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尝试通过对江南地方文献的再发掘与整理,对清代常州城进行一个微观的分析,其研究目的为:一是了解清代一个江南城市的具体运作情况,并探讨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如何在一个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中互相影响,发生作用的,探讨中国传统城市的性质以及传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二是探讨城市对文化繁荣的推动和促进,以及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主要将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城市空间与市场体系。首先通过对常州城市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经济开发、行政建制、人口消长等一系列历史演变的考察,来讨论常州城市发展的前提与条件。分析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原因。其次是研究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流动情况。最后讨论商人、商帮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城市管理与控制。通过城市中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如公共工程、救荒减灾、慈善事业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中士绅精英群体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控制和管理中所反映的城市的诸种社会面貌。
     第三部分是城市的社会生活。将选取两个视角,即宗族组织、民间信仰来研究清代常州城市的社会面貌。首先,通过讨论宗族组织的城市化倾向,通过城市中宗族组织内部的巩固和分裂的二元性,来研究宗族组织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宗族组织所反映的城乡关系。其次是通过对城市中民间信仰体系和迎神赛会等信仰活动的分析及陈果仁等部分神祗的个案讨论,来审视城市中官方、士人、民众等不同社会阶层对待民间宗教的态度,对城市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及其互动,以及民间社会与正统意识之间的关系作一思考。
     第四部分是城市文人与城市文化。主要讨论城市文化的主体即知识阶层的活动情况,利用经过修正的文化资源的概念,以及毗陵七子等文人团体的个案分析,对城市知识阶层的构成和内部分层进行研究,讨论在城市文化精英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环境、宗族邻里、文人社团等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并通过白云溪这一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和知识阶层的互动来讨论城市文化的多面性。
In micro analysis to Changzhou city in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presents two objectives: firstly,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one city in Jiangnan Qing Dynasty, and demonstrate the way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teract on in this developing city;secondly, to demonstrate how the culture was pushed and promoted by city and acted in city'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is based on four papers.
     Paper I is Urban space and market system. At first, Describing the history evolvement of geography, environment, circumstance , administration and population in Changzhou City, Paper I presents the conditions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reason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to be. Merchandising and developing of economy are also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city with merchantman and chamber of commerce.
     Paper II is Administration and control in a city, analyzes the urban administration. Intera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elite, and all kinds of social status are demonstrated based on activities study such as local defense system, public project, disaster relief and charity.
     Paper III is Urban community. In two ways, kinship organization and popular religion, Paper III presents Changzhou city's society in Qing Dynasty. The interaction of kinship organization and city society, 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and country are both studied by exploring the urbanization of kinship organization and its duality between solidifying and breaking inside. On the other hand, urban popular religion system and temple-fair activities are demonstrated with one example of god ChenGuoRen (陈果仁) , which show the attitude to popular region and social living of different classes in city. From these, complicate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power and local society is proposed.
     Paper IV is literati and urban culture, discusses the literati's activity in the city, Using the concept of revised culture resource, and the example of PiLinQiZhi(毗陵七子), structure and stratification of literati are researched to obtain the effect on form of literati from city environment, agnation, and literati's group. At last, I will try to discuss variety of urban culture by research an important culture landscape—White Cloud Creek (白云溪) .
引文
1蒙文通,《从宋代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2胡如雷,《城市经济与城乡对立》,《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
    3傅筑夫,《中国古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经济史论从》,三联书店,1980年。
    4Max Weber:City,Free Press,Glenco,1958。
    1费孝通,《论城·市·镇》,《乡土重建》,第30-31页,民国丛书第3编第14册,上海书店影印本。
    2参见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
    3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9页,中华书局,2001年。
    4罗威廉,《长江下游的城市与区域》,《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第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斯波义信,《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第311页,中华书局,1993年。
    1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绪论,第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第243页,台大历史所博士论文,1999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安克强,《19-20世纪的中国城市和城市社会》,《城市史研究》,第23辑,2004年。
    4皮明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1靳辅,《生财裕饷第一疏》,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六《户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9页,中华书局,2001年。
    1张说,《张燕公集》卷二一《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崔祐甫,《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独孤及《毗陵集》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三册》,第27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梁肃,《全唐文》卷五二二《独孤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年。
    5胡宿,《文恭集》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文献通考》卷五《田赋考五·历代田赋之制》,中华书局,1986年。
    7陆游,《渭南文集》卷二○《重修奔牛闸记》,《陆放翁拿集》,第117页,中国书店,1986。
    8汤成烈,《粤冠纪略》,光绪《武阳志余》卷五之四《兵事下》,《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民国《太仓州志》卷一《封域上》,《中国方志丛书》本。
    3《清世宗实录》卷二四《雍正二年九月甲辰》,中华书局,1985年。
    4由于传统社会的人口记录资料不全,不一定有县级的人口数字,为便于做历时性的分析,此处人口都以府为单位,兼及县,特此说明。
    5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第9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其所引《唐郡国十道志》中的人口史料与《旧唐书·地理志》(卷四○)所载基本相同。唯天宝中《旧唐书》作“六十九万六百七十三”。
    2元和中人口史料出自《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江南道一·常州》。
    3《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常州》之“户”条:“主,九万八千五十三;客,四万五千五百八。”与本书异一字。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三年三月丁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前引书卷二○建炎三年二月庚午。
    6永乐《常州府志》卷四《户口》,广陵古籍出版社校点本,2006年。
    7叶舟,《宋代常州城市人口考证》,《龙城春秋》,2005年第4期。
    8永乐《常州府志》卷四《户口》。
    9康熙《常州府志》卷八《户口》,《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第8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代卷》,第240-24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第708-709页。
    4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第491页。
    5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第71页,群言出版社,2005年。
    1李孝聪,《中国封建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演化:以江南运河城市为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案研究》,《九州》第一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2韦应物,《韦苏州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李绅,《追昔游集》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淳祐临安志》卷五《城府·城社》,《宋元方志丛刊》本。
    5《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宋元方志丛刊》本。
    6《宝庆四明志》卷三《城池》,《宋元方志丛刊》本。
    7《次韵赠无咎学士》,厉鄂辑,《宋诗纪事》卷二八,第7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293-30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乐府》卷一《筑城行》,《续修四库全书》本。
    2郑德舫,《清末民初常州城厢地方自治》,《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十三辑,1986年。
    1吴松弟,《中国人口史·宋元卷》,第617-61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第459-461页。
    3杨兆鲁,《遂初堂文集》卷一《疏浚城河议》,康熙十三年刻本。
    4吴颉鸿,《荃石居类抄》卷一《元丰桥踏月记》,光绪十六年刻本。
    5陆黻恩,《读秋水斋诗》卷一六,同治七年刻本。
    6D..MacGillivary(ed),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p396,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07
    1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华世出版社,198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郭正忠《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等著作。
    2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第283页,华世出版社,1981年。
    3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三《坊市》,广陵古籍出版社,2005年。
    4黄斡,《黄氏日抄》卷七几《晓谕遗弃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刘宰,《漫塘集》卷十《回严州陈寺丞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二《坊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参见 G.Sjoberg,The Pre-industrial City,Past and Present,,Glencoe IL,Free Press,1960
    2参见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第264页,华世出版社,1981年。
    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二《九月红梅阁登高并游城东诸寺观作》。
    3汤成彦,《听云仙馆骈俪文集》卷二《游城东记》,同治八年刻本。
    4西瀛里,原为驻军之地,称西营里,后改现名。
    5吕光宸,《留我相庵诗草》卷一,民国二年刻本。《中华竹枝词》第1234页称其为元代人,误,吕光宸为晚清人。
    1H.Carter,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London,Edward Arnold,1983
    2《田赋说》,康熙《武进县志》卷三九《艺文·说》,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3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第37页,译林出版社,2001年。
    1王士性,《广游志》卷下《物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第2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王铭西,《筹复水利书》,《常州武阳水利书》,同治十三年刻本。
    3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433-4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五《蚕桑广谱·木棉》,中华书局,1956年。
    5高晋,《请海疆禾棉兼种疏》,《清经世文编》卷三七。
    6陈忠平,《明清江南农村区域性专业化生产考察》,第265页,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绛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7蔡茂德,《通积备荒议》,俞森,《荒政丛书》卷十下《社仓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王铭西,《筹复水利议》,《常州武阳水利书》。
    1《毗陵诗录》卷二,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2《瓯亭诗草》卷三,《毗陵周氏家集本》,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3李超琼,《阳湖留署呈明地方情形》,《石船居杂抄剩稿》,光绪二十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
    4张之洞,《张文襄公奏议》卷四三《筹设商务局片》,《续修四库全书》本。
    5金武祥,《续忆补咏》,粟香室丛书本。
    1李超琼,《芙蓉行记》,《石船居杂抄剩稿》。
    2于定一,《武进工业调查录》,第61页,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3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常州纺织史料》第二辑,第38页,常州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4褚邦庆,《常州赋》,清道光刻本。
    5《梳篦同业公会修订业规》,《常州手工业1954年行业普查资料》,转引自《常州市轻工史料》第一辑,第124页,常州轻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1《武进工业调查录》,第73页。
    2《武进工业调查录》,第135页。
    1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第54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2《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二一《商旅门·棉夏布》,明刻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3吴永铭,《武进织布工业调查》上,《国民建设月刊》第2卷第4期,1937年。
    4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5左辅,《杏庄府君自叙年谱》嘉庆十五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6方苞,《望溪集外文》卷一《请定经制札子》,《续修四库全书》本。
    7《瓯亭诗草》卷三,《毗陵周氏家集》。
    8康熙《常州府志》卷十《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9《江南通志》卷八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一《食货志·土产》。
    1光绪《武阳合志》卷二《赋役·土产》。
    2于定一,《武进工业调查录》,第42页。
    1查秉初,《从清代末季至今常州工商业略述》,《常州纺织史料》第一辑,第92-93页,常州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2徐正庠,《关于武进县棉布经营初期的一些情况》,1963年8月,徐新吾整理,转引自《江南土布史》,第552页。
