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主管理的社会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持续与均衡的现代国家构建,完成政治文明的根本转型,促使我国的政治形态从古典型走向现代型,从而跨越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三峡”,是长久以来中国执政者和国民的恒久追求。作为一个农民大国,农村社会和农民身上所标识的传统农业文明,是这场历史转型中最为艰难也是最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影响深远却又深具中国实践特点的政治、社会发展模式。农村民主前所未有地将农民从长久以来的历史阴影中显现出来,作为自主独立的主体,从而启动了中国农村政治文明深刻转型的历史动力。
     然而,三十年来的农村民主建设也逐渐开始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农村民主实践全面展开和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相当多的问题,出现“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境”。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需要积极面对这种局面,深入思考新时期新阶段阻碍农村民主管理健全和完善的内在矛盾和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民主的巩固和深化,并在深入总结农村民主发展机制的基础上,为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开发出有中国实践基础的知识资源。
     本文从村庄社会内部视角,以农村社会组织构建和社会自治能力发育为分析基点,探讨现代国家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自治建设与农村民主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而提出建构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推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的理论命题。文章通过对农村社会组织发育的基本状况、历史逻辑、现实的发展机制、社会组织运作对农民民主健全和完善的具体机制以及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机制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了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与地方自治和地方民主建设之间的经验,从而提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实质上是中国农村现代国家建构新阶段的一种历史逻辑的产物,通过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农村民主体现了新阶段国家建构和社区发育的新型结合模式。这种结合模式既体现了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的文明转型阶段对现代国家权力扩展和渗透的深刻需要,又立足于开发农村社会内在的组织资源和自治能力,并形成对国家建构的支撑和助力。同时,这种伴随现代国家理性权力扩展和渗透而建构起来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主要是以发展社会自治功能为目标,既有对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支撑,也有对不合法的滥用权力行为的有效约制。有这样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农村民主必将顺利克服文明转型带来的深刻矛盾和急剧变化,开发出适合中国田野社会密码的新型民主发展方程式。
     最后,文章提出,我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农村社会在国家赋权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组织的网络,发展社会自治能力,从而与自上而下的国家的直接统治相结合,创造横向的社会认同一体化,进而将农村社会纳入可治理的市民社会中。正如英国工人阶级在为变成市民社会的一个阶级而奋斗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变成了国家的一个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系中一个合法的参与者,从而顺利实现了英国的现代转型和民主化一样,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社会自治能力的发育也将在把农民变为可管理和规范的市民社会的奋斗过程中,将自己发展成为民主政治的一个坚实构件。
Through sustained and balanced modern state building,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has completed. This may promote the Chinese classic political form to the modern political form in order to cross the "historical Three Gorges"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in modern times. It is also a permanent pursuit of Chinese rulers and the nationals. As a big peasant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identified by rural communities and farmers, i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the most magnificent historical picture in thi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The democracy-building in rural areas whose main content is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is a great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that has a far-reaching effect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political reform and democracy building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never seen before, it emerged the farmers as an autonomous and independent main body from the shadow of the long-standing history, in turn to trigger the historical motiv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However, three decades of democracy-building in rural areas have gradually began to touch on some deep-rooted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especially since the new century began.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democratic practices promoting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rural areas, we also found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Growing Pa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lemma". Both the theoretical workers and practical workers need to face this situation, and think about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mechanisms that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c management in a New Stage,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epening of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acquire the Chinese practice-based knowledge resources for the entire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ummary of th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rural area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of the village bases, we will do some fundamental analysis on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c society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n discuss the deep relation amo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t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self-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to build social self-government function oriented mechanism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democratic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doing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historical logic, the reality mechanisms of the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effec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operation on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which is about improving the integrity of farmers' democracy and the security mechanism of China's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studying the experience among foreign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onstruction, local self-government and democracy-building, to put forward that the building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is essentially a product of historical logic in a new stage of building a modern state. Through constructing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to develop rural democracy, it reflects a new combination model of state-building in a new stag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combination model not only reflect that its deep needs of the extension and pervasion of the modern state authority at the modern stag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rural society, but aslo ba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internal organization resources and self-government capacity, and form support and help for state-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such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going with the extension and pervasion of the modern State rational pow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i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lf-governance capability. It reflected the support of legitimacy of state power and also the effective restraint to unlawful abuse of power. Being supported by such social basis, the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will smoothly overcome profound contradictions and rapid change that was brought about by civilization transition, developing a new democratic equation suited to China's society field passwords.
