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格调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诗坛有神韵、性灵、格调、肌理四大诗歌流派,目前学界对前两个诗派的研究较多,而对后两个流派的研究较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尚未见。清代格调派是清代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之一,其领袖沈德潜更是研究清代诗学史和诗歌史无法规避的重要人物。但是,受其晚年政治际遇的影响,学界对于沈德潜的评价一直不高,甚至大多数是贬低。本论文以“清代格调派研究”为题,就是针对目前格调派及沈德潜研究的薄弱现状,试图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清代格调派的产生是清代诗歌史演进嬗变的必然结果,有其内在的深层逻辑。其产生的外部环境,是康乾以来的盛世背景、乾隆朝文化氛围及文人心态;而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则鉴于宗宋派的偏失、神韵说的流弊两个方面。为了矫正清初宋诗热的偏失,沈德潜及其格调派重提唐诗传统;鉴于神韵说产生的流弊,沈德潜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努力把诗歌从玄虚莫测拉向现实人生。因此,尽管同样学唐,神韵派瓣香王、孟、韦、柳,沈德潜却对杜甫情有独钟。沈德潜及格调派前期代表之所以选择尊唐黜宋的老路,原因正在于此。沈德潜之所以肯定明七子的格调说,原因也正在此。
     格调一开始运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诗学理论。真正把格调上升到诗法的理论高度,并对明清两代格调说产生深远影响的,首推严羽《沧浪诗话》。严羽“学乎上”的观点直接被明七子继承。另外,明初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严分初、盛、中、晚唐诗的做法对明七子格调说也有很大影响。格调正式成为复古派的理论旗帜,始于李东阳。李东阳不仅把格调引入复古理论,还提倡用格调品评诗歌。明七子进一步继承李东阳的格调说,从评分格调出发,达到分别时代之升降、尊唐黜宋的复古目的。鉴于格调说的明显弊病,明七子中的何景明、徐祯卿、王世贞、胡应麟、陈子龙等人对其展开修正。但是,明七子内部的这种修正是在既定规则之内的有限修正,其目的是折衷调和,故而其合理性受到很大制约,其修正效果也大打折扣。真正对明代格调说展开清算、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是公安派、钱谦益等。在经过公安派、钱谦益的清算挞伐后,格调说的弊端广为人知。但是,随着公安派末流诗风的率易浮滑,暴露出其诗歌理论与明七子一样存在矫枉正过,从反面证明徒讲性灵、抛弃格调依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促使清代人对格调说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修正。这次修正是在格调说的弊端已经昭然天下、诗文革新运动已成燎原之势的背景下展开的,由此决定这种修正既不同于复古派内部的简单修修补补,也不同于诗文革新派对复古派的一概否定,而是能超越两者,站在较为宏观的立场上进行修正,由此也决定他们的修正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经过清初诗论家的修正,格调说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容易为诗学界接受。毛先舒认为格调与性灵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显示出其调和格调与性灵的苦心。对格调说的修正最值得注意的是王士禛和叶燮的诗论。前者提倡转益多师,并以性情、学问两端补救格调说的流弊。后者则认为性情、才调等因素是诗之“质”,格调仅仅是依附于它们的诗之“文”,格调等因素只有依附诗之质的因素才有其价值,否则,则毫无价值。这次修正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为清代格调派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清代格调派的理论先声。
     清代格调派的诗歌理论具有较强的兼容综合性,对于宗宋派、神韵说、明七子格调说都有所继承,并尽量摒弃其明显缺陷,对不足之处尽力修正。同时,清初以来诗坛“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的诗学转捩也对格调派有重大影响。所以,清代格调派与明七子派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虽然也用格调来评价诗人诗作,但是,他们更加注重“性情”与“学问”的重要。清代格调派的诗歌理论首先强调诗本性情与言之有物,这是清初以来诗坛“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的诗学转捩的投影。其次,鉴于明七子某种程度上徒讲格调、遗漏才学的弊病,他们无不强调才学的重要性。这种倾向在格调派后期代表吴中七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格调派还强调诗品与人品完美结合,并亲力亲为,实践着这一诗学主张。而在师法对象方面,沈德潜由早年宗唐发展至宗唐而不废宋,后期代表吴中七子在诗法对象上转益多师的倾向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指出清代格调说对明代格调说的修正与完善之处。
     对格调派领袖沈德潜的研究是本论文的重中之重。文章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探讨沈德潜的人格修养及其所处的时代与其诗学思想、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朴实敦厚、安贫自守、宠辱不惊是沈德潜的主要个性特征。沈德潜诗学思想的核心——“温柔敦厚”,涉及诗人人格、诗歌内容、诗歌的表现方式三个层面。诗人人格方面的“温柔敦厚”,是指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思想。诗歌内容方面的“温柔敦厚”,是指诗歌要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诗歌表现方式上的“温柔敦厚”,是指诗歌要写得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温柔敦厚”说既是儒家诗教的具体化,同时也受到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影响,是历史的必然。沈德潜所倡导的“温柔敦厚”说产生由来已久,并非是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沈德潜“温柔敦厚”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温柔敦厚”说的确存在严重局限。沈德潜的格调说包括体制声律、艺术风貌、品第水准三方面的含义。就体制声律来说,这与明七子笔下的格调说并无不同,这也是学界将其视为传承七子衣钵的主要依据。而就艺术风貌、品第水准两方面来看,沈德潜已经超越明七子格调说的狭隘范畴,是格调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沈德潜的格调说还显示出一定的新变色彩。首先,他在论格调时,能够对一些超出最高典范之外的作品加以肯定,显示出不拘一格的宽容态度;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欣赏诗歌格调方面的立异创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沈德潜的格调说是在诗教统摄下展开论述的,格调说服从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这正是其格调说与明七子格调说的根本不同之处。沈德潜在诗教统摄下论述格调说,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它使历来侧重于体现体制声律的“格调”不至步入形式主义的老路。它还有助于促使作家提高品质修养,充实诗歌的社会内容,从而提高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使其格调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明七子格调说的藩篱,显示出理论的创新性。沈德潜的诗歌可以分为言志咏怀诗,反映现实的诗,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怀人诗及应制诗等七类。其诗歌虽然存在平正有余、精警不足的缺点,但大都能做到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以“典型的台阁诗体”概括沈德潜的诗歌,显然是不准确的。
     沈德潜早年在家乡苏州成立的城南诗社、北郭诗社,可视为格调派的雏形。盛锦、周准、顾诒禄三人,是清代格调派的重要成员,可视为前期代表。后期代表吴中七子,在诗歌成就、诗歌理论方面都更值得重视,他们也是格调派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本论文重点论述的对象。吴中七子中,王昶继承并完善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其诗歌成就也凌烁诸子,逐渐成为除了沈德潜之外的格调派另一领袖人物,可视为格调派的副将。另一诗人赵文哲,以其壮烈殉国的非凡经历及其远征西南乃至缅甸境内所作的山水边塞诗的成就成为七子中非常特殊的一位。王鸣盛早期诗名卓著,诗歌以才情取胜,中年后兴趣转向经史之学。曹仁虎早年与王鸣盛声名并列,诗歌内容丰富且诸体皆工,但他后来却沦为宫廷诗人。钱大昕大力创作咏史诗,而且咏史诗也是他最好、最有特色的诗歌,所以,钱大昕可视为“史家诗人”。吴泰来一生都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而且作诗一本渔洋,诗风较为单一。黄文莲则是七子中声名最弱的一位。除此之外,褚廷章和张熙纯可视为格调派后期的羽翼。在论述完格调派前期与后期代表诗人的基础上,把他们作一比较,发现其异同,或者说发现格调派后期对前期有何发展之处。
     在时间上与格调派并列的是袁枚性灵派、厉鹗浙派、翁方纲肌理派。格调派与性灵派的关系最引人注意。两派领袖沈德潜与袁枚交情甚深,袁枚本人对沈德潜的人品、诗歌多有赞誉,但是,袁枚却是批评沈德潜诗学最为激烈的一位。袁枚对沈德潜的批评集中在温柔敦厚说、宗唐学说、《清诗别裁集》不收艳情诗、格调说等四个方面。由于两派诗论的势若水火,袁枚对其诗歌理论的批评也不遗余力,一针见血。至于格调派与浙派,沈德潜对厉鹗的诗多有肯定之语,但厉鹗对沈德潜及其格调派颇有微词,这除了有诗学分歧之外,两人在性格及政治遭遇方面的不同经历也是造成分歧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于吴中七子与性灵派、吴中七子与浙派、吴中七子与肌理派,则相对简单得多,他们彼此看重,相互推崇,这主要源于吴中七子的诗学理论大都融通,论诗又都强调性情与学问的重要,在宗唐宗宋的问题上大都主张唐宋兼宗,这就使他们与这三派存在共同点,也是不同诗派在诗学上能够互相推崇的根本原因。因此,这四个诗派即使某种程度存在对立现象,也是诗坛盟主为坚守诗学阵营、固守诗学门户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与此相反,他们之间诗学观的牵连纠葛,彼此渗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则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无疑更值得注意。如果说性灵派、浙派尤其是性灵派的兴起及其诗文冲击是导致清代格调派迅速势衰的重要原因,那么,从内部来看,主要是他们的诗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向了历史的死胡同,再加上沈德潜去世后,王昶作为格调派副将,独木难支,格调派后继乏人,清代格调派遂走向消歇。
There were verve, spirit, pattern theory and texture school of the four poetry genres in the Qing dynasty.At present, the research work circles on the first two more research, and for the later two schools there have little study system, in-depth study also has not been seen. Pattern school is one of the influencing poetry genres, its leaders were Shen De-qian ,an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poetry history impossible to avoid. But by his old age’s influence of political experience, the evaluation of his academic is lower , even most is depreciated. This thesis with " pattern school in Qing dynasty "is an attempt to fill the status quo, academic blank.