    3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第39页,《常州纺织史料》第二辑。
    4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光绪十二年刻本。
    5焦溪,又称焦店、焦垫。
    6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第40页。
    7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8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里中十二月词》,《洪亮吉集》,第676页,中华书局,2001年。
    1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第44页。
    2黄世本,《蚕桑简明辑说》附《种绿柴法》,四库未收书辑刊4辑23册。
    1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第50页。
    2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40页,中华书局,2000年;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3庄启,《计划中的新武进》,武进建设局编,《武进年鉴》,1926年。
    1于定一,《知非集》卷一《武进塘市经常浚河商榷书》,民国十四年华北印书馆。
    2《话说运河》,中国青年出版社,第76页,1987年。
    3宋徵舆,《林屋文稿》卷一三《江南风俗志》,《四库存目丛书》本。
    4郑虎文,《吞松阁集》卷二八《徽州司马王君敬亭母太安人七十寿序》,《四库朱收书辑刊》本。
    5关于所列商店说明有二,一由于大部分商号只有名字,没有详细记录所属行业,其中有所属行业的,是笔者于其它地方查考出的。二城外各坊厢不收房捐,只有各商号主动捐款,故商号数量不全,仅作参考。
    1金武祥,《续忆补咏》。
    2张澹庵编《武进指南》,第69页,《吉凶习惯》,武进建设协会,1948年。
    3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二《平梁岁晚寄怀乡里之作》,《续修四库全书》本。
    4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里中十二月词》,第679页。
    5金武祥,《陶庐七忆》,粟香室丛书本。
    6《武阳两县呈稿》,《浚河录》,光绪木活字本。
    7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九《重九前一日同人谐管氏味蓼居,及安和、川云两茶社看菊并至毗耶室访斗坛》,第1836页。
    1William T.Rowe,Hankow,Conflict and Commnu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P65-7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马学强,《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第43-4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3道光《武阳合志》卷八《赋役志二·田赋中》。
    4光绪《武阳合志》卷四《禋祀》,《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5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6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一《学校》。
    7Mary Rankin,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chap3,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8William T.Rowe,Hankow,Conflict and Commnu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p70。
    9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池》。
    1《武阳两县呈稿》,《浚河录》。
    1(民国)施沛生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第一编《债权》,第5页,上海书店影印本,2002年。
    1《安阳杨氏族谱》卷二四,民国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2邱澎生,《市场、法律与人情:明清苏州商人团体提供“交易服务”的制度与变迁》,《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
    3《武进指南》,第69页,《吉凶习惯》。
    4沈铁,《劾贪婪抚臣疏》,《康熙衡州府志》卷一几《艺文志》,转引自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第36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
    1范金民、夏维中,《明清徽州典商述略》,《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宽筹育婴经费加给乳粮案》,《武进基本公产公款报告册》,民国八年铅印本。
    3参见第二章第二节《慈善组织》部分。
    1窦镇山,《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宦吴禀牍》,光绪三十年刻本。
    2《常州市金融志》,第19页,常州市金融志编写办公室,1986年。
    1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第43页,《常州纺织史料》第二辑。
    2查秉初,《我所知道的常州钱庄》,第49-56页,政协常州市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3辑,1983年。
    3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第204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米铺》,第138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
    1《武进粮食志》,第117-118页,武进县粮食局编史小组,1985年。
    2山本进,《清代江南的牙行》,《东洋学报》第七十四卷。
    3《敦仁堂碑》,常州博物馆藏拓本。
    4余缙,《大观堂文集》卷三《特纠溺职疏》,《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1道光《武阳合志》卷十《赋役志四·漕运》。
    2《武进工业调查录》,第6-8页。
    3《武进粮食志》,第146页,武进粮食局编史小组,1985年。
    1巢福偕,《漫话常州豆业》,《常州文史资料》第十辑,第165-166页,常州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1992年。
    2《武进工业调查录》,第6-8页。
    3参见《常州木材志》,第30页,常州木材公司编志办公室,1986年;万灵《常州的近代化道路》,第2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仲亨公传》,《屠氏毗陵支谱》卷四,民国二十年敬齐堂木活字本。
    5《胞叔洪修、洪亮两公开拓祖业事略》,《屠氏毗陵支谱》卷四。
    6《春园公传》,《屠氏毗陵支谱》卷四。
    7《胞叔洪修、洪亮两公开拓祖业事略》,《屠氏毗陵支谱》卷四。
    1《常州木材志》,第31页。
    2转引自《常州木材志》第30页。
    3《胞叔洪修、洪亮两公开拓祖业事略》,《屠氏毗陵支谱》卷四。
    1康熙二十二年《苏州府采植木植定例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13-11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2《道光二十几年常州知府洪玉衍木商筹捐挑河经费示》,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3《光绪六年署两江总督部堂吴元炳、署江苏巡抚谭均培永禁西塘开设木厂停泊木排示》,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1《木业公所函复建设局否认加征木排河捐》,《武进商报》,1929年3月15号,常州图书馆藏本。
    2《胞叔洪修、洪亮两公开拓祖业事略》,《屠氏毗陵支谱》卷四。
    3《光绪六年署两江总督部堂吴元炳,护署江苏巡抚部院谭钧培永禁西塘开设木厂停泊木排示》,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1《常州木材志》,第2-3页。
    2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第60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商承,《事物纪原》卷七,第358页,中华书局,1989年。
    4史能之,《成淳毗陵志》卷六《官寺二·诸坊》
    5刘石吉统计为19个,其中阳湖7个,误。
    6刘石吉统计为总数87个,其中武进33个,阳湖54个,误。
    7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场研究》,第1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李星沅,《特参疏防盗案各员折子》,《李文恭公遗集》《奏议卷第九·苏抚》,《续修四库全书》本。
    1樊树志,《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学术月刊》1987年1月号。
    2陈学文,《明清时期湖州府市镇经济的发展》,《浙江学刊》1989年4期。
    3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3期。
    4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历史研究》1987年6期。
    5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6张一隽,《重建奔牛镇巡司公署碑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官廨》。
    1《咸丰元年武进县知县向柏龄乡镇免派罪犯碑》,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2李超琼,《阳湖办理保甲情形》,《石船居公牍剩稿》,光绪二十二年木活字本。
    3光绪《武阳志余》卷五之三《营制》。
    1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第957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2赵锡孝,《徭役议》,《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中国方志丛书》本。
    3刘石吉,《小城镇,大问题:江南市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东南区域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2000年。
    4包伟民、黄海燕,《专业市镇和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清宣统木活字本。
    2光绪《江阴县志》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光绪《宜兴荆溪新志》卷一《地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同样的资料可见于《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728页,中华书局,1979年。
    4范毅军,《市镇分布与地域的开发:明中叶以来苏南地区的一个鸟瞰》,《大陆杂志》第102卷第4期,2001年。
    5李超琼,《阳湖禀复水利情形》,《石船居公牍剩稿》。
    6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第214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7陆鼎翰,《洋移庙记》,《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下》。
    8蒋彤,《丹棱文钞》卷三《新建豸桥碑亭记》,《丛书集成续编》本。
    1王铭西,《筹复水利书》,《常州武阳水利书》。
    2乾隆《武进县志》卷三《营建志·水利》,《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
    3薛寀,《惠济禅院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一四《坛庙志二·祠庙下》。
    4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风俗》。
    5查秉初,《从清代末季至今常州工商业略述》,第92页,《常州纺织史料第二辑》。
    6《武进县城乡建设志》,第19页,武进县城乡建设局,1989年。
    7关于船只对沟通城乡市场体系的作用,可参见松浦章,《清代内河的水运》,《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与农村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等。
    8参见《常州交通志》(初稿),常州市交通局编志办公室,1982年;《武进交通志》,武进县交通局,1992年。
    1金武祥,《陶庐五忆》,光绪粟香室丛书刻本。
    2所谓蒲鞋是在江浙非常盛行的鞋子,制法是采摘夏季开的芦花,待晒干后,搓成花绳,再嵌于鞋底,衬有棉花,厚实大方,防寒保暖,尤为舒服。
    3金武祥,《陶庐五忆》。
    4金武祥,《续忆补咏》,光绪粟香室丛书刻本。
    5齐学裘,《见闻续笔》卷二四《吴门出难记》,《续修四库全书》本。
    6赵怀玉,《收庵居士年谱》下卷嘉庆二十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7《南宅乡志》,第203页,南宅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8《遥观乡志》,第163页,遥观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6年。
    1《武进县知县何详定派浚章程及循例优免碑文》,《武阳官书录》,光绪七年刻本。
    2《武进交通志》,第204页。
    3金武祥,《粟香二笔》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1《马杭乡志》,第192-193页,马杭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1《郑陆乡志》,第13-14页,郑陆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2《罗溪乡志》,第12页,罗溪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1《遥观乡志》,第17-18页。
    2《洛阳乡志》,第35页,洛阳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3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147页。
    1《焦溪乡志》,第150-151页,焦溪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2《南宅乡志》,第165页。
    3《厚余乡志》,第144页,厚余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4《夏溪乡志》,第143页,夏溪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1《小河乡志》,第199页,小河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2施坚雅,《城市与地方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8页。
    3《庙桥乡志》,第11页,庙桥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6年。
    4《龙虎塘乡志》,第206页,龙虎塘乡编史修志办公室,1985年。
    5参见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农村的民间信仰》,研文出版社,2001年。
    1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2陆游,《渭南文集》卷二○《重修奔牛闸记》,第117页。
    3张一隽,《重建奔牛镇巡司公署碑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官廨》。
    1《奔牛镇志》,第191页,奔牛镇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2《奔牛镇志》,第139页。
    1《水宁庵碑记》,转引自《湖塘镇志》,第444页,湖塘镇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6。
    2《湖塘镇志》,第59页。
    3《湖塘镇志》,第85页,据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马杭、湖塘共有机户18000户,参见《常州手工业1954年行业普查资料》,转引自《常州市轻工史料》第一辑,常州轻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1《常州手工业1954年行业普查资料》,转引自《常州市轻工史料》第一辑,第170页,常州轻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1《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三《职役考三》,考505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八《征榷考三·盐》,考5104页。
    3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导言,第5页,学林出版社,2000年。
    4陈瑚,《确庵文稿》卷一二《读书堂会业序》,《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5饯维乔,《竹初诗钞》卷十《鸡鸣起》,《续修四库全书》本。
    6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7陆黻恩,《冯君石溪传》,《毗陵文录》卷七,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8关于沈万三的传说至今仍流传在常州乡间,可参见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文集·短篇小说卷》,第186页,作家出版社,2001年。
    1钱维乔,《竹初诗钞》卷十《鸡鸣起》。
    2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补遗·服食论》,第240页。
    3蔡昇,《咏马迹山十首》,《马迹山志》卷二,光绪六年木活字本。
    4《钱氏菱溪族谱》卷一《家训·勤本业》,民国十八年惇彝堂木活字本。
    5《龙溪盛氏家谱》卷首《宗规》,民国三十二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6《卜氏宗谱》卷二《贻丰公传》,光绪十六年悖本堂木活字本
    7《管庄臧氏家谱》卷一《规条》,光绪二十四年宝善堂木活字本。
    8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六《古愚张君传》,光绪十年刻本。
    9汤成烈,《治赋篇》五,《古藤书屋文集》,清钞本。
    10《汪氏合谱》卷五《汪公作楫家传》,民国三十二年六州堂木活字本。
    11参见吉川幸次郎,《臧在东年谱》,《东方学报》,1935年第6期。
    12钱维乔,《竹初诗钞》卷十《鸡鸣起》。
    1延丰等,《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一五《条约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2《奉宪永禁关差巡扰内河并私税包揽碑》,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1道光《武阳合志》卷十《赋役志四·漕运》。
    1韩文绮,《韩大中丞奏议》卷一《审明参员禀讦知府同知疏》,《续修四库全书》本。
    2碑刻《旅常洪都木商创建公所碑记》,常州博物馆藏拓本。
    3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254-255页。
    1本表根据于定一《延爽集》(民国二十年铅印本)武进县城内外各工商业会所公馆一览表制成,略作补充。
    1碑刻《常郡全闽会馆碑记》,常州博物馆藏拓本。
    2《煤业公所碑记》。
    3《常郡全闽会馆碑记》。
    1《煤业公所碑记》。
    2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3陆锡熊,代金云槐作《慈渡庵记》,《宝奎堂集》卷一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4《云章公所碑记》,笔者藏拓本。
    5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1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第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新安朱氏宗谱》卷一《续修文明公宗支序》,清刊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231页,黄山书社,1985年。
    3《婺源县志采辑·义行》,民国抄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241页。
    1光绪《续修安徽通志》卷二五一《人物志·义行》