     Finally, the article no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tate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t requires the rural community to form a social organized network on the basis of empower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irect rule, the social organized network can not only develop the social self-government capacity but also create a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so that the rural society can be included in the governance of civil society. As with the British working class, in their process of class struggle for becoming a civil society, they found they are a class of the state that is a qualified participant in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Therefore they smoothly realize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iming to be a solid component of democracy,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elf-governing capacity are to make the peasants to be part of the civil society which can be managed and regulated.
引文
①徐勇:《最早的村民委员会诞生追记——探访村民自治发源地广西宜州合寨村》,《炎黄春秋》2000年第9期。
    ②罗平汉:《村民自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①詹成付:《加强和改进村委会选举工作学习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罗平汉:《村民自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
    ①王旭:《乡村中国的基层民主: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强》,《二十一世纪》,1997年4月号。
    ②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O'Brien, Kevin,1994.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33-60(July).
    ③王金红:《“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④何包钢、朗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之间的平衡:浙江村民选举之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党国印:《村民自治是乡村民主政治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党国印:《〈中国乡村民主政治能走多远〉,《中国国情国力》1993年第3期。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②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何包钢、朗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之间的平衡:浙江村民选举之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 O'Brien, Kevin,1994.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 33-60(July)
    ④ Oi, Jean,1996.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nance. China Review pp.126-144.
    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等。
    ⑤ Epstein, A.,1997. Village election in China: experimenting with democracy. In: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Ed.), China's Economic Future. M.E. Sharpe, New York, pp.412-430.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39:25-37.
    ⑥ Zhaohui Hong,2006. "Three disconnects and China's rural election: A case study of Hailian village". Communist
    ①王淑娜、姚洋:《基层民主和村庄治理:来自8省48村的证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孙秀林:《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②张璋:《治理:公共行政的新理念》,《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③胡善德:《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思考与建议》,《行政与法》2007年第11期。
    ④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河北学刊》2003年第7期。
    ⑤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和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李敬:《组织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云南民族人学学报》2007年第3期;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②于建嵘:《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③李文棋:《创新农村组织制度应对中国加入WTO》,《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10期;谢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④上官酒瑞:《农民组织化与乡村政治发展》,《理论探索》2006年第3期;李凯灿:《民间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探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①张晓军、齐海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角色探讨》,《宁夏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②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林忠生、杨清:《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兴起及角色定位》,《前沿》2007年第4期;李敬:《组织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④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⑤项继权:《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罗兴佐:《论民间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参与及后果——对浙江省先锋村村治过程的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①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省十二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宝安、赵定东:《乡村治理:宗族组织与国家权力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长白学刊》2003年第3期。
    ② Milton. Esman and Norman. Uphoff,1984. Local organization, Intermediate in Rural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迈克尔·麦金尼斯: 《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④[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Larry Diamond, 199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Reconsidered,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5.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64-366页。
    ②[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③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8期;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④[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67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6页。
    ②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197页。
    ①[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79页。
    ②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林忠生、杨清:《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兴起及角色定位》,《前沿》2007年第4期。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②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①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①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2页。
    ③《礼记·曲礼上》
    ④《碣石刻石》
    ⑤《庄子·马蹄》
    ⑥马新:《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文史哲》1998年第5期。
    ⑦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⑧傅晓静:《论唐代乡村的民间结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①邓广明主编:《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②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第468-469页。
    ③同上,第469页。
    ④《新唐书》卷197页,《循吏传》。
    ⑤史江:《宋代经济互助会社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⑥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235页。
    ⑦张佐良:《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组织》,载《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黄晓勇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3页。
    ①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页。
