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结合台湾地区所处的特殊历史、空间、经济与意识形态因素,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台湾文学中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学文本的重新解读,对这些作品中的典型文学形象的进行分析,试图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个台湾文学中的台湾地域文化形象。本文将这种文化形象定义为“永恒的漂泊者”。
     本文并未从一般意义上的离散者身份或者弱势族群身份的角度使用身份认同的概念,而是肯定了文化身份概念所具有的结构主义特征。在对这些文学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本文发现了潜藏于其中的身份认同的主线。虽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当中,这条主线表现为不同的主题,但是,作为主线,身份认同问题的存在恒久而绵延,它揭示出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形态,即文化身份的认同并非总是表现为总体文化的身份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不同文本表现的或许只是某一方面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焦虑,这样看来,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本也并非是单一的存在,它表征着的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某一方面的认同困境。
     由此出发,本文先后考察了台湾文学中的民族文化身份、阶级文化认同、乡土文化认同、大众文化认同以及政治文化认同,总结出台湾文学中集体文化认同主题逐渐消隐与个体文化认同主题渐趋凸显的认同趋势,以及台湾文学发展的人本主义走向与现代主义走向。从认同关系的角度看,也能够看出社会认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个体的认同无法得以完成。即便在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缓和的情况下,个体仍然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身份认同的焦虑。
     虽然台湾文学作为其特殊历史、空间、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当然地具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性,但是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始终处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在台湾文学的不同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即便是在中西文明与文化的碰撞当中,台湾文学也表现出了其自身的中国性格。
     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中西文化上的碰撞也使得台湾文学的“永恒的漂泊者”形象与认同危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意义,即不仅仅是在于台湾或者大陆,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在同质化与盲目认同的面前,个体存在所面对的文化认同的压力与个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生存理想之间所形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许正是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都将面临的认同困境,可能代表着人类目前普遍意义上的认同危机。
Taiwan i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history, space,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From the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this article interpreted the different literary tex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aiwan. Through the image of these work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ultural image of Taiwan. This article will define the cultural image of Taiwan as "the eternal wanderer."
     From the general sense, the identity is to discuss of discrete identity or statu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This article is not use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This article affirme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I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different literary texts, we find the main line of identity. Although the works at different times among the main line performed for different theme,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is permanent. It reveals that the cultural identity exists as a structural problem. Cultural identity is not alway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verall cultural identit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specific work only performed one aspect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difficulties or anxiety. It would appear that different text in different periods characterized some aspects of cultural identity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Thus, this paper visit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class cultural identity, local culture identity, popular culture identity and politics cultural identity in Taiwa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at the theme of collective cultural identity vanished gradually in Taiwan literature and the theme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individual recognition was growing trend highl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in 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more and more problems, making the individual's identity can not be completed. Even the ethnic relations and class contradictions are in the case of relaxation, there are still lingering individual identity of anxiety.
     Taiwan literature has its own uniqueness, however, Taiwan literature is just a very important tributar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remai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aiwan's various works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expre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Even in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Taiwan literature also showed its own Chinese character.
     Taiwan's "Eternal Wanderers" image and identity crisis have shown a certain degre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he individual is under great pressure in front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homogenization and the blind acceptance. The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great pressure and the full fre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may represent the general identity crisis of current human, which may be faced by anyone who has self-consciousness of himself.
引文
①朱立立、刘登翰.《论杨逵日据时期的文学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 :49—65
    ②李立平.《论洛夫的文化乡愁与文化身份》.《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 :79—81
    ③朱双一.《论陈映真的身份建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5):99—105
    ④计璧瑞.《从历史文献和个人化文本看日据台湾社会发展脉络和文化身份问题》.黄万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75—385.
    ⑤计璧瑞.《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东南学术》, 2004年(1):141—153
    ⑥陈美霞.《日据时期旅行文学论述:身份认同与现代性》.《台湾研究集刊》,2008 (4) :94—102
    ⑦刘勇、杨志.《论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民族认同主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4):1—17
    ⑧盛细安.《知识者自我认同的悲剧性幻灭——简析〈亚细亚的孤儿〉之胡太明形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8—50
    ⑨陈恬欣.《论吴浊流小说中的祖国认同》.《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 :21—25
    ⑩计璧瑞.《论殖民地台湾新文学的文化想象——在日文写作中》.《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1):18—26
    11刘红林.《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表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4) :25—30
    12刘贤汉.《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0(4) :第83—88页.
    13连横.《台湾通史》.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436页.
    14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1987.第136页.
    15李欧梵.《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周策纵.《五四与中国》.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4.第310页.
    16王宁译.瑞恩?塞格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化身份建构》.乐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对话》(第二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第91页.