    2马步蟾纂修,道光《徽州府志》卷十二之五《人物志·义行》。
    3汪由敦,《松泉集文集》卷一九《先府君行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陈兆嵛:《光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仁和金公德瑛墓志铭》,钱仪吉等编,《碑传集》卷三十一,《清朝砷传全集》,463页,大东书局,1984年。
    5《萧江氏宗谱》卷二《增泉先生家传》,民国三十七年萧江氏思源堂木活字本。
    6道光《武阳合志》卷三六《拾遗》。
    7《萧江氏宗谱》卷四《萧江氏源流》。
    8《萧江氏宗谱》卷二《江成侃传》。
    1《萧江氏宗谱》卷四《萧江氏源流》。
    2《湖塘镇志》,第395.397页。
    3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4《常州木材志》,第31-34页。
    1程恩泽,《程侍郎集》卷一二《王君元长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本。
    2张成孙,《端虚勉一居文集》卷二《王君学愚家传》,《丛书集成续编》本。
    3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七《江贞女传》。
    4《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七一五《常州府部·常州府风俗考》。
    5汪元龙等,《先府君行述》,《汪作黼同年哀挽录》,民国十年铅印本。关于汪作黼的事迹及相关文书,可参见王振忠,《汪作黼同年哀挽录中的徽州典商事迹》,《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6陆锡熊,代金云槐作《慈渡庵记》,《宝李堂集》卷一二。
    7《毗陵唐氏族谱》卷五《石塔里唐孝子墓图》,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1陆锡熊,代金云槐作《慈渡庵记》。
    2《常州木材志》,第32页。
    1俞樾,《宾萌集》杂编五《汪君椎邻传》,《续修四库全书》本。
    2汪由敦,《松泉集文集》卷一九《先府君行述》。
    3罗继祖,《瓯北先生年谱》乾隆十九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4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六《国子监生王君墓表》。
    5张成孙,《端虚勉一居文集》卷二《王君学愚家传》。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王学愚天籁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2严迪昌,《徽人和四百年吴地文化》,《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无参考文献内容
    1王卫平,《明清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第14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
    2万历《武进县志》卷五《武备》,清抄本。
    3《清世祖实录》卷八八顺治十二年正月壬子。
    1《康熙二十三年总督于成龙禁革里排》,《同治苏州府志》卷一三《田赋二》,《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张琦,《与陆邵文论保甲书》,《毗陵文录》卷二。
    3《光绪三年武进阳湖知县王其淦吴康书乡镇免派罪犯碑文》,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4《与陆邵文论保甲书》。
    5李超琼,《阳湖办理保甲情形》,《石船居公牍剩稿》。
    6钱维乔,《竹初文钞》卷三《致巡抚费公》。
    7《武阳团练书》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余治,《得一录》卷一四之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钱维乔,《竹初文钞》卷三《致巡抚费公》。
    3王铭西,《寇变纪略》,光绪《武阳志余》卷五之四《兵事下》。
    4《武阳团练书》卷一。
    5怡良,《常州知府办理团练保卫出力官绅先请后优奖励一折》,《两江总督怡良奏稿》,明库未收书辑刊本。
    6《武阳团练书》卷一。
    7怡良,《常州知府办理团练保卫出力官绅先请后优奖励一折》,《两江总督怡良奏稿》。
    1李鹤章,《白鹤庵记》,光绪《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上》。
    2汤成烈,《粤寇纪略》,光绪《武阳志余》卷五之四《兵事下》。
    3王铭西,《寇变纪略》,光绪《武阳志余》卷五之四《兵事下》。
    4左宗棠,《左恪靖侯奏稿》三编卷四《查明十客垦种情形折》,《续修四库全书》本。
    5李超琼,《阳湖办理保甲情形》,《石船居公牍剩稿》。
    6蒋彤,《丹棱文钞》卷三《新建豸桥碑亭记》。
    1李超琼,《会禁赌博示》,《石船居公牍剩稿》。
    2李超琼,《阳湖办理保甲情形》,《石船居公牍剩稿》。
    1窦镇山,《会阳湖县翁大令延年禀整顿保甲情形》,《宦吴禀牍》。
    2《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
    3李孝聪,《中国封建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演化:以江南运河城市为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案研究》。
    1《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
    1邹补之,《重开后河记》,《咸淳毗陵志》卷二○《词翰》。
    2《咸淳毗陵志》卷一五《山水》。
    1《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
    2李孝聪,《中国封建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演化:以江南运河城市为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案研究》。
    3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常州府城内水道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
    5《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常州府城内水道图说》。
    6杨兆鲁,《遂初堂文集》卷一《疏浚城河议》。
    7程明愫,《培丰阁铭》,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官廨》。
    8陈玉璂,《毗陵水记》,《学文堂文集·记二》,《四库存目丛书》本。
    9《光绪十一年十一月武阳两县呈稿》,《浚河录》。
    10《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
    11《疏浚城河议》。
    12邹浩,《开后河遗事》,《咸淳毗陵志》卷二○《词翰》。
    13陈玉璂,《浚玉带河记》,《学文堂文集·记二》。
    1王应麟,《咸淳重浚后河记》,《咸淳毗陵志》卷二○《词翰》。
    2陆游,《常州开河记》,《渭南文集》卷一八,《陆放翁全集》,第108页;《咸淳毗陵志》卷二○《词翰》。
    3《光绪十七年十一月武阳两邑绅士呈稿》,《浚河录》。
    4《光绪十一年十一月武阳两县呈稿》,《浚河录》。
    5光绪《武阳志余》卷一之三《水利》。
    6杨兆鲁,《疏浚城河议》。
    7陈玉璂,《浚玉带河记》。
    8邹补之,《重开后河记》,《成淳毗陵志》卷二○《词翰》。
    9王应麟,《咸淳重浚后河记》,同上。
    1庄存与,《浚河记》,光绪《武阳志余》卷一之三《水利》。
    2杨兆鲁,《遂初堂文集》卷二《上郡伯纪光韩公祖书》。
    3杨兆鲁,《遂初堂文集》卷二《上水利熊嘉曾公祖书》。
    4杨兆鲁,《上郡伯纪光韩公祖书》。
    5杨兆鲁,《上水利熊嘉曾公祖书》。
    6杨兆鲁,《上郡伯纪光韩公祖书》。
    7杨兆鲁,《上水利熊嘉曾公祖书》。
    8杨兆鲁,《疏浚城河议》。
    9《浚河录》,是一种征信录,是将整个水利工程的前后过程、费用、土方等列出清册,既方便当时复核,又可供后人查考。常州地区的浚河录应该自明代便已经出现,薛应旃便曾撰有《浚河录序》一文,清代常州的大部分水利工程应该都有浚河录,《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记录道光九年的怀锷浚城河时,便提到“浚河有录”,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有《浚河录》,民国三年的《浚河录》中便有“刊刻浚河录一百二十册送请贵公所分别转报备案,并分送各绅商,实为公便”的说明。浚河录的作用其实不限于记录水利工程,这一点在上章中便可证明。不过目前为止,笔者所经眼的只有光绪十七年以及民国三年的这两份浚河录。
    1《光绪十七年十一月武阳两邑绅士呈稿》,《浚河录》。
    2《光绪十九年四月武阳两邑绅士呈稿》,《浚河录》。
    3《光绪十七年十一月武阳两邑绅士呈稿》。
    4《光绪十九年四月武阳两邑绅士呈稿》。
    5《光绪十一年十一月武阳两县呈稿》。
    6《武进阳湖县为出示晓谕事》,《浚河录》。
    7《光绪十九年四月武阳两邑绅士呈稿》。
    8关于清代地方政府财政问题,可参见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曾小琳,《州县官的银两》,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陶澍,《孟渎等河工竣验收折子》,《陶文毅公全集》卷二八《奏疏》,《续修四库全书》本。
    1庄存与,《浚河记》。
    2窦镇山,《会同阳湖县翁大令延年议开三河情形禀各宪》,《宦吴禀牍》。
    3窦镇山,《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宦吴禀牍》。
    4窦镇山,《辛丑武进炎振征信录序》,《藕香馆文集》。
    1《武进阳湖县为出示晓谕事》,《浚河录》。
    1森田明,《清代常州的浚河事业》,《清代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
    2程明愫,《培丰阁铭》,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官廨》。
    3杨兆鲁,《疏浚城河议》。
    4《武进阳湖县为出示晓谕事》,《浚河录》。
    5窦镇山,《会同阳湖县翁大令延年议开三河情形禀各宪》,《宦吴禀牍》。
    1杨兆鲁,《疏浚城河议》。
    2窦镇山,《会同阳湖县翁大令延年议开三河情形禀各宪》。
    1杨兆鲁,《疏浚城河议》。
    2咸淳《毗陵志》卷六《官寺》。
    3《通制条格》卷四《户令》“鳏寡孤独”条,第183页,中华书局,2001年。
    1杨椿,《孟邻堂文集》卷一三《答狄甥司载书》,《续修四库全书》本。
    2夫马进,《中国善堂善会史研究》,第186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9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第231页,群言出版社,2005年。
    4《答狄甥司载书》。
    5星斌夫,《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之研究》,第302页,国书刊行会,1989年。
    6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7《宫中档雍正朝硃批奏折》雍正十二年二月八日,第22辑,国立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8乾隆《阳湖县志》卷二《官廨》,清刻本。
    1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2光绪《武阳合志》卷三《营建·善堂》。
    3瞿倬辑,《武进基本公款公产报告册》,民国八年铅印本。
    4《宽筹育婴经费加给乳粮案》,《武进基本公款公产报告册》,民国八年铅印本。
    5夫马进,《中国善堂善会史》,第207页;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第244页。
    6史悠厚,《保婴二则》,《貌隐山房文录初稿》,清稿本。
    1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2《宽筹育婴经费加给乳粮案》,《武进公款公产报告书》。
    3本表根据各坊厢排列,不包括惜字会、水龙局。
    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第226页。
    2余治,《得一录》卷二之一《保婴会规条》。
    3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原碑仍存,笔者藏拓本。
    4光绪《武阳合志》卷三《营建·善堂》。
    1余治,《得一录》卷二之一《保婴会纪事》。
    2《保婴保节局收支清册》,宣统三年木活字本。
    3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4光绪《武阳合志》卷三《营建·善堂》。
    5史悠厚,《施医一则》,《豹隐山房文录初稿》。
    6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7徐寿基,《集义会启》,《酌雅堂骈体文集·启》,光绪十一年志学斋集刻本。
    8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第297页。
    2光绪《武阳合志》卷三《营建·善堂》。
    3《雕庄乡志》,第213页,雕庄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1《同治十一年常州知府吴水陆毙尸乡图地保免协缉碑示》,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2相关论述参见梁其姿前引书第295-296页。
    3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4《道光四年武进县知县汪世纬无属水陆毙尸由堂报验收埋碑文》,光绪《武阳志余》卷六之三《德政碑示》。
    1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2梁其姿,《施善与教化》,第297页。
    3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4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第271页。
    1《武进基本公产公款报告册》。
    2光绪《武阳合志》卷三《营建·善堂》。
    3金武祥,《粟香行年录》,民国抄本。
    4《武进基本公产公款报告册》。
    5梁其姿,《施善与教化》,第172-173页。
    6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7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第272页。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六《梁家园惜字会馆记》。
    2余治,《得一录》卷一二之一《附惜字五法》。
    3《各处项存款本息一览表》,《武进基本公产公款报告册》。
    4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5余治,《得一录》卷一二之一《附惜字五法》。
    1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卷一《彭庄二家惜字》,笔记小说大观本。
    2梁其姿,《施善与教化》,第200-201页。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卷二。
    4庄述祖,《珍艺宦文钞》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
    5杨梦符,《心止居文集》卷二《惜字约》,嘉庆十五年刻本。
    1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2龚镗,《漳湟惜字院碑记》,引自《前黄乡志》,第275页,前黄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3《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4秦大河,《以民为本,以农为重,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防灾减灾体系》,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3/08/content_6147431.htm
    5陈玉璂,《火神庙记》,《学文堂集》。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二二。
    2赵怀玉,《西水龙局记》,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3《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4赵怀玉,《西水龙局记》。
    5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6《城乡区域自治始末记》。
    1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善堂公所》。
    2赵怀玉,《西水龙局记》。
    3《武进指南》,第73页。
    4《育婴堂管业公地开浚公井案》,《武进基本公款公产报告书》。
    5光绪《武阳合志》卷三《营建·善堂》。
    6徐书受,《教经堂谈薮》卷五《入火寻母》,《丛书集成续编》本。
    7洪亮吉,《玉尘集》上,粟香室丛书本。
    1关于清代的荒政,可参见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魏丕信,《18世纪中田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窦镇山,《辛丑武进炎振征信录序》,《藕香馆文集》。
    3窦镇山,《禀武邑各洲风潮淹没捐廉会董抚恤情形》,《宦吴禀牍》。
    1《藩宪陆批》,《宦吴禀牍》。
    2《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宦吴禀牍》。
    1窦镇山,《辛丑武进炎振征信录序》,《藕香馆文集》。
    1窦镇山,《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宦吴禀牍》。
    2窦镇山,《辛丑武进炎振征信录序》,《藕香馆文集》。
    3赵翼,《致费中堂书》,《西盖赵氏族谱》卷一二《内编·艺文》,光绪十二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4潘振华,《瓯舫诗文钞》卷九《辛亥九月水灾请发振上当事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窦镇山,《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宦吴禀牍》。
    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五《惠济录序》。
    3刘芳等辑,《桑梓潜德录》,光绪六年木活字本。
    4邵长蘅,《邵子湘全集》卷一六《荒政》,《四库存目丛书》本。
    1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二《托梦建醮》,粟香室丛书本。
    2余治,《得一录》卷五之三《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饬合郡劝行刊发规条》,。
    3《赈济说》,《乾隆武进县志》卷一二《艺文》。
    4《得一录》卷五之三《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饬合郡劝行刊发规条》。
    5唐鹤征,《赈济说》,《乾隆武进县志》卷一二《艺文》。
    1《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饬合郡劝行刊发规条》。
    2窦镇山,《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宦吴禀牍》。
    3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二《钱谷》。
    4《禀武进沙洲被灾查勘办理情形》。
    5杨传第《庄仔珊先生家传》,《警谦书屋遗稿》附,1941年铅印本。
    1潘振华,《府水利说》,《瓯舫诗文钞》卷二。
    2庄宝煊,《阳湖今年高乡水灾说》,《警谦书屋遗稿·文存》。
    1庄宝煊,《今年被水之区无可补种说》,《警谦书屋遗稿·文存》。
    2庄宝煊,《己酉六月初六日集议救灾事宜上县尊条呈》,《警谦书屋文存遗稿·文存》。
    1序宝煊,《阳湖今年高乡水灾说》。
    2庄宝煊,《今年被水之区无可补种说》。
    3庄宝煊,《己酉六月初六日集议救灾事宜上县尊条呈》。
    1参见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
    1潘恂,《佳城庵义冢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五《营建志·城乡捐置公所》。
    2张琦,《与陆邵文论保甲书》。
    1吴滔,《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1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第29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113-133页,中华书局。
    3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第65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钱杭先生译为上位世系群,参见《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第64页。
    5Freedman,Maurice: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tung,pp20-21,University of 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66.