    ①徐勇: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4-15页。
    ③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④同上,第130页。
    ⑤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关于内卷化和这一时期家族发展有较好的论述。
    ⑥张松梅:《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研究视野下的青苗会组织》,《历史教学》2008年第22期。
    ⑦孙少柳、孙中民:《民国合作组织与近代乡村社会转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梁艳霞:《农村民间组织的状况、功能与发展》,《集体经济》2009年第6期(上)
    ①郑佳明: 《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①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①关兴:《乡村治理视野下中国农村民间组织的政治功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②谢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①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②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徐勇教授著的《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质出版社2009年版。
    ④代表性的有燕继荣:《民主:社会资本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期。王宏强:《民主的社会资本理论:一个交易成本的视角》,《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⑤吴文勤:《公民社会:民主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⑥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⑦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邓大才:《湖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261页。
    ②黄辉祥:《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1页。
    ③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④[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⑤张静:《基层政权:乡村政权诸问题》,世界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⑥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①陈江虹:《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组织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09年第4期。
    ②[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6-30页。
    ③燕继荣:《民主:社会资本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期。
    ①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②出白《诗经·小雅·北山》
    ①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9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译:《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136页。
    ③家族和宗族实际上是两个意义比较接近的概念,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在本文中,我们为了行文的方便,不加分别的使用它们。
    ④孙斐娟:《进入现代世界的农民文化命运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文化认同再造》,《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243页。
    ② 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③[美]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9页。
    ①[美]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217页。
    ②中国台湾在民主化初期出现的黑金政治、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频频出现的地方力量挟制选民、恶意排挤其他候选人以及一些暴力事件,都是这样一种局面的表现。
    ①王绍光:《祛魅与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会》,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7页。
    ②郭正林:《家族、党支部与村委会互动的诊治分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①刘义强:《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基于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温锐、蒋国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页。
    ③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5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8-140页。
    ②[美]杨庆坊:《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108页。
    ①李峰:《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Y县X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2页;苗月霞:《乡村民间宗教与村民自治:一项社会资本研究——兼论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观点》,《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等。
    ②党国印:《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5期。
    ③高芙蓉:《转型期农村宗教问题的思考》,中新网河南新闻2006-07-26..
    ④梁家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香港:建道神学院1999年版,第30页。
    ①陈占江:《“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基于皖北C村的田野调查》,《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②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晓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251页。
    ③郭正林:《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④温铁军:《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6期。
    ⑤侣传振:《祭祀圈与耶稣会: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及其转型》,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4页。
    ①[德]卢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刘锋、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刘家锋:《离异与融合一一中国基督教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②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邓万春:《动员、市场风险与农民行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5页。
    ③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俞可平:《中国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①冯斌:《乡村治理下的乡村社会资本投资》,公共预算与政府治理网,2010-2-20。
    ②[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晓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261页。
    ①[美]玛丽·兰金:《中国公共领域观察》,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②[美]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28页。
    ①[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②仝志辉:《派性的性质与农村组织重建的资源——湖村、路村、岭村三村比较》,《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③[美]杜赞奇:《从历史和比较的观点看中国改革》,程美宝译,《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符佳佳译, 《哲学动态》2009年第6期。
    ②周尚意、龙君:《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
    ①陈剩勇、徐殉:《民主的社会基础:李普赛特政治发展理论解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11页。
    ④[美]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争论——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德]哈贝马斯:《1990年版序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期。
    ①于建嵘:《以法抗争:当前农民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③吴毅: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④案例来源:黄锫坚:《阜阳重建乡村公共生活》,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网站。
    ①[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译:《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① Breiger, Ronald L.2004. The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s. Pp. 505-526 in Handbook of Data Analysis, edited by Melissa Hardy and Alan Bryma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② Bott, Elizabeth (1971). Family and Social Network: Roles, Norms,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s in Ordinary Urban Famili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①马汀·奇达夫:《社会网络与组织》,蔡文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Robert D. Putnam,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Jan 1995,65-78.