     The pattern school of poetry is generated from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Qing history, has its inherent deep logic. The produc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flourishing background, since the heyday of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literati mentality.And the internal reason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ong pie, lured the verve of the two aspects of ills said.
     Pattern started to use to the literary criticism field, just the general sense of poetic theory. The real rose to the style of poetic law, and the theoretical height styl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ar-reaching influence, said YanYu indisputably the surging wave of poetry. In addition, the early Gao bing edited the taste of the poetry of Tang,also has very a big effect. Pattern theoty officially become a retro pie flags, began in LiDongYang’s theory .After that ,LiMengYang further inherited from his theory. In view of the obvious distortions, HeJingMing ,XuZhenQing, Wangshizhen, Huyinglin began to correct the theory.But, such corrections within established rules is limited , its purpose is to compromise mediate, so its rationality is very restricted.So,Qian qian-yi and the school of GongAn , which the opposite of Ming style criticize the pattern theory. But, it also exposed some questions. So,the poets of Qing dynasty started a new round of amend. YeXie , Wang shi-zhen and Mao xian-shu,,amends the theory more acceptble. More inportant,they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The pattern school.
     The theory of the pattern school emphasize resourful poem shut temperament with Qing dynasty, this is from "pattern priority to temperament priority" turn the projection aerofoil fengwen.on poetic. Second, to avoi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ing style, missing the evils, in some extent ,they learn the importance of all emphasize intellect. Its also emphasize grades of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character. And in imitation, the experienced object from tang dynasty to imitate multilearning transformation.
     The leader of pattern school, Shen De-qi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his personality, poetry content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ry style. Guileless and gentle, Ann poor sober were Shen De-qian personality traits. The core category were Shen De-qian poetic thought“tender and gentle”, involving poet, personality, poetry content, poetry expression three levels,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fucian poem teaching and detailed, but also by the Qing dynasty promoted the poem teaching since heavy, reforming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oetics. Although Shen De-qian "tender and gentle" said was been criticized,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its "tender and gentle" say really exists serious limitations. Shen De-qian pattern said including system rhythmic, art style, the meaning of prime level three aspects.The first meaning with system of Ming peulthai's style said there is no different, which regarded as the main basis inheriting peulthai the mantle. And just art style, two side, prime level were Shen De-qian has transcended the pattern of Ming’s narrow categories. More importantly, pattern said subject to tender and gentle "poem",its significance is undoubtedly a far-reaching. It makes always focus on the "style of poems embody system," not enter formalist footsteps. It also help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ccomplishment, and enrich the writer of poetry, so as to improve social content of social value and poetry aesthetic value. The poems of She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flect the reality of the poems, idyllic poems, landscape poetry,historical poetry,people poetry ,poetry category system,etc. Although his poems have shortcomings, mostly have substantial content.
     Founded in their hometown,the city of Suzhou, were Shen De-qian early poetry society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school. ChengJin, Chouzhun,Gu yi-lu,are the early reprerentatives. Late in poetry, representing wuzhong peulthai,they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oetry,and the theory were more important.So, they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style of pie, but also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iscusses. Wuzhong peulthai, among them,WangChang with its poetry theory, poetry achievement become another leader, can regarded as another leader of the school. ZhaoWenZhe, with his glorious death, and the southwest landscape poetry achievement become a very special poet. WangMingCheng early poetry, poetry of outstanding talent, by the middle of his age ,he became interested to learn the history. CaoWenHu was Infamous in his early years with rich content in his poetry, but he later all but falls into court poets.Qian Da-xin can be regarded as "historian poets". WuTailai devoted himself to a similar to the life of a recluse, but also make the poem a fishing, poetic style,which is relatively single. HuangWenLian is the weakest poet . In addition, ChuTingZhang and ZhangXiChu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ate style send wings. In the last, put them on the basis of a comparison to fi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r find w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ter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Yuan mei’s spitit school, LI er’s zhejiang poetry school and WengFangGang texture school. Analysis with the three style s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can know Qing dynasty poets expounded the style of influence .besides, still can in some degree of Qianlong dynasty examines toward a condition, thus the more clearly displayed pattern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poetics in status.