    6《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第65页。
    1贝克,《传统城市里的大家族》,《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598、600页,中华书局。
    2Hsai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p699,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1972。
    3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治平篇》,第14页。
    4《安阳杨氏族谱》卷一《序》
    1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第188页。
    2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一七《与清河宋观察论继嗣正名书》,《袁枚全集》第2册,第27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4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第197页
    1前引书,第214页。
    2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第95页。
    3前引书,第87页。
    4前引书,第95-97页。
    1参见Elvin,Marc: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风间书房,1968年;梁庚尧,《南宋官户与士人的城居》,《新史学》第1卷2期,1990年。关于常州士绅城居化的研究可参见伊原弘,《常州先哲遗书的世界》,《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1988年;《宋代城市与精英:常州的发展及其局限》,史潮新28号,1990年。
    2胡宿《文恭集》卷四○《李太夫人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方苞,《望溪集外文》卷一《请定经制札子》。
    4北村敬直,《明末清初的地主》,《历史学研究》140号,1949年。
    5参见重田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文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6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第71-73页。
    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第238-241页。
    8张英:《恒产琐言》,《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六。
    1邵长蘅,《邵子湘文集》卷一二《管奇玉墓志铭》。
    2《毗陵庄氏族谱》卷一七《居徙》,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3洪亮吉,《外家纪闻》,《古今说部丛书》第五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4杨椿,《孟邻堂文集》卷一五《杨氏家传》。
    5参见《毗陵前黄杨氏族谱》,光绪二十一年木活字本。
    6赵申乔,《先考前兵部主事止安府君行述》,引自赵继鼎,《止庵自叙年谱》,秦瀚才抄本。
    1参见《观庄赵氏支谱》,民国十七年木活字本。
    2《三分郡城分祠记》,《毗陵吕氏家谱》卷一二《祠庙志》,光绪四年木活字本。
    3参见《西营刘氏家谱》,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4参见《汤氏家乘》,同治十三年木活字本。
    1《汤氏家乘》卷九《居徙录》。
    2《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1947年10月。
    3爱日草堂诸子的研究,可参见陆宝千,《爱日草堂诸子:常州学派的萌坼》,《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16期,1987年。
    4具体分析见下一章。
    1贝克,《传统城市里的大家族》,《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598-600页。
    2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第63页。
    3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关于夏言的建议以及明代祠庙制度的具体变迁,可参见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第一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二《祠堂》,第66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四《祠庙》。
    4庄嵋生等,《小宗祠堂碑记》,《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四《祠庙》。
    1《三分郡城分祠记》,《毗陵吕氏族谱》卷一二《祠庙志》,光绪四年木活字本。
    2庄嵋生等,《小宗祠堂碑记》。
    1《建大宗祠记》,《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四《祠庙》。
    2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第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3《建大宗祠记》,《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四《祠庙》。
    1《庄氏族谱》卷一五《祭田·规条》。
    2张惠言,《嘉善陈氏祠堂记》,《茗柯文四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3李兆洛,《养一斋集文集》卷三《孟岸金氏族谱序》。
    4民国《宜兴筱里任氏家谱》卷二之四《配享续议》,民国十六年一本堂活字本。
    5《新建宗祠记》,《西营刘氏宗谱》卷七。
    6《大宗祠祠规七条》,《安阳杨氏族谱》卷二二。
    7《重建祠堂碑记》,《龙溪盛氏族谱》卷一六《祠堂记》。
    1《重建祠堂碑记》。
    1《达尊祠记》,前引书。
    2《旌显祠记》,前引书。
    3《义祠记》,前引书。
    4《重建祠堂碑记》。
    5《宗规·祭产宜重》,《毗陵西蠡薛氏宗谱》卷二,宣统元年三凤堂木活字本。
    6《祠田记》,《西营刘氏家谱》卷七。
    7刘纶,《绳庵外集》卷七《杨氏小宗祠记》,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8《改建宗祠记》,《西营刘氏族谱》卷七。
    1《续修条记》,《段庄钱氏族谱》卷一,民国十六年木活字本。
    2《大宗祠祠规七条》,《安阳杨氏族谱》卷二二。
    3《重议捐银条约》,《汤氏家乘》卷七《祠祭录》。
    4汤成烈,《宗祠祭田兴废记》,同上。
    1《大宗祠祠产》,《西盖赵氏族谱》卷八。
    2《重议捐银条约》,《汤氏家乘》卷七《祠祭录》。
    3《复先贤祭田记》,《段庄钱氏族谱》卷一二。
    4《家塾》,《下浦陆氏本支谱》卷八,光绪十八年木活字本。
    5《恤孤家塾塾规十条》,《屠氏毗陵支谱》卷一。
    6恽思赞,《宗祠会事叙略》,《恽氏族谱》卷二九。
    7《祠田记》,《卜氏家谱》卷二。
    8《放赎祠产记》,《安阳杨氏族谱》卷二四。
    9谢钟英,《杨氏义祠记》,《安阳杨氏族谱》卷二二。
    10《宗规》,《龙溪盛氏宗谱》卷首。
    1《安阳杨氏族谱》卷二四。
    2《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四《祠庙》。
    3《安阳杨氏族谱》卷二二。
    4《补用同知直隶州、常州府阳湖县正堂张为给示谕禁事》,前引书。
    5《大宗祠禁除抢夺冬至朝团恶习》,前引书。
    1《大宗祠续增禁例四条》,前引书。
    2《大宗祠续增祠规六条》,前引书。
    3汤成烈,《宗祠祭田兴废记》,《汤氏家乘》卷七《祠祭录》。
    1《段庄钱氏族谱》卷一二《复先贤祭田记》。
    2《建大宗祠记》,《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四《祠庙》。
    3《重建祠堂碑记》,《龙溪盛氏族谱》卷一六《祠堂记》。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二《祠堂记》。
    5刘纶,《绳庵外集》卷七《何氏宗祠记》。
    6《宗祠条约》,《汤氏家乘》卷七。
    7《筹置产》,《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8《西营刘氏族谱》卷七《呈阳湖县知县王文》。
    9《宗约六条》,《毗陵吕氏族谱》卷一。
    10《段庄钱氏族谱》卷一《续修条记》。
    1《新安蒋氏宗谱》卷一《祠规》。
    2《安阳杨氏族谱》卷二二《续增祠规三条》。
    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四《节孝刘孺人家传》。
    4《筹置产》,《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5孙慎行,《唐氏义田序》,《毗陵唐氏族谱》。
    6《西营刘氏族谱》卷七《呈阳湖县知县王文》。
    1《筹置产》,《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1恽毓荣,《恽氏义庄缘起》,《恽氏义庄规条》,光绪二十八年木活字本。
    2《筹经管》,《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3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第26页,
    4张履祥,《训子语下》,《杨园先生全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5恽毓荣,《恽氏义庄规条》。
    6《筹经管》。
    7《恽氏义庄规条》。
    8《重建祠堂碑记》,《龙溪盛氏族谱》卷一六《祠堂记》。
    1《恽氏义庄规条》。
    2前引书。
    3《筹支给》,《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4俞樾《盛氏留园义庄记》,《春在堂杂文》五编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5关于义庄的城市化,可参见刘铮云,《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与分布》,《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58期。
    6恽毓荣,《恽氏义庄缘起》,《恽氏义庄规条》。
    7乾隆四十四年江苏布政使发给周姓义庄执帖,民国《吴县志》卷三一《义庄》,《中国方志丛书》本。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五五《刑部·户律田宅》,中华书局,1991年。
    2碑刻《署理江苏巡抚臣林谨题为捐田赡族循例详题事》,原拓本藏上海历史博物馆。
    3碑刻《上海县知县温呈为慕义捐田等事》,原拓本藏上海历史博物馆。
    4《虞山沈氏义庄有碑记》,《宣统虞山沈氏宗谱》卷一一《义庄记》。
    5余治,《得一录》卷一六《置义田说》。
    6《恽氏义庄规条》。
    7《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8可参见范金民,《明清江南宗族义田的发展》,《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族宗法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张研,《清田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9黄宗起,《知止庵文集》卷二《安亭朱氏重修族谱序》,转引自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第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55页。
    2罗梅君,《19世纪末以及今日中国乡村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
    3布尔迪厄,《实践感》,第182-183页。
    4《毗陵庄氏族谱》卷一八《盛事·姻娅录》。
    5《毗陵吕氏族谱》。
    1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科名盛事》,第91、100-101页,中华书局,1982年。
    2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三《十三阁老》,粟香室丛书本。
    1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第483-486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1参见H Beattie: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 ch'eng county,Anhwei,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1979。
    1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96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
    2关于民间信仰概念的讨论,可参看韩森,《变迁之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Stephen F.Teiser,Popular Religio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4(1995)2及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3民间信仰和白莲教等民间宗教也有很大的不同,赵世瑜就认为,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有所区别,它指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建立的各种仪式活动。它们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和特定的戒律,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第23页,三联书店,2002年。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第158页,三联书店,1997年。
    5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概况,可参看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1997年8卷第二期。
    1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
    2王斯福,《学宫与城隍》,《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703-704页。
    3道光《武阳合志》卷八-九《赋役志》。
    4光绪《武阳合志》卷四《禋祀》。
    5参见咸淳《毗陵志》卷一四《祠庙》、永乐《常州府志》卷六。
    1关于这两次改制以及明清城隍的研究,详见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丛》,汲古书院,1988年;《明清江南城隍考》,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的历史研究》,刀水书房,1988;《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四期;巫仁恕,《节庆、信仰与抗争:明清城隍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行为》,《中研院近史所集所》第34期,2000年。
    2汤用中,《翼駉稗编》卷五《威灵公》,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1陈玉瑾,《城隍庙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2《道光武阳合志》卷一四《坛庙志二·祠庙下》。
    3韩森,《变迁之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82页,1999年。
    4《清稗类钞》第十册《迷信类》,第4765页,中华书局,1984年。
    1赵怀玉,《刘云山祠碑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一四《坛庙志二·祠庙下》。
    2金捧阊,《刘仙师》,《客窗偶笔》卷二。
    3陆继辂,《刘云山画象记》,《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五。
    4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刘先生祠堂壁铭并叙》,《续修四库全书》本。
    5赵怀玉,《刘云山祠碑记》。
    1金武祥,《陶庐六忆》,粟室室丛书本。
    1四库全书《辨惑编》提要。
    2谢应芳,《辨惑编》附录《辨讹》,四库全书本。
    3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风俗》。
    4《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七一五《常州府部·常州府风俗考》。
    5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6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7《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中华书局本。
    8洪迈,《夷坚志》支戊卷第三,第1074-1075页,中华书局,1981年。
    1具体情况参看蒋竹山,《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新史学》1995年6卷第2期。
    2吴熊光,《伊江笔录》下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3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1997年8卷第2期。
    4朱方增,《求闻过斋诗集》卷四《过卞雅堂同年毗陵官舍即赠四首》,《续修四库全书》本。
    5《翼駧稗编》卷二。
    6李超琼,《阳湖详请奏加刘云山封号》,《石船居公牍剩稿》。
    7《宋会要》礼二○之一三,绍圣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条,中华书局本。
    8汤成烈,《重建阳湖县城隍庙碑记》,《古藤书屋文集》,清钞本。
    9阮元辑,《两浙輶轩续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10杨士凝,《芙航诗撷》卷十一,雍正元年刻本。
    1徐昆,《遯斋偶笔》卷下《城隍谳狱》,光绪七年刻本。
    1《翼駧稗编》卷五《威灵公》。
    2邵长蘅,《邵子湘文集》卷一二《中宪大夫常州府知府骆公墓表》。
    3王斯福,《帝国的隐喻》,参见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第167-168页。
    4韩森,《变迁之神》,第45页。
    5《折狱龟鉴补》卷四《捕役劫人》。
    6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
    1赵怀玉,《刘云山祠碑记》。
    2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三《留仙阁神方》。
    3陆继辂,《刘云山画象记》,《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五。
    4赵怀玉,《刘云山祠碑记》。
    1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一《贵人预兆》。
    2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三《食牛戒》。
    3《辨惑编》卷一《淫祀》。
    4《辨惑编》卷二《巫觋》。
    5《翼駧稗编》卷二《庄方耕侍郎为武进城隍》。
    6赵翼,《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四,第147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1马丁,《中国的仪式和政治》,转引自王铭铭,《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第166页。
    2齐学裘,《见闻随笔》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3郑环,《文昌庙碑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4顾颉刚,《妙峰山》,第11-1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四十五,清乾隆刻本。
    6王元烜,《商子祠记》,光绪《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补遗》。
    1汤修业,《赖古斋文集》卷一《都城隍辨》,道光九年刻本。
    2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1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里中十二月词》,第680页。
    2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九《南楼忆旧诗四十首》,第665页。
    3《武进指南》,第73页。
    4《龙虎塘乡志》,第211页。
    1《坂上乡志》,第282页,坂上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2类似的农谚在汤山南京也有。
    3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57-45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洪亮吉,《卷施阁乙集》卷五《南华九老会倡和诗序》,第323-324页。
    2潘振华,《瓯舫诗文钞》卷六。
    1王祖肃,《敬亭自记年谱》乾隆二十九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汤修业,《赖古斋文集》卷一《都城隍辨》。
    3《赵翼编年诗伞集》卷五二,第1765页。
    4《杭俗怡情碎锦》,第7页,《中国方志丛书》本。
    1《赵翼编年诗全集》卷二一《郡城好事者于陈司徒忠佑庙旁隙地构都城隍行庙一区,甚壮丽,相传神即于忠肃公也,诗以落成》,第578页。
    2《翼駧稗编》卷一《曹大》。
    3陆鼎翰,《洋移庙记》,《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下》。
    4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5金武祥,《陶庐杂记》,粟香室丛书本。
    6恽厥初,《玉皇阁记》,道光《武阳合志》卷一四《坛庙志二·祠庙下》。
    7潘振华,《瓯舫诗文钞》卷二《东青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8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9徐书受,《教经堂谈薮》卷五《闺人戒冶游》。
    10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七《年来里中赛神之会事事竞胜,较十年前费已百倍矣,感而赋此,时七月望日,俗所称中元节也》,第1373页。
    1金武祥,《陶庐杂忆》。
    2潘振华,《瓯舫诗文钞》卷六。
    3邵长蘅,《邵子湘文集》卷三《祷雨词仿张王体》。
    4《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七四《礼政十四·正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5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宗教类》,第1938页。
    6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1卷第3期,世界书局,1930年5月。
    1《嘉泽乡志》,第241页,嘉泽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2《厚余乡志》,第209页。
    3周葆贻,《常州竹枝词》十首,《企言诗存》,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4查秉初,《略述常州土布业转变为染织厂之经过》,第39页,《常州纺织史料》第二辑。
    5较早的文献中均作“果”,如《咸淳毗陵志》、《乾道临安志》、《吴郡志》等,又其字世威,而《唐会要·谥法上》有“猛以强果曰威”,故可能“果”较正确,而后世可能因碑石字形缺损,而误作“杲”字,但仍待考。
    1《隋司徒世威公传》,《毗陵鸣珂巷陈氏宗谱》卷三,民国三十七年映山堂铅印本。
    2《隋司徒世威公传》。
    3赵翼,《陔余丛稿》卷三五《常州忠佑庙》,第741页。
    1柳田国男,《人牲的风俗》,《柳田国男集》第10集,筑摩书房,1962年。
    2韩森,《变迁之神》,译者前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前引书,第6页。
    1《唐会要》卷四七,中华书局,1955年。
    2《隋司徒世威公传》。
    1《隋司徒世威公传》。
    2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3《隋司徒世威公传》。
    4《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六月癸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影印版。
    5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四期。
    6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1《湖塘乡志》,第274页,湖塘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
    2伍受真,《烈帝降为土地神》,《武进民间故事》第10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3常州当地有六月点天灯的习俗,传说便是纪念张士诚。
    4王士熙,《忠佑庙修建加封记》,卢文弨辑《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1《江城名记》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宋元方志从刊》本。
    3蔡京,《南双庙记》,《吴都文萃》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一三《陈武烈帝祠》,第40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一,绍兴十六年八月十七日条,中华书局,1957年。
    1《司徒神庙碑》,道光《武阳合志》卷三四《金石志》。
    2《隋司徒陈杲仁加封真君诏》,《毗陵鸣珂巷陈氏宗谱》卷三。
    3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4万历《兰溪县志》卷六,《中国方志从书》本。
    5《忠佑庙修建加封记》。