    ③[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④“大社员”是指在村庄中拥有较强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发言能力,勇于向乡村干部反映意见,对村庄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民。参见贺雪峰:《大社员》,《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 《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8页。
    ②[德]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页。
    ①李勇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我国村庄治理的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赣州经验”解析》,《探索》2007年第2期。
    ①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哪里去》,中国社会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64-365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谭君久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③徐勇:《受监督的权力更有力量》,在“乡村治理创新与社会实验研讨会上的发言,2009年11月8日,广东蕉岭。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③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①[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231页。
    ②[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①[美]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175页。
    ②[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4页。
    ①张新光:《社会组织化:构筑国家与社会良性关系的关键》,《学术交流》2007年第8期。
    ②[美]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247页。
    ③[英]巴里·海因斯:《权力、治理和政治》,载[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4页。
    ①[英]巴里·海因斯:《权力、治理和政治》,载[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②[美]莱斯特·萨拉蒙:《公民社会部门》,转自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0页。
    ④[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胡适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②[美]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④阿玛蒂亚·森:《民主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程晓农译,《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2期(总第69期)。
    ⑤彭大鹏:《民主边缘上的创新——对邛崃新村发展议事会的考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林尚立:《序言》,载刘伟著《难以产出的村庄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湖北省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②李林修:《“撤村建社”趟出村民自治新模式》,《乡镇论坛》2009年4月中。
    ①王锡锌、章永乐:《从“管理主义模式”到“参与式治理模式”:两种公共决策的经验模型、理论框架及制度分析》,《行政规制论丛》(2009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③[美]莱斯特·萨拉蒙、赫尔穆特·安海尔:《公民社会部门》,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林尚立: 《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198页。
    ①王国良、褚利明主编:《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②闫先东、魏晓丽:《农村经济的政策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①王立源、李巧:《构建和谐社会应特别关注农村社会发展》,《职业时空》,2007年第1期。
    ①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②[美]罗伯特·古丁等:《政治科学新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3页。
    ③同上,第217页。
    ①张海涛、张凯:《德国与丹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介》, 《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第11期。
    ②阿里木:《丹麦的奶业合作组织》,《新疆畜牧业》2000年第4期。
    ①胡纪源:《德国、丹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给予我们的启示》,《中华儿女》(海外版)2005年第7期。
    ②张海涛、张凯:《德国与丹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介》,《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第11期。
    ③刘清榕、刘怡君:《台湾农会发展与功能:评价、借鉴与反省》,“中国农业发展与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台北,2004)会议论文。
    ①何志雄:《台湾之行总结报告》,《乡村中国观察周刊》总第36期。
    ②王春光:《土地政策、农会组织与台湾农村发展》,“中国改革国际论坛”2004年第52次“中国农民组织建设”论文集。
    ③刘启明:《关于台湾农民组织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农业经济》2007年第9期。
    ①王春光:《土地政策、农会组织与台湾农村发展》,“中国改革国际论坛”2004年第52次“中国农民组织建设”论文集。
    ①侯东德: 《台湾省农会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①蔡杨:《日本农民协会研究》,常德农经信息网,http://jgj.changde.gov.cn/art/2009/11/4/art_23424 276892.html,2009年11月4日。
    ①兰世辉:《台湾农会研究——以台湾桃园县芦竹乡农会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15日。
    ①兰世辉:《台湾农会研究——以台湾桃园县芦竹乡农会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15日。
    ②同上。
    ①陈柳钦:《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之鉴》,《中国农村科技》2009年第12期。
    ②杨传喜、张俊飚:《农民组织形式的比较与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第10期。
    ①乐波:《日本农协与美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与启示》,《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周衍平、陈会英、赵瑞莹:《对德国农业协会的系统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①张海涛、张凯:《德国与丹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介》,《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第11期。
    ①周衍平等:《德国农业协会作用考察》,《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①周衍平等:《德国农业协会作用考察》,《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①刘银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①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22-224页。
    ②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质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4页。
    ④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53页。
    ①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四卷(1946-1947),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440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④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国家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⑤ John A. Hall, "States and Societies: the Miracle in Comparative," Jean Baechler etal ed. Europ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8),20-21.