     Finally,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of the causes of the pattern school’s decline. Judging from the inside of their poetic theory, from a certain extent it headed to the history of the dead end; Plus after Shen De-qian died,WangChang apparently unable to surpport it . External reason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pirit school, zhejiang poetry school especially The spirit school’s ris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引文
①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诗学名家之类聚”,中华书局,1984年,第八册,第3899页。
    ②王昙:《乾嘉诗坛点将录》,《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③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625册,第604页。
    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64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本,第2364-2365页。
    ②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第359-361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621页。
    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63年,第1190-1191页。
    ⑤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905-906页。
    ①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292页。
    ②王宏林:《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③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④刘绍信:《儒家美学的回光返照》,《绥化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⑤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
    ①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8-186页。
    ②李剑波:《格调说的文化蕴含》,《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③许总:《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辨》,《文史哲》,1985年第1期。
    ④吴兆路:《沈德潜“温柔敦厚”说新解》,《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⑤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四),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460页。
    ⑥孙敏明:《沈德潜“格调说”的审美特征》,《浙江万里学院党报》,2007年第5期。
    ⑦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⑧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48-449页。
    ⑨章继光:《沈德潜的格调说与对唐诗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李剑波:《格调说的文化蕴含》,《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②邓红梅:《论“格调”》,《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③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4页。
    ④霍有明:《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①王炜:《〈说诗晬语〉和沈德潜的诗学理想》,《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
    ②王宏林:《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第255页。
    ③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第359页。
    ④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2页。
    ⑤王炜:《格调对神韵的兼容———从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选王士禛诗看沈德潜的“格调说”》,《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⑥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520页。
    ①贺严、孔敏:《〈唐诗别裁集〉立足儒家文学观的持守和突破》,《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②陈新璋:《论沈德潜在唐诗学上的建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③冯保善:《沈德潜与〈古诗源〉》,《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④张晓彭:《沈德潜〈古诗源〉的价值》,《南都学刊》,2008年第5期。
    ⑤王宏林:《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选诗宗旨与格调性灵之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②王宏林:《崇尚杜诗,推尊诗教——〈宋金三家诗选〉述略》,《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
    ③王顺贵:《沈德潜与〈宋金三家诗选〉》,《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④刘世南:《沈德潜论》,《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⑤范建明:《论沈德潜的诗》,《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①严迪昌:《清诗史》,第692-694页。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9-320页。
    ③王妍:《沈德潜诗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④马亚中:《乾嘉诗风二论》,《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⑤陆平:《沈德潜七言绝句刍议》,《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⑥陆平:《论沈德潜的七言律诗》,《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①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292页。
    ②郭园兰:《论钱大昕的文学思想》,《求索》,2006年第7期。
    ③黄治国:《王昶诗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④周文平:《清代乾嘉时期学人诗研究——以“嘉定三老”为个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史稿》第2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页。
    ②昭梿:《啸亭杂录》卷一“纯皇初政”,《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页。
    ③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
    ④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⑤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146页。
    ⑥赵尔巽等:《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第3册,第565页。
    ⑦(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50页。
    ①黄文莲:《大金川凯歌》第五首,沈德潜编:《七子诗选》卷七,乾隆刻本,安徽图书馆藏。
    ②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五,《清史稿》第15册,第4219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五,《清史稿》第15册,第4220页。
    ①沈德潜:《沈归愚诗文全集》,乾隆教忠堂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②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338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341页。
    ④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389页。
    ⑤(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⑥(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第10页。
    ⑦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卷三“沈归愚诗狱”云:“长洲诗人沈归愚,为叶横山弟子,微时即名满大江南北。高宗闻而慕之,乃以庶常召试,不数年遂跻八座,礼遇之隆,一时无两。尝告归,上以所著诗十二本,令梁诗正委之改订,颇多删润。迨归愚疾殁,上命搜其遗诗读之,则己平时所乞捉刀者咸录焉,心窃恶之。又闻其有《咏墨牡丹》诗云:‘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遂以为是近诽谤也,使戳其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3-284页。
    ①陈祖武、汪学群:《清代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②(美)韩书瑞、(美)罗友枝著,陈仲丹译:《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③钱谦益:《施愚山诗集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60页。
    ④陈维崧:《王阮亭诗集序》,《陈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①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65年。
    ②乔亿:《剑溪说诗》卷下,《清诗话续编》本,第1106页。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本,第2355页。
    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⑤乔亿:《剑溪说诗》,《清诗话续编》本,第1104页。
    ①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五。
    ②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
    ③详见本文第三章第四节。
    ④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三。
    ⑤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2页。
    ⑥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要旨类”云:“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72页。
    ①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
    ②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55-256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八,潘高诗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18页。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一,王慧诗评,第1311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四,第125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四,第126页。
    ③李世英:《论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攀登》,2001年第1期。
    ④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44页。
    ⑤郭麐:《灵芬馆诗话》卷三,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第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七十六年(1987),第66页。
    ①沈德潜:《归愚诗钞》卷十二。
    ②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卷九,“王文简公补谥”,第1038页。
    ③沈德潜:《归愚诗钞》卷十四。
    ④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1377页。
    ⑤《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卷二十,《四库全书》第1299册,第163页。
    ①皎然:《诗式》,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第27页。
    ②皎然:《诗式》,《历代诗话》本,第30页。
    ③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67页。
    ④范德机:《诗学禁脔》,《历代诗话》本,第756页。
    ⑤刘勰著,周振甫释:《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355页。
    ①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第682页。
    ②杨载:《诗法家数》,《历代诗话》本,第731页。
    ③刘勰著,周振甫释:《文心雕龙今译》,第420页。
    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第682页。
    ⑤翁方纲:《格调论》上,《复初斋文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第421页。
    ①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9-880页。
    ②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页。
    ③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1页。
    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中华书局,1958年,第100页。
    ⑤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四库全书》第1371册,第40页。
    ⑥高棅:《唐诗品汇·凡例》,第43页。
    ⑦殷士儋:《明故嘉议大夫河南按察司按察使李公墓志铭》,李攀龙《沧溟先生集》卷三十二,《明代论著丛刊》本,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1380页。
    ①高启:《独庵集序》,《凫藻集》卷二,《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85页。
    ②李东阳:《沧州诗集序》,《文前稿》卷五,《李东阳集》第二卷,岳麓书社,1985年,第72页。