    17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第86页.
    18钟理和.《钟理和小说选》.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第6页.
    19施淑.《日据时代台湾小说中颓废意识的起源》.施淑.《两岸文学论集》.台北:新地文学出版社,1997 .第111页.
    20钟理和.《钟理和小说选》.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第6页.
    21连横.《台湾通史》“自序”.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7页.
    22杨逵.《台湾作家全集?杨逵集》.台北: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第302页.
    23叶石涛.《接续祖国脐带之后——从四十年代台湾文学来看“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叶石涛.《走向台湾文学》.自立晚报社,1990 .第123页.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第926—927页.
    25范泉.《论台湾文学》.《新文学》,1949(1):第8页.
    26赖明弘.《重见祖国之日——台湾文学今后的前进目标》.《新文学》,1949(2):第6页.
    27艾惕.《如此台湾》.《人民世纪》,1946(1):第13页.
    28黄凡.《伤心城》.台北:《自立晚报》社,1983:第245页.
    29吴锦发.《消失的男性》.《文学界》.1985(16).第36页.
    30郑清文.《三脚马》.《台湾文艺》,1979(9).第32页.
    31宋泽莱.《废墟台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第113页.
    32张大春.《四喜忧国》.《联合文学》.1987(37).第43页.
    1、[英国]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陆扬主编.《文化研究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一六五二——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包恒新.《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5、白先勇.《白先勇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6、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
    7、葛桂录.《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8、苏宁.《纯粹人格——黑格尔》.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9、古继堂、黎湘萍等著.《台湾地区文学透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蓝海文选编.《当代台湾文萃(上、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1、董重添、庄明萱、黄万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黄万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刘登翰、庄明萱.《台湾文学史(全三册)》.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4、刘红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5、田建民.《张我军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6、樊洛平.《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7、石一宁.《吴浊流:面对新语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8、江湖.《乡之魂——钟理和的人生与文学之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9、沈庆利.《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0、周玉宁.《林海音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1、汤淑敏.《陈若曦:自愿背十字架的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2、赵遐秋.《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3、肖成.《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4、连横.《台湾通史》.台北:大通书局,中华民国73年(1984年)初版;
    1、徐婷,《黯乡魂,追旅思——李安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中国现当代文学;
    2、马莉亚,《成长中的追寻——评三毛及其作品》,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中国现当代文学;
    3、伦慧娟,《多重身份的话语建构——简嫃散文的修辞艺术》,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汉语言文字学;
    4、王锐,《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林海音创作论》,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
    5、吴都保,《和而不同的浪子悲歌——聂华苓小说乡愁主题新论》,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
    6、陈彬妮,《侯孝贤〈悲情城市〉电影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现当代文学;
    7、薛芳芳,《记忆·空间·身体——郭松棻、李渝小说创作比较研究》,?ㄊ?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
    8、杨曙,《近二十年两岸三地华语片文化状态比较》,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文艺学;
    9、王勋鸿,《君临之侧,闺怨之外—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中国现当代文学;
    10、李瑞,《李安华语作品“浪子”形象文化特征》,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
    11、常建婷,《李昂〈迷园〉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中国现当代文学;
    12、陈丽军,《聂华苓创作的文化心态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
    13、张蓓蓓,《漂泊之旅中的焦虑与超越——洛夫诗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中国现当代文学;
    14、章妮,《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象》,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中国现当代文学;
    15、司方维,《台湾乡土小说意象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中国现当代文学;
    16、王茹,《台湾政治转型以来的“省籍(族群)—本土化”进程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中国近现代史;
    17、蒋炜炜,《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中国现当代文学;
    18、张源,《文化互动与边际写作——林海音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中国现当代文学;
    19、黄聪聪,《想象共同体的话语构建》,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英语语言文学;
    20、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
    1、计璧瑞.《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2、计璧瑞.《论殖民地台湾新文学的文化想象——在日文写作中》.《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
    3、刘勇、杨志.《论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民族认同主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四期;
    4、陈美霞.《日据时期旅行文学论述:身份认同与现代性》.《台湾研究集刊》,2008 (4);
    5、盛细安.《知识者自我认同的悲剧性幻灭——简析〈亚细亚的孤儿〉之胡太明形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朱立立、刘登翰.《论杨逵日据时期的文学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
    7、陈恬欣.《论吴浊流小说中的祖国认同》.《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
    8、刘红林.《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表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4);
    9、李立平.《论洛夫的文化乡愁与文化身份》.《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
    10、刘贤汉.《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0(4);
    11、朱双一.《论陈映真的身份建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2、杨立宪.《当前台湾在有关两岸关系问题上的主流民意探讨——解读一年多来台湾相关民调透露出的讯息》.《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