    6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7《忠佑庙修建加封记》。
    1《司徒神庙碑》。
    2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3《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七。
    4道光《武阳合志》卷一三《坛庙志一·祠庙上》。
    5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892页,中华书局,2006年。
    1汤修业,《赖古斋文集》卷一《陈杲仁论》,清道光九年刻本。
    2夏之文,《修忠祐庙碑记》,康熙《武进县志》卷三四艺文。
    1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故左中大夫直秘阁知蕲州军州事郗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恽毓鼎,《澄斋日记》,第3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九《南楼忆旧诗四十首》,第665页。
    4参见《成章乡志》第237页,成章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横山桥公社志》第227页,横山桥公社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年。
    5《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1《湟里乡志》,第279页。湟里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6年。
    2《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3周葆贻,《企言诗存》,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1蒋敦复,《啸古堂诗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2丁日昌,《抚吴公牍》卷三二《示禁迎神赛会由》,广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8年。
    3潘振华,《鸥舫诗文钞》卷二《云车》。
    4恽毓鼎,《澄斋日记》,第38页。
    1张研,《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小家庭的社交圈:以安徽为中心》,《古今农业》,2004年。
    2汤成烈,《宗祠祭田兴废记》,《汤氏家乘》卷七《祠祭录》
    3巫仁恕,《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第181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
    1参见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施坚雅,《中国社会的城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17页,中华书局。
    2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可参见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Benjamin 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 China,第ⅹⅶ页,注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1文化资源culture resource是艾尔曼对布尔迪厄象征资本sympol capital这一术语的改造,参见Benjamin 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 China,p245。布尔迪厄的资本体系分成四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关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可参见Pierre Bourdieu,the forms of captital,In J.G.Richard(eds),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258,Greenwood Press,1986;中文文献可参见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2006年。本文中的文化资源,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在进行学术文化活动时所凭借和利用的资本或者资源,类似于布尔迪厄所言的象征资本,但是其范围仅限于学术文化场域,而不涉及其它。这种术语和概念的借用,只是为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有一个更精确的定性分析,并不代表我对布尔迪厄理论的认同和无条件套用。同时本文在具体研究时会对其理论和术语的适用性做出更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
    2王世贞,《觚不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孙原湘,《天真阁集》卷三○《今昔辞》,《续修四库全书》本。
    4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先太孺人年谱》嘉庆十三年条。
    1左辅,《杏庄府君自叙年谱》乾隆五十五年条。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六《潼关同知庄君墓志铭》。
    3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六《洪孟慈传》。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卷一《董方立传》。
    5吕星垣,《白云草堂诗文钞》卷二《丁郁兹诗文集序》,嘉庆八年刻本。
    6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七《例赠儒林郎国子监生丁君墓志铭》。
    7左辅,《念苑斋文集》卷一《河南开封府通许县知县先兄蕙庄先生行述》,清道光刻本。
    8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掖县知县候选同知高君墓表》,《续修四库全书》本。
    9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八《国子监生杨君墓志铭》。
    10前引书卷一七,《临察御史吴府君墓表》。
    11吕培,《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四十五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1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卷五《管生孝逸传》。
    1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二《府君赵绳男行状》。
    14赵怀玉,《收庵居士年谱》乾隆十九年条。
    15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六《东河候补县丞赵君墓志铭》。
    16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八《陕西临潼县知县升商州直隶州知州庄君墓志铭》。
    17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四《候选知州管君家传》。
    1赵怀玉,《收庵居士年谱》嘉庆十六年条。
    2Benjamin 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 China,p241。
    3吕星垣,《白云草堂诗文集》文集卷三《答陆朗甫中丞书》。
    4钱维乔,《竹初诗钞》卷十《旅宿不寐,忆同里故交,得诗八首》。
    5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二《岁暮怀人二十首》。
    1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三《贞寿堂记》,第1092页。
    2邵长蘅,《邵子湘文集》卷一二《管奇玉墓志铭》。
    3蒋彤,《丹棱文钞》卷三《养一子述》。
    4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城东酒垆记》,第345页。
    5沈昌宇,《记四友》,《毗陵文录》卷六。
    6洪亮吉,《玉尘集》下。
    7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五真阁吟馆序》。
    8张琦,《宛邻集》卷六《亡室汤孺人行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9卜起元,《潜庄文钞》卷二《与向县令书》,清光绪五年刻本。
    10黄仲则,《两当轩集》卷一《明州客夜怀味辛、稚存却寄》,第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1李锐,《白云草堂诗钞序》。
    1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三《庄然乙诗序》。
    13吴育,《亦有生斋集文文后序》,赵怀玉《亦有生斋集》卷末。
    14庄受祺,《枫南山馆遗集》卷一《湖北候补道张君墓志铭》,清光绪七年刻本。
    1钱维乔,《竹初文钞》卷三《与管韫山书》。
    2《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四十四年条。
    3《洪北江先生年谱》嘉庆十二年条。
    4《瓯北先生年谱》嘉庆十二年条。
    5《收庵居士年谱》嘉庆十二年条。
    6卜正民,《为权力祈祷》,第1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05-206页。
    8《收庵居上年谱》嘉庆十一年条。
    9《收庵居士年谱》嘉庆二十年条。
    10金武祥,《续忆补咏》。
    11《赵翼诗编年全集》卷二八,第803页。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卷一《吴下桥吴氏族谱序》。
    2《收庵居士年谱》嘉庆二十年、二十一年条。
    3《收庵居士年谱》嘉庆二十五年条。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抱经堂诗钞序》
    5左辅,《念苑斋文稿》卷一《河南开封府通许县知县先兄蕙庄先生行述》,清道光《念苑斋全集》刻本。
    6《瓯北先生年谱》乾隆七年条。
    7《洪北江先生年谱》。
    8陈韬,《汤贞愍公年谱》嘉庆十四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1《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四十五年条。
    2钱维乔,《竹初文钞》卷三《与管韫山书》。
    3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四《祖妣钱孺人行略》。
    4《收庵居士年谱》卷上乾隆五十八年条。
    5Pierre Bourdieu,the forms of captital,In J.G.Richard(eds),Handbook of Theory and.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252,Greenwood Press,1986
    6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第3期。
    1钱维乔,《竹初文钞》卷五《吴太夫人家传》。
    2参见《文化与权力》,第158-159页。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98-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第23页。
    2Benjamin 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 China,p247。
    3毗陵七子我将于下一节作具体的个案讨论。
    4资料来源,黄仲则,《毗陵浮桥黄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木活字本;洪亮吉、洪饴孙、洪符孙,《洪北江先生年谱》;孙星衍,《毗陵孙氏家乘》,道光十三年木活字本;赵怀玉,《观庄赵氏支谱》,民国十七年木活字本;杨伦,《安阳杨氏族谱》,民国三年木活字本;徐书受,《新河徐氏宗谱》,咸丰二年木活字本;吕星垣,《毗陵吕氏族谱,光绪四年木活字本;李兆洛,《武进李申耆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刘逢禄,《西营刘氏家谱》,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恽敬,《恽氏家乘》,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张惠言、张琦,《毗陵张氏宗谱》,光绪十六年木活字本;祝百十、祝百五,吴育,《祝聘君墓志铭》,《吴山子遗文》,烟画东堂小品丛书本;陆继辂、陆耀通,陆继辂,《先太孺人年谱》,《崇雨药斋文集》卷二○;庄绶甲,《毗陵庄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周仪(?),《临濠周氏族谱》,民国三十年木活字本。
    5我所言的文化精英如前所述,仅是就文化学术场域而言,不考虑其官职和财力。
    6Benjamin 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 China,p248。
    7曾国藩,《茗柯文编序》。
    8赵申乔,《先考前兵部主事止安府君行述》。
    1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一《岁暮杂诗》,第1529页。
    2陈瑚,《确庵文稿》卷一二《读书堂会业序》。
    3周召,《双桥随笔》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六《庄南村先生制艺序》。
    2蒋彤,《丹棱文钞》卷三《养一子行述》。
    3陆继辂,《先太孺人年谱》乾隆三十年条。
    4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八《国子监生杨君墓志铭》。
    5参见E.A.Kracke,Family Versu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HJAS,10(1947)。
    6R.M.Hartwill,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HJAS Vol42:28(1982)
    7Ping-t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NY:Columbia Univ.Press,1962
    8Robert Hymes,Statesmen 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 Fu-chow,Chiang-his,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pp8-11,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9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第2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其中加
    者为产生鼎甲之家族。 2庄氏族谱中包括8名宋代进士,但由于没有确切资料证明出自该支,故省去。 3仅包括杨兆鲁迁至城之后的世系,原无锡支的不在内。 4此盛氏并非盛宣怀家族所在的龙溪盛氏。 5范金民在《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中根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为276个,但是这不包括寄籍他地的常州籍进士,故仍以《毗陵科第考》为准。
    1卜正民,《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1911年的宁波士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毗陵吕氏家谱》卷首《漪园公邮寄芝楣公训言六则·勤读书》。
    3《拙园义庄增定规条》,《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三《义庄录》。
    4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
    5《拙园义庄增定规条》。
    6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第25-26页,此外如万安玲、卜正民和伊佩霞都认为家族内一个房支的成功,并不能让家族所有成员都能受益。参见卜正民,《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1911年的宁波士绅》;Patricia Buckley Ebrey,The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scent Group OrganiZation,in Ebrey &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Linda Walton,Kinship,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1050-1250,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y,vol18(1),1984。
    1左辅,《念苑斋文集》卷一《河南开封府通许县知县先兄蕙庄先生行述》。
    2刘纶,《绳庵外集》卷一《茶山文集序》。
    3金吴澜,《道乡书院记》,光绪《武阳志余》卷三之二《学校》。
    4吴德旋,《初月楼闻见续录》卷二。
    5毛燧传,《味廖文集》卷一《南华九老唱和诗谱序》。
    1蒋汾功,《读孟居文集》卷六《族谱叙》,清嘉庆十三年刻本。
    2《先德小识》,《毗陵周氏家集》。
    3《龙溪盛氏家谱》卷首《家训》。
    1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第473页。
    2参见卜正民,《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1911年的宁波士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Patricia Buckley Ebrey,The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scent Group OrganiZation,in Ebrey and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3《恽氏家乘》卷一《祖训》。
    1参见Ho,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pp141-148,Da Capo Press,1976。
    2蒋彤,《武进李申耆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祠堂记》
    4李超琼,《石船居文稿》《芙蓉行记》。
    1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萧氏寄庐灯景图记》。
    2庄述祖,《珍艺宦文钞》卷七《先妣彭恭人行述》。
    3郑虎文,《吞松阁集》卷三四《洪母蒋太孺人圹志铭》。
    4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下《先府君行实》。
    5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下《先祖妣事略》。
    1前引书《先妣事略》。
    2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宛邻集》附后。
    3包世臣,《小倦游阁文集》卷六《乾林院编修张君妻吴氏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本。
    4《先太孺人年谱》乾隆四十八年条。
    5《先太孺人年谱》五十四年条。
    6《先太孺人年谱》五十八年条。
    1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四祖《妣钱孺人行略》。
    2庄述祖,《珍艺宦文集》卷七《先妣彭恭人行述》。
    3参见艾尔曼,《经学、政治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4Denerline,Jerry:Marriage,Adoption and Ch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neages in Wu-his from Sung to Ch'ing,Ebrey &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5Watson,James L:Anthropological Overview: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cent Group,前引书,P282
    6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巷四八《几辈既为余暖寿逐演剧三日即事志感》,第1646页。
    1檀上宽,《明清乡绅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第471页,中华书局,1993年。
    2寺田隆信,《关于乡绅》,《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1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山根幸夫,《河南省商城县的绅士层的存在形态》,《东洋史研究》40卷2号,1981年。
    4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299-301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
    5参见《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6Ho,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p36。
    7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12页。
    1Rankin,Mary Backus: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pp19-2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常州府忠义祠录序》。
    3庄宝煊,《六月初六日集议救灾事宜上县尊条呈》,《警谦书屋文存》。
    4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Esherick,Joseph W,Rankin,Mary Backus:Introduction,in Esherick & Rankin(eds),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6蒋汾功,《读孟居文集》卷六《从兄绍孟杂著叙》。
    7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1臧庸,《拜经文集》卷三附《丁道久书》,《续修四库全书》本。
    2钱维乔,《竹初文钞》《管韫山续刻时文序》。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六《庄南村先生制艺序》。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八《旧苦集序》。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周心樵先生鸥亭诗集序》。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八《旧言集序》。
    2《旧言集》小传,道光九年刻本。
    3《旧言集》小传。
    4我并不是认为奚氏入选的作品在质量上有何不足,也不认为李兆洛有徇私之嫌,只是这样可能导致入选作品缺乏普遍性,影响样本分析时的可靠性。
    1此任职包括实授或虚衔。
    2黄仲则曾授县丞。
    1包世臣,《小倦游阁文集》卷九《黄征君传》。
    2转引自《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第89页。
    3刘诗南,《清诗流派史》,第391-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4毕沅,《教经堂诗集》序,清嘉庆四年刻本。
    5吴育,《亦有生斋集文》序。
    1《钱鲁斯书册跋》,引自张惟骧《小双寂庵琐谈》,民国稿本。
    2朱珪,《知足斋集诗集》卷一四《题黄仲则遗稿》。
    3《文献征存录》卷四《洪亮吉》,《清代传记丛刊》本。
    4袁枚,《随园诗话》卷七,第2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5杨芳灿,《亦有生斋集》总序。
    6参见《吴会英才集》,清嘉庆刻本。
    7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乾隆三十七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8《钱鲁斯书册跋》。
    9黄仲则,《两当轩集》卷十五《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第376页。
    1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十《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第212页。
    2《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三十九年条。
    3《黄仲则研究资料》,第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孙渊如先生年谱》乾隆三十七年条。
    5《黄仲则研究资料》,第47页。
    6《钱鲁斯书册跋》。
    1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一五《续怀人诗十二首》,第810页。
    2《毗陵浮桥黄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留余堂木活字本残本。
    3据民国《高淳县志》卷十《官师表》,黄大乐乾隆十二年任高淳县学训导,十六年去任。
    4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十《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及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皆作“之掞”。据家谱卷一“四房世系图”,其同辈群从兄弟有之琏、之珍、玉玑等,当以“之琰”为是。
    5黄庚龄卒于乾隆二十九年,故洪亮吉等友人有时呼黄景仁为“黄大”,有时呼为“黄二。”
    6《毗陵吕氏族谱》。
    1《新河徐氏宗谱》。
    2汤大绅,《徐永宣传》,《新河徐氏宗谱》。
    3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一五《续怀人诗十二首》,第810页。
    4《孙氏家乘》。
    1《安阳杨氏族谱》。
    2《观庄赵氏支谱》。
    1《洪北江先生年谱》。
    2林南,《社会资本》,第180页。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二《伤知己赋》,第288页。