    ③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69页。
    ④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69页。
    ⑤李东阳:《镜川先生诗集序》,《文前稿》卷八,《李东阳集》第二卷,岳麓书社,1985年,第115页。
    ⑥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71页。
    ⑦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83页。
    ①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71页。
    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044页。
    ③李梦阳:《潜虬山人记》,《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明代论著丛刊》本,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1371页。
    ④李梦阳:《缶音集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一,第1462页。
    ①李梦阳:《答周子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第1747页。
    ②何景明:《何大复先生全集》卷三十二,《明代论著丛刊》本,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84年,第1216-1217页。
    ③徐祯卿:《谈艺录》,《历代诗话》本,第767页。
    ④徐祯卿:《谈艺录》,《历代诗话》本,第769页。
    ⑤王世贞:《宋诗选序》,《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一,《明人文集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2240页。
    ①王世贞:《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第964页。
    ②胡应麟:《诗教》内编卷五,第100页。
    ③王世懋:《艺圃撷余》,《历代诗话》本,第780页。
    ④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八,第792页。
    ⑤陈子龙:《仿佛楼诗稿序》,《陈子龙文集》上册卷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78页。
    ⑥陈子龙:《佩月堂诗稿序》,《陈子龙文集》上册卷七,第381页。
    ①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10页。
    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67页。
    ③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与丘长孺》,《袁宏道集笺校》卷六,第284页。
    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副使梦阳”,第311-312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卷三十,三联书店,2007年,第273页。
    ②毛先舒:《诗辨坻》卷一,《清诗话续编》本,第8页。
    ①毛先舒:《诗辨坻》卷一,《清诗话续编》本,第12页。
    ②王士禛:《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45页。
    ③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第340页。
    ④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第343-344页。
    ⑤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第347页。
    ①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第62页。
    ②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第43页。
    ③何世璂:《然灯纪闻》,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9页。
    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本,第1427页。
    ⑤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七,第754页。
    ⑥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第336页。
    ⑦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第339页。
    ①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第78页。
    ②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清诗话》本,第125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六,吴嘉纪,第249页。
    ④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45页。
    ⑤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45-46页。
    ①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46-47页。
    ②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8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页。
    ②张健:《清代诗学研究》。
    ③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105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57页。
    ①沈德潜:《缪少司寇诗序》,《归愚文钞》卷十二。
    ②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中华书局,2006年,第108页。
    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第335页。
    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43页。
    ⑤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八,第707页。
    ⑥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二十。
    ⑦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50页。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四,孟郊,第134页。
    ②乔亿:《剑溪说诗》,《清诗话续编》本,第1066页。
    ③沈德潜:《古诗源》卷七,第133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02页。
    ⑤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张自超《秋怀》诗评,第779页。
    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白居易,第105页。
    ⑦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一,沈钦圻,第296页。
    ①沈德潜:《卞培基诗序》:“白香山云:‘韦苏州诗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言其自然耳。而诗之自然,关乎性情,性不挚,情不深,不能自然也。然挚性深情,惟笃于伦物者有之。”《归愚文钞余集》卷三。
    ②王鸣盛:《凌祖锡诗序》,《西庄始存稿》卷二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34册,第330页。
    ③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第87页。
    ①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二。
    ②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五。
    ③沈德潜:《汪荼圃诗序》,《归愚文抄》卷十二。
    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六,第142页。
    ⑤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第55页。
    ⑥沈德潜:《七子诗选序》,《归愚文钞》卷十四。
    ⑦王昶:《赵升之媕雅堂诗集序》,《春融堂集》卷三十八,第65页。
    ①钱大昕:《春星草堂诗集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六,《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1页。
    ②沈德潜:《归愚文抄余集》卷三。
    ③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87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02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季开生《尚阳堡即事口号》诗评,第94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汤斌,第107页。
    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杜甫《佳人》诗评,第71页。
    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一,钱秉镫《田家杂诗》其六诗评,第300页。
    ⑤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三,第357页。
    ⑥王鸣盛:《耕养斋遗文》,《先泽残存续编》,民国九年刊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①顾诒禄:《沈归愚自订年谱序》,第127页。
    ②钱大昕:《青嵝先生遗像》,盛锦《青嵝诗集》附录,清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27册。
    ③陈康祺:《郎溪纪闻二笔》卷八“吴中七子”云:“归愚尚书主吴下坛坫时,门下士王光禄鸣盛、钱詹事大昕、王少寇昶、曹侍讲仁虎、赵少卿文哲、吴舍人泰来、黄明府文莲,汇刻吴中七子诗,以文章气节重天下,谈宗派者,至今称颂。”《郎溪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年,第459页。
    ④沈德潜:《七子诗选序》,《归愚文钞》卷十四。
    ⑤详见本文第五章。
    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原序》。
    ①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82页。
    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历代诗话续编》本,第964页。
    ③何景明:《杂言十首》第五首,《何大复先生全集》卷三十八,第1438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33页。
    ⑤沈德潜:《答某太史书》,《归愚文钞》卷十五。
    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
    ⑦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36页。
    ⑧沈德潜:《归愚诗钞》卷十九。
    ⑨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八,第604页。
    ⑩殷士儋:《明故嘉议大夫河南按察司按察使李公墓志铭》,李攀龙《沧溟先生集》卷三十二,第1380页。
    ①徐世昌:《晚晴移诗汇·诗话》卷七十六:“归愚论诗,专宗盛唐,持论纯正,守律谨严。”中华书局,1990年,第3148页。
    ②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三节。
    ①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四,李梦阳,第89页。
    ②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六,徐祯卿,第131页。
    ③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0-241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0页。
    ⑤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四,李梦阳,第89页。
    ⑥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0页。
    ⑦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卷三。
    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副使梦阳”,第311页。
    ②王世贞:《沈嘉则诗选序》,《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第2170页。
    ③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第346页。
    ④王世贞:《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第964页。
    ⑤王世贞:《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第960页。
    ⑥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第1735-1736页。
    ①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何大复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1216-1217页。
    ②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何大复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1217-1219页。
    ③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88页。
    ①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四“文人晚遇”,中华书局,1987年,第99-100页。
    ②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30页。
    ③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一,第296页。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第823页
    ⑤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37页。
    ①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43页。
    ②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44页。
    ③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78页。
    ④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82页。
    ⑤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三十五册,卷三百五,第10511-10512页。
    ①郭则澐:《十朝诗乘》卷一〇,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四册,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19页。
    ②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③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97页。
    ④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204-207页。
