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女性散文在九十年代的繁荣有目共睹,它忠实地记录了九十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日常生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女性主体建构。对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进行研究,就是要尊重并倾听女性自己的发言,着重发现阐释中国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和主体精神成长,进而探寻女性散文之于女性主体建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在借鉴西方主体性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语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女性主体观念贯穿始终,将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视为中国女性正面进行主体建构的有益尝试。在具体论述中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散文的理论空缺入手,在文本中发现理论的生长点,力求在研究思维上有所突破。
     导言部分对九十年代女性散文发展状态和源流作以描述,同时对论文一些相关理论问题,如“女性散文”的界定、女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女性主体建构与女性经验、日常生活的关系等作以梳理辨析,为整个论述作铺垫。
     正文部分分三章:
     第一章《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建构》,针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认为女性散文“视野狭窄”的倾向,肯定女性散文思考视野的深广度。该章结合大量有代表性的作者及文本,着重从女性散文的历史政治反思、自然体悟和城乡经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女性如何实现对于自身作为社会主体的建构。最后又以筱敏为个案分析研究女性如何从女性经验出发,将女人与个人进行有效地结合,为女性散文树立一个思想的标高。这种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主体建构显示了女性对社会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程度。
     第二章《个人生存领域中的主体建构》从女性作为一个具体的有性别的个体入手,探讨女性如何将主体建构落实在踏踏实实的一个个具体女人的生存上。该章分别从女性对男性的认识、母女间的对抗与认同、身体经验书写、女性日常人生意义的发现和对生老病死的思考等方面探讨女性散文对女性经验的敞开与提
which faithfully covered the living status, ideological concepts, emotions and psychology, daily life as well as the closely connected femal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women in the 1990s. Conducting research into the female essays of the 1990s, it entails respecting and listening to their own voices, focusing on the discovery and clarific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of modern Chinese females and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thus further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female essays under the frame of female subject construction.
     Drawing on experiences from the western subjectivity theory, feminist theory, contemporary-modern essay theory as well the theory linguistic philosophy, this paper, with the concept of female subjectivity runni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views essays of the 1990s as an effective attempt by the Chinese females to conduct subject construction from a positive side. For the specific argumentation, the paper adopts an approach of“close reading”and starts from the theoretical vacancy of female essays to find out the emerging point of theories in the article and try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research thinking.
     The introduction deals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 and present development of female essays of the 1990s and their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t also combs through and distinguishes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relating to this paper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female essays”,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femal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daily lives of females, thereafter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whole presentation of the paper.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Public Fields of the Society, recognizes the width and depth the thinking horizons in female essays in response to the general perception that female essays have a tendency for being“narrow in horizons”. This chapter, while combining a large number of typical authors and essays, elaborates from
引文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3 版,2003 年 5 月北京第 2 次印刷。
    陶铁柱译,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
    赵育春译,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程锡麟等译,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年。
    钟良明译,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 年。
    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程志民译,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年。
    刁承俊译,E·M·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北京三联书店,1995 年。
    王文华译,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崔树义译,玛丽亚姆·弗雷泽:《波伏娃与双性气质》,中华书局 2004 年。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先刚译,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华夏出版社,2001 年。
    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
    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年。
    徐友渔等:《语言与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特·史怀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
    杨全强译,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1月第 1 版,2004 年 3 月第 2 次印刷。
    董乐山译,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2002 年 6 月第 3 次印刷。
    李健鸣泽: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 年。
    汪民安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赵永穆等译,瓦西列夫:《情爱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年
    冯川编译,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 年。
    彭富春等译,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陈嘉映等译,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 12 月北京第二版,1999 年 12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陈学明等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4 年。
    秦裕译,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爱因·兰德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3 年。
    王德峰译,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
    孙毅:《个体的人——祁克果的基督教生存论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 年。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1 版,2005年 3 月第 2 次印刷。
    赵旭东等译,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胡明等译,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贾辉丰译,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及其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4月第 1 版,2005 年 4 月第 2 次印刷。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王先霈、王又平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年。