    2郑虎文,《吞松阁文集》卷三四《洪母蒋太孺人圹志铭》。
    3Denerline,Jerry:Marriage,Adoption and Ch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neages in Wu-his from Sung to Ch'ing,Ebrey &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4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36页。
    5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草》卷二《岁暮怀人·黄仲则》,《续修四库全书》本。
    6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第34页。
    1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十《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第212页。
    2林南,《社会资本》,第180页。
    1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二《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3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六,第173页,中华书局,1983年。
    4张采,《知畏堂文存》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5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第2302页。
    6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三《陶园雅集》。
    1杨兆鲁,《遂初堂文集》卷十《自编年谱》。
    2赵震,《毗陵诗录》绪言。
    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四《息养斋诗序》。
    4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八《文学庄君墓志铭》。
    5赵翼,《赵翼编年诗全集》卷二八《自西盖村移居郡城顾塘桥即事之二》,第798页。
    6杨伦,《九柏山房诗集》卷七。
    7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八。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八《汤府君墓志铭》。
    2前引书,卷一七《汪振行墓志铭》。
    3赵翼,《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二《挽汪屏周》,第1346页。
    4前引书,《补遗》。
    5金武祥,《陶庐续忆》。
    6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三二
    7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五。
    8参见《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
    1梁同书,《叙》,《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卷首。
    2金捧阊,《客窗偶笔》卷三《陶园雅集》。
    3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第30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4黄仲则,《两当轩集》卷七《冬日忆城东诸子》,第183页。
    5金武祥,《陶庐五忆》。
    6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六,第1360页。
    7前引书,卷三,第1257页。
    1《陶庐五忆》。
    2金武祥,《续忆补咏》。
    3陈炼,《西林诗钞》卷三,《毗陵六逸诗钞》本。
    4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一《东坡生日集翁学士方纲苏斋卽送罗山人聘出都》,第479页。
    5《更生斋诗集》卷三,第1267页。
    6陆继辂,《合肥学含札记》第二《坡公忌日》。
    7金武祥,《续忆补咏》。
    1张曜孙,《谨言慎好居之诗》,清光绪三十年刻本。
    2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captital,In J.G.Richard(eds),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Greenwood Press,1983
    3《亦有生斋集诗》卷八。
    1《亦有生斋集文》卷十。
    2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10页。
    3吴大澂,《重刊南华几老会唱和诗谱叙》,《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卷首,民国十年铅印本。
    4左辅,《叙》,《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卷首。
    1毕沅,《教经堂诗集序》。
    2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八《跋英文肃相国所藏钱文敏咏物诗卷子后》,第607页。
    3前引书卷一七《酬钱上含丙曜》,第841页。
    4洪亮吉,《卷施阁文集》卷二《伤知己赋》,第289页。
    5庄存与,《读孟居文集》序。
    6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三《孟邻堂文钞序》。
    7洪亮吉,《外家纪闻》。
    8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六《毛先生墓表》。
    9前引书卷三《读孟居文集序》。
    10《孙渊如先生年谱》乾隆三十七年条。
    1洪亮吉,《外家纪闻》。
    2《收庵居士年谱》乾隆三十四年。
    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八《广西荔浦县知县杨君伦墓志铭》。
    4杨伦,《九柏山房诗集》卷一,清嘉庆十二年刻本。
    5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第一《及见老辈》,《续修四库全书》本。
    6布尔迪厄,《实践感》,第206页。
    7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第十一《节录寄左蘅友侍郎书》。
    1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第201页。
    2庄令舆、徐永宣辑,《六逸诗话》,《毗陵六逸诗钞》本。
    3杨伦,《九柏山房诗集》卷三《将归毗陵二子俱有赠章复叠前韵奉答》。
    4参见钱维乔辑,《鸣秋合籁》,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1杨仲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第341-34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另可参见沈学渊《桂留山房诗集》卷八《十四友同车图申耆太史属题》。此外尚有同舟图,手卷,设色纸本,目前尚存,也为同车图作者张莹所画,图中人物为时任暨阳书院山长的李兆洛及其在江阴的好友和学生,图尺寸为178×47cm,2001年敬华拍卖会以71500元拍出。
    1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梅尔清,《清代扬州文化》,第28-2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Derwent Whittlesey,Sequent Occupance,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19,1929。
    4转引自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第190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5杨兆鲁,《遂初堂文集》卷一《疏浚城河议》。
    6邹补之,《重开后河记》,《咸淳毗陵志》卷二○《词翰》。
    1洪亮吉,《外家纪闻》。
    2杨廷鉴,《重修白云禅院记》,光绪《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上》。
    3祝德麟,《悦亲楼诗集》卷三○《常州守令诸公宴我于舣舟亭东观东坡洗砚池》。
    4吴颉鸿,《荃石居类抄》《元丰桥踏月记》。
    5汤成彦,《听云仙馆骈俪文集》卷二《游城东记》。
    6洪亮吉,《玉尘集》上。
    7陈龙珠,《偶过白云尖散步即事》,《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一二。
    8汤成彦,《听云仙馆骈俪文集》卷二《游城东记》。
    9道光武阳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
    1洪亮吉,《外家纪闻》。
    2洪饴孙,《青埵山人诗集》卷六《春雨怀人诗五十首》,清光绪10年刻本。
    3金武祥,《续忆补咏》。
    4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卷二八《自西盖村移居郡城顾塘桥即事之二》,第798页。
    5管揄,《据梧诗集》卷一《月夜泛舟白云渡同毛匏村赋五首》,。
    6潘振华,《瓯舫诗集钞》卷五《晓过白云渡》。
    1杨士凝,《鞭航诗襭》卷三。
    2费伯雄,《留云山余偶存》卷上。
    3恽格,《瓯香馆集》卷九《与吴子论诗夜立白云渡》,《丛书集成新编》本。
    4方濬颐,《二知轩诗续钞》卷一一《次晋壬邗上旅怀韵》,《续修四库全书》本。
    1伍鲁兴,《蓉渡吟稿》卷四《白云渡水榭题壁》,《毗陵伍氏合集》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呂星垣,《白云草堂诗钞》卷一《中秋夜云溪泛舟》。
    3黄永,《午日晚晴白云溪感旧》,《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一一。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晚步白云渡》。
    2洪亮吉,《外家纪闻》。
    3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
    4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三,第1268页。
    5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六。
    1洪亮吉,《外家纪闻》。
    2洪亮吉,《玉尘集》上。
    3洪亮吉,《外家纪闻》。
    4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八《送杨大梦符至东平书院》,第610页。
    5前引书卷九《送丁二履端南归》,第654页。
    6《瓯北先生年谱》。
    7赵翼,《自西盖村移居郡城顾塘桥即事之二》,第798页。
    8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三《云溪竞渡词十二首》,第1270页。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九《程广文景傅七十》。
    2黄仲则,《两当轩集》卷一五《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
    3洪亮吉,《附鲒轩诗》卷七《丹阳郦布衣□为予写云溪一曲图,时予客句曲,而黄二景仁则远在淮颍间,因并命写入图,复作诗寄黄》,第2043页。
    1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五《云溪竞渡词八首》,第1646页。
    2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一五《岁暮怀人二十四首》。
    3洪亮吉,《外家纪闻》。
    4徐书受,《教经堂谈薮》卷一《东坡忌辰》。
    5杨椿,《孟邻堂文集》卷一四《云溪草堂图记》。
    6徐书受,《教经堂谈薮》卷一《云溪草堂卷子》。
    7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三,第296页。
    1赵怀玉,《亦有生斋》诗集卷八《程广文景傅七十》。
    2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六,第573-574页。
    3前引书卷二《赵大至,得孙大入关之信,兼闻蒋表弟良卿欲入都,城东酒徒无一人居里者,感赋此首,近简黄二、杨三、徐大》,第492页。
    4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一五《岁暮怀人二十四首》,第808页。
    5杨伦,《九柏山房诗集》卷三《小除日市楼痛饮即送渊如之句曲》。
    6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二。
    7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
    8乾隆《武进县志》卷一二《艺文》。
    1洪亮吉,《外家纪闻》。
    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一六。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八《南楼忆旧诗序》,第364页。
    4洪亮吉,《附鲒轩诗集》卷一《云溪春词》,第1917页。
    1洪亮吉,《卷施阁文集》卷七《南楼忆旧诗序》,笫265页。
    2洪亮吉,《外家纪闻》。
    3《南楼忆旧诗序》,第265页。
    4洪亮吉,《附鲒轩诗》卷二《元夕词寄里中诸子》,第1941页。
    5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南楼忆旧诗四十首》,第662页。
    6洪亮吉,《更生斋诗余》卷一《江南》,第2100-2101页。
    7洪亮吉,《玉尘集》下。
    8刘纶,《绳庵外集》卷二《重五唐湾竹枝词》。
    9杨伦,《九柏山房诗集》卷三《题稚存云溪一曲图》。
    1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第244页。
    2潘振华,《瓯舫诗集钞》卷二《过白云渡漫兴》。
    3方溶颐,《二知轩诗续钞》卷一二《端午再赋二绝句》
    4宗懔,《荆楚岁时记》,第4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康熙《武进县志》卷一三《风俗》。
    2潘振华,《瓯舫诗文钞》卷四《毗陵龙舟竹枝词五十首》。
    3唐恽宸,《芑野诗钞》卷二《五月一日白云溪即事用渼陂行韵》,《毗陵六逸诗钞》本。
    4赵翼,《陔余丛考》,第382-383页。
    5参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
    1《常州为啥叫龙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苏常州天宁区卷》,第104-106页,地区编码100905,作品分类编码2318,天宁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8年。
    2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五《云溪竞渡词八首》,第1647页。
    3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里中十二月词》,第678页。
    4李纲,《梁仲谟尹武进》,《常郡艺文志》卷一二《七律》。
    5《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
    6洪亮吉,《外家纪闻》。
    7胡香昊,《香草堂诗钞》卷四《毗陵竞渡词》,《毗陵六逸诗钞》。
    8洪亮吉,《附鲒轩诗》卷六《云溪竞渡词》,第2025页。
    9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二五《竞渡词十首》。
    10洪亮吉,《云溪竞渡词》,第2025页。。
    1光绪《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上。
    2赵翼,《陔余丛稿》卷三五《晏公庙》,第740页。
    3邵长蘅,《邵子湘文集》《晏公庙记》。
    4光绪《武阳志余》卷四之一祠庙上。
    5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里中十二月词》,第678页。
    6洪亮吉,《外家纪闻》。
    7洪亮吉,《卷施阁诗集》卷十《里中十二月词》,第678页。
    8洪亮吉,《附鲒轩诗》卷六《云溪竞渡词》,第2025页。
    9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三《云溪竞渡词十二首》,第1270页。
    10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卷四二《竞渡》,第1383页。
    11金武祥,《陶庐六忆》。
    12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五《云溪竞渡词八首》,第1647页。
    1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二六《竞渡词十首》。
    14光绪《武阳合志》卷一《舆地·风俗》。
    15道光《武阳合志》卷一《舆地志二·风俗》。
    1潘振华,《瓯舫诗文钞》卷四《毗陵龙舟竹枝词五十首》。
    2洪亮吉,《云溪竞渡词十二首》,第1270页。
    3前引书,《续竞渡词十首》,第1271页。
    4陆继辂,《崇百药斋诗集三集》卷八《午日观劭文画扇思归谭往,倚醉口占》。
    5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卷四二《连日竞渡再赋》,第1385页。
    6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七《竞渡灯船行》,第1364页。
    7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二六《竞渡词十首》。
    8刘纶,《绳庵外集》卷二《重五唐湾竹枝词》。
    1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五《续竞渡词十首》,第1647页。
    2赵怀玉,《竞渡词十首》。
    3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卷三六《偕介眉、廷叔、立庵、晓东、莹溪、小岩、香远、保川诸同人连日观竞渡》,第1112页。
    4前引书,卷二八《自西盖村移居郡城顾塘桥即事之二》,第798页。
    5洪亮吉,《外家纪闻》。
    6恽毓巽,《毗陵欲》,羊牧之辑《续毗陵诗录》,第36页,1983年。
    7洪亮吉,《外家纪闻》。
    8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三《云溪竞渡词十二首》,第1270页。
    9洪饴孙,《青埵山人诗集》卷一《五月五日偕屠大谨仪小饮斋中偶赋》。
    10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卷四六,第1554页。
    1伍稼青,《武进民间故事》,第17-18页,文中诸人,详见附录《壬辰春试日记》。
    2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一,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毗陵诗录》卷九。
    2蒋敦复,《啸古堂诗集》卷六《云溪水阁纪事》。
    3陆继辂,《崇百药斋三集》卷八《午日观劭文画扇思归谭往,倚醉口占》。
    4赵翼,《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二《连日竞渡再赋》,第1385页。
    5《毗陵诗录》卷一。
    1谢士元,《贺老虎传》,《敬业堂文稿》,清光绪八年木活字本。
    2《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一,第1339页。
    3徐书受,《教经堂谈薮》卷五。
    4姚燮,《复庄诗问》卷一一《阳湖观竞渡》,《续修四库全书》本。
    5《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二,第1383页。
    1洪亮吉,《更生斋诗集》卷三《端五日偶成二首卽柬赵兵备》,第1269页。
    2唐仲冕,《陶山诗录》卷七《朐海集·丹阳水媐》,《续修四库全书》本。
    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三○《十三日泛舟作》
    4陆继辂,《崇百药斋三集》卷八《午日观劭文画扇思归谭往,倚醉口占》。
    5《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二。
    6《赵翼编年诗全集》卷四六,至于江南竞渡,何地为佳,并无定论,如前引《丹阳水媐》诗便称“胥江邗江称第一,常州润州乃其次”。
    7李超琼,《阳湖留署陈明地方情形》,《石船居公牍剩稿》。
    1David Johnson,《Communication,Class and Consciouse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 Johnson.Nathan and Rawski(eds),《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p56-5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1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第508-5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费孝通,《城乡联系的又一面》,《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五代)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元)《通制条格》,中华书局,2001年。
    (明)《明实录》,台湾中研院史语所,1983年。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
    (清)《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
    (清)《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1977年。
    (清)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731册,文海,1975年。
    (清)钱林、王藻,《文献徵存录》,《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8册,明文书局,1985年。
    (清)钱仪吉等,《清朝碑传全集》,大东书局,1984年。
    (清)《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清)盛康等编,《皇朝经世文编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831-850册,文海,1975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9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唐)独孤及,《毗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0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李绅,《追昔游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07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韦应物,《韦苏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0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张说,《张燕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06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0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黄斡,《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07-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刘宰,《漫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7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陆游,《陆放翁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
    (宋)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张采,《知畏堂文存》,《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8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包世臣,《小倦游阁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卜起元,《潜庄文钞》,清光绪五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清乾隆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陈瑚,《确庵文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陈玉瑾,《学文堂文集》,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47-48册,齐鲁书社,1997年。
    (清)程恩泽,《程侍郎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董浩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92年。
    (清)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窦镇山,《藕香馆文集》、《宦吴禀牍》,光绪三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方苞,《望溪集外文》,《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0-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方濬颐,《二知轩诗续钞》,《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费伯雄,《留云山余偶存》,同治二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管掄,《据梧诗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67册,齐鲁书社,1997年。
    (清)洪亮吉,《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