    ①[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2页。
    ②[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④[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与中国文化”,载《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241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9页。
    ③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④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①朱新山:《村民自治发展的制度困境》,《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②刘义强:《民主巩固视角下的村民自治——基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的分析》,《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③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21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8-59页。
    ②[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谭君久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等。
    ③阿罗不可能定律是指,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参见[美]肯尼斯·阿罗: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陈志武、崔之元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特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美]罗伯特·D·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206页。
    ②[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特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③[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②[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6页。
    ③[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版。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版。
    ②玛丽·兰金:《中国公共领域观察》,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224页。
    ③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④[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刘佳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5页。
    ②贺东航:《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7期。
    ①[英]M·里德尔:《在传统与革命之间:黑格尔派政治哲学的变迁》,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转自[英]马克·尼奥克里尔斯: 《管理市民社会》,陈小文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7页。
    ②[英]马克·尼奥克里尔斯:《管理市民社会》,陈小文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17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2][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丹麦]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和民主改革》,孙友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谭君久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英]阿米·古特曼等著:《结社:理论与实践》,吴玉章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美]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997年版。
    [1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德]康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隋学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美]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9][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译: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英]戴维·赫尔德: 《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3][美]胡安·林茨、阿尔弗雷德·斯特潘:《民主转型与巩固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杨立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2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7][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美]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2][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3][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英]马克·尼奥克里尔斯:《管理市民社会》,陈小文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5][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6][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37][英]帕萨·达斯古普特:《社会资本:一个多视角的观点》,张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美]马克·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0][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美]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2009年版。
    [42][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等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43][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
    [44][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陈浙闽主编:《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8]陈吉元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9]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版。
    [50]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肖唐镖、史天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省十二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4]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李熠煜:《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56]仝志辉、李熠煜:《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7]李峰:《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Y县X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之间的平衡:浙江村民选举之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61]何增科:《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3]李小云等:《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4]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6]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67]黄辉祥:《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0]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71]吴锦良:《走向现代治理:浙江民间组织崛起及社会治理的结构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吴晓黎:《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徽观解析与宏观透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4]刘娅著:《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唐鸣、陈荣卓:《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6]唐鸣:《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8]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9]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0]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1]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5]黄祖辉等:《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浙江大学出版2009年版。
    [86]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87]郑传贵:《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发展——以赣东项村为例》,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88]刘建军等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89]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9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93]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94]曹锦清等:《当代浙江北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95]胡鞍钢:《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8]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9]陈家刚:《协商民主》,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0]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1]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八卷本),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4]黄辉祥:《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杜润生主编:《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106]王绍光:《祛魅与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会》,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07]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8]王国良、褚利明:‘《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0]《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白呈明:《对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的思考》,《求实》2003年第9期。
    [2]陈国华:《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的新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6期。
    [3]党国英:《如何认识村民自治中的“贿选”问题》, 《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第11期。
    [4]邓泉国:《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兴起的背景与动因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1期。