    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年。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王元化:《王元化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
    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刘锡庆:《散文新思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郑明娳:《现代散文构成论》,(台湾)大安出版社,1989 年。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
    俞元桂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计,1983 年。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刘思谦等:《女性生命潮汐——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庄若江、杨大中:《台湾女作家散文论稿》,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 年。
    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李华珍:《中国新时期女性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年。
    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 年。
    徐学:《台湾当代散文综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年。
    王尧:《乡关何处——20 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 年。
    任晓明译,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1 版,1999 年第 3 次印刷。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8 月版。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年。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
    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 年代成长小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思谦等:《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
    刘象愚等译,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蒋原伦、潘凯雄:《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文学批评文体论》,云南人民出
    版社,1994 年初版,1999 年第 3 次印刷。
    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年。
    王春荣:《她们的声音――现代女性文化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年。
    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学林出版社,1994 年。
    黄梅:《女人和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年。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 月第 2 版。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黄必康译,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的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范培松:《当代女性社会派散文四人志》,《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刘思谦:《性别视角的综合性与双性主体间性》(打印稿)。
    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齐鲁学刊》,2003 年第 2 期。
    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艺研究》,1998 年第 1 期
    楼肇明:《女性社会角色 女性想象力 巫性思维——关于女性散文和叶梦的“三级跳远”》,《散文选刊》,1990 年第 1 期。
    李虹:《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的流变》,《文学评论》,1992 年第 6 期。
    刘钊:《论 90 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 5 期。
    吕若涵:《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综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
    王兆性:《超越与局限——论 80 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散文》,《文学评论》,2002年第 6 期。
    冰心:《关于男人和女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冰心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年 4 月第 1 版,2002 年 8 月第 9次印刷。
    苏雪林:《浮生六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年。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年 7 月第一版,1996 年 4 月第 8 次印刷。
    杨绛:《将饮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
     《干校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
     《杂忆与杂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 11 月第 2 版。
     《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
     《杨绛作品精选——散文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杨绛作品精选——散文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冯亦代、黄宗英:《;——命运的分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
    丁玲:《丁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年。
    宗璞:《燕园拾痕》,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风庐散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年。
    吴祖光、新凤霞:《绝唱》,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
    汤一介、乐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年。
    刘思谦:《女人的船和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年。
    柏杨、张春华:《秋水无尘·西窗随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张洁:《此生难再》,广州出版社,2001 年。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年。
    叶梦:《叶梦新潮散文选》,漓江出版社,1993 年。
    《风里的女人》,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超越平庸的双面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年。
    苏叶:《苏叶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年。
    张爱华:《孤独女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年。
    《女人的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年。
    《水果女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年。
    艾云:《细节的四季》,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年。
    《女人自述——艾云随笔》,知识出版社,1995 年。
    《欲望之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
    《理智之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南方与北方》,广州出版社,1998 年。
    《退出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用身体思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唐韵:《我们的蜗居和飞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年。
    周晓枫:《鸟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 年。
    马丽华:《西藏之旅》,花城出版社,1998 年。
    胡传永:《沉重的乡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年。
    荒林:《用空气书写》,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戴锦华:《印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郭淑敏:《一日佛门》,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陈丹燕:《裙上的花朵》,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素素(上海):《重帘不卷留香久》,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素素(大连):《女人心绪》,知识出版社,2001 年。
     《相知天涯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年
    李佩芝:《家的感觉》,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海男:《请男人干杯》,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年。
     《身体传:一个生命的精神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 年。
