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中的民间戏曲“一勾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花鼓逐渐发展衍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鲁西北地区的德州、聊城以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以德州临邑一带最为盛行。由于该剧种唱腔带有一讴或者一吼,演唱起来一讴吼一讴吼的,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一勾勾”。清代中叶在以上地区就有艺人组成班社,并带徒传艺,20世纪50年代临邑县曾成立专业剧团。该剧种保留传统剧目70余出,唱腔结构体制为板腔体,旋律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其为“半碗蜜”、“咬断弦”和“栓老婆橛子”,有深厚的群众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衰退,2006年5月20日,“一勾勾”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一勾勾”传播基地在活动。
     以往关于“一勾勾”的研究多偏重于简单的旋律记载,笔者的这篇论文则是将“一勾勾”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放在非遗的视角下进行重新审视的同时,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力求从音乐方面对“一勾勾”戏曲的曲调来源、唱腔结构、调式调高以及伴奏音乐作全面的分析;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一勾勾”传承人以及传播中心进行调查和研究,希望能比较真实客观地描述“一勾勾”目前的生存现状,揭示“一勾勾”的本质特征,为其传承和保护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Yigougou is a local Chinese operas which made of the Flower Drum from Gaotang, it mainly take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in Dezhou, Liaocheng, as well as parts of Hebei Province. It is prelent in Dezhou and Linyi. Because this type of theater singing has a folk song or a roar, which is singing a roar and a roar, so it is called Yi gougou by local people. In the mid-Qing Dynasty,there are the artists which male a composition of social class in these areas. They bring believes and communicate arts. In 1950S,it was set up a professionals theater in the country of Linyi.This type of the theater retain the traditional repertoire more than 70.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s for the plate cavity, which affectionately called "bowl of honey", "biting string " and "bolt wife Juezi".It has a strong mass base.In 1970s,it gradually decline. In May 20,2006,it declare the first batch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al Heritage successful in our country.There has Yigougou class club and a research center in it.
     More of the emphasis had been on a simple me melody records in previous stydies. This paper focus this old theater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alysis of music, development carding of comprehensive,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theater, the structure of Aria, Modal increase and accompaniment music. And conduct surveys and research community with Yi gougou traditioner, compare the real and abjective description of a survival of the current status with Yi gougou and made some basic work with its heritage and the protection work.
引文
①山东省德州市文化馆,山东省临邑县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2005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内部资料.
    ②寿孝鹤,李雄潘,孙庶玉.中国省自治区资料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444.
    ①蔡凤书,宋百川.考古学通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94.
    ②季国平.方言、声腔与戏曲新剧目创作[J].北京:中国戏剧,2007(12):30.
    ③中国戏曲音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34//中国民间歌曲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28.
    ①卓凯,胡慧春.论运河文化的历史功绩[J].中国水运:2007(05):19.
    ②卓凯,胡慧春.论运河文化的历史功绩[Jl.中国水运:2007(05):20.
    ③刘永.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的兴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7.
    ①王守中主编.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
    ②王守中主编.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
    ③李树德修,董瑶林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12卷)据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影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4.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143.
    ②摘自山东省德州市文化馆,山东省临邑县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2005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内部资料.
    ③李赵壁,纪根垠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725.
    ①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4.
    ②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57.
    ②此名称是专门询问的临邑县原“一勾勾”剧团老艺人。
    ① 临邑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编.临邑县志[M].2004:595.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768-769.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768-769.
    ①采访时间:2008年7月15日上午9点30分,采访对象:修广利主任;采访地点:临邑县人民政府文体局办公室。
    ①采访时间:2008年7月22日上午10点,采访对象:孟宪云,采访地点:山东省临邑县王孝吴村孟宪云家中。
    ②这个观点来源于原临邑县文化馆长,现临邑县文体局局长秦一舟的观点。采访时,笔者问及“一勾勾”的源头,秦馆长认为“一勾勾”与秦腔有关系。采访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①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②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57.
    ③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57.
    ④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57.
    ⑤笔者在采访山东省文化馆馆长高鼎铸的时候,也提及了“一勾勾”的来源。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他只是简略地提及,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因此,笔者将其观点列出,供大家参考。采访时间:2009年9月7日上午10点30分。采访地点:山东省柳子剧团(山东省戏曲资料研究室)馆长办公室。
    ⑥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57.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19.
    ①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②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①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64.此谱例在下一页的第三部分东路和西路的比较中。
    ①王馗.讴的消失在豫剧声腔发展中的意义.东方艺术[J].2005(09):67.
    ①安禄兴主编.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175.
    ②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364.
    ①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7.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234.
    ①何为.何为戏曲音乐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67.
    ②2009年3月2日采访马佃发,采访地点:山东省临邑县文化馆老年人活动室。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327.
    ②2009年3月2日采访马佃发,采访地点:马佃发家中。
    ①何为.何为戏曲音乐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59.
    ①何为.何为戏曲音乐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594.
    ①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18.
    ②田青.《山村·山鼓·山歌》序我们只有一个爷爷[J].人民音乐.2006(01):77.
    ③笔者于2009年9月2日采访临邑师范学院音乐教师信红霞,采访地点:临邑师范学院音乐办公室。
    ①田青.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
    ①何为.何为戏曲音乐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595.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蔡凤书,宋百川.考古学通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
    [3]寿孝鹤,李雄潘,孙庶玉.中国省自治区资料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4]王守中主编.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山东省德州市文化馆,山东省临邑县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2005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内部资料.2006.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齐如山.戏班(齐如山剧学丛书之八)[M].北京:北平国际学会,1935.
    [2]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3]戏曲音乐研究丛书.语言与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李赵璧,纪根垠.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5]安禄兴.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行政管理处,1987.
    [6]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7]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8]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9]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10]陈守仁.实地考察与戏曲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粤剧计划,1997.
    [11]何为.何为戏曲音乐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2]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南宁出版社,2001.
    [13]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中国民间歌曲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7.
    [3]乔建中.土地与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4]薛良.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5]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6]田青主编.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7]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8]田青.历史的性别[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9]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张振涛.诸野求乐录[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11]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12]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河曲民间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3]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7.
    [1]山东省临邑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邑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
    [2]临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陈德芳主编,耿华亮,戴全红副主编.临邑县志(19862002)[M].北京:中华书局ISBN,2004.
    [3](清)沈淮纂修,(清)陈鸿翔续修,(清)翟振庆续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5辑[M](据清同治十三年续补刻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编选,2004.
    [1]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02):71-77.
    [2]薛罗军.在采风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03):9-10.
    [3]曹延杰.山东临邑话的变调和轻声[J].德州学院学报:2000,(01):32-33.
    [4]王馗.讴的消失在豫剧声腔发展中的意义.东方艺术[J].2005(09):67.
    [5]姚艺君.“声腔”词源考(上)[J].中国音乐学,2005(01):79-85.
    [6]姚艺君.“声腔”词源考(下)[J].中国音乐学,2005(01):79-85.
    [7]田青.《山村·山鼓·山歌》序我们只有一个爷爷[J].人民音乐.2006(01):79-80.
    [8]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18-21,97-98.
    [9]季国平.方言、声腔与戏曲新剧目创作[J].北京:中国戏剧,2007(12):30-31.
    [10]孙志鸿.论戏曲音乐的结构力[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06):70-72.
    [11]卓凯,胡慧春.论运河文化的历史功绩[J].中国水运:2007(05):19-20.
    [12]刘永.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的兴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7-20.
    [13]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03):336-343.
    [14]田青.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