    [5]丁煌:《论乡镇政府行为选择的优化——以乡镇政府和乡村制度环境的互动为视角》,《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董江爱:《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与贿选——山西老窑头村230万竞选村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年9月4日等。
    [7]葛恒部:《有些地方的村民会议缘何开不起来?》,《江苏人大》2001年6月19日。
    [8]郭殊:《论农会问题与农民的结社自由》,《商法研究》2006年第3期。
    [9]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0]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4期。
    [11]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12]贾登勋、迟方旭:《村民自治权的私法救济——一种考察视野和研究范式的转换》,《河 北法学》2006年5期。
    [13]景跃进: 《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4]景跃进: 《两票制:组织技术与选举模式——“两委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5]景跃进: 《行政民主:意义与局限——温岭恳谈会的启示》,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6]景跃进:《两票制:组织技术与选举模式——“两委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7]郎友兴: 《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 《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8]郎友兴: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级民主完善之尝试》, 《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9]李海蓉、阎颖: 《农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矛盾分析与整合》,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20]李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需要鼓励地方自主创新——关于天津市武清区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21]李敬: 《组织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云南民族人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2]林尚立: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社会》2006年第3期。
    [23]林尚立: 《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 《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24]李熠煜: 《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 《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25]李小平: 《论村党支委和村委会的冲突与调适》,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6]宋青: 《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7]林忠生、杨清: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兴起及角色定位》, 《前沿》2007年第4期。
    [28]卢福营:《尝试制度创新促进民主监督——对航埠镇“两监督一赔偿”制度的分析》,《山东利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9]仝志辉、刘治安: 《恳谈会: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 《乡镇论坛》,2001年第2期。
    [30]仝志辉: 《村民选举权利救济与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建设》, 《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1]王金红: 《“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2]王淑娜、姚洋: 《基层民主和村庄治理——来自8省48村的证据》,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3]吴国光: 《构造“民主工程学”:再论“县政中国”》, 《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1期。
    [34]谢菊: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35]苑鹏: 《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36]于建嵘: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7]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38]于建嵘: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9]杨正喜、唐鸣: 《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政治学研究》2006年2期。
    [40]杨正喜、唐鸣: 《非政府组织兴起与我国非法人社团制度变革》, 《学术界》2007年5期。
    [41]徐增阳:《“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冲突吗——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三种类型及解决思路》, 《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42]徐勇: 《村民自治: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 《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1期。
    [43]徐勇: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 《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44]徐勇: 《现代国家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5]徐勇: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46]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7]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8]徐勇: 《“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 《学术月刊》2007年8期。
    [49]徐勇: 《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 《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50]徐勇: 《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51]郑永年: 《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 《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52]张璋: 《治理:公共行政的新理念》, 《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53]周飞舟: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和农民关系之影响》,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54]项继权: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55]傅晓静: 《论唐代乡村的民间结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底6期。
    [56]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57]燕继荣: 《民主:社会资本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 《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期.
    [58]王宏强: 《民主的社会资本理论:一个交易成本的视角》,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 年第2期。
    [59]吴文勤:《公民社会:民主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0]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1]郭正林:《家族、党支部与村委会互动的诊治分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62]李明照:《现代化视野下村落家族势力的复兴:寄生性的再生长》,《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
    [63]温锐、蒋国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4][美]杜赞奇:《从历史和比较的观点看中国改革》,程美宝译,《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
    [65]陈剩勇、徐殉:《民主的社会基础:李普赛特政治发展理论解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6]黄宗智: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67]张新光:《社会组织化:构筑国家与社会良性关系的关键》,《学术交流》2007年第8期。
    [68]贺东航:《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7期。
    [69]赵淑华、刘岩:《农村组织结构缺位与农民自发组织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1]Alpermann,2001. "The Post-el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Journal, No.46, PP.45-67.
    [2]Bums, John,1988.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Choate, Allen, C.1997.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An Assessment of Villagers' Committees. Working Paper No.1, The Asia Foundation, San Francisco.
    [4]Feng, Y.,1997. "Democrac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7 (3),391-418.
    [5]Guo Zhenglin, Thomas P. Bernstein,2003. "The impact of elections on the village structure of power: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committees and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es".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Howell,1998. "Prospects for village self-governance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vol.25, No.3.
    [7]Larry Diamond,199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Reconsidered,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5.
    [8]Lawrence, Susan V.,1994. "Villag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 Democracy, China styl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61-68 (July).
    [9]O'Brien, Kevin, Li Lianjiang,2000.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state: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2:465-489.
    [10]O'Brien. Kevin and Li, Lianjiang 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Oi, Jean,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2]Shi, Tianjian,1999a.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in China:Institutional tactics for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 Vol.52, April,385-412.
    [13]Milton. Esman and Norman. Uphoff,1984. Local organization, Intermediate in Rural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