    ⑤王昶:《喜沈侍郎归愚先生予告南归》,《春融堂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册,第366页。
    ⑥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217页。
    ①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238页。
    ②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253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三十五册,卷三百五,第10512页。
    ④袁枚:《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慤公神道碑》,《小仓山房文集》卷三,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1页。
    ⑤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三十五册,卷三百五,第10512页
    ②《清史列传》卷十九《大臣画一传·沈德潜》,第296-297页。
    ③严迪昌:《清诗史》,第668-669页。
    ④袁枚:《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慤公神道碑》,《小仓山房文集》卷三,第52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卷九:“沈归愚尚书,晚年受上知遇之隆,从古诗人所未有。”第827页。
    ②爱新觉罗·弘历:《初集诗小序》,《御制文初集》卷一一,《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106页。
    ③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五九,《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297页。
    ④爱新觉罗·弘历:《藻韵楼》,《御制诗五集》卷二一,《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570页。
    ⑤爱新觉罗·弘历:《惠山园八景》诗注,《御制诗余集》卷二,《四库全书》第1311册,第570页。
    ⑥爱新觉罗·弘历:《读杜诗》,《御制诗初集》卷四四,《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638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277,《清实录》第12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622页。
    ①刘绍信:《儒家美学的回光返照》,《绥化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第320页。
    ③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080-1081页。
    ①龚炜:《巢林笔谈》卷二,“沈归愚不贪不吝”,中华书局,1981年,第42页。
    ②沈德潜:《归愚文钞》卷九。
    ③沈德潜:《竹啸轩诗钞》卷二。
    ④沈德潜:《誓墓文》,《归愚文钞》卷二十。
    ⑤沈德潜:《杂兴》其四,《竹啸轩诗钞》卷七。
    ⑥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34页。
    ⑦沈德潜:《六十初度》其二,《竹啸轩诗钞》卷六。
    ⑧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归愚文钞》卷八。
    ①沈德潜:《方氏述古堂诗序》,《归愚文抄》卷十二。
    ②盛锦:《归愚宗伯移寓城南小诗奉寄》,《青嵝诗钞》不分卷。
    ③沈德潜:《老境》,《竹啸轩诗钞》卷八。
    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评,第493页。
    ⑤沈德潜:《同馆诸公送予南还分赋吴中故迹予得雅宜山即以志别》,《归愚诗钞》卷六。
    ⑥沈德潜:《归舟杂兴》,《归愚诗钞》卷十八。
    ⑦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五。
    ⑧沈德潜:《八十述怀》,《归愚诗钞》卷三。
    ⑨曹仁虎:《天台山歌送沈归愚夫子》,《曹学士遗集》卷四,国家图书馆藏。
    ⑩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沈归愚尚书训孙语》:“沈归愚尚书于清朝儒臣中最称晚达,尝训其孙惟熙曰:‘汝未冠蒙皇上钦赐举人,亦知而翁乡试时固十七次落第秀才乎?’盖尚书年六十有六始膺乡举,不自料其后日恩荣至此也。”第693页。
    ①刘熙载:《诗概》,《清诗话续编》本,第2445页。
    ②王豫:《群雅集》卷一,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①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四。
    ②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第201页。
    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第55页。
    ④沈德潜:《放翁诗选例言》,《宋金三家诗选》,齐鲁书社,1983年。
    ⑤沈德潜:《遗山诗选例言》,《宋金三家诗选》。
    ⑥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96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
    ②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序》。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第1页。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第17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二,第492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三,第911页。
    ③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一。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
    ⑤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原序》。
    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七,郑玉珩《铜雀台》诗评,第1142页。
    ②沈德潜:《古诗源》卷四,第80页。
    ③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六,第138页。
    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杜甫《无家别》诗评,第70页。
    ⑤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白居易《慈乌夜啼》诗评,第113页。
    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沈受宏,第805页。
    ⑦刘绍信:《儒家美学的回光返照》,《绥化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①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二,屈安人《送夫入觐》诗评,第334页。
    ②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袁宏道,第254页。
    ③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陈子龙,第276页。
    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序》。
    ①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七,第768页。
    ②钱谦益:《施愚山诗集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七,第760页。
    ③毛先舒:《诗辩坻》卷三,《清诗话续编》本,第68页。
    ④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本,第502页。
    ⑤朱彝尊:《高舍人诗序》,《曝书亭集》卷三十八,《四部丛刊》本.
    ②邓红梅:《论“格调”》,《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③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8页。
    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虞世南《从军行》诗评,第2页。
    ⑤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08页。
    ⑥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5页。
    ①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87页。
    ②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张说《邺都引》诗评,第157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王崇简,第55页。
    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二,李商隐《河清与赵氏昆季燕集,拟杜工部》诗评,第402页。
    ⑤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四,丁澎《送王山长还楚南》诗评,第156页。
    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二,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诗评,第423页。
    ⑦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八,元稹《田家词》诗评,第268页。
    ⑧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沈佺期《龙池篇》诗评,第427页。
    ⑨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高启《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诗评,第12页。
    ⑩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四,王士禛《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诗评,第134页。1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四,李针《送友归鉴湖即赴辰阳幕》诗评,第997页。
    ①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第18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二,方式济,第894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四,张笃庆《悼亡》诗评,第571页。
    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魏征《述怀》诗评,第1页。
    ⑤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04页。
    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刘长卿,第363页。
    ⑦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七,吕履恒《留别汉南诸子》诗评,第700页。
    ⑧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九,陆师,第748页。
    ⑨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刘基,第1页。
    ⑩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刘基《太公钓渭图》诗评,第5页。
    11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二,刘崧,第32页。
    12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17页。
    13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二,屈安人《送夫入觐》诗评,第334页。
    ①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06页。
    ②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52页。
    ①何景明:《明月篇序》,《何大复先生全集》卷十四,第637-638页。
    ②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四,韩愈,第117页。
    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白居易,第105页。
    ④李梦阳:《与徐氏论文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第1730-1731页。
    ⑤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五,何景明,第112页。
    ⑥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陈子龙,第276页。
    ①沈德潜:《南园倡和诗序》,《归愚文钞》卷十三。
    ②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八,第215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一,第854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17页。
    ⑤陈子龙:《宣城蔡大美诗序》,《安雅堂稿》卷二,第35页。
    ⑥钱谦益:《郑孔肩文集序》,《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30页。
    ⑦沈德潜:《王东溆柳南诗草序》,《归愚文钞》卷十二。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李白《乌栖曲》诗评,第185页。
    ②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高适《燕歌行》诗评,第161页。
    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评,第169页。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顾贞观《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诗评,第395页。
    ⑤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三,吴均《山中杂诗》诗评,第267页。
    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杜甫《野人送朱樱》诗评,第452页。
    ⑦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四,张笃庆《悼亡》诗评,第571页。
    ⑧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九,吴嘉纪《一钱行赠林茂之》诗评,第251页。
    ⑨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八,李攀龙《和许殿卿春晶梁园即事》诗评,第194页。
    ⑩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评,第343页。
    1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杜甫《野老》诗评,第451页。
    1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杜甫《北征》诗评,第63页。
    13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六,赵士喆《五平咏怀》诗评,第235页。
    1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二,大成《山居》诗评,第1362页。
    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第1页。