    (清)洪饴孙,《青埵山人诗集》,清光绪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黄景仁,《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蒋敦复,《啸古堂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35册。
    (清)蒋汾功,《读孟居文集》,清嘉庆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蒋彤,《丹稜文钞》,《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4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清)金武祥,《续忆补咏》,光绪粟香室丛书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金武祥,《陶庐五忆》,光绪粟香室丛书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金武祥,《陶庐七忆》,光绪粟香室丛书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厉鄂辑,《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李超琼,《石船居杂抄剩稿》,光绪二十二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李星沅,《李文恭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2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5册。
    (清)李兆洛辑,《旧言集》,道光九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刘纶,《绳庵外集》,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卢文弨辑,《常郡八邑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9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陆黻恩,《读秋水斋诗》,清同治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续集三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6-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陆锡熊,《宝奎堂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吕光宸,《留我相庵诗草》,民国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吕星垣,《白云草堂诗文钞》,嘉庆八年自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毛燧传,《味蓼文稿》,清道光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潘振华,《瓯舫诗文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45册,文海出版社,1971。
    (清)彭启丰,《芝庭文稿》,《四库未收书集刊》9辑23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钱维乔,《竹初诗钞文钞》,《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钱维乔辑,《鸣秋合籁》,清乾隆五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阮元辑,《两浙輶轩续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683-16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邵长蘅,《邵子湘全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47-248册,齐鲁书社,1997年。
    (清)沈学渊,《桂留山房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史悠厚,《貌隐山房文录初稿》,清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孙原湘,《天真阁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87-14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汤成烈,《古藤书屋文集》,清钞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汤成彦,《听云仙馆骈俪文集》,同治八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汤修业,《赖古斋文集》,道光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唐仲冕,《陶山诗录》,《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2-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汪由敦,《松泉集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3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汪元龙等,《汪作黼同年哀挽录》,民国十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光绪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吴颉鸿,《荃石居类抄》,光绪十六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吴育,《吴山子遗文》,烟画东堂小品丛书本,民国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伍宇昭辑,《毗陵伍氏合集》,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谢士元,《敬业堂文稿》,清光绪八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徐寿基,《酌雅堂骈体文集》,光绪十一年志学斋集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徐书受,《教经堂诗集》,清嘉庆四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杨椿,《孟邻堂文钞》,《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杨伦,《九柏山房诗集》,清嘉庆十七年刻本,道光二十六年补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杨梦符,《心止居文集》,嘉庆十五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
    (清)杨士凝,《芙航诗撷》,清雍正元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杨兆鲁,《遂初堂文集》,清康熙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姚燮,《复庄诗问》,《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32-15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余缙,《大观堂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9辑16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俞樾,《宾萌集/春在堂杂文》,《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50-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袁枚,《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恽格,《瓯香馆集》,《丛书集成新编》第7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臧庸,《拜经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张成孙,《端虚勉一居文集》,《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3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清)张惠言,《茗柯文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65册,齐鲁书社,1995年。
    (清)张琦,《宛邻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张曜孙,《谨言慎好居之诗》,清光绪三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赵怀玉,《亦有生斋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69-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赵翼,《赵翼编年诗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郑虎文,《吞松阁集》,《四库未收书辑刊》10辑1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周兹萌辑,《毗陵周氏家集》,民国十七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朱方增,《求闻过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珪,《知足斋集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1-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徵舆,《林屋文稿》,《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15册,齐鲁书社,1995年。
    (清)祝德麟,《悦亲楼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62-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庄宝煊,《警谦书屋文存》,1941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庄令舆、徐永宣辑,《毗陵六逸诗钞》,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庄受祺,《枫南山馆遗集》,清光绪七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庄述祖,《珍艺宦文钞》,《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75册。
    (清)庄宇逵辑,《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民国十二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左辅,《念苑斋全集》,清道光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本。
    于定一,《延爽集》,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周葆贻,《企言诗存》,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赵震辑,《毗陵诗录》,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赵震辑,《毗陵文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
    (元)谢应芳,《辨惑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0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明刻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王志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1956年。
    (清)陈韬,《汤贞愍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丁日昌,《抚吴公牍》,广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8年。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清)韩文绮,《韩大中丞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洪亮吉,《外家纪闻》,《古今说部丛书》影印本第五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清)洪亮吉,《玉尘集》,清光绪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胡文炳,《折狱龟鉴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黄世本,《蚕桑简明辑说》,《四库未收书辑刊》4辑23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蒋彤,《武进李申耆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金捧阊,《客窗偶笔》,清同治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金武祥,《粟香随笔》,《续修四库全书》1183-1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笔记小说大观》第24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清)吕培,《洪北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1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罗继祖,《瓯北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齐学裘,《见闻随笔》,《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汤用中,《翼駉稗编》,道光二十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王祖肃,《敬亭自记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吴熊光,《伊江笔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77册。
    (清)徐昆,《(?)斋偶笔》,光绪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徐书受,《教经堂谈薮》,《丛书集成续编》子部第9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清)杨仲羲,《雪桥诗话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怡良,《两江总督怡良奏稿》,《四库未收书辑刊》2辑25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余治,《得一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911-913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
    (清)俞森,《荒政丛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清)恽毓德,《壬辰春试日记》稿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清)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19册。
    (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10-5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赵怀玉,《收庵居士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1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赵继鼎,《止安自叙年谱》,秦瀚才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清)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周召,《双桥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朱彭寿,《旧典备征》,中华书局,1982年。
    (清)左辅,《杏庄府君自叙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1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续修四库全书》史部502-5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徐珂辑,《清稗类抄》,中华书局,1984年。
    张惟骧,《小双寂庵琐谈》,民国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保婴保节局收支清册》,宣统三年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常州府坊厢字号全图》,光绪石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常州同善录》,民国刻本,本人藏本。
    《常郡全闽会馆碑记》,常州博物馆藏拓本。
    褚邦庆,《常州赋》,清道光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敦仁堂碑》,常州博物馆藏拓本。
    《集义会收支清帐》,光绪二十六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浚河录》,光绪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刘芳等辑,《桑梓潜德录》,光绪六年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刘继增辑,《灵征录》,光绪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旅常洪都木商创建公所碑记》,常州博物馆藏拓本。
    瞿倬,《武进基本公款公产报告册》,民国八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上海县知县温呈为慕义捐田等事》,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拓本。
    沈保宜、曾省三辑,《武进县市区浚河录》,民国三年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署理江苏巡抚臣林谨题为捐田赡族循例详题事》,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拓本。
    王铭西,《常州武阳水利书》,同治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清宣统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武阳官书录》,武阳志书局辑,光绪七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武阳团练书》,《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8册,上海书店,1990年。
    恽毓荣,《恽氏义庄规条》,光绪二十八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云章公所碑记》,本人藏拓本。
    张维骧编,《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197册,明文书局,1985年。
    赵熙鸿等辑,《毗陵科第考》,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安阳杨氏族谱》,民国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藏本。
    《卜氏宗谱》,光绪十六年悖本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常州左氏宗谱》,光绪十六年裕德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段庄钱氏族谱》,民国十六年锦树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观庄赵氏支谱》,民国十七年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管庄臧氏宗谱》,光绪二十四年宝善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胡氏宗谱》,民国二十年乐善堂木活字本,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藏本。
    《琅琊费氏武进支谱》,光绪十一年念本堂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临濠周氏宗谱》,民国三十年周氏介福堂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龙溪盛氏宗谱》,民国三十二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毗陵浮桥黄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留余堂木活字本残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毗陵吕氏族谱》,光绪四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毗陵鸣珂巷陈氏宗谱》,民国三十七年映山堂铅印本,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藏本。
    《毗陵前黄杨氏族谱》,光绪二十一年木活字本,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藏本。
    《毗陵盛氏族谱》,民国四年思成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毗陵孙氏家乘》,道光十三年木活字本残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毗陵唐氏家谱》,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毗陵西蠡薛氏宗谱》,宣统元年三凤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宝树堂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毗陵薛墅吴氏族谱》,光绪九年履成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毗陵张氏宗谱》,光绪十六年百忍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毗陵庄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钱氏菱溪族谱》,民国十八年悖彝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汤氏家乘》,同治十三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屠氏毗陵支谱》,民国二十年敬齐堂木活字本20册,常州图书馆藏本。
    《汪氏合谱》,民国三十二年六州堂木活字本8册,上海图书馆藏本。
    《西盖赵氏族谱》,光绪十二年永思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西营刘氏家谱》,民国十八年铅印本10册,常州图书馆藏本。
    《下浦陆氏本支谱》,光绪十八年善庆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萧江氏宗谱》,民国三十七年萧江氏思源堂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新安蒋氏宗谱》,民国三十年三径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新河徐氏宗谱》,咸丰二年存桂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宜武董氏合修家乘》,民国十六年木活字本,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藏本。
    《宜兴筱里任氏家谱》,民国十六年一本堂活字本,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藏本。
    《恽氏家乘》,民国三十八年光裕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咸淳毗陵志》,史能之纂,广陵古籍刻印社标点本,2005年。
    永乐《常州府志》,佚名编,广陵古籍刻印社标点本,2007年。
    万历《常州府志》,刘广生修,唐鹤征纂,明万历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万历《武进县志》,晏文辉修,唐鹤征纂,清陆恩黼抄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康熙《常州府志》,于琨修,陈玉瑾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6册,上海书店,1991年。
    康熙《武进县志》,武俊修,陈玉瑾等纂,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乾隆《江南通志》,尹继善等修,黄之隽等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乾隆《武进县志》,王祖肃修,虞鸣球纂,《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2册,中国书店,1992年。
    乾隆《阳湖县志》,陈廷柱、汪邦宪修,虞鸣球、董潮纂,清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李先荣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5册,上海书店,1990年。
    道光《徽州府志》,马步蟾纂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5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道光《苏州府志》,宋如林修,石韫玉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466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道光《武阳合志》,黄冕修,李兆洛总纂,光绪十二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同治《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延丰等,《续修四库全书》第840-8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同治《苏州府志》,李铭皖、谭均培修,冯桂芬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7-10册,上海书店,1990年。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沈保祯等修,何绍基等纂,中国省志汇编之三,华文书局,1967年。
