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7页。
    ①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9页。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一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③ 高校的专业非常之多,问卷中询问大学生专业的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在数据输入时,将这些开放式答案大体归为人文社科管理类(简称文科)、理工农医类(简称理科)和艺术体育类三中。由于本次调查按照地区、学校的二阶段法进行抽样,没有按照专业分层抽取,最后造成艺术体育类的样本只有16个,所以在分析中不考虑艺术体育类学生的情况。
    ① 刘江、毕霞:《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其评价》,载《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该调查结果显示:有39.5%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将来好找个好工作:有11.8%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有22.6%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有13.5%的大学生入党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有4%的大学生入党是随大流。
    ②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① 问卷第34题。此变量是定距变量,即可对其进行百分比的描述,也可以求出其平均数。本题将选择“非常大”定义为得“1”分,依此类推,选择“非常小”定义为得“5”分。所以,平均分越高,表示该因素对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影响力越小,反之亦然。
    ② 方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载《青年研究》2004年第12期。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大学生选择“很满意”,58.8%的大学生选择“一般”,选择“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9.3%、18.4%、1.8%。
    ③ 方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载《青年研究》2004年第12期。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结合实际地讲解,而实际上仍然有58.3%的大学生认为老师上政治理论课是照本宣科,而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① 朱晓宏著:《公民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② 家庭氛围是指由家庭成员的性格爱好、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家庭特征综合反应的状态。
    ③ 李萍主编:《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④ 在数据录入时,笔者将“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统一赋值为“城市”,将“乡镇”、“农村”统一赋值为“农村”。分析时着重考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在公民素质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① [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1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① 陈曙红:《大学生的消费认同与家庭资本——以一所专科学校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知道钱是怎么花掉的,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所想的是,这辈子再也不能穷,努力赚钱,节约用钱。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①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对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② 王沪宁:《王沪宁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③ 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己主动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学校环境因素分析和社会环境因素分析时都涉及到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因素。
    ① 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①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 John J. Cogan and Raymond Derricott(eds.),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1998, p.26.
    ② Kim, S. and Parks,B.S., Effects of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rogram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ivic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1996: 87(4).
    ③ 赵晖:《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99页。
    ④ 赵晖:《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11页。
    ① 顾海良:《关于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问题》,刘书林等主编:《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8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① 申素平:《尽快理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载《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7期。
    ① 陈万柏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② W·Kymlicka and Norman(eds.), Citizenship in Diverse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7、23、42、46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9、《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龚海泉、张晋蜂、张耀灿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秦在东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朱晓宏著:《公民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吴文侃主编:《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龚海泉、万美容、梅萍著:《当代公民道德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8、胡艳蓓:《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19、褚松燕:《公民资格理论——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年。
    20、赵晖:《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
    21、时延春主编:《公民政治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李志红主编:《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葛操:《公民社会能力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苗连营主编:《公民法律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张凤珍主编:《公民经济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王秦,庞井君著:《中国国民素质考察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秦树理主编:《国外公民教育概览》,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东虓等主编:《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主编:《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民国72年出版,73年再版。
    30、陈光辉、詹栋梁著:《各国公民教育》,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31、张秀雄主编:《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年版。
    32、卓播英著:《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向》,台北:中正书局,民国69年初版。
    33、林清江等著:《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内涵及实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69年版。
    34、蓝顺德著:《公民教育的内涵》,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民国75年出版。
    35、刘书林等主编:《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
    36、王玄武、骆郁廷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陈万柏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石云霞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9、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0、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4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5、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郑航著:《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7、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8、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9、邬志辉著:《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梁景和著:《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2、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3、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4、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6、马振清著:《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7、马长山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8、贾英健著:《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60、肖雪慧著:《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61、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何怀宏著:《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4、赵渭荣:《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6、毛寿龙著:《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8、[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英]霍布斯著,应星、冯克利译:《论公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美]玛多娜·墨菲著,周玲、张学文译:《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71、[美]力口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2、[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3、[美]科恩著,聂崇信、宋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5、[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6、[美]罗尔斯著,谢廷光译:《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77、[美]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8、[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79、[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著,戴维·H·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秦立彦、冯士新译:《宽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
    82、[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84、[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
    85、[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86、[日]川岛宜武,王志安等译:《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1996年版。
    87、[苏]苏霍姆林斯基著,黄之瑞等译:《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等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9、李瑛等著:《现代政治学计量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0、翁定军编著:《社会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原理与方法》,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1、凤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编:《湖北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年~2000年》,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93、刘树才:《柏拉图〈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载《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4、秦树理:《把大学生培养为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5、叶美兰:《“两课”教学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5期。
    96、雷骥:《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7、刘梅:《公民的本质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构》,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8、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99、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载《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
    100、梁绿琦等:《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
    101、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载《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
    102、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103、刘鑫淼:《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04、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105、刘江、毕霞;《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其评价》,载《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2004年第2期。
    106、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07、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108、葛荃、韩玲梅:《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载《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1期。
    109、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10、蒋勤:《公民资格与全民福利——T·H·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述评》,载《社会福利》,2003年第1期。
    111、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112、姜勇:《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113、邹吉忠:《竞争与宽容——兼论现代宽容的哲学基础》,载《现代哲学》,1998年第3期。
    114、张锡勤:《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载《求是学刊》,1994年第1期。
    115、林火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教育》,载《训育研究》(台湾),1994年第1期。
    116、Tomey-Purta, Schwille and Amadeo(eds.). 1999. Civic Education across Countries: 24 case Studies from the IEA Civic Education Project. Amsterdam: Eburon Publishers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IEA), 1999.
    117、Cogan, John J, and Derricott(eds.). 1998.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118、Cairns. Alan, and Williams, Cynthia.1985. Constitution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ety in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19、Galston. William, 1991. Liberal Purposes: Goods, Virtues, and Duties in the Liberal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0、Barbllet, J. 1988. Citizenship, Rights, Struggle and Class Inequality, Stratfor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21、Marshall, T. H. 1964.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122、Wolfe, D. ,'vision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9: 2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