    ②钱泳:《履园谭诗》,《清诗话》本,第671页。
    ③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52页。
    ①沈德潜:《旧边诗九首》,《竹啸轩诗钞》卷十。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八,方还,第1150页。
    ②范建明:《论沈德潜的诗》,《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四,第125页。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第319-320页。
    ①郭则澐:《十朝诗乘》卷九,《民国诗话丛编》第四册,第272页。
    ②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278-279页。
    ①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9-250页。
    ①沈德潜:《山中杂诗》其二,《归愚诗钞》卷二。
    ①刘熙载:《诗概》,《清诗话续编》本,第2438页。
    ②刘熙载:《诗概》,《清诗话续编》本,第2434页。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本,第2377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44页。
    ①沈德潜:《亡妻俞淑人事略》,《归愚文续》卷十二。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李邕《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评,第432页。
    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4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596页。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第94页。
    ②沈德潜:《古诗源》,卷三,第54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四,第954页。
    ①徐珂:《清稗类钞》,第八册,“文学类”,第3900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一,周准,第638-639页。
    ③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三。
    ①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46-147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二,第903页。
    ③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60页。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六,第1065页。
    ⑤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六,第1070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九,第767页。
    ②《灵岩三家诗选》之《青嵝遗稿》,乾隆乙未(1775)秋采兰书屋刻本。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六,1060页。
    ④沈德潜:《徐龙友遗诗序》云:“余年二十三,与徐子龙友定交。又十有二年,共结城南诗社……凡三、四年无间,后各以事牵,乃散去。”《归愚文钞》卷十二。
    ⑤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57页。
    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八,第1151页。
    ⑦沈德潜:《方上舍传》,《归愚文钞》卷十七。
    ⑧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八,第1148页。
    ⑨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卷一。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五,第1017页。
    ②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二。
    ③沈德潜:《尤在京诗序》,《归愚文续》卷七。
    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九,第1214页。
    ⑤黄文莲:《呈沈宗伯归愚夫子》,《七子诗选》卷八,《听雨楼集》。
    ⑥盛锦:《青嵝诗钞》附录。
    ⑦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7页。
    ⑧盛锦:《青嵝诗钞》附录。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7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7页。
    ③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一,第637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9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92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93页。
    ①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四三三,《清代传记丛刊》本,第55页。
    ②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47-148页。
    ③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229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3页。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3页。
    ①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三。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十,第1285页。
    ③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五。
    ①顾诒禄:《吹万阁诗钞五卷词一卷文钞六卷》,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二,第880页。
    ③沈德潜:《怀人绝句·顾禄百》,《归愚诗钞》卷六。
    ④袁枚:《随园诗话》卷十,第331页。
    ①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三,“王鸣盛”,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第192-193页。
    ②陈康祺:《郎溪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卷八,“吴中七子”,中华书局,1984,第459页。
    ③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清代传记丛刊》本,第90页。
    ④王鸿逵:《曹学士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第491页。
    ⑤《钱辛楣先生年谱》,《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一册,第7页。
    ⑥严荣:《述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5册,第92页。
    ⑦严荣:《述庵先生年谱》,第92页。
    ⑧严荣:《述庵先生年谱》,第93页。
    ①钱大昕:《述庵先生七十寿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三,第363页。
    ②王昶:《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大昕墓志铭》,《春融堂集》卷五十五,第222页。
    ③陈康祺:《郎溪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卷八,“吴中七子”,第45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四册,第505页。
    ①王豫:《群雅集》卷一,“沈德潜”。
    ②陈康祺:《郎溪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卷八,“吴中七子”,第459页。
    ③鲁嗣光:《总序》,王昶《春融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册,第329页。
    ①严荣:《述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5册。
    ②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三十六,《清代传记丛刊》本,第223页。
    ③王昶:《春融堂集》卷六十八,第326页。
    ④王昶:《春融堂集》卷五,第383页。
    ①赵翼:《瓯北集》卷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73页。
    ②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7页。
    ③阮元:《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述庵王公神道碑》,《揅经室二集》卷三,清道光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④王豫:《群雅集》卷六。
    ①王昶:《春融堂集》卷三十九,第73页。
    ②王昶:《春融堂集》卷三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第1页。
    ③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
    ④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七,第601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一,周准,第638-639页。
    ③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8页。
    ④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0页。
    ①钱大昕:《述庵侍郎八十仍叠虎邱唱和韵》,《潜研堂诗续集》卷十,第168页。
    ①赵翼:《瓯北集》卷三十六,第842页。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清诗话访佚初编》第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第180页。
    ①吴省钦:《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前户部河南司主事赵公神道碑文》,赵文哲《娵隅集》,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②赵翼:《哭璞函之讣》四首,《瓯北集》卷二十一,第442页。
    ③王昶:《恤赠光禄寺少卿户部主事赵君墓志铭》,《春融堂集》卷五十三,第199页。
    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九《忠义三》,《赵文哲》,第13493-13494页。
    ⑤钱大昕:《赵璞庵自永昌寄诗用东坡除夕倡和韵次韵答之》,《潜研堂诗续集》卷一,第4页。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九《忠义三》,《赵文哲》,第13494页。
    ②赵文哲:《诗话》,《媕雅堂别集》卷四,《媕雅堂集》,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26册,下文不标出处者同出此书。
    ①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第273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第125页。
    ①赵文哲:《发京师四首》其一,《娵隅集》卷一。
    ②赵文哲:《发京师四首》其四,《娵隅集》卷一。
    ③赵文哲:《秋日杂诗三十首》第二十八首,《娵隅集》卷六。
    ④赵文哲:《发永昌作》其二,《娵隅集》卷十。
    ⑤吴省钦:《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前户部河南司主事赵公神道碑文》。
    ⑥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42页。
    ①赵文哲:《瘦马行》,《娵隅集》卷五。
    ②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卷九十,第3763页。
    ③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二,岳麓书社,1991年,第1129页。
    ④赵文哲:《过桃源初上一滩名毛瓮子》,《娵隅集》卷一。
    ⑤赵文哲:《雨过黔阳县》,《娵隅集》卷一。
    ⑥赵文哲:《打铁关》,《娵隅集》卷二。
    ⑦赵文哲:《相见坡》,《娵隅集》卷四。
    王昶:《卹赠光禄寺少卿户部主事赵君墓志铭》,《春融堂集》卷五十三,第199页。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第341页。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本,第2364页。
    ①赵文哲:《过桃源初上一滩名毛瓮子》,《娵隅集》卷一。
    ②赵文哲:《永昌寓舍即事书怀一百韵寄京师及吴中故人》,《娵隅集》卷三。
    ③赵文哲:《吴式斋于腾越州署东偏复葺草堂成寓书乞诗赋此寄赠》,《娵隅集》卷八。
    ①吴嵩梁:《石溪舫诗话》,《清诗话访佚初编》第三册,第7页。
    ①王昶:《王鸣盛传》,《春融堂集》卷六十五,第302页。
    ②王昶:《王鸣盛传》,《春融堂集》卷六十五,第302页。
    ③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三十五,第205页。
    ①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四。
    ②赵翼:《瓯北集》附录三,第1441页。
    ③王鸣盛:《西庄始存稿》卷二六,第328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第1页。
    ②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卷八三,第3450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第13196页。
    ④王鸣盛:《抵舍自慰二首》其一,《西庄始存稿》卷三,第52页。
    ⑤王豫:《群雅集》卷五。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儒林传》,《清史稿》第43册,第13197页。
    ②王鸿逵:《曹学士年谱》,第490页。
    ③钱大昕:《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曹君墓志铭》,《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三,第738-739页。
    ④王昶:《曹仁虎传》,《曹学士遗集》,三十卷,国家图书馆藏。
    ⑤钱大昕:《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曹君墓志铭》,《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三,第738-739页。
    ①王昶:《怀人绝句·嘉定曹秀才来殷》,《春融堂集》卷五,第390页。
    ②钱大昕:《习庵先生诗集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六,第417页。
    ③沈德潜:《原叙》,《曹学士遗集》卷三十。
    ④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五,第111页。
    ⑤钱大昕:《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曹君墓志铭》,《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三,第738-739页。
    ①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19页。
    ②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五,第111页。