     《紫色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梅洁:《一种诞生》,沈阳出版社,1995 年。
    毕淑敏:《千头万绪是多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年。
     《握紧你的右手》,漓江出版社,2002 年。
    杜丽:《我是哪一种吸血鬼》,文汇出版社,2003 年。
     《带绿色玻璃罩的台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钟怡雯:《惊情》,花城出版社,2005 年。
     《垂钓睡眠》,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 年。
    崔卫平:《水木年华》,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 年。
     《带伤的黎明》,青岛出版社,1998 年。
    季红真:《女性启示录》,珠海出版社,1997 年。
    冯秋子:《寸断柔肠》,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年。
    龙应台:《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2001 年。
    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学林出版社,2001 年 9 月第1 版,2002 年 3 月第 5 次印刷。
    铁凝:《铁凝日记——汉城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心灵的牧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年。
     《铁凝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年。
    斯妤:《背弃与钟爱:随笔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
     《夜晚: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
     《源于内心》,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 年。
     《我因为什么而孤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
    赵玫:《遥远而切近的记忆》,学林出版社,2005 年。
    《邮递马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年。
    《蓝色夏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王安忆:《街灯底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年。
     《漂泊的语言》,作家出版社,1996 年。
    《接近世纪初》,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我读我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1 版,2002 年 6 月第 2 次印刷。
    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年。
     《听时光飞舞》,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年。
    《伤怀之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
    艾晓明:《活在语言中的爱情》,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王小妮:《放逐深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筱敏:《成年礼》,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年。
    黄蓓佳:《玻璃后面的花朵》,知识出版社,2002 年。
    蒋子丹:《回忆冬天》,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徐小斌:《世纪末风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蔷薇的感官》,华艺出版社,1998 年。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年。
     《风过无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我的节日》,知识出版社,2001 年。
     《大荒冰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梁晴:《烛影摇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薛燕平:《周围的灯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黄晓萍:《握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张梅:《暗香浮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马莉:《怀念的立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方方:《听取自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
     《方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年。
     《闲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年。
    张晓风:《张晓风自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年。
    简嫃:《烟波蓝》,重庆出版社,2004 年。
    萧耳:《第二性元素:女人的电影盒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
    梅绍静:《内心的丘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残雪:《蚊子与山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年。
    程黧眉:《我的神秘之花》,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年。
    周芬伶:《周芬伶散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蒋韵:《悠长的邂逅》,知识出版社,2002 年。
     《春天看罗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韩小蕙:《千古男女》,知识出版社,2001 年。
     《女人不会哭》,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年。
    虹影:《虹影打伞》,知识出版社,2002 年。
    宋晓琪:《别太把男人当回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年。
    舒婷:《今夜你有好心情》,花城出版社,2003 年。
     《露珠里的“诗想”》,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年。
     《凹凸手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年。
    林文月:《林文月散文精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陆星儿:《重温忧伤》,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年。
    丹娅:《女性景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文洁若:《文洁若散文》,华夏出版社,1999 年。
    陈染:《女人没有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1997 年 2 月第 2 次印刷。
    徐坤:《小青是一条鱼》,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年。
    唐敏:《美味佳肴的受害者》,知识出版社,2001 年。
    林白:《秘密之花:林白散文集》,新华出版社,2004 年。
     《林白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年。
     《德尔沃的月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
    池莉:《真实的日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 1 版,1997 年 8 月第 3 次印刷。
    范小青:《平常日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小思:《小思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年第 1 版,1995 年第 2 次印刷。
    顾艳:《岁月繁花》,知识出版社,2003 年。
    李昂、施叔青:《李昂、施叔青散文精粹》,花城出版社,1997 年。
    周佩红:《内心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王英琦:《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年。
     《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年。
    何向阳:《思远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陈彤:《一本无耻的书在畅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
     《没有人知道你打算坏多久》,鹭江出版社,2000 年。
    巴金:《巴金选集》(第八卷),第 17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韩小蕙编:《女性散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林石编:《生为女人》,花城出版社,2001 年。
    吾人编:《20 世纪中国女作家散文精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年。
    刘思谦编:《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刘亚丽、李震编:《女人谈男人》,海天出版社,1995 年。
    《女人谈女人》,海天出版社,1995 年。
    洁尘等著:《新流言体八人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大地的眼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
    王义军主编:《新媒体散文》(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贾平凹等著:《往事已然苍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叶梦等主编:《美丽欲望》,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年。
    凌度主编:《羞女山》,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年。
    王剑冰编:《女性的坦白》,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年。
    陈长吟编:《爱的语丝》,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冰心、斯妤主编:《碎了水晶,圆了月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