    光绪《江阴县志》,卢思诚、冯寿镜修,季念诒、夏炜如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光绪《马迹山志》,许械纂,光绪六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光绪《武阳合志》,清张球修,汤成烈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7册,上海书店,1990年。
    光绪《武阳志余》,庄毓鋐、陆鼎翰等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8册,上海书店,1990年。
    光绪《宜兴荆溪新志》,周镡、钱志澄修,吴景墙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0册,上海书店,1990年。
    《杭俗怡情碎锦》,不注撰人,《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526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民国《高淳县志》,刘春堂等修,吴寿宽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4册,上海书店,1990年。
    民国《太仓州志》,王祖畲等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176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民国《吴县志》,曹允源等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18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黄葆树等编,《黄仲则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钱璱之等编,《江苏艺文志·常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朱保炯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常州市志》,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武进县志》,江苏省武进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常州交通志》(初稿),常州市交通局编志办公室,内部出版物,1982年。
    《常州金融志》,常州市金融志编写办公室,内部出版物,1986年。
    《常州木材志》,常州市木材公司编志办公室,内部出版物,1986年。
    《常州燃料志》,常州市燃料公司,内部出版物,1987年。
    《武进县城乡建设志》,武进县城乡建设局,内部出版物,1989年。
    《武进交通志》,武进县交通局,内部出版物,1992年。
    《武进粮食志》,武进县粮食局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5年。
    《武进商业供销志》,武进商业供销志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5年。
    《坂上乡志》,坂上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奔牛镇志》,奔牛镇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成章乡志》,成章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雕庄乡志》,雕庄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横山桥公社志》,横山桥公社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3年。
    《厚余乡志》,厚余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湖塘乡志》,湖塘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湖塘镇志》,湖塘镇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6年。
    《湟里乡志》,湟里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6年。
    《嘉泽乡志》,嘉泽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焦溪乡志》,焦溪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龙虎塘乡志》,龙虎塘乡编史修志办公室,内部出版物,1985年。
    《罗溪乡志》,罗溪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洛阳乡志》,洛阳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5年。
    《马杭乡志》,马杭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5年。
    《庙桥乡志》,庙桥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6年。
    《南夏墅乡志》,南夏墅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7年。
    《南宅乡志》,南宅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前黄乡志》,前黄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5年。
    《夏溪乡志》,夏溪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5年。
    《小河乡志》,小河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遥观乡志》,遥观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6年。
    《郑陆乡志》,郑陆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内部出版物,1984年。
    《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十三辑,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州市档案局,1986年。
    《常州纺织史料》第一辑,常州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2年。
    《常州纺织史料》第二辑,常州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常州轻工史料》第一辑,常州轻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1983年。
    《常州文史资料》第三辑,政协常州市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1983年。
    《常州文史资料》第十辑,政协常州市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1992年。
    《续毗陵诗录》,羊牧之辑,《常州古今》,1983年。
    《武进县地名录》,武进县地名委员会编,内部出版物,1984年。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苏常州天宁区卷》,天宁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8年。
    (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法)布迪厄,《实践感》,蒋骍桦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曹虹,《阳湖文派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费孝通,《乡土重建》,民国丛书第3编第14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9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1998年。
    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民国丛书第3编第14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91年。
    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冯尔康,0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夫马进,《中国善堂善会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美)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
    高晓声,《高晓声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顾颉刚,《妙峰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美)韩森,《变迁之神》,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
    季全保,《岁月留痕:常州老房子作品集》,南京出版社,2002年。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吴杰译,华世出版社,1981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年。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
    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刘诗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76-1889》,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学强,《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译,中华书局,2001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何忠礼译,江苏人民,2001年。
    (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刘健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张守东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2006年。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万灵,《常州的近代化道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年》,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1996年。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1999年。
    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5年。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1996年。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
    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群言出版社,2005年。
    武进建设局,《武进年鉴》,1927年度,常州档案馆藏本。
    武进建设局,《武进年鉴》,1928年度,常州档案馆藏本。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三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宋元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伍受真,《武进民间故事》,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杨旭辉,《清代的经学与文学》,凤凰出版集团,2006年。
    于定一编,《武进工业调查录》,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于定一,《知非集》,民国十四年华北印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本。
    (美)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蔡运龙、江涛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美)曾小琳,《州县官的银两》,董建中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张澹庵,《武进指南》,武进建设协会,1948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日)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法》,徐复观译,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法)安克强,《19-20世纪的中国城市和城市社会》,《城市史研究》,第23辑,2004年。
    (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包伟民、黄海燕,《专业市镇和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美)卜正民,《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1911年的宁波士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陈学文,《明清时期湖州府市镇经济的发展》,《浙江学刊》,1989年4期。
    陈忠平,《明清江南农村区域性专业化生产考察》,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日)重田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文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3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宗族义田的发展》,《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范金民、夏维中,《明清徽州典商述略》,《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樊树志,《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学术月刊》1987年1月号。
    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73本第三册,2002正
    范毅军,《明清江南市镇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第九卷第三期,1998年。
    范毅军,《市镇分布与地域的开发:明中叶以来苏南地区的一个鸟瞰》,《大陆杂志》第102卷第4期,2001年。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第3期。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历史研究》,1987年6期。
    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1997年8卷第2期。
    蒋竹山,《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新史学》1995年6卷第2期。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李孝聪,《中国封建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演化:以江南运河城市为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案研究》,《九州》第一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刘铮云,《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与分布》,《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58期。
    陆宝千,《爱日草堂诸子:常州学派的萌坼》,《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16期,1987年。
    罗梅君,《19世纪末以及今日中国乡村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
    蒙文通,《从宋代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1947年10月。
    皮明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邱澎生,《市场、法律与人情:明清苏州商人团体提供“交易服务”的制度与变迁》,《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
    (日)斯波义信,《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
    (日)寺田隆信,《关于乡绅》,《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日)松浦章,《清代内河的水运》,《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日)檀上宽,《明清乡绅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王振忠,《汪作黼同年哀挽录中的徽州典商事迹》,《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美)魏斐德,《独立自主的代价:知识分子与明清政治》,徐复观等,《知识分子与中国》,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0年。
    巫仁恕,《节庆、信仰与抗争:明清城隍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行为》,《中研院近史所集所》第34期,2000年。
    巫仁恕,《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
    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吴滔,《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吴永铭,《武进织布工业调查》,《国民建设月刊》第2卷第4期,1937年。
    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严迪昌,《徽人和四百年吴地文化》,《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日)伊原弘,《常州先哲遗书的世界》,《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1988年。
    张研,《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小家庭的社交圈:以安徽为中心》,《古今农业》,2004年。
    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清代苏州的会馆公所与商会》,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1995年。
    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台湾大学大历史系博士论文,1999年。
    巫仁恕,《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1996年。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与农村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
    Beattie,H: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 ch'eng county,Anhwei,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1979
    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captital,In J.G.Richard(eds),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Greenwood Press,1986
    Carter,H: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London,Edward Arnold,1983
    Denerline,Jerry:Marriage,Adoption and Ch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neages in Wu-his from Sung to Ch'ing,in Ebrey &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Ebrey,Patricia Buckley:The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scent Group OrganiZation,in Ebrey &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Elman,Benjami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Elvin,Marc: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Esherick,Joseph W,Rankin,Mary Backus:Introduction,in Esherick & Rankin(eds),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Freedman,Maurice: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tung,University of 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66.
    Hartwill,R.M: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y,Vol42:28,1982
    Ho,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Da Capo Press,1976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1972
    Hymes,Robert:Statesmen 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 Fu-chow,Chiang-his,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Johnson,David:Communication,Class and Consciouse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 Johnson、Nathan & Rawski(eds),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Kracke,E.A:Family Versu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y,Vol10,1947
    MacGillivary,D(ed):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07
    Rankin,Mary: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Rowe,William T:Hankow,Conflict and Commnu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Sjoberg,G:The Pre-industrial City,Past and Present,,Glencoe IL,Free Press,1960
    Watson,James L:Anthropological Overview: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cent Group,in Ebrey & Watson(eds)、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Walton,Linda:Kinship,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1050-1250,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y,vol18:1,1984
    Weber,Max:City,Free Press,Glencoe IL,1958
    北村敬直,《明末清初的地主》,《历史学研究》140号,1949年。
    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梗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丛》,汲古书院,1988年
    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的历史研究》,刀水书房,1988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农村的民间信仰》,研文出版,2001年。
    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四期。
    柳田国男,《人牲的风俗》,《柳田国男集》第10集,筑摩书房,1962年。
    山本进,《清代江南的牙行》,《东洋学报》第74卷。
    山根幸夫,《河南省商城县绅士层的存在形态》,《东洋史研究》40卷2号,1981年。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的村市与庙市》,《东洋学报》第44卷。
    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风间书房,1968年。
    森田明,《清代常州的浚河事业》,《清代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
    星斌夫,《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之研究》,国书刊行会,1989年。
    伊原弘,《宋代城市与精英:常州的发展及其局限》,《史潮》新28号,199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