    ②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二十三,《清代传记丛刊》本,第475页。
    ③王昶:《春融堂集》卷五十五,第221页。
    ①陈康祺:《郎溪四笔》卷六《昭代通儒钱大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第103页。
    ②洪亮吉:《岁莫怀人二十四首·钱少詹大昕》,《洪亮吉集》第二册,《卷施阁诗》卷十五,中华书局,2001年,第804页。
    ③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卷十,钱宫詹,1073页。
    ④钱大昕:《记先大父逸事》,《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二,第349页。
    ⑤钱大昕:《先考赠中宪大夫府君家传》,《潜研堂文集》卷五十,第823页。
    ⑥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七,第259页。
    ⑦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七,第258页。
    ⑧王昶:《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大昕墓志铭》,《春融堂集》卷五十五,第321页。
    ①钱大昕:《瓯北集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六,第419页。
    ②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卷八三,第3469页。
    ①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七,第265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第99页。
    ②钱大昕:《春星草堂诗集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六,第421页。
    ③王豫:《群雅集》卷五。
    ④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三,第89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三,第89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三,第89页。
    ③王豫:《群雅集》卷八。
    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卷八九,第3708页。
    ⑤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三,第89页。
    ⑥吴泰来:《砚山堂集》,十卷,国家图书馆藏。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传》,《清史稿》第四十四册,第13382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三,第89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一,周准,第639页。
    ①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二十九,《清代传记丛刊》本,第649-650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第166页。
    ①王昶:《怀人绝句·上海张秀才策时》,《春融堂集》卷五,第389页。
    ②赵文哲:《怀人绝句》,《媕雅堂诗集》卷八,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七,第141页。
    ④王昶:《春融堂集》卷三十八,第65页。
    ①孙原湘:《籁鸣诗草序》,《天真阁集》卷四十一,清光绪刻本。
    ①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第200页。
    ②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第451页。
    ③袁枚:《小苍山房文集》卷三,第52页。
    ④袁枚:《随园诗话》卷九,第293页。
    ⑤袁枚:《随园诗话》卷十,第827页。
    ⑥袁枚:《小苍山房诗集》卷十三,《袁枚全集》第一册,第244页。
    ⑦袁枚:《小苍山房诗集》卷十七,第352页。
    ⑧袁枚:《小苍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44页。
    ①钱泳:《履园谭诗》,《清诗话》本,第871页。
    ②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4页。
    ③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十,《袁枚全集》第五册,第207页。
    ④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5页。
    ⑤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第15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第2页。
    ②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88页。
    ③袁枚:《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慤公神道碑》,《小仓山房文集》卷三,第52页。
    ④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二十,《论明诗十二断句》第九首。
    ⑤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七,顾图河,第694页。
    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三,翁志琦,第947页。
    ⑦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二,李商隐,第402页。
    ⑧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⑨陈文新、王炜:《细节背后的文学史观——沈德潜三篇佚文的前后因缘之考察》,《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①王英志:《袁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②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7页。
    ③袁枚:《随园诗话》卷十,341页。
    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583页。
    ⑤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第560页。
    ⑥袁枚:《随园诗话》卷十,第360-361页。
    ⑦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600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卷九,314页。
    ②王昶:《春融堂集》卷三十九,第75页。
    ③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七,第601页。
    ①王昶:《春融堂集》卷十六,第519页。
    ②王鸣盛:《西庄始存稿》卷十一,第117页。
    ③钱大昕:《袁简斋八十寿诗四首》其一,《潜研堂诗续集》卷七,第119页。
    ④钱大昕:《潜研堂诗续集》卷九,第142页。
    ⑤赵翼:《瓯北集》卷二十五,第842页。
    ⑥赵翼:《璞函接余书中但有翻愁日下无名士却喜天南有故人二句其全首未写寄也乃即用人字韵赐和四首欣荷之余再次奉答》,《瓯北集》卷十五,第304页。
    ⑦赵翼:《瓯北集》卷十五,第304页。
    ⑧钱大昕:《廿二史札记序》,《潜研堂文集补编》,第7页。
    ①赵翼:《哭王述庵侍郎》,《瓯北集》卷四十八,第1236-1237页。
    ②赵翼:《述庵侍郎遣人送示新刻湖海诗传所辑皆生平交旧凡六百余人人各系小传其心力可谓勤矣敬题六绝句》其一,赵翼《瓯北集》卷四十六,第1206页。
    ③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四,第103页。
    ④赵翼:《瓯北集》卷三十六,第842页。
    ⑤赵翼:《瓯北集》卷二十五,第537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第543页。
    ②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4页。
    ③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十,第823页。
    ④朱文藻:《厉樊榭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4册。
    ⑤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第166页。
    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四,厉鹗,第969页。
    ⑦厉鹗:《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樊榭山房文集》卷三,《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1884)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⑧张丽华:《清代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⑨王昶:《春融堂集》卷二,第365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一,第536页。
    ②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五,第580页。
    ③严荣:《述庵先生年谱》,第96页。
    ④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一,第645页。
    ⑤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五,第581页。
    ⑥翁方纲:《神韵论》上,《复初斋文集》卷八,第423页。
    ①翁方纲:《格调论》上,《复初斋文集》卷八,第421页。
    ②翁方纲:《比庐行呈述庵》,《复初斋诗集》卷三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第33页。
    ③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第521页。
    ①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第543页。
    ②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五,第483页。
    ③王昶:《翁编修振三移寓东偏喜而有作》,《春融堂集》卷八,第424页。
    ④王昶:《翁编修振三移寓东偏喜而有作》,《春融堂集》卷八,第424页。
    ⑤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十五,第685页。
    ⑥王昶:《长夏怀人绝句·大兴翁鸿胪振三》,《春融堂集》卷二十四,第611页。
    ⑦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二,第85页。
    ①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卷二九,第177页。
    ②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7页。
    ③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511页。
    ①朱则杰:《清诗史》,第十一章《袁枚和清诗的解放》。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05页。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文初集》,《四库全书》第1301册。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四库全书》第1302-1311册。
    爱新觉罗·玄晔:《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库全书》第1299册。
    陈康祺:《郎溪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年。
    陈康祺:《郎溪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年。
    陈子龙:《陈子龙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四部丛刊》本。
    曹仁虎:《曹学士遗集》,三十卷,钞本,国家图书馆藏。
    范德机:《诗学禁脔》,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2004年。
    高棅:《唐诗品汇》,《四库全书》第1371册。
    高启:《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龚炜:《巢林笔谈》,中华书局,1981年。
    顾诒禄:《吹万阁诗钞五卷词一卷文钞六卷》,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郭麐:《灵芬馆诗话》,《清诗话访佚初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七十六年。
    郭则澐:《十朝诗乘》,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四册,上篔榈瓿霭嫔纾?002年。
    何景明:《何大复先生全集》,《明代论著丛刊》本,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
    何世璂:《然灯纪闻》,王夫之等《清诗话》本,1978年。
    洪亮吉:《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
    洪亮吉:《北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62年。
    皎然:《诗式》,《历代诗话》本。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
    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清诗话访佚初编》本,第五册。
    李东阳:《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5年。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2006年。
    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1884)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传记丛刊》本。
    李梦阳:《空同先生集》,《明代论著丛刊》本。
    李攀龙:《沧溟先生集》,《明代论著丛刊》本。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1991年。
    刘熙载:《诗概》,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
    毛先舒:《诗辨坻》,《清诗话续编》本。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
    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钱泳:《履园谭诗》,《清诗话》本。
    乔亿:《剑溪说诗》,《清诗话续编》本。
    清国史馆:《清史列传》,《清代传记丛刊》本。
    阮元:《揅经室二集》,清道光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2006年。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沈德潜:《七子诗选》,乾隆刻本,安徽图书馆藏。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齐鲁书社,1983年。
    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沈德潜:《沈归愚诗文全集》,乾隆教忠堂刻本。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盛锦:《青嵝诗钞》不分卷,《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27册。
    孙原湘:《天真阁集》,光绪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王昶:《春融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1438册.
    王昶:《湖海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625-1626册。
    王鸿逵:《曹学士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
    王鸣盛:《西庄始存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434册。
    王鸣盛:《耕养斋遗文》,《先泽残存续稿》,民国九年刊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王世懋:《艺圃撷余》,《历代诗话》本。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明人文集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王世贞:《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
    王士禛等:《师友诗传录》,《清诗话》本。
    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王昙:《乾嘉诗坛点将录》,《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豫:《群雅集》,嘉庆十二年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1455册。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
    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清诗话》本。
    翁方纲:《石洲诗话》,《清诗话续编》本。
    吴乔:《围炉诗话》,《清诗话续编》本。
    吴嵩梁:《石溪舫诗话》,《清诗话访佚初编》本。
    吴泰来:《砚山堂集》,十卷,国家图书馆藏。
    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清代传记丛刊》本。
    谢堃:《春草堂诗话》,《清诗话访佚初编》本。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
    徐祯卿:《谈艺录》,《历代诗话》本。
    严荣:《述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5册。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杨载:《诗法家数》,《历代诗话》本。
    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
    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袁枚著,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清代传记丛刊》本。
    昭梿:《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赵文哲:《媕雅堂诗集》,十二卷,国家图书馆藏。
    赵文哲:《媕雅堂别集》,乾隆五十六年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26册。
    赵文哲:《娵隅集》,乾隆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赵翼:《瓯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周寿昌:《思益堂日札》,中华书局,1987年。
    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本。
    朱文藻:《厉樊榭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4册。
    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本。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祖武、汪学群:《清代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文新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凤凰出版社,2005。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
    (美)韩书瑞、(美)罗友枝著,陈仲丹译:《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四),北京出版社,1987年。
    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蒋寅:《清代文学论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
    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63年。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
    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7年。
    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
    王承丹:《明代诗文综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王宏林:《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汪龙麟:《清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王英志:《袁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钟翰:《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卷,中华书局1985。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袁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捷夫:《清代人物传稿·第十卷》,中华书局,2001年。
    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1944年。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文新:《中国古代四大诗学流别的纵向考察》,《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陈文新、王炜:《细节背后的文学史观——沈德潜三篇佚文的前后因缘之考察》,《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陈新璋:《评沈德潜在唐诗学上的建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邓红梅:《论“格调”》,《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范建明:《论沈德潜的诗》,《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冯保善:《沈德潜与〈古诗源〉》,《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郭园兰:《论钱大昕的文学思想》,《求索》,2006年第7期。
    郭康松,李彩霞:《从钦定本〈清诗别裁集〉看乾隆的文化心态》,《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贺严、孔敏:《〈唐诗别裁集〉立足儒家文学观的持守和突破》,《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黄秀韬:《沈德潜诗歌选本中的批评观》,《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蒋寅:《在传统的阐释与重构中展开——清初诗学基本观念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蒋寅:《清初诗坛对明代诗学的反思》,《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李剑波:《格调说的文化蕴含》,《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李剑波:《论格调理论的宗古倾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李剑波:《〈沧浪诗话〉与明代格调论》,《南都学刊》,2002年第1期。
    李剑波:《格调说的文体学意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李世英:《论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攀登》,2001年第1期。
    刘世南:《沈德潜论》,《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刘跃进:《弘扬民族精神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刘绍信:《儒家美学的回光返照》,《绥化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陆平:《沈德潜七言绝句刍议》,《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陆平:《论沈德潜的七言律诗》,《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马亚中:《乾嘉诗风二论》,《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孙敏明:《沈德潜“格调说”的审美特征》,《浙江万里学院党报》,2007年第5期。
    王宏林:《〈清诗别裁集〉选诗宗旨与格调性灵之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王宏林:《崇尚杜诗,推尊诗教——〈宋金三家诗选〉述略》,《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
    王顺贵:《沈德潜与〈宋金三家诗选〉》,《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王顺贵:《沈德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王炜:《格调对神韵的兼容———从〈清诗别裁集〉选王士禛诗看沈德潜的“格调说”》,《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王炜:《论沈德潜的宋诗观》,《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吴兆路:《沈德潜的审美理想新探》,《复旦学报》,1999年第2期。
    吴兆路:《沈德潜“温柔敦厚”说新解》,《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许总:《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辨》,《文史哲》,1985年第1期。
    薛颖,朱茹:《从〈唐诗别裁集〉对李白诗评注看沈德潜诗论》,《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章继光:《沈德潜的格调说与对唐诗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张晓彭:《沈德潜〈古诗源〉的价值》,《南都学刊》,2008年第5期。
    黄治国:《王昶诗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黄婉甄:《清代性情诗论研究——以清代四大诗说为主》,高雄: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纪锐利:《清代论诗诗史》,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孙玉清:《回归与超越:沈德潜诗学及诗教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王妍:《沈德潜诗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张丽华:《清代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赵娜:《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周文平:《清代乾嘉时期学人诗研究—以“嘉定三老”为个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